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科学家黑洞是通往未来的入口,但你却不能用它时间旅行

  从人类文明近万年的发展过程中能够发现,每隔几十或者上百年,文明都会迎来一些变革,而变革通常是由当时最神秘,或者说关注度最高的东西开启。
  像提到人类科学的开端,许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应该就是,伽利略在天文望远镜中看到月球环形山的时候,同时也应该会想到建立了力学体系的牛顿爵士。
  为什么他们能够成为人类科学的奠基人、引路人,拉开整个时代的序幕呢?其实就像刚刚所说的,变革通常由当时最神秘的事物开启。
  在神学衰落科学兴起的时代,没有比星空更神秘的事物了,那规律运行的庞大天体、绚烂夺目的奇异色彩,无不赋予了星空神秘的气息。
  从人类本能上来看,人类对星空的好奇不过是一种本能反应,但这种本能反应却推开了一扇瑰丽的大门。在伽利略时代之前的人类,肯定无法想象这种绚烂夺目的景象。
  从某种角度来看,我们当前的时代其实和人类最开始仰望星空的时代没什么区别,那现在什么事物能够再掀起一轮新的文明发展革命呢?
  事实上,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的主要关注点早已不再局限于地球,甚至不再局限于肉眼可见的宏观世界,所以许多事物都承担起了"星空"的角色,力求将人类文明引入新的发展阶段,比如可控核聚变、基因科学、系外空间等等。
  而细心的朋友或许已经发现,这列举出来的事物中,并没有人类完全不了解的事物,那么问题来了,在人类现在的科技力量下,究竟还有什么东西对人类来说几乎是完全未知的呢?答案显而易见——黑洞。
  黑洞是宇宙中最神秘的天体,它强大的引力和超大的质量,让没有静止质量的光子都无法逃脱被吞噬的命运。
  可它不仅仅会吞噬物质,在两个星系进行合并的时候,中心的超大黑洞甚至还会合并,成为一个质量和体积更为惊人的巨型黑洞。
  迄今为止,科学家们在宇宙中发现的最大黑洞距离地球约35亿光年,质量是太阳的180亿倍。
  其实自从黑洞这种天体被发现开始,有一个疑问一直困扰着科学家们——被黑洞吞噬的物质去哪了?
  有人曾做过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如果我们所在的宇宙是一个二维平面,黑洞就是这个平面上的"漏斗",那些被吞噬的物种可能已经不在这个宇宙中了。
  而另一个说法则更加的颠覆认知,漏斗通向了更高维度,被吞噬的物质全部进入了更高的维度中。
  爱因斯坦在其相对论中曾预言,在黑洞的中心位置有一个密度和质量都无限大的点,这个点和诞生宇宙的点有着相同的名字——奇点。
  科学家们试图用人类逻辑去解释奇点,但是根本就无从下手,因为现实生活中根本没有具有"无限"属性的东西。
  什么东西的体积可以无限小?什么东西的体积又可以无限大?什么东西的密度能够无限小?什么东西的密度又能无限大?在人类的认知中其实根本不存在这样的东西。
  高中物理学到的万有引力定律中有一句话:两个质点间的引力大小和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与质量乘积成正比。
  若手中拿着一个球,那它的质量就是一定的,假如该球向地心坠落,那它的质量就会不断地增大,当它和地球质心无限接近的时候,按照定义它的质量应该是无限大,可现实根本不是如此。
  无数的实验证明,在人类肉眼观察不到的微观世界中,所有的经典物理学理论都将失效,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名为"量子引力"理论。
  印度理论物理学家阿贝·阿希提卡(Abhay Vasant Ashtekar)等人,在量子引力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圈量子重力论"。他们认为宇宙的结构并不是整体的,在足够小的尺度(普朗克尺度)下时空是离散的。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研究小组,借助"圈量子重力论"研究黑洞,意外得到了一个惊人的结论:黑洞中心根本不存在奇点,曾被黑洞吞噬的所有物质,将会在未来的某刻被猛烈地喷出。
  阿贝·阿希提卡指出,根据"圈量子重力论"建立的黑洞模型显示,黑洞内部极度扭曲的时空结构,可能会使得黑洞转化为所谓的"白洞",也就是向外喷射物质的黑洞。
  由于黑洞是宇宙中时空扭曲最厉害的地方,它转化为向外喷发物质的"白洞"需要极为漫长的时间。
  研究人员认为,转化虽然需要漫长的时间,但是转化的过程并不是悄无声息地,含有超高能量的宇宙射线以及神秘的快速射电暴,极有可能就是转化过程的"动静"。
  看到这里可能许多朋友会想,黑洞内部时空扭曲严重,并且未来还有机会重新被喷出,这是不是意味着可以借用黑洞穿越到未来呢?毕竟由于时间膨胀效应的存在,在黑洞中呆一分钟,外面可能已经过去了成百上千年。
  事实上,这种想法注定不可能实现了,你根本不能用它来进行时间旅行,因为据科学家所说,被黑洞吞噬的物质最后都会被分解成最基本的量子单位。这就意味着,进去时你还是你,但是出来时你已经变成了基本量子单位,没有任何意识的存在。
  要知道人类之所以被称为智慧生命,就是因为有复杂意识的存在,如果没有了意识甚至连身体也没有了,其实只能被称为"尘埃"。
  ​

全球变暖事件很快就会破坏南极冰盖的稳定这是世界气候和生态系统处于危险境地的一个提醒一项新的研究估计,全球变暖可能会在短短10年内将南极冰盖推过一个临界点。换句话说,冰盖损失的不归路比以前想象的更早到来,我们很可能已经处新视野号很给力它招募了业余爱好者观看星星简介新视野号的主要任务完成后,它成为探索柯伊伯带天体的第一个任务,并且将成为一个更远距离测量项目的一部分,驶出太阳系。你有望远镜的光桶和成像装置吗?然后NASA希望您协助进行创纪录羲和号会被太阳融化吗?中国首颗太阳探测器了解一下大家好,这里是一见观察室,欢迎来到我的频道。我国首颗太阳探测卫星羲和号成功发射升空,步入预定轨道,标志着我国的太空探测正式步入了探日时代,羲和号携带着我们的的梦想向着太阳进发。我们LightSail2太阳帆卫星已正常运行30个月为后续任务奠定基础行星协会(ThePlanetarySociety)的光帆2号(LightSail2)在进入太空30个月之后,仍在继续运行。该任务正在为希望利用太阳帆探索宇宙的未来任务提供数据支撑。每日科技名词奥林波斯山(火星)奥林波斯山(火星)OlympusMons(Mars)定义火星北半球的一个盾状火山,高出火星全球基准面约21。9千米,是火星上最高的山峰太阳系中已发现的最高火山。学科天文学太阳系行星外媒太阳越来越热,地球上的氧气会耗尽吗?来源参考消息网参考消息网11月21日报道据德国法兰克福评论报网站11月15日发表一篇报道,题为氧气衰竭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计算地球上的空气何时耗尽。全文摘编如下太阳越来越热,地球大气科学家称地球正在死亡,人类要何去何从?或许只有一个方向不知不觉,2021年再有两个月就要结束了,在过去的十个月,有关气候变化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越来越多的气候变化不断向我们发出警示地球正在加速走向死亡。或许不少的朋友还记得2020年发地球最后的结局会怎样?地球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它最后的结局会怎样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人类。苏格兰地质学家赫顿,是第一个详细研究地球的过去未来的人。1785年,他发表了第一本现代地质学著作,不过他承地球共轨小行星的神秘身世,将由中国科学家来解答地球小行星和月亮示意图过去几年,科学家一直在探究的一个问题是小行星振荡天星(Kamooalewa)究竟从何而来。这颗小行星是在2016年被发现的,至今天文学家只知道它是一颗与地球共氧气会耗尽吗?科学家10亿年后地球大气氧气含量将非常低据德国法兰克福评论报网站消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科学家计算得出,地球上的含氧大气不能持续。科学家称10亿年后地球大气氧气含量将非常低,令好氧生物无法生存。这种剧变的原因是未来太阳研究揭示海洋上层盐度季节变化的时空结构海洋盐度是海水的核心物理参数之一,盐度的分布与变化可以作为全球水循环过程(降水及蒸发)和一些重要变率的指示因子,常被称为天然的雨量计。盐度变化也能通过调整海水状态和海洋环流等过程,
孙明月前沿技术英国巴斯大学研发出一种军用运输机尾部的主动流动控制技术获取更多信息,请关注我们英国巴斯大学研发出一种军用运输机尾部的主动流动控制技术,可降低尾部的流动分离阻力。具有后方装载能力的军用运输机尾部设有大后仰角,易产生严重的尾部流动分离阻力陕临喆前沿技术英国提出了一种碳纤维树脂基复合材料防护层获取更多信息,请关注我们英国萨里大学和空客公司提出在传统碳纤维树脂基复合材料(CFRP)表面增加一层防护层,以提高材料力学性能,降低失效风险。传统CFRP由碳纤维和树脂构成,使用时马晓晨前沿技术哈佛大学研发出一种超透镜深度传感器获取更多信息,请关注我们受美国国防部多学科大学研究计划资助,哈佛大学研发出一种紧凑高效的深度传感器,使用直径3mm的超透镜测量10cm范围内的物体深度。人眼观察物体时,会形成两幅图孙明月前沿技术美国和瑞士联合设计了一型仿雨燕翅膀的气流分离式机翼获取更多信息,请关注我们美国布朗大学和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联合设计了一型仿生气流分离式机翼,可提高微型无人机的稳定性和续航时间。微型无人机在低雷诺数飞行中常遇到低稳定性和续航时间不闫俊平前沿技术意大利提出一种船舶自航系数预测新方法获取更多信息,请关注我们意大利热那亚大学的研究团队利用激盘模型,提出了一种求解船舶自航系数的新方法,可用于优化船体设计。船舶自航性预测是船体设计时需考虑的一项问题。预测方法需考虑螺白旭尧前沿技术增材制造铝合金装甲获取更多信息,请关注我们挪威科技大学和荷兰埃因霍芬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用增材制造方法研制出可用于弹道防护的铝板。在国际行动中,设备和人员经常面临轻武器的威胁,需要拥有足够的防护水平,防务动态国外一周防务要闻(2021。05。172021。05。23)本期导读01国防工业1。美联合需求监督委员会将发布新指南以加快关键领域发展2。美国海岸警卫队寻求扩建西雅图基地,以加强北极存在3。日本寻求为国防出口提供贷款02装备技术1。美国海军防务动态国外一周防务要闻(2021。05。312021。06。06)本期导读01国防工业1。美国防部公布海军2022财年预算详情2。俄罗斯新版国家安全战略称将使用强硬手段应对外国挑衅3。日本将不再对国防预算设上限4。印度国防部发布第二份国产化清单0马晓晨前沿技术意大利提出采用有机半导体材料的柔性热电发电机获取更多信息,请关注我们意大利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利用棉质衬底和碳纳米填料研制出一种柔性热电发生器,可弯折耐洗涤可降解。现有的高性能热电发电机一般使用碲铅锗等材料,毒性大价格高。人们网传炸开喜马拉雅山,让中国所有沙漠变耕地?能解决粮食危机?今年3月12日,一条惊人的消息传出,让众多国人震惊不已。位于陕西的毛乌素沙漠即将被我国消灭。既然如此,那我国最大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能否变成绿洲?沙漠变绿洲到底有何影响?我国北方的沙尘专家默认病毒可能长期存在?可能每年都有?昨日晚,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呼吸与重症医学专家王辰在新闻11中分析疫情时表示,新冠病毒有可能转成慢性,像流感一样长期存在于人间,对此我们要做好准备。节目播出后,不少人感到不安,如果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