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得中原者得天下这句话到底坑了多少人?

  自古常言道"得中原者得天下",所以历代战争中,中原地区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中国历史上无数的英雄帝王为了统一天下,进而涿鹿中原。
  那么得中原者,真的能够得到天下么?
  "得中原者得天下"这句话最早出现于战国末期,当时范睢向奏昭襄王献统一天下之策,言道:"今夫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枢也,王其欲霸,必亲中国以为天下之枢,以威楚赵"。
  意思就是说,韩国和魏国处在天下的中心地区,如果秦国想要称霸,就必须夺得这个地区。
  至此以后"涿鹿中原"成为了争霸天下的代名词。那么何谓中原?中原地区到底有什么战略价值能让古人说出了"得中原者得天下"这句名言呢?得中原者真的能的得天下吗?
  (历史上的中原地区所在地)
  一、中原是块宝地
  那么"中原"到底是哪呢?
  自古"中原不过淮, 自江以南则曰越"。中原地区广义上指的是河南省以及其周边的一些地区。这里可以说是中华X明的重要发源地,是华夏民族的摇篮。
  (北宋繁华的国都-开封)
  古人说"得中原者得天下"也是因为看中了中原地区富饶的民生经济和地理位置:
  1、中原地区,自古以来就物产丰富,地形平坦,农业相当发达。
  在以农桑为主的古代,中原地区一般是饿不死人的,家家户户可以种粮食,当地的土壤适合种植小麦玉米等农作物,一年两季的产量。至今河南地区依旧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地。虽然在南宋以后南方经济超过北方,但中原地区依旧相当繁荣。
  2、从战略上讲中原地区可以说位于"天下"中心地带。
  如果能够占据中原,对外作战半径都会得到极大地缩小。作战半径变小意味着你的后勤运输压力就会小很多,能够极大地节约军队开支。
  3、人口,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原因了,古代中原地区人口稠密,集中。
  古代江南地区虽然人口也多,但过于分散。在冷兵器时期军队数量就是最重要的战力标志,谁的兵多谁胜的机会就大。而中原地区庞大的人口能够提供充足的兵员。古代的统治者一旦占据中原以后第一件事情基本都是召集兵员,扩充军队。
  现代中原的定义
  二、得中原失天下
  中原地区条件这么好,但历史却告诉我们,即使占据中原,也无法统一天下。纵观历史,那些以中原为根基建朝立国的却几乎没有一个能够完整统一天下。
  同样,那些完成大一统的王朝根本没有以中原为根基:
  秦朝,以关中为基起家,统一天下;
  西汉,刘邦起于关中,统一天下;
  东汉,刘秀起于河北,统一天下;
  曹魏的曹操起于兖州,后据河北,统一北中国;
  西晋,司马氏代魏而立,完成大一统;
  北魏,起于山西,统一北中国;
  北周,起于关中,统一北中国;
  隋朝,杨坚代周,完成大一统;
  唐朝,李渊山西太原起兵,完成大一统;
  北宋,赵匡胤陈桥兵变,定都开封,完成小统一(未能收复燕云) :
  金朝,起于东北,统一北方中国;
  元朝,起于蒙古高原,南灭金宋,完成大一统;
  明朝,太祖先据江淮,北伐元朝,完成大一统;
  清朝,起于东北,席卷中国,完成大一统;
  大家可以看到,中国历史上完成大一统的国家,没有一个是起于中原地区的。
  那些起于中原的国家, 几乎都是短命国家并且根本没有能力统一天下。甚至会被周围的其他政权所吞噬。
  比如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不仅仅没能完成统一而且还先后被周边政权所吞噬掉了。
  后梁被山西的后唐灭掉,后唐又被太原起家的后晋灭掉,后晋则被河北的契丹人灭了,后汉则被太原起兵的郭威干掉了,后周更是被赵国胤陈桥兵变夺得。
  (五代十国时期)
  三、中原为根基的王朝为什么大多短命,难以全面统一天下?
  上文中说了,以中原为根基的政权大多短命难以夺得天下,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原地区的地理位置。
  1、中原位置易攻难守
  中原的地理位置位于四方之中,周围并没有特别大的山川河流进行守护虽然有个黄河可以防御,但在古代一到冬天,黄河就会结冰,完全可以轻松渡河。中原东部和中部的大平原地区让河南地区四面受敌。很容易被敌人扫荡。
  再加上中原地区一直是受到他人的眼红,一旦爆发战争,这个作为天下中心的四方之地就会立马变成四战之地
  (中原地区易攻难守,很容易被外敌入侵)
  我们先看下,中原地区西面的地理位置,西部地区虽然有些许山地,但根本起不了多大作用,甚至可以说是门户洞开,关中地区的势力一旦通过三门峡后,无论是沿黄河穿行峡谷还是从南北崤道都可以直通洛阳。
  东北地区呢,看一下更是让人吓一跳,东北地区的政权,一旦南下,可以说是畅通无阻,中原地区除条黄河几乎无险可守,而这条黄河冬天是会结冰的。而且敌军一旦到达黄河,中原政权可以说就已经面临兵临城下的窘境了。
  当年占据中原地区的曹操就是因为发觉这样的隐患,才将国都定为距离黄河远点的许昌。
  源自网络
  (迁都许昌的曹操)
  中原地区的南侧呢,用一马平川形容也毫不为过,无论是陆路还是水陆都可以让南方势力轻而易举的到达中原地区。
  所以即使统治者占据了中原,也很容易被别人夺走。如果以中原为根据地只会让周围政权无限制打土豪。占据中原的王朝在周边国家眼中就是一个钱多人傻的土而E,这样的王朝断然不会长久。
  (春秋初期的诸侯国)
  2、地势变迁与骑兵的崛起让中原地区长期处于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下
  上文已经说过了, "得中原者得天下"
  这句话出自战国时期。其实秦汉之前的中原地区和秦汉之后的中原地区完全是两个天地。为什么这么说呢?
  先秦以前的中原地区是一片气候温暖湿润,河湖水系众多,森林繁茂的原始地带。
  根据《吕氏春秋·吕乐》中记载"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可以看出商朝时期河南地区是养大象的,而大象作为一种怕寒动物,必须生活在热带或者亚热带地区才可以。
  这说明黄河流域在当时是处于亚热带环境的。
  还有河南简称"豫",按象形文字来解读就是"一个人手中牵了头大象"。但在秦汉以后,中原地区的气候开始发生了变化,变得干燥寒冷。这就导致了大象的消失、湖泊河流减少,中原地区由雨林地带变成了平原地带。
  源自网络
  (河南简称"豫")
  后来骑兵的出现更是成为了中原地区的噩梦。
  其实骑兵在秦汉时期远没有达到实力的巅峰,那时候的骑兵大多都是骚扰奔袭,西汉时期不可一世的匈奴和西汉打了那么长时间的战争却不曾踏入中原地区一步。这也可以证明当时的骑兵战斗力和远程作战能力是有限的。
  但在东汉以后,由 于中原 地区变成了平原地带,同时马蹬出现让骑兵作战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具有了极远距离长途奔袭的能力。
  这两者的加叠让中原地区彻底失去了军事上的战略优势。北方游牧对中原地区的威胁被极大增强。西晋永嘉之乱、北宋靖康之耻就是血淋淋的例子
  3、中原地区"天下中枢"地位的失去
  其实中国历史上的经济中心是由黄河中下游到长江中下游这一路线转移的,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原地区确实是天下的经济文化中心,但这种状况在后来发生了改变。
  中原地区由于赋税沉重,开发过度,以及后来的气候变化,导致了中原地区水患泛滥,尤其是黄河泛滥,对当地的农业造成了严重的打击,粮食产量不再稳定。加上深受战乱影响人口也在不断的流失。
  相反江南地区经过长期的积累,人口急速增加。尤其是东汉后期开始,对长江地区的不断开发,太湖和钱塘江流域,鄱阳湖、洞庭湖周围及成都平原,都在不断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发展区域。再加上西晋末年的衣冠南渡,北方的技术被大量带到南方地区。江南地区开始慢慢取代中原地区的地位。
  隋唐时期,这种情况特别明显,当年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目的就是将南方的物资往北方调,根据历史记载,到了南宋时期,江南地区的人口、粮食产量以及赋税都早已超过了中原地区。
  综上可以看出,中原地区在后来的历史中,已经失去了其"天下中枢"的价值了,所以,单纯只靠中原地区来统一天下,是根本不可能成功的。那么到底如何做才能统一天下呢?
  隋朝大运河
  源自网络
  (隋朝时期的大运河,能够将南方的物资快速的调到北方)
  四、"得中原"只是一统天下的必要途径而非根本需求
  中原地区确实是兵家必争之地,但却不是王朝发起之地。在整个历史中,统一天下的模式主要分为"关中模式"和"河北模式"。秦汉、隋唐等都是以关中为根据地,进而占据中原地区。
  东汉则是以河北为根据地。元、清虽然是外族,但同样是以河北为根据地的。
  但无论是哪种模式他们都会优先占据关中或者河北等具有优势地理位置的区域,进而占据中原,夺得天下。
  所以,可以看出古代统一战争的过程为:先完成局部的统一,然后出兵中原,并且占据中原。最后在统一中原的基础上再出兵四方,进而统一天下。
  在全局角度看,中原地区更加像是个角斗场,来自各方的战士,只要在整个地方取得胜利,就能得到很大的奖励,但这一切的前提都是你得首先具有相应的实力。
  所以得中原只是得天下的第二步,得天下的第一步永远是有个易守难攻,后勤充沛的后方。
  在中国历史中,相信了"得中原者得天下"的帝王们,拼命的占据中原地区,但到头来只会做了他人嫁衣。
  中原一直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比如近代爆发的中原大战,是近代史上规模最大,耗时最长的大混战,最终以蒋介石胜利结束,蒋介石为什么能赢?

和冬季星空来场约会吧新华社天津1月23日电(记者周润健)数九寒天日,赏星正当时。冬季的夜晚虽然漫长,但是夜空中亮星的数量却远比其他季节多。感兴趣的朋友不妨鼓足勇气,不畏严寒,走到户外,和冬季星空来一场阿特拉斯5号火箭成功发射美国太空部队两颗空间态势感知计划卫星北京时间1月22日03时00分,美国联合发射联盟(ULA)使用阿特拉斯V511(AtlasV511)运载火箭在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太空部队基地的SLC41发射平台执行了USSF8冰山A68A融化释放1520亿吨淡水相当于6100万个标准泳池从太空监测A68A南极冰山时,科学家们发现当它在南极洲南乔治亚岛周围融化时,释放了大量的淡水。根据一项新的研究,当巨型冰山A68A在20202021年的3个月内融化时,有1520亿吴刚不砍桂花树,改弹棉花了嫦娥四号于2018年12月8日发射升空12月12日完成近月制动,被月球捕获于2019年1月3日在月球背面预选区着陆1月11日与玉兔二号完成两器互拍工作。嫦娥四号探测器,简称四号星,为什么高级文明没有造访地球?可能在他们看来,人类文明等级过低随着人类的诞生,地球也从一颗普通的生命星球升级为智慧生命星球。而人类进入文明阶段之后,地球再一次升级,成为文明星球。人类文明的诞生,让人类的发展速度也在不断加快,尤其是数百年前走进法拉第发明原始发电机法拉第在成功地完成电可以生磁的实验后,很自然地就有了进一步研究的想法,那就是既然电可以生磁那么磁可不可以产生电呢?如果可以,就可以把机械能变成电能而制造出发电机了。1831年8月,它们上天,中国卫星更不安全了美国太空军于21日发射了两颗新的空间域感知卫星。拥有全球最多军用卫星的五角大楼,对这次发射说得倒是轻描淡写。但若仔细分析这次发射的卫星,美国在太空领域不可见人的一面就暴露出来了。当最新估算,可观测宇宙中有40,000,000,000,000,000个以上的黑洞天体物理学家团队发现,大约有1的普通物质可能储存在这些不发光的球体中。上图一个超大质量黑洞喷射出相对论性射流的想像图。近期,一组天体物理学家计算出,在可观测的宇宙中,具有恒星质量的唯物不是一种科学的认识论唯物不是科学的,唯物不仅不是科学的,而且还是原始的,保守的,落后的,愚昧的代名词。科学家研究物质,是为了寻找规律,都懂得规律决定着物质。宇宙的所有的物质,由规律所决定。规律是意识的量子力学开启第三次工业革命,而他创建了量子的基本概念可以这么说,量子力学开启了第三次工业革命。要了解量子力学的迷人之处,就要先了解什么是量子,提起量子就不得不提到普朗克,而定义量子的普朗克也是一位很有人格魅力的人。普朗克到底做了什么不断改版四处碰壁的进化论达尔文在1859年提出了进化论假说,当他试图证明这一假说时,就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因为化石记录的实际情况与他所预测的情形刚好相反物种之间界线非常明显,并没有发现表明曾经有进化存在的从
我国科学家量子模拟研究取得重大突破首次观测到费米超流中的熵波临界发散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团队等与澳大利亚科研团队合作,首次在处于强相互作用极限下的费米超流体中观测到了熵波衰减的临界发散行为,揭示了该体系存在着一个可观的相变临界区,并获得春节期间,中科院高能所的科学家在做什么?来源科技日报科技日报记者陆成宽大年初四晚8点开始,我在对撞机直线段值夜班。凌晨的时候,听到了一次硬件故障报警声,我确认了故障原因后,设备很快自动恢复正常。这是新年过后,中科院高能物重大突破!我国科学家量子模拟研究首次观测到费米超流中的熵波临界发散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团队等与澳大利亚科研团队合作,首次在处于强相互作用极限下的费米超流体中观测到了熵波衰减的临界发散行为,揭示了该体系存在着一个可观的相变临界区,并获得中国大百科全书(第2版)读书笔记02014白矮星白矮星whitedwarf中等质量恒星的终点星。银河系中到处都能见到。白矮星想象图这类星表面温度高体积小密度大,内部已停止核反应,仅靠残留的热发光。因个小且发白光而名为白矮星。估计哈勃太空望远镜捕捉到形状古怪的宇宙怪胎的图像据CNET报道,有些星系真的很有活力。它们拥有辉煌的组织良好的旋臂和显眼的中心。还有一些星系则是奇怪的,比如NGC1705,这是哈勃太空望远镜一张壮观的图片的主题。美国宇航局(NA火星直升机旋转的叶片可能会产生电场或导致周围空气在黄昏时分发光根据美国宇航局(NASA)的一项研究,在火星上空飞行的无人机上旋转的叶片可能会导致微小的电流在火星大气中流动。这些电流,如果足够大,可能会导致直升机周围的空气发光。这个过程在地球上中文名阿根廷龙拉丁学名Argentinosaurus阿根廷龙属于蜥脚类恐龙的泰坦龙类,命名十分简单,意思是在阿根廷发现的恐龙。生存年代1亿年前白垩纪中期阿尔布阶9300万年前白垩纪晚期森诺曼阶。是发现的最大的陆地恐龙之一。中文名阿根科学家对深海沉积物中的真核生物DNA进行大规模测序深海海底是地球上探索最少的生态系统,尽管它覆盖了地球表面的60以上。深海沉积物中大量未知的生命,从底栖动物到微生物,帮助回收或封存来自浮游生物群落的沉降(非)有机物,而浮游生物在数霍金多次表示,人类要想生存只能离开地球,他为何会这样说?霍金先生作为现代比较出名的科学家之一,他的很多言论在科学界乃至整个世界上,都有着与众不同的意义。他曾在多次的公开演讲中表示,地球留给人类的时间可能已经不多了。大约在数百年后,人类很人类正处于第6次物种大灭绝之中,与前5次一样,有共同特征迄今为止,地球上总共发生了5次物种大灭绝,每次发生都有70以上的物种在地球上消失。无论每个物种存在的时间有多久,是一百万年还是一亿年,但是他们在灭绝前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那就是特化量子真的能够同时穿越两条缝隙吗?在看这本书的序言时,又再次看到了这样的观点(上一次是前几天在今日头条上看到的,就是那篇走投无路的量子力学)双缝实验中一个光子或者电子,能够同时穿越两条缝隙(柳振浩著生命藏在量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