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浅谈当代中国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融合

  中国和意大利是两个拥有着灿烂辉煌文明的国家,它们曾以自己古老而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推动了整个世界的文明发展与进步,为人类的发展历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由于民族文化背景的差异和人们审美标准与习惯的不同,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也分别代表着东西方两种不同风格的音乐文化。作为两种独立的歌唱艺术,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拥有着许多自己独特的个性,但虽如此,它们并不是格格不入的,在许多方面这两种唱法也有着天然而不可分割的联系。
  在当代中国,将意大利美声唱法融入我国传统民歌的民族唱法已成为一门新兴的歌唱艺术。它在拥有中国民族唱法声音清脆甜美这一特点的同时,又拥有着意大利美声唱法的圆润优雅。形成了以中国的文化、语言为基础的,以科学的发声方法为条件,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及符合当代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意识和欣赏习惯的歌唱方法。
  一、民族唱法的产生与美声唱法的起源
  (一)民族唱法的产生
  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所谓民族唱法,就是根据我国各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按照自己的喜好创造并发展起来的音乐活动,表达他们自己的思想、情感、意志和愿望的歌唱形式并流传至今。我国的民族唱法体现着我国各民族的艺术特点,以及中国大众的欣赏习惯和对音乐的审美标准,它是我国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民族唱法继承了我国各民族民间音乐的优良传统,演唱形式多种多样,感情简单、朴实,语言活泼、生动,极富有中国传统的民族特色。最初的民族唱法在表演时完全使用真声来演唱,喉咙容易发紧,声音也因为缺乏气息的支持,流动性不够,导致歌唱者的声音听起来硬且直接。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声乐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唱法主要以自身的发声方法为基础,将美声唱法中对假声的运用融入民族唱法之中,使得演唱者能将真假声在歌曲的演唱中结合运用,使声音听起来圆润流畅,更富于表现力。
  (二)美声唱法的起源
  美声唱法起源于意大利,它有着科学的发声方法,重视各个音区之间音色的和谐统一。早在古希腊时期,意大利就出现了将诗歌和音乐融合在一起演唱形式,内容多以史诗和民间传说为主。古罗马时期,随着帝国不断对外侵略扩张,从被征服的地区带回了许多优秀的乐师、歌手以及丰富的音乐文化,并聚集在罗马,为意大利的音乐文化奠定了丰厚基础。
  阉人歌唱家是最早开始演唱美声唱法的。阉人歌唱家经过了严格的训练,歌喉灵活,具有演唱装饰音、颤音等高难度乐句的能力。阉人歌唱家们把整个欧洲的声乐水平推进到了美声唱法的黄金时期,奠定了美声唱法的基础。
  歌剧,约于1600年前后诞生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它的产生促进了美声唱法的发展和提高,并逐渐在歌剧这种独特艺术形式的发展需求上,继续提高完善,成为了一种科学的演唱方法。它的产生与发展对全世界声乐艺术的发展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二、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对比
  (一)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在呼吸方面的比较
  民族唱法重视在气息与咬字上的结合,而美声唱法则更加注重气息与声音、与共鸣之间的结合。尽管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对气息都有着以腰部和腹部力量为支撑的要求,但相比较之下,民族唱法要求以提气收腹为基本手段,后者反之,美声唱法的要求大致是以腰部和腹部的扩张以及横膈膜的下沉为主。
  此外,美声唱法对气息的连贯性也有着很高的要求,民族唱法则讲究气口,讲究声音的颗粒性。从声音效果上来说,因为民族唱法的气息比较浅,所以声音更薄、更亮,而且听起来硬朗、坚实。美声唱法讲究胸腹式联合呼吸,气息深沉,所以声音也更加厚实、丰满。从理论上看,民族唱法相较于美声唱法来说,缺乏更加系统的呼吸理论和科学研究,但它更多注重的是感性上和经验赋予的内容,而美声唱法则更加注重科学的呼吸理论和应用技术,注重的是呼吸的理性与科学性。
  (二)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在发声技巧上的比较
  首先,民族唱法因为受到了我国传统民歌以及大众审美标准的影响,追求声音高亢、明亮并且甜美,发声位置要靠前一些,具有深刻的东方艺术文化特征。美声唱法则强调圆润、柔和、丰满以及浑厚等特点,音色较民族唱法的发声位置要更靠后一些,声音也要暗一些。
  另外,在美声唱法中,讲究将真假声相结合的混合运用。它通过对演唱者真假声区的处理,使得演唱者各个音区的音色趋向一致,不出现明显的转换痕迹。而民族唱法却有意的将真声与假声之间的差异突出,增强两种不同音色的碰撞。这样做的目的在于通过真假声不同音色的冲突形成鲜明的音色比较,达到所期待的效果。不过,当代中国的民族唱法在真假声转换与应用的部分与美声唱法已逐渐趋同。
  (三)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在声音共鸣上的比较
  民族唱法中强调声音的高位置,它更注重头腔共鸣运用在歌唱中的作用。它对头腔共鸣的运用,使演唱者的声音集中,具有细腻柔和并且坚韧的特点。头腔共鸣技术的运用使声音的穿透力也很强,具有高亢、嘹亮的效果。然而美声唱法的主要特点在于对整个腔体共鸣的运用。在美声唱法的演唱过程中,声音的高位安放是整个共鸣技术的应用核心。演唱者把声音始终保持在高位置上,使得在对整个作品的歌唱中,不论音的高低,每个音符都柔和饱满而又富于光泽,有利于声音的统一。
  其次,由于我国民族唱法对咬字吐字方面有着极高的要求,所以在传统民族唱法中,对口腔共鸣的使用方式也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在传统的民族唱法中十分强调声音的位置要靠前一些。演唱者发声位置靠前就可以使声音清脆明亮,婉转动听,歌唱者的声音可以随着不同的咬字转腔换调,但声音听起来比较扁。在美声唱法中则是主张打开,它以这种方式扩充和调节共鸣的空间。美声唱法把口腔的共鸣与咽腔的共鸣当作是人声共鸣的扩大器,它突出了咽部共鸣在歌唱中的地位,避免了民族唱法中尖锐、挤压等不良的音色效果。美声唱法强调胸腔共鸣在整个共鸣腔体中的重要作用,它把胸腔共鸣作为声音的基础和支点。反之,民族唱法对胸腔共鸣就不够重视。
  三、当代中国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融合
  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是在两个完全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两者存在着很大的差别。美声唱法传入我国是在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它在中国的传播极大的推动了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随着历史的发展,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这两种唱法的融合也逐渐成为了一个新的趋势。当代中国的民族唱法在保持其原有特点的前提下,借鉴并吸收了美声唱法的精髓,取得了一个新的突破,奠定了当代民族声乐的发展方向。
  (一)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在呼吸方面的融合
  传统的民族唱法虽重视呼吸的运用,但在声音的表现上则以紧为主,重字轻声,演唱时刻意强调喉头和声带的振动,导致声音听起来很单薄、苍白而无力。美声唱法在对声音的表现上则要求整个腔体的贯通,它十分注重呼吸的运用,强调将声音搭载在气息之上,但歌唱时的咬字吐字稍有不清。当代民族唱法正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保证了我国民族声乐独特的民族语言特点和演唱风格的前提下,借鉴了美声唱法的呼吸方法,正确认识和掌握了咬字与呼吸之间的关系,克服了传统民族唱法中重字轻声的习惯,把声音始终搭载在气息之上,从而使声音更具有穿透力,音色也更加丰满、圆润。
  (二)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在发声技巧上的融合
  中国传统的民族唱法在对声音的训练上多以对语言的训练带动发声训练,它侧重对歌词的表现,但是在视听效果和对高音的演唱上存在着很多不足。当代民族唱法正是吸收和借鉴了美声唱法中对真假声混合声区演唱的科学发声原理,弥补了这个不足。我们都知道,美声唱法主张一种放松并且自然的歌唱状态,比起中国传统的民族唱法,它减轻了发声时对喉头和声带的影响,解放了吐字咬字、发声和共鸣的器官,如口、咽、喉、下巴等。传统的民族唱法通过与美声唱法的融合,获得了更加通透、松弛和优雅、动听的歌唱声音。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融合也使得我国当代民族唱法在具有自身独特的发声特点以外,同时也具有了圆润、柔和的特征,声音相较于中国传统的民族唱法也更加的通透、统一,对歌曲内容、情感、意识的表现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
  (三)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在咬字吐字上的融合
  中国传统的民族唱法讲究声情并茂,字正腔圆,它要求演唱者在歌唱的过程中对每个字都准确的做到咬字、吐字、归韵、收音。中国传统民族唱法的语言特点是在咬字时把元音形成在口腔前部,用嘴唇来咬字,使声音流入鼻腔。尽管这种咬字吐字的方法符合我国民族语言的发声特点,但因为发声时很少用到咽腔和胸腔的共鸣,声音就失去了通畅、圆润的感觉,也不够浑厚。造成了音量较小,穿透力较差的声音状态,使得演唱者的声音的表现能力受到了相应的限制,导致演唱者在表演过程中的声音听起来暧昧且不悦耳。美声唱法中对歌词的咬字吐字技术远远没有中国民族唱法中的那么复杂。美声唱法的歌曲多为意大利语,意大利语中只有aeiou五个元音,演唱时多用后槽牙咬字,大牙关节打开,使声音更加连贯。但这种咬字的方法会使得声音听起来含糊不清。当代民族唱法就大胆的学习和借鉴了美声唱法的内容,在结合中国语言发声特点的前提下,把以往横向咬字的形式改为横竖形式,咬字吐字的位置得到了统一,发声也更加圆润饱满,改善了中国传统民族唱法咬字吐字时在音色上的不足。

品德学科发展性评价的策略研究摘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既给思想品德教育改革带来了无限生机,又使学校德育面临着许多挑战。社会变迁所造成的旧价值观念逐步解体,新的价值观念尚未有效重构,在一定程美国中小学教师培养最新动向美国师范教育现在主要由综合大学来完成,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普通文理知识及专业的学习另外,还非常重视学生的实际教学能力的养成。这方面的情况,我国已有了比较全面的介绍。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论学校德育方法的重心转移德育方法是实现德育目标,完成德育任务的途径和手段,是教师与学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媒介和桥梁。在以往的学校德育工作中,受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与学生在德育教学中的地位出现学案教学法的实践与思考自1998年以来,我们教研组一直进行学案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对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成绩起到了积极作用。现将具体做法和粗浅体会汇报如下,求教于各位领导和老师。一学案教学的关键浅析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教学中有效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获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因为多媒体的声音和动感的画面能在很大程度上能激发小学生的兴趣,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更有利于学生接受和掌握新知识。下面我就多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及影响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教学内容以多种信息形式予以展示,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将抽象内容形象化,发挥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的特点,将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增强学生的学习浅析网络环境下的中职政治课程教学策略随着网络在我国的发展和普及,其对于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促进了网络技术与中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并为中职政治课程教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和更多关于微课引领下的中学物理高效教学微课正在兴起,我校广大教师也积极采用微课教学,借助微课,通过开展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可以将课堂的重点难点以微视频的形式送到学生家,逐步实现学生先学,遇到问题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学简述撤并校中学生及乡村文化的困境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颁布,决定指出,应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自此,席卷全国的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运动拉开帷幕,为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全面提高教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收入分配问题分析从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到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教育部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的指导意见的通知的出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收入水平大大提高,提浅谈如何激发职教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职业学校的美术教育培养的目标是幼教美术老师,这个专业的学生既要掌握从事教育工作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即绘画书法技能。书法课程其性质属于艺术门类的知识课,同时
怎样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论文思维的积极性求异性广阔性联想性等是发散思维的特性,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抓住这些特性进行训练与培养,既可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又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高中培养学生想像力教学论文阅读教学中,笔者尝试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一激活文字,创设形象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像,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生态美学生物教学论文一课前引导的渗透,让学生重视生态美学提出的意义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我们周围的植物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些事实,过去人们常见的野生植物,目前人们已经看不到了。人参,被人们视为东北筑内空间设计中空间尺度与功能关系的把握论文摘要建筑内部空间为人所用,是人们生活的主要场所。在室内空间设计中,设计师不但要充分考虑其使用功能上的要求,还应考虑空间尺度对人们的行为和精神方面的影响。室内空间的功能决定了室内空间医疗空间对病患心理的影响优秀论文患者的种种心理需求首先要求我们对医疗空间环境设计的重视,一味追求高科技高效率的冷漠医疗空间现状势必随着时间的推移被更为人性化的设计而取代。而要做到人性化的医疗空间需要更多地关注患者浅谈班级集体荣誉感的培养的论文一个班集体就象一个小社会,要使她健康有序的发展,不仅要靠各种法律法规来约束,而且还要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凝聚力,也就是班级集体荣誉感。它是一个班级的灵魂,是一种内在力量的体现,一个班级语文优秀教学论文获奖篇教师教学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论文获奖篇教师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应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是适应时代的新目标,新要求。在信息社会,在提倡创新,张扬个性的今天,如何快速有效地获取信息,议一题多解与发散思维的培养的教学论文发散思维也叫辐射思维求异思维,其特点就是对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结构形式不同的相互关系去启发诱导同学,通过不同的思路去解答同一个问题,引导同学讲述各自解题思路和算理,沟通解与解高职生人文素养论文第一篇一高职生人文素养培养现状社会环境层面上,主要表现为浮躁和功利,快餐文化和网络游戏盛行。这些不良的社会风气,使高职生大部分时间用在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学习上,或者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试论现代教育手段在幼儿教育教学中的积极作用论文摘要幼儿教育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具有满足幼儿心理需要激发学习兴趣提升自信心有效解决教学重点难点的作用。关键词现代教育手段教学作用随着电视电脑等高科技产品进入到平常百姓家庭,人们的生活丰分析医学影像数字化实验教学平台在核医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论文利用PACS(通信系统)和医学影像存档来开展核医学实验教学活动,不仅是医学影像试验教学方法上的改革,还是医学影像学试验教学方法上创新的新趋势。本次研究,为了培养学生超强的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