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宇宙最亮的光?2W能射到月球,解读人类如何挖掘出光的潜能

  01
  通常来说,人工光源中的高压脉冲氙灯的亮度是最高的,它的亮度与太阳不相上下。可是有一种人造光的最高亮度却能超过氙灯十几个数量级(百万亿倍),比宇宙中最剧烈的恒星爆炸所产生的伽马射线暴还要亮一百倍。   非原图,来源:网络   1968年1月20日,在距离地球30万公里远的月球上,美国探月太空船"测量员7号"将携带的电视摄像机指向了地球,此时的地球就像一弯"月牙"挂在漆黑的浩瀚宇宙空间中,此时的整个北美大陆正处于一片黑暗之中,然而在摄像机里,黑漆漆的美洲大陆上却出现了两个亮点,这是UFO?还是城市灯光?   非原图,来源:网络   实际上,这两个亮点一个是来自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天文台,一个是来自加州天文台。它们是由几年前发明的激光器所产生的激光光源,功率仅有2W。有意思的是,从30万公里远的月球上看地球,所有灯火通明的城市都是一片漆黑,只有这两只区区2W的激光光源能被摄像机观测到。   光照度/勒克斯   光强度/坎德拉、光亮度/坎德拉/平方米、光通量/流明、   这2W激光的光束在月球上产生的照度约为0.02勒克斯(在1平方米面积上所得的光通量是1流明时,它的照度是1勒克斯),若用1000W功率的氙气探照灯照射月球,产生的照度只有约一万亿分之一勒克斯,人眼根本无法察觉。   激光亮度如此高的主要原因是:大量光子集中在一个极小的空间范围内射出,因此激光的能量密度可以随着功率的提升而没有上限。   激光的全称为"通过受激辐射产生的光放大装置",最初的时候,激光的中文名被直译为"镭射"。1964年,钱学森先生将其改为"激光"并沿用至今。激光技术被认为是20世纪的四大发明之一,继原子能技术、半导体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之后,影响世界的又一重大科学技术新突破。   如今激光技术被应用到了各行各业,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可是无论我们是否意识到每天都在使用着激光技术,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激光的发光原理是什么?   02
  自古以来,人类对"光"的探求便从未停止过。古希腊人认为光是人眼伸出去的无形"触须",这些触须碰到什么东西,人眼便能看见什么。   甲骨文"光"和"明"   我国古人对光有着较深的认知:自然光以太阳为主,夜晚有月亮为辅。因而古人在甲骨文中用"明"字来比喻光照,西汉时期的《周髀算经》中也指出了:"日兆月,月光乃生,故成明月。"而甲骨文中的"光"字是一个人举着一把火的样子,古人十分明确地指出:"日,火也"。   在冷光方面,不管是对于二次发光的荧光还是低温氧化的磷光,我国古人也有着较深的认知:   梣树   西汉时期的《淮南子》中最早记载了梣木发荧光的现象:将梣木块浸在水中一整天,晚上便可见其发出紫色、浅黄色等荧光来。有意思的是,在希腊神话中,宙斯创造人类时,人是从梣树里诞生的。   《淮南子·汜论训》中还有:"久血为磷。"的记载,并生动的形容血在地上"暴露百日则为磷,遥望炯炯若燃也"。   我国清代著名科学家郑复光对"光"的总结非常精彩:"光热者为阳,光寒者为阴。阳火不烦言说矣。阴火则磷也、萤也、海水也,有火之光,无火之暖。"   从上面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我国古人对于自然现象的理解普遍要深刻于西方人。   可是,到了牛顿时代(十八世纪),西方科学便成为了世界主流。牛顿认为光是一种微小的颗粒在空间中的传播。1704年,牛顿在《光学》中以微粒说来解释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以及颜色等问题。此时的微粒说与其创立的经典力学的概念框架是一致的,微粒说统治了光学理论一百多年的时间。   "尽管我仰慕牛顿的大名,但是我并不因此而认为他是万无一失的。我遗憾地看到,他也会弄错,而他的权威有时甚至可能阻碍科学的进步。"   托马斯· 杨   1801年,英国医生托马斯· 杨在他出版的《声和光的实验和探索纲要》一书中勇敢的做出了挑战牛顿的宣言。   托马斯·杨提出:声和光都是在充满整个空间的以太流体中传播的弹性振动——波。他还通过大量实验,精确地确定了各种色光的波长值。   双缝干涉实验   更为可敬的是,托马斯·杨还做了一个对经典物理学影响深远的著名的双缝干涉实验:他把一支蜡烛放在一张开了一个小孔的纸前面,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点光源(从一个点发出的光源)。这张纸的后面的第二张纸上开了两道平行的狭缝。当烛光穿过两道狭缝投射到墙上时,就会形成一系列明、暗交替的条纹。   可惜的是,这位医生在当时科学界的处境就和我们今天所说的什么都懂一些的"民科"类似,他的论文受尽了当时物理学权威们的嘲讽,被攻击为荒唐和不符合逻辑。   可是,列宁说过:"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奥古斯丁·菲涅尔   1818年,一位年轻的法国土木工程师奥古斯丁·菲涅尔向法兰西科学院递交了一篇《光是波动》的论文,他指出光就像水波和声波一样,遇到障碍物就会产生衍射,并绕道障碍物后面去,不同的光波相遇时可以互相干涉,并形成明暗条纹。   西蒙·丹尼斯·泊松   可是,一位牛顿的忠实支持者却反驳了他的观点,这位法国数学家西蒙·丹尼斯·泊松认为,根据菲涅尔的理论,如果把一束光平行照射到一个小球上,那么在小球影子的正中间将会出现一个亮点,这是非常违背常识的,因为影子就该是黑色的,怎么还会出现亮点呢?   多米尼克·弗兰西斯·让·阿拉戈   这时,一位英国物理学家多米尼克·弗兰西斯·让·阿拉戈在众人的见证下做了一次实验,以事实证明了圆球影子中间的确有个亮斑。   这是因为小球虽然挡住了照射到它身上的光,但是它也扰动了从它旁边穿过的光线,从而引起了衍射。这些衍射的光线在小球影子正中间相遇时,由于都经过了相同的路程,所以具有相同的向往以及干涉相长,因此正中间应该出现一个相对明亮的点。   自此,光的波动理论开始为世人所重视。   可是,不管是微粒说,还是波动说,它们讨论的都只是光的一种传播状态而已,那么光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   1905年3月,爱因斯坦在德国《物理年报》上发表了题为《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推测性观点》的论文:   对于时间的平均值,光表现为波动;   对于时间的瞬间值,光表现为粒子性。   这是科学史上第一次将微观状态下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统一为一体,即光波的波粒二象性。也就是说,光同时具有波和粒子的双重性质。   03
  上面说了很多,无非是让大家明白"光"的本质到底是什么。这对于人类将光收为己用并深度加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接下来,人类科技发展的焦点将要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   "有麦克斯韦就有光明。"   当科学出现重大突破时,震撼的不止是人心,而是影响后世。   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   1864年,英国物理学家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将自然界中的电、磁、光三种物理现象融合为一体,并用简洁、对称、完美的数学方程形式表达出来。   原来光还是一种电场与磁场相互纠缠在一起并以波的形式传播的"电磁波"。   德国物理学家海因里希·鲁道夫·赫兹   1888年,赫兹验证了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给初级线圈输入一个脉冲电流,次级线圈便有电火花发生。   十几年后,德国物理学家海因里希·鲁道夫·赫兹用双电感线圈的输电实验证明了电磁波真实存在。电磁理论的确立对之后的 通信、广播、计算机、信息传输、材料科学、光学研究等各种高科技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因此, 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被费曼誉为是人类科技史上最伟大的物理发现,它对人类文明的发展确实影响深远。   04
  电磁波属于能量的一种,因此它与温度有密切的关系。从科学的角度来说,凡是高于绝对零度(-273.15 )的物质,都会释出电磁波。   那么,激光也是物质发光的一种状态,要想了解激光产生的原理,我们先要了解构成物质基本单位"原子"的结构。   通常来说,原子有一个稳定的结构:原子核和周围高速运动的电子。   这些电子会在各自的能级轨道上运动,当原子被动吸收一个光子后,外层轨道的电子会跃迁到更高能级的轨道。这是一种不稳定的状态,仅能维持较短的时间。当原子自动释放这个光子后,电子会返回到正常的低能级轨道(表现为发光),回到原本的稳定状态,这被物理学家称之为自发辐射。   简单来说,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当一个原子的能量发生变化时,其变化的能量并不是凭空产生或凭空消失的,而是以光子的形式进行传递。   1917年,爱因斯坦从理论上指出:除自发辐射外,处于高能级上的原子还可以另一种方式跃迁到较低能级。   当光子入射时,也会引发原子中的电子以一定的概率迅速地从高能级跃迁到低能级,同时辐射一个与外来光子频率、相位、偏振态以及传播方向都相同的光子,这个过程称为受激辐射。   可以设想,如果有大量相同状态的原子,当有一个光子入射时,激励其中一个原子产生受激辐射,得到两个特征完全相同的光子,这两个光子再激励两个原子,又使其产生受激辐射,可以得到四个特征相同的光子,以此类推,意味着最初的一个光子可以被连续的成倍放大。这种在受激辐射过程中产生并被放大的光就是"激光"。   1951年,美国物理学家查尔斯·哈德·汤斯想到了一个提高受激辐射的奇妙想法:如果能不断地提供处于高能级的原子,这样便能保证得到越来越多的光子。   他把这些高能级的原子放在两个反射面之间,这样一个光子就能来回在高能级的原子间往复穿梭,当产生了足够多的光子以后,再从一个稍微透光的反射面发射出去。   汤斯的这个奇思妙想可谓是一个伟大的构想,之后所有的激光器都应用到了他的这种设想。   七年之后,汤斯和美国科学家肖洛又发现了一种神奇的现象:当他们将氖光灯泡所发射的光照在一种稀土晶体上时,晶体的分子会发出鲜艳的、始终会聚在一起的强光。根据这一现象,他们提出了"激光原理":   即物质在受到与其分子固有振荡频率相同的能量激发时,都会产生这种不发散的强光——激光。这个理论使它们获得了196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1960年5月15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休斯实验室的科学家西奥多·梅曼宣布获得了波长为0.6943微米的激光,这是人类有史以来获得的第一束真正的激光,梅曼因而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将激光引入实用领域的科学家。   梅曼的方案是:利用一个高强闪光灯管来激发红宝石,由于红宝石其实在物理上只是一种掺有铬原子的刚玉,所以当红宝石受到刺激时,就会发出一种红光。在一块表面镀上反光镜的红宝石的表面钻一个孔,使红光可以从这个孔溢出,从而产生一条相当集中的纤细红色光柱,当它射向某一点时,可使其达到比太阳表面还高的温度。   结语   人类对光的追求从未停止过,而激光是人类最杰出的发明之一,如今,激光技术被应用到了军事、医疗、工业、商业、科研、信息等六大领域,堪称与时俱进的国之重器。   #点亮好奇心#

祝融号火星车驶上火星表面开始巡视探测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根据遥测数据判断,5月22日10时40分,祝融号火星车已安全驶离着陆平台,到达火星表面,开始巡视探测。这是祝融号火星车在驶离着陆平台过程祝融号开启火星巡视探测之旅,将如何破解休眠唤醒难题?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成功着陆火星乌托邦平原一周后,祝融号火星车传来好消息。国家航天局发布消息称,根据遥测数据判断,5月22日10时40分,祝融号火星车已安全驶离着陆平台,到达火星表面瑞士多家主流媒体关注中国火星车祝融号开始探索红色星球来源环球网当地时间5月22日,瑞士24小时报道指出,中国祝融号火星车在抵达火星一周后于22日驶离着陆平台到达火星表面,开始巡视探测这颗红色星球。瑞士24小时报道截图该报道介绍,中国祝融号火星车驶上火星表面开始巡视探测央广网北京5月23日消息(记者张棉棉)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备受关注的我国火星探索之旅又传捷报。根据遥测数据判断,22日,祝融号火星车已安全驶离着陆平台,到达火星祝融号火星车成功驶上火星表面来源人民日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拍摄的祝融号火星车已安全驶离着陆平台模拟图像(5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金立旺摄本报北京5月22日电(记者冯华)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根据遥测数据判揭秘火星车祝融号想在火星表面行走,可没说起来那么容易国家航天局透露,根据遥测数据,5月22日10时40分,祝融号火星车已安全驶离着陆平台,到达火星表面,开始巡视探测。听起来很简单的一条消息,但想让火星车在火星表面自由行走,科研人员背一根针接近光速的力量有多大,能穿透地球吗,达到光速会怎样?有人问一根针光速撞击地球会怎样?网络上常常充斥着此类问题。如果我告诉你,一根针如果达到光速,穿越地球就会像绣花针穿越绣布一样的来去自如,可以把地球弄个千疮百孔,你会相信吗?这或许也地球上的水是从何而来的,还能用多久呢我们从世界地图上观看整个地球时,就能发现地球上陆地少,海洋多,说的确切些,陆地面积占29。2,而海洋面积占78。8。所以宇航员在太空观看地球时,是一个蔚蓝的世界。太空看向地球那么地欧洲航天局将建月球导航系统IT之家5月22日消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此前宣布了阿耳忒弥斯登月计划,该计划试图让人类再次登上月球,其中包括首位女性。此外,我国嫦娥五号任务圆满成功,嫦娥六号任务预计2外媒欧洲航天局将建月球导航系统据西班牙阿贝赛报网站5月21日报道,一场新的太空竞赛正在围绕月球展开,这已经是不可否认的事实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公布阿耳忒弥斯登月计划的准备工作,该计划试图让人类,其中包地球上最大的陨石坑小行星彗星和陨石过去轰炸地球的证据经常隐藏在每个人的视线中。陨石坑美国在亚利桑那州弗拉格斯塔夫以东60公里处有一个陨石坑,也被称为巴林格陨石坑,以纪念地质学家丹尼尔巴林格,他首先推
洛克哲学浅析洛克的哲学目标洛克认为人类只要知道知识的范围,固守在可知部分,对于不可知部分保持沉默。他说自己只是哲学大厦扫除障碍的小工。那么哲学有什么障碍呢?首先,不可知论的障碍。当我们运用理智康德先验哲学哥白尼式革命康德的哥白尼革命,在于心灵的自然构造将自己认知对象的方式,加于其所经验的对象之上。比如一个戴着有色眼镜的人看到的每一样东西,都具有这种颜色,如果有色眼镜永远戴在人的眼睛哲学零碎点评巴门尼德的存在,是通过逻各斯达到的,存在作为系词是,乃任何语言表述中的确定性体现,因而使得思维有了自己确定的对象。感觉由于流变处于非存在,无法用思维来确定,因此,巴门尼德强调,存在库恩哲学浅析范式理论范式一词最初原意是语法表示词形的变化规则,由此引申出模式模型范例等义,库恩将范式上升为理论来描述科学发展模式。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奠定了库恩在哲学史上的地位,但并没有提马克思哲学唯物论唯物主义是建立在主客分立的前提下,要么以主体统摄客体即唯心主义,要么是以客体统摄主体即唯物主义。人类的认识是从感性,逐步向知性迈进到理性,从表象逐步上升为概念和判断,直到推理斯宾诺莎浅析整体观斯宾诺莎认为,所有事物都从属于一个有机系统之内,都服从同一个自然规律,故而研究事物无外乎有两种方式其一就事物存在于一定的时间及地点的关系中加以认识,其二就事物被包含在神内,从笛卡尔浅析思想渊源认识论的探讨,可以被归结为知和在的关系探讨。从哲学史发展来看,早期哲学家并没有把精神作为探讨对象,但是,他们已经不自觉地折射了精神对于存在的扭曲作用。笛卡尔是近代率先发现了黑格尔探析哲学家们为了保证自己体系的真理性,都倾向于设立起点和标准。所谓正确的标准有两种一是直观标准,认为正确的前提是自明的二是逻辑标准,认为正确的前提具有通过逻辑论证的必然性。哲学思维的自狄尔泰浅析精神科学与自然科学从文艺复兴开始,各门具体的自然科学纷纷从形而上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了,但是有关道德政治历史心理等等精神科学,却仍然由神学和形而上学的余料拼凑而成。在狄尔泰看来,由于霍布斯浅析认识论为了保存容易消失的感觉从而回想起观念,就需要标记,标记是因人而异的,不能用于交流思想。要想交流思想,就需要记号,记号既能表示各人的观念,又能为大家共同理解。要想传递思想,就需马赫哲学浅析对经典力学的批判随着人类对显微镜的改进,我们有了更精细的工具窥探微观世界的面貌,当时量子力学还没问世,人们对原子,电子等微观粒子的运动研究还依靠着经典力学,可是牛顿力学对这些粒子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