有个福建80后,过去就是在深圳华强北卖数据线的。但2019年到2021年,分别收入是20。45亿、27。38亿、34。46亿。 三年累计81亿,最近还带着公司上市了,真是华强北的长脸时刻。 这家公司叫绿联科技,而背后的创始人叫张清森。 一根小小数据线,凭啥能这么赚钱? 华强北“混日子”三件套:贴牌、代工、虐同行 十几年前,绿联还是个在华强北的打工仔。 别看现在被吐槽“华强北已死”,但在那时候,华强北随便一个柜台可能就藏着千万富豪。 华强北的王者明通数码城一进门,就贴着一句标语:“只有你想不到的款式和型号,没有你买不到的手机”。 2008年,明通数码城招商之前就出现过一天有5000家商户来认租,光是去维持秩序的保安就有100多人。 对了,马化腾的腾讯,就起步于华强北赛格广场的五楼。 但手机仅仅也是华强北的冰山一角。当时华强北的电子元件就有五十多种类、超过200个小类,总计有600多万种型号的电子元件。 很多科技公司这么评价华强北,“在硅谷需要联系两个月的400个元器件,在华强北一天你就能全部找到。” 而绿联的创始人张清森,一开始选择了卖数据线。 不过,这时候的绿联就是个OEM代工厂,主要帮外国厂商生产数据线。也就是说,不需要设计,也不用技术,只是个无情的生产和贴牌机器。 如果文字不直观,我们有图有真相。 虽然地位最低,但代工当时是真血赚。 有老板就直接说,“你很难想象数据线的出货量有多大,国内的一个品牌,它一个月出掉的数据线就有200多万条。那种一个月几十万条的厂家则不计其数。” 如果不出什么意外,张清森肯定在OEM代工厂这条路上安逸的走下去。 但2010年,绿联当时已经做好了一批产品,万事俱备,就差发货了。 结果,客户临时变卦,说找到了价格便宜1美金的供应商,强制要求绿联降价,不降价就撤单。 这下绿联算是碰上了吃“霸王餐”的人。 要么就硬气一回,绝不降价,但这批货就烂在仓库;要么就认怂降价,但毫无利润可言在赔本和血本无归之间,无奈之下,绿联接受了降价。 但自从发生了这件事,张清森憋了一肚子气,每次想起来就觉得窝囊。 这就是代工的命运,数据线、手机、充电宝都一样,价格战一旦打响,所有的工厂都没有回头路,只能越做越便宜。 就连VR头显这种新兴的黑科技,在华强北的价格也在半年之内从199元降到了最低10块钱。 再这么“混日子”,一不小心就容易被日子混了。 2011年,张清森正式成立了绿联UGREEN,准备拿回话语权。 当时的产品生产存在一种通病:由于很多产品都是“公模”,导致不同品牌商的产品同质化十分严重,除了LOGO不一样,其他规格都一样。 张清森就琢磨起连接高清电视的数据线。 市面上大多的产品都是以国外标准来做的,当时的货品大多以1。8米,因为6英尺的数据线更方便出口,但并不符合国人的使用习惯。 于是,绿联做出了0。5米,1米,1。5米,2米,3米,5米等等长度。 表面上看起来不过是长短的改动,但当你是第一个做到的时候,那就是王牌。 这套做法让同行大呼“没想到”,也让绿联飞速在国内市场做出了知名度。 划重点,这个未来的靠数据线年入34亿的福建大佬,这时总结了一句很值钱的话: “要用五星级酒店的实力去开沙县小吃”。 数据线卖到中东的福建大佬,三年赚52亿 这么多卖数据线的,凭啥就绿联干到了上市? 这个绿联虽然过去在华强北“混日子”,但真搞起钱来,不是坐等锦鲤降临,而是有战术有技巧的。 1、傍“苹果”大款,靠大牌平替赚钱 2020年,苹果做了个决定,被工信部点明还被网友骂上热搜:为了环保,iPhone不再附带充电器。 一开始小米、三星等一系列手机厂商还讽刺过苹果,但随后没抵抗住真香诱惑,纷纷化身环保卫士,执行不附赠充电器的策略。 一个原装苹果充电头售价145元,一根原装数据线也是145元。 但消费者的心理就是这样,愿意花一万块钱买手机,不代表他们也愿意花100块买数据线。 机会来了,但有准备的人才能抓住。 过去,为了判断哪些数据线是“自己人”,苹果推出了一个名为“MFi”。 MFi,顾名思义MadeforiPodiPhoneiPad,意味着厂家生产苹果相关产品均能达到苹果官方认可的技术标准。 早在2014年,绿联就通过了苹果的MFI认证,2018年又拿到了华为的DFH认证,顺利从编外员工变成了体制内,并且能在自家数据线的包装上展示。 只要苹果和华为能吃肉,绿联就能喝汤。 2、大品牌赚钱保命,小品牌赚钱要玩命 扩大影响力,并不是产品好就够了。 在竞争激烈的行业里,哪怕一根小小的数据线,也得出奇招。 过去为什么大家对国产品牌印象差是为什么?山寨、偷工减料还服务差。 为了赢得消费者的信任,绿联放话:“如果你收到产品不满意,哪怕是心情不好都可以包邮退货”。 现在听起来很多品牌都这么干,但那是在2011年。 结果,绿联线上店营业不到4个月,绿联一天的销售额就达到了1万。 除此之外,绿联还搞了不少创新。比如,苹果充电头安卓充电头的一拖二充电线。 再比如,很多人抱怨公牛插排不方便。 2013年底,绿联设计出了双USB手机充电接口的排插,此时绿联的营业额已超6,000万。 甚至比小米出的还要早。 绿联一路进攻,不光吃下了中国的电商市场,连国外市场也没放过。 绿联目前已经进入了欧美、日本、中东、南非等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入驻亚马逊中国半年后,绿联在平台上的单日销售额便超过了2万美金。 老外买疯了,绿联更是赚疯了。 亚马逊给绿联贡献的收入,几乎相当于京东和天猫加起来的总和。 “技术”的命根子,还在别人手里 不过,绿联有个痛苦。 绿联虽然早就称为“绿联科技”,开发了绿联耳机、绿联充电宝、绿联穿戴设备,但在消费市场的认知中仍然是个“卖数据线的”。 这就跟很多歌手不愿意在舞台上唱代表作一样,唱多了,观众就总觉得你只会一首歌。 并且,就算是数据线,绿联还给自己埋了两个大雷。 因为,在生产模式上绿联科技先是自主研发,然后以外协生产为主、自主生产为辅。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绿联的外协生产占比超75,自有产能非常薄弱。 最近三年绿联科技一直试图自建工厂,提升产能。但是因为3C产品迭代周期快,光靠自己很难保证工厂的质量和价格,,反而喂饱了强大的上游供应商。 有个叫湘凡科技的供应商,一直为绿联生产音视频类、充电类和存储类产品。结果,绿联每年给它的采购钱就超过了2。6亿。 这样虽然省时省力,但导致绿联越来越依赖供应商。 绿联自己也公开承认,要是哪天供应商出现停工,或与该公司合作发生摩擦导致双方合作关系提前终止,受伤最大的肯定是自己。 绿联赚钱,除了依赖供应商,还极其依赖电商平台。 从2020年,绿联线上收入占到了82。35,去年,也就降了一点点,78。14,可以说偏科严重。 所以,三年光给电商平台交的服务费就翻倍的涨。 刚刚摆脱了代工,又沦为电商“打工仔”。 ,
造句:年入亿中国华强北的小混混竟然把苹果拿捏了
造句:年入亿中国华强北的小混混竟然把苹果拿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