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育儿博主之子疑因自杀离世,我们追求的科学育儿还科学吗?

  3月5日,正在美国名校埃默里大学读大一的中国留学生张一得突然离世。虽然学校和死者家属都没有说明他的死因,但从张一得死后,其父亲写的信件中大致可以猜到,张一得很可能是自杀身亡:
  "儿子一生中所有的决定,我都是无条件地尊重、认同、接受,包括这一次,他最后的这个决定。"
  而导致自杀身亡的原因是什么?网友们猜测极有可能是重度抑郁症。
  留学生在国外不堪重负,罹患抑郁症最终自杀的新闻并不鲜见。如果张一得只是一名普通的留学生,他的死亡不会引起如此的轰动。
  可张一得不同。他的父亲是国内科学育儿的神级人物,他对儿子的教育充满关爱、陪伴、包容和鼓励,他的育儿理念上过无数报纸、电视和专访,还开设亲子教育讲座。
  "老得"和婴儿时期的张一得,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张一得出身贫苦,单亲家庭长大,但从小非常争气,成绩优异,积极阳光,能吃苦、能耐劳,以几乎满分的托福成绩考上美国名校。
  简单来说,张一得他爸是科学育儿"大神";而张一得就是"大神"带出来的完美成果和示范。两人互相成就,光环加身。
  可如今这个傲人的成果却疑似罹患抑郁症自杀离世,光环崩塌。
  这太魔幻现实了。不仅一得的家属难以接受,许多曾经奉一得他爸为育儿楷模的父母更难接受,甚至可能信仰也随之崩塌了。有网友评论说,这是"鸡娃圈的至暗时刻"。
  张一得的死令很多追随科学育儿的家长陷入了迷茫:
  都说高压严厉的教育容易让孩子出问题,可为什么像一得他爸那样细心、细腻的关爱教育,孩子也非常优秀,但最终还是出了问题?
  我们一直追随的"科学育儿",到底在追求什么?什么才是科学的,什么教育成果才是我们该追求的?
  01、
  我常年从事青少年精神心理障碍临床诊疗,得知张一得的死讯后我也非常心酸。但当我细读媒体披露出的信息后,对于他的死并不十分震惊。
  网友们的猜测很有道理,张一得极有可能罹患重度抑郁症,而且可能是大家俗称的"微笑型抑郁症"。其阳光、积极可能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伪装,这使他的精神心理问题一直难以呈现。伪装既加大了他的心理压力,也促使他更早、更快地作出自杀的决定。
  有的网友说是他爸过于虚荣,故意在公众前隐瞒了儿子罹患抑郁症的事实。但我个人认为这种可能性很低。更大的可能性是张一得实在伪装得太好了,连他爸都没有觉察。
  当然,从这个角度来看,张一得爸爸虽然付出了极大的关爱,但他可能并未真正地走进儿子的内心。
  那如果张一得真的罹患了抑郁症,病因又是什么呢?有的人把矛头指向了一得他爸,认为是"如山的父爱压死了他",是父爱的牢笼逼死了他。
  有的人对张一得的死非常惋惜,但淡化了抑郁症的原因,认为张一得作为一个单亲父亲,倾尽所有把孩子拉扯大,给了孩子最好的读书条件,他有什么错?
  从精神心理的角度来看,其实这两种都不够深入、全面。我们不能将张一得的死都归咎于其父亲带来的压力,事实上从现有信息来说,这位父亲对待孩子的态度是比大多数父母都更尊重、包容的。张一得死亡的背后其实还有来自于学校、社会和其自身的负面因素。
  可张一得父亲的教育方式真的完全没错吗?未必。但这不是他的主观而为,他的出发点都是善意和爱,但因为无知而作出了一些不妥的决定。
  从现有的媒体信息来看,再结合我们多年的青少年精神心理障碍心理干预经验,如果张一得真的罹患了抑郁症,其心理社会根源有可能有3方面的因素:原生家庭、学校和社会。
  张一得的父亲叫做张岳,但几乎没多少人知道他的真实姓名。他自己也淡化了自己的名字,在自媒体和公众面前以"一得他爹"为名。
  张一得1岁时,张岳和妻子离婚,一得随爸爸生活。张岳想给孩子充分的陪伴,便辞去了高管职务,卖掉房子,在郊区开辟了一块农庄,靠种田、养殖、捡破烂、帮邻居修理花园挣钱养活自己和孩子。
  可与此同时,他让孩子上的是国际私立幼儿园,学费非常昂贵。张一得也非常争气,不但独立能干,会做饭、会下田,还3岁就学会小学课程,日常在家中用英语与父亲对话,成绩一直非常优异。
  张岳将教育孩子的经历发到育儿论坛上,还开了公众号,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很多父母慕名来农庄参观、取育儿经,与张一得和张岳合照,很多人还捐赠张一得的读书、生活费。
  随着名气越来越大,张岳父子出现在报纸和电视荧幕。据张岳的说法,从张一得9岁开始,接受媒体采访家常便饭。言语里满是自豪。
  张岳接受媒体专访时,主持人曾问及他和前妻离婚的原因。张岳回答得比较含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和价值观。
  后来在张一得的大学申请书中提及过他的妈妈。他说,有一次他SAT考砸了,非常郁闷,妈妈开车接他,一边开车一边告诉他:"等你年纪大了,你最终会发现你其实和别人一样普通,一样健忘、平凡和迟钝。你不要再觉得自己那么特别了,只要简单地按照别人所说的去做就行。"
  妈妈的本意到底是什么,不得而知,有可能其实是想安慰孩子,让他别给自己那么大压力,普普通通、按部就班、跟平常人差不多行了。
  可张一得写道:"在那个时刻,我意识到为什么妈妈在我1岁的时候离开爸爸了"。接着他写了很多爸爸对自己的教育、陪伴。他称爸爸是"贫寒的绅士",物质贫穷,但思想富足,对于儿子想做的事总是充满信任,甚至在他10岁时放手让他计划了一次亲子旅行。
  而妈妈呢?"it is understandable that my mom’s love for me pushes her to grind away my rebellious edges"(妈妈对我的爱促使她去磨平我叛逆的棱角,这是可以理解的)。妈妈的爱、还有她与父亲不同的三观,可能导致一得与妈妈相处的3年里,遭受了不少来自母子冲突的叠加性心理创伤,或至少是心灵冲击。这强化了他对于人生意义的负面感受。
  换言之,张一得很可能意识到爸爸和妈妈的教育观念、乃至人生三观都有非常大的冲突,而正是这种冲突令两人分开。
  且不论张一得父母的观念孰对孰错、孰优孰劣,但我们多次强调,夫妻双方三观不一致肯定会导致家庭中矛盾频发,并非常容易对孩子造成叠加性的心理创伤。
  张一得父母有可能在年幼的孩子面前经常吵架,令孩子恐惧、不安。即使二人比较理性,没有在孩子面前争吵,但夫妻矛盾必定令其情绪不稳定,家庭里缺乏欢乐、和谐,他们对孩子的关爱和心理抚养也会比较缺乏。这也都可能对张一得造成过叠加性的心理创伤,影响其性格的形成。
  这些记忆张一得可能已经不记得了,但大量心理干预、尤其是深度催眠下创伤修复实践告诉我们,婴幼儿时期的创伤记忆可储存于内隐记忆层面,并持续对个体的性格、认知和行为产生负面影响。这有可能是张一得出现精神心理问题的根源之一。
  从这个角度来看,张岳与前妻离婚后,毅然辞职,全心全意地陪伴孩子,可能很多人难以理解,但从其父亲的身份来看,这个举动是充满善意和爱的。可能他也意识到过去对孩子的关爱不够,他想尽力弥补。
  02、
  张岳还有一个做法惹来争议:明明家境贫困,可还是执意让孩子读昂贵的国际学校,而且主要是用社会热心人士捐赠钱来交学费。
  他的一片苦心可以理解,谁不想让孩子得到更好、更优质的教育资源,让孩子以后更具有竞争力?
  张岳曾解释过为什么他坚持在家跟孩子说英语。他说自己的英语也不太好,只会简单对话,但只要孩子多一样技能、多一门语言,以后出社会了总会有优势的。这种朴素的愿望是大部分父母所共有的,完全可以理解。
  那家里贫寒,给不起优质教育的学费,这时又有热心人士愿意捐赠,为了孩子,为什么不能接受?而且据报道,后续几年他陆续还清了款项,还开放农庄做公益活动,他不是厚着脸皮白拿的。
  但从精神心理的角度上看,张岳的做法确实不妥。
  首先,对于家境贫寒,但就读贵族学校的张一得来说,他面临是与同学之间巨大的对比和心理落差。
  还是在张一得的大学申请书中,他说他小时候其实很讨厌田园生活,虫子会在衣服上产卵,在卧室里会踩到臭虫,雷雨天也让他很恐惧,"这些时刻特别可怕,因为围绕在我身边的总是更加富裕的孩子"。
  换言之,同学们大多出入高档小区,家里都光亮整洁;而他家住在郊区,与虫子为伍。他因为这种落差而感到压抑、烦恼,而对这种农村式的生活环境更加厌恶。
  还有,他当时的穿着打扮、谈吐兴趣、认知和眼界都可能与同学们格格不入,他甚至可能被瞧不起、嘲笑和排挤。有没有明显的校园欺凌我们无法得知,但校园中这种无形的对比和压力,很可能令他非常痛苦,而且带来深深的自卑。
  在临床中,我们遇到过不少青少年有过类似经历。比如因小时候家中破旧、杂乱的生活环境带来了叠加性的心理创伤,还屡屡被冷不丁出没的小动物吓到;
  还有孩子从县城转到大城市的贵族学校,结果在校受到孤立、排挤和语言暴力,逐渐出现精神心理症状……
  所以,在张一得就读"贵族学校"的过程中,尤其是早期,他很有可能遭受过来自于校园的叠加性的心理创伤。这导致在他内心深处中,其实有着非常自卑的一面。
  他可能向父亲表达过一些不快的感受,但以他父亲的教育风格,可能只是简单地从正能量地角度为儿子"打鸡血",而不是真正的共情、倾听和积极引导,更可能没有想过从精神心理的角度,为孩子挑选更加合适的学习环境。
  他可能告诉孩子外在的富足不重要,重要的是精神和知识的富足,好好学习就行,不要和同学攀比物质,等他学习成绩好了,所有人都会认可他、羡慕他,等等。
  这些道理在理论上是没错,但可能无法消解当时张一得的痛苦。年幼的他还无法理性接受父亲的这些观念,而只能默默忍受。他只好继续待在贵族学校,并铆足了劲学习。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从这个角度来看,张一得之所以成绩优异,一方面可能有他爸爸的悉心栽培,另一方面也是他自己主动努力所得。他知道自己家庭条件比不过同学,但成绩可以成为他获得自信和认可的重要来源,甚至可能是唯一来源。
  而随着学习成绩越来越好,再加上父亲不断在网上晒娃,他和父亲走红了,他收获了老师、同学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不断有人带着孩子到他家做客,了解他的经历,听他爸讲育儿经验,称赞他的优秀和懂事。
  与此同时,很多人表示可以捐赠他读书。这时,张一得父亲接受了大家的捐赠,这可能又深深地伤害了他的自尊。
  这里说的自尊和前面说的自卑是关联的。越是内心自卑的人,他们的自尊心越强,越是有脆弱的一面;来自于外界的捐赠和施与就越容易对他们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伤及他们的自尊。
  可同样,张一得只能默默忍受,对捐赠的人笑意相迎、表示感恩,并且更加自我施压,拼命学习。
  而且,随着获得的荣誉和关注越来越多,随着年龄的增长,张一得的心态可能越来越矛盾。
  一方面,他可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压抑而痛苦,他很想喘一口气;
  但另一方面,他受到大量来自外界的赞扬,有很多甚至是过度的夸奖,他很享受这种关注和光环,不愿舍弃;并可能因此自视过高,对于自身的能力过分乐观。从精神心理的角度,这形成了病理性的正性情绪体验。
  而且他还意识到,自己的表现已经与父亲的荣誉和成就感、家中的经济收入、还有自己未来的前途捆绑在一起了。只要他还维持优秀的人设,那父亲就继续是"育儿大师",并随之有可观的收入和社会名声,那他也能继续获得优越的教育资源,甚至出国留学,追求梦想。
  换言之,无论是出于父亲的爱和无形中的压力,还是他自身对荣耀和成就的追求,他认为自己必须持续地优秀和成功;对于背后的痛苦和伤害,他选择了继续隐忍。
  "忍"字头上一把刀,而且是带血的刀。这种负性情绪和压力的长期积累是非常容易出问题的。从这个角度来看,虽然张一得出现精神心理障碍的主要根源在于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但其实还有很多来自于学校、社会、及其自身在无形中带来的压力。
  03、
  背负着如此巨大的压力,为什么张一得在之前没有崩溃?可能是没有达到临界点,也可能是因为他从小学到中学的一名知心好友。
  据网络消息,张一得在面试美国大学的视频中表示,他想要在18岁生日之后,在胸前做一个墓碑图案的纹身,是为了纪念他从小学到中学最好的同学,也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这名同学在初三时候毫无征兆地自杀了。张一得对于这个朋友的去世原因一无所知,但他说这是促使他学习哲学的一部分原因,"探索生命的意义"。
  有可能,这名好友是唯一一个能走进张一得内心的人,是他从小学到中学的唯一倾诉对象,在好友的安慰和支持下,张一得得以释放部分负性情绪,才不至于崩溃。
  可好友的离世对于他来说是非常沉重的打击。有可能,这位好友也遭受过叠加性的心理创伤,罹患抑郁症而自杀。好友在生前甚至可能与张一得讨论过"人生的意义",可最终可能因为一些应激事件,也可能因为好友苦苦思索找不到人生的意义,最后自杀。
  这对张一得的心理冲击是非常大的,有可能当时导致出现轻度的创伤后心理障碍(PTSD)症状。
  而且好友的死亡也促使他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对哲学产生兴趣,甚至可能将"我要探索人生的意义,给死去的好友一个安慰"视为人生目标和自己人生的意义。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且,他在学校很可能是缺乏其他好友的,这名好友离世后,他可能再次陷入孤独,负性情绪缺乏释放渠道,心理问题越积越严重。
  值得我们反思的是,在临床上,很多罹患抑郁症、双相障碍的孩子都说他们在中学时代就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接触哲学书籍。他们本来就遭受过叠加性的心理创伤,性格比较敏感多疑。而哲学书内容高深,各个大家的说法也不一。
  那么当他们看哲学书籍时,就很容易从负面的角度去理解各种含义,最终得出"人生是没有意义"的结论。那既然活着那么痛苦,人生又没有意义,那我干嘛还要活着?学习又有何意义呢?这是很多青少年患者产生自杀行为的原因之一。
  而张一得可能也有过这样的心理历程。不过,他心中可能仍有一个目标,那就是要出国留学,到美国最顶尖的学府进修哲学。他可能仍然希冀着要找到人生真正的意义,以告慰死去的好友。
  可是,这时张一得的精神心理问题可能已经比较严重了,一人远赴美国,可能也遭受过不少挫折和创伤。在学习、研究世界最前沿、最顶尖的哲学知识时,他可能也是不自觉地从负面去解读的。
  可能他最终的结论仍是"人生是没有意义的"。这时候,他的精神支柱崩塌了。
  本来,他给自己赋予的主要人生意义就是研究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可结果研究出"人生没有意义",那一刻,他可能万念俱灰,认为自己的人生简直一文不值,毫无意义。这引发了重度抑郁发作,寻死的念头开始在他脑袋中蔓延。
  我相信他想到死之后,肯定有过内心挣扎的过程。他其实很爱、很感激父亲,他知道自己一死,会给父亲带来极大的痛苦。但他其实一直都无法跟父亲真正地交流,父亲不了解他内心的活动,没有人可以引导他迈过这次痛苦。
  最后他实在撑不住了,太痛苦了,选择离世。
  04、
  所以总结起来,我们不能因为张一得疑似罹患抑郁症并自杀,就全盘否定其父亲的教育方式。张岳的教育理念还是有很多可取之处的。
  但在这过程中,他也有过不少重大失误。在孩子在学校感受到巨大对比和自卑时,他没有科学、合理地引导和处理;
  他确实对孩子充满关爱、尊重和宽容,但他其实没有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对孩子的评价标准还是以外在的成绩和表现为主,真正的精神富足其实远不止于此;
  他无意中把孩子过早地推到公众面前,让孩子从小生活在聚光灯下,这种压力莫说孩子,连成年人都难以承受。
  在这一点上,广州的另一名家庭教育专家"兔爸"的做法更明智。很多人知道"兔爸"程敏,其女儿很优秀,但没什么人知道到底她的女儿具体是谁、在做什么。
  而且,"兔爸"非常注重于与孩子真正的、内心的交流。他与女儿一起写下30万字"亲子日记"。他对孩子的心理活动了解得更加深入,也能更好地排除一些心理隐患。我认为在这两方面来说,"兔爸"的做法更加可取,更有智慧,也更加符合科学育儿的理念。
  中国"兔爸"程敏,图片来源于网络
  还有,哪怕得知孩子身亡了,张岳还表示"尊重、认同、接受孩子的这一次决定"。如果孩子都想死了,父母还表示尊重和认同,这绝对是一种无知愚昧的爱!
  当然,这有可能不是他的真实心声,而是一名失去独子的老人在极度痛苦之中的自我安慰。希望张岳的亲朋好友、网友们不要再去指责他,他的身边人要多安慰他。他的精神支柱很可能也崩塌了,要避免悲剧再次发生。
  我还希望,当张岳后续走出这段丧子之痛时,能深刻地进行自我反省,深刻并客观地反思自己在教育中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如果他能做到这一点并向广大父母分享,这是极大的社会贡献,也是对张一得的一种慰藉。
  更关键的是,我们广大的父母、我们整个社会都要深刻地反思。在某个程度上,张一得父子的成名和悲剧也离不开社会的助推和造就。
  现在很多父母追求科学育儿,但到底什么是科学的?大部分父母是结果导向的,也就是主要以孩子外在的表现和成绩来衡量家庭教育是否成功和科学。
  比如,如果孩子的成绩很好,有兴趣有特长,在别人面前落落大方、自信开朗,能干苦活、也肯下苦工,那大众往往就会给孩子贴上"优秀"的标签。如果其父母还能说出一些教育理念来,那往往认为这就是科学育儿了。
  可孩子真正的内心活动到底如何?大部分人不太关心。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的名言:"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虽然这只是对现象的总结,未触及具体的心理创伤,但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而我们通过大量的文章和视频分享青少年精神心理障碍临床心理干预发现,通过深度催眠进入人的内隐记忆层面,精准化找到具体的心理创伤事件,就是为了总结出规律,希望广大父母避免踩同样的坑。
  希望父母们面对铺天盖地的"科学育儿方法",一定要保持独立的判断能力,建立起真正有效的、深入的亲子沟通,成为孩子理想中的父母。
  如文章开头网友说,张一得的死亡是"鸡娃圈的至暗时刻"。但至暗之后,破晓之前,希望这次悲剧不要流于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不要只剩下惋惜和悲痛,而是能成为广大家长、育儿者一次深刻反思的契机:
  我们对"科学育儿"的追求到底在追求什么?到底什么才是"科学",什么才是真正能帮助孩子心身健康成长,获得幸福的规律?
  #单亲爸爸育儿博主# #张一得在美国去世# #情感点评大赏#

想要性福假期,偏偏大姨妈来了?这份避姨妈指南请收好前几天,飒姐写了一篇已经准备好了装备,但是却只能和女朋友单纯盖棉被纯聊天的郁闷老弟的文章,但是,没想到的是开心的老弟们是相似的,郁闷的老弟们却各自有各自的郁闷,就算没有盆腔炎的阻挠囤了套套准备干柴烈火度假期,结果女朋友竟然说不够?十一假期马上就要来临,很多人是不是心中痒痒了?尤其是对于那些两地分居的牛郎织女们来说,简直是摩拳擦掌养精蓄锐急不可耐!本来有位老弟兴冲冲跟我说自己囤了20个套套,结果女朋友说不还没5岁男孩举止不当,女孩爸爸要求断绝来往,竟被骂低情商?有了娃以后,真的要考虑很多以前没有考虑过的问题。因为我自己生了个男孩,我总是会想,一定得好好教育他,千万不能教出个祸害,将来万一害了人家的宝贝闺女,这不得羞愧得找个地缝钻进去没脸见听说有钱人们都开始口服玻尿酸了?玻尿酸这个成分,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但是口服玻尿酸你听说过吗?最近有不少粉丝在后台给飒姐留言,说现在口服玻尿酸那是很火啊,听说可是有钱人们的新宠,想让飒姐好好写写,科普一下,别万一交老公家兄弟姐妹轮番借钱,这婚该离吗?飒姐信箱飒姐好,我和老公都出生在农村,是经人介绍08年结婚的,结婚时老公(一名乡村教师)已工作近10年,没有房车,没一点积蓄还欠了债,可我还是嫁给了他,生了两个小孩。婚后,我在一事我,直女爱上男同,能强上掰直他吗?飒姐信箱飒姐,本人是直女一枚,在不知道的情况下爱上了一个男同单性恋,妄想把他掰直,结果在我努力掰直他的过程中,竟然和他稀里糊涂成了闺蜜,现在天天看着他跟其他男生约会吃饭看电影,我代还在追求越紧越好?下面太紧也是病,得治有句话说得好,叫做旱的旱死,涝的涝死。比如,某某姐妹在群里郁闷地说,自己还没打算二胎,没想到就一次没避孕就中奖了,然后就有其他姐妹说,真是旱的旱死,涝的涝死,我都备孕三年了,医院跑22岁姑娘同房后大出血,差点没命!原因竟然因为用力太猛?一大早,飒姐我就收到一个粉丝的信息,她刷某音看到这么一个新闻,吓得不得了22岁的姑娘,在月经前跟男友同房,上午同房后就开始下腹部剧痛,以为是要痛经了,还晕倒过一次。到了医院才发现,出嫁的姐姐就不配管教自己的亲弟弟了吗?飒姐信箱飒姐,你说亲姐出嫁了,还有没有资格管娘家弟弟妹妹?我弟19岁和我妹22岁趁着没开学来我家住了几天,我和我对象上班,儿子上学,所以我们三口一早就出发了,也没空管他俩,只让他们大学规定未婚性行为受处分?多大发生第一次才合适?昨天,在浏览知乎的时候,飒姐看到了这么一个让人觉得有一些匪夷所思的问题乍看之下我还有些纳闷,看来我因为是学渣,压根没把学校规定放在心上,都不知道原来大学里还会有这个规定,啪了就得受爽!被拉进诈骗群,我赚了骗子30块哈哈哈哈哈哈上次写了一篇文章,说我爸妈被洗衣液骗局给骗了100块(没看过的戳这里警惕!这个骗局已经在多地出现,我爸妈就被骗了!),没想到评论区有好多小伙伴表示自己或者家人也遇到了同样的骗局,看
说说我在美国为配副眼镜验光遭遇的痛不欲生的经历在开帖之前,楼主先自我介绍一下年龄38岁政治面貌瓜子脸在一家进口公司工作,后来为了和美国出口方做好协调,被派到美国,在美国待了3年,要说在纽约的经历,楼主就想爆粗口反正经历了种种的一个来自偏远农村的女大学生的辛酸历程早上接到了妈妈的电话,家长里短说了很多,我也理不出头绪。总之都是坏消息,听了心里乱,很乱。在天涯潜水也很久了,终于忍不住注册了个账号来记录一下我那些略微辛酸的经历。不希望大家同情我被遗忘的安徽,居然那么美好3月下旬走了一趟安徽,出乎意料。继续。3月19日,从天津出发,到31日返回天津。历时13天行程3000余公里。途经河北山东江苏到安徽。在安徽转了一圈。19日早出发一天跑了840多公还有人怀念福利分房?我来说说以前的福利分房天涯网友我是土狼发帖讨论关于福利分房话题,引发网友大讨论。关于福利分房,你又怎么看?现在又有人怀念以前的福利分房,单位建房。那只是你没有经过过那个年代,你根本不知道福利住房和单位建四十岁,没老婆无儿无女,当坐家的人生历程本人80年的,今年整四十,俗话说四十不惑,到底惑不惑,我也没弄清楚。也许正如矮大紧说的四十不惑的意思是说,到了年纪你不明白的事,你就不想明白了。矮大紧还是很有才华的,虽然很多人说他家具行业跌跌撞撞二十年,说说成本制造的那些事2000年进入广东家具行业,摸趴滚打跌跌撞撞足足20年有余,从事家具生产管理10年左右,从事国内大型家具连锁卖场成品采购经理3年左右,从事家具工厂品质管理5年左右,风风雨雨一路走来对于教育双减的看法一次对全员挥刀自宫,未必成功的坚决阻截前几天在头条上看到一则新闻,一个安徽妈妈给市长写了,强烈要求提高高中的入学比例,觉得普高的50左右的录取比例是不人道的,过早地进行分流,影响了孩子的成才,声泪俱下。市委部门回信,安八年相亲路,心如死灰过完年,我就满36周岁了。按照中国平均寿命78。8岁来算,我差不多也半截身子进了黄土。看看父母,一个71,一个73,两个人都已经老态龙钟,最大的心愿就是能看到我结婚生子,能够最后帮来泰国开民宿快三年了,说说这里的所见所闻说起泰国这个国家,大家简直太熟悉了,从我小时候起,出国游首选地大部分就是新马泰,现在十几年过去来,来这边的人依旧不减,一茬儿接一茬儿。因为地处东南亚,这里并没有明显的淡旺季之分,如美国也有今日说法!说说美国今日说法的那些离谱案子杭州一案沸沸扬扬,引发了全民关注。之前看过一个轰动过全美的类似案子。孕妻离奇失踪Modesto是加州的一个小城市,离旧金山湾区只有一小时的车程。市内热情友好的氛围,很像是俄克拉荷马818韩国财阀的故事,有图有真相,很长很好看财阀,是长在韩国心脏上的肿瘤。Chaebol,则是韩国财阀的专属英文名称,特指由家族企业发展而来的大型综合跨国集团。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韩国财阀们。韩国但凡出点儿什么事儿,如果不和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