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孩子得了抑郁双相,父母恐惧!压抑!该怎么办?

  我们晴日心理基于多年的多学科诊疗模式(MDT),尤其是结合大量深度催眠下心理干预的临床实践,对抑郁症、双相障碍等常见精神心理障碍的病因有了突破性的、深入的发现:
  抑郁症背后的心理根源是叠加性心理创伤;
  双相障碍和强迫症的心理根源是以叠加性心理创伤为主,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为辅的病理性记忆。
  我们不断在文章和视频中分享、阐述这个观点,得到了很多患者父母的认同。不过这仍未能解开他们的疑惑:"我们知道孩子得病与过去的经历有关,那接下来该怎么做,才能帮助他们加快康复?"
  确实,父母对疾病的病因有客观、理性和深入的理解,这只是迈出了第一步;接下来的具体改变和行动也很重要。孩子能否加快康复,与父母的表现有重要关联。以下总结了几个简要建议。
  01、稳住心态,先学习科学知识
  孩子被诊断为抑郁症、强迫症,还是双相障碍,父母感到焦虑是人之常情,但这并不利于解决问题。
  当父母意识到自己处于焦虑、甚至恐惧中时,要及时给自己来一个提醒:我之所以焦虑、恐惧,可能是因为了解信息不全面,或受到了一些信息的误导,因此很可能陷入了灾难化思维。
  这里所说的"信息",往往就是指父母从精神科医生、互联网处了解到的、碎片化的疾病信息,尤其是关于双相障碍。
  很多父母从没听过这个诊断,就诊时医生也没有时间充分介绍,他们只好上互联网找答案。
  但互联网上关于双相障碍的信息比较落后、而且不全面,整体传递出较悲观的一面。比如"双相预后不良"、"需终身服药"、"属于重性精神病"等信息,这如同一道晴天霹雳,令家长感到震惊,继而焦虑,甚至恐惧。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有时候,这些信息甚至是从某些精神科医生的嘴里说出来的,更加令家长诚惶诚恐,马上联想到自己的孩子以后就会变成医生说的那样,陷入灾难化思维。
  我们接诊过一位患者,当时他第一次去精神科就诊时,是由母亲随同的,而他的父亲因出差而无法一起前往,但他时刻关注儿子的情况。
  随后,患者母亲打电话告诉父亲,儿子被诊断为双相障碍,医生说这是重性精神病,可能要吃一辈子药。这位患者的父亲立刻崩溃,并坐在机场大厅的地上痛哭,"当时觉得我的孩子这辈子都完了"。
  这些信息不能说都是错误的、骗人的,这确实是过去某个很长的阶段里,精神科医生通过临床观察和统计而得出的临床经验和总结。
  但它们只代表了精神医学单个学科、在过去某个阶段对双相障碍的诊疗经验总结和概括,并不代表当下的每个个体。近几年来国内精神科不断发展,临床治疗越来越重视心理社会因素,这是前所未有过的。而且每个患者的病情不同,康复环境和条件不同,过去统计得出的概率并不能决定个体病情的走向。
  另外,国内外现行精神障碍诊疗体系基本属于症状学诊断,并非病因学诊断。也就是精神科大夫仅从精神医学的角度搜集症状、下诊断,并不探究背后的原因,也不懂得这些问题在其它学科里有怎样的理解和解决方法。
  可当青少年出现精神心理问题时,往往表现为认知、情绪、意志力和行为等方面的偏差,还通常伴有学习障碍。这涉及了精神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领域,尤其是心理学和教育学。
  所以,精神科医生对孩子下的诊断仅代表了这一学科的标签,而不是孩子就是这个标签,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解。 家长感到极度焦虑、恐惧时,往往就是把精神科的标签看得太重了,而不具备其它学科关于这些问题的科学知识。
  这就是为什么父母一定要多学习、多了解。尤其是要掌握科学的、跨学科的精神心理学知识,还有国内顶尖精神科专家对疾病的最新解读,才能从更全面、更高的知识层次看待孩子的问题,降低焦虑和恐惧。
  02、有意识地为孩子修复创伤
  孩子之所以患病,"叠加性心理创伤"是最主要的根源。父母最好对心理创伤的相关理论有一定的了解。比如外显记忆、内隐记忆、病理性记忆和记忆再巩固概念。
  以下推荐2本关于心理创伤的书籍:
  第一本是《创伤与复原》,是美国顶级心理创伤疗愈专家朱迪思·赫尔曼的著作,对于心理创伤的来源与内涵进行了详细介绍。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另一本是《身体从未忘记:心理创伤疗愈中的大脑》,是知名心理创伤治疗大师范德考克的著作。书中通过充分的临床证据,分析了心理创伤对大脑、躯体、情绪、心理和精神造成的巨大影响。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两本书有助于患者家长进一步理解"心理创伤",进而理解孩子出现问题和目前种种症状的原因。
  不过,这两本书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两位专家对心理创伤的分析仍停留在外显记忆层面,他们在临床中所修复的创伤基本是患者能想起的、说出来的创伤记忆。
  但我们通过大量深度催眠下心理干预,患者在外显记忆层面记得的创伤事件,与内隐记忆层面的很可能有较多细节上的差别。
  也就是患者虽然记得那件事,但具体的经过记得不准确了。而这些细节往往与情绪、行为症状息息相关。
  还有,大部分患者都在幼年、童年经历过心理创伤,这也是患病根源的其中一方面。可他们通常都忘得一干二净了,或至少印象模糊了,只能在深度催眠下,到内隐记忆层面去寻找。
  对心理创伤的理论有所了解后,父母可以开始寻找孩子可能遭受过的心理创伤,有一些事件是孩子记得的,一提起就不开心的,这明显是心理创伤。
  而对于他们已经忘记的,要靠父母有意识地追溯到孩子婴幼儿、儿童时期,反省当时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家庭关系。
  比如,是否对孩子有过肢体暴力、语言暴力、忽视、贬低,或者要求过于严厉、多次违背承诺、爱说教、不懂得尊重和理解孩子等教育方式,这都有可能造成叠加性心理创伤。
  如果回想起有,可以在孩子情绪比较好的时候,向孩子真诚地道歉。
  道歉只是其中一步,还需要父母持续地作出改变,积极弥补,才有可能更好地修复孩子的心理创伤。
  有些父母发现自己曾对孩子造成这么多心理创伤后,非常懊恼,甚至自责、自罪中,"孩子遭罪都是因我而起"。
  父母有悔过之心是好事,这是自我反省的前提。但是自我反省不等同于自责自罪,责备自己并不能解决问题,甚至有可能导致自己也出现抑郁症状。如果父母自己也成半个病人了,就更难帮助孩子加快康复了。
  有些父母出于内疚,一味满足孩子所提出的要求,甚至甘愿承受孩子的暴力攻击。孩子也容易因此变本加厉。
  我并不同意父母采取这种方式"弥补"孩子,这不仅不能修复孩子的心理创伤,还会进一步加大亲子隔阂,并加重孩子的偏执型人格。
  父母应该建立"底线思维"。 比如可以允许孩子指责父母,释放对父母的怨恨,而且父母这时不能反过来批评孩子,甚至打孩子;但孩子打父母绝对不行。
  若孩子不小心触碰底线,在情绪激动时多次无法控制自己,那最好到精神科复诊调整药物,甚至接受住院治疗。一旦这个底线建立了,父母要说到做到,双方严格遵守。
  父母还要提升婚姻质量,在整体上改善家庭氛围,为孩子康复创造有利的条件。有时候孩子遭受的心理创伤来自于父母激烈的争吵和矛盾,或者父母单方面对另一方的指责和贬低。
  所以孩子患病后,父母一定要积极解决夫妻间的矛盾,避免再在孩子面前发生冲突,避免互相指责。若夫妻关系不良,无法自我调整,可寻求婚姻治疗。
  如调整失败,两人分开可能是更理性的选择。但即使离了婚,彼此之间也最好应该保持理性的关系,要避免在孩子面前互相否定。
  如果父母能对问题认识得更加深入,还应分析曾经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自身的情绪和观念问题到底从何而来。这往往受到父母各自原生家庭、成长时期所处的时代和经历有关。从这个角度看,父母也是曾经的"受害者"。
  如果能认识到这一层面,父母才能不过分自罪自责,也不是一味埋怨自己的原生家庭和成长时代,而是意识到要积极主动地、通过科学的方法将原生家庭代代相传的不良影响从孩子这里"拦腰斩断",修复孩子的心理创伤,培养孩子积极、健康的性格,造福下一代。
  03、避免形成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
  "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是孩子患病的另一个元凶。
  病理性正性情绪主要与孩子成长过程中接受的过度夸奖有关,比如老人家、父母等长辈总是夸奖孩子聪明、天才、就是比别人棒、以后考清华北大之类的话。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很容易让孩子对自己的能力和学习的目标有错误认知,争强好胜,追求完美,过分在意外界的评价,升学时只愿考虑最好的学校,接受不了批评和一时的失败。
  所以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有这样的特征,那最好要回顾孩子过去是否接受过过度夸奖,并从现在起就改变对孩子的评价方式。
  父母还可以向孩子分析他们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性格,解释长辈们以前的评价只是表达认可和期待,并不意味着他们一定要活成那个样子才算"成功"。
  就算真的要设立比较高的目标,那也需要持之以恒地努力和奋斗,需要经历过失败和磨砺,而不是一步到位,也需要"积极努力,顺其自然"的良好心态。
  当然,不对孩子过度夸奖并不是不对孩子表达肯定,我们不能走这个极端。当孩子在某阶段取得一些成绩时,父母要及时地、具体化地针对孩子的行为给予肯定。
  比如认可他们坚持练习,灵活地运用了知识,遇到困难时积极应对等等;当然,背后可能还有师长、父母和同学的指导和协助,对所取得的成绩进行综合归因。
  04、寻求合适的治疗
  父母的自我反省、改变及提升,这起到的作用并不亚于精神科药物治疗和一般的心理咨询,能明显改善孩子的症状。但这并不代表孩子不需要临床治疗。
  对于绝大部分中度到重度的患者来说,利用药物和物理治疗,再结合专业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是有必要的。
  尤其当孩子情绪波动很大,甚至有自杀行为、攻击他人等危险行为,或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时,心理咨询/心理治疗难起作用,甚应第一时间接受精神科药物或物理治疗,控制病情。
  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病情比较稳定后,父母可带孩子尝试接受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但青少年患者最好避开精神分析流派,以免恶化亲子关系;可优先考虑获得循证医学支持的认知行为疗法(CBT)和家庭治疗。
  此外,运动疗法、营养疗法都可以尝试,但前提是孩子的病情已经明显有好转,处于康复阶段,而不是靠这两个疗法来治愈疾病。
  05、其它的建议
  孩子患病后,或多或少都伴有学习问题,其实这是出现了 学习障碍 。学习青少年、儿童的主要任务,很多父母因此心急如焚,巴不得孩子马上开始恢复学习,不再落下学业。
  可这部分父母要分析主次和先后。目前孩子的当务之急是缓解精神心理症状症状,然后才能缓解学习障碍,逐步恢复学习能力。
  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孩子的情绪趋于稳定,认知也比较理性,跟父母的关系也比较好的时候,父母再抓紧机会缓解孩子的学习障碍。为孩子后续复学打好基础。
  当孩子恢复了自信和学习动力,后续仍有很多机会接受继续教育,不断更新学历。我们要用"时间思维"、用长远的目光看待学习问题。
  #学习障碍# #抑郁症# #青少年双相#

育儿奇葩新闻集锦走过最深的路,就是带娃的套路回顾即将过去的2019年,父母们是不是又在与孩子斗智斗勇中度过。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娃,不管是自家宝贝,还是别人家的孩子,都是恶魔与天使并存,相爱相杀每天上演。看了下面这些育儿奇葩新闻婆婆买房大方登记媳名下!心机套路曝网惊叹算真精女儿媳妇两样情!婆婆替宝贝女儿买一间房,大方掏钱付头期款,剩下的20年贷款与水电费却逼媳妇缴,眼里只有女儿。网络配图月薪5千元的媳妇这些钱都是由她缴交,最让她崩溃的是什么钱都不用付俄罗斯将汉语纳入高考,看到试卷后才明白,学外语需要套路扁担宽,板凳长,扁担想绑在板凳上,板凳不让扁担绑在板凳上,扁担偏要绑在板凳上,板凳偏偏不让扁担绑在那板凳上,到底是扁担宽还是板凳长众所周知,俄罗斯于中国而言,就像是老大哥一般的存在幼儿园让孩子画车画房,变相打探家庭背景,家长反套路操作火了幼儿园可以说是,绝大多数孩子教育的起源!当代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可以说非常重视,毕竟没有哪个家长,愿意主动承认自家孩子,比别的孩子差,自然就会在孩子的教育上,花费很多的心思。现在一般如何在冻真格的天气里,做个暖人这几天降温了,天气一下子从秋天变成冻成狗的冬天,睡觉成一问题,尤其是怕冷的女生,睡了大半个钟,脚还是冷嗖嗖地,特别难受。那么,在冬季寒冷的夜晚,如何越睡越暖和呢?同时要注意些什么呢干燥天气,拒绝来电说起冬天那些恼人的琐事,就不得不提起静电了。一脱衣服就噼里啪啦响,甚至火星四溅衣服经常黏着头发,甩都甩不掉开门拿东西被电击,跟人接触指尖遭触电干燥的冬季,静电让人特别烦恼。如何减轻怀孕刚怀上是什么感觉?真的是无声无息的吗?对于很多在备孕的妈妈来说,最期待的就是排卵期同房过后的那段时间了,但同时这段时间貌似也是比较焦虑的。等待了一个月,是否等来了好消息呢?那在等待的这段时间,很多都说受精卵的形成是无声书单来了!这5本好书,帮你填满亲子时光平时繁忙的爸爸妈妈们,因为疫情的关系,这段时间总算是能够好好陪娃了。其实,这个时候,和孩子一起阅读是个绝好的亲子时光。有人说,亲子阅读是最划算的教育投资,因为亲子阅读,重在亲子,也扩散看病方便啦!4月8日起,我院开启夜间门诊服务!工作太忙了,上个医院都没时间。请假看病怕跟不上学习进度,我太难了!白天工作上学没时间,晚上门诊不上班,这是现在不少职场人和学生的就医窘境。别着急好消息来了为解决市民朋友白天工作上学外防输入内防反弹,花都人医再担重任我院的援鄂抗疫护士张敏回来已经一个星期了,回来的第二天,她就立刻调整好状态,主动请缨到我院的抗疫一线应急病房护理患者。因为她深知疫情远未结束,抗疫仍处于外防内控的胶着时期,她要做一便民叮咚!您的安全用药云专家已上线!近日,在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广东省中医药局组织开展的2019年广东省改善医疗服务计划典型案例和示范医院遴选活动中,我院以人医e药公众号为基础申报的微信公众号药学服务平台的构建与运营项目
人人都想做一个优秀的父母,但有几个知道,优秀父母的标准是什么不知道还有多少父母还记得小皇帝小公主这一说法。在上世纪80年代之后,因为因为计划生育的实行,很多家庭只能要一个孩子。再加上当时父母不懂教育,基本都是从苦日子过来的,所以他们对于孩子我读了很多育儿书籍,反而是这本不是育儿的书,对我教育启发最大阿德勒,全名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是奥地利著名的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和社会教育家,还是一名个体心理学的先驱。他本身有先天残疾,直到4岁才会走路。面对其他正常的孩子,他肯定是有些自卑的,优秀父母需要的4大能力和1个隐性条件,看看你自己具备了几个人人都想做优秀的父母,培养优秀的孩子,但是什么是优秀的父母呢?不同的人对于优秀的父母定义不同,有的认为优秀的父母是善于学习的父母,也有的人认为优秀的父母舍得抽时间陪孩子的,还有的人作为一个父母,我很后悔现在才看到这个自我评价发展曲线青春期是让很多父母特别头疼的一个时间段。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父母发现孩子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打不得说不得,说重了不行,表扬夸奖也不行。无论父母采取何种行为,总是会受到孩子的叛逆反抗面对青春期孩子早恋吸烟等问题,讨论才是正确的教育方式这两天,有朋友咨询我如何教育青春期的孩子。他家的女孩现在14岁了,原本是班里的前几名,但是最近学习成绩逐渐下降,已经落到10几名了。据他观察,孩子有些情窦初开,开始对异性感兴趣了,父母培养孩子,归根结底,其实就是培养孩子的自我认知教育孩子,到底是在教育什么?每个父母可能都有不同的回答。有的可能会说培养孩子知识,也有的可能回答是培养孩子技能,还有的父母可能会说是培养孩子习惯他们好像说的都很对,也都有一定的道理年底家长会,父母跟老师沟通孩子问题时这样说,老师更喜欢到年底了,期末考试应该都结束了,又到了晒成绩的时候了,网上现在是各种晒娃。而面对成绩,几家欢喜几家愁。对于成绩好的孩子来说,孩子开心,家长也开心,大家都可以过个好年。但是对于那些考家长我孩子是来学校学习的,不是来给你天天打扫卫生的刚看到一个老师发的一个帖子,说3个家长找到学校,质问校长我孩子是来学校学习的,不是来给你天天打扫卫生的,你凭什么天天早上让孩子打扫树叶?很显然,这次矛盾是因为打扫卫生引起的。他们心孩子不具备这样的勇气,学习再好,上再好的大学都是白费刚看到一个视频。一个浑身脏兮兮的工人坐在建筑工地上,手里捧着一桶方便面吃。这时有人问他你后不后悔当初没有好好学习?工人叹了一口气,说道哪能不后悔。虽然读书不一定有好的出路,但是至少随着对教育心理学懂得越来越多,我越来越害怕表扬孩子了昨天女儿给我打电话,向我炫耀她的丰功伟绩。在电话里,她兴高采烈地告诉我,她一个小时看了25个故事,差不多看了一本书的一半,觉得自己太NB了。要知道,在这之前,她经常是10分钟都坚持一定要问问孩子这个问题,虽然很俗,但很重要每个父母都很重视孩子的学习,为了孩子学习可以说操碎了心。每天陪孩子写作业,周六周日再给孩子花钱报高价培训班。如果孩子领情,本身积极也就罢了,至少说明父母的付出有所回报,但往往是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