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领土属性之转型与东方国家的认同危机

  领土属性之转型与东方国家的认同危机          领土属性之转型与东方国家的认同危机		     领土属性之转型与东方国家的认同危机精品源自数学科
  [论文关键词]领土属性;东方国家;民族国家;国家认同(身份)
  [论文摘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作为脱胎于近代欧洲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体制下的民族国家建制普遍遭遇到了认同危机。然而,和西方国家不同的是,东方民族国家的建构过程还远远没有完成,作为民族国家的各个构成要素的居民、领土和主权等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其中这些国家在其领土属性转型进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认同危机却是最为直接的,这也是东方国家在建构和强化民族主权国家过程中首先必须解决的基本课题。
  一、引言
  所谓国家认同就是指在有他国存在的语境下,人们构建出归属于某个"国家"的"身份感"。对个人来说,国家认同是指个人在心理上认为自己归属于该政治共同体,意识到自己具有该国成员的身份资格;对国家来说,是指其独特属性以及由此而来的保持该独特属性的权利得到他国的承认,只有同时得到本国国民和国际社会的认同,国家才能得以存续。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作为脱胎于近代欧洲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体制下的民族国家普遍遭遇到了认同危机。然而,和西方国家不同的是,后发的东方国家的民族国家建构过程还远远没有完成,作为民族国家的各个构成要素的居民、领土和主权等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危机。而确定的领土是一个民族国家得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这与传统国家意义上的"领地"和"边陲"概念截然不同。因此,这些国家在其领土属性转型的进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认同危机是最为直接和激烈的,这也是东方国家在建构和强化民族主权国家过程中首先必须要解决的基本课题。 对"领土属性"(Territoriality)的研究最初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查尔斯·梅尔提出来的。他认为:"所谓领土属性是仅指由国家控制其边界内政治空间及各种权力等而形成的。直到最近,这些权力和政治空间至少为民族的和种族的身份认同建立了框架。……领土属性并非人类社会的永久特征,它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的政治形式也是历史性的,有其开端和终结的时候。但是,它从未遵从以世纪为标志的时间轨迹,而是为政治、经济提供了构建于地域空间的各种结构。"而"领土属性之转型"这个概念主要是指后发的东方国家在从传统国家向现代民族国家发展过程中首先面临的是有关领土疆界的确定及在此基础上国家结构、功能和观念的重新转换过程,也就是东方国家从殖民主义时期的封建"领地国家"向后殖民主义时代的现代"领土国家"转向的过程。这里所说的"东方国家"首先具体就是指东方民族国家,即兴起于18世纪并逐步扩散到全球的、近代西方意义上的"民族国家"(Nation—State),它是以民族(一个或数个)为基础结合起来的政治共同体。另外,基于对西方文化殖民的批判,笔者通过借助萨义德东方学中的"东方"一词来界定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东方国家",以边缘话语对抗和消解中心权力话语来强化西方国家目前对东方国家进行文化殖民的事实。因此,东方民族国家尽管在其构成形式上与西方民族国家没有两样,但在后殖民主义语境下,其建构过程和发展程度却有着质的不同,其中国家领土边界就是在摈弃西方殖民主义国家的"治外法权"(Extraterritoriality)以及谋求民族自决的基础之上最终得以逐步划定和确立起来的。
  二、东方国家的领土属性之转型
  一般地,民族国家是欧洲中世纪以来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处于封建制时期的东方国家尽管一般都是中央集权式国家,但在其领土属性方面和中世纪的欧洲大同小异,分封制和世袭制使得民众对与自己有直接利益联系的领主的忠诚远远超过对国家的忠诚,国际领土边界和疆域也都不是很明确,或者正如有学者所认为的那样,"传统国家有边陲(Frontiers)而无国界(Borders)"。领土国家形成于
  1
  6、17世纪的欧洲,"三十年战争"(TheThirty Year"S War,1618—16   4
  8)结束后,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Peace of Westphalia)的签订则标志着西欧"领土国家"的最终形成;而后来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的继续发展以及18世纪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则促使"民族"和"民族国家"得以最终形成。但随着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近代欧洲国家率先完成从传统国家向近代民族国家的转型,而同时代的东方国家则始终没有能孕育出欧洲那样的民族主权国家;实际上,东方国家后来只是在遭遇西方殖民入侵和统治的过程中才开始"被迫"向民族国家转型的。民族国家一般都建立在领土、主权和人民三要素之上。民族国家作为一项领土政治安排,其存续的基础端赖于边界(border)的明晰与确证,而民族国家也就"成为建构和维护边界的代理人"。因此,任何欲谋求独立的政治实体要成为一个民族主权国家,首先它就必须具备确定的领土,这是东方国家向民族国家演变的逻辑起始条件。不过,此时对于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东方国家来说,获得确定领土的过程同时也是其传统固有疆域盈缩的过程,因为这也是西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国家对东方国家领土肆意掠夺和扩张的时期。但值得强调的是,由于西方列强自由资本和垄断资本市场在东方国家里的扩张性,客观上使得传统的东方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开始逐步向近代民族国家方向发展。因此,有学者指出,领土属性的转型并不仅仅意味疆域的盈缩和边疆事务的变化,因为东方国家领土的沦丧仅仅只是反映领土属性的表面变化。以近代中国为例,清帝国在列强的压迫下将边界变成近代国际边界,加上内外事务的区分、国内主权的扩展直至后来国际主权的最终确立等才使得近代中国开始由传统的封建帝国的母体脱胎为近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   然而,对于近代东方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来说,由传统国家演变为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还只是刚刚开始。当西方列强在殖民扩张以彻底颠覆这些国家原有的国家体制时,他们同时也已经开始按照民族国家的建制在这些东方国家重新配置其政治资源。因为按照国际法,东方国家对于领土主权的最终获得正是民族国家初步形成的标志;而领土主权的确立是东方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在非殖民化运动下通过谋求民族自决而最终得以实现的。从此,国际社会中的主权演化开始与第三世界国家主权密切相关,而主权的多重性含义被日益分化为东方民族(领土)国家主权与西方民族(民主)国家主权两分图景。在西方国家已经由以往单纯的民族国家形式演进为民主国家的时候,东方民族国家还在"领土国家"的建构阶段苦苦挣扎,因为直到目前为止,广大东方国家尽管具备了现代民族国家构成要素的基本形式,但其在建构合法的民族国家时仍然还没有完成领土属性的最终转型,特别是自冷战结束以来由第三世界国家领土边界纷争引发的国际冲突就频频发生。概括起来,东方国家在建构民族国家所面临的领土转型至少包括两个发展阶段:第一,已经获得政治独立的东方国家还没有完全实现国家领土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如非洲国家由于受西方殖民势力范围的影响,许多国家的边界被人为地任意分割和划定,使得一个民族可能同时存在于几个国家。第二,已经完成国家统一并具有相对确定的国家领土边界的东方国家由于民族分离主义运动的冲击还没有真正完成其领土的转型。有些政治实体有民族意识和认同,但缺乏合法的领土或缺乏确定的领土,如库尔德人和巴勒斯坦人。毫无疑问,主权与合法性原则一直与领土密切相关。一方面,这种领土有明确的边界划分,而这种划分经常伴有暴力冲突,国家领土边界的区分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被重视,联合国宪章及许多国际条约都强化了这一点;另一方面,尽管有趋势表明领土主权观念的排他性正渐渐受到侵蚀,但领土并非是一个要么全有、要么全无的命题,它可能根据文化、经济与技术条件而在强度与形式上发生重大变化。   三、领土属性之转型中东方国家的认同危机   如前所述,对于绝大多数东方民族国家来说,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尽管其成功地获得了政治独立,拥有了其相对确定的合法领土边界,但这些国家的领土转型直到目前为止始终还没有完成,而在此过程中却又深刻遭遇到了因其领土转型过程所带来的国家认同危机。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东方国家边界领土争端所引发的国家认同危机。领土是构成国家必不可少之条件,从政治意义上讲,领土是国家行使最高权力的主要对象和范围,国家只有在其领土范围内才能得到充分有效的施行。如果说确定的领土及排他的主权是确立国际关系的基础,那么现实中领土的不确定性则成为国际社会的一大难题。事实上,冷战结束后,东方国家之间领土边界争端矛盾大多都是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遗留下来的,而这使得东方国家在获得政治独立后其所确立的领土边界大都不是处于绝对确定状态,而是相对的确定状态,这就很容易产生国家边界领土争端与冲突。现代民族国家认同既包括以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的诉求为核心的政治认同,也包括以民族文化作为国家基本身份与符号象征诉求为核心的文化认同。如果东方国家因为与其他国家之间的领土争端而不能建立以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的诉求为核心的政治认同,不但得不到国际社会其他成员作为"他者"的合法承认和认同,也会得不到该国内部国民对本国因长期与他国的领土争端所体现出来的国家领土的统一认同,而建立在该认同基础之上的国家文化认同也就更无从谈起,这对东方国家认同来说确实是一个巨大的危机。   其二,民族分离主义运动所带来的国家认同危机。冷战的结束以及两极格局的瓦解使遭受其长期压抑的东方国家地区民族矛盾顿时上升为突出问题,进而最终导致在全世界范围内兴起一股民族分离主义浪潮。而国际政治的一个基本现实是由于绝大多数国家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而很少是单一民族国家,因而不同的国家或民族往往没有或不能处于同一块领土之上,这就很可能为民族分离主义运动留下隐患。因此,一个国家中有不同的民族认同可能会引起另一个国家以某个少数民族的名义加以干涉。另外,

德育科技创新思路论文一课题的提出1。课题的界定生态。是指自然环境中生物自然生长发育的态势生态园则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形成的相互关联稳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我们所说的德育生态园,是借用生态生态园的术国土资源管理中关于测绘实践的探讨论文测绘随着我国科技的进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涉及到环境监测灾害预测国防建设科学研究城市规划等各个领域,并且能够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是目前我国民生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一项工作培育好家风传承好家训论文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向来重视家教。历史上见诸典籍的家训并非鲜见,为后人称颂的也很多。而不成文,也是我国家规家训的一大特点,成为日常生活行为规范的有机部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浅析物理教育中的创新论文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他们想创新,敢创新,会创新。是当代教师必须深入探讨研究的新课题。物理教学中创新不但表现在教育模式和教学论文利维坦无支配自由及其限度摘要霍布斯的利维坦假说为后人思考国家主权和公民权利的关系提供了一个经典版本,也产生了利维坦困境。借助于两种自由概念,伯林强化了利维坦困境。罗尔斯的新契约论自由主义国家干涉理论和佩迪小学体育单元教学中游戏的辅助作用论文游戏作为小学生十分热爱的娱乐方式,其具有形式多样生动活泼乐趣十足的特点。对小学生来说,游戏是最富有快乐和意义的活动,也是促进学习的有效方法。通过游戏教学,小学生容易受游戏情节吸引,平面设计中拼贴技法拓展研究论文摘要拼贴技法是众多设计表现手法中的一种,它是由西方的立体主义艺术家以艺术手段提出来的,随着拼贴技法的发展,它在现代设计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并且在新时代被赋予了新的面貌和内涵。关键词拼有关未来出行最佳方式探讨论文论文摘要本着节能环保对未来出行的最佳方式进行探讨,提出长途出行应采用高铁和真空管道磁悬浮列车两种方式针对未来城市人口和私家车将成数倍增加,而使城市交通供需矛盾日趋加剧,提出了采用可翻转课堂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作用论文摘要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应用翻转课堂,可以实现测验讨论反馈等多种教学互动。基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模块化特点,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有着很大的优势。文章结合实际情况,就翻转课堂在高中信高职体育教学与管理问题及措施探析论文一前言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的招生范围与招生数量在不时增加,因而应对新形势的高职教育,必需要进行高职教育变革,全面改善高职院校的教学形式与教学手段,也为我国教育界的变革打下根底。高职语文教学应体现语文味论文摘要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工具性,它的基本任务是教会学生学语文,用语文。如果语文课失去了工具性,那无所谓什么人文性实践性了,因此工具性是语文的生命。语文课姓语,形成学生的语言能力是语文课
市场化时代人文理论的危机基本问题随想二十多年来中国人文学界正在不断拓宽视野,新的问题领域既超过了任何传统专科学术范围,也超越了国学和西学的固有范围。学术视界的超越性使得在单学科领域内成为权威的学者并不一定能胜任于判断在形式主义与直觉主义之间数学与后现代思想的根源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论战已是当今世界文化论争的热点,实际上,如果我们沿着历史向回追溯,我们会很快辨认出这种对抗构成人类思想文化史的一个逐渐由隐到显的线索,用G8226霍耳顿的话论实事求是的复杂性及其根源摘要从广谱哲学的角度看,实事求是的复杂性至少源于三个方面一是由观控方式的改变导致的事物客现性的多重性二是由主体(不同层次的人或人的集团)的不同导致的价值事实的多样性三是由全局事实和感受现象学浅识梅洛庞蒂作为一个音乐爱好者和一个写过几首新诗的人,适度地阅读一下他的著作是必要的,他就是法国哲学家梅洛庞蒂。梅洛庞蒂是我们一向所说的大现象学家。现象之谓,在于其分别和联系于主体什么是经济哲学?摘要本文旨在提出关于经济哲学的问题。本文从经济哲学的定义出发,解释了什么是经济哲学从价值判断的角度,明确了经济哲学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最后,本文把寻求经济哲学的方法诉诸传统。关键字哲学浅析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后学际遇及其发展趋向一课题史回顾及研究现状的价值评述上世纪末特别是本世纪初以来,西方后现代哲学思潮对我国马克思主义思想界形成的强大冲击不亚于一场强烈的文化大地震,霎时间,后现代哲学似乎成为马克思主义哲浅析法哲学与法理学词源发展与关系一法哲学与法理学的词源发展事物的概念自其产生之初,并非静止的一成不变的,其内涵与外延处于动态的变化发展之中。若要准确地理解法哲学与法理学之间的关系,我们必须对二者的词源发展有所了解浅谈毛泽东反面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在20世纪30年代,毛泽东为了反思批判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左倾与右倾路线的错误,以及制定和贯彻抗日战争的正确的战略策略,系统学习研究了苏联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西洛可夫爱森堡米丁,中国早浅谈毛泽东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抗战的历史启示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回顾抗战的历史,重温毛泽东指导抗战留下的历史文献,我们再一次为他老人家坚定的立场灵活的策略敏锐的洞察力惊人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所折服,而这一切浅谈毛泽东与新哲学1937年4月至8月间,毛泽东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授课110多个学时,辩证法唯物论就是其讲授的主要内容之一。不仅他的两篇最著名的哲学论文矛盾论和实践论起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的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视域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视域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视域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视域正文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类似,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也碰到了一些问题。一种主义一种哲学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