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精神科里的孩子,还在等待被看见

  前几天,我们看到了很多青少年自杀的新闻,有评论说孩子太脆弱,因为这么一点小事就死了。
  社会对这些孩子的误解,还是很深的。包括有很多家长,他们也分不清,孩子到底是"不听话"、"脆弱",还是真的病了。
  果仁妈今天的文章,是一位儿童精神科医生的分享。她指出:家庭和养育,对孩子的精神健康至关重要。
  孩子的病,是系统的症状,是周围的环境和与周围人的关系出了问题。 面对疾病,重要的是理解症状,了解孩子发生了什么,而不是一味地想着消除。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让大家对被忽视的"儿童精神疾病"有一个全新、正确的认识。
  丨
  本文转自"谷雨实验室-腾讯新闻",ID:guyulab
  作者:洪蔚琳,已获授权
  16岁那年,小北不能去上学了,他没力气走出家门,也没法控制自己的喜怒哀乐。他去医院看精神科,被诊断为人格障碍。后来休学的四年里,身边总有人说他脆弱,一位长辈拿贫困山区的孩子和他作比较:人家连饭都吃不上,你有吃有穿的,你这不就是作吗?
  母亲张晴带小北去了甘肃会宁,那里是国家级贫困县,也是个高考状元县,她想以此激励儿子,人家能跳出寒门,咱们也能克服困难。一番教导后,小北说,"妈妈,其实我挺羡慕他们的。他们的苦,别人一眼就能看见,还会说他们不容易。我的痛苦,都没有人承认。"
  要坚强、要看到还有人过得更糟,张晴也听过太多类似的说法,但她也没能从中获得安慰。丈夫去世后,她独自抚养小北。刚确诊的时候,她无法接受孩子生病休学的事实。每天下了班,她骑车回家总会路过一所中学,看到孩子们走出来,她在心里问自己:为什么别人的孩子都能上学,我的孩子上不了学?
  图源@Damir Samatkulov,Unsplash
  回到家,她要面对生病后喜怒无常的小北。有时候,小北喊她来自己房间,一定要她一直待在身边。可是没过多久,只是一句话没对上,小北又叫她躲得远远的。
  每晚走到楼下,张晴就会感到紧张。她抬头看自家窗口,盼着那里没有亮灯,那意味着孩子出门了,"我终于能过一个轻松的晚上。"
  在一个由496位青少年精神疾病患者家属组成的微信群里,家长们分享着和张晴相似的感受,他们的孩子大多患有抑郁症或双相情感障碍,被迫休学。有的孩子易怒,在家砸东西,有的孩子起不来床,常常止不住地流泪。
  一位母亲在群里晒做给孩子的饭菜照片,"我是怕自己哪天后悔,没有好好待孩子。"另一位母亲向群友求助:孩子休学,可大人不能不上班,怕孩子在家出意外,不知道该怎么办,"不想当妈了,不知道自己还能扛多久,我都怕死在她前面。"
  有时,家长们会聊起孩子的病因,他们都想知道却又很难理解,孩子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我家孩子是剖腹产,不知道有关系没?""孩子爱看太宰治,我怀疑是这些东西害了他。"
  "我这些年接触青少年精神疾病,最大的感受就是说不清。"抑郁症社群"渡过"的创始人张进说,从他的观察来看,最近两三年,青少年精神疾病呈现爆发性增长态势,但家长和孩子面临的困境,始终在于疾病的复杂性难以破解。
  精神疾病的个体化因素太多,无法明确归因,疾病与心理问题之间的分界也模糊不定。比起成年人,青少年精神疾病还有更多的干扰项,症状不够典型,疾病和青春期叛逆也常常难以分清。
  疾病的复杂性,造成了孩子往往不容易获得有效的诊断和治疗。在"渡过"社群里,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奔走各省,遍寻名医,但甚至连到底是什么病,都不能得出统一的结果。
  图源@Andrik Langfield,Unsplash
  为了给小北治病,张晴找过社会上的心理咨询师,也在精神专科医院换过三位大夫。2017年5月,求医半年后,他们找到了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儿童精神科医生林红,开始接受家庭治疗。
  治疗室里,林红为他们分析疾病背后的问题:小北的父亲在他9岁时因病过世,而张晴和小北的母子关系过度紧密,养育孩子的方式过于强势,这些都可能是影响孩子精神健康的因素。在家庭治疗的概念里,生病的不只是孩子自身,还有他和周围人的关系。
  林红从业15年,接诊过数千个家庭,来看病的孩子承受着不同精神疾病的困扰:抑郁症、强迫症、多动症、儿童情绪障碍……在她看来,尽管影响疾病的因素纷繁复杂,但家庭和养育,对于孩子的精神健康至关重要。
  如果把影响孩子的诸多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看作一个系统,"家长一个人的改变就会带来整个系统的改变。"
  而改变的第一步,是要认识到从健康到疾病是个连续谱,不能只看到疾病出现的一瞬间,每个孩子的病一定是有理由的。面对疾病,要做的不是指责,也不只是在医学意义上消除它,我们要去理解疾病背后,孩子们的生活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以下是林红的讲述:
  1 理解症状,而不只是消除它
  前段时间,我给一个省精神专科医院住院部的大夫做督导,他们提出想给住院的孩子做集体活动,但怕出问题。现在自伤的孩子比较多,在手腕上割道子,会渗血。五六个孩子在一起,都有自伤倾向的,他们会在一块儿割。
  我听到了一个自伤的孩子和医生之间的对话。医生问,你为什么要割自己?孩子说,看到渗血会觉得释放压力,挺舒服的。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有一年多了。那你有压力,跟父母说过吗?说了,父母觉得没什么。
  最后医生说,你这样伤害自己,我们真的很担心,你万一失血过多,有生命危险怎么办啊?孩子笑了,说没事儿,我知道深浅,我知道大动脉在哪儿,我是不会割大动脉的。
  图源@Brian Patrick Tagalog,Unsplash
  其实你就会看到,自伤的孩子,包括自杀的,走到这一步,前面往往经过了一个很长的时间。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在呼救:你们不觉得我有什么困难,我自伤了,是不是就开始重视了?
  最近,我看到了很多少年自杀的新闻,有人评论说孩子太脆弱,这么一点事就死了,我就感觉到,社会对这个群体还是有很多偏见。每一个生命都不可能那么容易就自我毁灭的。自杀的孩子毕竟是少数,但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我们的家庭、学校和社会有很多事没有做到。
  我是学系统式家庭治疗的,这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治疗技术,一种以系统观念来理解和干预家庭的心理治疗方法。
  简单来说,个体心理治疗通常把关注的焦点放在个人的内心精神状态上,挖掘深层的心理问题;而系统式家庭治疗比较注重家庭成员的互动关系,以及生活中需要改善的相处问题。
  为了消除存在的症状,系统必须有所改变。我受到的很多训练,是让我们不要只害怕症状,不要只想着把症状去掉,而要看症状它在说什么,它在替它的主人呼唤什么。
  来我这边看病的孩子,最小的还在上幼儿园,最大的已经上了大学,但主要的群体是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和初中生,也就是即将面临小升初和中考的孩子,他们最大的共性就是不能上学了。学生的社会功能主要是上学,不能正常上学,就叫做社会功能受损。
  这背后的原因复杂多样,涉及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很多因素,而且往往是多种原因交织在一起,包括亲子关系、师生关系、伙伴关系,全方位出现困难。
  有些主要因为学业压力,有些主要是无法处理和老师、同学的人际关系。表现出来就是这些孩子坐在教室里过于紧张,听课时注意力难以集中,情绪上焦虑、恐惧、抑郁,止不住流眼泪。
  一部分孩子会经常和家长发生剧烈的冲突,在家摔东西,哭得很厉害,家长对此完全失控了。一部分孩子会表现出"退行"的症状,也就是在心理上退回儿童的状态,对家长高度依赖。
  我们要理解这些症状,就不能只看行为本身,而是去看那个情境。也就是说,孩子在什么时候、什么样的状况下、跟谁,做出了疯狂的行为;什么情境下,就很少甚至没有这样的行为。
  图源@Antor Paul,Unsplash
  我接诊的一个初三女孩出现了情绪障碍,就表现为退行。每天不定什么时候,她要让妈妈抱,抱不到就会害怕;每天她要问很多遍:妈妈你爱我吗?他们一家来看病,妈妈很苦恼,说林大夫,我怎么办啊,我说爱她,但怎么跟她保证也没用。
  正在治疗着,女孩的爸爸突然提到了一件事,语气很严厉地指责孩子:"你是怎么回事?奶奶来给你陪床,你还不好好理奶奶!"
  这话刚落,孩子又失控了:"妈,妈,你抱我,你抱我。"妈妈有点迟疑,不想抱,我说那妈妈赶快抱一会儿吧。其实妈妈只抱了她一会儿,就那么两三分钟,她就好了。我就问家长,我注意到刚才爸爸一说话,女儿就突然要妈妈抱,这是为什么,你们怎么看——这就是刚刚说到的,要在情境中去理解孩子的症状。
  后来那女孩说,她爸爸在两年前打过她,打得特别狠,她就很害怕。她爸爸一说话,就会让她想起自己被打的经历,这就是一个创伤。再加上这对父母长期以来就有很多冲突,最近他们办了离婚,孩子的症状就突然很明显了。
  我跟妈妈说,孩子最近有退行的表现,可能是孩子内心缺乏安全感,没有感受到足够的爱。那么对于妈妈来说,先别害怕,也别自责,就大大方方地抱孩子,满足她的需要。母女俩甚至可以讨论,一天主动抱几回、什么时间抱,是两个人都可以接受的。假如能做到每天固定抱六回、八回,固定几点就开抱,她可能抱够了,就不需要突然间让你抱了。
  妈妈觉得,这些建议对她很有帮助。从前她心里害怕,觉得孩子这么大了,这不对头啊,抱的时候也很纠结。现在,她能理解孩子的行为了,就把配合孩子看作了治疗的一部分。
  2 "你是病了,不是在作"
  我们医院是精神卫生专科医院,大众对于看精神科是挺顾忌的,所以走到我们医院的家庭,往往都在外面经历了特别长的时间。
  首先家长不知道孩子是精神问题,比如孩子发脾气,就是不听话嘛,家长不认为这是个病。
  其次是精神科的问题常常会伴随一些躯体上的症状:头疼、眼睛疼、牙疼、脖子疼……还有发烧的,一般是在周日晚上,因为周一要上学了。家长带孩子去综合医院,查了一圈,查不出问题,大夫就会建议转诊,看是不是精神科的问题。当然这也说明,我们其他专科的同行这方面的意识提高了。
  一些孩子是被学校要求来的,他们因为生病,成绩不好,给班级拖了后腿。老师建议家长带孩子去看医生,家长就很不高兴,认为老师是在推卸责任,想让孩子拿回一个诊断。这样的情况下,家长来就诊的动机不是治病,而是想证明自己的孩子正常,就导致我们问诊的时候,家长不太配合。
  这其实是一个机制问题,怎么能让老师、家长、医生为了孩子达成合作。在美国和德国,精神科医生和学校的心理老师有合作,会定期去学校发现一些有问题的孩子。也有相关的法律规定,如果精神科医生提出要带孩子去医院就诊,家长不带还不行。
  但在我们这儿,家长最终带孩子来看精神科,往往是因为孩子已经不能上学了。在这之前,家长会用各种方法把孩子弄进学校:威逼利诱、打骂,还有说是从校门口给踹进去了。到了我这儿,家长往往是带着愤怒,说林大夫,我悄悄跟你说,我觉得他没病,就是装的,就是不想上学。
  图源@Ben White,Unsplash
  每到这时,我就会告诉家长,我相信没有哪个孩子是没什么事就不想去上学的。之所以没能上学,他是有困难,上不了和不想上是完全不一样的。
  这也是我们做治疗的时候,和家长沟通很困难的一点,就是让家长理解,孩子这是病了。
  80%以上的家长不能理解孩子怎么了,还会觉得孩子有点作。孩子很容易受到家长的影响,所以最开始,孩子也会问,我怎么了,我不想这样,我是不是在作?
  我就会明确地说,你现在病了,不是在作,你这不过是疾病的一些症状。这句话本身就能帮到孩子,孩子会感觉好很多,知道自己不是故意的。我也告诉他,治疗后你会好转的。
  从健康到疾病是一个连续谱,如果家长对孩子的状况保持敏感,及时干预,可能就不会发展到疾病。比如当孩子的成绩突然出现很明显的下滑,家长要引起重视,要问问孩子怎么了,也要找老师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有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发生。
  但是,也要避免一个常见的误区:很多家长只看成绩,只要成绩好,哪怕孩子每天上学都很痛苦,甚至间断性地上学,也不觉得是个事儿。成绩之外,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情绪、行为(是否出现退缩或暴力倾向)、人际关系(是否频繁和人发生冲突)。
  躯体上的症状也是常见的信号,一旦在综合医院排除了身体疾病的可能,就要考虑是不是精神科的问题。
  察觉到这些信号,要尽早带孩子来就诊。孩子是否有精神疾病,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医学问题,要区分一般的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是很困难的。特别是未成年人,他们的生长发育正处在快速变化的阶段,在某些情境下是病理性的,过一段时间或者换一个情境,他就不是病理性的。
  所以我们要相信专业人员,不要自己下结论,也不要先去找社会上的咨询师。孩子到底病没病,是什么病,病得有多重,需不需要药物治疗,是要由精神科医生来判断的。
  3 孩子的病是系统的症状
  一个孩子为什么会患上精神疾病?医学上很难归因。但我们有个概念叫做"易感人群",是指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群体。
  一方面和遗传有关:有的人神经递质有特殊性,容易情绪波动、钻牛角尖;另一个因素是创伤性经历,比如遭受虐待、车祸、亲人离世……
  再有就是家庭和养育。我做家庭治疗,认为只治疗孩子,不帮助家长,孩子很难彻底好转。
  图源@Meruyert,Pexels
  有的家长过于看重学业,孩子成绩不好就过度焦虑,高度控制,甚至偷偷在家安摄像头来监控孩子。
  治疗中,我引导家长反思:面对孩子成绩不好的事实,家长单方面的焦虑和控制,对提高孩子成绩有帮助吗?家长告诉我,不但没有用,还有反作用,导致孩子更逆反了,有的孩子甚至破罐破摔,不肯学了。我说既然没用,我们就换换别的办法。
  其实,我们需要弄明白的是,孩子为什么成绩不好呢?是他原本就有学习障碍,一直成绩就不好?还是他最近遇到了什么特别的困难,需要特别的帮助?或者孩子确实就不是学习的料,他的人生也许就不适合挤这条独木桥呢?关键是要弄明白孩子怎么了,给孩子他所需要的支持和帮助,而不是只去指责和控制。
  但即使孩子病了,家长也很难放下对孩子的要求。我们在临床上经常被家长逼问:孩子是不是该复学了?孩子能不能参加中考了?现实是,很多孩子真的还没治好,甚至他的病本身就和学校有关。我见过不少孩子带病上学,结果病情加重,又回来,后面几年都上不了学。
  也有的家长同意休学,但有前提要求,要让孩子写时间表并承诺做到:几点起床、几点到几点做什么……"你得制定计划啊,你不能光休学在家待着啊。"这就造成休学之后,孩子和家长还是冲突不断。我们只有劝家长,孩子现在病了,他在家首先需要的是休息养病。
  更难解决的情形,是家长自身就有病理性的问题。我接诊过一个患抑郁症的女孩,她告诉我,爸爸失业了,找不到工作,妈妈就每天心情不好。妈妈很多次问她:假如有一天我自杀了,你怎么办?我问女孩,你是怎么想的?她说自己特别害怕,"妈妈要是真死了我怎么办啊。"
  图源@Caleb Woods,Unsplash
  和妈妈访谈的时候,我发现妈妈有比较严重的抑郁症状,却没有及时就医。这是我们很多医生的困扰:作为父母的成年人会有更强烈的病耻感,不愿意走进精神科,或者认为自己"没事儿,能扛",因此要让成年人去面对他们自身的问题是特别难的,但这往往是导致孩子生病的部分原因,并影响对孩子的治疗。
  另外,当我跟妈妈讲,她跟孩子说自杀这样的表述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压力时,妈妈说,没想到跟女儿说这些会造成这么大的影响,"我也没处说,我也没啥朋友,我就只有跟女儿说。"
  这里就能看到社会支持系统的缺失。中国人有句话,叫做家丑不可外扬。家庭出现问题,遇到了困难,我们很难开口跟别人讲,压抑到承受不住了,就把这种压力转嫁给孩子。
  这是我们社会文化的问题,我们的文化其实不是很保护孩子的,包括要求孩子服从、懂事,等于是让孩子也压抑自己。
  常见的一种情况,是老师向家长告状,家长不站在孩子的角度把事情搞清楚就打骂孩子,结果是误解了孩子。日积月累,孩子出了问题。治疗的时候,家长会说,传统观念里孩子应该听话、尊重老师,孩子没有做到,我就很没面子。
  所以你看我们的文化里,其实我们最在乎的是自己的面子,是孩子的外在表现,而不是孩子内在的感受。
  我在治疗中常听到孩子说,我不想活了,活着有什么意义啊?家长就说,你怎么这么自私,父母养育了你,老师教育了你,你怎么能说不活就不活啊?我问家长,那我挺好奇的,您认为活着是为了什么?家长一脸茫然:是啊,为什么活着?
  很多家长自己也没想过这个问题,没有感受到活着的美好,他们没有让孩子为自己而活,只用责任、道义来绑架孩子,强调应该为别人活着。当家长重复着成绩成绩,孩子问,为什么你认为那所学校好,我就要去考?我都不想活了,为什么还要去考呢?这些问题,家长答不上来。
  精神科的问题,往往会触发人生的终极命题。我们的社会对人有一套统一的衡量标准,家长内心不够强大,就会容易被这种文化绑架,孩子就很难做自己了。
  治疗的过程中,很多孩子这样跟我说:林阿姨,我发现我不能好。我问为什么。孩子说,我但凡一好转,爸妈就要现原形了。我说怎么个现原形啊?
  孩子说,他们从前对我要求高,我病了,不敢要求了。我这一好,成绩啊,排名啊,就又来了;我这一好,他俩又开始折腾离婚了。
  所以你看,我们的医生通常都会说,你看你有什么症状,你得吃药,你得治疗,这样症状才能好。可是,很少有医生问病人:假如你的病好了,有什么让你害怕的事情发生吗?
  图源@Lucas,Pexels
  临床上,我看到很多孩子并不是有意的,不是装病,可是他会害怕康复后又回到过去的生活状态。这种恐惧就成了治疗的阻碍,让他总也好不了。
  我接诊过一个七岁的男孩。有一天,他的眼睛突然看不见了。他去看眼科,查不出问题,后来就说是不是精神科的问题,转到了我们医院的病房。我去做家庭治疗的时候,就发现孩子的父母正在闹离婚,整天打,已经打了很多年。爸爸把妈妈推到地上,妈妈摔到了腰。两个人闹到法院,妈妈就让儿子给她作证,说是爸爸推的。结果还没上法庭,孩子的眼睛就看不见了。
  治疗的时候,我告诉这对夫妻,你们离了,妥善处理这段关系,孩子也可以很健康。但如果真的过不下去还勉强在一起,每天这么打,孩子反而不健康。另一边,我也做孩子的工作,引导他尽量从父母的关系中抽离出来。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来,他的眼睛也看见了。
  所以说,症状的出现必然有它的土壤。这也是我们在家庭治疗中常说的:不能单纯说是孩子病了,我们认为是系统病了。家庭、学校、社会都是系统的一部分。系统出了问题,很容易体现在孩子生病,因为孩子最脆弱。
  4 做医生,有时真的很无力
  我2005年开始做心理治疗,2009年开始学习家庭治疗,十几年来能明显看到需求的增长。我想一方面是精神卫生越来越受重视,特别是汶川地震后,大家开始关注心理了,这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另一方面,我们社会的整体压力更大了,大家普遍焦虑,也会影响到孩子们。
  问题在于,医疗资源还没跟上增长的需求。我们国内的儿科医生少,精神科医生也少,儿童精神科医生就更少了。
  这个岗位的工作难度大,因为孩子的表述一般不是很清楚,症状不典型,病情不容易弄明白,这一代都是独生子女,稍有闪失,家长就不满意;再加上儿童精神科开药少、检查少,医生的收入偏低,造成人才流失很严重。
  另外,这门学科的发展还没到成熟的阶段,国家层面也没有把精神科医生分得这么细,像北大六院这样专门开设儿童精神科的医院非常少,大部分医院都是孩子和成年人混在一起看的。
  图源@Sasha Freemind,Unsplash
  专业人员少,挂号就很难。精神科的诊断是比较主观的,不同的医生看法不太一样,所以按道理,孩子最好固定看同一位医生,这样诊断和治疗可以保证连续性,实际上却很难做到。这和家长的心态有关,会带孩子看很多医生,很难去相信某一位,总算相中了一个大夫,又挂不上号了。
  等到看上医生,问诊的时间也只有15到20分钟,这是一般门诊的情况。我做家庭治疗,能给到45到50分钟,代价是能看的病人更少。早些年,我能做到每个家庭每周都看,后来候诊的越来越多,接诊的频率渐渐变成两周一次,三周一次,到现在三四个月甚至半年才能看一次。
  作为医生,我会有内疚和自责,面对太多家庭的信任和求助,我却没有时间及时提供帮助。有时候我也不太确定,我们能做的这么有限,对病人能起到多大作用呢?
  我在美国参观波士顿儿童医院,儿童精神科的主任说,会让每一个孩子在这里得到最好的治疗。我好奇怎么做到这一点?他说首先是不能随便挂号的,都是社区医院先发挥作用,治疗困难的再转诊到儿童医院,转诊单上会把病情和转诊理由写清楚,这样医疗更加层级化。
  其次他们的医生都是经过规范化培训的,先训练在成人精神科工作,再学习治疗儿童的部分,这样医生既了解孩子,也能把握家长的心理。并且,他们是一个团队,有精神科医生、咨询师、治疗师、护士、社工……孩子需要配备什么样的治疗,关键力量是什么,都能提供相应的服务。
  在国内做医生,有时真的很无力,我们在精神科能做的只是一部分。当一个孩子需要其他层面的治疗,我们就转不过来了。
  所以,我真的希望我们的孩子都不要病。越是医疗资源不够的时候,越需要重视预防。但对于那些已经来看病的家庭,我会告诉家长,孩子病了,不能说是好事,但是在十几岁,还没有完全长大的时候,他病了真的不完全是坏事,这给了我们家长很多机会去反思自己,做出改变。
  图源@Priscilla Du Preez,Unsplash
  我也对孩子说,现在我们花几个月、一两年,也许三四年来好好治病,不能正常上学,看着是落后了;可是,我们能用这些时间比同龄人更早地思考,如何看待和处理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以及我们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想过怎样的人生。
  大多数孩子没有机会想这些,他们在各种压力下不停地学习,也许到30岁、40岁的时候才去想。很多同龄人现在没有表现出症状,不代表他们具备处理这些问题的能力,而这些是一个人早晚要面对的。
  曾经有一个家庭,女孩是我们普遍推崇的好性格:完美主义、勤奋、自我要求高。她写家庭作业,不允许自己出一点错,写不好就要改,改不完就熬夜,有时写到晚上10点睡觉,凌晨4点又起来接着写,家长也觉得是好事,夸奖孩子精益求精。
  后来学业越来越重,孩子作业写不完,整宿不肯睡,上不了学了。家长和老师商量,说这作业咱可以不写了,要保证正常睡觉和上学,但孩子这时已经不能饶过自己,不写完作业就不肯睡觉,出现了强迫和抑郁的症状,当然也没有办法上学了。
  直到这时候,家长才觉得不对,反思过去的观念是不是错了。在我们的社会评价体系里,追求完美是优秀的表现。那些能放过自己的人被认为是不好的,但实际上也体现出他们的灵活性更强。那么到底什么是好的,要成为怎样的人,需要家长和孩子共同去探索。
  心理治疗的基本目标是消除症状、治愈疾病,而终极目标是人格的成熟和完善。
  我有一位病人的父亲是公司老板,孩子康复后,他找到我说,从前他对孩子的要求特别高,对自己的要求也特别高,什么都不容商量。陪孩子治疗的过程中,他学会了调整自己,变得不那么苛刻了,也喜欢去倾听别人,现在不仅亲子关系变好了,和员工的关系也变好了,自己的心情舒畅多了。
  我也见证过太多的孩子,他们的康复很艰难,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慢慢想通了。最后,他们不光是病好了,也会对这个社会理解得更深刻,这是一个成熟的表现。
  *文中小北、张晴为化名。
  - END -
  文章来源丨谷雨实验室-腾讯新闻
  撰文丨洪蔚琳
  编辑丨糖槭
  出品丨腾讯新闻·谷雨工作室
  |作 者 招 募 & 投稿|
  后台回复"投稿",查看详情
  投稿邮箱:Kids@guokr.com
  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成长

手足口病如何预防,一起看一下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急性发热出疹性传染病。5岁以下儿童易感,以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疱疹和全身发热为主要特征。手足口病的预防几乎贯穿了四季,所以,希望各位家长一起来学习手儿童肾病有什么表现,来学习一下肾脏疾病是严重威胁儿童健康的疾病之一。由于大部分肾脏疾病患儿起病隐匿,症状不明显或完全没有症状,不易被家长及时发现,也不会引起家长的足够重视。但是从儿童时期开始关注呵护肾脏是非常重人工流产不是小事,女性千万要慎重小心对待现代越来越开放的潮流生活不可避免的有其不可预测的现象发生,如今做人工流产的人群越来越多,甚至有人频繁地做人流,殊不知这会对自己的身心健康造成多么可怕的影响,有的可能会导致终身的遗憾不想宝宝遭罪,奶瓶清洗消毒马虎不得所谓病从口入,宝宝各方面的防疫功能还比较弱,错误的消毒反而会导致宝宝生病。有的长辈可能觉得使用清水反复冲洗,或者直接用开水烫烫就可以,其实不然。那么到底该如何清洗消毒奶瓶呢,什么是坐月子这4个注意事项不能忽略女人经过十月怀胎,生孩后身体各方面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坐月子主要就是让身体有一个恢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些注意事项,宝妈要注意,以免将来身体出现问题,自己受罪。1温度适宜,不能吹四招教你缓解孕期便秘便秘是孕期最常见的烦恼之一,也是孕期经常疏忽之处。然而,千万别小看这些习以为常的小毛病,一不留神它就会让你悔恨终身。妊娠晚期,便秘会愈来愈严重,常常几天没有大便,甚至12周都未能排孩子咳嗽怎么办,有什么解决的办法?孩子咳嗽怎么办?很多家长对于孩子咳嗽总是通过给孩子吃药打针来解决,甚至出现频频吃药咳嗽却总不好的情况,孩子咳嗽,用错药反而会加重咳嗽症状。那么,孩子咳嗽该怎么办?1保持口腔清洁如果什么是月子病,如何调理月子病?十月怀胎只为那生命降临的神圣一刻,孩子的出生将会带给一个家庭生命的延续。但是往往生产后的女性和家人都不注意产妇的身体,导致女性朋友在生产孩子后得了一种被称之为月子病的疾病。月子病对关于男性备孕的注意事项在备孕这件事情上,除了女性朋友需要多方面注意以外,男性也需要谨遵一些注意事项,比如需要戒烟,下面小编就给大家讲讲男性备孕的注意事项。1用药对胎儿有影响药物不仅对于女性具有副作用,对胎儿的第1次胎动是什么感觉?在怀孕的第18周到第21周,不需要你额外地敲打他,大多数的宝宝第一次做出让妈妈有所感觉的运动,那是一种轻柔的敲击的感觉。也有妈妈回忆说,像是肚子里有气泡咕噜的感觉。不过慢慢地,宝宝胎儿入盆,妈妈会有什么感觉?入盆,其实是胎宝宝做好临产准备的信号,它已经把自己的头部固定在妈妈的骨盆入口处,身体的位置已经得到基本的固定(一般是头朝下臀朝上全身蜷缩的姿势),就等着从妈妈的产道里出来啦!此时,
如何用3张便签把一本书读出3000块钱培训的效果?伪学习陷阱,你中招了吗?前两年看书学习的时候,时常要经受各种话题的诱惑。有一段时间原则似乎很热门。还有一段时间朋友圈里到处都是有关思维模型的讨论分享。当看到视觉化知识卡片的课程的时如何用SCQA模型写书评?以前每读完一本书,都会在豆瓣里写下三四百字的短评,把全书的精华内容概括总结出来。一方面算作是读过这本书最好的见证,一方面也是为了以后再次看到这个书评的时候,可以快速回忆起来主要内容燕窝吃多久才有效果?食用燕窝,这些知识您必须知道燕窝的功效1hr美容基因能刺激多种细胞分裂增殖,促进细胞分化,对受损皮肤进行快速修复,促进手术创口和创面的愈合它能影响人体皮肤的细腻和老化,启动衰老皮肤的细胞,是皮肤变得光滑有弹性老公买了100万的车不舍得给我坐,原来我这么不重要老公半年前买了一部100万的车,我心想着,以后我们一家三口出去的时候就可以坐他的车了。我从来没有坐过这么贵的车,想着心里面还是很开心的。但是我没想到的是,老公从半年前买车,我提出想嫁给一个有婚史的老公是什么感受我一直相信,只有失去过的人才能够有那种失去了不能再拥有的锥心之痛,我以为经历过这种疼痛的人,当面对一个全新的拥有的时候,会变得珍惜。我特别害怕结婚后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离婚,所以我我要结婚了,这下我和前任彻底错过了出来吗?我想你了,哪怕只是出来坐坐,好吗?可是现在已经晚上10点,很晚了,你早点睡吧。我要结婚了,如果不出来,我们以后都没有机会再见面了。看到他出现在我的面前,我一下子冲过去抱住他如果不是那几年的第三者时光,我现在应该已经结婚了吧读大学的时候,因为不愿意吃苦,因为懒惰,我选择了一条和同学们不一样的路。我的同学们在大学的时候会出去兼职,而我则会与比我大20岁的男人约会,因为约会的时候可以美美的,可以吃好的用好见不得光的爱情离开是最好的选择收拾好行李箱,我离开了他为我租的房子。我给他留下一张纸条谢谢你来过我的生命,我以后再也不想做第三者去插足你的家庭了。你要和你的老婆孩子好好生活,这样才对得起你在我这里的时候,她日日背叛婚姻净身出户后的前夫,现在过得怎么样呢前夫和我离婚的那段时间,整个家里乌烟瘴气,他一直在逃避,而我像一个泼妇一样一直在朝他问问题。我问他为什么要因为一个才认识没多久的人放弃我们美好的家庭,我们结婚这19年的感情怎么会被老公65岁仍旧婚外情,一气之下我选择了离开我的老公出轨了,和我相伴了40年岁月的老公出轨了。我们的孙子都已经出生了,原本是和和美美的一家人,我想着未来的日子,我们就会相伴到最后一秒,但是我没想到的是,就在我觉得生活已经很平老公坚持要离婚,难道中年人就没有爱情了吗这日子太没意思了,我们离婚吧。这是老公对我说得最多的话,以前我一直当做玩笑话,因为我老公是一个很喜欢开玩笑的人。直到有一天他拿着计算器在算东西,我问他算什么,他说我在算我们离婚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