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新型溶剂异恶唑提升石墨Li电池的低温循环性能

  第一作者:Nuwanthi D. Rodrigo
  通讯作者:Brett L. Lucht
  通讯单位:University of Rhode Island
  【背景】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锂离子电池(LIB)的发展已使其成为有潜力与内燃机竞争的汽车动力电源。可在较宽温度范围内稳定运行的LIB对于电动汽车的应用至关重要。而LIB的工作温度范围通常受电解液组成的影响。当前商用电解液的关键组分——碳酸乙烯(EC)的熔点(36.4℃)较高,温度降低时会导致电解液黏度增加,Li+电导率降低,因而电池的工作温度范围受到限制。因此,通过开发低熔点、低粘度、低温高离子电导率的新型电解液体系来提高LIB的温度性能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此外,在现有商用LIB中,石墨表面不可避免地会形成固体电解质界面层SEI,其性质在Li+嵌脱动力学中起着关键作用;增加的电极/电解液界面传荷阻抗及体电极中固相Li+扩散的比例,会降低电池的低温性能。因此,石墨表面所形成SEI的性能对LIBs的低温性能也有很大的影响,其组成和形貌取决于电解液组成和工作条件。
  基于此,本文作者研究了可在石墨表面形成稳定SEI的新型电解液,即在LiDFOB-FEC和LiDFOB-EC体系中引入异恶唑(IZ)作为新型共溶剂,以期提高锂/石墨半电池的低温循环性能。该工作以"Improved Low Temperature Performance of Graphite/Li CellsUsing Isoxazole as a Novel Cosolvent in Electrolytes"为题发表在Journal of The Electrochemical Society上。
  【研究内容】
  图1 为异恶唑(IZ)的结构示意图。本文采用两种电解液体系:1 M LiDFOB- FEC/IZ (1:9 v/v)和1 M LiDFOB-EC/IZ (1:9 v/v)。1.2 M LiPF6-EC/EMC作为基础电解液(STD)进行对比。
  图1 IZ的化学结构
  不同电解液体系在不同温度下的电池比容量、库伦效率与循环次数的关系分别如图2a和图2b所示。25℃循环时,采用不同电解液的电池具有相似的可逆容量,约为365 mAh g-1。0℃下,采用1 M LiDFOB-FEC/IZ电解液的电池其容量保持率(74%)高于STD(43%)和1 M LiDFOB-EC/IZ电解质(48%)。当温度降低到−10℃时, STD和1M LiDFOB-EC/IZ电解液中的比容量降至50 mAh g-1以下,而1M LiDFOB-FEC/IZ电解液中的可逆容量为155 mAh g-1。低温循环后,电池重回室温下进行测试,观察到在STD电解液中循环的电池容量略有下降,表明电池在低温循环过程中可能存在锂沉积。此外,采用STD的电池首次循环效率高于1M LiDFOB-EC/IZ和1M LiDFOB-FEC/IZ,但化成循环后,所有电解液中的库伦效率均为99.5%。
  图2 采用不同电解液的石墨/锂电池的比容量(a)、库伦效率(b)与循环次数的关系
  微分容量曲线 ——采用STD、1 M LiDFOB-IZ/FEC和1 M LiDFOB-IZ/EC电解液的电池其差分容量曲线如图3所示。STD电解液中0.6 V  vs  Li/Li+处的峰源于石墨表面EC的还原。1 M LiDFOB-IZ/FEC和1 M LiDFOB-IZ/EC中,1.65 V  vs  Li/Li+处的峰可能是由于电极表面LiDFOB的还原,1-1.1 V  vs  Li/Li+处的小峰被认为是异恶唑的还原。
  图3 采用不同电解液的石墨/锂电池首先放电的dQ/dV曲线
  化成后石墨表面的XPS ——为评价石墨循环性能改善的原因,采用XPS研究了化成和长循环后石墨表面形成的表面膜。如图4所示,原始石墨电极的C1s谱具有高强度的C-C/C-H特征峰(285 eV)及286.7 eV和288.1 eV处与CMC粘结剂相关的COx特征峰。在STD中化成后的石墨电极其C1s谱在290eV处出现烷基碳酸锂和碳酸锂的特征峰,源于碳酸酯溶剂的还原分解。
  石墨电极在1M LiDFOB-FEC/IZ和1M LiDFOB-EC/IZ中形成的表面膜具有相似的XPS谱,表明所形成的SEI主要是LiDFOB的还原产物。289.1 eV (C=O)和286.8 eV (C-O)处的C1s峰是LiDFOB还原为草酸的特征。O1s谱中533 eV处的宽峰与含(C=O)和(C-O)的混合物一致。F1s谱中包含LiF峰(685 eV)和B-F峰(687 eV)。B1s谱中存在B-F和B-O的对应峰,其特征在192.5-193.8 eV附近。此外N1s谱中峰的出现表明SEI形成过程中异恶唑的还原,与dQ/dV曲线中1.1 V处的异恶唑还原峰一致。
  图4 化成循环后石墨表面的C1s、O1s、F1s、N1s和B1s谱
  图5a为石墨电极化成后其表面检测到的元素相对原子浓度。在STD中化成后的石墨其表面C浓度降低,O和F浓度升高。在IZ基电解质中也观察到类似的趋势,C浓度降低,O、F、B和N浓度增加。低浓度N元素的存在表明异恶唑的还原。
  图5 石墨表面各元素的相对原子浓度,(a)化成后;(b)长循环后
  石墨电极长循环后的XPS分析 ——如图6所示,石墨电极在STD电解液中长循环后,表面C、O和F元素浓度发生明显变化,C-C峰(285 eV) 强度降低,C-O峰(287 eV)和C=O峰(289 eV)强度增加,表明SEI厚度的增加。O1s谱的宽化表明长循环过程中STD电解液的分解。282.5 eV处C1s峰(锂化石墨)的存在表明STD电解液中电解质/电极界面处缓慢的Li+脱嵌动力学。而在1M LiDFOB-FEC/IZ和1M LiDFOB-EC/IZ电解液中长循环后的石墨,其表面SEI的变化很小,由C1s谱中的C-O (286.8eV)和C=O(289.1 eV)峰,O1s谱中533 eV处的宽峰以及B1s谱中193 eV处的峰值可知表面SEI仍以LiDFOB还原的草酸盐为主。总之,石墨在IZ基电解液循环时表面SEI较为稳定,由LiDFOB还原产物主导,而在STD电解液循环时其表面SEI则由EC和LiPF6还原产物主导。
  图6 长循环后石墨表面的C1s、O1s、F1s、N1s和B1s谱
  石墨表面FTIR分析 ——在不同电解液中化成和循环后的石墨电极表面红外光谱如图7所示。石墨电极在STD电解液中化成后,其红外光谱在1660 cm-1处存在烷基碳酸锂的强吸收峰,可能源于EC的还原产物(LEDC);同时也观察到1555 cm-1和1540 cm-1处Li2CO3的吸收峰;长循环后,其光谱无明显变化。石墨电极在IZ基电解液中循环后,观察到其红外光谱在1800 cm-1和1758 cm-1处存在新的吸收峰,可能对应草酸硼酸盐中两个羰基同相和反相振荡的特征。此外,在1635 cm-1处观察到草酸锂或其他含草酸物质的特征;1660 cm-1处的红外吸收特征与烷基碳酸锂(1555 cm-1)和Li2CO3(1540 cm-1)一致。在1 M LiDFOB-EC/IZ电解液中长循环后,Li2CO3的红外吸收特性降低;在1 M LiDFOB-FEC/IZ电解液中Li2CO3的特征完全消失,但烷基碳酸锂和草酸锂峰的相对强度增加。
  图7 石墨电极化成(a)和长循环后(b)的红外光谱
  【结论】
  为提高石墨/锂半电池的低温循环性能,本文研究了异恶唑(IZ)基新型电解液体系;与STD电解液相比,含FEC或EC的IZ基电解液的低温性能有所改善。特别是1M LiDFOB-FEC/IZ电解液,在−10℃具有出色的循环性能。对循环前后的石墨表面进行分析表明,IZ基电解液中石墨表面的组分以草酸盐为主,在长循环过程中无明显变化;而STD电解液中循环的石墨其表面成分在循环过程中发生明显变化,导致厚SEI的形成。SEI的性质和组成对所研究电解液的低温循环性能起着关键作用。IZ基电解液中LiDFOB的还原产物草酸盐的存在提高了SEI的稳定性和低温循环性能。
  Rodrigo N, Shadike Z, Tan S, et al. Improved Low Temperature Performance of Graphite/Li Cells Using Isoxazole as a Novel Cosolvent in Electrolytes[J]. Journal of The Electrochemical Society, 2021. DOI:10.1149/1945-7111/ac11a6

若一根针以光速撞击地球,会发生什么?地球消失还是毫无反应?每当提到人类想要穿越太阳系到达外星系时,总会用到一个词,就是光年,这里的光年就是光在宇宙真空中沿直线经过一年时间的距离,而光速是我们已知最快的速度,足以见得光年的距离有多么遥远。如天文学家首次捕捉到白矮星自动开启和关闭白矮星是宇宙中研究和了解最多的天体之一,但它们仍然能够在我们最意想不到的时候给我们带来惊喜。天文学家使用NASA的凌日系外行星勘测卫星(TESS)正在研究双星系统中的一颗白矮星时,无人机照片显示冰川因气候变化而融化的速度越来越快20年来,VUB研究小组的一个团队在PhilippeHuybrechts教授的带领下,在夏末前往阿尔卑斯山,测量Morteratsch和Pers冰川的质量平衡。所收集的数据被用来制深化对月球演化的认知月球上火山活动何时停止?曾经的岩浆活动如何维持?月球内部有多少水?19日,中国科学院发布了嫦娥五号月球科研样品最新研究成果,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解答。研究证明,嫦娥五号月球样品为一类新全球五大尖端探测机器人火星攀岩机器人自动航行器科学焦点编译冷一夏探险工作极富开拓精神,但探险的条件通常艰苦又危险。为了克服这一难题,全球研发出了各种各样的机器人,替人类潜入深海钻进暗穴,甚至登上火星月球找寻稀有矿物质与生命迹象。今年5今日科技话题宇宙线观测站月球演化射电信号盲人成功识别形状和文字黑洞的热气体演化X射线1投资12亿,历时4年,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建成建设中的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来源新华网10月20日,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获悉,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已于10月17日通变废为宝助力星际探索!太空垃圾变航天飞机燃料北京时间10月20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太空垃圾越来越多已经引起科学家们的担忧,现在终于有人提出了把太空垃圾转变为宝贵的资源的可行性做法,结束人类发射即用即弃卫星的日子。南澳大利美国防部资助超薄二维材料研究据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网站10月15日报道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与摩根州立大学正在合作创建二维材料先进光电子中心,以开展国防应用超薄二维材料特性研究。在纳米尺度上设计二维材料,有望打破传底夸克衰变成电子和缪子频率不同再添佐证科技日报北京10月20日电(记者刘霞)据英国剑桥大学官网19日报道,该校科学家在最新研究中再次发现,底夸克衰变成电子和缪子的频率并不相同,这违背了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为我们发现新物夜空为什么是黑色的?当太阳缓缓落山,天空暗了下来,天空就变成了黑色的,你有没有思考过这是为什么呢?你可能会说是因为地球自转,背向太阳的一面没有太阳照耀就是黑夜。但在宇宙中太阳并不是唯一的发光体,宇宙中磁重联可导致太阳黑子快速失踪记者19日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获悉,该台抚仙湖太阳观测与研究基地薛志科副研究员和闫晓理研究员等人发现,小尺度磁重联是导致太阳黑子快速失踪的一种有效方式,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天文学期
澳大利亚陨石验出5种DNA核碱基,可能涉及地球生命起源4月29日,日本北海道大学等研究团队表示,在澳大利亚的陨石上发现了DNA与RNA中具有生命设计图功能的所有5种核碱基陨石带来的物质是否与地球上的生命起源有所关联,受到外界的关注。日蔚蓝星球苍茫雪山神十三航天员在轨拍摄地球美图来了眺望地球今天是第53个世界地球日,让我们随着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的视角,一起感受地球的美好。在这个美丽的星球上,身边的一草一木,云卷云舒的独特美丽总会让人心生对大自然的热爱。这些小行星撞地球到底有多可怕?曾终结恐龙时代,人类能否存活?这颗陨石正在以42000英里的速度飞向地球,用不了几分钟,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将会因此灭绝。但万幸的是,这组影像是科学家模拟的6600万年前的画面,在当时,这颗行星直接致使恐龙灭绝,这最亮的两颗行星即将上演超亲密一刻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5月1日黎明时分,最亮的两颗行星金星与木星将近距离相合,上演超亲密一刻。4月30日凌晨,一名摄影师在意大利拍摄下两颗行星近距离相合前的画面。天文科普专家表示,这是惩罚月球犯罪,加拿大通过法律,以国内法审判月球上犯罪的人近日加拿大议会通过了刑法修正案,可以根据本国法律起诉在月球上犯下的罪行。据了解修正案包括允许将发生在月球表面或月球门户上的罪行与在加拿大犯下的罪行同等对待和起诉的条款。月球门户是第当人类登上月球之后续二钱峰文(接续上一期)宇航中心的医学专家为弄清宇航员在飞行途中的身体状况而发明的生化遥测技术,目前(养布偶的备注这是指1999年12月的时候)已用于将病人的体况信息及时遥传给护士。为宇航员不容错过!今年最精彩的行星相合将上演5月的第一天就迎来了一个重磅天象金星与木星将于1日凌晨2时42分相合。北京古观象台专家王玉民介绍,这是今年最精彩的行星相合,在日出前东方可见,两星都非常明亮,相距仅0。25度,肉眼空气变面条之后,中国科学家又有重磅成果空气变油变葡萄糖也实现了据中新网,继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从头合成之后,中国科学家团队再次实现二氧化碳变废为宝,他们通过电催化结合生物合成的方式,成功将二氧化碳高效还原合成高浓度乙酸,进一步利用从理论上探索奇异星的存在古代记录的第一颗客星可能是夸克星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告诉我们,一颗死亡的恒星的核心必须在难以置信的引力下坍塌,由此产生的致密材料会发生什么取决于量子理论。我们知道中子星依靠的简并压力而免于坍缩成黑洞,但是比最大质地球悬浮在宇宙中,如果地球掉下去,它会掉到什么地方?古时候由于人类的科技不够发达,所以古人一直都认为地球就是唯一的世界,认为太阳和月球都在围绕地球转动,后来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人类走出了地球看到了宇宙,当人类走出地球之后,人类才知道在返回舱触地的一瞬间,受力多少呢?神舟13号回来了。看着很是激动同时又很好奇在返回舱触地的一瞬间,受力多少呢?整个返回过程航天员是哪个阶段承受加速度最大?答返回舱的再入返回过程非常复杂,为了回答以上两个问题,请允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