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雍正皇帝去世之后,乾隆是如何对付李卫的?

  我是飞越沧海,我来解答这个问题!
  自古一朝天子一朝臣,每任皇帝都希望培养属于自己的心腹大臣。李卫作为雍正手下的红人,在乾隆朝是否能继续被皇恩宠信呢?下面来就为你一一详解。善于做官的人
  李卫一生历经康雍乾三朝,作为见证过康乾盛世的人,一生也是顺风顺水。他步入官场并不是通过科举考场,因为李卫没什么文化,字也识不了几箩筐,但这并不影响他官运亨通,平步青云。
  李卫出生于江苏丰县,自小就家境殷实,生活优渥。在他三十岁时,也正是康熙朝的末期,晚期的康熙朝史治不清,财政紧张,各地亏空非常普遍,为了解决财政赤字问题,便向民间售卖官职。只要出得起钱,就可以买个官来做。做为中国传统思想来说,有个官帽子罩着,比啥都安全,于是,李卫就掏钱为自己捐了从五品的员外郎,不久便到了朝廷担任兵部的员外郎。
  李卫这一入官场不打紧,他像是手握当官秘笈一般,从此开始稳步提升,不久就从兵部员外郎升为户部郎中。在康熙朝实习了几年官场文化,在雍正即位后,李卫就开始大放异彩了,也是雍正能慧人识人,直接就任命李卫为云南的盐驿道。
  雍正上任的首要任务就是整治吏治,清查亏空,振兴财政。而盐业无疑是朝廷的主要财脉,雍正把李卫放在盐驿道这个位置上,可见对李卫是充足的信任。
  李卫是块当官的料,虽然不大识字,可是有师爷啊,来往的疏令公函由师爷一手操办,自己只需要做好决断就够了。李卫捐个官可不是抱着干几年把捐的钱赚回来的心思。也许家里不差钱,也许是看多了官场的许多不堪,对许多官员的作为不满意,他是真心抱着做个好官做出成绩才步入官场的。李卫在任云南盐驿道期间,为官清廉,政绩突出。不久便当了云南省的布政使,换现在的话说,就是一省的省长,同时,仍然兼管盐驿道。
  在雍正三年,李卫升任为浙江巡抚,这么说吧,李卫在雍正年间的官职是一年一换,年年升官,不久又做到了浙江总督一品大员。浙江可是朝廷的主要钱袋子,雍正把李卫放在这个位置上,就等于把国家的国库扛在了李卫肩上。后来又当了直隶总督。顺应雍正的心意
  雍正升李卫的官可不是说和李卫的关系好,而是李卫当官确实做出了成绩,主管盐业时,有力的打击了私盐,提振了官盐的销售,为国家贡献了大笔大笔的财税银子。贩私盐的可都是些厉害主,元末明初时的张士诚就是贩私盐的,还有唐朝末年造反的黄巢也是贩私盐的。和贩私盐的作斗争,没两把过硬的刷子根本就玩不转。李卫就是凭着把盐业治理得井井有条,才会在官场上平步青云一路高升。
  在雍正朝锐意改革下,李卫凭着杰出的政绩有力的支持了雍正的政策,成为雍正朝的四大宠臣之一。雍正去世后,乾隆即位,所谓,雍正累死,乾隆乐死。意思就是雍正玩命干,积攒下充盈的国库,乾隆即位后,有大把大把的银子花,当然乐得要死。乾隆的嫉妒
  乾隆即位后,对李卫还是很厚待的,很能听取李卫的进谏,在处理诚亲王府的护卫库克与安州百姓淤池之争时,李卫依法秉公处理,乾隆很是嘉赏李卫的办事能力,特赐予四团龙补服。在弹劾总河道管理朱藻贪污,其弟挟制地方官员干预赈灾之事时,乾隆听取了建议对两人进行治罪。在李卫生病时,乾隆还专门派自己御用的太医去给他治病,很是体恤。可能卫因病去近后,以总督之礼厚葬。不过,李卫在乾隆没呆两年,在乾隆三年时,李卫就病逝了。也由于死得早,没来得及让乾隆对他翻脸。
  在乾隆四十二年时,乾隆又一次下江南,在游赏西湖时,看到西湖的花神庙里立着李卫和他的妻妾的神像,乾隆帝突然开始暴怒,称:"李卫于督抚中并非公正纯臣,在浙江没有为当地人民建立功德,仰借着皇恩宠幸,反而多有任性骄纵的行为。如果他现在 还活在,朕一定要追究他的罪责并处置他"。下令撤掉了李卫的神像,并且捣毁。
  显然,自诩十全老人的乾隆是吃醋了。吃李卫的醋,这位好大喜功的皇帝对李卫是好生嫉妒,嫉妒李卫被当地人民如此爱戴。作为一国之君,自以为文治武功无人能及的他,都没有被人如此供奉过,而一个小小的李卫竟然如此受厚待,还被浙江人民自发建庙供像,这让他大为光火。归根结底,乾隆是把臣子当奴才看待的,作为奴才,你什么都是主子给予你的,所以,你所作出的一切都应该属于主子的,只有主子才能尊享。而奴才,只有乖乖当好奴才就好了,哪有资格登殿入庙呢?
  乾隆帝一辈子没嫉妒过谁,李卫算是个例外。
  李卫出生于1688年,江苏丰县人。李卫进入官场的方式,跟《雍正王朝》中的描述有着天壤之别,他并不是个吃不起饭的小乞丐,恰恰相反,他家里很有钱,以至于他没读过几天书,最后也可以通过捐纳得一个官职。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李卫家里花巨资给他捐了个员外郎的官职,不久之后李卫就去到京城,开始担任兵部员外郎之职。员外郎大致相当于现在部级单位的副司长,那会是从五品,这对于31岁的李卫来说,起点已经很高了。
  由于李卫认不得多少字,所以他就随身携带一名师爷,负责帮他起草公文和奏章。不过据历史记载,李卫文化程度虽然不高,但是政治天赋很高,他很快就适应官场,而且看问题总是切中要害,提的意见很很中肯,康熙帝因此很喜欢他,便在康熙五十八年提拔他为户部侍郎。
  李卫是个很有正义感的人,他虽然不爱看书,但很喜欢听书,每次听到奸臣当道或者忠良遇害,他都感到愤愤不平,有时候甚至激动地拔剑而起。李文还很尊重文人,他做官之后也时常资助文人,还出钱修过地方志,甚至还办过书院。
  在户部任职期间,李卫刚正不阿,有一位亲王多收库平银,他在清点银库的时候知道了了这件事,很是气愤,他就想了个办法将事情给捅了出去,搞得那位亲王很尴尬,只好找皇帝认错。
  这件事被还未登基的雍正帝知道了,他因此很欣赏李卫,继位之后做得第一件事就是任命李卫为直隶驿传道,不久之后又任命他为云南盐驿道。李卫在任上都干得不错,他因此越来越被雍正帝赏识,他的仕途也开始火箭般蹿升。
  雍正二年,李卫升任云南布政使,主管全省财税,兼管盐务;雍正三年,李卫升任浙江巡抚;雍正四年,李卫升任两浙盐政使,主管盐务,缉拿私盐贩;雍正五年,李卫升任浙江总督,成为封疆大吏。
  大家可以发现,李卫几乎是一年升一级,五年之内就从从五品升为从一品官职,这个升职速度,对于汉人来说就是个奇迹。那么有人就要问了,李卫哪里厉害了,雍正帝为什么这么喜欢他?
  首先必须要说的是,雍正帝提拔李卫,是有培养心腹的意图在里面的,但如果李卫没有真才实干和重要贡献,雍正帝也不可能如此看重他。事实上,李卫很有才干,而且他所做的事情,在当时对清朝确实十分重要。
  简单来说,李卫在这五年间主要做了两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第一,稽查私盐。
  清朝时期是分盐区的,全国一共十几个盐区,每个盐区里的人只能买这个盐区的盐,不能跨境购买。浙江盐区就是清朝十几个盐区之一,主要管江苏,浙江,安徽和江西这四个省份。
  不过浙江盐区在雍正时期有个特点,那就是盐价要比别的盐区贵,至于为什么这样,其实也很好理解,因为江浙一带比较富庶,自古以来就是赋税重地,所以官盐价格高是朝廷为了在浙江盐区多赚钱。
  但老百姓不买账,久而久之,浙江盐区的私盐就十分猖獗了,因为私盐价格低,所以官盐卖不动,这就严重影响了朝廷的收入。
  李卫到浙江任职之后,经过详细调查后发现,控制私盐通道的主要是几个大盐枭,他们有庞大的私人武装,官兵很难与之匹敌,他们甚至还贿赂官府,进行官商勾结。
  李卫在搞清楚问题出在哪里之后,就调用军队控制运盐通道,然后对大盐枭进行各个击破,最后终于将私盐买卖给镇压下去,浙江的官盐收入因此大增。
  李卫做的这件事看起来没什么,但是大家要知道的是,李卫完全有机会在主管盐务的时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然后大捞特捞。但李卫没有这么做,他抵挡住了诱惑,用自己敏锐的观察力找出问题的关键点,然后使用雷霆手段快速解决问题,一系列操作一气呵成,解决了浙江盐区几十年的弊病,也大大增加了朝廷的收入。
  就单说这一点,雍正帝也要对李卫竖起大拇指。
  第二,修筑海塘。
  江浙一带临海,所以每年都要遭受海潮侵袭。清朝时期,江浙一带有松江,嘉兴,杭州和绍兴四个州府有海塘,其中尤以钱塘江口的海宁塘最为险要。然而奇怪的是,朝廷拨款修缮海塘,但每年钱都不够,结果第二年还是要继续拨款,这是为何呢?
  事实上,修缮海塘是个大工程,花费本来就很巨大,且每年都必须花钱维护,这是不可避免的;再者,负责海塘的官员可是个肥缺,搞工程从古至今都是发家致富的捷径,所以朝廷的款项中,很多都没有用到修建海塘上去。
  李卫在搞清楚这一情况之后,做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到处询问专家学者,然后写了个修治海塘的方案,得到了雍正帝的肯定;第二件事是通过乡绅捐款等方式自筹款项用于修建海塘。
  经过李卫的治理,江浙一带的海塘就大变样了,不再那么脆弱了,而且每年花费的钱财更少了,大大减少了朝廷的压力。李卫做的这件事可谓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为人民造福的同时,为朝廷省下了一大笔银子用于边疆战事。你说这么有才能的李卫,雍正帝能不喜欢吗?
  或许是在治理私盐这件事上干得不错,从雍正六年开始,雍正帝就让他在江南七府五州治理盗贼。
  所谓盗贼,可不是小毛贼,其实是拉帮结派的黑势力团伙,他们或用迷信的手段来操纵民众替自己为非作歹,或干脆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为害一方,严重威胁到了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也威胁着清朝的统治地位。
  李卫接受任务之后,没有打草惊蛇,他通过自己听书听来的兵法并加以运用,先是派人四处打听,弄清楚贼首是谁,藏身何处,然后再擒贼先擒王,将贼首一一抓获。等到其组织瓦解了,再将贼众一一抓获,而且那些包庇他们,或者与其狼狈为奸的官员也随之浮出水面,最后也受到严厉惩处。
  经过一年的努力,江南的贼患大为减少,而且前明遗老的气焰也受到了极大打击。我们都知道,康雍乾时期反清复明活动是很猖獗的,朝廷对此十分敏感和害怕,所以李卫一举肃清江南前明势力,雍正帝对他是一百个满意,因此任命他为兵部尚书和太子少傅。
  雍正十年,李卫先后担任刑部尚书和直隶总督。
  雍正十一年,李卫将雍正三大心腹之一鄂尔泰(另两个就是李卫和田文镜)的弟弟步军统领鄂尔奇给弹劾了,鄂尔奇因此差点丢了性命。
  这件事让李卫和鄂尔泰产生了嫌隙,一个汉人压制着满人,这件事显然不是好事,但因为雍正帝信任李卫,所以当时并没有造成什么严重后果。
  乾隆帝继位之后,继续信任李卫,让他担任直隶总督。但雍正帝去世的时候让鄂尔泰和张廷玉担任辅政大臣,乾隆帝继位之后又任命鄂尔泰为总理事务大臣,领侍卫内大臣和军机大臣,可见清朝皇帝再怎么重用汉人,但最信任的也只有满人。
  李卫才能卓著,刚继位的乾隆帝也需要能臣干吏,所以李卫奏请的事情,乾隆帝没有一件不答应,但这并不代表乾隆帝会像雍正帝那样信任李卫。事实上,乾隆帝对李卫屡屡压制满人是有所不满的,但一直找不到借口发作。
  乾隆二年,李卫上奏折说,诚亲王府(乾隆帝的三叔胤祉为初代诚亲王)的护卫在安州抢夺民众的田地,要求治罪,乾隆帝准奏,并对他进行嘉奖,还赐给他四团龙补服。
  这件事表面上来看是乾隆帝嘉奖了李卫,但实际上乾隆帝那时候在大搞平反,从多尔衮一直平反到胤禩和胤禟等几个乾隆帝的叔叔。诚亲王胤祉是被雍正帝圈禁而死的,他也在乾隆帝的"照顾"之列,胤祉刚死就没多,李卫站出来对诚亲王府指手画脚,你觉得乾隆帝会怎么想?
  事实上,乾隆帝一上台就推翻了雍正帝定下的很多政策,李卫作为雍正帝的宠臣,对此也可能有些想法,所以才站出来表达一下态度。
  不过李卫所做的事情不是为一己私欲,都是在为国家着想,而且也只是稍微碰了一下乾隆帝的"老虎须",乾隆帝是不会也没有理由把他怎么样的。
  李卫将这件事看得很清楚,所以他敢于出手,但他想不到的是,得罪乾隆帝为他死后发生的一件事埋下了伏笔,那件事让乾隆帝妒意大发,做了一件对李卫不太尊重的事情。
  乾隆三年,李卫因病去世,乾隆帝下令以总督礼仪将其下葬,赐谥号敏达。李卫去世数年之后,乾隆帝第一次南巡,他在游历杭州西湖的时候发现,西湖边立着老百姓为李卫和他妻妾的神像,被称为"湖山神位"。
  这是当地百姓为了感谢李卫为浙江做的贡献才这么做的,本是一件好事,但乾隆帝看到之后,心中却酸溜溜的,于是下令将神像推倒并摧毁,还将李卫批评了一番:
  李卫仰借皇考恩眷,任性骄纵,初非公正纯臣。讬名立庙,甚为可异!
  乾隆帝说李卫仗着雍正帝的恩宠,任性骄纵,不是个好官,现在却立庙祭祀,李卫居心何在,他受得起吗?
  乾隆帝是个自尊心极强的人,他见百姓祭祀李卫并歌颂其功绩,很得民心,乾隆帝作为最高统治者都没有享受过这种待遇,所以他心中就嫉妒李卫了。
  更何况,李卫还是前雍正朝的宠臣,所以老百姓对李卫的崇敬,跟乾隆帝半毛钱关系都没有,乾隆帝对此自然就很不爽了。再者说了,即使李卫有功,老百姓应该祭祀雍正帝才对啊,怎么能让一个臣子抢了风头呢?
  再加上李卫生前曾对鄂尔奇进行惩处,还不给乾隆帝的二叔胤祉面子,乾隆帝虽然无法在李卫活着的时候对他怎么样,但在李卫死后将其神像给摧毁,以此发泄一下情绪,这点小事还是办得到的。
  乾隆帝自称是十全老人,其实他的功劳不都是臣子们帮他打下的嘛,但他却容不下李卫这样对清朝有功劳的人,所以乾隆帝作为一个帝王的心胸实在不够宽广,甚至在某些方面来说还不如雍正帝。
  最后说总结一下李卫,他大字不识几个,历经三朝皇帝重用,还能够长期长期担任总督这样的高官,不得不说他的能力是极强的。
  李卫的能力不但体现在做事情上,而且还体现在为人处世上,他虽然刚正不阿,也得罪了不少人,但他能够做到屹立不倒,不光是凭借皇帝的庇佑,更在于他大公无私,让别人对他无话可说,甚至连他的一些政敌也很佩服他。
  值得一提的是,李卫虽然不是读书人,但是他却为读书人做了很多好事,除了资助文人和兴办书院之外,李卫还曾在雍正时期的文字狱中保护浙江的文人,并努力让雍正帝恢复了浙江学子参加会试的资格,而且那一年的会试前三甲全部都是浙江人,他因此被读书人所喜欢,这件事现在看来确实挺神奇的。
  所以说,李卫这个人确实不简单,是汉人在清朝为官的典范,也是现在很多人需要学习的榜样。
  李卫在乾隆三年去世,可以说是死得恰到好处,如若不然,恐怕就不止被乾隆推倒神像那么简单了。
  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乾隆帝南巡,在杭州西湖岸边游玩之余,看到了西湖的花神庙里,立着李卫和他的妻妾的神像,异常震怒,斥责一番后,下令将李卫的神像推倒并直接捣毁。
  作为雍正帝的四大宠臣之一,李卫在雍正一朝居功甚伟,不管是缉查私盐,还是修筑海塘,以及在地方上,均做出了不少的功绩,也因此平步青云,不仅深受百姓爱戴,也极受雍正帝的信任。
  乾隆登基后,刚开始对李卫还算是礼遇有加,并在李卫因病去世后,乾隆帝还命按总督例赐予祭葬,但不曾想,却在多年之后,乾隆帝一反常态,对李卫的功绩全盘否定,因此就有了捣毁李卫神像的事情。
  同样是李卫这一个人,为何乾隆帝会在时隔多年后,对待他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呢?其实仔细梳理的话,就会发现,不只是李卫,但凡是被雍正信任的人,在乾隆一朝的最终结局都不算太好。
  比如鄂尔泰,去世十一年后,被乾隆将他的牌位从贤良祠中扔了出来;再比如张廷玉,晚年被乾隆抄家,郁郁而终;哪怕是去世很早的田文镜,乾隆每次提到他都是一脸的不屑,而李卫神像被推倒,按照乾隆的作风来说,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有句老话叫做一朝天子一朝臣,放在李卫身上最合适不过。
  李卫是清代名臣,他的形象在很多电视剧中都有过演绎,影视作品中的李卫,李卫文化水平极低,连大字都认识不了几个。
  实际上,历史中的李卫确实如此,他出生于江苏丰县一个富饶之家,但从小对学习就没多大兴趣,逃学翘课是常有的事,因此,在他长大后,比着同龄的念书人,文化水平还真的是差距非常大。
  但不怎么认识字,并不代表他就不会做官,只不过,他的官是花钱买来的。
  当时正值康熙末年,各地的吏治不清,因此买官卖官的行为时有发生,江苏也不例外,而李卫家里最不缺的就是钱,因此,花钱买个闲散的官职,就是一件十分必要的事情。
  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年轻的李卫通过关系,花钱捐了一个五品的员外郎,两年后,由于能说会道,又调任户部郎中一职。
  康熙帝驾崩后,雍正登基,在官场上已经混迹数年的李卫,开始大放异彩,也渐渐引起了雍正的注意,其登基不久,便任命李卫为云南盐驿道。
  雍正提拔李卫,不仅仅因为李卫是一个人才,更多的原因,是因为他早就下定决心要整顿吏治不清的官场,而李卫,恰好搭上了这班快车。
  任命李卫为云南盐驿道,目的就是为了整顿当地私盐泛滥,当时清朝的民间,贩卖私盐的情形十分严重,而私盐的泛滥,导致官盐运销不畅,再加上部分地方官员与贩卖私盐的商人里外勾结,这就更让官盐完全没有市场。
  李卫上任后,不管是管理盐政,还是缉查私盐,可以说是无师自通,十分的在行,很快就将当地的盐政整治得明明白白,境内贩卖私盐的情形基本得到了遏制。
  有了这个成绩,雍正十分高兴,很快就升任李卫为浙江巡抚,不久,由于李卫在盐政上的突出表现,同样让他兼任两浙盐政使。
  李卫早期的为官经历,与盐政有着莫大的关系,云南盐驿道算得上是他通往日后平步青云的敲门砖,而兼任两浙盐政使,则是奠定他能成为雍正宠臣的坚实基础。
  古代的盐政,可以说是国家的经济命脉,税收的大部分都是依靠官盐完成的,因此,如果私盐泛滥,那就注定朝廷收不上税,这在历朝历代,都是一件十分严重的事情。
  因此,在雍正登基之初,首要的就是整顿盐政,而李卫也正是借助这股"东风",并凭借自己的个人能力,整理盐政,查处私盐贩卖,做出了令雍正满意的成绩,也因此赢得了雍正进一步的信任。
  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因政绩突出,李卫升任浙江总督,总督一职,在清朝时算得上封疆大吏,而李卫从一个闲散的员外郎到封疆大吏,仅仅用了十年的时间,升迁速度不可谓不快。
  当然,李卫在浙江期间,还是干了不少的实事,比如修筑浙江海塘以及清剿横行民间的盗贼,而这些功绩,不仅让当地的百姓深受其益,同时也让李卫在雍正心中的分量越来越重。
  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李卫被加封为兵部尚书,三年后,其官位再次提升,出任直隶总督,从一个大字不识几个的捐官,到朝廷的一品大员,李卫可以说是仕途道路极其顺畅,而他的升迁速度,在其同僚之间,也并不多见,这不仅得益于他本身的聪明才智,更得力于雍正的用人方针。
  众所周知,雍正是一个非常务实的皇帝,他选拔大臣的宗旨,不是看这个大臣的学问有多高,而是主要看能不能干实事,而李卫就是一个实干家。
  不管是在云南盐驿道任上,还是在浙江期间,李卫所做的,正是雍正想要的,私盐泛滥,李卫解决了,海塘隐患,李卫修筑了,盗贼横行,李卫也摆平了,这样为朝廷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问题的李卫,怎能让雍正不喜欢?因此,升官那是必须的。
  至此,李卫与鄂尔泰、张廷玉、田文镜三人,成为了雍正的心腹,终雍正一朝,李卫风光无限。
  有道是一朝天子一朝臣,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雍正帝驾崩,其第四子弘历登基,是为乾隆帝,对于曾经父亲跟前的大红人,乾隆皇帝则完全是另一种态度。
  乾隆登基之初,对李卫这个老臣还算不错,不仅命他兼管直隶总河,同时对于李卫的进谏也能积极听取,比如李卫在处理诚亲王府护卫库克与安州民争淤池一事,其秉公执法,让乾隆帝对他大加褒奖,还赏赐了他四团龙补服。
  并且,在李卫病重时,乾隆帝还遣派太医到李卫的家中为他诊治,不久,李卫因病逝世,乾隆还下令,按总督例赐予祭葬,亲自为李卫挑选了"敏达"的谥号。
  这样看起来,乾隆似乎对老臣十分不错,李卫也算有了一个很好的结局,但果真如此吗?结合雍正帝其他三位宠臣的结局,就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以雍正帝的头号宠臣鄂尔泰为例,在雍正在位时,因他在西南主持"改土归流",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因此让雍正极为信任,官至保和殿大学士,成为了当时清廷中屈指可数的正一品大员之一。
  并且,鄂尔泰在雍正去世后,为乾隆平稳地接替政权,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因此,鄂尔泰在乾隆登基后,还兼任军机大臣、议政大臣等要职,权势之高,前所未有。
  乾隆十年,六十六岁的鄂尔泰因病去世,乾隆帝为表重视,亲自前去祭奠,并按照雍正的遗诏,让鄂尔泰配享太庙,入祀贤良祠。
  但就在鄂尔泰去世十一年后,乾隆皇帝却将他的牌位,从贤良祠中给挪了出来,理由是鄂尔泰的门生胡中藻所做的一本诗集,犯了乾隆的忌讳,同时,鄂尔泰的侄子鄂昌也被牵连其中。
  就这样,曾经在雍正朝大放光彩,并助力乾隆登基的鄂尔泰,却死后遭批,其结局着实令人唏嘘。
  而更为人熟知的,就是雍正帝的另一个宠臣张廷玉,张廷玉与鄂尔泰一样,被雍正帝十分看重,并在临终前,特意下诏让张廷玉百年后也可以配享太庙,这让身为汉人的张廷玉感动的老泪纵横。
  乾隆登基后,张廷玉对清廷可以说是忠心耿耿,一方面是因为报答雍正的知遇之恩,另一方面则是乾隆在刚开始对他还真是不错,因此,张廷玉兢兢业业,一直干到了乾隆十三年。
  由于年岁已高,张廷玉便向乾隆请辞,想告老还乡,本来这会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但张廷玉犯了一个小错误,完全改变了事情的走向。
  乾隆十四年,张廷玉的请辞终于得到批准,因其年岁颇高,行动不便,就让其子到宫中向乾隆帝领旨谢恩,按理说这再正常不过,乾隆也知道张廷玉路都走不稳了,但就是张廷玉本人没有到场,让乾隆大怒,不仅剥夺了张廷玉的官职,还在不久后,将其抄家。
  之后,乾隆还不解恨,准备用文字狱的方式来整治张廷玉,只不过在张家搜集证据时,搜出来但凡带有文字的,都是雍正夸奖张廷玉的话,让乾隆无从下手。
  但最终,乾隆还是下令,将之前皇家赏赐给张廷玉的所有东西全部追回,经过这么一闹,张廷玉也郁郁而终。
  鄂尔泰和张廷玉,是雍正的两大宠臣,但在乾隆一朝,最终的结局却令人唏嘘,因此,就能得知,乾隆对于这些老臣,并不是很感冒,相反,对他们曾经的荣誉,都会想方设法的给剥除掉,而李卫,自然也难逃此劫。
  乾隆四十二年,南巡的乾隆在西湖岸边的花神庙中,看到立的有李卫以及其妻妾的神像,突然暴怒,当场对李卫做出了极低的评价。
  "李卫仰借皇考恩眷,任性骄纵,初非公正纯臣。讬名立庙,甚为可异!"---乾隆
  不仅如此,乾隆还特意下令,将李卫以及其妻妾的神像推倒并捣毁,至此,曾经的名臣,算是被乾隆批倒抹臭。
  乾隆对于雍正留下来的老臣如此举动,其根本原因,源于他对父亲雍正的不认同。
  乾隆皇帝这个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好大喜功",在他看来,自己就是尽善尽美的,这世上没有人能够比他更完美。
  当然,他确实有这样自信的资本,从小深受康熙的宠爱,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雍正的登基,也得益于乾隆的受宠,这一点和大明朝时朱棣宠爱朱瞻基,从而让朱高炽成为继承人性质类似。
  同时,经过康、雍二朝的积累,到了乾隆登基时,清朝达到了历史上的巅峰时期,国富民强,兵强马壮,尤其在打了几场胜仗后,更让乾隆认为自己是堪比秦皇汉武的千古一帝。
  在这种膨胀的自信之下,乾隆怎么会容忍李卫这个小小的臣子,却受到百姓们的香火祭拜呢?文治武功无人能及的他,还没有受到百姓的供奉,李卫怎么可以?
  不能忍,必须不能忍!
  那该怎么做才能发泄心中的怨气呢?自然是捣毁神像,并批倒批臭,只有这样,才能让乾隆心里舒服一点。
  而这只是乾隆在否定雍正执政理念的一部分举动,在他登基后,几乎将雍正时期推行的各种政策全部终止,还把雍正对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定下的铁案给逐一撤销,这足以说明,乾隆对雍正的理念,并不是十分认同。
  不认同雍正的理念,那自然而然的,就不会认同雍正的用人之道,而那些曾经深受雍正恩宠的大臣,也就不会受乾隆待见。
  虽然刚开始,乾隆并没有撕破脸,但其只不过是因为碍于面子,一旦得到机会,乾隆是必须要有所动作的。
  而之所以说李卫死得恰到好处,是因为他在乾隆三年便因病去世,如果他再多活几年,很有可能会和张廷玉一样的下场,说不定更惨。
  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历来新君登基,对待前朝老臣都不会继续重用,但乾隆的做法,就是把脸完全撕破,更为过分罢了。
  李卫的一生,可以算得上一个传奇,他没有深厚的背景,并且文化水平不高,但却能在雍正一朝从一个闲散小吏到朝廷大员,这离不开他的聪明才智和独特的为官之道,更离不开雍正不拘一格的用人之道,但在乾隆登基后,李卫虽说在最初没有遭到打压,但在去世多年后,被自诩为"十全老人"的乾隆捣毁神像,这个结局,也算是令人唏嘘不已。
  雍正皇帝生前,有四个最受其信任的大臣,这就是鄂尔泰、李卫、张廷玉和田文镜。除了田文镜死于雍正朝外,其余三人都延续到了乾隆一朝,其中又以李卫最先去世,年仅51岁。
  雍正皇帝去世后,把依然活着的三个最信任的大臣,交给了继任的乾隆皇帝,而且还加了特别的叮嘱,让张廷玉死后配享太庙。
  这对乾隆皇帝来说,既是利好,可以让自己很快站稳脚跟;也是压力,因为谁也不想被前朝老臣这样在旁边看着,一朝天子一朝臣,乾隆当然想要自己亲自培养的班底,这样用起来才顺手。
  但这四个人在生前被乾隆皇帝对付的,只有张廷玉一人,另外三个人,都是死后才被乾隆恶心了一番,当然田文镜在雍正时期就死去,乾隆当政时二人也就不存在什么交集了。
  我们今天就谈谈李卫,他是怎样的一个官,雍正恩宠他,乾隆是否一样对待他呢?在生前都干了什么,以至于死后还要被乾隆皇帝对付了一番?
  其实,出生于1688年2月2日、也就是康熙二十七年正月初一的李卫,这个人并不复杂,出身也简单,是江苏丰县一户富贵人家的后代。
  这么说吧,李卫家里有钱,所以和一般有钱人家的孩子一样,李卫小时候就没有怎么读书,是个典型的公子哥。
  李卫长大以后,家里可能觉得老这样无所事事晃着也不是办法,再说了,家里虽然有钱,但上面没有做官的罩着,这钱赚的也有些不踏实就想着让李卫走入仕途,一方面可以让有点事做,另一方面可以照顾家族一二。
  但李卫文化不行啊,当然也就无法通过科举入仕,这难不倒李卫家人,因为当朝的康熙皇帝已经为他们开辟了一条当官的捷径,那就是捐官。
  考不上不是?有钱就行,拿钱买官。
  说起来,人们印象中雄才大略的康熙皇帝,居然是清朝卖官鬻爵的始作俑者。
  但康熙也很无奈啊,平定三藩之乱要花钱,抗击沙俄花钱,收复台湾要花钱,灭准噶尔叛乱一样得花钱。
  眼看朝廷的银子在战争中流水一样哗啦啦地没有了,康熙能不着急嘛。着急了就得想办法开源,咋开源呢?康熙盯上了民间的那些土豪老财们的钱袋子,但他又不能抢那些富户人家的钱财,皇帝这样做和绿林盗匪有何区别呢?
  于是,康熙皇帝抓住这些财主们急需官府保护的心态,推出了这个捐官的制度。
  这个制度虽然有一定的限制,但推出了以后,那个火热劲,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清朝的财政问题。
  咱们的主人公李卫的家族,就是在蒙古准噶尔部首领策妄阿拉布坦发动叛乱、朝廷急需银子平叛的时候,捐了一笔数目可观的银子,朝廷也投桃报李,给了李卫一个员外郎的虚职。
  所谓的员外郎,就是正员之外设置的官位,有钱就可以当,这也是为什么后世许多富豪人家习惯被称为员外的原因。
  李卫先是在兵部任员外郎的虚职,不久就于康熙五十八年到户部担任了郎中,算是由虚转实了。
  李卫能够很快由虚转实,应该是他在兵部的时候,工作比较出色的原因。
  果然,到了户部郎中的实职上,李卫果然干了件前任都不敢干的事情,那就是拿王爷贪污银子一事开刀立威。
  作为户部郎中,李卫的主要工作就是管理银库事务。来户部不久,李卫就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有一个亲王对于收缴的白银都要每千两额外加收十两作为库平银,实际上也就是被亲王自己私吞了。
  李卫就好意提醒那个亲王,这样做不合适的。但一个小小的郎中,那会入亲王的法眼,自然对李卫的话置若罔闻,当了耳旁风。
  当然,李卫官微言轻,也治不了亲王的罪,但这并不影响李卫可以叫亲王老老实实住手。因为,李卫在户部矗立了一个牌子,每当这个亲王多拿,他就上面就写着"XXX亲王赢钱",就相当于公开告诉大家,有人贪污了。
  这下子好了,把那个不听劝阻的亲王搞得灰头土脸,再也不敢贪墨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李卫不但有正义感,而且还很有智慧。
  此事,被当时还是王爷的四阿哥胤禛,也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注意到了,对李卫处理此事打的印象分很高。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爱新觉罗·玄烨驾崩,四阿哥胤禛在九子夺嫡之战中胜出继位,这就是雍正皇帝。
  雍正一即位,就把自己看好的李卫给提拔到重要岗位上历练去了,先是在直隶驿传道熟悉了一段,随即被任命为云南盐驿道。盐驿道别看品阶不高,但管的可是清朝主要财政来源的盐政。
  之所以让李卫去管盐政,和当时清朝财政吃紧与盐政税收流失有关。盐税是清朝财政收入的一个主要来源,由于盐业分布的不均衡和地区差价的存在,造成私盐猖獗,自然就是皇家财政收入的锐减。雍正让李卫去搞盐政,就是看上了他的正直清廉与智慧。
  在盐驿道这个位置上,大放异彩的李卫,果然没有让雍正皇帝失望。
  李卫到了云南,就抓住了问题的实质,整顿盐官,改革盐政,使云南的盐政走上了正轨。除了正常的收入,仅追缴欠款一项,就高达十一万两,着实让雍正皇帝开心了一把。
  随着云南盐业的健康发展,雍正又给李卫加了担子,担任云南布政使兼管云南盐务、铸币事务。
  这样,李卫就把治理盐政的成功做法普及到了其它部门,效果非常明显。
  在云南做出了突击成绩的李卫,随后被雍正皇帝放在了更为重要的位置上,相继担任浙江巡抚、两江总督、兵部尚书、直隶总督等职,从以前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虚职员外郎,彻底成为一位炙手可热的封疆大吏。
  李卫在担任浙江巡抚期间,还兼任着两浙盐政使,可见雍正对李卫在盐政方面的信任度之高。
  李卫在浙江期间,重点打击了私盐买卖,毁灭性地除掉了著名的大盐枭沈氏家族。
  这个家族不但贩卖私盐很猖獗,而且配有武装船只,连官军都不是他的对手。李卫到任以后,建立高效有力的缉私队伍,组织力量重点打击沈氏,很快就让这个拥有数百人的大团伙灰飞烟灭,使清朝的盐政收入大幅度增加。
  李卫在浙江,还整顿吏治,打击盗贼,破获了著名的江湖大侠甘凤池"反清复明"案,稳定了江南的局势,深得雍正器重。
  当然,李卫并不是只干了这些,对浙江当地的民生也非常关注,特别是对浙江海塘的维护,是出了很大力气的,效果也不错。
  另外,因为李卫本人文化水平不高,在各级任上离不开文人的帮助,所以他本人对文人很是尊重。这也表现在他在浙江任上时,上下沟通,花了很大的力气,恢复了因为文字狱而被雍正皇帝禁止的浙江文士的科举考试资格,得到了浙江文人的拥戴。
  李卫在任直隶总督时,办理了著名的疏劾步军统领鄂尔奇案。要知道,鄂尔奇的哥哥鄂尔泰和李卫一样,也是雍正皇帝倚重的四个亲信大臣之一,弹劾他的弟弟,就是和鄂尔泰过不去,实际上李卫、田文镜、鄂尔泰三人之间关系本来就非常微妙,互相弹劾是经常的事情。
  但这次经过调查,坐实了鄂尔奇"坏法营私,紊制扰民"的罪名,要不是雍正看在鄂尔泰的面子赦免了他,鄂尔奇难保人头落地。
  雍正十三年,雍正皇帝驾崩,乾隆皇帝登场,对李卫同样是加以任用,还兼管直隶总河,裁营田观察使等职务。
  在乾隆一朝,李卫只活了三年,但干了两件影响比较大的事情。
  一个是审理诚亲王府护卫库克与安州民争淤池一事上,他秉公处理,坐实了库克的罪状,得到了乾隆皇帝的肯定,被赐予四团龙补服。
  李卫也因此成为被赐四团龙补服的五位汉臣之一,可见,当时的乾隆对李卫也是很信任的。
  普及一下,四团龙补服即四团正龙纹补,补服,又称补褂,外褂,因该补服的补子上绣有团龙纹样,即胸前一团,背后一团,左右肩各一团,故名"团龙补服",是清朝皇帝对勋臣的最高赏赐。
  第二件大事,就是李卫弹劾总河朱藻贪劣,朱藻弟朱蘅挟制地方官,干预赈事的案件,朱藻被罢官,朱蘅被治罪。
  因为太过操劳,李卫旧疾复发,乾隆派遣御医到府诊治。不幸的是,因为病情太重,太医也无力回天,李卫于乾隆三年十月二十二日去世,享年51岁。
  李卫去世后,乾隆帝命按总督例赐予祭葬,谥敏达,评价还是很高的。
  纵观李卫一生,历经康雍乾三朝,起于康熙、发迹于雍正,结束于乾隆。在康熙朝还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到了雍正朝,则因为自己的能力和对雍正的忠诚,获得了常人所不能及的机遇,也做出了相当瞩目的成就。在乾隆时期,虽然并没有像雍正时期那样得到完全的重用,但依然是乾隆倚重的重要大臣,死后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那么,在李卫活着的时候,基本上是不存在乾隆皇帝要对付他的问题,虽然是雍正一手提拔的大臣,但对乾隆应该也是忠心耿耿的,乾隆没有必要去对付他。
  但,乾隆皇帝也确实对付了李卫一把,那是李卫死后的事情了。
  乾隆南巡时,来西湖游玩,进了断桥附近曲院风荷公园内的花神庙。
  乾隆这一进来不打紧,里面的布置让乾隆大发脾气,说赶紧把他给我扔出去烧了!
  是什么让乾隆这么失态不爽呢?
  原来,因为李卫在浙江时期,在这里建了个花神庙,立了李卫和其妻妾的神像,称自己为"湖山正神",呵呵,着实有点膨胀了。
  李卫把自己称神,但乾隆皇帝不这样想,李卫你有啥了不起的,你做的一切,那都是皇恩浩荡的结果,居然在这里被称神供奉,太过分了,你把我堂堂的皇帝放在什么位置?
  乾隆皇帝的谕旨是这样说的:"李卫仰借皇考恩眷,任性骄纵,初非公正纯臣。讬名立庙,甚为可异!"
  就这样,李卫死后还是被乾隆皇帝对付了一把,自己为自己塑的神像被乾隆皇帝一把火烧了。但里面还需要神像啊,乾隆命人将其改塑为湖神,后楼的一对男女,即为花神与花后。太平天国时,神像被毁,光绪年间改为"蚕学馆"。
  所以说,因为塑像这个事情李卫被乾隆对付,应该说不算过分,是李卫自己过分了。
  无论如何,李卫从一个靠捐官起家的富二代,一路做到获赐四团龙补服的封疆大吏,其过人之处是无可置疑的。为人正直、处事机敏,不畏强权,心有百姓,这也是后来拍了那么多以李卫为主角的电视剧的原因,因为故事吸引人,老百姓喜闻乐见。
  李卫活着的时候,到没被怎么着,可能乾隆三年就去世了,时间比较短。死后,据说乾隆南巡撤了李卫及其妻妾的西湖神像。
  康熙五十七年,李卫花钱捐了个五品的员外郎,入仕为官以后,一路高升,完全拼实力。不像影视剧里说的那样李卫穷苦出生,历史上李卫家也是豪门富户,读书识字不太行,所以花钱捐了官。
  "分钱粮事件"一炮而红
  李卫刚到户部当差,就被分派一个烫手的任务,给各家王爷分发钱粮。每次分发钱粮这些王爷们也不及时领取,可能觉得没人敢少给。其中有一位王爷每次都会多拿点,这次正要多拿,却被李卫叫人阻止了。
  这位王爷根本不听,李卫吵着要奏报皇帝,却被户部尚书训斥一通,人家儿子多拿点父亲康熙的东西,怎么了?犯不着,兴师动众。李卫想不明白,就去找皇帝身边的红人张廷玉,张廷玉也不想得罪人,就用手指了指走廊。
  李卫回家,左思右想,终于弄明白了其中的意思,第二天,他把每位王爷领的钱粮具体数字写了个告示,贴在走廊醒目的位置上,如此大家都知道谁多拿了。那位王爷尴尬无比,只得声称和李卫开玩笑的,把多余的钱粮又还了回来。
  经此一事,李卫名声大噪,宫内外皆传其勇敢正义。此时还是亲王的四阿哥胤禛听说了此事,非常佩服李卫,就把他招到自己麾下,这也为以后平步青云奠定了基础。
  结识漕帮,没人敢动他
  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不畏权贵,不徇私枉法,这是李卫留给后人的形象。第一大帮漕帮发展壮大也有李卫的功劳。雍正年间,李卫可谓黑白通吃,官府不方便出面的,就由漕帮出面解决。
  李卫刚为官,查案查通了天,被皇帝压了下来,落寞之时,漕帮帮主收留了他,从而和漕帮结下了渊源,雍正年间,漕帮被视为合法化的组织。
  李卫最擅长盐政,所以查私盐这样的事都由其负责,颇受雍正欣赏,官至总督,成为四大重臣之一。尹继善曾评价李卫"勇"却"粗",雍正甚是认可,李卫不识多少字,没有儒雅之风,奏折都得秘书写,难免显得粗俗,但是为官勇敢正义,不惧权贵,估计这也是雍正喜欢这个有点愣头青的原因。
  雍正,乾隆都很倚仗
  清朝入关后,其实最头疼的是江南地区,历朝,江南富庶,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对满人抵触情绪最大。一个真真假假的朱三太子,都能惊扰大清百年,让康熙寝食难安,何况整个江南呢?
  所以管理好江南一片实属重任,在李卫的管理下,江南稳定,没有什么民变,而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想想白有皇帝支持,黑有漕帮力挺,李卫是稳稳坐镇江南。所以乾隆也很倚仗他,李卫也没有像另外三位雍正朝重臣那样生前很惨。
  李卫有五个儿子,长子乾隆时期官至两江总督,孙子被官职最多就是知县了,再后来就没有载入历史了。
  然而,李卫死后,立于西湖花神庙自己和妻妾神像被南巡的乾隆给砸了,认为李卫的成绩都仰借皇恩。这是乾隆爷爷吃醋了吗?
  结束语
  李卫手段高明,耿直也聪明,是个好官,历经三朝,得以善终,学历不高,做人做事的智慧绝对高超。
  乾隆的屠刀已经磨好,没来得及动手,李卫提前一步死了。
  李卫是清朝少有的三朝元老,生前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不倒,尤其是雍正在位期间,李卫的人生显赫到极点。
  影视剧中,把李卫描述为走街串巷的江南乞丐。实际上,那些影视剧不看也罢,估计都是初中肄业水平的编剧。人家李卫绝不是叫花子,也不是目不识丁的乡巴佬,他的祖籍是江苏丰县的地方大户人家,家里有的是钱。
  要不然没有科举功名的李卫,如何一步步走向巡抚、总督、尚书的要职。李卫的仕途是花钱卖的,只不过清朝皇室把卖官鬻爵美其名为"捐资"。公元1717年,时值康熙五十六年,李卫通过捐资的方式弄到一个员外郎的差事。
  什么是员外郎?员外的意思是定员外增置,就是在正式官吏的基础上增加一些郎官,再透彻点说是朝廷拿出一部分编制增加财源的渠道。
  "员外",最早见于三国魏国有员外散骑常侍,魏晋南北朝后继续沿用。隋文帝时期,在三省中设置尚书省员外郎,地位可谓显赫。而且一直沿用到唐宋辽金元明清各朝。
  李卫花钱买到员外郎一职后,相当于弄到一块仕途的敲门砖。紧接着,朝廷下诏李卫任兵部员外郎。两年后,李卫改任户部郎中,从编外人员转为朝廷命官。
  论家境,李卫的财富在温柔富贵乡的江南并不突出,肯花钱买个官职的人也不止李卫一人,为什么唯独李卫的仕途走得既快又稳。
  主要是李卫的情商高,命又好。
  李卫能够成功的历史背景——朝廷缺钱
  历代帝王中,雍正皇帝算不上英明神武的帝王,但也不算是庸主,顶多属于守成之君的水平。雍正皇帝没有先帝康熙的能力,但为了不辜负康熙留下的诺大家业,他必须兢兢业业地干活。
  康熙留给雍正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同时也遗留下不少没有解决的叛乱和朝廷财政亏空问题。
  一是康熙时期无休止对外征战,消耗掉大量的钱财。康熙驾崩前。清朝国库已经亏空高达800万两白银。
  二是康熙刚死,雍正皇帝登基不久,龙椅尚未坐热,和硕特部后人罗卜藏丹津带领族人发动叛乱,很快叛乱人数发展到20万之众。雍正皇帝采取年羹尧铁血平叛的策略,历时半年才平定罗卜藏丹津。
  西北刚刚平稳,雍正又大刀阔斧在西南地区搞"改土归流",结果朝廷派去的地方官吏不懂当地习俗,与地方土司发生冲突。冲突越演愈烈发展成为武装反抗,雍正又派鄂尔泰为总督带兵驻扎西南,并授意鄂尔泰采取武力镇压。最终,鄂尔泰彻底击败西南土司,朝廷的"改土归流"也顺利推行。
  继罗卜藏丹津和西南土司叛乱后,已经被康熙征服的准噶尔部在沙俄的支持下死灰复燃。雍正九年,准格尔部又重新壮大起来,眼看威胁到清朝的边陲,雍正皇帝不得不倾尽全国财力,封岳钟琪为宁远大将军、傅尔丹为靖边大将军,兵分两路讨伐准噶尔叛军。
  结果,此次平叛准噶尔出师不利,岳钟琪和傅尔丹轻敌冒进误入准噶尔部的圈套,两万清军剩下不到2000余人逃回来。从此以后,雍正再也没有大规模出兵平定准噶尔。
  雍正皇帝登基不到十年,各地叛乱此起彼伏。平叛不是光用嘴说说就能解决的事儿,得需要朝廷出动军队。动用军队就得花钱,皇帝不差饥饿兵,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雍正皇帝必须想办法更多地筹集钱财。
  外加老爹留下的800万两白银的债务需要填补。雍正采取两个办法,一是通过强有力的反腐手腕,严厉惩办贪官污吏,一经查处立刻抄家充公;二是整治江南盐务。
  此时,轮到李卫登场了。半生与"盐"打交道
  翻看李卫的履历表,你会发现他的仕途大半辈子都在与"盐"结缘。
  雍正皇帝刚刚即位,李卫被提拔为直隶驿传道,还没到任又改迁云南盐驿道。由于政绩斐然,不到两年时间,李卫升为主管税收的布政使兼管盐务。
  次年,李卫来到浙江任巡抚兼任两浙盐政使,主要目的是整治两浙的盐政,重点惩办地方私盐贩卖活动。在浙江巡抚的位置上,直接升任浙江总督。
  李卫能够以编外人员,仅用十年的时间做到封建大吏,唯一的政绩就是管盐。一方面说明,李卫在清朝盐务管理方面很有天赋,尤其擅长抓捕私盐贩卖;从更深层次的方面说明,李卫是在为雍正皇帝"筹集"钱财。
  清代的盐务就是瞎胡搞。朝廷将全国划分成十几个盐区,实行异地销售的办法。作为产盐的浙江地区,所产的浙盐主要销往浙江、江苏、安徽、江西四省,其他省一概不许买浙盐。
  但是江苏以北的人就不干了。浙江盐的质量比较高,又处在繁华富庶的地方,人均GDP高,相对物价也高,自然盐的价格也高。
  江北地处浙江和两淮盐区之间,两淮地区的物价水平和盐价都远远低于浙江盐区,但江北人又不能购买低价的两淮盐。
  久而久之,从两淮到浙江的水路和陆路上,一股私盐贩私的风气开始盛行。在盐铁专营的封建社会,一旦私盐盛行,自然会挤压官盐的市场占有额,导致浙江地区官盐卖不出去。
  官盐卖不出去,朝廷自然没有收入,逼得雍正皇帝不得不想办法,没有任何根基的李卫成为首选。
  李卫果然没有辜负雍正的厚望,在浙江巡抚期间,加强缉私队的数量,提拔韩景琦作为帮手,专门对付那些有名有号的大盐枭。一举挫败浙江头号大盐枭沈氏的走私活动。最终彻底解决两淮盐泛滥流入浙江盐区的乱象。
  身后不被待见
  李卫是在乾隆皇帝登基后三年才去世。李卫活着的时候,乾隆皇帝对他还算不错,至少表面上呈现出一副关心元老的模样,赐给他四团龙补服,虚心接受李卫弹劾诚亲王府护卫库克和朱藻的不法行为。李卫病重的时候,乾隆让御医到府上诊治。李卫去世后,乾隆帝给他安排一场总督级别的追悼会,并赐谥号敏达。
  但是多年后,乾隆皇帝南巡经过西湖。无意间见到西湖花神庙里,供奉着李卫夫妇的雕像,牌位写着"湖山禅位"。乾隆龙颜不悦让人撤掉雕像,下谕说:
  李卫仰借皇考恩眷,任性骄纵,除非公正纯臣。讬名立庙,甚为可异!
  乾隆的意思再明显不过,说李卫就是仰仗着先帝雍正的庇护,经常胡作非为,他不是光明正大的科举出身,算不得名正言顺的大臣。有人为他立庙供奉,实在是说不过去。似乎,乾隆皇帝对李卫的观感不是很好,这到底为何。
  用人思想不同
  雍正皇帝在清朝皇帝中,十分与众不同。他经常自称为"中国皇帝",因为他比较重视汉人,在位期间一直试图打破"满汉壁垒",李卫便是雍正不拘一格降人才选拔的汉人。
  然而,也只有雍正如此。清朝的其他皇帝都是时时刻刻防着汉臣。纵观清朝不到300年的国祚,只有雍正和清末灭亡在即时,汉人才有出头之日,平时都是满清贵族在汉人面前吆五喝六。
  乾隆更想恢复旧制,比如他曾敲打张廷玉一事。张廷玉晚年曾旁敲侧击提醒乾隆皇帝说,先帝雍正在世时,曾承诺让自己配享太庙,不知将来自己何去何从。
  乾隆听到后,故意跟张廷玉东扯西拽,就是不提先帝的承诺,张廷玉也是老谋深算的官场高手,一看乾隆皇帝没有接话,赶紧识曲退下。
  其实,张廷玉表面是为自己争取配享太庙,实则是试探乾隆会不会像雍正那样重用汉人。乾隆皇帝的态度已经很明显了,在李卫和张廷玉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这是汉人官场的真空阶段,乾隆真实功不可没。
  难道真像易中天教授说的那样,乾隆是"王家排行老八"的那位。
  乾隆的帝位来自康熙,他是康熙钦点的隔代继承人,不是雍正皇帝自己本意的候选人。所以,他内心百分之百倾向于祖父那一套,处处遵循祖制防着汉人一手,做不到雍正皇帝的心胸开阔。瞧不起"文盲"
  虽然李卫读过书,但顶多算是半个读书人,他没有通过正规科举入仕。乾隆皇帝又是那样的风流天子,处处喜欢附庸风雅,自然瞧不起李卫这种员外郎出身的人。在乾隆眼里,李卫就是一个深谙察言观色,懂得迎合上意的小人,与不学无术的江湖混混没太大区别。他就没好好想想自己重用的和珅是什么货色。
  历史没有假设,但我们不妨假设一次。
  如果李卫活着的话,必然不会被乾隆所接受。对待一个死去的老臣尚且如此,何况李卫本身敢于进谏,说不定稍有不慎就会得罪乾隆,引来杀身之祸。
  甚至有可能,乾隆皇帝的屠刀已经磨得差不多了,正在寻找合适的时机动手,奈何李卫先走一步,没有留给乾隆任何机会。
  李卫可以说是个传奇人物,历经康雍乾三朝。在康熙五十六年,李卫家里给他买了一个员外郎的官做。李卫虽然官是买的,字有没认识几个,但是他办事能力强,人直爽没有那么多花花肠子。在雍正即位后,李卫平步青云,在雍正五年就坐到了浙江总督的位置。
  李卫仅仅花了十年时间就从一个从五品员外郎成为朝廷的一品大员,封疆大吏。可见雍正对于李卫的信任以及器重。雍正十三年,雍正帝因为劳累过度暴卒,乾隆即位。一朝天子一朝臣,乾隆即位后自然不怎么待见他老爹留下来的这帮臣子。比如对雍正朝重臣张廷玉,乾隆一上位就开始打压这位老臣,让他颜面扫地。要不是雍正有遗命要张廷玉配享太庙,估计张廷玉就要晚节不保了。
  和对张廷玉态度不同,乾隆对于雍正的这个宠臣李卫还是非常重用的,因为他知道李卫确实是个能臣能办实事。李卫在乾隆二年的时候,弹劾诚亲王的护卫与民争地。当时因为这件事还得到了乾隆褒奖,并赐四团龙补服。但是李卫知道乾隆对自己并不是真的信任,李卫就请求告老还乡,但是乾隆不同意。
  李卫在乾隆三年的时候病重,乾隆还特意派御医去帮李卫诊治。可惜李卫最后还是病逝了,乾隆当时非常的悲伤和惋惜(真的还是装的咱就不知道了),乾隆以总督的规格厚葬了李卫,并赐谥敏达。时隔多年以后,乾隆第五次南巡,在杭州西湖花神庙看到李卫和他的妻妾被供奉在庙里。盛怒的乾隆立马命人把李卫和她妻妾的神像砸了。并且痛批李卫"非公正纯臣",一下就把李卫一生的功绩就给抹没了。
  乾隆这个大独裁者,怎么会允许自己的臣下在民间被人民当神一样供养。可想而知,当时要是李卫活着下场要有多惨,还好李卫死的快,乾隆发现他的神像的时候,他已经死了四十来年了。
  乾隆皇帝有个很奇怪的作风,堪称千古谜题。
  那就是,他对他父亲清世宗所支持的事情就要一个劲地反对,但对清世宗反对的事情就一个劲地赞成。这种行为就和当年司马光回光返照全面毁掉王安石变法及其成果一般。
  可是吧,这乾隆很崇拜他的爷爷,理应也该尊敬他爹,这种反向的隔代亲让人匪夷所思。
  所以这样的乾隆,对雍正号称是自己的恩人的李卫自然是不好的。
  不过乾隆也没有像后来嘉庆倒和珅一样,一波撸倒,而是让李卫善终,之后才搞一些小动作。
  我们再讲回李卫,李卫这个人很传奇。为什么传奇呢?
  因为他当官不是考试考上的,而是买的。
  当然啦,不能说买的就不好,买也是一种能力
  俗称:钞能力。
  公元1717年,李卫29岁。他是一个典型的富二代,有钱。有钱到什么程度?买个官直接买了从五品的员外郎。所以李卫的历史从买官开始就很不平凡,再之后,号称大字不识一个的李卫,以良好的理财手段,进了雍正的法眼。
  说白了,这李卫其实是个经济型专家人才。李卫崛起之路:颇受雍正器重
  虽说李卫是买官的,但是这段历史太过复杂,一是没啥文化,但是却是个经济人才。二是买官不仅买的是员外郎,本来员外郎在清代就是个"候补职",有的人等一辈子都没机会当实权官,但是李卫还着手做事了,两年后直接进了兵部,成为了兵部员外郎。
  所以李卫这段买官的背后,大致没有那么简单。
  进入兵部后,李卫还升为了户部郎中。这个时候,李卫就已经算是妥妥的官员了,既有了一定的实权,也能去做一些事情了。李卫很谨慎,虽然后面性格桀骜,但是前期还是很老实的。雍正一听说有这么个传奇人物,就想到李卫应该是个人才,一上位立即提拔李卫。
  公元1723年,李卫正式任云南盐驿道。
  当时云南之地的盐税很麻烦。
  数据不清楚,贪污情况严重,而且亏空是常态。雍正一上来就给李卫出难题。但是奇迹的是,李卫用了一年的时间就重新理清了云南的盐政,让云南盐收入这笔财政再次活泛起来,次年,雍正把李卫提拔为布政使。
  有了更大的权柄的李卫让云南的盐业开始有了收入,这样雍正很开心,也看得出来这个李卫是个什么人才。
  李卫是很典型的政治商人,懂政治,也会做商人。
  出道就是玩盐,那么接下来雍正的安排,也是要李卫继续去管盐。
  先是江南重地两浙地区,李卫任职盐政使。不得不说李卫的确是个人才,打击了私盐现象,而且把武装结合了起来,让这种治理具备很高的威慑性。
  不久就升了浙江巡抚。后来又任职两江总督兼浙江巡抚,众所周知的是,两江总督所辖管的范围便是当时清朝的经济心脏。李卫一个非文人出身的士大夫走到这一步让人惊叹,这个时候的李卫早已是雍正心腹中的心腹,权柄极高,但是也很忠心。
  可是,就像前面所说的,雍正越喜欢的,乾隆后来就会越讨厌。
  李卫后来的地位很高,但是脾气很臭。可能是为了避免有人说他结党营私,因此只能做一个这样的形象来明哲保身。
  公元1735年,雍正去世,李卫尚在世,而那个叛逆的乾隆即将登基。乾隆:我爹最喜欢的李卫,我不喜欢
  乾隆即位后,没有对李卫下手。
  其实也没有必要对李卫下手,李卫不像后来的和珅,权势滔天,最重要的是,口袋有很多钱。
  李卫是能臣,不是庸臣。而且雍正还给了李卫护身牌,雍正三大心腹,李卫、田文镜、鄂尔泰,后来都有被乾隆打击,但是乾隆的打击也不敢很过火。就是意思意思一下,表示他看着仨人不顺眼。
  乾隆上台后,也给李卫赐过"四团龙补服"。当时,李卫被分到管理直隶,不再管盐,而是开始搞当地的农业管理工作。
  不得不说,李卫的确是个人才,让乾隆没办法挑毛病。
  但是可能乾隆就摆出了一副"我不可能当你是心腹"的样子,而且李卫在乾隆初,能做的工作不再像雍正时期一样多,权柄也没有那么重了。所以乾隆是活着的李卫,概括来讲就是三个字:
  "冷处理"。
  冷处理,冷对付。但其实这个时候的李卫已经老了,也年过半百。虽然说很多人七八十岁还奋斗在一线,但是李卫不同,他更快衰老的是心态,从雍正给他的大起,再到乾隆给他的大落,做过官场座山车的他也得服老。
  乾隆三年,李卫因病身亡,乾隆对此派出过御医抢救,但抢救无效。
  直到李卫死后,神奇的乾隆皇帝才正式发泄他对李卫的不满。也不知道是对李卫真的不满还是就是为了挑他爹喜欢的人来发泄自己的不满,仿佛一个叛逆少年。
  首先,乾隆的对李卫的评价是这样说的:
  "李卫才猷干练,实心办事,宣力封疆,无少瞻顾,畿辅重地,正资料理……今闻溘逝,深为悼念。"
  这个评价看起来不像说很冷漠,起码做到了一个君主该说的话,可能没有那么亲近,但是对李卫的功绩都还是认可的。
  可有一次乾隆南巡,看到了李卫和他老婆的"湖山神位",这就是个像,乾隆没来由一顿火,立马下令要把这东西砸掉:
  "李卫仰借皇考恩眷,任性骄纵,初非公正纯臣。讬名立庙,甚为可异!"
  乾隆的意思很简单。他对李卫好,给李卫面子是为了照顾雍正的面子。但是你李卫居然敢立雕像神位,说明是有疑心的,这种行为不能容忍,于是这个像就被毁掉了。
  其实乾隆这件事就是小题大做了,因为大员在所管理过的地区立像这是很正常的事情,皇帝也同样支持倡导,可是到了李卫这里就变成了异心,而且最重要的是,李卫已经死了。
  这变幻莫测,又有点叛逆的乾隆,真是让人说不准。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雍正驾崩,李卫就知道自己的下场不会太好,所以,他哭晕在雍正的棺椁前。
  彼时的李卫还只是觉得失去了唯一的靠山,如果他知道"新主子"乾隆是个"坑爹的"皇帝,恐怕就直接哭死在雍正灵前算了。
  乾隆在当时的表现还是不错的,他明白李卫的顾虑,就赶紧把李卫叫到身前安慰他:
  卿但努力报国,先帝虽崩,自有朕在。
  为了让李卫安心,乾隆还赐给李卫两盒子珊瑚朝珠和荷囊,又赐给李卫的长子李星垣武探花及第的出身。李卫的心才放了下来。
  一时间,倒是显得君臣相得,一片盛世将来的迹象。
  这段情景,记载于清代大才子袁枚所写的《直隶总督兵部尚书李敏达公传》里。对,就是那位《随园诗话》和《子不语》的作者。
  李卫当时觉得自己下场不会太好,是因为他是个孤臣,甚至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一个出身就不是正路子的武臣。所以:
  公自知孤危独立,万无全理。
  说李卫出身不正,可不代表他真的和《雍正王朝》及《李卫当官》《李卫辞官》这几部电视剧里描述的一样是个小乞丐出身,被年羹尧和雍正所救。
  他家的家底还是挺厚实的。
  因为李卫确实不太认识很多字,所以,在康熙五十六年的时候,他家里给他捐了个员外郎,接着就补入兵部。没过两年,康熙五十八年,升任户部郎中。
  按京官三年才能考满来推算,这个户部郎中的实职应该也是捐的。而当时捐一个户部郎中的实职要花费近万两白银。如果再加上前面的员外郎,统算下来恐怕两万两白银是挡不住的。
  就这个数目的银两,一般家庭可拿不出来。
  那他这样一个非科甲出身的小官,是怎么入的"坚刚不可夺其志"的四爷胤禛的法眼的呢?
  前面说了,李卫的这个五品官,是捐来的。按一般人做派,上了任还不赶紧想办法"回本"?李卫不仅自己不贪,还拦着别人不贪,这个别人还是某亲王的下属。
  李卫不是担任了户部的郎中吗,他这个郎中恰好管着挺肥的"纳粟",根据原文推测,就是管着往户部的仓库里接收税银的。
  那位某王爷的下属收银子,要求每一千两要多交十两的"平仓银"。就类似于下面县官们收税时收的"火耗银",都是当时的陋规。
  李卫坚决不同意,人家那位某王爷下属根本就不搭理他。李卫做得更绝,直接在户部东廇(liù)下放了一个柜子,上书某王爷赢馀!
  廇这个字有三个解释,一是正堂正屋的中间,二是房梁,三是房檐上接雨水的水槽。正屋不太可能,房梁就更不对了,那就是放在房檐下面了。但凡是进出户部的人,可就都能看见了。
  吓得那位王爷赶紧让他的下属停止收这个糟心的银子了。毕竟有些事是做得说不得的。
  康熙晚年年老倦勤,搞得国库亏空,管着户部的正是未来的雍正皇帝,四爷胤禛。
  所以,胤禛一登基,立刻就想起了这个敢跟王爷唱对台戏的户部郎中李卫来。估计君臣二人有过深入的交流,所以,本来是让李卫去做直隶驿传道,搞邮政驿递工作,结果,没上任就改派到云南担任盐驿道了。
  老李家的家世也不是纯小白。老李家在明初的时候就干上了锦衣卫。可能是受家世的影响,李卫从小就好武。他的家世和爱好及在户部表现出来的品性,最终让雍正安排他去管盐务方面的事了。
  但是,雍正用人,也真的是谨慎,因为这个盐驿道并不是盐务的专职官,存了一个试用一下李卫能力的想法。
  但是李卫没有让雍正失望,这从他一年以后就升任云南布政使就可以看得出来。两年时间,从一个五品的郎中升任二品的封疆大吏,李卫的能力和雍正不拘一格的用人都可见一斑。
  这么夸他君臣二人确实有道理,看看李卫是怎么"治盗"的就知道了。此处的"盗",以私盐贩子,也就是"盐枭"为主。
  李卫手下的兵将都很佩服他治盗的本领,行动之前,李卫会给弁将们一个锦囊,到时候只要按照李卫的锦囊妙计去执行,就能抓到盗贼。盗贼们有多少人,在哪里活动,老巢在哪里,李卫都知道得一清二楚"访知如绘",就跟亲眼看见一样。
  原因也很奇葩,李卫不像别人那样整肃地方,他是也不禁勾栏,也不抓博戏,也不骚扰酒坊茶肆,照李卫的说法就是,这些都是盗贼的线索,禁了这些东西,就很难追踪到盗贼了。
  所以,虽然李卫一直升任到总督的高位,行的却是亲民官的作为,越是平头老百姓,越是对他印象好。
  在老百姓中的名声很好。甚至在他担任直隶总督之后,他和户部尚书海望因为建设海塘的原因到浙江地方巡查的时候,老百姓以为他要回任浙江巡抚,老百姓"蚁屯数十里,欢声殷天"。
  所以,老百姓在西湖花神庙里立上李卫和妻妾的神像,号称"湖山神位"也就不奇怪了。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雍正深知李卫的做派,但是对他的信任,却是一以贯之。李卫被人上折子参劾,雍正会批评他要改正错误,但从来没有把他一杆子打翻到底。
  到了乾隆这里,可就真的不一样了。虽然,幸亏,李卫死的时间比较合适。他在乾隆三年就因病去世了。
  在他活着的这三年里,乾隆对他还是相当不错的。当他弹劾诚亲王府的护卫库克与民争地,并查实后。乾隆嘉奖他秉公执法,赐他四团龙补服。
  听着这四团龙补服没啥奇怪的,实际上这比咱们常说的三眼花翎还要厚重。
  有清一代,大概只有五位汉臣得到了这个赏赐。
  第一位是大家不太熟悉的康熙年间的山西太原总兵马见伯。
  第二位是接替年羹尧为川陕总督的岳飞的后代岳钟琪。
  第三位是同样历任康雍乾三朝的兵部尚书史贻直。
  第四位就是李卫了。
  而第五位就是乾隆一死,嘉庆就赶紧召回京的他的老师朱珪。
  这么看起来,乾隆一开始对这个雍正的重臣李卫那是相当不错的了。
  乾隆三年,李卫病重,乾隆派御医视疾,李卫去世,乾隆又下诏以总督例下葬,并赐谥号:敏达。
  李卫可以说生荣死哀,极尽人臣之范了。
  然而,很遗憾我们要用然而这个词。
  乾隆下江南的时候,看到了花神庙里老百姓给李卫竖的神像。大怒,命人把神像撤掉,烧毁。尤其是下的判语,真的让人感觉这位潇洒倜傥的诗人皇帝,翻脸比翻书慢不了多少。
  李卫仰借皇考恩眷,任性娇纵,非公正纯臣。托名立庙,甚为可异!
  这话,太诛心了!
  当然,乾隆是绝对不会说自己的老爹雍正有错的。但是他的实际作为确实是在一开始就和他老爹对着来。
  最明显的就是那本《大义觉迷录》,雍正当时为了显示自己心底无私,所以就把这本描述夺嫡过程的书刊印天下。并且明令后世子孙不要杀曾静和张熙师徒二人,以示无私。
  而乾隆则认为这一下把皇室的隐私都广而告之了,所以,雍正一驾崩,乾隆就把这师徒二人抓起来了。并命令收回《大义觉迷录》,雍正十三年十二月,赶在改元乾隆之前,以"悖乱凶顽,大逆不道"的罪名处斩了师徒两人。
  由于乾隆继位伊始实行的是宽严相济的"酌中"策略,就把已经在雍正十年病死在任上的田文镜拿出来说事。
  说他是"苛刻搜求,以严厉相尚",结果导致田文镜的下属们揣摩上意,对老百姓"剥削成风",导致河南的老百姓"重受其困"。
  到这里,雍正的心腹三重臣,已经倒下两位了。
  等到了乾隆二年,乾隆就看着自己老爹雍正给自己安排的几位总理大臣们不顺眼了。为了加强皇权,他又重新设置了军机处,并给军机处大臣设置了三个条件。
  第一,不准宗室担任军机大臣,以防宗室侵夺皇权。这下子,把雍正给他安排的果亲王允礼,庄亲王允禄就排除在外了。
  第二,不准汉臣担任首席军机大臣,这下又把老牌首席军机大臣张廷玉的地位降下去了。
  第三,不论资历,倚重亲信,这样就把讷亲,海望,纳延泰,班第等四位"新人"补入了军机处。
  这样一来,军机处六位大臣,有四位要感恩乾隆的提拔信重,乾隆就能更好地贯彻自己的意志。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要知道,乾隆继位时已经是二十五岁了,既受过圣祖康熙的亲自教导,又曾经被雍正早早地就暗示为继承人,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不可能不培养自己的班底。
  最后"幸存"的一位鄂尔泰,死于乾隆十年,乾隆当时还亲自去灵前祭奠,荣宠无比。结果,到了乾隆二十年,鄂尔泰的侄子鄂昌与鄂尔泰的门人大学士胡中藻写诗唱和,被乾隆挑刺,说他们有怨望之语。鄂昌从宽赐自尽,胡中藻也从宽,从凌迟改为弃市(公开处斩)。
  而鄂尔泰的灵位也被从贤良祠中挪出来了。
  至此,雍正信重的三位大臣,全军覆没。
  所以,乾隆对雍正的心腹重臣们,不存在刻意对付谁的问题,而是为了加强自己的皇权,所采取的对应的措施而已。
  李卫得雍正的重用,乾隆上位之后并不待见李卫,所以李卫辞官回归故里,乾隆先是假装不答应,后来还是放李卫走了。乾隆三年,李卫病死,享寿51年。
  不过,以前古代的君臣都是这一个套路,臣子说,"老了,不中用了,请皇上批准我退休吧!"皇帝就说,"先生不能退啊,朝中如果缺了你就不行啊!"于是,你推我让一番之后,留下了君臣相得的美名。
  (李卫肖像)
  说乾隆不待见李卫,也不完全对,在表面上来说,乾隆还是挺和气的,李卫病重的时候,乾隆还派御医去帮忙治疗过呢。但这仅仅是表面上的待见,就像刘表对待刘备一样,表面尊重到无以复加,背后干的都是"阴御之"的活。
  从两位帝王的执政理念入手,就知道为什么李卫不遭乾待见了,看似一朝天子一朝臣,其实内里大有文章。
  我们先来看看雍正是怎么治理国家的,然后乾隆是怎么治国的,比一比,就知道乾隆为什么这样对待李卫了。
  其一,雍正没收贵族庄园,释放奴隶,增加国家的自耕农数量。
  (雍正皇帝剧照)
  满清入主中原之后,到处跑马圈地,这是肯定的。在多尔兖的传记中,就有多次提到,满人贵族在天下到处画地为牢,干的都是"划分庄园"的活路。
  这么一干下来之后,庄园在贵族手里,不用交税。因此,在康熙朝,由于大量庄园、大地主的存在,国家损失了大量的自耕农集团,导致了康熙末年那么大的一个国家,实物税、银钱税仅仅800万两百银。
  就这个国家态势而言,就充满了暮气沉沉,这才有了雍正铁腕改革的必须和必要。
  其二,雍正打破"满汉壁垒",重用汉臣。
  (雍正重用汉臣)
  在十二帝当中,也只有雍正才最自信地称自已为"中国皇帝",其余的都是在防范汉人中度过的。雍正在位时,并不在乎什么满汉大防。他重用张廷玉、李卫等人,大胆地任用这些汉臣来帮他改革、集权和治理国家。
  因此,李卫才会升官神速,李卫这个人,不认识几个字,但是他对于政务这一块,好像是天生的了解,办事能力特别强,所以说他是"不学有术"。
  康熙五十六年,李家出钱帮李卫买了个员外郎,就此摸到了官场的一点点边缘。但是到了
  雍正五年之后,他得到雍正的重用,当上了浙江总督的位置,平步青云吧,这可以这么讲!
  其三,乾隆再抱祖制,反对雍正变革,严守"满汉大防"。
  (乾隆剧照)
  我们将几个事情并列在一起讲,大家看了之后,就一定会理解了!
  第一件事情:张廷玉第一个遭到乾隆的打压,曾经对乾隆提起,雍正皇帝曾经恩许他配享太庙。
  乾隆听到之后,一脸的不开心。张廷玉其实也不傻,他只是向乾隆投石问路而已,其意思就是"你还会跟你父亲一样敢于重用汉人吗?"当然,结果并不理想,乾隆不想重用汉人。
  第二件事情:李卫在乾隆二年的时候,弹劾诚亲王的护卫与民争地。
  诚亲王的护卫争地,看着简单,其实就是诚亲王在雍正这一位铁腕皇帝死了之后,开始尝试地又干起了"圈地"的活路了。
  (李卫准备弹劾材料)
  李卫是雍正老臣,也是改革的主要推手。看到诚亲王这么干,立即上报给乾隆听,其意思也很明白,"圈地"这个事是违法的,就看你乾隆到底认同不认同雍正的改革了。
  当然,乾隆褒奖李卫之后,并赐其四团龙补服,作为奖励,然后对诚亲王圈地的事件也就不了了之。雍正是他的父亲,连他的父亲治理国家的政策都不能延续的话,那雍正的"抛开祖制,不讲满汉大防,重用汉人"的这个核心思想也就玩完了。
  所以,李卫就请求告老还乡了。
  乾隆第五次南巡,在杭州西湖花神庙看到李卫和他的妻妾被供奉在庙里。大怒,命人将神像砸碎,并且说李卫不是什么"纯臣",就是不想让李卫享得神庙香火供奉。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千古

为什么当年中国一定要上山下乡?1956年10月25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的文件中,第一次出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个概念,也揭开了这场运动的序幕。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陈独秀次子陈乔年中国人民最忠实的儿子,刑场上笑着迎接死亡前段时间觉醒年代的热播,让大家都认识到了陈乔年和陈延年两兄弟,这是一个英勇的革命家庭,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陈家二公子陈乔年。陈独秀和他的儿子陈延年陈乔年陈独秀给他两取乔年延年的名字,周总理的泰国女儿常媛,在中国生活14年,为长子起名念周怀念总理西林帕塔诺泰,泰国工党领袖桑帕塔诺泰的女儿,她还有一个中文名字叫做常媛,她还是周恩来总理的养女,她的童年和少年时期在中国长大,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和中国结缘将近70年,到底是什么唐群英女儿丈夫早逝后,她拒绝领养,拒绝守寡,与夫家断绝关系若问古往今来,女巾帼有谁?许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古有花木兰,今有秋瑾。但其实,还有一位女性,同这两位一样出彩,甚至有过之无不及。勿谓人强自立即强,勿谓人智多学则智,是她的自我要求。愿不许动!50年前,他抓特务的瞬间被拍成了电影在半个世纪以前,我还当过一次电影的男主角,有过一次本色出演。现年96岁的苏福良声音洪亮,精神矍铄。讲述起自己担任男主角抓获国民党万能情报员的故事,仍饱含激情。苏福良是湖北省武汉市公杜月笙秘史一个不识字的土鳖小混混,是怎么混成上海滩大佬的?(一)在我们的印象里,黑社会就是一脸横肉满身刺青豪横无比强取豪夺欺男霸女喜怒无常一言不合就拔枪的主儿。你看功夫里的黑社会冯小刚,谁!还有谁?!豪横得不行!群众对这些人渣败类也是敢怒汉族不是中国原始民族?中原的原始土著从何而来,又去哪里了?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是上古时期黄帝和炎帝部落的后裔,炎黄子孙。汉族旧称汉人是因中国的汉王朝而得名,汉朝以前称华夏或诸夏。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由56个民族组成,但不是唯一一徐向前元帅是中国元帅中唯一的北方籍元帅,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徐向前这个名字多帅啊,一听,就有一种一往无前的气概!可他从前不叫这个名字。一出生,他那当私塾先生的爸爸,想了大半宿,想出了象谦两个字,什么意思呢?大概让他继承中国先人的美德谦虚,恭1950年国庆,美间谍欲炮轰天安门,公安部透过姐妹花十天破案北京解放前夕,美国和蒋介石方面的特务活动异常猖獗,他们都不想让共产党统治中国,于是企图利用谍战的手段置党的最高领导人于死地。在建国前,我党公安部就破获了多起间谍刺杀案件,抓获了一大他们牺牲自己的一切,只为这可爱的中国张太雷寻我们将来永远的幸福张太雷像。新华社发位于江苏省常州市清凉路的张太雷故居里,张太雷写给妻子陆静华的一封家书,引得参观者驻足沉思。家书写道我们现在离开是暂时的,是要想谋将来永远秦始皇陵结构的奥秘坐西朝东是遗憾,把世界搬进地宫才最霸气引言在这座皇陵面前,没有哪一座皇帝的陵墓敢自称奢华。也没有哪一位皇帝,敢在他的面前自称千古一帝。他就是秦始皇,安详地躺在了皇陵地宫中2000多年的时间。秦始皇陵的挖掘工程,被称之为
开国上将返乡,母亲衣衫褴褛不敢上前,他跪地痛哭娘,我回来了1985年7月,开国上将许世友被诊断为肝癌晚期,自感时日无多的他,第一时间并没有想着怎么接受治疗,而是让秘书最后一次向上级提交了返乡土葬的申请,之前他已经向中央申请了好几次,可都没踏寻北京红色印记冀东烽火民族解放史上传奇一页京郊平谷山东庄镇有两处著名的红色遗址桃棚村抗战遗址和鱼子山抗战兵工厂遗址。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第四纵队从平西挺进包括平谷在内的冀东地区,摧毁敌伪反动统治基础,开辟巩固抗日根据地,建探寻天下第一山毛泽东为何选择来到井冈山,为什么井冈山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斗争时期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又是什么?回到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我们一起去寻找答案。五百里井冈,山山相连峰峦叠嶂,姚广孝去世,为何明成祖要辍朝两日,日后还将其配享太庙?元统三年(1335)正是元王朝统治风雨飘摇的前夜,各地的农民起义的力量已经在暗暗积累。这年世代行医的姚家即将迎来了一个新生子,姚本轩的妻子天未亮就有临盆的迹象,但是忙活了三个时辰都刘备曾错失5位上将,2位顶级谋士,难怪人们说他注定难以得志汉室倾颓,奸臣当道。备不量力,欲伸大义於天下。刘备很多人在评价刘备的时候,都会用知人善任来形容他,诚然,在部分人事管理上,刘备的确展示出了卓远的见识。不过在他的一生中,也错过了不少抗美援朝被志愿军消灭的十大王牌部队1,美陆军第一骑兵师总共阵亡3811人第八团三营遭遇到了建制性消灭,战后被撤销部队番号。二,美军北极熊团团长被击毙,全团被消灭,团旗被缴获。第三美海军陆战队一师,被歼灭五个营,伤亡回家路上的辛酸,被囚禁了五年的钱学森,周总理是如何帮助他的?1955年6月的一天,刚刚从移民局交渉回来的钱学森坐在桌前,正在给父亲写信我日日奔走于移民局,争求释放权利,但效果不大,今大寄一短信,请交于陈叔通世伯,希望得到帮助陈叔通是钱家的放红色税刊税月有声找到你,是意料之外的惊喜看见你,是追寻历史的凝眸走进你,是心怀敬意的共鸣原来,你一直在这里等我题记当我在河北省阜平县档案馆见到发行于1946年5月1日的税刊时,作为一名新时代的税务见到这首歌的作者,毛主席连说三个好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开国大典的礼炮响起,中国大地欢声雷动。天安门城楼上,人民领袖毛泽东庄严宣布同胞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清末欠了列强数亿赔款,清朝灭亡后,这些欠款是如何处理的?说到旧中国的历史,很多人都会想到数不清的战争以及还不完的赔款和条约,的确那段历史非常屈辱,我们是跪着给别人送钱,而且还要在自己身上割肉。不过严格来说,诸多赔款条约之中,最伤害中国的清朝灭亡时十二个铁帽子王都在干什么1912年,溥仪颁布退位诏书,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灭亡。那清朝灭亡时,12位铁帽子王都在做些什么?铁帽子王是清朝时侯的封爵制度,一共有12位,且可以承袭,不需要降等,他的地位比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