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茶,一片树叶的故事的影像浅析

  2014 年 8 月 12 日,中国(青海)世界山地纪录片节玉昆仑奖国际纪录片评选活动落下帷幕。本届山地纪录片节以山地族群的生存记忆与被拯救中的边缘影像为主题,经评选,央视纪录频道的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斩获人文类纪录片大奖。本片用动态的眼光透过茶艺茶事的真实记录、 茶语茶人的讲述、世界各国茶文化的解读,以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理解世界文化,温厚表达了对生命个体的关照和社会人文的思考为当前文化纪录片的艺术创作提供了范本。
  在纪录片中,当表现对象成为非物质性的文化内涵,文化的直观形象需要通过影像来构建。 在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 》中,茶文化的完整视听形象和人文思索的准确表达正是借助于兼具历史性、 思想性、审美三者合一的影像结构,传统的民族文化符号情节来实现的。
  一、《茶,一片树叶的故事》与跨文化类纪录片
  影像本身具有一定的象征性,纪录片的内涵能够透过视听元素得到准确的表达。 在纪实的过程中,纪录片的影像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的表象进行简单还原,而是把具有社会文化内涵的现实主体提供给人们解读。
  《纪录片的理念与方法》一书中,中国传媒大学任远教授将跨文化纪录片总结为:(跨文化纪录片)指所表现的主体人物或者主体环境(对象文化)与制作者所设定的目标观众(目标文化)之间存在着文化差异的纪录片。 笔者认为,跨文化纪录片的创作特点主要有:在真实性、纪实性的基础上,突显人文性,要求审美表达与思辨性并重,题材选择具有深刻的人文内涵,主题表达与影像创作具备浓厚的人文关怀精神。
  《茶, 一片树叶的故事》 作为跨文化纪录片的典型, 该片将世界各地迥异新奇的茶艺文化及其历史、自然风貌作为表现对象,以海内外普通民众作为目标观众,完整展示了世界各地茶文化的生存现状,深度审视茶文化与个体生活和命运之间的多重关联,在茶文化的跨国对话中实现了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对接。 创作团队跨越中国涉足异域,真实记录了世界各地 60 位茶人背后与茶的不解之缘, 从题材运用到影像表达倾力营造人文意蕴,以展示温厚的人文性内涵。 茶是中国形象的鲜明标志,也是传统文化的无形载体,经过镜头的流畅表达,传统的茶文化的鲜活形象与客观现实中形形色色的大小人物相重叠,由此具备了先前不曾有过的人文意味。
  二、《茶,一片树叶的故事》的影像表达与分析
  (一)史、思、诗的影像结构
  文化因影像而广泛流传, 影像因文化而彰显意蕴。 纪录片为文化和影像营造了共赢互利的机遇,而茶文化艺术的充分表达,亦离不开与之相应的影像呈现。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从影像结构入手,从对历史的回望与思辨、社会角色的挖掘与思想传递以及人文关怀的审美表达三个层面有效塑造了史、思、诗兼具的茶文化形象。
  其一,史:历史的回望与思辨。今天的故事就是明天的历史。 该纪录片不但完成了纪录的使命,也自觉意识到自身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对古老的茶文化历史进行梳理的过程,主创者尝试用现代思维理念和当代价值取向的视角进行解读,给予历史留痕以一种不同以往的探究,以期带给观众全新的历史感悟。
  纵向的社会背景为茶文化增添了厚重的历史色彩,也体现出创作者所秉持的与时代一起思考的创作观念,提升了该作品的历史价值与时代气息。 在第六集对日本茶道的讲述中, 以国际茶道香道丹月流宗家、浙江树人大学茶文化客座教授丹下明月女士作为切入点。本集讲述丹下明月女士每年春天和秋天都会从日本来到中国向学生们传授丹月流茶道的技术和精髓,当她将写有茶道友好,日中友好字样的祈愿绘马被挂上神社,通过镜头对悬挂祈愿绘马动作的捕捉放大,传达的意义也由此延伸至历史层面,实现了对中日和平友好理念的一次巧妙传达。
  其二,思:社会角色的挖掘与思想传递。对社会角色进行挖掘刻画的过程,是透过现象逐步接近本质的过程。据报道,《茶,一片树叶的故事》在六集中主要描述了 60 位命运与茶紧密相系的人物,包括茶农、茶亲(采茶人)、手工茶制作者、茶客等,他们各自拥有着不同的社会身份:龙井茶工艺继承人、福建太姥山僧人、泰国曼谷的拉茶人、日本茶道师等,包括来自中国台湾的淡如菊茶书院创始人李曙韵、英式下午茶文化专家卡罗库罗斯基女士等茶文化推广者。
  在对不同人物的细节进行深度挖掘的过程中,创作者以茶作为生存状态的参照物,大幅度运用凝练的画面和解说,细腻的特写、近景镜头充分表现茶的恒久魅力,内容涉及茶叶产地自然景观的展现、制作工艺的灵魂捕捉、古老茶艺的历史重现、各国茶道文化的客观阐释多个层面。在这里,茶与人的关系对等,茶的描述展现了深受传统文化积淀影响的个体的特性,表露了人的思想观念,以茶喻人,对茶的拟人化表述就是对人物的侧面刻画。独具匠心的场面调度和信息量丰富的画面营造了视觉奇观和生活实感,将生活节奏拉长,也瓦解了悬念,避免了曲折的故事情节,以写意的形式诗意呈现了一群辛苦劳作、靠茶得以存活的人们。
  此外,创作者的目光并不仅仅满足于对中国传统茶文化的生动诠释, 更力图超越民族精神的局限,将来自不同国度的茶工艺及制茶人的生活内容加以整合,在中国美学与国际审美视角的对接中充分展示了世界各个角落的茶文化的精彩之处。
  其三,诗:人文关怀的审美表达。原生态的生活画面是纪录片的外壳, 只有情感思想才能赋予其以生命。 情感的观照、人文的关怀是跨文化纪录片创作有别于其他类型的显著标志。 《茶,一片树叶的故事》用一个个具体的人物故事串联起中国各地和海内外与茶相关的人文景观,在征服世界的香气背后,我们所看到的,有艰辛的劳作,有濒临消失的古老茶技,有沁人的茶汤,有沉淀于生活的真情,也有绵延的山河,传递出浓浓的人文情怀。
  总导演王冲霄在采访中说:一道茶,就是一种人生,每一个茶人其实都在修行属于自己的茶道,而所谓茶道,就是在我们都明知不完美的生命中,对完美的温柔试探,哪怕,只有一杯茶的时间。他认为,一碗茶从茶山一直到茶客面前的汤水,其中的每一道工序都是茶人用心在做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史、思、诗相结合的影像结构塑造了 《茶 ,一片树叶的故事》的历史纵深感与文化气息,茶文化的独特性与差异性渗透到语意中,促使整部作品的生活意蕴与人文质感如同饮茶般 良久有回味, 始觉甘如饴。
  (二)传统的民族文化符号情节
  电影理论家克里斯蒂安麦茨曾指出, 影像的内涵在本质上是象征性的:符旨推动符征,然后加以超越。[5]纪录片某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是由影像和解说词构建完成的,在本片中,这一观点主要表现为叙述段落内丰富而独特的民族文化符号的应用。民族文化符号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特色的凝练表达。将民族文化符号运用于展示传统茶文化之中,在强调茶文化地位的同时,也生动展示了中国传统茶文化宏大丰富的形象。
  《茶,一片树叶的故事》的第一集 《土地和手掌的温度》 首个段落选取了普洱茶的生产胜地云南景迈山, 通过讲述景迈山制茶人苏国文老先生的生活,从侧面介绍普洱茶的制作过程和布朗族的茶祭节日茶祖节。 关于茶祖节的介绍,《土地和手掌的温度》中有这样一段解说:茶是布朗族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也是布朗族神圣的代表。 每年举行一次茶祖节是世代相传的习俗,他们坚信着每一块茶地都有茶神。茶祭时,人们会到山顶呼唤茶神。他们认为每一块茶地都有茶魂,他们要在那天把所有茶神唤回来欢度节日是他们给后人留下了财富,任何一个布朗族人都不能忘记。
  茶祖节作为具有狂欢色彩的仪式性活动,展现了布朗族人内心对茶神的敬重与热爱,他们认为生活富足安宁来自茶神帕哎冷的庇佑。 在这里,茶所蕴含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我们视觉所及的范围,而延伸到了精神传统的领域,成为了容纳文化的灵魂器具。 纪录片中的茶神首先是对苏国文等茶人们所祭拜的神像的形象复制,茶魂的形象则是以茶园中雕刻有印记以代表茶魂树的树桩来体现。 对于普通受众来讲,茶神这个符号在叙述之前并不存在。通过解说词和影像的叙述,受众认知到了布朗族人们在狩猎之春茶采摘之后召唤茶魂的仪式以及在新茶制成时对茶神的感谢或祈祷的行为。 在叙述过程中,茶神的祭拜仪式与受众的日常生活经验相联系, 从而引起了心理上的认同。 至此,受众认知到茶神在布朗族人文化中的地位,以及茶神具有代表民族整体文化符号意义的象征意味。在这里,本片的叙述建构了茶神这个文化符号,而茶神的所指意义则是在影像中通过不同景别和角度,以及解说词的反复描述中形成的。
  茶祖节的艺术化呈现为我们建构了一个影像化的布朗族人的文化符号系统,表达了布朗族人在精神上与山林那种无法割舍的天然情感, 也让我们感受到,在现代化进程的今天还尚存着以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然而,对云南茶祖节这一情节的描述中,主创者有意淡化了来自现实的冲击和矛盾。饮茶虽然是人们日常的生活习惯,但场面宏大的茶祭仪式性活动只是在偏远地区得以重现,古老的文化传统在现代社会依然需要更多的关注与保护。
  《茶,一片树叶的故事》作为典型的跨文化纪录片作品,首次将茶作为一个独立的叙述主体引入纪录片进行了全新纪录与阐释,从题材选择到影像表达皆具人文意蕴,运用兼具历史性、思想性、审美的影像结构与民族本土的文化符号情节,有力塑造了茶文化完整而崭新的视听形象。同时其特有的影像表达方式在多元文化的融合和多种美学手段的尝试中,成功塑造了该片的文化内涵。这种举动作为个体对当前生活状态所进行的自我审视与思考行为的展示,也是人们文化本土意识的觉醒与自我身份认同的表达

检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消丸中绿原酸的含量消疕丸是根据济南市中医医院名老中医经验方开发的制剂,由金银花土茯苓菝葜山豆根当归等多味药物组成,具有解毒活血养阴清热祛风润燥的功效,用于治疗银屑病(即牛皮癣)。为有效控制该制剂的质探讨交通工程设计制图标准化问题1交通工程制图标准问题交通工程设计是道路工程设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和交通运行效率,防止交通事故发生,提高道路安全性起到重要作用。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交通工程也越来越简析职业院校有机化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俨然已经成为我们职业教育的目标。我们培养的学生应当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应当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走上工作岗位后同时应具备持续发展的能力。我们所培养在高土壤电阻率地区采用砼接地体降阻的实例对于在高土壤电阻率地区进行电气系统的接地工程时,存在一个采用最有效的降低接地电阻的措施和方法问题。依据人工垂直接地体的简化计算公式Rkrho(Omega)。式中k为简化计算系数,它现金流量的信息含量研究摘要人们在观念上认为现金流量是有用信息,是重要信息。本文试图用我国上市公司有的关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方法证明这一论断的真伪。为此,本文共设四个假设经营现金流量和非正常报酬之间没有联系中小企业板块会计盈余与现金流量信息含量研究摘要会计信息的内容有会计盈余和现金流量信息含量。近年来,中小型企业迅速崛起,在我国国民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离不开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壮大。文章对中小企业板块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测定及经验模型对比摘要土壤水的基质势或土壤水吸力是土壤含水率的函数,它们之间的关系曲线称为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该曲线反映了土壤水的能量与数量关系,是反映土壤水分运动基本特征的曲线1。它是表示土壤基本水扎根音乐的土壤,绽放律动的芬芳摘要音乐教育能够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传统的音乐教学,一味地唱歌,内容死板,教学手段单一,学生失去了学习音乐的兴趣。为了提高音乐课堂的有效性,笔者通过实践,得出了一个最有效小学教育如何改良培养创新人才的土壤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而小学,是人才培养的底层,也可以说是培养的土壤,这个土壤适不适合创新人才的成长,更是关键。一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一)素质教育落实问题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作用及特性分析摘要电力系统的运行安全直接关系到人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质量,加强对电力系统的安全维护至关重要,而继电保护正是维护电力系统运行安全的有效方法。随着计算机网络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继电保扎根电力献赤城朴实无华写春秋说起井师傅,十二师一四团的老人小孩都很熟悉,谁家的电表坏了电线短路了电器坏了都会想到井师傅。参加工作30多年来,他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凭着一股钻劲和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先后发明了瓷瓶固
谈逻辑思维在创新过程中的作用自1912年西方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经济学领域规定创新是把一种从未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以来,创新理论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其应用也已从生产领域延展到社会领谈西方当代艺术概念的困惑与无奈界定艺术的传统方式基本上是本质论的逻辑,从传统的再现论到表现说,从形式论到直觉说,从情感说到符号论,莫不如此。可是,在反本质论看来,艺术从来就是排斥定义的,由此本质论认为艺术已无法浅析西方当代艺术概念的困惑与无奈界定艺术的传统方式基本上是本质论的逻辑,从传统的再现论到表现说,从形式论到直觉说,从情感说到符号论,莫不如此。可是,在反本质论看来,艺术从来就是排斥定义的,由此本质论认为艺术已无法浅析精神生产概念的三维审视精神生产是人类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马克思社会全面生产理论的重要一维。在马克思的论述中,精神生产受到物质生产的限制,并且受到一系列社会条件制约。但马克思并没有明确精神生产的真正内唯物主义视域下哲学物质观发展的逻辑解读品学网论文网论文频道一路陪伴考生编写大小论文,其中有开心也有失落。在此,小编又为朋友编辑了ldquo唯物主义视域下哲学物质观发展的逻辑解读rdquo,希望朋友们可以用得着!一对传统哲学基本问题的三重逻辑内涵探究所谓哲学基本问题,应该是哲学所有问题的灵魂,正是哲学基本问题统摄着其他全部问题,并使所有的问题都趋向于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研究已经提出了很多有价值浅析我国法官的司法论证义务一问题的缘起司法裁判是一个据法讲理以理服人的过程,说这是现代司法的一个常识,似不为过。但在我国目前,似乎并不如此,以致对司法裁判必经充分论证这一点,常常不仅需要学理层面的论证,还需浅析共享价值论社会主义社会是否还存在剩余价值,是一个争议比较大的问题。党的主要文献中没有用过,有关政治经济学教材中也很少出现。但是,在理论界(主要是经济理论界)在报纸杂志中(特别是学术会议上)还从逻辑思辨到理性架构牟宗三逻辑哲学思想讨论应当说,在20世纪中国哲学史和思想史的历史长卷上,绝少不了哲学家牟宗三这浓墨重彩的一笔。但长期以来,囿于研究者学术视野和哲学诸学科部门之间(如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逻辑学伦理学宗教学等)归纳思想新探究归纳是近代以来科学研究常用的一种重要方法,它对科技进步和知识创新等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自培根的归纳法被休谟质疑的数百年来,后人相继提出破解归纳问题的诸多方案,但无一例外地陷入各谈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的逻辑起点再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的逻辑起点问题是关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论体系科学化的元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安身立命的回乡。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域以价值概念作为逻辑起点,通过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