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浅谈老子的无与有的二元辩证思想

  品学网论文网论文频道一路陪伴考生编写大小论文,其中有开心也有失落。在此,小编又为朋友编辑了“浅谈老子的无与有的二元辩证思想”,希望朋友们可以用得着!
  【正文】
  老子在其传世着作《道德经》中提出了两个十分重要的概念,一曰“道”,二曰“无”,这在中国哲学史上都还是第一次。庄子在其《庄子•天下篇》中评价老子的哲学思想时,如是说:“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 以濡弱谦下为表, 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 ,庄子也是用“无”“太一”(即“道”)来总括老子的哲学。因此,要想真正地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就必须从这二者入手。又因为“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灵魂所在,要想讨论“无”与“有”的关系,则绕不开“道”,所以在此从老子的“道”入手。
  什么是“道”呢?
  老子并没有给出一个关于“道”的确切定义,而是以“无名”、“朴”、“无象”、“无形”、“无状之状” 、“无物之象”等词语代之,道是“混成”之物,是先天地而生的,用老子的原话说,则是“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在老子那里,“道”具体有三种含义——世界本源、世界存在和事物发展的规律。后来王弼在给老子《道德经》做的注中说:
  “所谓道——无形无名者,万物之宗也……听之不可得而闻,视之不可得而彰,体之不可得而知,味之不可得而尝。” “道”没有形状,没有名称,它作为万物的根本而存在,所以才能无所不通,无所不往。
  什么是“无”呢?
  老子《道德经》一共八十一章,其中提到“无”的就达四十章之多,“无” 在《辞海》中的解释是:指事物的不存在,有无形、无名、虚无等义。在老子那里,“无” 是形而上之空无,是虚无飘渺的。
  什么是“有”呢?
  《说文解字》中“有”的解释为:不宜有也。谓本是不当有而有之称,引伸遂为凡有之称,凡春秋书有者皆有字之本义也。“有”在《辞海》中的解释是:指事物的存在,有有形、有名、实有等义。在老子那里,“有”则是指形而下之实有,是实实在在的。
  老子直接了当地指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四十章)其意思是说,“有”是天地万物产生的本源,而“无”则是“有”的本源,“无”是本源之源,是产生“有”的精神本原。任继愈先生在其《老子绎读》一书的前言中说,“无”也是“道”,“道”也是“无”。 二者均为形而上之空无,是虚无飘渺的。“无”常用来指称最高本体“道”的特性, 这也是《道德经》中最常见的用法。[10] 如《道德经》三十二章说: “道常无名, 朴虽小, 天下莫之能臣也”。三十七章说: “道常无为, 而无不为”。
  在讨论关于“有”与“无”的具体关系时,许多学者都困惑于老子《道德经》后半部分第四十章中提出的“有生于无”的观点,大多都认为这是与第一章中“有无相生”的观点相矛盾的,如陈鼓应先生说:今本“有生于无”之说, 显然与第1 章“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无法对应。第1 章的“ 无” 、“ 有” 是“ 同出而异名” 地指称道的。[14]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人的思想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老子的思想,不能墨守成规,更不能因循守旧。
  故在此将对“无”与“有”这一二元辩证的关系加以详细的论述,并阐释其与西方哲学的具体不同,意欲呈现一个更加清晰的老子思想精髓。
  “有”与“无”的关系具体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有无相生”的阶段,第二个阶段是“有生于无”的阶段。“有”与“无”关系的这一微妙变化,不仅反映出老子思想的不断变化性,也隐含着老子对世界(亦即老子所说的天地万物或自然)更为理性的认识。
  广大朋友们,关于“浅谈事物道德科学性与艺术性”是由品学网论文网论文频道小编特别编辑整理的,相信对需要各式各样的论文朋友有一定的帮助!
  在生物学家或物理学家看来,或许只是一种科学现象,他们坚信这种现象之所以会出现,其后必定会有原因,即使这种原因并未被发现。他们乐忠于运用自己的逻辑推理能力进行深入探究与思考,进而弄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
  这便是事物科学性的一面,任何事情必定都有其前因后果,任何事情都能够被分析。我或许不知道某个事情为什么会这样,但若是我相信科学,我便会清楚地知道在这个事情的背后必然存在着某种原因,或者说,某种力量,足以使得这种现象发生。这个世界之所以会是现在这般模样,大到板块海洋,民俗风情,小到水滴石块,柴米油盐,必是众多的原因使然。
  科学,讲求的是逻辑性的关联。
  同是花开花谢,若是展现在文学家面前,我想那便是另一幅景象了吧。在他们眼里,怒放的花朵不是花朵,或许已经成为了某种乐观向上的精神,凋零的花朵或许也不只是自然现象这么简单,而是意味着某种离别的思绪也说不定呢。
  这便是事物艺术性的一面,任何事物所隐含着的东西,都不仅仅是它本身而已,从任何一个事物出发,即使那是个十分“呆滞”且不易引起联想的东西,我们也得以联想到些什么,体会到些什么,懂得些什么,而我们体会到的这些东西,我认为那有时是弥足珍贵的,因为与科学性不尽相同,这些体会不依赖于事物本身,换句话说,它是没有任何禁锢的,是要远远超过这个事物本身的。
  (一)第一阶段——有无相生
  “有无相生”见于老子《道德经》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正如其后几对关系一样,“有”与“无”是相互对立,相生相随,相互生成的,相互对立而生的,“有”可以生成无,“无”也可以产生“有”,二者的地位是平等的,但需注意的一点是,二者的相互生成应该是同一层次上的循环的过程。
  老子《道德经》开篇第一章第二句则曰: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无”是天地的起始之处,是与“道”相同的概念,是万物生成或存在根源。此处“天地”与“万物”应为异词同意,都是指存于天地之间的万物生灵。然而,何为母也?《说文解字》中关于“母”的解释是:依《礼记》释文补,其意禁止其言曰母也,古通用无,诗书皆用无,士婚礼,夙夜母违命,古文母通无,是古文礼作无,今文礼作母也,凡母之属皆从母。[15] 在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这是老子对“道”的解释,所谓“母”者,河上公注:“母,本也。”[16] 在老子《道德经》第五十二章中“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魏朝王弼注曰:“母,本也。子,末也。得本以知末,不舍本以逐末也。”[17] 因而,“始”与“母”皆为根本,本源的意思,“无”与“有”都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本源。
  老子《道德经》第十一章中说:“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魏朝王弼注曰:有之所以为利,皆赖无以为用也。[18] 按王弼的说法,这一句则是强调“无”的根本作用,但是此处也隐含了“有”这一前提的作用。陈鼓应先生说,此处就现象界层面来谈有无之相互依待的关系,而“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则是从道的本体论层面来谈论有无的相生相成的关系。[19]“因此,“有”的“利”是依靠“无”的“用”,并且“无”的作用的发挥,也要依靠“有”提供的便利。二者也是相互依靠,相生相成的关系。
  总而言之,在这一阶段,“无”与“有”都是二元对立的关系,“有”与“无”是相互形成,相辅相成的关系。“有无相生”从相反相成这一观点,间接地呈现出老子的整体观与和谐观。[20]
  下面,我们将进入“有生于无”这一阶段,进一步讨论“有”和“无”的关系。
  (二)第一阶段——有生于无
  老子在其《道德经》的后半部分中直接了当地说出: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四十章)
  “有”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无”则是“有”的本源,“无”是本源之源,是产生“有”的精神本原,是作为有形之物而存在的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因而,在这一阶段,“无”是高于“有”的,“无”成为了老子思想的最高原则。引用《哲学大辞典》中的说法,老子认为,“无(名)”比“有(名)”更能反映“道”的性质。[23]
  “无”作为老子哲学最根本的范畴,其最明显之处则在于老子对“无为”的极大推崇。在这一阶段中,老子的思想是崇无抑有的(这和西方哲学中的崇有抑无的观念恰好相反),从老子对“无为”与“有为”的态度上 即可窥其一斑。
  下面,我们转入对老子“无为”思想的讨论中,从侧面来对老子在这一阶段中表现出来的“崇无抑有”的思想进行更为深入的说明。
  那什么又是“无为”呢?在谈论“无为”之前,先来讨论一下“为”。
  “为”字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母猴也,引伸遂为凡有所变化曰为。[24] 就是说,“为”是引起事物变化的行为。任继愈先生说,“无”具有“有”所不具备的“ 实际存在”,号称“无”,并非空无一物, 而有总括万有的特点。[25]因而,“无”并不是消极的存在,在老子的《道德经》中“无”不仅具有日常生活中的功用,而且还是指导政治生活和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
  《辞海》中关于“无为”的解释是:老子认为宇宙万物的根源是“道”,而“道”是“无为”而“自然”的,人要效法“道”,也应以“无为”为主,顺应自然的变化。老子的“无为”是从“道”出发的,因而与其后的孔子的“无为而治”大不同矣。[26] 可见,老子的“无为”是合乎“道”的,要顺应自然的变化。
  在笔者看来,老子的“无为”指的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指不妄为,不胡作非为。不仅要顺应自然的变化,还要在遵守事物发展规律的前提下,认识规律,运用规律,对于能够提升人类福祉的事有所作为。也就是说,“无为”不是毫无作为,它强调的是要有作为,但是统治者的作为不能超出事物发展的规律,总的来说,还是要从“道”出发,在“道”的基础上有所作为。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
  “为无为,则无不治。”(第三章)
  如果人的行为是出于“无为”,就没有什么是治理不了的,只有统治者按照自然规律地有所作为,才能治理天下。即是倡导“无为而治”[27],就是要让按照自身的规定性而发展,使其处于符合道的自然状态,不妄加干涉。万物的生化是道按照一定的规律在展现自身、检视自身, 但万物最终要“复归于无极”。[28] 老子教导我们应以自然无为为本而不妄为。因此,老子在《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中说:“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拥有“上德”的人,即思想崇高者(圣人),常常是“无为”,是无所表现,不是为了表现而表现
  又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第三十七章)
  道常常是“无为”的,它总是顺应自然,而天地万物无不由“为”生成。正因为顺应自然,虚静恬淡,道的“无为”才能无所不为,才能生出天地万物。不仅天道是如此的,而且人事也是如此。[29] 因此,老子说: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好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第五十七章)
  魏朝王弼注曰;此四者(指“无为”“好静”“无事”“无欲”),崇本以息末也[30] 。
  仅就“无为”来说,“统治者”做到“无为”,民众则可以得到教化。老子建议统治者要顺从民意,不能因一己之私而弃民意于不顾。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第六十四章)
  在此,“无为”与“无执”并举,而劳思光先生认为“无为”所包含的意义更广,应包括“无执”,自觉心驻于无为,遂无所执,无所求。[31] 要想成为圣人,就要通过不断地改正自身,以身作则,“正己而物自正”,这样做了,虽不主动去取得天下,天下也是莫之能属,天下将自归于为“无为”者。
  总而言之,从“无为”这一哲学范畴中,更能清晰地窥视老子在此阶段对“无”这一哲学最高原则的推崇。
  在这一阶段,老子哲学思想中的“无”与“有”的关系是“无”高于“有”,“有”是从“无”中产生出来的,“无”上升为老子哲学的最高本源,“无为”也成为了包括统治者在内的所有人的行为规则与做事规范。如果说,从第一个阶段来看,“无”与“有”有些许相似性,例如复旦大学的聂中庆认为道是“无”“有”的统一体, 两者同处于一个哲学层面, 也就是从宇宙之本原、本体之形上层面诠释“道”的, 从另一个角度讲, “无”即是“有”; “有”也即是“无”, 两者“异名同谓”, [32] 而在这第二阶段,“无”与“有”则是有根本不同之处的,因此聂老师的办法过于偏激,不足取也。
  【结论】
  综上所述,从“有”与“无”的关系即可看出,老子的哲学思想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向前发展的。在第一阶段(“有无相生”),“有”与“无”的关系是平等的,“有”与“无”相互形成,相辅相成。在第二阶段(“有生于无”), “有”是从属于、根源于“无”,“有”从“无”中生成,“无”优于“有”,高于“有”,这恰好与西方哲学传统中崇有抑无的观念相反。
  “有”与“无”的关系的变化发展启示我们:要用一种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老子的哲学思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老子为我们铺就的阳关道路上不断地向前迈进。
  浅谈老子的无与有的二元辩证思想为朋友们整理到此,希望可以帮到朋友们!

群众合唱促进社区文化建设的探讨社区群众文化是社区建设的核心内容,在提高居民的综合素质促进人际和谐增强社区凝聚力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而群众合唱作为一种群众普遍喜爱的文化艺术形式,在社区文化的建设中有着极大的帮助。浅议广场舞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一广场舞的起源广场舞来源于我国传统的舞蹈。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得以飞速发展,国家与政府开始关注人民群众的健身活动,鼓励人们参与全民健身运动。尤其是近几年,随着城市文化广场的建立,中华文化?费孝通说看玉器中华文化?费孝通说看玉器白描,作家教授,现任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兼任日本创价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延安大学等高等院校客座教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玉文化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传统节日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传统节日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飞速发展,许多西方的节日文化也随着经济发展的大潮涌进国门,西方节日文化对我国传统节日文化已形成了挑战。不少学生把一些西方的节中西方饮食文化与当代餐饮空间设计中西方饮食文化与当代餐饮空间设计西方饮食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在鸦片战争时期的上海就已经被中国人所认知,但这种认知是国门ldquo被打开rdquo的无奈。纯粹的ldquo拿来主义rdqu有效政府的基本逻辑内容提要有效政府对于可持续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有效的政府不仅是技术上有效的政府,而且还应该是具有配置效率制度效率和动态效率的政府。有效政府需要一个适当的制度平台,该平台提供了持久的转型期政府体制内的制度变迁内容提要政府与公众互动式的良好沟通关系到公共问题的解决程度和政府权威的确认公众对政府支持的程度。以杭州市市长公开电话为个案,用制度分析方法探讨该制度在实践过程中有效性治理的结构,认乡镇人大体制的探索与突围乡镇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基层国家权力机关,在乡镇政权中居于主导地位。勿庸置疑,在我国五级人大中,乡镇人大权力最薄弱受政府及乡镇长掣肘角色最尴尬13项职权靠年度一次且仅一二天会期的人代浅谈推进政治文明必须加强公民文化建设论文关键词政治文明公民文化建设论文摘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以加强公民文化建设为基础。本文探讨了公民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并结合我国社会文化的现状?提出了为当论新社会阶层协商性政治参与研究即将毕业了,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写论文是件很困难的事。不仅要求多,字数也多,通常论文很早就开始准备了。写论文,你遇到困难了吗?以下是由品学网范文大全为大家整理的论新社会阶层协商性政探讨加强政治学科教学中的情感体现快到一年一度的毕业季了,同学们的论文准备好了吗?说到写论文啊,我可是被指导老师退回了两次,论文要求可真高。以下是由品学网范文大全为大家整理的探讨加强政治学科教学中的情感体现,希望对
中专生物学备课之我见中专生物学备课之我见作为教学一线工作的老师,对备课应该是耳熟能详的事。备课是教师不断学习和提高教学能力的过程,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ldquo教学有法无定法,贵在得法rdquo确立生物学观点培养创造性思维确立生物学观点培养创造性思维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传授知识的层面上,而应该重在培养学生的生物学观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能力,为以后的发展夯实基外太空真有生物吗?外太空真有生物吗?神秘ldquo血雨rdquo坠落地球年,当一颗流星划过地球上空,与地球大气发生摩擦爆炸后,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mdashmdash在连续个月内,许多有着鲜红血色的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生物学教学初探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生物学教学初探建构主义理论是在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ldquo智力发展论rdquo美国教育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布鲁纳的ldquo认知结构论rdquo和皮亚杰ldqu举一反三教学策略在生物课堂上的应用论语middot述而ldquo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rdquo后来,人们就把孔子说的这段话变成了ldquo举一反三rdquo,比喻善于学习,能够由此及彼,融会贯通。纵观近几年宏基因组学在微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一直以来,自然环境中微生物鉴定识别的唯一途径就是用传统的方法进行分离培养,这不但阻碍了人们认识微生物世界的视野,还限制了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了研究省属农业高校微生物学双语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文件中明确提出按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作为高等院校食品相关专业本科生专业基础课程的食品微生物学1,具有内容全面专业理论性强突出实践应用等特点,课程所涉及学习内容众多,包含各学科的知识。该门课程的实验技术实用性较强,同时谈谈微课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一微课的兴起微课(Microlecture),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课模块化技能考核与管理系统在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索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爆发式的飞跃发展,模块化这一兴起于上世纪中叶的技术思想,在许多学科领域获得了极为广阔的应用空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模块化应用技术的日渐成熟,将模块化技术与专业基础一字之差的五组生物学名词辨析一字之差的五组生物学名词辨析高中生物的一些专业性术语只存在一字之差,但其内涵完全不同,现就常见的几组进行简单比较。一核酸和核苷酸由许多核苷酸聚合成的生物大分子化合物,为生命的最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