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传统饮食健康思考阅读
创业阅读
新闻投稿
阅读说说
笑话童话
思考爱好
社交魅力
健康生活
男女两性
饮食安好
周易运势
传统初中
八卦奇闻
时事新闻
企业仲裁

家庭观念的冲突

1月13日 碎骨族投稿 造句
  家庭观念的冲突
  亲情关系随想之三
  文老庄友华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最为丰富、最具特色的,当属东方式的人情世故: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然而,现实的家庭关系、尤其是代际关系,却是充满了各种矛盾。小辈多有抱怨:父母手伸得太长,什么都想管,包括儿女的职业、婚恋、生育甚至育儿方式老的也很憋屈:儿女都成年成家了,仍要依赖父母,老家伙出钱出力还不落好
  在我看来,很多家庭矛盾,应当都来源于观念冲突。因为大家习惯于跟着感性、直觉而随大流,很少以理性逻辑作思考判断,是以对现代家庭的结构、家庭成员的关系,缺乏清晰的认知,存在不少的误区。按社会学者李银河的说法:“由于是习俗,人们常常只是照做如仪,并不知道其中原因,也并不深究。”
  一
  中国与西方的家庭模式,存在很大的不同。
  根据费孝通总结:西方家庭是一种“接力模式”,上一代有责任抚育下一代,而下一代没有义务赡养上一代。一代接一代,都只是向下承担责任。中国家庭则是一种“反哺模式”:每一代都是既要抚育下一代,又要赡养上一代。
  接力模式属于“个人本位”:西方家庭,老子的抚育责任,到儿子成年为止。儿子念大学,可以向社会机构、甚至父母借款,工作以后再还。当然,儿子也就不存在赡养老子的义务。这种模式更加注重家庭成员的独立平等、自主自由。
  反哺模式属于“家庭本位”:中国家庭是一种集体主义,家庭成员之间是紧密互依型关系,不存在各自独立这一说。父母与子女的感情和关系,更是不可分割、要持续终生的。
  儒家文化推崇三纲五常。在家庭里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父亲是高高在上的权威,妻子儿女只能绝对服从,毫无平等可言。丈夫可以三妻四妾,妻子却只有“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命。离婚也无须双方自愿,丈夫任意一纸修书,婚姻关系就妥妥的解除了。
  过去的中式家庭,家长对子女的权威,也是建立在近乎无限责任的基础上。而子女在享受各种权利的同时,也要让渡很多的个人自由。比如不存在恋爱、婚姻的自由,只能听从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显然,不同的家庭模式,成员之间的权利义务也有很大的不同。而无论东方西方,每个家庭成员在权利与义务之间,实际上都存在着某种对应、对等的平衡关系。权利多意味着责任义务也大,反之亦然。
  东西方确实存在不同的文化背景。西方社会结构的基本单位是个人,西方人的自我概念是独立型自我。而中国社会结构的最小单位是家庭,中国人的自我概念是互依型自我个人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也属于自我的范畴。这传统文化,似乎从源头就弄丢了以人为本、个人权利这些硬核。在我们的语境中,“个人主义”至今依旧明白无误的充满了贬义。
  于是有人认为:东西方家庭关系的不同,反映的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但我更加认同:这种不同的家庭关系,固然存在文化方面的影响,而更为实质性的,还是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之间的区别。
  中式的反哺模式,应当是一种建立于农耕社会、并与之相适应的、且具有高度文明的家庭形态。在自然经济状态下,由于普遍的物质匮乏,加上不存在社会服务、保障体系,“养儿防老”的反哺模式,乃是人们不得不然的选项。如果没有西方文明的强烈对比、冲击,这种模式有可能就岁月静好的一路延续下去。
  根据相关调查,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服务与保障体系的逐步建立,现时中国、尤其是城市居民,多数人不认为:将来还能够、还需要养儿防老。
  那么,反哺模式作为农耕社会的遗存,又失去了现实的需求,隐入历史就应当只是早晚的问题。或者说,中国家庭大概率将朝着接力模式的方向演变。由此看,我们现有的许多家庭观念,也未必就是什么天经地义、亘古不变的真经。
  二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家庭形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自清末以来,西方文化强势东渐,中国知识分子终于醒眼看世界,于是看出了封建文化窒息人性、扼杀自由的残酷一面,鲁迅由此也发出了“吃人”的呐喊。
  五四新文化运动,高举反封建的大旗,对旧伦理旧道德、包括传统的封建家庭,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批判。巴金的代表作,著名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就描写了一个旧式大家庭,如何扼杀青春、爱情和生活,以及这个家庭的没落、分化,青年一代的觉醒、抗争并与家庭决裂。在那个时代,大批的知识青年,热血沸腾的开展了争取民主自由、反对家长制、反对包办婚姻
  从五四的反封建,到文革的破四旧立四新,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批判,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然而,这么多年来,破与批判的确不少,立与建设却似乎不多不够、并没有深入人心。主流的家庭观念,至今仍然不大明晰:是传统儒家?是基督教?还是社会主义依我看,可以说什么都沾边,又什么都不是。
  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旧的家庭模式已经发生了、并继续发生着深刻的改变。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已经不复存在了。很多老人都不再指望子女、而是选择社会养老。青年人在婚恋、择业等方面的自由度,也早与传统不可同日而语。
  然而,许多传统的家庭观念、习俗,虽然也有变化,但不可能完全消失,仍旧顽强的传承下来,而今还深深影响着大众的家庭生活。
  鲁迅当年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却也带有浓厚的旧式家庭情节,曾经宣示兄弟永不分家。从日本流学回来,在北平还是坚持和两个弟弟同住。最终与周作人闹出了兄弟反目、老死不相往来的悲剧。
  按马列主义的论述,家庭起源于私有制,也会随着私有制的终结而消亡。所谓共产共妻,并不只是敌对势力的造谣污蔑。而红色高棉消灭家庭的社会实践,也属革命词典中的应有之义,只是太过急、太暴力而已。
  马克思有一段名言:“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这种说法或许过于极端,却也含有深邃的洞察:即政治经济、道德观念等社会存在,对家庭关系有着巨大的影响。
  亲情关系是血缘关系,无疑是人与人之间最为亲密的关系。但亲情关系,也具有社会属性,不能不受到各种社会存在的影响。
  家庭成员之间,当然也存在种种利益关系。虽然不是人人都会在乎、计较那些小利。但很多观念,却早已深入人心,大家都习以为常了。比如兄弟姐妹之间,谁更受尊重、更多话语权,就基本不是长幼为序,而是取决于社会地位、身家财富、对家庭的贡献生活现实正是:“贫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我在家里,曾说过一句很决绝的大实话:亲情并不代表一切!
  不可否认:同样的亲情关系,未必就能得到亲人们相同的情感和对待。假如两种父亲,一个言传身教、充满爱心,另一个酗酒打人、极端自私,会不会得到儿女同样的敬重?再如两个儿子,一个聪明踏实、创出了事业,另一个好逸恶劳、混成了乱仔,能不能受到父母同等的疼爱?
  勿庸讳言:亲情关系确实不止存在温情脉脉的一面,往极端说,父子之间、兄弟之间的反目成仇甚至相互戕害,在现实中也并不罕见。那么,我们看待亲情对待家人,除了尽心尽力的关爱,又究竟该不该保留一份客观理性?
  三
  中国的家庭模式及观念,现在应当处于一种转型过渡期。
  可以说,各类不同的人群,或多或少都保留着一些传统观念,又接受了一些现代观念,各种矛盾的思想相互混杂,并没有形成清晰的认知、主流的共识。
  传统的家庭观念,可能正在逐步淡化。但人们现在的思想行为,却主要还是延续着传统的观念与习俗。
  其实,人们排斥西方观念,不一定真了解西方。不少人可能就没想过,现在法律规定、全民遵循的一夫一妻制,就来自于西方的基督教。同样,崇尚传统文化的人,也未必真知道传统。俺家孩子他娘,就老爱说自己“很传统”,让我笑着怼过一次:什么是传统,三妻四妾么?此后,好像再没听她提起这个话茬了。
  现代的家庭观念,或许终将成为主流。但西方的家庭模式,尤其是父母抚养子女到十八岁为止等等,当下的社会主流、包括我自己,都是断然无法接受的。
  因为,这不单是认知问题,还存在情感、习惯和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而且,家庭的紧密互依关系也并非一无是处。给两代人带来的,虽有矛盾困扰,亦有诸多获益。作为子女,能够享有更多的家庭福利。而不少父母,也还是偏好养儿防老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终究要比养老院里孤独终老幸福得多。
  当然,父母也该想想:养儿防老对儿女是否公平?儿女愿不愿意承担?况且观念的变化,也由不得个人的情感意志,家庭观念终归是要与家庭形态相匹配的。
  我的看法:现实的家庭形态,正处于从紧密互依的家庭本位,走向个人本位的过渡之中。现有的家庭矛盾,尤其是代沟、代际冲突,主要来自于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自我概念、家庭观念之间的碰撞,并且两代人也各自存在认知的误区。
  老一辈的突出问题,我认为是对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缺乏界限感。
  现在的中国父母,对于儿女在情感、钱财、精力等方面的付出投入,大多都竭尽所能、不遗余力,从不拿自己当“外人”,儿女的事自然就是自己的事。于是从生活到工作,事事插手处处干涉。却浑然不觉,现在已不比从前,成年儿女不再如父母的私有财产,而是有着独立的人格、自主的生活。况且老一辈的很多认知,而今也未必正确、没有过时。儿女为此而反感、反抗,是十分自然的。
  下一代的主要问题,我感觉是对权力义务之间的对等充满模糊感。
  中国家庭的儿女,在紧密互依的关系中,享有比西方孩子多得多的权利、福利。上大学、以致出国留学的费用就不说了。好多成年的子女,如果没有父母的无私奉献,何时才能买房?如果没有父母做倒贴的“保姆”,家庭的生活与经济,又能不能正常运转?
  有些年轻人,可能过于自我,并不理会权利与义务对等的规则。享受家庭福利、以至“啃老”,都能心安理得的“中国化”。而维护个人的自主权,却又理直气壮的“西方化”。对父母的干预,完全就不能体谅、容忍。对父母的态度,甚至表现出冷漠、厌烦。不少父母因此而失望、痛心,有一篇广为流传的文章就问道:《我们如此深爱我们的儿女,他们爱我们吗?》。
  传统文化不乏优秀之处,但糟粕也很不少。大家争相“人情练达”,结果便是:家庭成员缺乏界限感。人际关系充满模糊感。人们习惯于讲道德而不讲规则。且道德标准常常只是要求别人,并不是约束自己这些大众行为模式,难免让人与人之间生出种种猜疑误判、矛盾冲突。
  亲情总是充满温馨,理智常常透出冷酷。然而,如果缺少客观的认知、理性的把握,温馨的家庭关系也是难以稳固、不可持续的。
  原作:2012412改写:202038
评论 转载

造句:家庭观念的冲
造句:家庭观念的冲突
俗语“龟背蛇腰不可交,瞟眼看人不用刀”,。。。无论是带兵打仗还是治国安邦,最重要的莫过于知人善任,所以古往今来人们对“识人”这门学问的研究从未停止,从庄子的《九征》到曾国藩的《冰鉴》无一不是识人的宝贵智慧。即便是科技发达的……今日立冬,万物收藏:藏心,是人最好的养生作者:洞见Neo冬之三月,乾坤气闭,万物伏藏,君子谨戒。今日立冬,万物收藏来自洞见00:0014:53点上方绿标可收听洞见主播晏娇朗读音频11月8日,立……古人忠告:“穷走水一家毁,富涉淫三代贫”。。。古人忠告:“穷走水一家毁,富涉淫三代贫”,老祖宗的经验之谈人在穷困潦倒的时候总是会出现一些铤而走险的想法,想着反正最差也不过这样了,不如放手一搏试试看是否有转机,但通常有……清朝“样式雷烫样”浅析中国古建筑文化中国建筑史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家样式雷,半部建筑史”,这里提到的“雷”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个神秘家族。从康熙到光绪,前后历经八代二百多年,这个家族一直通过“样式雷烫样”……孙子兵法“十字诀”孙子兵法十字诀1、慎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军事是国家的大事,生死存亡系于此,不可轻举妄动,一定要仔细小心思考,对死亡要有敬畏之心,……为什么古人说,穷不走南,富不去北?古人智。。。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中,唯有中国五千载文明薪火相传从未断绝。五千年来,部分典籍虽然因为战乱等原因而荡然无存;但万幸的是,有赖于华夏先民的对文化的坚守,以及中华民族骨子里敢于迎难……中国古代天文之南斗和北斗,北斗注死,南斗。。。南斗和北斗是从古以来就出名的,其中的南斗包括在人马座中,构成人马的胸部。斗柄二星和箕宿四星构成人马的弓。南斗连柄共六颗星,所谓“北斗七星南斗六”。它和北斗七星的形状都象裁缝用的……伸手不打无娘子,开口不骂赔礼人!老祖宗的。。。举手不打无娘子,开口不骂赔礼人。古人古训:耳不闻人非,目不视人短,口不言人过!老祖宗留下的10句话,句句大智慧,句句醒人!歌管一尊酒,……家庭观念的冲突家庭观念的冲突亲情关系随想之三文老庄友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最为丰富、最具特色的,当属东方式的人情世故: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然而,现实的家……家谱编纂概论(四)三,家谱的内容家谱的内容,欧苏创立五世谱法时的宋代仅有谱图、世传等四项内容。后来,人们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充实、不断完善,据上文所举王鹤鸣《中国家谱通论》所列明、清、民国……老人去世后,生前穿的衣服为什么要烧掉传统葬礼上,老人出殡的时候,家属不但要为逝者烧纸钱,还要烧掉逝者生前穿的衣服。儿孙们为逝者烧纸可以理解,为什么还要把逝者的衣服给烧掉呢?接下来小编给大家谈一下,老人去世后,为什……俗语“竹子开花,赶紧搬家”,是什么意思?不知道有多少朋友见到过竹子开花,在古代,有“竹子开花,赶紧搬家”的说法,意思是竹子一旦开花,预示着灾难即将来临,要赶紧搬家避难。但是在现代人的印象中,竹子有观赏、食用的价值,在……
掌权者不可不知的26道“兵家”智慧!(李金。。。鬼谷子七十二术,永久收藏,终生研读!《文中子》中的10句经典名言,句句人生真谛。。。古代经典中关于君子的名言警句集锦(1)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四书”必背精华80句,修身齐家(处世三大奇书之一)《围炉夜话》注音版老人言:上下无争,誉之不废《论语》一书中四字名言集锦《延寿药言》职业篇:天下无易成之业,而亦。。。《官弈经》全文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女性月经不调的症状及危害饮食不宜吃刺激食物盐的功效(盐吃多了怎么办)热评聚热点网 读史李沁与肖战同吃火锅,引发热议联合60余家出版社,吸引超千万消费者,“多多读书月”第二季收我的语文老师天王山之战是什么意思原来霸道的男人这么温柔最长情的陪伴火箭队117119惜败湖人,浅谈火箭球员表现污水处理个人工作总结精选多篇小蚂蚁给我的启示作文300字
©2025网站地图最近更新文明上网我要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