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三国时孙权为什么把首都建在抢来的荆州属地武昌?南京和苏州不适合建都吗?

  首先说说孙权曾作国都的武昌。
  夷陵之战后,孙权做了一项重大战略调整,把大本营从建业搬到了荆州,具体地点在江夏郡的鄂县,孙权将其改名为武昌。
  这个武昌并非现在武汉三镇的武昌,而是今湖北省鄂州市,也在长江边上,位于武汉的下游,两地相距120公里,约合汉代350里。
  孙权为什么选择武昌呢?作为孙吴新大本营,武昌显得更为巩固,这里的自然条件非常好,其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其东南方的幕阜山余脉,山势险峻,是天然的军事屏障。
  武昌临近江边的西山景色十分秀美,环城绕廓有洋澜湖和三山湖,让古武昌城显得景色宜人,适于居住。附近的西山还自古出铁,离武昌不远的汀祖、碧石和大冶的铜录山一带铜矿丰富,冶炼业在这里早有一定规模。
  武昌城西90里处有樊川,可停泊水军船只,与樊川相连的有长达百里的梁子湖,湖面很宽,水量足,终年不枯,是操练水军的理想处所。由樊川还可轻松进入长江,其交汇处就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要塞樊口,这里已经成为孙吴水军最重要的基地之一。
  要与强大的魏军争衡,水军是吴军的致胜法宝,孙权一向重视水军建设,大本营迁到武昌后,孙权"于武昌新装大船,名为长安"。
  到了孙吴黄武八年(229年)4月,孙权在武昌城南郊称帝,定国号为吴,定国都为武昌。武昌,成为孙吴政权的第一个正式国都。
  其次说说孙权为何又退出了武昌。
  孙权在武昌称帝后,没过多长时间又主动退出了武昌,将国都迁回建业,也就是南京,时间是孙吴黄龙元年(229年)9月。
  武昌为作孙吴的国都仅仅只有5个月,如此仓促的定都与迁都,让外界十分不解。
  其实,主要原因是蜀汉。孙权称帝后,主持蜀汉国政的诸葛亮主动与孙权结好,派人出使武昌,出于战略上的考虑,孙权也积极回应,双方"绝盟好议",恢复了孙刘联盟。
  双方认为,摆在各自面前的最大问题是联手灭掉曹魏,对此双方进行了盟誓,并且还想到了曹魏灭亡以后领土如何划分的问题。
  当时曹魏占领的北方领土主要有9个州,即豫州、青州、徐州、幽州、兖州、冀州、并州、凉州以及司隶校尉部。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将这9个州一分为二,双方各执其一。
  这项"分天下"的方案,具体内容是:豫州、青州、徐州、幽州归孙吴;兖州、冀州、并州、凉州归蜀汉;司隶校尉部以函谷关为界,西边为蜀汉,东边归孙吴。
  此前孙权命步骘遥领冀州牧,朱然遥领兖州牧,根据双方盟约,冀州和兖州在扫平曹魏后将归蜀汉,孙权下令解除步骘和朱然的这两项兼职。
  诸葛亮也迅速作为回应,他上奏后主,把鲁王刘永的封号改为甘陵王,把梁王刘理的封号改为安平王,原因是鲁国、梁国都在未来孙吴的辖区内。
  为了表示对盟约的尊重,孙权做出重大举措,将国都由武昌迁回建业,以表明自己无意在西面与蜀汉相争的诚意。
  最后说说孙权为何频繁"迁都"。
  孙氏的大本营最早是吴郡的吴县,也就是苏州,孙策死时,曹操曾以朝廷的名义下诏,限定孙权的活动范围就是吴县周边。
  但孙权掌权以后发展速度很快,地盘越来越大,不仅占有江东,还渡江夺取了庐江郡、九江郡等地,又西进荆州,赤壁之战后占据了长江中下游的大部分地区,夷陵之战使其在荆州的 地盘得以巩固。
  孙权的势力范围越来越向西移,为方便指挥,孙权的大本营也不断向西迁,先由吴县迁到京口,也就是镇江,再由京口迁到建业。
  孙权后来将国都由武昌迁回建业,除蜀汉关系方面的考虑外,也有巩固长江防线的考虑,长江是一道天然防线,但它的缺点是太长了,需要大量人马防守,处处设防又难以做到,所以只能重点防御。
  江东是孙氏的根据地,别的地方能丢,这里不能丢,所以江东一直是孙权经营的重点,为此他下大力气搞了一个濡须口要塞,后来又搞了一个东兴要塞,这两处要塞都是护卫建业的。
  所以,孙权回撤建业,一方面是与蜀汉关系的考虑,另一方面其实也是内在的需要,达到进可攻、退可守的目的,确保自己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孙权一定要把首都放在荆州伏击的武昌,舍弃原先的根据地建业,主要是因为当时的东吴地理格局与自身政权的属性造成的。去武昌看似危险,实际上对孙权本人是最为有利的。
  孙权在正式称帝之前,家族已经在江东地区经营了1-2代人的时间。虽然如此,但他的政权属性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外来户。 家族本来自于荆楚以南的长沙,获得政治威望是在中原的洛阳。主要的部队早期是长沙附近的,后来则是孙策追随袁术时期在江北-淮南地区招募的。
  孙策正是依靠江北人为主的部队,拿下了江东地区,主要是吴郡一带。所以,孙权继承的也是一个江北人出兵-江南人出钱的二元混合政权。 江东大族们是被征服者,但也默认了江北部队保护自己安全的事实。孙权则是江北集团的代表人物,必须首先考虑麾下军功集团的利益,还要兼顾江东大族们的事情。如果平衡不好,那么就会失去根基。从赤壁前的摇摆就能看出,江东大族不配合,他的军事集团就没有抵抗下去的希望。这样的情况在后来的永嘉之乱和衣冠南渡时期,又上演过一回。
  另一个因素就是长江流域本身的格局问题。 不要看历史上有很多立足东南的政权,实际上他们都是完全依赖农业产出的非海洋性国家。恰巧南方主要产粮区就分布在长江沿岸的有限平原上,所以沿江防御的重要性远超利用山峦地势的层层阻击。加上隋唐前的南方,开发力度非常有限,大量非编户齐民人口还以原先的部族结构生活在山区。这就让孙权的东吴格外需要计较长江南岸的每一寸土地。
  也由于这一的格局设定,长江水战中控制上游的一方有巨大优势。 在有限的江面作战,顺流而下是巨大的气候加成。历史上的很多北方朝代南下,其实都是用这办法来抵消南方人的水战优势。孙权即便是没有能力攻入巴蜀,也需要在自己的主要经济生产区之外,设立一个缓冲防御支点。荆州的意义就是如此。可以说当地对东吴的利害关系,远超蜀汉和曹魏。
  结合以上两点来看,就不难理解孙权的用意。他首先需要在荆州设立强大的军事防御力量,保护自己的江东领地。 为此不惜将自己的总部也搬到前线位置,以便更好的做出决策。否则弱对手发展出成规模的水军,阶段长江东西流向的通信,那么下游的政权将非常吃亏。原先的总部设在建业而不是更繁华的江东核心苏州,就是这样用意。
  另外,由于自己和强制迁徙的豪族附庸一起到了新的地方,就削弱了江东大族们对自己的节制能力。 像鲁肃、张昭这样的江东本地名人,在建业还可以和地方上遥相呼应。到了西边的武昌,就身份转变为君主带来的职业官吏,没有以前的地方号召力。这对于想要加强个人控制力的孙权来说,也是非常有利的事情。
  苏州、南京、武昌,都曾经是孙吴政权的都城。孙吴政权都城的搬迁,只是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做出的决定。
  我们来看看孙吴政权都城的搬迁史。
  建安元年,即196年,汉献帝定都许昌之后,孙策联合了曹操,被封为吴侯,治所就在吴郡,就是现在的江苏苏州地区。
  建安十三年,即208年,随着东吴往北方的扩张,孙权将治所搬迁到了京城,就是现在的江苏镇江地区。
  208年,孙刘联合跟曹操打了赤壁之战,曹孙刘三方瓜分了原来刘表统治的荆州地区。
  建安十六年,即211年,孙权为了巩固对荆州区域的统治,将治所再次南迁到了秣陵,筑起了石头城,并且改名为建业,就是现在的江苏南京。
  孙吴政权是在南京建都的第一个朝代政权,南京从此有了很多别称,比如石头城等。
  此后,孙刘之间经过了多次战争。
  建安二十年,即220年,关羽樊城大败,在临沮被孙吴将领马忠擒杀。孙吴从此取得了原来刘备集团所占领的荆州区域,将刘备的势力驱逐出了荆州。
  同一年,汉朝廷(曹操)封孙权为荆州牧,南昌侯。孙权为了加强新收服区域的统治,迁治所到了鄂,并改名武昌,就是现在的湖北武汉地区西部的鄂城附近。
  这一年,还发生了一件大事,曹丕代汉称帝。
  记住220年吧,关羽死,曹操死,曹丕代汉,孙权迁都。
  229年5月,孙权称帝,建都武昌。因为220年时,治所就在武昌了,所以,孙权称帝时,就建都在了武昌。
  229年9月,孙权称帝4个月后,就迁都建业。
  264年,吴主孙皓继位,残害了很多东吴宗族和旧臣。
  265年,孙皓由于内心不安,加上一些术士的蛊惑,再次迁都武昌。
  266年,即孙皓迁都武昌的第二年,有人在建业想拥立孙皓的弟弟孙谦为帝。孙皓虽然平定了这次内乱,但是这次事件,让他觉得建业才是孙吴的根基,又将都城迁回了建业。
  266年是孙吴最后一次迁都,直到280年,孙吴被西晋所灭。
  由此可见,孙吴政权治所(都城)的搬迁,多跟孙吴的势力扩张和东汉朝廷(曹操)的册封有关。
  而孙吴政权称帝之后,除了1年多的时间都城在武昌外,其他时间都定都建业,即现在的江苏南京,孙吴政权由此也有了江东政权的称呼。
  古代建都往往考虑水路是否便捷、是否是统治的中心地带。
  东吴最早的统治中心在苏州 ,后来先后迁到镇江 、南京 ,为了夺取荆州,孙权又将统治中心迁移到了陆口、公安,成功夺取荆州大部分后,陆口的地位已经不足以统辖荆州,而公安又因为地处荆州腹地,统辖荆州虽然合适,但却无法统辖扬州,毕竟扬州一旦遭遇曹魏的袭击,以公安离建业的距离看,是无法及时救援的。
  但如果继续以南京、苏州为中心,那么荆州如果遭遇魏蜀的进攻,也不利于救援。所以,出于兼顾荆扬二州的考虑,位于中间地段的武昌就成了最合适的都城。不仅如此,武昌西边是樊溪,可以训练水师,而长江一带又有樊山,利于吴军防守。
  吴蜀虽然联合,但这是出于对抗曹魏的考虑,并不是吴蜀的感情有多深厚,事实上,东吴在防备曹魏的同时,也始终在防着蜀汉对荆州的觊觎。毕竟刘备伐吴时,孙权就是坐镇武昌指挥,击败了刘备的。
  更重要的是,武昌这个地方盛产铜铁,是铸造兵器的佳地。史载:"吴主孙权黄武五年,采武昌山铜铁,作口剑,万口刀,各长三尺九寸。刀头方,皆是南钢越炭作之,上有大吴篆字。 "
  直到蜀汉中后期,随着吴蜀同盟关系的稳固,荆州遭遇魏蜀联合夹击的可能性基本不存在,孙权才放下了对蜀汉的戒心,由孙登镇守武昌,自己重新回到了建业。
  东吴政权曾数次"迁都",更换统治中心。
  每一次迁都,都意味着战略调整。
  夷陵之战前后,孙权迁徙于武昌,并在此称帝,一待就是8年。
  这是怎么回事呢?苏州:最早的统治中心
  苏州,是东吴政权的第一个统治中心。
  孙策初定江东后,即以吴县,也就是今天的苏州为统治中心。
  之所以以苏州为统治中心,是由孙策集团当时的形势所决定的。
  首先,当时的孙策是以大汉王朝会稽太守的名义治江东,而吴县(苏州)是朝廷的会稽郡治所所在。
  而且,当时的北方仍在群雄割据阶段,袁绍、曹操等人打成一锅粥,尚无暇南下,江东政权面临的北部压力较小。
  当时,孙策政权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对江东地区的统治,既要开疆拓土,更要弹压地方的强宗、山越。
  "(孙)坚世仕于吴",吴(苏州)是孙氏祖居所在,孙家在此有一定的基础,自然也应是孙策建立对江东统治的根据地。
  同时,苏州也是春秋时吴国的都城,当时的开发程度相对较高,经济较发达,在此聚谷养兵,利于弹压江东的各强宗山越,确保对江东的统治。
  然而,随着形势发展,苏州不再适合作为东吴的统治中心了。
  统治北方,并逼降荆州的曹操,成了东吴最大的威胁。
  依托长江天险抵御曹操,成为东吴立国的主要任务。
  吴(苏州)离长江较远,虽相对安全,但是,一旦敌人临江,主力开赴前线需要的时间较长,一旦有变,难以应对。
  因此,赤壁之战前,孙权已移驻到了柴桑,也就是今天的江西九江一带。
  其后,曹操数次在淮南用兵,孙权也被迫移居到京(今镇江)拒敌。
  210年,刘备到镇江来见孙权时,问到:吴(苏州)去此数百里,即有警急,赴救为难。将军无意屯京乎?
  刘备的询问,正说明:苏州,确实不适合继续作东吴的统治中心了。南京:长期统治中心
  在镇江2年后,孙权又迁到了今南京。
  就地理位置而言,比起靠东的镇江等地,南京地理位置更利于照顾全局,尤其应对淮南方面的威胁。
  就地势而言,因山为城,以江为池的南京,虎踞龙盘,有王者之气。
  就经济而言,"远近群山"庇护之下,南京的境域广阔,天然就是大城市,且临近太湖平原,水陆交通都十分便利,拥有充足物资基础。
  就军力而言,秦淮河宽阔,可以容纳大型战船,在此长期集结水师主力,既可以轻松控制内部,又能随时支援各处战场。
  所以,包括东吴政权在内,大多数南方政权都优先以南京为统治中心。
  就东吴政权而言,南京(建业)作为都城的时间也是最长的。
  然而,在一段时间内,随着形势的变化,建业并不是最佳选择。重心迁移到荆州
  219年,吕蒙白衣渡江,袭取了南郡。
  吕蒙一克江陵,孙权即亲自将统治中心迁到了公安。
  这是因为:巩固对荆州的统治,已是东吴政权阶段性工作的重点。
  此后,东吴政权既要快速巩固对新占领区的统治,又要应对关羽军,可能到来的刘备益州援军,甚至在襄樊观望"鹬蚌相争"的曹军。
  荆州地区的军事、政治、外交形势都极为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将相关任务全部委托给吕蒙这样的将领显然是不恰当的,当然需要孙权亲自抵达荆州来统一部署。
  最初,孙权选择在公安指挥全局。
  当时,曹操为应对关羽的威胁,以及为了使孙权安心,将淮南等地的军队悉数西调,孙权在淮南方向的压力顿减。
  因此,荆州地区,是当时孙权唯一的重心所在。
  如果只是争夺在荆州地区的主动权,公安及江北的江陵,显然是最佳中心。
  因此,孙权在公安经营了一段时间,甚至筑造了宫室,有长期驻下去的打算。
  然而,形势的变化,使孙权需要重新考虑治所所在了。全面压力
  当初,孙权袭南郡时,正是刘备与曹操鹬蚌相争,孙权得以趁虚而入。
  当时的曹操,正为刘备、关羽搞得焦头烂额,一时难以威胁东吴。
  可是,孙权袭取南郡,杀关羽后,形势顿变。
  刘备自然是要东征的,孙刘一场大战不可避免。
  同时,曹丕对孙权也虎视眈眈。
  关羽一覆亡,曹丕即让张辽、朱灵等人还屯合肥、历阳等地。
  随即,在襄阳,魏吴也发生了冲突,曹仁、徐晃击败了吴将陈邵,收回了一度放弃的襄阳。
  如此,孙权面临着全面压力。
  西面,刘备的东征军随时来攻,北面,荆州方向,已经屯聚襄阳、合肥等地的魏军,随时可能从荆州、淮南两个方向进攻东吴。
  整条长江防线,东吴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因此,重新考虑统治中心的选址,势在必行了。武昌
  新的统治中心,必须满足3个条件。
  1、可以重点照顾荆州战场。
  尽管全线都承受了压力,但荆州显然仍是重心所在。
  刘备大军要东进,荆州地区自然是主战场。
  同时,东吴在长江下游经营已久,防御体系相对成熟,荆州地区(尤其江北地区)新得,防御体系尚未巩固,很可能是曹丕进攻的重心所在。
  因此,孙权既要照顾全局,又要重点照顾荆州这个重心。
  2、能照顾到整条长江防线。
  长江防线如此之长,将大军分散部署于各险要,显然并非上策。
  在治所附近集结大船,随时策应、救援,才是保持主动的关键。
  3、 相对安全。
  毕竟,如果统治中心随时遭到敌人围攻,内外断绝,自保都难,也是难以统筹全局的。
  这种情况下,孙权选择了武昌。
  武昌,在东吴长江防线的中段,在此能够兼顾东西两个方向的作战。
  同时,武昌的樊口、夏口,而洋兰湖、三山湖、梁子湖,都可以聚集水军,以此为中心,可以集结军队、物资,驰援各处。
  同时,武昌附近的铜、铁等矿藏丰富,在此,可以筑造钱币,打造兵器,物质条件优越。
  而且,武昌为山川江湖所环绕,在东、西、北面又虎林、夏口、沔口、邾城等重镇,安全有保障,孙权可以在相对安全的情况下统筹全局。
  因此,孙权选择以武昌为统治中心,后来又在此称帝。效果
  孙权选择以武昌为统治中心的好处,很快就体现了出来。
  夷陵之战后,曹丕迅速组织起三道伐吴作战。
  孙权坐镇武昌,居中调度。
  当时,最危险的江陵。
  江陵城内朱然一度只有3000能战之兵,而魏军集结了张郃、徐晃、曹真、夏侯尚等名将,志在必得。
  当时,魏军围困了江陵,江陵内外断绝,连鼠雀都不通。
  而且,张郃、夏侯尚等人善于用兵,诸葛瑾的援军一度为其所败。
  但是,由于距离战场较近,以武昌为中心的吴军得以随时救援,已经控制中洲的魏军不敢长期驻扎,只得退出,魏军攻江陵终究不能如愿。
  而在洞口等地,魏军一度渡江,但由于忌惮东吴水军来攻,魏军不敢深入。
  可以说,以武昌为中心,孙权做到了既照顾全局,又重点关照荆州战场,战场虽长,但东吴的防御体系稳如泰山。
  因此,以武昌为中心,孙权相对从容地渡过了与魏蜀同时为敌的艰难时刻。后续
  此后,形势再次发生变化。
  诸葛亮的领导下,蜀国重新采取联吴抗魏的战略。
  尤其是:在孙权称帝时,吴蜀在名分上面临矛盾之时,诸葛亮仍能妥善处理争端,维护吴蜀联盟。
  同时,诸葛亮也开始了北伐。
  这意味着:吴蜀联盟已经重新确立。
  与此同时,在荆州地区,以西陵为中心,东吴重新建立了相对稳固的防御体系。
  因此,东吴对外作战的中心,不再是荆州,而是重新回到了淮南。
  另一方面,东吴政权的统治者,多为江东大族,其主要经济利益仍在江东。
  这种情况下,孙权将都城重新迁回了建业。
  后来,蜀国灭亡,形势再次变化。
  由于益州再次为敌对的魏(晋)所掌握,荆州地区再次成为防御关键。
  因此,孙皓登基后,一度迁到了武昌。
  然而,此时,吴国的内部问题已极为严重,尤其是宗室、大族,都反对以武昌为都。
  孙皓迁到武昌的第二年,建业等地就爆发了叛乱。
  迫于形势,孙皓只能再次迁回建业。
  然而,就东吴的国防形势而论,这是一次重大失策。
  后来,晋杜预力主立刻伐吴时,就明确指出:一旦孙皓醒悟过来,再迁都到武昌,经营荆州地区,在夏口聚大船,"则明年之计或无所及"。
  由此来看,在同时面临西、北两面压力时,以武昌为中心,确实是东吴立国的最佳选择。
  总的来说,南方各城,因地缘、经济、人情等因素,各有特点。
  在孙权袭取南郡之初,以武昌为统治中心,既能照顾重点(荆州),又能照顾全局,是明智的。
  诚邀,如题。在乱世中,或为战争,或为发展,迁都是一个很平常的抉择,三国时期,除了蜀汉的都城稳定在成都,曹魏和东吴的都城都曾多次改变。  以东吴为例,东吴的都城是魏蜀吴三分迁动最为频繁的,多次迁动都城的背后是东吴政治力量以及孙权复杂心里变化的结果。
  公元196年,东汉朝廷封孙策为"吴侯"。吴开始建都于吴郡(治今江苏苏州)
  公元208年(汉建安十三年),孙权由吴郡迁徙治所到京城(今江苏镇江)。
  公元211年(汉建安十六年),孙权遵从张纮主张,迁徙治所到秣陵,筑石头城,并将秣陵改名为建业。(今江苏南京)
  公元229年(黄龙元年)5月23日,孙权称帝,建都武昌,后迁建业(今江苏南京)  可以看出来,孙权心中的都城应该是在建业和武昌之间不断的徘徊,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建业和武昌代表着孙权的两种心态,即到底是兼并天下,还是选择偏安一隅。
  武昌代表着进攻,因为当时武昌的地理位置归于柴桑归于扬州,武昌在当时也是一个要塞,在当时水军的优势上孙吴也是可以守得妥妥的;建业当然易守难攻 可是那也是偏安一隅。 武昌地处前线,如果孙权定都在武昌,那么孙吴军队就可以很方便的北上襄阳,宛城,进而攻击曹魏许昌了。但是同时,定都武昌也就意味着会很容易受到来自曹魏或者蜀汉的进攻,我们可以想象,在孙权刚称帝时,意气风发,想要兼并天下,于是孙权才把首都定在了武昌。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没那么复杂,建业城从东吴到东晋,都不能算个城市。
  首先规模小,文献记载"建业都城周二十里十九步"(《建实录》卷2)。也就是周长才八、九公里。同时期的洛阳城边长就差不多八、九公里了。规模相差太大,完全跟都城形象相差太远。这种地方能称帝吗?孙权肯定不愿意了。
  其次早期的建业城并没有城墙,仅有竹篱笆 ,后来夯土筑墙 ,而城门也还是用竹篱 编成。遗址在今南京玄武湖南岸。
  建业竹篱笆墙有史料记载的证明。《景定建康志》中载,建业"在淮水北五里,城设竹篱",《金陵古今图考》中则说:东吴时期,"时都城皆设篱,曰古篱门!"
  但这样的城墙在军事防御上自然没有任何实际作用,280年在西晋军队兵临建业城下时,东吴末代皇帝孙皓未作任何抵抗就主动出降了。你说这也的城墙孙权住的能安心吗?
  好比你住家买辆丰田车使用没有问题,但是你结婚头车不是劳斯莱斯,也必须是宝马奔驰。
  称帝人生只有一次啊!怎么也得选个威武一点的地方,起码有个夯土城墙的吧。搞个竹篱笆的城市称帝?跟猴子称大王有何区别?人是好面子的,何况是一个皇帝?
  从后期孙皓想迁都回武昌来看,建业从来不是孙权及其后代心目中都城的选择,而是手底下的人建议。准确来说是张纮为代表的江北人士的强烈要求。
  所以迁都建业不是孙权本意,孙权更愿意选择更气派更安全的地方作为都城。但是孙权是受江北派胁迫不得已才选择建业。
  关羽丢失荆州后,孙权其实就有了迁治所于武昌(现在湖北鄂州市),原因呢,有多种多样。有人说孙权迁治所到武昌,是为了对抗刘备的反扑做准备,近一些更好应对,这个理由大多数人都认同的观点。不过我个人觉得这个理由只是其中一个,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看孙权执掌江东政权后,是不出征,只治理境内事务,让江东人民认可孙权这个掌门人,所以才有赤壁之战江东人全力反抗对战的。刘备占据长沙四郡和江陵后,以刘表宗亲的身份,顺理成章的当上了荆州牧,而且荆州牧还当了几年,荆州人民也比较认可刘备,因为名正言顺嘛,所以孙权干掉了关羽,孙权是没有道义上的支持的,虽然曹操以皇帝的名义下诏让孙权讨伐关羽,但是底下的人民的心没有在孙权这里的,在他们眼里孙权就是巧取豪夺的,是不会服从孙权统治的,所以孙权就要自己坐镇荆州,自己本人亲自镇压那些不服的人。而且我们看荆州经过这么一打,局势不稳,如果曹仁突然袭击江陵各地,那陆逊就白忙活了,必须尽快稳定荆州局势,应对刘备随时反扑,力扛荆州北部威胁,所以孙权只有自己亲自坐镇荆州,就要迁治所于荆州,才能合适。这就是我个人观点
  从赤壁之战开始,此后10余年,东吴的大本营都一直在南京(建业),但等到夷陵之战后,孙权却破天荒做出一项重大战略调整,他把大本营从南京迁到武昌,当然这个武昌并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武汉三镇中的武昌,而是现如今的湖北省鄂州市,后来南宋时岳飞也是在此处驻军。
  为什么孙权要做出这样一项调整呢?这个还要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去分析,在夷陵之战后,刘备虽然被击退,但他却没有带领军队撤回成都,而是停留在白帝城,对荆州继续虎视眈眈。与此同时,由于孙权当初在与刘备交战时,为防止曹丕趁火打劫,就转而向曹丕称臣,并答应把长子孙登送到魏国当人质,结果战事结束后,孙权却翻脸不认账。
  于是,在夷陵之战刚结束不到一个月,愤怒不已的曹丕就亲率十万大军南征荆州,魏国名将几乎全线出动。这样一来,刚刚才夺回来不到一年的荆州自然是岌岌可危。在它的西面,是虎视眈眈的刘备,随时准备趁火打劫;在它的北面,是十万魏军正在拼命进攻。而此时,东吴的大本营又在最东边的南京,明显有些鞭长莫及。
  在这种背景下,孙权就果断将大本营从南京迁到武昌,由自己亲自坐镇荆州来抵御曹丕的进攻,同时对停留在白帝城的刘备也形成震慑。其后,因吴将朱桓重创曹仁军,魏军逐渐在战事中落于下风,曹丕知道再打下去只会更加不利,便撤军回许昌。
  等到魏军撤退后不久,东吴和曹魏又重新修好,孙权再次向曹丕称臣。其后不久,刘备也病世,诸葛亮代表蜀汉重新和孙权和好,这个时候荆州的压力就相对而言比较少了。与此同时,孙权和曹丕又开始在淮南地区摩擦不断,于是孙权便将大本营武昌交给陆逊镇守,自己则坐镇建业,以增强淮南地区军备力量。
  后来,曹魏和东吴在淮南爆发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战争,就做石亭之战,结果曹魏战败,魏国十万大军伤亡过半,主帅曹休也因此被气死,东吴在淮南的压力也由此减轻许多。而这一年,诸葛亮先后两次北伐,逼的曹真不得不亲自坐镇关中,曹魏的军事重心也有淮南正式转移到关陇地区。
  在这种背景下,孙权就又从建业回到大本营武昌,然后正式称帝,建国号为"吴",定都武昌。诸葛亮派遣使者来贺东吴,并与吴国缔结同盟,约定两国携手攻取魏国,事后平分天下。事后,为履行从盟约,方便从淮南攻取魏国,孙权便下诏迁都建业,并命上大将军陆逊辅佐太子孙登董督军国事务,驻守武昌。此后,东吴的都城,就一直在建业。
  是武昌隔壁的鄂州。两者关系太好了,后来互换姓名。

18军进军西藏有多难,张国华感慨比长征苦多了1951年7月1日上午,18军的指战员们与甘孜县各族人民在甘孜广场举行隆重的纪念建党30周年大会。纪念大会结束后,在天宝夏克刀登降央白姆的主持下,举行了热烈的欢送大会,欢送人民解放600多战俘挖地道集体越狱,挖好后发现短3米,最终他们什么下场?世界之大无奇不有,越狱这种事听起来都刺激,但真要实行起来那是绝对考验智商。现实中越狱的方法更是五花八门,但能载入史册的还得说二战时期英国皇家空军少校伯特伦詹姆斯,自1940年被俘到从三国看性格和命运自从东汉后期爆发了波及全国的黄巾起义后,华夏大地再次进入了动荡的时代,在这期间各路英雄纷纷登上历史舞台,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热闹,透过三国各位英雄的性格和命运的联系,我们能看出人性毛主席警卫田云玉分手后,勾起主席伤心往事贺子珍当初一定要走前言毛主席曾多次对田云玉说小田你是个好人,你直爽,你讲真话,我也跟你讲真话,我们合得来。1959年,毛主席在韶山,主席左后方为田云玉每每想起毛主席的这句话,田云玉的心里都会暖暖的毛如果战争爆发,打掉美军航母的后果很严重吗?美国前太平洋舰队司令曾说,击沉美国航母,将被视同核攻击。这是一种很霸道的说法,但是击沉美国航母的后果确实很严重,必须要做好全面战争准备才行。最近,美国海军罗斯福号核动力航母,率领邦湖北农民拿出85年前的红军欠条,曾借款400块大洋,如今兑换4万元近代中国的广袤大地上久经战火炙烤,炮火连天。社会动荡不断,而在这些战争的洗礼之中,红军这支队伍逐渐发展起来,最终成为难以抵抗的强大武装。其中的原因无非是红军深知百姓疾苦,能够时刻与郭沫若离世后,妻子在遗物中发现了一些书信,看完后竟上吊自尽身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郭沫若的一生可以说是过得颇为有争议。而之所以说他此生过得颇为有争议,主要是因为他不光非常有才能,而且还非常的风流。据说在他的一生中,曾与不止一个女人朝鲜战争第三次战役后,中国为何要收兵?第三次战役后,志愿军和朝方发生了激烈争吵。因为美军几乎没有抵抗,就直接全线撤退,志愿军看上去态势非常有利,摆出了围攻汉城的架势,本以为美军起码要抵抗一下,但是美军还是直接放弃了汉城作为亡国后被流放到朝鲜的中国皇帝,陈理最终的结局如何?说来朱元璋也算个挺奇怪的皇帝,你说他仁慈吧?跟着他打天下那帮老兄弟善终的确实不多。可你要说他残暴吧?对待曾经的敌人他还算挺厚道,而且威胁越大的敌人他就越厚道。在朱元璋得天下的过程中张学良90岁移居美国后,住洋房挥金如土,那他的钱从何而来?在东北王张作霖主政东北时期,日本人为了获得东北地下丰富的矿产资源,千方百计想要拉拢张作霖。对于张作霖来说,日本人的拉拢并不是一件坏事,运用得当,他们还能帮不少忙,比如最典型的便是平为何德国能在战后迅速恢复经济?看看德军的水壶就懂了,自愧不如世界第2次大战对于全世界来说都是一场重大的灾难,很多国家在这场灾难中损失严重,尤其是作为战败国的德国,在这次战争中伤亡惨重,不过战后德国恢复的却非常快,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看看德军
披露曾经的国民党大员如何看待长征?1936年,历时两年的战略转移战斗拉下帷幕,刷新了人类战争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无论是时间的跨度路程的长度环境的恶劣度还是人数的悬殊度都几乎是战争史上前所未有的。这场伟大的战略转移毛泽东再次被撤职,提灯步行夜访周恩来,危难时刻又一次挽救红军四渡赤水是毛泽东在长征甚至他整个军事生涯之中的得意之作,站在今天我们的角度来看那一系列的经典战役,总会惊叹毛主席过人的战略眼光高潮的指挥艺术。在敌人密集的封锁线中,来回穿插,游刃有为何说李白的妾薄命,将以色事人写到了极致?有何深刻内涵?妾薄命是乐府古题之一,也是弃妇题目。弃妇中最为著名的主角之一,莫过于汉时的皇后陈阿娇,阿娇身上,承载了两个非常著名的典故,一个是金屋藏娇,一个是千金买赋。虽然这两个典故,未必是真实康有为算一代伟人吗?谢邀!康有为尽管有比较强烈地爱国热情和变法图强的决心,也有一套理论体系和明确的政治主张,但是就实际效果和康本人的个人表现而言,康根本算不得伟人,甚至连一个君子都算不上,充其量可称为诸葛亮为什么要在华容道放掉曹操?答江隐龙华容道义释曹操只是一个文学故事而非史实。在正史记载中,并没有关羽驻守华容道并释放曹操一说,所以诸葛亮故意让关羽放走曹操以收这个桀骜不驯的关二爷的手笔也便是无稽之谈了。那么历说谍建国初,与美中央情报局境内境外谍战潜伏美特的自首在建国初期十多年期间,我们国家拍了一系列高质量的反特电影,而这些电影往往取材于真实的反谍案例。寂静的山林是中国公安题材电影史上堪称经典的影片。是根据东北一反特的真实事件创作的。真实五代后梁开国皇帝朱温为什么要传位给义子,而不传给亲生儿子?通常朋友们都会把朱温准备传位义子朱友文和朱温的淫荡联系在一起,因为传说朱友文的老婆长得漂亮,朱温和她有不正常关系。其实,能够灭唐建梁的朱温如果只是这样考虑问题,恐怕他就成不了五代十刘家峡水电站建设图片第一次曝光!震撼在中国,乃至世界水电史它都是一个传奇的名字它是一座气势恢宏的工程它一年的发电量超过建国前整个国家的发电量它曾被当时外国专家断言为中国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它是当时关乎共和国命运的156二战一段离奇往事,英国小村庄中的德军墓碑,铭记着人性的光辉在英国风光秀丽的北诺福克海滨,有一个名叫斯德坦尔的不起眼的小村庄。村子教堂后面的墓地里有一块石碑,碑文用德文写着此处安眠着德军中校寇特施坦因纳和13名德国伞兵。死亡时间为1943年关陇集团到底是什么样的存在?它存在了多久?关陇集团成熟于西魏时期,宇文泰将武川镇军人集团与关陇豪族联合起来组成了这样一个政治军事集团,倡导胡汉融合相处,贯彻关中本位制。影响了西魏北周隋和大唐四个朝代,他们出则为将入则为相,悲惨的加泰罗尼亚,历史上竟然3次站错队统一的西班牙王国是在中世纪时期,伴随着收复失地运动而形成的。所谓收复失地运动,是指伊比利亚半岛上的基督教王国将伊斯兰教徒驱逐到直布罗陀海峡以南的战争。在此过程中,那些基督教王国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