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为什么科学家费曼会说,世界上没有人真的懂得量子力学?

  因为我们至今都只能描述其现象,而无法了解其机制。连事物的成因都不明白,能说懂吗?而量子就是这么一群,我们还无法确定具体成因的事物,这就是费曼的原意。
  首先,没人懂量子。
  虽然1900年普朗克就提出了量子的概念,即一份一份传递的能量。但这样的描述仅仅是给量子的概念开了个头。随后1905年,爱因斯坦对光电效应做出了光量子(光子)的解释,开始了定性描述粒子与波的统一解释,而直到1916年,爱因斯坦才通过数学公式(p=mc=h/λ)明确建立了光子的定量分析,最后发展为量子的"波粒二象性"。
  光子,作为量子的一个典型代表。就连发现它的爱因斯坦都明确表示,从未搞明白光子到底是什么。"波粒二象性"对于物理学家来说,更像一个拼凑的名词,实际上什么都没解释。
  正因为如此,随后发展出来的量子力学也就是建立在谁都没有搞明白的量子概念之上的。纯粹建立在实验现象之上的量子力学,之所以没人明白,因为一直缺少一个清晰的物理图景。被视为正统的"哥本哈根解释",对于爱因斯坦来说,不是一条清晰简洁的物理说明,而像是在为一个不完备的理论打补丁。
  量子力学的正统"哥本哈根解释":
  1、玻恩的波函数概率解释: 薛定谔波函数是一种概率波,只能描述在某位置找到某个粒子的概率,观察测量只是预测某一结果的概率,却不能预测一定会得到什么结果。
  2、海森堡的不确定原理: 有一些成对物理量,它们不可能同时被精准测定,一个越确定另一个必定越不确定,此消彼长。比如动量与位置(ΔxΔp≥h/4π ),时间与能量(ΔEΔt≥h/4π)。
  3、玻尔的互补原理: 一些物理对象存在看似矛盾的多重属性,原则上不可能用同一种方法同时看见其多重属性,只能用不同是方法观察到它们不同的属性。
  4、玻尔的对应原理: 量子的各种规则虽然适用于微观尺度,但从规则中得出的结论不能违反宏观上的观察结果,而且宏观尺度上还是遵循经典物理学规则。也就是说,在大量子数极限的情况下,量子体系的运动趋向经典力学体系,量子物理定律和方程可以转化为经典物理定律及方程。
  5、叠加态原理: 如果A和B是一个粒子的两种状态,那么A+B也是这个粒子的第三种状态,并同时具有AB的特征。
  6、波函数坍缩: 在一次测量与下一次测量之间,除了概率波函数以外,微观物体不存在,它只有各种可能的状态,只有进行了观察或测量,"可能"状态才坍缩为实际的"确定"状态。
  其次,量子力学缺乏清晰图景。
  "哥本哈根解释"这一长串的诠释,说它像一件华丽衣裳上面的"补丁",一点不为过。但你不要还不行,少一块都会衣不蔽体。费曼正是因为清晰地认知了这一点,所以他一直试图建立一种清晰简单的量子图景。
  虽然当时量子力学已经有了薛定谔的波动力学 与海森堡的矩阵力学 两大处理方式,费曼依然另辟蹊径,1942年创造出了路径积分理论 。
  然而,路径积分理论描绘的量子图景再次冲击了人们的传统认知。从出发点到终点,费曼宣称量子会同时通过所有可能的路径。就像一个量子在出发前会瞬间"探测"到它所有的路径,然后瞬间对所有路径的概率幅求和,最后决定它该以什么样的概率出现在什么地方。
  费曼建立的这个反常识的 图景,让人们对量子力学更加疑惑了。
  虽然疑惑,但路径积分却很好用,创立夸克模型的盖尔曼就曾这样评价:"量子力学路径积分形式比一些传统形式更为基本,因为在许多领域它都能应用,而其他传统形式将不再适用。"
  就连对量子力学一直很抵触的爱因斯坦也不得不服。当费曼的老师惠勒将这个理论拿给爱因斯坦看过后,爱因斯坦说到:"我还是不相信上帝会掷骰子……可也许我现在终于可以说是我错了。"最后,细思极恐的费曼图。
  在路径积分的研究中,费曼发明了一种用形象化的方法直观地处理各种量子相互作用的图——费曼图。费曼图只有两个坐标轴,代表空间的横坐标与代表时间的纵坐标,所以也叫时空图。
  比如用费曼图来描述两个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下图,实线代表电子的路径,虚线代表光子的路径。
  两个电子由于相互交换虚光子 (即无法观测到的光子),而产生了排斥,这就是两个电子之间的电磁作用力。在费曼图的描述下,本来难以理解的微观作用以最直观的图像展现了出来,让人们更好理解了量子之间的交换过程。
  然而,后来物理学家发现在虚光子交换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真空涨落 的现象。也就是说,在传递过程中,虚光子 会转化为一对正负虚粒子对,然后正负虚粒子对再湮灭释放出虚光子,这样就有可能无限循环往复下去。用费曼图表示如下:
  这让人们对于虚光子到底是怎么传播的又疑惑了。所以,量子是真不让人省心,当你越想了解它,它反而暴露出更令人吃惊的不确定性。总结
  当我们越深刻地去探寻自然,越彰显出我们的无知。自然一直按自己的方式存在着,至于我们能不能理解,那是人类的事,与自然无关。
  这样的量子,谁还敢说他懂?谁懂,谁在装。欢迎关注@想法捕手,读科学,聊宇宙。
  不只是费曼,玻尔,狄拉克这些量子力学的旗手都说过类似的话,量子力学就是这样奇妙,它可以完美的处理很多细节,奇妙的量子现象只有微小的尺度上才能得到验证,所以,我们以宏观直觉的角度去了解量子力学,必然会觉得量子理论有很多"荒谬性",令人难以理解,但量子力学却偏偏能够成功的获得惊人的成就。
  费曼当然是世上最懂量子力学的物理学家之一,他是上世纪处在爱因斯坦和霍金时期中间的明星科学家,他发明的费曼图是量子场论中最有力的工具,实用而直观,揭示我们所无法观察到的基本粒子世界的深层结构。但他是一个科学顽童,科学研究对他来讲,就是一场好玩的游戏,除了物理,他还会开密码锁,打鼓画画,费曼也是一个预言家,从纳米技术到量子计算机都是费曼的想法。
  但目前人类对微观世界的研究手段毕竟还是有限的,量子力学目前还是迷雾重重,人们可以很好的利用量子力学的各种理论预言,量子力学也成为从生物,化学到宇宙各项学科的基础,目前从半导体到网络通讯也都是建立在量子力学的应用之上。
  但量子力学的一些深刻内容,我们还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它们本质到底是什么?例如量子纠缠的幽灵作用,例如量子测量的意识问题。在经典物理时代,人们可以采取因果性等常识思考,但到了量子时代,量子诠释否认存在着独立于观察之外的物理实在世界,即使是费曼,爱因斯坦这些天才的科学家也只能以最谦虚的态度来讲,世界上没有人懂得量子力学。
  物理学家费曼
  费曼是20世纪最杰出的物理学家之一,参与了曼哈顿计划。(也就是美国原子弹的研制)同时,也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而他主要成就是集中在量子力学中。他曾经给大学本科生授课,这门课程的内容后来被整理成书,这本书就叫做《费曼物理学讲义》,是如今最畅销的大学物理学教材。
  作为20世纪在量子力学领域的大牛,为什么费曼会说出:世界上没有人懂得量子力学?
  世界上真的没有人懂得量子力学?
  其实,有类似的想法的不止费曼一个物理学家,有很多物理学家说过。比如:量子力学的奠基人,哥本哈根学派的领袖波尔就曾说过:如果有人不对量子力学感到困惑,那只能说明他不懂量子力学。
  这么多量子力学领域的专家都有类似的表达,那这当中一定有一些猫腻。
  之所以他们有这样的困惑,本质上是因为量子力学其实是描述微观世界的物理学现象的理论,他们并非对理论感到困惑,而是对于微观世界的离奇现象感到困惑。
  那微观世界到底存在什么样的离奇现象呢?
  在物理学史上有一个堪称离奇,诡异甚至是恐怖的实验,这个实验叫做:双缝干涉实验。
  由于篇幅关系,我们在这里就不具体讲这个实验到底是咋回事了。我们就说说这个实验另科学家十分困惑的地方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这个实验有观测者和没有观测者最终得到的实验结果是不同的。
  具体来说是这样的,在这个实验中,光子或者电子通过双缝之后会在屏幕上成像,如果什么都不管不顾,就会出现干涉条纹。
  但是如果你在实验装置上加一个探测器,观测电子或者光子是如何通过双缝时,就会出现完全不同的实验结果。是不是神奇?一开始科学家还不信,经过多次反复的实验,这个结果始终就是这样的。也就是说,一个普普通通的物理学实验,最终把观测者卷入到其中,你说诡不诡异?
  上帝不掷骰子
  无论实验是什么样子,对于理论物理学家来说就是要用理论对其进行描述。在上世纪20年代前后,海森堡提出了矩阵力学来描述,薛定谔提出了薛定谔的波动方程来描述。后来,狄拉克从数学上证明了两者是等价的。实际上,到了海森堡,薛定谔和狄拉克已经是第三代量子力学的科学家,在之前此,第一代是普朗克,爱因斯坦;第二代是波尔,索末菲,波恩;除此之外还有泡利,德布罗意等人。
  这帮人不光是在研究理论,他们还吵了起来,分成了两派。一派是波尔领衔的哥本哈根学派,主力干将就有海森堡,泡利等人。另一派来头也很大,爱因斯坦领衔,主力干将有薛定谔,德布罗意等人。
  他们到底在争啥呢?
  说白了,他们就是在争"这个不确定性"。海森堡提出了不确定性原理,描述了微观世界的物理现象。他认为,我们没办法同时测量到微观粒子的位置和动量的信息,测了一个,另一个就不准了。那这个该如何理解呢?
  我们来举个例子,就拿氢原子模型来说,我们传统意义上认为电子是绕着原子核在转的,这类似于地球绕着太阳转。
  但海森堡认为,所谓的"轨道"其实是假想出来的,并不存在,还不够存粹。他基于当时的实验现象,提出不确定性原理,用这理论来描述电子的运动。具体来说,就是利用"概率"来描述。电子可以出现在下面任意的位置,只不过每个位置的概率不同,因此,可以用电子云来描述。
  这种"不确定性"是爱因斯坦无法解释的,他曾经在和波尔的论战中就说到:上帝不掷骰子。
  而波尔反击道:爱因斯坦不要指挥上帝如何做。
  反对派的主力干将薛定谔更是提出了一个思想实验:薛定谔的猫。
  用猫的既死又活的叠加态来讽刺哥本哈根学派。
  无论是爱因斯坦,还是薛定谔都认为量子力学所描述的微观世界是不够完备的。他们其实都在试图证明量子力学的不完备性。爱因斯坦认为,存在着一个最终极的可观的真理,而不是像量子力学所描述的"不确定性"。而爱因斯坦的整个后半生,基本上都在试图证明量子力学的不完备性和试图提出终极理论,但他都没有做成,随着后续的实验,最终的结果都偏向于波尔所领衔的量子力学哥本哈根学派的观点。
  实际上,我们无法理解量子力学的一个很重大的原因是我们无法换位思考。微观世界的物理学现象和我们所处的宏观低速的世界实在太不同了。这其实和我们无法理解相对论是一回事。我们所处的是低速和弱引力场的世界,而相对论描述的确实大尺度,高速,强引力场的世界。这种时空的巨大差异,导致我们无法理解,所以,说白了,这是尺度造成的。
  感谢邀请。
  量子力学是描述微观物质本身及其运动的一种物理学理论,和相对论一起被认为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重要支柱。
  19世纪末期,当时的经典力学和经典电动力学在描述微观物质时的一些"无能为力"促使量子力学的产生,有很大一批著名物理学家,比如普朗克、波尔、海森堡、薛定谔、泡利等共同研究创立了量子力学理论。
  费曼是20世纪最著名的物理学家之一,是量子电动力学的创始人之一,基于他发现了综合量子理论复杂性的方法,获得了1965年的诺贝尔奖。但正是这样的一个量子力学大师却说:"我想我很有把握地说,没有人能真正理解量子力学"。为什么它会这么说呢?原因还在于量子力学的奇异性。
  我们在量子力学中,使用的是波函数来描述微观粒子,它本质上是一系列的数字,每个数字也都代表了一个封闭系统中可能出现的一个状态,而数字的大小则表示这个微观粒子所处位置的概率。
  从传统数学角度出发,概率则是对一个事件发生程度不确定性的表述。但恰恰量子力学不描述测量,它不是像我们认知宏观物体那样可以使用测量仪器,量子力学只描述原子、电子这样的微观物体,于是就产生了"量子力学测不准"现象。
  无论是双缝干涉实验、还是薛定谔的猫,都是因为我们使用了传统的测量方法来试图窥探微观世界的奥秘,于是对微观量子对象产生了影响,于是造成了量子世界波粒二象性不确定性认知、像幽灵般远距离传输信息、电子概率云等等这样的用宏观物理视角难以解释的奇异状况。
  还有更离奇的,除了我们在测量微观粒子会对量子系统产生扰动之外,就是对量子运动的数学描述。拿电子概率云来说,如果我们测量单个电子,它不会产生概率的问题,它的自旋方向和速度是一定的,遵循的是薛定谔方程规律,而这个方程规律本身不带有任何概率的问题,是完全决定性的表述,从而我们似乎可以得出单个电子运动模式即玻恩规则与概率无关,但这与玻恩规则解析波函数使用的是正负分量的平方有关系相矛盾。
  为了解释量子力学与我们认知上的不符,量子力学界逐渐分为两大阵营,一是工具论,认为波函数不是真实存在的,只是更好理解概率的工具。二是实在论,认为波函数是客观存在,但会受到宏观物理规律如薛定谔方程的牵制而体现决定性。
  这两个截然不同的观点互相碰撞,谁也不服谁,从目前来看,如果我们还是用现有的监测和认知手段,即使用遍当前人类所有的知识,对量子力学的奇特之处也解释不清,也包括那些曾经创造量子力学理论,以及现在正在研究量子力学的大师们,这也是为什么费曼那么说的原因。
  费恩曼是物理学中的全能大师,他一生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在量子力学。
  不仅费恩曼表达了量子力学的反常识性,波尔曾经也说过类似的话,他曾经表示:"如果你第一次接触量子力学而不感到惊讶,那你一定是没有弄懂它"。
  事实上,量子力学确实晦涩,但放在现在却有点不合时宜,经过100多年的发展,量子力学基本上已经妇孺皆知了,甚至村里的农民都听过量子纠缠这样的术语。
  量子力学的反常识之处已经经过多年的宣传了,人们似乎已经将这种反常识认为成常识。
  人类在20世纪之前,基本对分子以下的微观世界一无所知,当时的物理学还被经典力学统治着,而经典力学就是基于宏观世界归纳出的科学理论。
  在经典力学领域,我们秉持着这样的常识:
  一:某一时刻,指定物体的时空位置是单一的。
  也就是某年某月某日的八点,你只能在一个地方,而不会既在A地又在B地。
  二:位置随着时间的变化是连续的。
  比如:你从家到学校不管是怎么去的,总能找出某一时刻状态下的你,使其处于总路程中的任意一个位置。
  三:超距作用是不存在的 。
  不管是什么作用,都需要介质传递这种影响。即便看起来是超距作用的万有引力,牛顿也不得不引入"以太"这种假象物,使其符合非超距作用的理念。
  在人类没有深入到微观世界以前,我们甚至一度认为以上三点就是经典物理学的普遍性规律。然而量子力学全部颠覆这些"普遍性"规律
  最早引起人类疑惑就是1900年由普朗克提出的能量量子化概念,由此标志着量子力学的建立。
  普朗克为了解决黑体辐射问题,硬是拼凑出能量量子化的概念,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诠释实验结果。
  能量量子化打破了能量传递的连续性,用分立间断的量子(不可再分的基本单位)表述能量的传递。
  这种非连续性跳跃在波尔的电子能级上体现地淋漓尽致。
  科学家惊呼电子居然可以从低能级直接跳到高能级,而不需要经过任何过程。就好像瞬间移动一样,你可以"瞬间"地从北京挪动到上海,而不需要经过任何路程。随后,电子的双缝干涉实验更是诡异
  实验的结果就是单个电子在不被观察时,会同时经过两个细缝,而观察行为会导致这一特性消失。我们只能基于这样的现象归纳出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而不理解为什么会存在如此令人诧异的现象。
  量子力学曾经也让爱因斯坦苦恼,在1927年的第五届索尔维会议上,爱因斯坦曾经舌战波尔。
  他认为量子纠缠这种鬼魅般的超距作用是不存在的,肯定是量子力学不完备造成的。这其中的隐变量还未被发现而已。
  爱因斯坦甚至用左右手套比喻量子纠缠的超距作用只是起始状态就决定好的结果,这种超距作用只是逻辑推理而已。
  然而事实并非爱因斯坦想得那么简单,在经历80余年的各种实验验证后,量子纠缠是客观存在的超距作用已经是不争的自然事实。甚至这种超距作用的速度至少是光速的一万倍。
  量子力学带给普通人的不仅是诧异,更是世界观的颠覆。面对这样的量子力学,谁也得表现出谦逊!
  上个世纪初人类物理学两项划时代的理论分别是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但这两项理论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除了创始人和周边少数人之外短时间内再没有人能理解理论本身。
  当年爱丁顿在通过实验证明广义相对论后有记者前来表示祝贺,但爱丁顿表示世界上只有3个人可以看懂广义相对论。无独有偶,量子力学的那些创始人们也都说过类似"世界上理解量子力学的人没几个"这种话。
  鲜有人弄懂量子力学的背后其实是因为量子力学太过于颠覆且违背常理了,正如玻尔所说的"要是谁第一次听说量子力学时没有发火,这说明他还没有理解量子力学" 。
  量子力学研究的微观世界和我们熟知的宏观世界完全不同,不确定性原理和不连续性是量子世界的主流,也正因为不确定性的存在,我们永远都无法知道微观粒子的准确动量数据,只能用概率云的方法去大概预测它。
  费曼作为爱因斯坦之后物理学的领跑者,其发明的费曼图和新开创的量子力学路径积分方法使他成为了当时世界上量子力学的老大,但他本人却认为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人都不懂量子力学,而且这并不是谦虚的表现。
  而是费曼发现自己在量子力学最前沿钻研越久就越体会到量子力学的神秘与广博,和量子力学的未知区域相比费曼的平生所学不过是一小部分而已,所以费曼发出"没有人懂量子力学"的声音也就不足为奇了。
  费恩曼是美籍犹太裔物理学家,196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他曾经说过一句著名的话:"谁要是懂得量子力学,那他就是真的不懂量子力学"。
  费恩曼因发明了量子力学里的路径积分和费曼图,构建了量子电动力学的新理论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被称为爱因斯坦之后最睿智的理论物理学家,他不懂量子力学?
  不光是费恩曼这么说,如果你上了大学要学量子力学,老师会告诉你:"量子力学只要会算就可以了,自己回去慢慢去理解,不要问我为什么,因为,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怎么这么奇怪?老师讲了半天不知道为什么?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物理学家也不知道为什么?那到底为什么那么多物理学大咖都说没有人真正懂量子力学呢?
  关键是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种理论可以用来揭示微观世界粒子的诡异现象!为什么说诡异呢?因为这种现象颠覆了我们对任何事物是客观存在的这一基本逻辑的认知!单电子的双缝干涉实验是量子力学的核心
  单个电子通过双缝的时候也能自己与自己干涉,产生亮暗相间的条纹,说明单个电子是同时通过了两个狭缝的,不然怎么会有干涉图样呢?
  可是当我们想观测电子是如何通过狭缝时,神奇的一幕出现了,电子只是通过了一条狭缝,并且干涉图样消失了!
  这怎么回事呀,难道电子如何通过狭缝与我们是否观测有关?电子是怎么知道我们在观测它的?电子有思想?
  对这个实验有多种理论解释,谁也说服不了谁,主流的解释有如下几种:
  哥本哈根学派
  以波尔为首,主要人物有波恩、海森堡、泡利、狄拉克等的哥本哈根诠释被称为量子力学的"正统解释"。
  他们认为:在量子力学里,量子系统的量子态,可以用波函数(粒子在某位置或处于某种运动状态的概率)来描述,测量的动作会造成波函数坍缩,原本的量子态概率坍缩成一个测量的量子态。
  也就是说,不测量时电子处于位置、动量和自旋的叠加态,而测量时只能得到一个确定的结果,或者说,不测量时电子表现出波动性,测量时就表现出粒子性!
  这个解释你认同吗?不测量就处于叠加态?测量就是确定态?电子怎么知道你有没有测量的?所以薛定谔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思想实验,就是著名的"薛定谔的猫"来反驳这一理论,难道没有测量之前猫处于既死又活的状态?
  所以说,哥本哈根诠释只是对微观粒子状态进行了看似合理的解释,并没有揭示其本质!
  多世界解释量子力学的多世界解释是由埃弗雷特提出的,他用一个宇宙波函数来整体描述被测量系统、测量工具和观测者,将宏观的物体也纳入了量子体系中,观测者的波函数会在每次测量之后发生分叉,宇宙波函数包含了叠加态的所有分支!
  啥意思呀,这么绕,其实很简单,就是平行世界,薛定谔的猫不用既死又活这么难过了,它有两种情况:死和活,存在于两个互不影响的平行宇宙中。如果在我们观测者的世界中猫是死的,那在另一个平行宇宙中猫就是活的!
  电子到底通过那个狭缝我们也不用纠结了,它在我们观测的宇宙中如果通过了这个狭缝,那么在另一个平行宇宙就通过了另一个,在下一个平行宇宙中就通过了两个,互不影响!
  这个解释更不可思议!难道在另外一个宇宙中还存在另外一个你?多宇宙到底在哪儿?谁也不知道,所以说,这也只是对微观粒子状态的一种表象解释,没有深入本质,况且真实性也有待检验!
  隐变量理论
  隐变量理论认为,量子力学不能描述客观事实的确定性和定域性,所以是不完备的,肯定是没有发现或者漏掉了一些非常重要的隐含变量,正是这些隐含变量,控制了微观粒子的行为!
  爱因斯坦是隐变量理论的主要倡导者,他很本不相信事物的客观规律需要用概率函数来描述,他确信任何事都遵循某种客观规律,一种完备的理论应该是确定论而不是概率(或的关系)论,上帝是不会掷骰子的!
  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罗森提出了EPR佯谬来论证量子力学的不完备性,认为量子纠缠的超距作用是不可能的,不过后来贝尔发表了贝尔定理,证明这个假设与量子力学的预测不相符,也就是说,隐变量是不存在的。
  爱因斯坦、波尔那可都是量子力学的奠基人呀,这么伟大的物理学家都没有搞清楚微观世界粒子运动规律的本质到底是什么,谁还敢说自己懂量子力学呢?
  我是科学易简通,致力于通俗的语言跟您聊深奥的科学知识,欢迎留言交流!
  费曼是上个世纪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几位物理学家之一,他在量子力学方面的贡献就是开创了量子力学的路径积分方法,这是和海森堡的矩阵力学以及薛定谔的波动力学等价的量子力学的第三种形式。
  费曼能够给出量子力学的一种新形式,按理说他应该非常懂量子力学,可是费曼用自己的一句名言道出了他对量子力学的认识——我确信没有人能够懂量子力学(I am convinced that no one can understand quantum mechanics)。其他物理学家也有过类似的表述,量子力学的旗手玻尔就曾经说过:"如果谁不对量子力学感到困惑,说明他不懂量子力学"。中国量子通信的领军人物潘建伟在接受记者采访谈论墨子号卫星时也曾表示过自己不懂量子力学。
  无人能懂量子力学,这几乎是物理学界的一个共识。不过需要认识到,费曼、玻尔、潘建伟等物理学家说的不懂量子力学,并不是不知道氯化钠是什么那样的不懂,也并不是指他们不会写薛定谔方程、不会解薛定谔方程。而是因为他们能够站在科学前沿的角度去审视量子力学,正可谓是知道的越多就越觉得自己不懂,还有很多东西需要知道。量子力学也是如此,尽管她能够精确的描述微观世界里的运动,但还有很多问题依然困惑着物理学家。就连爱因斯坦和玻尔之间的跨世纪争论——上帝到底是不是在掷骰子,尽管目前所有的贝尔实验给出的结果一致认为爱因斯坦的局域隐变量理论不成立,反对方依然能够找出贝尔实验的各种漏洞,还有很多科学家在寻找方法弥补之前实验的漏洞,去检验上帝是否在掷骰子。
  微观世界中有很多奇妙的现象有别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也许在宇宙诞生的时候就为量子力学设计好了今天的样子。量子力学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这个大问题是科学界要思考的大问题,无人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物理学至今没有解释"物质是怎么产生的"!
  经典力学是量子力学的特例。经典力学研究的是"隔离体"——基态的物质(宏观);量子力学研究的是"等离子体"——激发态的物质(微观)。
  相对论是经典力学与量子力学之间的"桥梁"——动体的电动力学。要理解量子力学,首先必须承认"物质是金属态氢离子聚合形成的";然后必须认识到"高速流动的物质转化为金属态氢离子,金属态氢离子的磁力矩相互切割聚合形成新元素的同时释放电磁波——能量"。
  显然:聚合反应与化学反应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物质不能转化为能量;热核反应质量守恒,链式反应是冲击波层流里高速流动的物质转化的金属态氢离子聚合的新元素反复裂解为金属态氢离子产生了连续的爆炸。
  事实上,"光速"是金属态氢离子"磁力矩"的震荡(自旋)——不能用经典力学讨论"光速";质能方程E=mc²是可逆的,即m=E/c²,也就是说,金属态氢离子聚合的新元素与能量成正比。
  电磁波的传播离不开金属态氢离子"磁力矩"的共振,具有波粒二象性。太阳初级射线进入地球磁场产生金属态氢离子,金属态氢离子的"磁力矩"切割磁力线释放电磁波——光子;阳光的传播离不开金属态氢离子"磁力矩"的共振(大量金属态氢离子的产生,会影响通讯的)。
  既然宇宙中"均匀"分布金属态氢离子——稍纵即逝的"以太",那么"光的双缝实验"和"光电效应"就是金属态氢离子"磁力矩"的共振传递了电磁波或产生了变化的磁场!
  如果有人打算列出世界上最顶尖的五位量子物理学家,理查德·菲利普斯·费曼 (Richard Phillips Feynman) 绝对称得上是其中之一。
  他所提出的 费曼图 、 费曼规则 、 路径积分法 ,将 图形化的语言引入了物理学的 具体 计算中, 使后来的物理学家们不必再受 "抽象思考" 的折磨,而能 以形象的方式 来表述、理解以及计算 各种粒子在 量子场中的相互作用,可以说为量子力学领域提供了一套绝佳的" 视窗化操作工具 "。
  倘若像他这样一位出类拔萃的量子物理学家都声称自己不懂,那么世界上真的没有任何人敢说自己懂量子力学了。
  然而 1964年的11月,费曼在康奈尔大学开展的系列讲座 "The Character of Physical Law (物理定律的本性 )"中,又实实在在地讲出了下面这样一番话: 我想我可以有把握地说,没有人真正理解量子力学 。因而,不必太认真地对待我这一讲座,觉得你真的通过我所描述的某种模型弄懂了什么,你只要自由自在地欣赏它就好了。
  如此看来,费曼的确是 自认不懂量子力学的,至少是自认"不真正理解"量子力学的。那么, 他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呢?
  其实对于这个问题,费曼本人已经在那场讲座中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我们要描述的是跟你以往熟悉的任何事物都不相同的对象……它是抽象的、远离经验的……如果能避免的话,尽可能不要问自己"它为什么是哪个样子?"因为这样会让你陷入一个谁也逃不出来的死胡同里。谁也不知道它怎么会像那个样子。
  "它"是泛指自然界中的一切量子,世上无人能够 解答"它 怎么会像那个样子" ,自然也就" 没有人能真正理解量子力学"。
  好在物理学家们也并未因此而感到懊恼,因为这丝毫也不会阻碍量子力学的发展。就拿量子纠缠来说, 尽管谁也无法理解两个量子究竟是如何实现纠缠的,却并不妨碍物理学家们利用其纠缠的特性敲开了量子态隐形传输技术的大门。
  事实上,量子力学这玩意儿自打第一天闯入人们的视野,就已经表现出了一副高深莫测的样子。初现江湖就非同凡响。
  1887年的某一天,德国物理学家海因里希·鲁道夫·赫兹 成功地完成了无线电收发的实验,证明了电磁波的存在。
  兴奋之余的他为了更清楚地看见接收端的两个铜球间产生的微弱的电火花,便拉上窗帘,屏蔽了外界光线,结果接收装置忽然没反应了。
  这看起来似乎是仪器出现了故障,然而当赫兹 拉开窗帘准备排查问题时,电火花就又出现了。
  经过一系列尝试后,赫兹终于确定了在黑暗的环境中,必须将接收端的两个铜球的间隔缩短才有反应,如果铜球的间隔不够近,就必须受到光线的照射才会出现电火花;一旦陷入黑暗就毫无反应。
  是不是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这无厘头的反应,一出手就打了全世界 物理学家 一个措手不及,所有人都为此伤透了脑筋,物理学领域也从此有了一个新的名词——" 光电效应 "。
  当金属受到特定频率的光线照射时,表面的 电子会受到激发而变得更加活跃, 电性质就发生了改变;不同频率的光线对金属造成的影响也有所不同,频率越高 影响 越强;频率过低的光线无论强度多高也不会对金属产生任何影响。 这就是光电效应。
  在赫兹的实验中,接收端暴露在光线下, 铜球的电性质就被"强化"了,于是更容易产生电弧,而屏蔽光线后,铜球的电性质被"弱化"了,结果便不再产生 电弧,或者电弧很微弱。
  现象就是这么一个现象,所有人都看见了,可是原因却谁也解释不出来。因为在那个时期,托马斯·杨的双缝干涉实验已经让所有人都坚信了光是一种波,而不是粒子。
  既然光是波,金属就应该受到光线强度的影响才对,这就好比一堆铁球会不会被水冲走,应该取决于水流的大小,而不是水的波纹密度。
  可是光电效应的表现却恰恰相反——如果波纹的密度(频率)不足,无论多强的水流都冲不走铁球;只要波纹的密度够高,无论多微弱的水流都能冲走铁球,并且波纹的密度越高冲走的铁球数量就越多。
  这简直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究竟为什么会这样呢?
  光电效应的疑问在科学家心里萦绕了年,直到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光量子(光子)的概念,才终于把这个问题解释清楚了 。
  如果光也是量子(粒子),那当然要足够高的频率才能将电子击打出来,频率不够无论强度再高也没用。
  打个比方,我们把震动的小球扔进铁球堆里,如果小球的震动频率很低,铁球不可能被弹开, 无论扔多少颗进去也无济于事;但如果小球的震动频率特别高,哪怕扔一颗进去铁球也会被弹开,并且震动频率越高,被弹开的铁球数量也就越多。
  先前匪夷所思的诡异现象,现在却成了一听就感觉天经地义的事情。
  就这样,爱因斯坦 让光电效应的现象变得合情合理了,他本人也因此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然而光电效应的问题虽然解决了,量子力学的噩梦却彻底闯入了科学领域。
  因为光电效应所表现出来的规律,意味着光必须是粒子的形态 ——我们仿佛都能看见一粒粒不停震动着的光子将金属表面的 电子弹飞到了空中。
  另一方面,双峰干涉实验又清清楚楚地告诉所有人,光绝对是一种波,而不可能是粒子 ——我们仿佛都能看见一片波纹被两条缝隙一分为二,从而相互干涉,于是在终点形成了许多间或的条纹。
  如此一来,物理学家们不得不被迫承认了"波粒二象性"的概念——光子 即是一颗"震动的小球 ",又是一片"起伏的波涛"。
  而这也是宇宙中所有粒子共有的特征,世间万物统统都是由这样的粒子构成的,可是谁也无法想象这些即是粒子又是波的"怪物"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形态。
  其实 单凭以上这一点,就足以让人拍着胸口讲出"没有人真正理解量子力学"这句话了。
  而量子力学中有太多这类让人即无法理解,又不得不承认它们切实存在的诡异现象。 譬如波函数坍缩、譬如量子纠缠、譬如量子擦除实验、譬如惠勒延迟实验……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全球最顶尖的量子物理学家之一,会认为自己不懂量子力学了。

利用192号段电话冒充电商客服诈骗,有人损失20多万近日,邓女士接到了一个192号段的陌生电话,对方自称是京东金融客服,在一系列的误导下,最终邓女士被骗二十余万元。临近过年,电信诈骗等情况也开始多了起来。南都湾财社记者获悉,近期有多杂谈感悟狭路相逢勇者胜,如何从心理上战胜敌人?狭路相逢勇者胜,这句让人精神为之一振的口号,出自战国时期,赵奢之口两鼠斗于穴中,將勇者胜。以此作为激励三军将士,从精神上战胜敌人,最成功的典范,莫过于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194世界第二,中国第一,海信扬帆向海外突围虽然卡塔尔世界杯已经正式落下帷幕,但与之相关的讨论仍余波未歇。不止于绿茵场上精彩非凡的群星逐鹿和火热出圈的各类表情包,就连来自全球各方的金主,都成了观众津津乐道的焦点。据统计,本届紫外线消毒的臭氧对金属有腐蚀作用怎么办在使用智能紫外线空气消毒车防疫消毒车紫外线消毒车紫外线消毒车厂家医用移动紫外线消毒车智能空气消毒车的同时,能够帮助我们更加高效的消毒室内的物体和空气,提高室内卫生整洁程度。不少人反模仿航天站的水循环沐浴机等新产品,第二届中国温泉产业博览会暨世界温泉之都养生文化节启幕!重庆之声1月6日讯今天上午,第二届中国温泉产业博览会暨世界温泉之都养生文化节在北碚区举行。将持续到8号的此次系列活动既涵盖链接世界的国际研讨会又囊括融合新技术的产业产品展示,还有不广东吹响经略海洋进军号!向海而兴,向海图强视频加载中当第一抹朝霞把海平面染成金黄,中华白海豚跃出珠江口水面,嬉戏追逐。广州南沙港在一声声的汽笛中又开始繁忙的一天,满载货物的巨轮往来不绝。珠海桂山海域,全国首座半潜式波浪能养胡鑫宇的案件真的那么难破吗?私立中学1。7米多的男孩大个子就这么消失了80多天,至今仍然是没有踪迹!而警方也排除了相关人员,怀疑孩子是厌学出走,现在还一直在搜寻中,一个大活人就这么难找吗?胡鑫宇这个案件从全民共享wifi小程序平台的搭建最近本平台接到一个客户的述求,需要搭建一个共享wifi平台小程序,作为广告主想搭建一个流量的平台赚取广告费,因为现如今人们的出行都离不开手机,手机流量的使用是及其快的,那么共享wi关于印发储蓄国债发行额度管理办法的通知财库202243号储蓄国债承销团成员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为加强储蓄国债发行额度管理,促进储蓄国债顺利发行,根据国家法律法规,以及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储蓄国债(电子式)感染后的身痛头痛咽喉痛,试试这些方法,老少咸宜!新冠病毒的感染,成为了2022年迈向2023年社会最具关注度的话题。有关专家表示,目前多个大城市的疫情或已达到高峰,而全国其他城市也陆续进入了快速扩散期。鉴于很多患者出现除发热以外三木妈妈告诉你女人上了年纪,衣要简发要卷,美得优雅又端庄还是女人更懂女人,同样身为年过40的大龄女性,三木妈妈就懂得如何通过穿衣发型让自己更优雅端庄。怪不得都说只有会穿的人才懂得大龄女性真正的韵味!上了年纪就别轻易听信世俗的耳语,学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