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乡村四题(散文)

  村子很小,只有不到三十多户人家,加之交通不便,可以说是一个穷乡僻壤之地。村民大都姓李,只有一户杨姓人家,但大家都和和睦睦地过日子。一条小河曲曲弯弯地打村西头趟过,不算清澈,却明净而舒缓。河的东面有小树林,树林东面路口有村子的标志性建筑"忠字台"。每到盛夏时节,小树林里便开满了各色各样不知名的花儿,引来蜂飞蝶舞,嘤嘤嗡嗡之声不绝于耳。村里的房屋都是土坯房,住的不集中,东一家西一家的。无数条街巷将一家一户串联起来。小巷虽小,却是村庄母体的重要组成体。它们似一根根血管,传输着村人于每个角落。村子南面是生产队的饲养社,也是生产队的库房和牲畜棚栏所在地。村子中间是一个不大的涝池,只有二亩多点,但却是全村人饮用水源。涝池坡上也成了村民们常常开会聚集的地方。如今虽已走出那里近三十年了,但是村庄里的那些久远的人和事,景与物始终萦绕在心头,拂之不散,挥之不去。多少次,在现实生活中,在飘渺的梦境中,回溯,眷恋,深情,感喟……
  乡村小学
  儿时的许多记忆是模糊不清的,就像浓雾天的树影一样朦胧,但不经意间却又在某个地方留下深深的印记。
  村子里似乎没有什么风景,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村队长李召贵的喊声了,他急急地吃罢早饭,便吹着哨子,扯开了嗓门喊:"上地啦,上地啦!"他的嗓门异常粗旷,而且喜欢把尾音拖得很长很长,就像春天里小蝌蚪的尾巴一样。听到喊声,男人们扛着农具三三俩俩地出门、聚集、碰头,领了任务再分散着走向田间。而女人们就三下五除二地拾掇好孩子的行头,急急地紧随其后。
  村子安静了下来,只有朗朗的童稚的读书声从村小学里传出来,和着鸟鸣仿佛是一支动听交响曲。和其他村子不一样,由于人口少,地方小,我们的小村校只有一、二年级两个班的十三名学生。升入三年级后,便到大队所在地的滕庄小学读书。村校的教室是用生产队的库房改成的。建于五十年代的土坯房,已显破旧,屋顶铺着油毡的缝隙里长出了小草。人字梁上经年的灰尘形成了无数条灰带,悬浮着,空隙间有阳光穿透过来,显得有些苍桑。黑板是木板拼接的,刷着黑漆。课桌是土坯和石块砌成的,桌面是已经磨得光光的石板。凳子是黄泥所砌,上面担着厚厚的木板。人坐上去"吱吱扭扭"地作响。教室的地是土地,坑坑洼洼,凹凸不平。课桌是按房屋的走向靠着墙壁通长排成两行,每行为一个年级。靠窗户一排是一年级,靠墙一排是二年级。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复式班"。上课的时候,老师先给这个年级布置作业,然后给另一个年级讲课。第二节课,则变换一下,给另一个年级留作业,给这个年级讲课。那个时候的家境都不是很好,学习用具也是因陋就简。现成的本子虽然只卖几分钱,但依然感觉很贵,便经常买了大张的白纸,回来后自己切割装订成本。没有新本子,有时就将作业本正面写完了反面再写,写完的地方擦了再写。尽管如此,有几个家境特困的同学还常常没有作业本。老师为了让我们节省作业本,有时也会让不让课的一个年级到外面的院子里写字。大家都用废电池的碳棒做为书写工具,在院子里一人一方,画着整齐的方格,写着整齐的字。当然,院子里还有一些老人,也包括我的爷爷,他们年龄大了,不能上地干活,生产队便安排他们用芨芨草编织绳子、席子和粮食囤子等农用物什。他们大都不识字,但看到有自家的孩子在院子里写字,也会走过来瞅瞅,当然也不忘了夸上几句。我们写完后,便等着老师上完课后来检查,当听到老师的表扬后,心里总是美滋滋的。
  启蒙老师是我的一位本家堂兄,名叫李潮贵。大约有三十八九岁的样子,他有四个孩子,其中有二个儿子就分别在村校的一、二年级读书。他虽然只有小学文化程度,但他给我们讲一、二年级的语文和算术时,讲的非常认真和扎实。在教我们学习好课程内容的同时,他也教一些简单的唐诗。他的粉笔板书极为规范,每一笔都倾注全力来写。对于每一个生字,他总是按照笔顺一笔一划的教我们写,再一个一个的教我们念,使我们记忆非常深刻。对于写不好字和背不出课文、诗句的同学,他总是会用一个板子,也就是戒尺来抽打手心,包括他的儿子,毫不手软。当然挨过几次打之后,大家都会熟练的背出课文,写出生字。他在领我们读课文和生字时,常常用他那特有的抑扬顿挫的唱读方式,领着我们读。随着他清亮的领唱节奏,我们那粉嫩、纯静、爽朗声音听来仿佛在哼着一首古老的眠曲。只可惜,我们在四年级后,他就病死了,是癌症。他死时才刚过四十多岁,留下了孤儿寡母一家五口人,生计艰难可想而知。
  教室后面是涝池沟,这条沟是村里专门为涝池注水修的沟渠,沟里有几棵我爷爷种的白杨树,沟北面就是我家的地,再往北就是我家的房子。那几个棵树上,常会有喜鹊和鸽子在上面叫着:"喳—喳喳、喳—",抑或"咕—咕咕、咕",如今想起来,还是那样的亲切。每到四月份,杨树的叶子也都长出来了,空气里有了树叶的味道,大人们在地里干活了,田野里到处都散发着泥土的芬香。鸟儿一个劲的鼓噪声和着芳香流溢,给饲养室的周遭的带来了盎然的生机与活力。课间时分,我们便在院里玩纸飞机、跳橡皮筋、丢沙包、踢毽子。也有一些学生便跑到斜坡上追逐、嬉戏、打滚。有时,我们也去马厩里玩,站在马槽上,掏鸟窝里的小鸟。那些鸟窝里每每会有黄嘴小鸟叽叽喳喳的叫,从窝里伸出毛茸茸的头,很饥饿的样子。鸟窝旁边的树枝和屋顶上,常会有衔着鸟食的鸟妈妈和鸟爸爸着急的飞来飞去。有时,我们也会拧下树枝,做成树笛,吹出响亮的声音。每当放学后,我们走在田间小埂上,一人嘴里有一支树笛,春野上空响着我们憋着腮帮子使劲吹出的树笛声,小伙伴们的脸一个个都憋的通红,像唱戏的关公一样。
  到了麦收时节,老师也会组织我们去地里捡拾麦穗。一出教室门,我们就撒开脚丫跑,沿着长满彬草的田埂,奔向阡陌纵横的田野里。收获后的田野,祼露的土壤在阳光下尽情的涵养,年少的我们,挎着提蓝,捡拾那遗落在地上的金黄穗儿。田垄间,一些发青的豌豆、冒出地面的萝卜、还有地埂间的葵花,引诱着我们的食欲和口水。我们会悄悄的跑出地去,摘上些豆荚,或者拔出一些萝卜。然后再偷偷溜回地里。但不管怎样小心谨慎,那铁证昭昭的叛逆行迹总是会被老师发现。老师便会把我们立在田埂间,大声训斥我们。但我们那贪玩的天性并未减弱,偷生产队里拉来的西瓜,偷人家地里的土豆换水果,我们还会爬在田埂间,寻找一种叫厥玛的植物。它们有绿条纹的叶片摇曳在微风里,我们蹲在地上,用小铲子挖出它的根部,皮是黑色的,肉却饱满白嫩,咬起来又甜又脆。当然,一同挖出的还有一种叫剌剌的植物,成为了那时候我们最好的零食。
  到了三年级的时候,我的很多同学都辍学或者留级了,只有我和另外三名同学到滕庄小学读书。自此,我永远离开了我受过启蒙教育的乡村小学校。再后来,由于教室破旧的严重,村子里又在另外的地方建了新的校址,以前的旧房子成了危房。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家乡实行包产到户,牛马土地归了各家各户。生产队解散,饲养社的那些房子也全部拆除了,将那些木头分配到户。我的乡村小学,在乡土气息浓重的泥土里,滋润了一代又一代的家乡人,而最终却在人世的繁华中消失了……
  但乡村小学,却成为了我永存的记忆!
  忠字台
  "忠字台"是五十年代修筑的,位于村北头行人必经的十字路口西南侧,傍边有一个小树林。自我记事起,它就存在着。那个时代,忠字台建筑可谓盛极一时,但像我们村子里这样大的建筑在方园几十里地并不多见。
  "忠字台"是一个像人民英雄纪念碑一样的建筑,由基座和主座组成。它的基座由黄土夯成,面积20余平方米,呈正方型;月台上边的主座由土坯垒砌而成,高约八米,宽约五米,长约六米。那是它就是我们村的标志性建筑,当走亲戚和外出归来时,远远的就会看到"忠字台",心中便氤氲起一种温暖,脚下便升腾出一种力量。有时,过路的外乡人也会坐在台子上,先歇会儿,抽上一口旱烟,养足劲再走。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个波澜壮阔而又荒唐的岁月里,"忠字台"见证了多少人和事,情和景,我不太清楚。只是从长辈们的口述里,将他们的痛苦经历带进了我的记忆。母亲常说她们们每天上地前都要去"忠字台"下面请示,晚上收工时,也要去汇报一天的劳动情况。对于那些所谓的地富反坏右分子,"忠字台"对于他们完全是另一种宿命的象征,因为他们属于要打倒的"牛鬼蛇神",所以经常在"忠字台"前戴高帽子,挨批斗。有一个青年看到"忠字台"上有一只鸟儿,便用弹弓打那只鸟,结果恰好打在了毛主席像的眼睛上。此事被贫协知道后,说他是反革命,被捆起来斗了好长时间。自此后他每餐饭前都要捧着饭碗对着毛主席画像低头请罪。
  有一年秋天,村里发生了一件令大家都深感意外的事。库房里的一袋种籽失窃了,一时家家户户人人自危,生怕被人怀疑是自己干的。一连几天大队都派人前来调查。父亲当时是生产队的保管,因此首先被确定为的怀疑对象。有一天深夜,几个民兵在贫协主席李发智的带领下,背着枪,拿着一个雪亮的电筒,来到我家,翻箱倒柜的搜查。最后虽然是一无所获,但还是把父亲带到了大队交代问题。父亲一夜末归,奶奶和母亲也是一夜末睡。第二日父亲虽然回来了,但他的保管职务也不让干了。为此,他便去县上的造纸厂当工人。造纸厂下马后,他又去乡供销社当营业员,从此吃上了公家饭。现在对于过去的那种像翻烧饼般的整人岁月,母亲每每提起时,心里总是充满了余悸和不安。
  影响中有趣的童年往事,都与"忠字台"有关。晴天的日子,我们喜欢躺在台子上面的青草上,上下翻滚,从台子的上面翻滚到下面,又从下面爬到上面,乐此不彼。"忠字台"的主座上有许多鸟窝,于是我们便踩在同伴的肩上,去掏唧唧喳喳麻雀的窝,几个鸟蛋,喜的我们几个眉眼笑。"忠字台"上面的草丛中常有各种昆虫,我们常常爬在台子上看忙碌的蚂蚁,扭动的蚯蚓,爬行的甲虫,还有美丽的蝴蝶。
  "忠字台"背面小树林里,有茂盛的青草,每当放学和星期天,我们就把牲畜拴在树上,驴儿马儿牛儿悠闲的吃草,我们就坐在台子上面玩耍。我们时还常的模仿电影里的故事,玩打仗的游戏。将东头西头的孩子分为好人和坏人,树枝木棍被用做枪,伴着嘴里"哒哒哒"的扫射声,木棍对准谁,谁就应声倒下。有时也会用土块和石头做武器,有人挂彩后,战斗立即结束。有时也会一直打到天黑,个个灰头土脸,一身尘土。当然回到家后,伤者的母亲会找上肇事者的门上,引发大人之间的纠葛和冲突。由于我母亲的辈份大,又是妇女队长,因而常会被请去为双方做调解。当然,马蜂窝也是我们攻击的主要目标,尽管有时被叮的眼睛都眯成一条线,脸肿的好奇怪,也不放弃铲除这一大害,每一次胜利都会高兴的欢呼雀跃。那时的我们过着无忧无虑的童年,打发着除睡觉以外的时光,永远不知道忧愁,不知道疲倦。
  闷热的秋八月,到了收割的时候了,大人们便纷纷来到地里,挥汗如雨的收割庄稼。我和弟弟放学后就来到"忠字台"后面的地里放牲口,有时母亲会让我们去家里提开水,拿馍馍。取回来后,我们就坐在台子上等他们。秋日的田园里,放眼望去,麦子黄澄澄的,远远的不见近头。三三两两的乡亲们便散布其间,忙着秋收。母亲戴着一顶草帽,手持镰刀,穿行在麦田里,天气很热,她不时的抬起胳膊蹭脸上的汗水。奶奶割的很慢,有时她会坐在麦捆上休息,并大口的喘气。叔叔和婶婶则挥动镰刀,从田间传来沙沙的响声。火光光的地没有一丝风,只有一捆捆割倒的麦田,码在了地上。到了吃饭时间,附近地里的干活的人都会来到台子的阴凉处休息,喝茶吃馍,就如坐在自家的坑上一样。此时的"忠字台"也就成了名符其实的"白话台",人们谈天论地,笑语暄天,全然忘记了秋收的疲劳,忘记了曾经在这里发生过愉快和不愉快的一切。
  时过境迁,如今的"忠字台"已经成为了一堆废墟,淹没在了岁月的风雨中。它的主座已经坍塌、倾圮,作为时光流逝的物证,留下的只是一些残垣断壁,基座已经成了一堆土丘,上面长满了野燕麦和彬草,而曾经红火热闹的十字路口也早已被村民们遗弃了,住宅规划后,村庄整体南迁,这里便不再有行人出现,它的东面现在就是一座坟场,夜深人静后,到处闪动着令人恐怖的点点鬼火。只有那个小树林还在,碗口大的树木枝繁叶茂,上面有鸟儿吱吱喳喳的叫个不停,似乎在呼唤着曾经如歌的岁月……
  涝 池
  一个占地约有二亩大土坑,一年四季里蓄着水,这就是涝池。
  涝池位于村子的中央,呈椭圆形不太深,中间最深处也只有两米多。人们用黄胶泥拌了盐块和均了抹在池底,防止涝池渗漏。涝池周围用黄土夯起了高出地面的堤坝,防止脏水的流入涝池。涝池曾养育过们我的先靠们,也养育着这片土地上生活的大大小小的生命。
  每年春天,祁连山上的冰雪融化,形成激流从河里流过来,涝池的水口就留在东南拐儿上。全村的人都涌到涝池边看河水注入涝池。细流或者激流,汩汩着或者汹涌着流进涝池,先冲起一些波澜,然后就静静地卧在那里了。刚流入的河水,混浊,不能用。等过上几天就清澈如碧明亮如镜了。春天灌一次,吃到秋。秋天灌一次,吃到次年春。那一池水仿佛就是村里人的希望、村里人的生命。
  春夏秋三季,涝池里的水总是显得满当当的,很少有枯竭的时候。正因为如此,小时候每当我们将要出门玩耍时,大人们总是再三叮咛:"别往涝池边去,小心掉进去。"每到春夏之交,人们便趁着农闲时节,在涝池旁边拉土,和泥,脱土块。不管盖不盖房,泥不泥院墙,都脱,晒干,码好了备用。于是在涝池的周围就布满了土块墙,村里人俗称"土块码子",一堵一堵的土块墙横在那里,像现在的砖场一样。
  涝池的南边不到200米的地方就是我家,右边有一片小树林。树的上面,麻雀叽叽喳喳,下面,有一个过去的战备地道,塌陷了,那些挖出来的石子形成了一个高坡。夏季里的晌午和晚上吃罢饭,人们常在那里闲坐。女人们纳鞋,老人和男人们喧谎,捻麻绳,不时轻唉一声,将跑开去的毛头小儿唤到膝前。我也常去那儿,混在大人中间玩。有时,也会用爷爷给我做的弹弓打树上的麻雀,或跟着姐姐到涝池坡上冼菜冼衣服。与姐姐一样大的女孩和小媳妇们也在涝池边上干着同样的活,嘻嘻哈哈的说笑着。她们上身俯了下去,屁股朝天撅着,给衣服上蹭了皂角,压在洗衣板上狠劲地搓揉。给我们则在前面修各种各样的坝,将她们冼完衣服的水聚集起来,然后猛地一下提起用瓦片做的水闸,看水急速的流下去,将下面的坝给冲毁,便高兴的哈哈大笑。
  更多的时候,我会和小伙伴们成群搭伙地到涝池里面去玩,太阳将水晒得温热,水面之下,飘荡丛丛水草,使得水色绿的更透,宛如翡翠。黑油油的蝌蚪摇摆着小尾巴,蜜蜂成群结队的"嗡嗡"的叫着,我们把蜜蜂逮住,让它的毒针蛰在小青蛙上,看着小青蛙中毒后,身体肿胀的很大,然后将它放入水上中,不一会就看到小青蛙白肚上翻,静静的死在了水中。当然有时,也不小心让蜜蜂蛰到自已的手指,痛的边揉搓指头边"嗷嗷"大叫。
  每天早晨和傍晚,人们都牵着牲口前来饮水。于是,涝池边上便总也少不了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牲口蹄印和粪便。水面下,水虱子挤挤攘攘,癞蛤蟆的子孙蝌蚪们游来荡去,摇头摆尾,黑压压,如千百万游兵来犯。各家都用铁丝箍个圆圈,绷上双层纱布,做个孔眼儿细的笊篱子,放在水桶上,一勺一勺地过滤。舀满一桶水,能滤下半笊篱水虱子和蝌蚪。晚上,月亮一出,涝坝就变成了癞蛤蟆的水上音乐厅,哈蟆一只只爬到涝池边上,张大嘴吧,咯哇咯哇,叫个不停,间或传来几声犬吠,给寂静的村子平添了几份生机。我的奶奶擀好面,冼好菜后就坐在街门的石头上,在蛙鸣声里,奶奶边等上地的人边给我和弟妹们讲牛郎织女的故事,讲红宝瓶的故事,一遍一遍地讲,一直讲到母亲、叔叔和婶婶下地回来。
  村民见面最多的时候就是去涝池挑水的时候,挑水的路上见面打个招呼,谝个闲谎。如果挑水的人多了,大家就站着或蹲着,忙里偷闲的说上一会儿话。也有住在附近的人会手里端着饭碗或拿着馍蹲在涝池边上吃着,不时会插上几句话,表白着自已的态度。因此,涝池边上就成了村里的信息发布中心,种庄稼的事,谁和谁吵架的事,还有谁家的媳妇偷人的事,件件种种,在村里人的口中相互的传递着,说笑着……乡村里的许多事情都与涝池有关,涝池就是乡村的灵魂。
  冬天,涝池结了冰,要取水先要砸开冰层,水干了,干脆就把大块的冰拉回家,码在南墙边慢慢化水用。当然,对于我们来说,最好玩的要数"溜滑滑"。我们将涝池里的斜坡弄得滑滑的,然后上去,坐在坡顶往下溜。再上去,再溜。有时用的是铁铣头,有时就做一个冰车子,或一个人蹲着前面一个人拉着溜,或屁股下坐铁铣头和石头,后面一个人推着溜,大家都够开心的。摔倒了,咧一咧嘴,又去滑,也有不小心摔破手的,在那里疼的哇哇大哭。
  当然涝池也有发威的时候。有一年夏天,刚下过雨不几天,涝池的水满满当当的。吃过午饭的人们都在家里休息,只有我和爷爷拉着小羊羔往涝池坡上走去,他想把小羊羔栓在那里吃草。猛一抬头,看到了邻家的平娃(也是我的堂弟),漂浮在了涝池里。他试了几次想涝出来,但没有成功,便着急的和我在涝池坡上大喊。待平娃的母亲和其他几个人将平娃从水中涝出来时,平娃的肚子已快被水撑破,人早已没了生息。在他的手里,竟然还攥着一个小小的玻璃瓶。原来他是想像大人一样的学挑水,结果在用玻璃瓶装水时,脚下一滑,从此五岁的平娃就将自已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涝池里。这么多年过去了,他那漂浮的姿势以及迷离的眼神在我的记忆里,仍然挥之不去,对生命的感伤并没有因时间的久远而淡忘。
  盛夏农闲时节,也是涝池里水最脏最少的时节,乡亲们便抓紧时间掏涝池,将几年里淤积的淤泥和腐烂在底层的树叶铲上来运到地里作肥料,再给涝池底子上补上一层胶泥。有一次,我放学回来,看到拉黄胶泥的车子放在坡上面。于是我就想体会一下拉车的滋味,谁知刚一抬起车子,就因为惯性的力量将我推到,连车带人滚到了坡底下,同时车子重重的压在了我的身上。待我醒来时,看到周围有一大群人,母亲抱着我使劲喊:"强娃子、强娃子。"此后多年,每当母亲提起这件事,都会一个劲的埋怨我。当然那是她最担心我的一次,也是我离死神最近的一次。
  后来,我离开了村子到县城里上学。但常听到村子里有中年人死去,而且得的是同样的不治之症——癌症。于是村里人便想到了是饮用水的问题。后来村子里集资在东南面的土坑里打井,但没有成功。再后来,县里统一进行农村供水建设,便又在村子的西南方向打井,并修了一座水塔,建成了方园近四公里的农村饮水服务网络,村里家家都用上了自来水。只要一打开水龙头,干净、清澈、甘甜的自来水就哗哗的淌出来了,想怎么用就怎么用,想用多少就用多少
  有了机井,人们不靠涝池用水了,涝池就被冷落,可是那个遗址尚在。到了近几年,进行农村小康建设,涝池添平了,修上了房子,涝池便彻底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留给人们的只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和记忆。
  打麦场
  场院在村子的西南面,是一个巨大的椭圆形大场地,平整而干净,四周用土夯的围墙圈起来,防止牲畜进入。场院的门在东面,门口有两间土坯房,大家都叫"场房子"。一间供看场人居住,一间放着生产队里的木锨、木叉、木耙等打场工具和杂物。
  麦子黄梢儿的时候,生产队开始拾掇场院。宽阔平坦的土地上,被犁铧犁开一道道口子,撒上麦秸,泼上清水,然后用石磙子碾压,经过碾压的场院就变得坚硬而光滑。打场时,麦粒、豆粒、油菜籽就不会陷进土里去。
  深秋的场院里堆集着各种农作物。一年的收、欠、队里粮食分红高低、口粮多少,在这时就能估计得差不多了。每年的秋冬时节这里最为热闹,因为这时队里不分男女、强弱,能上工的社员都集中在这里劳动,尽管每个工日只值八分钱。
  男人们用木制的大车将小麦、豆子、油菜籽一车车从地里运到场院,堆起十几个高四五米、长几十米的庄稼垛。有麦秸垛、豆垛、油菜垛、青稞垛,当然在墙角处还有巨大的草垛,整整齐齐,金黄金黄。老人和女人们则分成几个组打扫场院落,晒麦子、翻场、卸垛。当然劳动的人们不像忙秋收那样紧张,显得散漫,有说有笑。有人吹牛、有人讲稀奇古怪的怪事和荤黄的笑话,常惹的女人们哈哈大笑。那时的生活虽苦,农活虽重,但又是那样的充实,那样的温馨而和谐。
  在这个时节,每到星期天和放假时,我们便来到这里玩。小伙伴们在麦垛之间的空隙钻来钻去,掏洞,作窝,或者你追我赶,争先恐后地爬到高高的麦垛上。有时也会玩捉迷藏的游戏,你找我藏,我藏你找,吵吵嚷嚷地非常热闹。沉浸时间久了,呼唤回家的声音开始在场院里此起彼伏,玩耍的人不光装作没听见,还相互偷偷地笑,仍旧悄悄的藏匿在庄稼垛中,不出来,直到大人们走过来,低头找见,拉着手,或者屁股上挨上几脚,才极不情愿的回家。
  庄稼垛在场上放一段时间后,就开始打碾了。生产队里的十几匹马像学生排队一样,每匹马拉着一只很大的石磙子围着场院不停地碾压,中间有一个人用一只手拉着领头的马缰绳,另一只手中高高的举着鞭子,马拉着磙子转了一圈又一圈。崭新的麦秸被石滚子轧成了纸条一样的薄片,干净、光滑、明亮,停下来的时候,我们就冲上去打滚、翻跟头,做各种动作,大人们看着呵呵的笑,也会有人过来抱住其中的一个孩子,头朝下快速转上几转,然后猛的放下来,被转的孩子晕头转向,站立不稳,像喝多了酒一样。经过半天的碾压后,大人们就起草,起完草后,就拿着木叉和木锨翻场、起场,一人高的麦堆堆了好多个。如果赶上有风,男人们接着扬场,铲起一木锨麦子抛到半空,轻风吹拂着高高扬起的麦糠飘向一边,麦粒垂直落下来,妇女们戴着围着围巾用大扫帚捋走其中的麦秸和"麦余子"。反复扬几次,就得到了小沙丘般干净饱满的麦粒,黄澄澄的泛着诱人的光亮。要是打豌豆,人们会随手抓一把,装在口袋里,一边吃一边丢。这些小小的豌豆,有着独特的香味和甜味。打下来的粮食,除了留足种籽的公粮外,就要按工分给每家每户做口粮,工分多的人家就能分到几袋子粮食,工分少的人家只能分半袋或更少的粮食。
  冬季,忙碌了一年的场院变得空闲了。看草垛的爷爷坐在竹椅上,低头着,靠着墙,在太阳下打瞌睡。他手里抓着的烟斗,还在燃着。小伙伴们在这里推铁环玩,车尾上拴一根长长的木棍学骑自行车……几只小狗也跟我们的屁股后面,一路奔跑。而那些附近人家的鸡仔,也领着它们的鸡雏,在草垛下悠闲刨食、嬉戏,个别的鸡雏也会争执,像小孩一样。
  上世纪八十年代,生产队解散,牛马、石碾子和农具都分到了各户,场院就闲起来了。后来,实行包产到户,场院的那块地分给了本家一个叔叔,他改造成了田地,种满了庄稼,庄稼都很旺实。再后来,实行新农村建设,村子整体向南移动,场院就成了宅基地,修上了一排排的小康房,那个曾经热闹红火的场院彻底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了。
  流水一样的光阴里,曾经消失的一切永远定格在我记忆的胶片上,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景,那些物,全部像沉沙一样一层层地沉淀在我情感的容器里。只要稍一搅动,在心中便有一种断裂的痛。而今无论时世如何变换,我都禁不住想起乡村在童年生活中留给我的记忆,因为那是我生命的轨迹,轻灵、自由而美好。

美,在骨不在皮现在是一个流量的时代,只要你想去红,只要有一个团队在后面给你策划,哪怕这个视频拍得毫无营养可言,哪怕你看了想拿铁锹去拍人都没有关系。对他们而言,一定就有收获,为什么?就好比一根蜡烛民间故事秦琼卖马2书接上文(11)秦琼回家辞别了母亲和妻子,带了三十两银子,骑上黄骠马,挂好双锏,同着樊虎等人,押解犯人上路。(12)他们先去京都长安,在刑部衙门领了批文,然后继续上路。这天正值炎热传说哼哈二将第四章(书接上文)(47)姜子牙攻取佳梦关和青龙关后,便向汜水关总兵韩荣下战书。韩荣非常惊慌,一面写了告急文书,派人送往朝歌一面布置兵马,准备来日和子牙大战。(48)第二天,两军会战。姜杨家将之穆桂英挂帅2(11)焦赞又羞又喜,慌忙拿起一只空碗,叫小沙弥舀满酒,奉敬五郎,一面说大师干了这碗,小可尚有话说。(12)原来五郎口虽拒绝,心里却惦记边关,便来厨下,找焦赞问个仔细。这时他就坐下传说哼哈二将第一章这是封神演义第十二册。周军兵出岐山,过金鸡岭,来到青龙关。青龙关有个敌将陈奇,受异人秘授,肚子里蓄着一股黄气,只要把口一张,哈出一股气,便能散人魂魄,把人击倒周军中有个能将郑伦,能民间故事秦琼卖马4(31)这箭正中那人的咽喉,只见他翻身落马,滚下山来。后面的人慌忙下马,上前救护。(32)众人扶起一看,红脸大汉已经断了气。大家放声大哭。李渊一听哭叫大员外,才知这个人并不是杨广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东西方文明可圈点东方大国沐朝阳航母武力炫耀一带一路更强华夏智慧无敌引领潮流无愧人类命运共同体文明和谐地球村世界大势向和平中华民族复兴路共产主义新愿景真假人难辨生病的时候最需要别人照顾,好像也没有人会来这里陪伴,所以生病是情感惩罚。窗外下着雨,河水静静的往南流,雨就是不停一会儿,心实在烦,格子间的商品房,一百平的大空间,从客厅转到书房,再励志语录21Iamaslowwalker,butIneverwalkbackwards。para我走得很慢,但是我从来不会后退。Forwhatitsworth,itsnevertoolate。励志语录17Giveupoftime,timewillabandonhim。para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会放弃他。Learningtouse,whatisthereagainstit?para励志语录18Thereisnothemoststupid,onlythemostdontworkhard。para没有最笨的,只有最不努力的。Thefirststepinsolvinganyp
7。20每日一读之理想国作者柏拉图译者吴松林林国敬阅读感悟第四卷,继续讨论理想国中的教育,着重于什么样的诗歌和音乐有益于人的教化问题。或者说是怎样培养出对于理想国中有用之人的论述。所谓英雄所见略同,古今中7。21每日一读之理想国作者柏拉图译者吴松林林国敬阅读进度与内容简介第5卷财产贫困善德将人的灵魂分为三部分,即理性激情和欲望,得出正义者应该是什么样的人,不正义者会是什么样的人,最后推出正义的定义。阅读感7。22每日一读之理想国作者柏拉图译者吴松林林国敬阅读进度与内容简介第五卷,讨论理想国中妇女和儿童的教育问题,以及婚嫁问题。接着提出理想国如何实现的问题,由此进入讨论哲学家为王的主题。阅读感悟这章柏拉图提7。19每日一读之理想国作者柏拉图译者吴松林林国敬阅读感悟第三章里,苏格拉底他们为了更容易发现正义与不正义之间的区别,他们着手建立理想国,论述了理想国中的法律制度教育等问题。有几处令我印象深刻(1)最好的7。17每日一读之理想国作者柏拉图(古希腊)译者吴松林林国敬1。这本书的价值柏拉图对自己此前哲学思想的概括和总结,而且是当时各门学科的综合。它探讨了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文艺等等各方面的问题,以理念论为基础7。23每日一读之理想国作者柏拉图译者吴松林林国敬阅读进度与内容简介第七章,讨论什么是哲学家,哲学家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知识。这卷柏拉图提出两个世界的划分,将人的认识分为四部分,即四线段比喻说。此外他将善的理最冷的寒冬十一月初的西安树叶刚刚开始凋零西北风还是那么枯瘦你转身舍我而去没有告别也没有留言一切都是静悄悄的静悄悄的冷夜一样漫长回忆开始凌虐我的明天辗转反侧都是你的温柔辗转反侧都是往日的甜蜜醒裤子的穿法绝大部分男人穿裤子都喜欢把裤子提到肚脐眼以下才觉得舒服。别人我不清楚,但我发现我们家里的这几个男士在家里穿家居服时都是如此,弟弟先生以及儿子都是习惯这样穿。这个问题许久以前就发现了散文物归原主儿歌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面。这首歌小时候经常听,但很少捡到过钱啦!现如今手机抢红包抢到一毛钱,都高兴的喜逐颜开,如果是地上掉落的一毛钱硬千万不要因有了二宝而忽略大宝时至今日女儿两个月零两天了!我依然清晰的记得入院第一夜与家中儿子视频时他那凄惨的哭声。他哭的上气不接下气,稀里哗啦顺着脸颊往下流眼泪,不知怎么了?那一刻我心里是五味杂陈,是一种说不第一次约会直到现在还清晰记得当年第一次见面的情景,那天突降大雨!我在肯德基店里靠窗的位置默默等着。那个窗户正对着公交车站点,坐在那里可以观察公交车站附近的一切。那一刻我就觉得自己像一个充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