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直在听说着、在见证着印巴冲突,每隔几年就会搞一点动静出来。不禁会问一个问题,印度和巴基斯坦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啊? 有历史原因,有民族原因,也有伊斯兰教与印度教积怨的原因。所谓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印度在历史上从来就没有完全统一过。曾经,印度也只是一个地理概念,并不是国家名称。印度幅员辽阔,种族更是复杂,雅利安人、波斯人、蒙古人都曾入侵这一地区,带来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人种,不同的宗教信仰。 现在印度有北部的人都是雅利安人后裔,比较白一点,他们往往是高种姓;印度南部都是土著后裔,比较黑一点,他们多是低种姓。所以你会看到,都是印度人,长相却大不一样。 印度还有上百个民族,说着几十种语言,又没有一个人数绝对优势的大民族起到统治地位,便产生了几十个国家同时存在。所以印度这一块地区很难统一,就算能够短暂被统一,也经常是由外部民族入侵而带来的统一。 印度高种姓多是雅利安人后裔,他们属于白人高加索人种 真正带来印度统一的就是英国殖民者,直接大杀四方,把南亚次大陆全部纳入自己的殖民统治之下,将众多民族强行攒在一个国家体系内。 英国人不允许这块土地上的各民族进行民族构建,一旦构建成一个统一的强大民族,将对他们的统治带来很大威胁。世界上很多民族原本不是一个民族,而是在后来需要建立一个民族国家,才形成的一个民族,说白了,往上查三代血统就很不一样了。 英国人很聪明,他们利用印度各民族的矛盾进行分而治之。在各土邦和不同宗教信仰中,刻意制造矛盾。比如,曾经印度穆斯林反对殖民统治,他就利用印度教部队和锡克教部队进行镇压。利用这种制衡术,使英国人长久的殖民着印度地区。这就为后来印度独立埋下了许多祸根,即使英国人走了,民族矛盾、宗教矛盾却都还在。 在印度独立运动时期,圣雄甘地主张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合作,建立一个完整的国家。而真纳作为穆斯林领袖,他认为应该单独建立一个穆斯林国家。巨大的分歧根本就谈不拢。 印度"国父"甘地 巴基斯坦卢比上的巴基斯坦"国父"真纳 这导致非印度教、非穆斯林的族群也开始蠢蠢欲动,比如锡克教徒就要求建立一个"锡克斯坦"。甚至还有一些党派认为,干脆将印度17个主要的民族都单独建国算了。 这样吵来吵去终于是不能达成共识。英国人又出场了…… 英国人从内心来说自然是不希望印度独立的,但印度的独立运动浪潮不可阻挡,无力回天。于是英国驻印度末任总督路易斯·蒙巴顿,提出著名的"蒙巴顿方案",即"印巴分治"方案。 末任总督蒙巴顿将军,后来从未英国海军元帅 "蒙巴顿方案"把印度划分为两大块,印度教徒占优势的地区划归印度,穆斯林占优势的地区划归巴基斯坦,而克什米尔地区的各土邦自行决定归属。 这就是"蒙巴顿方案"非常阴险的地方,他非要留一个小尾巴,埋一个冲突的种子。你让别人自行决定,无疑是告诉印巴你们去争,谁争赢了就是谁的。很明显以后要扯皮的、要打仗的。 另外,"蒙巴顿方案"还产生了一个巨大的灾难。在英印殖民时期,印度教徒和穆斯林是杂居在一起的,当"蒙巴顿方案"出台后,印度教徒便在他们占优势的地方大肆驱赶、屠杀穆。穆斯林作为报复,也同样在自己占优势的地区展开屠杀。 难民迁移潮 结果来了一次被动的人口迁徙活动,800万穆斯林从印度逃到巴基斯坦,400万印度教徒则逆向逃往印度。所付出的代价则是空前巨大的,据后来统计,有60多万人被屠杀,有数十万妇女遭到性侵…… 这种历史带来的仇恨,现在印巴两国都还牢牢的记着。悬而未决的克什米尔地区,就是两国动不动宣泄仇恨的地方。 如果按照"蒙巴顿方案"让克什米尔自决,那么巴基斯坦本来是占优势的,因为当年印巴分治时克什米尔有70%都是穆斯林。但麻烦的是,克什米尔的统治阶层又是印度教徒。 于是在1947年克什米尔爆发了穆斯林起义,要求加入巴基斯坦。克什米尔的统治阶层就向印度求援。印度觉得那地方本来就是我印度教徒的地盘,当然是义不容辞出兵。巴基斯坦一看印度出兵了,也立刻出兵克什米尔。第一次印巴战争就这么打起来了。 在克什米尔作战的印军 战争的结果是印度胜出,他们占领了克什米尔一大半地盘,以及四分之三的人口。巴基斯坦只得到了北部比较荒凉的地方。这当然使得巴基斯坦一直就很不服气。后面又爆发了第二次、第三次印巴战争,但对两方实际控制地盘并没有发生大的改变。 在印控克什米尔地区有大量的穆斯林,他们组建了"克什米尔自由战士"的游击队,一直搞活动要摆脱印度,加入巴基斯坦。印度称他们是恐怖分子,而巴基斯坦称他们是英雄。 总的来看,巴方控制的克什米尔地区比较平静,因为那边都是穆斯林。印控克什米尔地区情况比较棘手,经常不太平。印巴双方也经常在控制线上摩擦一下,大的战争打不起来,局部冲突总是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