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邱妙津二十世纪末华文世界绚烂传奇的女性作家

  关注公众号:听潮观书
  台湾彰化人
  1995年6月在巴黎自杀身亡
  享年仅26岁
  著作影响台湾的同性恋文学深远
  二十世纪末华文世界绚烂传奇的女性作家
  她是震动台湾的一代传奇
  用生命创作的天才
  邱妙津
  耐心看完,你一定有更多收获
  分享到你的朋友圈,让更多人看到!
  关注公众号:听潮观书
  人物简介
  邱妙津,女,台湾彰化人。1969年出生,1991年毕业于国立台湾大学心理系,1992年12月留学法国,1994年进入巴黎第八大学心理系临床组。1995年6月在巴黎自杀身亡,享年仅26岁。她的著作影响台湾的同性恋文学深远,代表作品有《鳄鱼手记》、《蒙马特遗书》等。
  邱妙津曾在张老师心理辅导中心担任辅导员,之后在《新新闻周刊》杂志社担任记者。曾转入女性主义研究所。是著名的女同性恋小说作家。邱妙津多方面的才华在大学时代就开始充分显现,曾以《囚徒》获得台湾中央日报短篇小说文学奖,并以《寂寞的群众》获得联合文学中篇小说新人奖。除了写作,邱妙津还担任义务性的心理辅导工作、杂志社的记者,同时拍摄了一部长度三十分钟的十六釐米影片《鬼的狂欢》。
  1995年6月邱妙津骤然辞世让台湾文坛一阵惊愕,随即引起一股同志文学的讨论风潮。同年10月她的首部长篇小说《鳄鱼手记》获得时报文学奖推荐奖,书中的「拉子」、「鳄鱼」等词也成为台湾女同志袭用的自我称号。1997年2月台湾同志首次举办十大梦中情人票选活动,邱妙津获得女同志梦中情人的榜首。2000年9月,她的遗作《蒙马特遗书》不但在上海正式授权出版,也由前卫导演魏瑛娟搬上舞台,这都证明邱妙津作品的影响之日久不衰。她的主要著作有《鳄鱼手记》、《蒙马特遗书》、《鬼的狂欢》等。
  作品年表
  《鳄鱼手记》-时报出版社出版。1991年。ISBN 9571323268
  《鬼的狂欢》-联合文学出版社出版。1991年3月1日:ISBN 9575221451
  《寂寞的群众》-联合文学出版社出版。1995年9月1日:ISBN 9575221222
  《蒙马特遗书》-联合文学出版社出版。1996年5月1日。ISBN 9575221400
  作品介绍
  《蒙马特遗书》
  在"泰坦尼克"撞得大半个星球天昏地暗之前,台湾先已为一卷遗书引发了一场"地震":一部名为《蒙马特遗书》的书信集,轰得整个岛屿发抖。—— 26岁女生邱妙津自杀前写于法国的数封信件  ,缘何会在台岛青年中激起如此深切的共鸣?这部以发现地蒙马特命名的《蒙马特遗书》,缘何能在出版后连登《中国时报·开卷》"一周好书榜"、《联合报·读书人》"每周新书金榜",获得"96年金鼎奖优良图书推荐",并最终摘取"《联合报·读书人》96年文学类最佳书奖"?轰动性图书常让人感叹"花期"短暂,这卷遗书又如何时至今日仍"余震"频频?……
  日前来京的台湾著名作家兼学者、东海大学美术系教授蒋勋,就此接受了本报专访。当年,蒋勋正作为《联合报》评委亲自参与了"96年文学类最佳书奖"的评审全过程。谈起《蒙马特遗书》的初读感受,蒋勋第一句话就是:"这部书让我吓了一大跳"。
  吓人一大跳的作者
  这部书的作者先就要吓人一跳:邱妙津,女,研究生,一个公认的天才,拥有一张从台北第一女中到台大心理系的"阳光履历";但她同时是一个同性恋者,这一重隐秘身份人们只有在她死后才从其日记里得知——这个双面女孩好像一茬不规则的刀锋:既不为正常社会所兼容,亦不能游刃于正常社会。
  关于邱妙津的自杀,说法有很多。一个也许不是最关键但却起了点火作用的因素是感情困扰:邱妙津赴法继续心理学研修时,陷入了一场狂乱的三角恋爱。最后她选择了一种激烈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以水果刀刺入胸口,"只有26岁,大二就能用法文读原典……这样一个女生,却说死就死"。邱妙津在巴黎自杀后,从附近的蒙马特地区,人们发现了她死前写给女友的信;逐一收集起来,辑成《蒙马特遗书》。
  无法在白天启齿的话,邱妙津在遗书里披露无遗。"女性的情欲和肉体往往是男性描写的对象;我从没见过一个女性自己写自己的情欲与肉体写到这么细",凭藉多年的阅读体验,蒋勋认为就"年轻人的情欲"这一面,《蒙马特遗书》实现了某种原创性书写。
  但这种书写又与暴露性、展览式写作判然有别。蒋勋指出,《蒙马特遗书》不是对人类窥视癖的迎合或满足;而是向每一个阅读者开启"一个你完全不懂的领域":对于这个领域,在看这本书之前人们的态度多半还是不屑、嘲笑或责难(惯性思维和传统标准早已成就无数的共识);但《蒙马特遗书》却会使读者从"真正进入的一刻"起突然被感动甚至于——"悲悯"。
  绝对的"遗书式"写作
  两类写作为何会有如此大的不同?蒋勋认为根源在于不同的写作预设:如果说展览式写作更多是一种投合阅读、讨好市场的商业行为;《蒙马特遗书》则是一种设定死亡后的绝对写作,换句话说,"这是一部真正的‘遗书’"。
  "只有当设定了自己的死亡之后,才会这样写",在蒋勋看来,"死亡是解构的最大力量——惟有死亡能解脱‘生’的相对性"。从而这里所谓"遗书式"书写,并非指写作内容,而是强调作者在写作之始预设的死亡坐标:整部作品由此获得了一种终极意义并显示出一种绝对重量——读者也正是为这种"空前的重量"而悲悯。
  为了说明这种写作的特质,蒋勋举出另一位和邱妙津相类的作者——同样要"吓人一跳"的法国作家惹内。当惹内还是一个孩子时,他因为讨厌制服而"逃"进黑社会;人生的定型期完全浸泡在反体制的环境里,长大后的惹内成了一名惯偷和男妓。他一次次的坐牢,一次次遭重判,判决又一次次累积,以至最后成为一名无期刑犯——惊人的是惹内竟以"无期刑犯"的身份开始了个人写作:写自己的故事,写监狱里男性间的情欲关系……这些作品大多散失狱中或被看守们毁掉;但有一部分却意外地传到了萨特手里。萨特读后惊为天人,作《圣者惹内》指出:惹内是在替所有主流文化"赎罪";同时说明:这才是一种绝对的写作——而那些意图发表、预设别人评论的写作,其纯粹度往往要打折扣——在这个意义上,《蒙马特遗书》与"圣者自白"表现出相当的同质性。
  台湾青年
  为什么因《蒙马特遗书》而发抖
  从感性的个人生命体验反观《蒙马特遗书》,蒋勋的独特发现是该书中惊心动魄的死亡美学:邱妙津以她自己26岁的绝望,聚焦并凸显了普遍的青春期的向死意识。几乎每个人都或深或浅地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着这样的感觉:在最灿烂的年华、在人生的巅峰状态下突然生发对"死"的空前强烈的体感、认同乃至——渴望!也许这就是很多台湾青年都要为《蒙马特遗书》而发抖的原因。
  这无疑是一种"春寒";但其冲击范围又远远漫过了青年。"我也经历过青春的死亡",51岁的蒋勋感到,"一个年轻的蒋勋早已经死去——很多年前,和很多他那个年龄的朋友一起"。所以这原是整个人类的宿命。
  从青春的向死意识中,蒋勋进一步提升出一种"青春期的死亡美学"——毕业于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数十年沉潜于书画创作和美术史研究的阅历,使蒋勋在作家的感觉之上,又始终贯通一种美学的趣味与眼光。蒋勋以为这种美学只要留心,便可以在古往今来的许多艺术作品中发现。
  比如西洋美术史上有一个贯穿性的形象组合:一个异常俊美的身体与一支致命的箭;几乎是一种对应,在汉字中有一个意为"花凋"的"谢"字——而它的另一个涵义是"感激"。
  从这个角度还可以解释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在台湾青年中的流行: 通过他的作品中总可以共鸣出一种向死的青春的美轮美奂  ;同样从这个角度回眸中国历史,蒋勋认为最美的一景是辛亥革命:年轻的秋瑾、邹容、陆皓东、林觉民们一一奉上"死"的热烈与"爱"的柔婉——蒋勋在诗集《来日方长》中有一首《致秋瑾与徐锡麟》,其中写道,"他们在人间/匆匆一次来去/就指点完了/江山"。也就是说,青春的死亡之所以美,在于她保持了一种绝对的完整,"正是借那个年轻时死去的蒋勋,我才达到了今天的完整"——因为任何一个状态的极至都是死亡,而死亡也就是开始,所谓"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这就是蒋勋眼中的《蒙马特遗书》。在北大进行的小型交流会上,蒋勋对在座的文史哲系研究生讲,"如果要我向你们推荐一部书,那就是这一部"。
  最后蒋勋还要提醒读者:看这部书时要有一种严肃的心情。不是休闲而是沉重。这是蒋勋当年的亲身经历,"我不能像通常一样躺着看下去,我必须坐起来"。
  ——转自 《中华读书报》 1998年5月6日
  夜读邱妙津
  外面在下雨,雨点落在地面的声音如有什么在蚕食着时间,算是秋雨吧,天气会慢慢转凉,原来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把最难熬的夏天给熬过去了——在某一天的深夜中。
  你看,我还没有睡,双眼鳏鳏,床头堆满了新旧书,一本本翻看,一本本放下,然后联线上网,找一个女子的文字来读。鼠标滑轮不停移动,一目十行,再一次读她最后的遗书,忽然就想去喝一杯烈酒睡了算了——可是,是睡不着。
  你知道这个女子吗?叫做邱妙津的,台湾女同性恋者,26岁时自杀于巴黎,那已是6‘年前的事情了,那时候网络不发达,所以,她的死并没被我们所知,然后,又很快被所知者遗忘掉了——我们必须遗忘掉死者,有意或无意,因为我们必须活下去。
  她是用水果刀刺入自己胸口的,如此激烈,如此无望。她死后,那封长长的遗书获得"《联合报·读书人》96年文学类最佳书奖",然后是种种评述,种种感叹……喂,我甚至有点嘲弄的笑:这算是哀怜或是致敬?对于死者,我们很难学会沉默,用沉默以致敬。
  然后,今日,我想借她说一点话,我乞求原谅,我知道会得到她的原谅:死者是不会在乎什么的,生者?生者的责难不代表她,我知道自己有点无耻,深夜睡不着的人多少都有一点无耻,因为他们没有很好遵守生存规则: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特别是,去想一些白天不会想而夜晚不该去想的事情。
  关注公众号:听潮观书
  请容我摘录其遗书开端,漫长的开端,copy:
  "小咏,我日日夜夜止不住地悲伤,不是为了世间的错误,不是为了身体的残败病痛,而是为了心灵的脆弱性及它所承受的伤害,我悲伤它承受了那么多的伤害,我疼惜自己能给予别人,给予世界那么多,却没法使自己活的好过一点。
  小咏,我和你一样也有一个爱情理想不能实现,我已献身给一个人,但世界并不接受这件事,这件事之于世界根本微不足道,甚至是被嘲笑的,心灵的脆弱怎能不受伤害?小咏,世界不要再互相伤害了,好不好?还是我们可以停下一切伤害的游戏?
  小咏,我的愿望已不再是在生活里建造起一个理想的爱情,而是要让自己生活得好一些。不要再受伤害,也不要再制造伤害了,我不喜欢世上有这么多伤害。当世界上还是要继续有那么多伤害,我也不要活在其中。理想爱情的愿望已不太重要,重要的是过一份没有人可以再伤害我的生活。
  小咏,你是我现相信、相亲的一个人。但我一个人在这里悲伤会终止吗?纵使我与世上我所伤害和伤害我的人和解,我的悲伤会终止吗?世界上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伤害,我的心灵已承受了那么多,它可以再支撑下去吗?它要怎么样去消化那些伤害呢?它能消化掉那些伤害而再重新去展开一份新生活吗?
  小咏,过去那个世界或许还是一样的,从前你期待它不要破碎的地方它就是破碎了;但世界并没有错,它还是继续是那个世界,而且继续破碎;世界并没有错,只是我受伤害了,我能真的消化我所受的伤害吗?如果我消化不了,那伤害就会一直伤害我的生命。我的悲伤和我所受的伤害可以发泄出来,可以被安慰吗?在我的核心里真的可以谅解生命而变得更坚强起来吗?
  …………
  你有没有耐心一字字一句句的读完它?你是读亦舒的吧?你嘴角现有没有嘲弄的笑容?亦舒现实到极点的刻薄我们多多少少都感染到一点了吧:不原谅别人,不纵容自己,爱己胜人,等等等等。这些从现实角度来讲完全是正面教材,所以现年过半百的她很健康愉快的生活在一个比较舒适的国度,偶尔写写娱乐性满强的文字让人骇笑。而邱妙津,26岁灰飞烟灭,痛苦中离去——她不是无知妇孺,大二就能用法文读原典是留学法国的心理学研究生,——那又怎么样?解不了自己的心病谁又能救她?她好不好算社会和生命的浪费?
  亦舒反复的说过什么来着?对,生命是一场幻觉。但是她很坚强的将幻觉延续下去,同时看破世情,告诉我们:社会只爱健康的聪明的,肯拚命的人,谁耐心跟谁婆婆妈妈,生活中一切都变成公事,互相利用,至於世态炎凉,人情淡薄,统统是正常的。
  啊,对不起,我忽然发现自己将两人在做一点对比,这是不公平的,因为有人偏向死者有人支持活人,没有一个好的准星。但是,我不是作为裁判者,我只是代表自己的观点,对错自负——深呼一口气,现我可以去谈邱妙津了。
  首先,她是一个女同性恋者,这一身份直至她死后人们才从她日记和文字中得知。但是这绝对不是致死的原因(倒是炒作的好题材),6’年前的社会也不至于去逼迫一个女同性恋者到走投无路,相反,她将自己隐藏在人群中隐藏的很好。不是社会的错,如果你读完她的遗书和所有著作,你会发现,这个女子死于自身,自身的脆弱和……梦想。
  请你再回过头去读一读前面的遗书,仔细读一读,这象是一个26岁女子所说的话吗?16岁还差不多。她不停的提到"伤害伤害伤害",世界给她的伤害,现实给她的伤害。其实,没有人压榨过她,她没有饥寒交迫过,她所谓的伤害只是心灵和感情上的——被欺骗被嘲笑,这些,谁不曾有过呢?有许多人甚至比她更深。要是这就是死亡的理由,很多人活到24岁都算很了不起了,可是,我们都活过来了,愈合了,而且决定无论如何要好好活下去,34、44、54、64、74……我们是很坚强和理智地,世界是我们支撑和维持地,不是逃兵地。
  同时,我们也不是自己梦想的殉卫者,而邱妙津,她是。
  或者说,她太过脆弱和梦想化了,所以她最终为其付出了生命——我犹豫了很久,不敢去说她是弱者,是错误。
  真的不敢,不是怕对死者不敬。因为,我敬畏梦想。
  她活得炽热、真实,沉浸在自己的欲望和情感中,如此纵容自己,一次次跌倒,但没有吸取教训,变得现实坚强,而依然相信他人,相信爱,相信这个世界能容许一点纯粹的东西存在。她以为不去伤害他人就足够了,始终没有学会去保护自己,抗拒伤害,甚至没有学会:放弃。
  这个世界不是我们少年时梦想的那样,他人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善意和包容。唉,这个还用说吗?任何一个过了24岁的人都该明白的吧:除非你很幸运的还是暖房中的花朵。如果你已明白但是还是为此痛苦的话,那就活该痛苦下去好了,等34岁的时候你就不会再为此痛苦了,人到中年,有更重的生活担子需要你全力去承担了。
  可是她不明白,或者说是明白了,但是无法释怀。
  ——我们无力去指责世界,我们只能承认现实,然后让现实一点点磨除自己的脆弱,好让自己能好好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下去。我们都渴望快乐幸福,而这必须以生命为前提,死亡只能带走一切:我们憎恶和舍不得的一切。
  那她为什么要去死呢?她可以再去找一个好的爱人,然后熟练运用她的法文,在巴黎享受生命与爱。她已经熬到26岁了,完全可以再熬下去,等下去,改变自己,好好活下去。可是,她选择了死亡,不可逆转的死亡。
  她已经绝望,不屑,痛苦,不相信,放弃。
  忽然想起黄碧云笔下那个流落巴黎的中国女子,叶细细,用刀片割开自己喉管的那个,她死后,生者哀叹:细细,何至于此。
  可是,世界上真的有一种水晶,破碎成千万片,就无法在弥补,那不是水晶的错,亦不是世界的错,根本没有错误,真的,只要生与死为自由意志选择,就没有错误。
  既然活着,就要好好活下去,亦舒给了我们那么多良方,一定能得到一点收获和幸福;如果活不下去了,熬到底线崩裂,剩下的一切他人也毫无办法,死亡只属于自己——求求你,不要对我说生命不只属于自己,不要太自私,因为谁也不能代替谁痛苦的活着。
  唉,我眼睛发涩,我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外面的雨还没有停,但是天也会亮,周末已经过去,一切都将恢复正常。我想结束了,我花了2个小时去呓语,说一个女子的死亡,说其实我自己根本无法确定的事,妄言生死,奢谈梦想。
  最后,那封长长的遗书最后说,对所有生者谦卑而细小的说:
  我祝福您幸福健康 但我不再能完成您的旅程 我是个过客。全部我所接触的 真正使我痛苦 而我身不由己。总是有个什么人可以说:这是我的。我,没有什么东西是我的, 有一天我是不是可以骄傲地这么说。如今我知道没有就是 没有。我们同样没有名字。必须去借一个,有时候。您供给我一个地方可以眺望。将我遗忘在海边吧。我祝福您幸福健康。
  你看,我也只能如此祝福,结束。然后去睡觉,日出而起,日落难息。——我一直没有告诉你,读她的时候,我居然哭了,这真是件很难启齿的事情,可是只有说出来才能安心说晚安,微笑。"
  ——转自 《文学视界》
  || 来源:网络
  免责声明:本文图文信息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将及时处理以保障双方权益。
  关注公众号:听潮观书
  观看往期精彩请点击下方 蓝字 :
  全球畅销92年,被阅读最多的德语文学经典,讲述一个青年对抗一个时代的故事
  埃里希·玛利亚·雷马克:被纳粹党追杀的"流浪作家"
  豆瓣阅读评分高达9.6:患癌去世的美食作家为丈夫孩子留下一本温情的美食书
  《出版人周刊》年度图书:世界给我黑暗,我要给世界光明
  目前自己在做公众号,整理国内外的精品书籍和作家资料与各种书店
  关注微信公众号: 听潮观书
  每天更新推荐书籍书店和相关作家的资料
  希望大家给个关注和点赞以及评论分享
  欢迎留言讨论。

那个你曾经迫不及待逃离的故乡,最终成了梦里都回不去的远方朵朵不想继续上幼儿园,想爷爷奶奶了,于是上周六我送她回老家,在机场经历了将近六个小时的等待后,我们终于登上了飞往家乡的飞机。晚上八点半落地,表哥表姐妹妹一早就在机场外等着,见了朵朵农夫出联考秀才,结果被秒杀作者爱思考的秋风话说,一个仲夏的傍晚,在江南一个很大渔村里,一位乡绅乔迁之喜,宴请乡邻。大家酒足饭饱之后,一起移步乡绅门前的一棵大树下聊天,其中还有一位秀才老爷。大家认为秀才读的书那年,我26岁,还是一枚青椒呢一晃儿,大学毕业,36个年头了。一直当教书匠,个中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知道。希望老天能照顾我可怜我,让我至少活到退休那一天。身体健康情况不佳,但记忆力尚可,思路也还清晰,就写点回忆那个胡萝卜蛋糕朋友送了一個胡萝卜蛋糕给我,凹凸不平的表面,有着一层厚厚的糖霜,像是舞台上化了浓妆的花旦。一见便发愁,一来我怕糖霜那腻人的甜,二来我对硬实的胡萝卜蛋糕向来不具好感,每回见它,总绕道打卡淮南一碗牛肉汤作出大文章来到淮南如果不尝一碗地道的淮南牛肉汤,那算是白来了。在淮南,几乎每一个街头巷尾都少不了牛肉汤。而淮南本土企业白蓝集团更是将这一当地家喻户晓的小吃转化成了市场上流通的方便食品,产品销余生,就这样过吧曾经年少,总认为人生应该十全十美,总感觉生活就该事事顺心。等自己慢慢成熟了,才豁然发现意外的发生,才是正常的现象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的本身。人生,要接受一切的变化,没有永恒的生命,余生很贵,别轻易浪费人生漫长,步步前行,经历过风雨坎坷,遭受过苦难挫折有时感到身心疲惫,有时感慨生活不易前半生,我们总是委屈求全,处处替他人考虑后半生,请活得适当洒脱,学会如何取悦自己。人与人的交往,为什么下雨天睡觉,会让人觉得特别舒服?作者陈千雅来源原创听说,下雨天和睡觉更配哦,因为下雨天睡觉,会让人觉得特别舒服!不过,为什么下雨天睡觉更舒服,对于这个原因,也许很多人都不知道。今天就和你聊聊这个话题,看完文章涨知如今佳肴天天见,犹记当年咸菜香如今佳肴天天见,犹记当年咸菜香。因为要学文科,那年我到县城一所中学就读。当时家里穷,大家都是一次多蒸点馍背到学校。由于一周回家一次,那些馍很容易放干,甚至能放成长了毛的鸭绒馍,撕掉袁隆平最大的错误就是让某些人吃得太饱了5月22日下午13点07分,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院士逝世了。建哥多么希望,这仍然只是一条假消息!上午还在为袁老去世的消息辟谣,没想到被一语成谶,袁老韩国妈妈带四个月大宝宝坐飞机,一招让机上所有人开心常坐飞机的人,都有这样的体验,一旦看到怀抱婴儿的乘客坐到自己身边,就会心中暗暗叫苦。特别是长途旅行,当你昏昏欲睡的时候,婴儿的大声啼哭会搅得你心烦意乱。有些人因此对抱小孩的乘客没有
一杯茶的旅程世界各地所饮之茶,所种之茶,以及品茶技术制茶方法等,都是直接或间接从中国传播去的。中国最早的地方志书华阳国志中说到,3000年前,在四川地区,人们便开始人工栽培茶树,并且,把茶作为长情赋之父亲节潇潇洒洒少年郎,一朝闻啼成父辈。方时称幸喜若狂,夜以继日绕周围。百看不厌襁褓儿,喜上眉梢思绪飞。似闻稚声唤爸爸,心花怒放好滋味。怀中娇儿日夜长,索食求抱装屈委。吃穿才艺不惜金,盼儿故事负罪之母(上)父亲到底是怎么死的?1hr小叔死了两年了。这是李小冬第一次走进他的家门。午后的阳光从窗外照射到屋里的陶瓷地砖上,金晃晃地泛起了尘埃。屋里设施简陋,老式的电视柜上摆着一台笨重的电视机,旁边的大茶缸子懒洋高情商的人,与人聊天时,绝对不会犯这9种错误很多人都知道,跟高情商的人聊天,会如沐春风般,让人觉得很舒服。但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他们能够做到这样子,而自己却不能呢?到底是什么原因或行为,让他们跟其他低情商的人区分开来?很简单善良的你,遇到挫折时会不会也有一种想打人的冲动?这很正常我们会经常看到这样的新闻当一起命案发生而凶手落网之后,凶手身边那些认识他的人,往往会觉得很惊讶。平时他看上去这么老实巴交亲切善良,为什么会做出如此伤天害理的事情呢?也许很多人会认为思辨与感悟1。知识需要转变为智慧才能改变命运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我们所不在意的,正是别人所奢望的人活着,无论在精神上物质上还是身体健康上都是得失交替悲喜交加走完人生旅程的。可往往都是得到了就心花怒放眉开眼笑失去了便怨天怨地愁眉苦脸。彻头彻尾的拿得起却放不下,却仍强颜欢笑装作无因警察再次残杀无辜黑人,美国爆发大规模抗议游行。美国的疫情一发不可收拾。还在爆发的路上一路狂飙。而另一场抗议又如火如荼的爆发了。美国,闹起来了。当地时间5月26日晚间,美国明尼苏达州发生大型骚乱。骚乱发生的前一天(5月25日),新东方学而思在内的13家校外培训机构受顶格处罚6月1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对包括新东方学而思在内的13家校外培训机构处以顶格处罚,加上5月初对作业帮猿辅导的查处,已对15家校外培训机构处以顶格罚款3650万元。虚构教师资质夸大培被戴8次绿帽都不离婚,光捉奸在床就有3次,网友绿帽奥特曼周慧敏这个名字相信大家是比较熟悉的,在当初那个美女如云的香港娱乐圈,她都能被称为是玉女掌门人,不得不说她的颜值真是惊艳了时光。周慧敏不仅外在条件出众,也是非常有实力的,不管是唱歌还三亚女子跳舞坠楼事件网友发现新疑点跳舞行为或许有两次及以上针对室内男子身份及网传女子遗书真实性等问题,有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负责领导还在开会,会后再与记者沟通采访事宜。截至发稿前,记者未能与相关负责人取得联系。据了解,警方仍在对该事件进行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