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慈安深夜暴毙的原因是什么?现代医学如何通过史料记载解密死因?

  公元1881年(光绪七年)三月初十日戌时,年仅45岁的慈安太后暴毙于钟粹宫,从此两宫垂帘听政变为慈禧的一宫独裁,对于慈安太后的死因,成为138年来的疑案,种种怀疑与猜测,流传最广的说法,当属慈安被慈禧毒杀。
  慈安太后受咸丰帝宠爱
  慈安太后,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人,她雍容华贵,容貌俊美,温柔善良,对人比较随和,一生无子女。她比慈禧年轻两岁,无论长相还是人品都胜慈禧一筹,史书记载,"妃嫔偶遭谴责,皆以中宫调停……"在咸丰帝对嫔妃发脾气时,慈安总能以温柔通情达理化解。咸丰帝对她非常信任和宠爱,她16岁进宫,被咸丰帝直接封为贞嫔,短短几天后就封为贵妃,一个月后被拟为皇后,四个月后被隆重立为皇后母仪天下。晋升皇后的速度如此之快,这在清朝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咸丰帝对她恩爱有加,未曾冷淡过。
  慈禧母凭子贵登上圣母皇太后之位
  慈禧和慈安都是1852年同时进宫,慈禧只是被封为贵人,比慈安初封时低一级。慈禧当时长啥样,大家可参考她近70岁时的真人照片。
  从照片上看,晚年的慈禧根本谈不上美,这长相在众老太太中也就一般以下,如果根据照片猜测的话,她年轻时也美不哪去。那么她怎么会受宠呢?根据史书记载慈禧擅长魅惑,会勾引咸丰,嗓子好会唱小曲,她勾引咸丰成功后,生了咸丰帝唯一的儿子载淳,母凭子贵,逐步高升,后来被咸丰封为贵妃。无论权势和地位都在慈安之下。
  1861年咸丰帝病死,慈禧的亲儿子6岁的载淳继位,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因嫡庶有别,简单来说她俩一个是正室一个是小妾。所以慈安是母后皇太后,慈禧是圣母皇太后,慈禧无论身份还是权势仍然在慈安之下。慈禧对于年纪比自己小两岁的慈安轻声称呼"姐姐"。遇到朝政大事,慈禧不敢擅做主张,仍要征询慈安的意见,慈安对慈禧有一定的震慑作用。
  慈安和慈禧多次冲突,慈禧有杀慈安的动机
  慈禧对慈安一向是面和心不和。慈禧自从怀孕就一来就多次挑衅慈安,二人冲突不断直到慈安去世。
  一,1880年慈禧和慈安一同去东陵祭拜咸丰,因为次序礼节的事二人撕破脸大吵,慈安警告慈禧,咸丰活着时自己是皇后,慈禧只是贵妃!你慈禧全靠儿子爬到太后之位。这戳到慈禧痛处,犯了慈禧忌讳。
  二,特别是最厉害的一次冲突,慈安诛杀慈禧的心肝宝贝大红人安德海。安德海"以柔媚得太后欢",并赢得慈禧的器重,当上了总管太监,成为慈禧的特别内侍。他依仗慈禧的宠信,胡作非为,培植党羽,干政擅权,势焰熏天,不把朝臣和皇帝放在眼里。朝中大臣,甚至连同治帝都恨他入骨。清朝有"太监出都门处死"的规定。1869年无法无天的安德海向慈禧申请去江南购买龙衣,获慈禧批准,他一路招摇,祸害地方,当他来到山东巡抚丁宝桢的地牌被捉,丁宝桢上报朝廷,慈禧屡屡袒护请求慈安,慈安"立命诛之"。朝野上下无不拍手称快,对慈安的决断力深表佩服,唯有慈禧恼羞成怒,颜面尽失,却无计可施。
  三,1872年,在同治帝的立后一事上,慈安看中品貌皆佳的阿鲁特氏,慈禧看中俏丽聪明富察氏。二人争执不下让同治决定,同治却选了慈安看中的女孩,慈禧心中不快,自己亲生儿子竟然和对手联合,作为母亲的心情可想而知。
  四,慈安和恭亲王是一个团体,慈禧要想独揽朝政必须走打压恭亲王这个路子,如果不除去慈安,打压恭亲王也就是个笑话。所以慈禧有杀慈安的动机而且很大。
  五,慈禧争夺地位的野心太大。慈安死后她都没有放手,在慈安丧事上她下令减杀礼仪,不以正宫之礼厚葬慈安,慈安的棺材虽然用了楠木,但厚度和历代皇后相比相差甚远。慈禧命人用厚度不过一寸七八的多块木头拼成,这与慈安的正宫地位根本不符。她还违背祖制乱改降低慈安的谥号,否认慈安的正宫之位,在遭到大臣极力反对的情况下,慈禧只好作罢。对于慈安的死有几种说法
  1,第一个版本被慈禧刺激、逼死。
  有一次慈禧大病,慈安一人掌握全部的权利,《清稗类钞》记载:慈安与慈禧共同垂帘听政。慈禧权力欲极大,慈安基本不怎么处理朝政,不和慈禧争权,二人相安无事。光绪七年初,慈禧病倒在床一年多,眼睁睁看慈安独揽朝政,慈禧大为不悦,"诬以贿卖嘱托,干预朝政,语颇激",慈安老实,言语笨拙,气不过就"吞鼻烟壶自尽"。"鼻烟壶"一般有玉石、珐琅、水晶、玛瑙、瓷、等制造,里面放一些磨碎的烟草,樟脑、冰片等有的配兑上香料和名贵的麝香等药材。慈安被逼"吞鼻烟壶"自尽这种说法被大多数人不认可。
  2,第二个版本病死及现代医学解密死因
  光绪的老师翁同龢,在慈安死后记下了慈安的发病情况,包括脉案、药方。在《翁同龢日记》记载:慈安一共病了三次:
  第一次,慈安26岁时发病,病症"有类肝厥,不能言语"。医学医学判断,慈安此时有轻微中风先兆,恢复快。
  第二次发病是1870年,慈安33岁时,她再次病倒,"厥逆",供血不足脑中风,及时医治病好。医学上根据记录判断,慈安患有脑血管疾病。
  第三次犯病是1881,据史载,三月初九日晨,慈安依然召见军机大臣,处理军国大事,未见慈安身体异常,只是"两颊微赤"。次日早,"东太后感寒停饮,偶尔违和,未见军机"。晚间即暴病身亡。
  "晨方:天麻、胆星;(脉)按云类风痫甚重。午刻一(脉)按无药,云神识不清、牙紧。未刻两方虽可灌,究不妥云云,则已有遗尿情形,痰壅气闭如旧。酉刻,一方云六脉将脱,药不能下。戌刻(晚八时前后)仙逝。"如此之急,令人难以接受。
  从以上记载现代医学专家诊断出,慈安死因多半为脑血管疾病急性发作所导致。临床表现:"神识不清"慈安有意识障碍;"牙紧"、"有遗尿情形"医学上的牙关紧闭和尿失禁。
  在《宫女谈往录》中,描述慈禧精通养生之术懂药理,对于食物之间的相克,慈禧了如指掌。如果慈禧引诱慈安吃肝阳上亢的食物或者将慢性毒药放进食物,天长日久"自然病死"这也很有可能。
  3,第三个版本慈安被慈禧毒死
  据《崇陵传信录》载,在咸丰帝死前,他深知嗜权如命的慈禧会对与世无争的慈安不利,他留下密诏保护慈安,密诏中给慈安随时处死慈禧的权利。慈安看到慈禧骄横跋扈时,忍无可忍就把密诏拿给慈禧看,以示警告。从此密诏成了慈禧的催命符和紧箍咒,让她日夜难安。有一天,慈安生病了,慈禧实施"苦肉计",把自己手臂上的肉割掉给慈安当药引子,慈安感激涕零,毁掉了密诏,慈禧的催命符被毁,慈禧可以任意妄为了,她命人在慈安的点心里下毒,毒死了慈安。
  毒死慈安后,慈禧召集大臣入宫,翁同龢的住处到皇宫至少得3个小时左右,这个时间段老谋深算的慈禧早做好了准备,给慈安化妆整理遗容,清理现场。
  慈安暴毙时,军机大臣左宗棠刚到北京不久,他昨天才得到慈安召见,他听到慈安病逝的消息直跺脚,公开宣称:"昨天太后召见我时,她还好好的,和往常没有什么不同,言语有力,我不相信她是寿终天年的。"这一句话已经明说,慈安应该是被害死的!这让大家更加认为慈安死的蹊跷。
  对于慈安太后的死亡,以上是根据多方面的史料记载推测出来的,也有部分人认为慈安是正常死亡有所争论,想知道慈安之死的真相,开棺验尸也许是最准确的方法。
  参考《清史稿·孝贞显皇后传》《清宫遗闻·安德海》等
  所谓的慈安暴毙疑案根本没什么疑点,慈安的手段也足以把慈禧捏的死死的,当时的慈禧并不敢在慈安身上动手脚。弱慈安,强慈禧这都是影视剧给人们带来的先入为主的假历史而已。
  慈安太后,钮钴禄氏,上三旗镶黄旗,正宫娘娘,咸丰二年以秀女入选并封贞嫔,进而五月份贞贵妃,六月就直接晋升皇后,原本慈禧的晋升速度就已经足够惊人,对比之下无非小巫见大巫。
  时值盛年,45岁慈安太后的死过于突兀,她的病由来已久,但却远未到威胁生命的程度,所以一时间流言蜚语传至全国上下。至于传言,比如乾隆朝的叫魂案,大家懂的,几亿人疯传也能轻松短期达成,所以慈禧莫名其妙的背了天知道多少个莫须有的黑锅。
  慈禧受宠?难比慈安!
  16岁入宫当即被封为嫔,短短4个月的时间就直接蹿到了皇后宝座母仪天下,有清一代,实属罕见。要知道,咸丰初期这个嫔妃,那个贵人的,太多了,能从众多后宫女子中脱颖而出,慈安必有过人之处,无论姿色还是修养都是远超旁人的。
  皇后统理六宫,这是个普通人很难想象的任务,皇后可不是见天哼哼唧唧养尊处优的主儿,如果她敢这么干,那么皇帝乐不乐意先不讲,她自己会大权旁落,或说被分权,这是几乎所有皇后都不愿见到的状况,而后宫的管理需要面对至少几十个女人,这还只是日常工作之一,皇后还要起到表率作用,比如大灾发生,收成不好,或者前线钱粮吃紧等等,皇帝有了最高指示,皇后甭等吩咐,直接就要表率,捐些首饰捐些钱,节省开支等等。
  宫里嫔妃之间有了争执,口角,不睦,都是慈安出来调停,俗称和稀泥。
  宫里嫔妃被皇帝斥责惩罚,都是慈安出来劝慰皇帝,小惩大诫,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后宫也讲女德,慈安要做表率,自己都做不好如何要求别人,至少我们从慈安身上看不到一丝妒妇的影子。
  咸丰帝脾气挺硬,腰杆忒软。面对英法联军,自己逃到了避暑山庄,让奕訢去和洋人谈判,那真的是用命去谈,估计当时奕訢的心理阴影面积大过天。而咸丰帝躲在避暑山庄也并不舒服,九五之尊如同丧家之犬,天下人怎么看,避暑山庄避不了心署,太监宫女们都倒了大霉,无辜充当了出气筒的角色。
  别人都说不上话,也不敢规劝,只有慈安·安抚好了下人,还要软言慰喻咸丰帝,与其说咸丰帝当时是在自娱自乐,不如说他纯粹是在自黑自虐,那种时候但凡是人都无法平复心情,更何况吃喝玩乐了,慈安在他身上费劲了心机,才使他趋于正常。
  御赏和同道堂是咋回事
  一般资料上都会写成诸如"咸丰弥留之际赐下御赏,同道堂二印给慈安、慈禧,赞襄政务大臣或八辅政大臣······"其实这么叙述是不严谨的,尤为重要的是变相提高了慈禧的地位,其实咸丰帝弥留之际,只召见了慈安皇后,并御赐"御赏"玺,至于"同道堂"玺,慈禧本人原本是根本没有资格领玺的,同道堂是载淳专玺,只不过年纪太小,所以没有办法才由慈禧代管而已。
  注:玺是玺,印是印,级别不同,不好统称。
  引:
  "两玺均大行所赐,母后用"御赏"玺,上(皇帝,比如今上就是指当今皇上)用"同道堂"玺,凡应朱笔处用此代之,述旨亦均用之,以杜弊端。"
  讲清这些,二人地位如何?高下立判!慈安贤明,慈禧机敏,相得益彰,当然,这也要同心同德才好,不过慈禧再了不得也不敢得罪慈安,无论咸丰帝在与不在,也无论咸丰帝是否留下"密旨",慈安都能让慈禧死出九九八十一种姿势,所以说有慈安在,慈禧就得老老实实,地位高是因为儿子,但太出圈慈安会跳过她直接办事,慈禧也不敢说什么,怨望?吓死她······"慈禧摄于嫡庶之分,亦恂恂不敢失礼",所以,乱政自慈安辞世。
  比如,安德海就是慈安跳过慈禧授意法办的,这里面也有同治的功劳,丁宝桢善莫大焉,但这件事的真正推手是在宫内,丁宝桢是被"授意"的,另外前门接旨后门杀人那是以讹传讹,丁宝桢想这么干,被劝止了,吹捧要有限度,不能胡吹。
  慈安猝死,对于满清政权来说是致命的,慈禧终于熬死了慈安,得以乾纲独断,一切都顺着自己脾气来,一切都按自己利益来,虽然也颇有些政治手腕,但是做事也太没有顾忌,太没有规矩,太过自我,满清灭亡也就不足为奇了,我们不能把大清亡国的罪责全部推给慈禧,但是她对国家的危害是毋庸置疑的。
  慈安发病到殒命
  我们从帝师翁同龢日记里可以基本还原当时的状况,因为他参与了包括葬仪等几乎所有过程。
  第一点,首先确认,慈安的离世非常突然,颇令人生疑的是-既是"偶尔违和",为何当日连军机大臣都不见,但是等到翁同龢半夜听到叫门声,将人让进来的时候,得到的消息却是慈安已经辞世,这说明抢救时间极短。
  第二点,既然抢救时间极短,是否存在施治不当或者有所贻误呢?翁同龢自然要查验一番,他见到了御医所开的五张药方,却原来自早上犯病对于病情轻重就有所隐瞒,由于担心引起不必要的混乱,虽然只说"偶尔违和",但其实"类风痫甚重",到了中午已经神志不清牙关紧咬了,后续的抢救显然是尽力而不得力,两副方剂下去未见好转,反倒小便失禁。
  人虽然没救回来,但是可以看出,视慈安的病情程度不同,几位太医都以最快的速度做出了反应,也就是诊断,开方,进药都跟进及时,不过药石之力终难回天罢了,非人力所能为。
  第三点,为了避嫌,慈禧特地让王公大臣们瞻仰慈安仪容,如果是中毒之类,面色,唇色都会有所不同,证明慈禧心里没鬼。
  在瞻仰人名单里,就有毓庆宫行走的记录,也就是帝师翁同龢,所以他在日记里所言不虚,除了救治以外,他几乎参与了全部过程,对个中内情比较了解。
  第四点,不存在提前入殓的问题,当天死亡转天入殓符合满清正常葬仪,并无不妥,所以也就更不能凭此推断慈禧害命了。
  第五点,在政务上,慈安、慈禧并无明显冲突,如果有过节也只会因为安德海。
  慈安病症能严重到致命的程度么
  慈安应该是死于突发疾病,所谓的慈禧阴谋论或者篡权论都是没有根据的,有很多推理,但是没有丝毫证据。
  厥症:指胸腹剧痛,两足暴冷,烦而不能食,脉大小皆涩的病症,"轻则渐苏,重则即死"。
  轻度:晕倒后自然转醒,诸事无碍。
  重度:晕倒后无法转醒,撒手归西。
  ①慈安太后在28岁的时候,就曾经发生过肝厥,疼得说不出话来,病势沉重,共计24天见缓。
  ②时隔六年再次发作,症状相同,但是严重程度更甚,突然晕厥长达一个多小时才复苏醒。
  ③翁同龢所见药方可以推断出来(翁同龢本身懂医术),比如描述词风痫甚重,神志不清,小便失禁,痰塞气闭等等,这都是"经典"症状,一般严重到这种程度能活多久呢?
  古人总结,立刻死亡 三天,0-72小时。
  按现代医学理论分析,慈安死于脑出血,至少能归为脑血管疾病,即便是到了现代的今天,即便是躺在手术台上再犯病,也未必能救得回来。
  总结一下,相同的症状,相同的疾病,犯病三次,一次比一次重,最终造成颅内大量出血,无法医治,慈安的病症有发病先例,最终的症状也与老病完全吻合,所以排除其他人为因素,慈禧有本事杀人,但是没本事造病致人死地。
  慈安太后于1881年去世,享年45岁。关于她的死因存在两种说法:第一种是急病而亡,第二种是被慈禧太后毒杀。
  我认为慈安太后的死因是第一种,原因如下:一、用现代医学的手段通过史料记载来分析判断
  光绪帝的老师翁同龢在日记中记载了慈安两次生重病的情况。
  1、慈安26岁时生过一次重病,发病时"有类肝厥,不能言语",按现代医学来判断,这很可能是中风的前兆;
  2、慈安33岁时再次病倒,"厥逆",供血不足脑中风,根据记录判断,这是脑血管疾病;
  如果身患脑血管疾病,那么突然发作导致死亡是正常的事。这种例子很多,我们身边都有,明明一个人看起来很健康,突然倒下就死了。二、慈安的政治手段不下于慈禧,有自保的能力
  现代很多人都有一种印象,慈安宽厚懦弱、慈禧强势精明,其实这是错误的。慈安很聪明,政治手腕不下于慈禧。
  她是清代晋封速度最快的皇后,从嫔到皇后仅用了6个月的时间,光凭美貌可没法做到这一点,还得有内在。
  反观慈禧,进宫4年一直是嫔,直到生了儿子才封为妃,能成为皇太后也是母凭子贵。
  慈安唯一比慈禧差的就是不会生育,但就算如此也一直稳坐皇后、皇太后之位,她的声望、资历、影响力都远胜于慈禧。
  慈安、慈禧两宫共同垂帘听政的时候,虽然慈禧是皇帝生母,但重要事情上还是慈安说了算,她在宫中朝中都有势力。
  这样一个人不可能没有自保能力,慈禧想害她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三、慈禧当时没有杀害慈安的理由
  咸丰帝活着的时候,慈禧肯定是妒忌慈安的;咸丰帝去世之后,慈禧对慈安也有诸多不满。但不满归不满,慈禧真要下手的话不会等到1881年,早在几年前就动手了,因为那时候她更有动机。
  1861年,洋务运动开始,让晚清焕发了短暂的生命力。那么洋务运动是由谁主导的呢?史书上的记载是恭亲王奕訢和桂良、文祥上奏《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慈禧重用洋务派。可实际上当时真正主政的是慈安,奕訢是她那一派的人。
  而且很多史料中都提及慈禧是个守旧派,厌恶洋玩意是出了名的。又怎么会赞同洋务运动呢?做出决定的只能是慈安。
  1869年,慈禧的心腹太监安德海下江南置办龙衣时胡作非为,途经山东时被巡抚丁宝桢抓了,慈禧有意袒护,慈安"立命诛之",然后安德海就被诛杀了,朝野拍手称快,慈禧大失面子。
  1872年,同治该选皇后了,慈安看中的是崇绮之女阿鲁特氏,慈禧看中的是凤秀之女富察氏,结果同治采纳慈安的意见,选择了阿鲁特氏。
  这三件大事,每一件都不如慈禧的意。如果她要下杀手,那几年最有动机。
  而1881年并没有发生让两宫分歧过大的事情,这个时候下手不太合理,说白了就是犯不着。
  如果说慈禧是怀恨在心,忍了这么多年才动手的话,那未免太高看她的忍耐力了。
  综上所述,慈安深夜暴毙最大的可能就是因病而亡。
  咸丰帝活着的时候,慈禧和慈安是情敌,是对立的;但咸丰帝去世后,同治在礼法上也是慈安的儿子,她们的利益其实是一致的,内忧外患之下,抱团取暖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昨日早朝时,太后(指慈安)打理朝政清朗周密,哪似有病模样?即便是暴疾,又何至于如此快速薨逝呢?",时任军机大臣左宗棠听闻慈安太后突然暴毙于钟粹宫,不禁顿足大喊。
  清光绪帝继位后,东西两宫太后第二次垂帘听政,但慈安无心从政,遂朝政多由慈禧打理。只是自光绪六年(1880年)起,因慈禧大病缠绵病榻,慈安不得不亲自打理朝政。
  光绪七年(1881年)农历三月初九,因慈禧卧床已一年有余,慈安还如往常那般独自上朝,那天慈安除了面色略显微红,并无其他异样。
  可初十清晨即传出慈安偶感不适停朝一日,大臣们对此皆未太在意,谁料晚间宫中却突然传出慈安已薨逝讯息。慈安骤逝真如平地惊雷震惊朝野。
  慈安比慈禧小两岁,是广西右江道穆扬阿之女,出身钮祜禄氏,属满洲上三旗首镶黄旗,地位尊贵,又因其貌美娴静遂颇得咸丰喜爱。
  1852年,慈安一入宫就人生开挂,仅仅6个月时间,一路由贞贵人、贞嫔、贞贵妃升至皇后,堪称大清晋封最快的皇后,只可惜一直未得子嗣。
  与之相比,与慈安同年入宫的慈禧就没有那么幸运,对慈安只有望其项背的份。慈禧入宫后被册封兰贵人,转年才进位懿嫔。慈禧心思缜密颇具野心,遂凭借其婉转歌喉吸引咸丰,并于1856年诞下咸丰长子爱新觉罗.载淳,随后母以子贵晋封懿妃,转年升为懿贵妃,成为清宫仅次于慈安的女人。
  慈禧由贵人升至贵妃前后花了近6年时间,与慈安6个月的开挂速度不可同日而语,可见慈禧在咸丰心中地位逊于慈安。
  咸丰十一年(1861年),咸丰驾崩,据《清史稿》记载,咸丰临终前,因同治年幼,虽将朝政交由两宫太后以及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八大臣,共同执掌辅佐同治,但其独赐给慈安"御赏"印章,并遗命所有奏折只有慈安亲自盖章方能生效。而慈禧手握的"同道堂"印章,只是暂时代替儿子同治掌管执行盖章之权罢了,只待同治成年亲政后,慈禧再无盖章之权,足见咸丰赋予慈安权柄明显高过慈禧。
  虽说后来两宫太后联手恭亲王奕䜣发动辛酉政变除去八大臣,得以共同垂帘听政。可不管从位分、权利地位以及威望,慈安皆压慈禧一头,真正权力中心还是慈安太后。即便慈禧再阴险狡诈,再视权力如生命,也翻不出慈安可控范围。
  随着慈禧权欲野心日盛,慈安突然神秘猝逝。虽说清廷讣告官宣慈安正常生病而亡,但也不由得世人怀疑慈禧为独揽大权害死慈安,而讣告不过是慈禧为遮掩阴谋造假而成,遂有关慈安之死的各种版本传言甚嚣尘上。
  时至今日,有关慈安死亡之谜的各种说法,主要以史学家金梁以及徐彻的"正常病死说"、《崇陵传言录》的"慈禧毒杀说"、以及《清稗类钞》的"慈禧逼死说"等三种说法为主流。下面我们逐一探讨一下。
  慈禧逼死说
  据《清稗类钞》记载,两宫太后同时垂帘听政,慈禧权欲心盛,而慈安生性淡泊无心与之争权,两人倒也相安无事。只是慈禧卧床后,眼睁睁看着慈安独理朝政遂心生不悦,不仅对慈安执政水平颇为不满,甚至还咄咄逼人的直斥慈安无能。而慈安偏又性情柔弱讷于言,心中苦楚无法言出,遭慈禧抢白一时转不过弯来,竟吞鼻烟壶自尽。
  众所周知,鼻烟壶多为玉石、珐琅、水晶、玛瑙、瓷等材质,并将磨碎的烟草、樟脑、冰片等放入其中,有的还会将香料和名贵麝香等药材配兑其中。
  我们先不说鼻烟壶这类大型异物不易吞咽,即便慈安强忍痛苦将其吞下,那么其胃部或食道等部位就应有明显鼓胀,而不应没有明显症状。
  更何况慈安虽然性情柔弱,可自咸丰驾崩,她努力苦撑内忧外患摇摇欲坠的清廷,数次生死存亡较量早应练就慈安大心脏,其胸怀气度非常人堪比,岂能因慈禧几句过激之言就失智轻生呢?故慈禧逼死说不足信。
  慈禧毒杀说
  据《乐斋漫笔.崇陵传信录》以及《清朝野史大观》记载,咸丰临终前曾秘密留给慈安一封遗诏,如慈禧安分守己则罢,如慈禧有越位不轨之行,慈安可以依诏命处置。后来慈安将此事告知慈禧,又被慈禧施计打动,竟当面烧毁遗诏,再无控制慈禧的杀手锏。于是慈禧欲独揽大权,就从宫外寻到有毒点心送给慈安,致其食后中毒身亡。
  不仅当时部分清朝学者,就连现代史学家金梁都怀疑这皆是野史作家以讹传讹,毕竟只有慈安才能知晓内容的遗诏既已烧毁,别人又如何知道如此详细呢?又有谁亲见实锤慈禧送过有毒食盒呢?
  更何况两宫太后不仅各有各的宫女太监班底,就连御膳房都各自分开。慈安暴毙之急,如是毒杀非巨量毒药无法达到如此效果。
  清宫规定饮食检测制度相当严格,遂想一次性大剂量投毒并不容易。慈禧如想做到必须收买慈安身边多名宫女太监协作方可。
  虽说慈禧是慈安死后最大受益者,可她有又何理由杀慈安呢?
  咸丰生前慈安与慈禧位分相差悬殊,两人并未有太多恩怨交集。而咸丰驾崩后,据《清宫遗闻》记载,慈安温良恭俭让威望甚高,慈禧则聪慧干练精于朝政,遂慈安靠威望为慈禧掌舵撑腰把控大局,而慈禧冲锋在前与朝臣斗智斗勇打理朝政。
  两人动静互补合作默契,慈安看似懦弱,可在关键节点却如慈禧的定海神针起到稳定军心作用。两人经历二十多年风雨磨合,慈禧对慈安还是比较敬重。
  当然有人会质疑,慈安因慈禧权欲难填而亮出正室身份多次打压慈禧,还有同治择后,以及慈安诛杀慈禧心腹大太监安德海等问题得罪了慈禧。
  我们就从慈安诛杀安德海事件分析,安德海自恃慈禧心腹太监大总管,借同治大婚采买新衣名义违祖制出宫,一路招摇过市甚至还违制使用龙凤旗。别人慑于慈禧淫威不敢声张,独有山东巡抚丁宝桢敢逆龙颜,只等安德海踏入山东地界即将其抓捕并上报朝廷。
  当时慈禧卧床,慈安闻讯即急招恭亲王奕䜣入宫商量对策。慈安早看不得安德海张狂样,遂与奕䜣一商量决定当机立断,未告知慈禧直接下令就地处决安德海。等慈禧得到消息早为时已晚。
  也许有人怀疑慈禧因颜面受损睚眦必报,可慈安诛杀安德海有理有据,慈禧无可辩之理。我们再看诛杀安德海始作俑者丁宝桢,不仅未受到惩罚,反而青云直上最终官拜四川总督,后病死于任上。
  可见慈禧别看阴险狠辣,可在朝政上比较拎得清,绝不会为安德海因小失大以致乱了朝纲。既然慈禧连丁宝桢都能宽容,又岂会毒杀慈安落人把柄呢?
  慈禧心思缜密自知慈安暴毙难脱嫌疑,遂行动迅捷以洗白自己。慈安死后短短两个小时内,大臣们就已被慈禧召到宫中商议丧葬事宜,而且转日清晨慈禧又命众臣瞻仰慈安遗容。
  慈安如果被毒杀,应有皮肤发黑或七窍流血等异样。而慈禧如此迅速外传慈安死讯,并公开慈安遗容,意在用问心无愧的态度洗白自己的嫌疑。
  也许有人还会质疑,难道慈禧不可以通过整理慈安遗容掩盖真相吗?可按当时医学技术水平,估计慈禧想掩盖中毒后异样相当难。总之慈禧毒杀说的可信度不太高。
  慈安正常病死说
  《清德宗实录》以及慈安《遗诰》,都记载了慈安初九日微恙,初十病情恶化,延至戊时神志不清遂至弥留。有人怀疑这皆是慈禧为掩盖某种阴谋授意伪造的,可是时任礼部尚书翁同龢日记应可证明一切。
  当夜翁同龢第一时间赶至宫中,不仅查阅当日慈安诊脉的太医记录与药方,并将其全部记录在日记中。《翁同龢日记》本属私人隐私并非公开传阅,根本无需作假应该可信。
  据《翁同龢日记》记载:东太后感寒停饮,偶尔违和,未见军机。而从翁同龢记录的慈安脉案与药方,可以了解慈安发病过程:晨方使用天麻、胆星,类似风痫状甚重。午刻未用药已出现牙紧神志不清状态。未刻虽灌了两种方药,但终究不妥,已出现小便失禁之症。酉刻已六脉将脱,无法进药。戊刻(晚八点前后)去世。
  如果利用现代医学分析翁同龢所记录的五张医方,再结合慈安临床病情呈逐渐加重之态,判断慈安应是突发脑血管疾病。而且这并非慈安首次发病,《翁同龢日记》曾记载,慈安于同治二年(1863年),以及同治八年(1870年)两次出现脑供血不足的中风先兆,只不过当时病情较轻,治疗及时未留下后遗症罢了。
  即便现代医学技术如此发达,医生对突发心脑血管疾病有时仍束手无策。更别说清代中医关于此类疾病知识寥寥,其回天乏力只能再添一"更"字,遂慈安正常死于心脑血管疾病急性发作的概率最高。
  心脑血管疾病一般是盐类食用过多,或高血糖、高血脂造成。于是有人根据叶赫那拉.根正所著《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慈禧曾孙口述实录》,以及《宫女谈往录》记载慈禧精通食物相克养生之道,并略通医理药理,推测慈禧知道慈安有中风旧疾,遂撺掇慈安使用一些类似油炸多盐之类食物,慢慢诱发慈安心脑血管病发。
  当然这对于慈禧来说也并非不可能,只是时至今日慈安死亡之谜仍无定论,一切皆是推测,只不过慈安正常病死说认可度比较高,也许只有开棺验尸才能彻底查明真相。
  慈安太后的暴毙之谜,是清廷的又一桩谜案,由于慈安太后的去世太过突然,导致朝野上下一片哗然,再加上其去世之后慈禧获利最大,故而大量野史将慈安之死的矛头指向了慈禧。而根据史料记载的慈安发病症状推论,慈安很有可能死于心血管疾病,而且是发病极为迅速的脑中风或脑出血。
  慈安太后慈禧害死慈安之说大多见于野史
  根据《清碑类钞》的记载,对于慈安的暴毙,朝野上下完全没有准备,就连当时的军机大臣左宗棠听说之后,也不禁生疑的说道,"昨早对时,上边(慈安)清朗周密,何尝似有病者?即去暴疾,亦何至若是之速耶? "也就是说,昨天慈安太后还好好的,根本不像是生病的样子,如果是因疾病而死,怎么会这么快呢?
  左宗棠对慈安的突然去世也很疑惑
  于是,朝野上下对于慈安太后的死因产生了各种猜测,人们凭借着少之又少的"线索",想象力犹如脱缰的野马一般,"还原"出了各种版本的事件"真相",而大多故事都将矛头指向了慈禧。而其中最为吃香的观点有两个,一个是慈禧逼死了慈安,另一个则是慈禧毒死了慈安。
  1、慈禧逼死慈安之说 。这种说法记载于《清碑类钞》,按照其中所载,咸丰帝死后,慈安与慈禧共同执掌朝政,不过慈禧权力欲极重,而慈安却很少直接参与政事,并不与慈禧争权,因此很长一段时间内双方都是相安无事。直到光绪七年(1881年),慈禧由于身患重病而卧床不起,不能管理政事,于是这段时期内朝政大事主要由慈安负责,这令慈禧大为不悦。病愈之后,为了重掌朝政,慈禧便"诬以贿卖嘱托,干预朝政,语颇激",慈安对此异常气愤,但因木讷不能与之辩,愤恨之下,逐"吞鼻烟壶自尽"。
  慈安、慈禧两宫太后
  2、慈禧毒死慈安之说 。这种说法记载于《崇陵传信录》,按照其中所载,当年咸丰帝弥留之际, 由于深知慈禧权力欲望极重,于是给慈安留下一份遗诏,要其监视慈禧,若慈禧"安分守己则已,否则汝可出此诏,命廷臣传遗命除之"。但老实的慈安却将此事告知了慈禧,慈禧自然惧怕无比,于是谨小慎微,百般讨好慈安,最终导致慈安当着慈禧的面将这份遗诏烧毁,而阴险毒辣的慈禧虽然表面对慈安感激不尽,却实际上已经起了杀机,不久后便趁着向慈安进献点心的机会,将其毒死。
  两宫太后垂帘听政
  虽然各种版本对此事记载都极为详细,似乎如亲历者一般,然而这恰恰成为了最大的疑点,这种宫中秘闻外人是根本无法如此详细探知的,例如遗诏内容、烧毁遗诏、暗中下毒这种事情,外人如何知道如此详细?再加上这些多为民间传言或野史记载,可信度实在不敢恭维。 慈安很有可能死于心脑血管疾病
  如果慈安不是被人所害死,而是真的死于疾病,那么无论是何种重病,总会事先有征兆才对,那么慈安有没有患病的征兆呢?答案是有的,根据《翁同龢日记》的记载,慈安发病于光绪七年三月十日(1881年4月8日),这一天"东太后感寒停饮,偶尔违和,未见军机"。
  翁同龢
  更难能可贵的是,《翁同龢日记》中记载了慈安太后的脉案、药方和病发情形,"晨方:天麻、胆星;(脉)按云类风痫甚重。午刻一(脉)按无药,云神识不清、牙紧。未刻两方虽可灌,究不妥云云,则已有遗尿情形,痰壅气闭如旧。酉刻,一方云六脉将脱,药不能下。戌刻(晚八时前后)仙逝 。"如此详细的记载,给我们分析其病因提供了极大便利。
  现代医学专家从这段记载分析出,慈安的病情特点表现为"起病急骤,进展迅速",如此快速的病情发展多见于心脑血管疾病;而慈安病症的临床表现则为"神识不清、牙紧","有遗尿情形",可见已经产生了意识障碍、牙关紧闭和尿失禁。
  慈安太后
  根据病情特点和临床表现,医学专家认为这是典型的心脑血管疾病,且应该是"脑中风",这与《翁同龢日记》中记载的"类风痫甚重"相吻合。
  而且,根据《翁同龢日记》的记载,慈安的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是旧疾,之前便已经出现过两次病史:
  第一次是在同治二年二月九日(1863年3月27日),慈安二十六岁时,"慈安皇太后自正月十五日起圣恭违豫,有类肝厥,不能言语,至是始大安",此次犯病共计二十四天,而根据有类肝厥,不能言语"的表现,依据现代医学解释,应当属于中风前兆,不过病症较轻,加之慈安年轻,因此恢复较快。
  慈安太后曾有两次病史
  第二次则是在同治八年十二月四日(1870年1月5日),时慈安三十三岁,"昨日慈安太后旧疾作,厥逆半时许。传医进枳实、莱菔子",这其中说的"厥逆"依然是由于脑供血不足引发,不过由于及时治疗,因此没有造成后遗症。
  从《翁同龢日记》的记载来看,慈安太后应当有脑血管疾病的病史,而根据《述庵秘录》记载,慈安太后发病前一天"两颊微赤",已经是高血压的表现,再加上病发突然且迅疾,最终诱发脑中风,甚至是脑出血而亡。
  1837年,慈安出生于满洲镶黄旗,比慈禧小两岁,比咸丰小六岁。慈安入宫后,可谓平步青云,短时间内就从刚开始的嫔晋升为中宫皇后,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慈安的形象、素质都是出类拔萃的,并且深受咸丰宠爱。
  咸丰去世后,慈安与慈禧一起参与了辛酉政变,打破了大清后宫不得干政的传统,两人共同垂帘听政。
  历史记载,慈禧"优于才",负责处理宫廷的日常事务;慈安"优于德",享有大事决策权。慈安的存在,对慈禧是一种补充,也是一种制衡。然而,1881年三月初十,慈安在钟粹宫突然去世,享年四十五岁。
  慈安去世前并没有明显征兆,三月初九身体稍微不舒服,第二天晚上就升天了。事发突然,朝野震惊,连光绪也大为惊讶:"初九日,慈躬偶尔违和,当进汤药调治,以为即可就安。不意初十病情陡重,痰涌气塞,遂至大渐,遽于戌时仙驭升遐。"
  慈安平时身体健康,死得突然,再加上从病危通知到后事处理也有不合理之处,种种疑点让人满腹狐疑。即使朝廷宣布慈安是因病去世,但各种说法还是不绝于耳,主要有"慈禧害死说"以及"自尽说"。"慈禧害死说"
  这种说法还分为三种:
  第一,汤中下毒。慈禧联合李莲英,授意传膳太监,让他们在慈安进膳时下毒。等到慈安去世的当天夜里,这两个太监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此说法有漏洞,不足为信,因为清朝帝后吃饭时,会先将饭菜摆好,并不是直接动筷子,而是先看放在碗中的小银牌是否变色。如果饭菜中有毒,银牌就会变黑。同时,在帝后吃饭前,会让太监先"尝膳"。
  第二,慈安吃了慈禧送的糕点后中毒去世。此说法为民间野史所记载,与可信度很高的《翁同龢日记》相矛盾,所以,也不足为信。
  第三,"错用药物说"。《清朝野史大观》记载: "或曰慈禧命太医院以不对症之药致死之。"
  这种说法,没有确切证据,尚且存疑。"自尽说"
  这种说法记载于《清稗类钞》,主要是说慈安与慈禧关系不和,但是又辩论不过慈禧,只能生闷气,最后自尽。
  这种说法,晚清学者张尔田与金梁已经证明,纯属无实文人编造。
  慈安与慈禧一起垂帘听政二十年,她们的共同利益是一致的,并没有你死我活的矛盾。慈安无论在政治上还是生活上,对慈禧都不构成威胁,所以慈禧没有害死慈安的必要。
  民间将慈安去世的责任强加于慈禧,一是因为大家十分讨厌慈禧,将恶名按在慈禧头上是为了故意恶心她;二是"阴谋论"推导,慈安的去世对慈禧最有利,她因此能够大权独揽。
  关于慈安的真正死因,清史专家做了大量考察与论证后,得出结论:慈安身患脑血管疾病,极有可能是脑出血。这种病的诱因之一是过度疲劳。
  光绪六年,慈禧大病一场,次年正月又卧床不起。在这期间,朝廷政务由慈安代管。慈安不管是从政经验还是才干,都不如慈禧,突然身负重任,极有可能在精力上吃不消,因此造成过度疲劳,引发病症。
  慈安的去世,是她的不幸,是慈禧的大幸,从此,两宫太后联合垂帘听政的大戏落下帷幕,大清王朝彻底进入慈禧的寡头时代。
  导语:慈安太后之死,一直是个谜,直到今天,也依然是个谜,很多人说,慈安的突然暴毙,是由于慈禧太后的暗害,毕竟,作为两宫太后,垂帘听政,但还是有东西主次之分,慈安,怎么说也是高慈禧一头,有这层厉害关系,况且慈禧又是个善弄权势之人,因此,慈禧暗害慈安的可能性最大,事实真是这样的吗?我们能做的只能是根据史料分析推测,慈安太后之死之谜终有一天会解开。
  一,慈安太后贵为后宫之首,正宫娘娘,莫名暴毙,实在蹊跷
  1.慈禧慈安同被选为秀女,并且得到晋升: 咸丰二年,皇太后为咸丰帝在全国海选秀女,15岁的慈安和17岁的慈禧共同作为秀女选秀入宫 ,凭借着慈安的家庭背景实力,最初封贞嫔,五月,晋封贞贵妃,六月,立为皇后,而慈禧,作为咸丰最爱的嫔妃之一,也被封为兰贵人,后升为懿贵妃,地位仅次于慈安。兰贵人,懿贵妃的头衔远远满足不了慈禧的野心,聪明伶俐的慈禧深深的明白后宫宫斗的重要性,想在后宫站稳脚跟,必须手上有权,虽然深得咸丰宠爱,毕竟头上还有个大大的绊脚石慈安压在头上,总是一块心病,这也是慈禧是最受怀疑的凶手的原因之一。
  2.光绪七年三月,慈安太后突然深夜暴毙,四十五岁正当盛年,况且两宫垂帘听政,权势熏天。 死的蹊跷,谁也想不到慈安太后会突然暴毙,况且生前也没有什么异样病症,有人说是由于自己吞物不慎噎死的,但是更多的人认为是被人为害死的各种怀疑矛头直指慈禧,毕竟,慈安一死,慈禧就是最大的受益人,一家独大,众说纷纭,慈禧暗害慈安似乎已经成为板上钉钉的事实,可是事实究竟是这样的吗?
  二,关于慈安太后之死的几种猜测,让我们看看那种最符合逻辑事实吧
  1.慈禧毒害论: 根据宫中起居录记载,慈安太后在去世的前一天还在照常办公,除了两颊微赤之外,并没有发生任何异常,直到死亡当天,才略感到身体不适当晚就去世。(首先四十五岁的慈安当时的身体情情况还是很好的,前天还在处理政务,脸颊微红是不是可以解释为可能吃了什么不洁的毒物,随后暴毙,似乎存在这种可能,况且,慈禧向来心狠手辣,头上绊脚石搬开,自己是最大的受益人从这点看,慈禧是最大嫌疑人)
  还有一个原因直指慈禧, 咸丰皇帝临死前,就已经察觉慈禧野心,女子不能干预政务这是祖训,可是偏偏慈禧太后经常帮助皇帝代批奏折,后续更是直接相机而断干预朝政,咸丰也不是笨人,早就有所察觉,临死前还安排顾命八大臣节制慈禧,只可惜没有成功,但是咸丰还有后招,那就是留有遗诏给慈安,授权她全权处置骄纵不法,恃子为帝之徒。这道遗诏,可谓是卡住慈禧命脉,这也是慈禧必杀慈安原因之一。
  有史料证明慈禧太后专权弄权:《剑桥中国晚清史》说:"叶赫那拉(懿贵妃)过去曾为先帝整理过奏折。"  《慈福传信录》说:"迨武汉再失,回捻交作,帝以焦忧致疾,遂颇倦勤,后(慈禧)窥状渐思盗柄,时于上前道政事。"
  2.慈禧到底是不是主凶值得商榷: 虽然说种种迹象直指慈禧是暗害慈安主凶,无论是动机还是理由似乎都很明了,头上的绊脚石搬去,慈禧是最大受益人,那道懿旨又是慈禧索命符。但是事情越是像,理由动机越是充分,真相确偏偏未必是。
  首先,史书记载,慈安太后为人和善,没有权欲心,自两宫垂帘听政以来,虽然有东西之别,地位也略高于慈禧,但是慈安却不太多管政事,主要的政事还是由精明能干的慈禧操持,也就是说,绊脚石虽然存在,但是,对慈禧压迫还是不大,慈禧大权在握,没有必要铤而走险暗害慈安,况且,密诏遗诏之事,仅仅野史记载,正史并无说法,因此这个动机也不成立。
  3.难道真如同治、光绪两代帝师的翁同龢所说是身有暗疾病死的? 两代帝师翁同龢日记里有记载,慈安太后是死于中风,同治二年也发过一次病,只是因为年轻,治疗及时缓解过来,这次病情突然所以抢救不及,当年发病时与这次一样,神志不清,牙关紧闭,伴随着屎尿失禁,其去世前一天面色赤红,就是即将发病的征兆,好吧或许这也有可能是死因之一。
  4.现代医学专家根据史料记载病况分析死因: 按照现代医学专家从两代帝师的翁同龢的日记里记载的慈安病况病理特征表现为"起病急骤,进展迅速",如此快速的病情发展多见于心脑血管疾病,而慈安病症的临床表现则为"神识不清、牙紧","有遗尿情形",可见已经产生了意识障碍、牙关紧闭和尿失禁。根据病情特点和临床表现,现代医学专家有理由相信这是典型的心脑血管疾病,且应该是"脑中风"。
  慈安太后之死之谜,流传到现在,众说纷纭,暗害的,毒杀的,病死于脑中风的,种种说法都有,或许谜团今后终有一天会揭开,但是我个人还是偏向于脑中风病死而非慈禧暗杀,毕竟,慈禧真的没必要顶风去杀慈安,要知道,慈安一死,所有人矛头就会直指慈禧,慈禧没有那么傻。
  个人认为:慈禧谋杀慈安的可能性极大,她有作案的动机、胆略与条件。
  1.众所周知,慈禧生前最信任的太监是李连英,而李连英上位前,作为太监安德海才是慈禧的红人,这个不可一世的太监之死是慈安用权为政的结果。同治八年,慈禧为 同治帝筹备大婚,要有人做采购工作,安得想到宫外去风光一回,所以向慈禧申请,自己沿大运河南下去采办这些物品,慈禧以为走水路影响小,就同意了。
  安德海从北京启程起就一路招摇过市,船上还带有女性,并且张挂龙凤的旗帜,而且沿途收受贿赂、敲骨汲髓,他处心积虑地骚扰地方,力争利益最大化。
  一路顺风顺水,走到了山东地界,当时的山东巡抚是丁葆桢,丁葆桢是恭亲王的心腹,恭亲王和安德海有私仇,丁心知肚明。就果敢地扣留了他,又马上一份奏折快马送到了 奕訢中,这时慈禧生病,慈安一人出朝听政。 慈安看了 奕訢 送来的奏折后,立即与诸大臣商议,结果是"太监不得出都门,违者杀无赦,拟就地正法。",慈安照批不误,丁葆桢接旨照办,这事让慈禧与慈安产生了隔阂。
  2.同治帝在选皇后时,二人又加深了矛盾,慈安看中了阿鲁特氏,慈禧看中了富察氏。两宫太后各执己见,僵持不下。最后,只能用折中方案,让皇帝自己决定,同治帝选中了阿鲁特氏。慈禧明白自己的亲生儿子与慈安一条心,深深地担忧自己将会大权旁落,就起了杀机。
  3.慈禧毒死慈安,在《崇陵传信录》中有记载,说是咸丰帝弥留,因深知慈禧有极强的权力欲,就给慈安私留遗诏:"安分守己则已,否则汝可出此诏,命廷臣传遗命除之";而慈安事后向慈禧通报了此事,慈禧惶恐不安,就想方设法地讨好慈安,善良的慈安后来当着慈禧的面烧了这份遗诏。
  但慈禧是阴险狡诈的人,虽然表面上慈安心怀感激,其实已经起了杀机!再加上后来发生了上面两件事,就趁着向慈安进献点心的机会,毒杀了她。
  由于死亡过程扑朔迷离,现在不少清史专家,给出的结论是:慈安死于脑溢血。熟是熟非?读者自己研判下。
  慈安太后的死因,是清宫谜案中非常有名的一个。
  慈安太后还不到44岁,正值盛年,却突然毫无征兆就去世了。那么,她究竟是怎么死的呢?
  (慈安剧照)
  关于慈禧太后的死,目前有两种说法:一是被慈禧太后害死,二是得了脑心血管突发疾病死亡。
  认为慈安太后是被慈禧太后害死的,主要有三个理由:
  一是慈禧感到了危机。之前慈禧和慈安相处得很好,是因为慈安不揽权,同时,毕竟是慈禧的儿子当皇帝。很多事情,都是慈禧在做主。因此慈安虽然是正宫,但对慈禧并不构成太大的威胁。但后来同治皇帝去世,光绪皇帝上台后,慈禧没有了同治这种儿子的依靠。随着光绪越来越大,慈禧的权力空间将越来越小。另一方面,在慈安去世的前一年,慈禧生了一年的重病,因此事情就交由慈安去做了。虽然后来慈禧病好了,但是慈安并没有要把权力再交回给慈禧的意思,因此,慈禧感到了危机。
  二是慈禧没有了顾虑。慈禧之前一直顾虑慈安,据《崇陵传信录》这样的史料记载,是因为咸丰去世前,害怕权力欲望很强的慈禧干政,专门下了一个密诏给慈安。让慈安在关键时候,把密诏拿出来,镇住慈禧。但是,后来由于慈禧不断地讨好慈安,甚至采用介子推对晋文公的方式,终于感动了慈安。慈安为了表示和慈禧的亲密无间,把那个密诏拿出来烧掉了。正是由于慈安烧掉了密诏,她也就没有什么可以钳制慈禧的。慈禧害死慈安,也就有恃无恐了。
  (慈禧剧照)
  三是慈禧厌倦了共权。从辛酉政变开始到慈安去世的二十年时间里,一直都是慈安和慈禧共同执政。而且在大是大非上,主要还是慈安做主。比如开办"洋务运动",就是慈安支持奕䜣干起来的。比如同治选皇后,最后同治选择慈安太后喜欢的阿鲁特氏。随着年纪变大,慈禧并不喜欢这种两宫共同做主的模式,她想要独自做主。尤其是要在光绪皇帝亲政之前,实现独立做主的目的。等光绪皇帝亲政后,如果光绪和慈安太后联合起来,就没有慈禧什么事了。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想法,因此,慈禧才害死了慈安。
  但是,以上这些说法,大都只是记载也野史中,或者出自学者们的可能性分析,正史中并没有相关记载。而且,就算慈安真是慈禧害死的,那么,慈禧采用什么方式害死慈安,谁是帮凶,都完全没法确定。所以,慈禧害死慈安的说法,并不可靠。
  认为慈安是得了脑心血管突发急病而死的,也有以下三个理由。
  (光绪剧照)
  一是《翁同龢日记》曾记载,慈安太后在同治二年及同治八年得过两场病。根据翁同龢对慈安太后病情的描述,慈安太后所得的这两场病,很有可能就是脑心血管疾病。也就是说,这个脑心血管疾病是慈安太后的老毛病,慈安太后又发病,可能性是很大的。
  二是同样根据《翁同龢日记》对慈安最后得病的病情描绘,以及慈安太后用药的情况,她也非常符合脑溢血等急症的症状。慈禧可以对慈安太后用毒,但是并不能让她得脑心血管疾病。
  三是慈安太后去世后,根据《翁同龢日记》以及《德宗实录》的记载,慈禧并没有任何隐瞒,整个安葬过程也非常透明,同时也让王公和大臣们瞻仰了慈安太后的遗容。如果慈安是被毒死,或者是其它非正常死亡,那么,慈安的遗容肯定是不能给所有人看的。既然慈禧把慈安的遗容给大家看,就说明不存在慈禧害死慈安的问题。
  当然了,之所以大家总是怀疑慈安是慈禧害死的,既有慈禧独裁专权及做事狠毒的本性,让人们不得不怀疑;同时,也是因为慈安太后去世后,清政府走上慈禧独裁时代的同时,也走上最终灭国的命运,让后人诸多的感慨唏嘘。
  (参考资料:《翁同龢日记》《德宗实录》《崇陵传信录》)
  138年前的三月初十晚间,与慈禧一起垂帘听政近20年之久的东宫太后慈安暴毙于钟粹宫。然而天不假年,慈安太后在执政的20年间经历过许多大风大浪,拥有丰富的理政经验,而且是素无疾病身体强健。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竟使得这位身体强健的45岁女人三天时间就一命呜呼了呢? 关于慈安暴毙的原因众说纷纭,死亡过程可谓是扑朔迷离。有清史专家在抛开阴谋论的前提下,给出了结论是慈安死于脑溢血。
  光绪六年(1880年)慈禧大病一场,在光绪七年一月慈禧又病了一场,在此期间,慈安独自一人出来处理朝政。清史专家认为慈安患有脑血管疾病,加之劳累过度,最终使得慈安在体力上难以支撑,从而引发脑溢血死亡。
  这种说法虽然也说的过去,但也属于推断猜测类型的,并没有真正的检验报告,因此也不能达到服众的效果。除此之外,关于慈安太后死亡原因的说法共有三种,分别是病亡说、毒杀说和自杀说。 第一种病亡说
  慈安的病亡说是清廷的官方说法。据《清实录》记载,慈安开始只是偶而的小病,但谁都没有想到,身体素强的慈安竟被这点小病致死。而《清史稿》只记载了慈安的死,而并没有说明其死因。由此可知,慈安死因不明,清史采用了含糊其辞的写法。
  据《述庵秘录》中记载:"三月十日晨,慈安召见军机大臣,御容和怡无疾色,但两颊微赤。军机退,午后四钟,内廷忽传孝贞崩。" 这段记载说明慈安死亡是突发之事。给慈安诊病的御医薛福辰在听闻慈安死亡后,惊呼慈安不可能是病死的。
  在慈安初感身体不适时,薛福辰诊断后认为是小病不须服药,没想到当晚就听说暴毙的消息,大为诧异,他大戚曰:"天地间竟有此事,吾尚可在此?" 还有左宗棠,他当时参加了御前会议,在听说慈安身亡后,也是惊愕不已。
  从当时的两位当事人的神态和说法中,可知大家都比相信慈安是病死的。 第二种毒死说
  这种说法显然与慈禧分脱开关系,关于毒杀的手法也是有很多种,比如毒饼说、毒汤说和错药说等版本,这种说法主要来源于野史和私人笔记。据《慈禧外纪》载,慈禧乘向慈安进献点心之机,暗自偷下毒药,毒死了慈安。
  另据《崇陵传信录》载,光绪七年三月初十,慈安午睡起来后,正在悠闲的欣赏鱼缸中的鱼,太监报告说慈禧让人送吃的来了。送来的是几块非常鲜艳的玫瑰蒸糕。蒸糕香味扑鼻,慈安拿起一块放入口中,细细品尝起来。
  过了一会慈安忽然觉得头昏眼花,跌跌撞撞。等御医到来后,发现慈安在床上肚子疼得直打滚,口鼻都流出了血。御医还没来得及诊断,慈安便驾鹤西去了。还有一说是,慈安发现慈禧与人私通怀孕,慈禧为保全自己而毒死了慈安。
  但毒死说多与当时情况不符,慈禧当时也是自顾不暇,没有毒害慈安的动机。
  第三种自杀说
  在《清稗类钞》中,慈安太后被说成是一个笨嘴无能之人,因斗不过慈禧而自杀,其死亡的祸根是在慈禧身上。书中有曰:孝钦实证以贿卖嘱托,干预朝政,语颇激。孝贞不能容,又以木讷不能与之辩。大恚,吞鼻烟壶自尽。
  这种说法似乎更是与事实相去甚远,白天召见军机大臣,晚上就去自杀?可能性很小。 慈禧与慈安间的过节
  慈安之死,很多人认为与慈禧有莫大的关系,这主要是源于这两位太后之间结成的"梁子"。那么,两宫太后究竟有何梁子?事实上两宫太后确实是有一些嫌隙的,主要是体现在同治帝皇后的选取上,还有咸丰给慈安留有密诏,这些都让慈禧寝食难安。
  还有就是慈安诛杀了慈禧的心腹太监安德海,这事也是刺激了慈禧,既使慈禧失去了心腹,又使慈禧丧失脸面。光绪六年,也就是慈安死亡的前一年,两宫太后与光绪帝展谒东陵。举行仪式时,慈安用皇后的口气教训慈禧站在后边行礼。这也使慈禧在大臣和侍卫的面前丢了面子。
  这些都说明,慈安与慈禧是有嫌隙的,慈禧的心理一直不服气,但慈安之死是否与这些有关联,却不得而知。并没有直接的证据或者证人能证明慈安的死一定与慈禧有关,正因为这样,才有这百年来的各种猜疑。
  如果抛开这种推论,单从现代医学角度来说,根据史料中对慈安死亡的记载,可能正如那位清史专家得出的死于脑溢血的结论。但无论如何,慈安的真正死因迷雾重重,她的死导致了大清帝国的大权全部落入慈禧之手,这是慈禧愿意看到的。

为何日军在中国打仗时,如同禽兽一样?看看他们的妻子就知道了如果说中国现代是一首高昂向上的赞歌,那么中国近代一定是一首慢声低吟的苦诗。中国近代时期,日寇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开始逐步侵占中国。而我国人民奋勇反抗,书写一篇篇不朽传奇。当时的日寇可张爱玲在美国凄凉离世,弟弟却每天大敞房门我不想重蹈她的覆辙张子静晚年1995年9月8日,张爱玲死在洛杉矶西木区寓所,直到一周后才被人发现,享年75岁。这位在文坛中独领风骚的才女晚景如此凄凉,不禁令人唏嘘。她的弟弟在姐姐去世之后每日打开自己为何日本国内很少有人骂八嘎呀路?翻译成中文,才知道多伤人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信奉极端军国主义的日本对中国肆意进行侵略扩张,给中华民族带来了不可磨灭的痛苦和灾难。直到今天,我们在很多影视作品中,还能隐隐约约看到日军当年残酷的行为。在很工业革命为啥会在西欧爆发?黑暗中世纪的一千多年欧洲地区都是封建领主和基督教双层压迫的时代,等到意大利开启了文艺复兴的热潮,佛罗伦萨大教堂那个穹顶就成为了一个流传至今的标志。但是,能够促进西班牙哥伦布和葡萄牙集宁人物志孙配天,监修集宁城墙,支援八路军抗战孙配天(18891955。10),出生于山西省阳高县上梁源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4岁时到张家口商号学徒。民国12年(1923年),来到集宁,3人集资开办专营棉布的商号三镒诚(后改称一个小仙女的一次失误,开启一个王朝的美丽传说这是写入史书中的一个故事,清王朝皇室为老祖宗脸上贴金,让你不得不服。故事先得从一座终日上演着刀光剑影闹剧的小城说起。一这座小城叫鄂多理城,位于现在的吉林省敦化市。城池虽小,可在里面汉文帝刘恒的发妻生了四个儿子,为何在登基前后娘儿五个都死去?历史上没有记载,只知道是病死的,不仅仅是代王刘恒的四个儿子,包括代王妃也病死了,得了什么病?不知道。我们只能在这里推测一下。这个代王妃,在历史上连名字也没有留下来,哪里人?姓什么?雍正好不容易坐上了皇位,为何仅仅在位十三年?康熙乾隆早早的就登基为帝了,而雍正45岁才登基,虽然仅在位13年,但是年纪并不小了,公元1735年雍正驾崩时已经58岁了。在那个医疗条件落后的年代,58岁已经算是高龄了,历史上英年10岁小孩自称是红军还走完了长征,主席问谁能证明,小孩贺龙1936年10月的一天,一位小男孩接到任务,要给延安某机关单位送信,可是刚到门口,就被当地的儿童团团长给拦住。他们怀疑这位小孩的身份就问道你是谁?来这里干什么?谁知这位小男孩说道我红旗渠引水工程开凿,本意是造福百姓,为何却遭到村民联名投诉?人类至今遗留下来许多壮观而且令后人难以想象的遗迹,比如说埃及金字塔中国长城等。这些历史遗迹堪称是世界奇迹,自然在这其中凝结了无数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我们难以想象这些先辈们在当时生古代丧葬制度,为何成了变相炫富的仪式?循迹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主讲谢承汇全文约3200字阅读约10分钟正逢清明假期,在此先愿逝者安息,还没走的都健康平安。清明节的头等大事儿就是给逝者扫墓。死亡这件事儿是谁都不能逃避的
晚清照片,成为俘虏的总督在异国他乡,隆裕太后病逝,用火车运棺清朝是中国封建历史上的最后一个朝代,很多人对此非常感兴趣。因为不仅有详细的历史记载,还有那些泛黄的照片让我们直观感受。今天给网友们分享一组记录晚清人物和社会风貌的老照片。有时间的话广州男子自称多尔衮后代,曾大闹火车站,他比你想象的更可悲可笑2005年春节前夕的广州火车站,在大家为了回家排队买票的时候,一个自称自己是多尔衮十世孙的男人出现在其中,他穿着明黄的长袍,头发理成清宫剧中阿哥的模样,他衣冠楚楚地排队等着买票,可张爱萍将军之子张胜,晚年回忆父亲时说和我谈得最多的是彭老总前言图彭德怀将军1955年3月,张爱萍调北京任副总参谋长。当时负责主持中央军委工作的彭德怀正在以极大的魄力,领导实行军队组织机构和重大制度的改革,考虑到这一工作的艰难性,特意将张爱西汉和东汉的区分西汉和东汉是一个朝代吗?他们他们那个早?西汉和东汉不是一个朝代,他们中间还间隔着一个王莽建立的新朝。1。西汉早,东汉晚。西汉史称前汉大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建都长安(今西安)东汉中后期政治舞台上的二人转外戚专权和宦官乱政(上)实话讲,东汉这个王朝确实有点low。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是这样讲的东汉只是秦汉以来统一政府之逐渐堕落。可见,东汉这个朝代确实不怎么样。东汉的差劲,在政治上表现尤为明显。东汉在政治上的诸葛亮抱道而行东汉末年,满怀雄心的刘备在动荡的局势中一直在寻找发展壮大的机会。但是,在他年届五十之际,还屈居于新野小城,托身于刘表门下。当他得知诸葛亮是不可多得的王佐之才后,便不辞辛苦,三顾茅庐1996年,中央军委晋升4位上将,他们都是谁?担任什么职务?1996年,中央军委晋升4位上将,他们都是谁?担任什么职务?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时任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立足于我军为加强我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需要,将恢复军衔制度被提到了议事日主席称不爱落泪,却两度为贺子珍落泪,一样的难过,不一样的光景贺子珍与毛主席是中国革命史中著名的红色夫妻,二人相伴十年,在中国革命最艰难的时期盛开了一朵最艳丽的爱情之花。毛主席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人,他爱自己的家人,关切中国的穷苦百姓,他曾说自己共产党人的时间观来源党建网李晶古人说,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时间是一切成功的必备条件,中国共产党人最懂这个道理,也最珍惜时间。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人期盼着造国产核潜艇。中他担任过两大军区政委,对越战争打出来的名将,61岁官至上将在中国建国后发生的两场重大战役,援朝和对越自卫反击,成功地捍卫了我国领土和人民安全,对敢于侵犯我国主权的国家,不管在何方,我们都将予以反击,而在这些战役中,我们英勇的人民子弟兵浴血1960年,卫士李银桥发现毛主席痴迷上一套小人书,午睡也不睡了我们都知道,毛主席的阅读量大得惊人。但是,惊人到什么样的程度,谁也说不好。曾经担任过毛主席晚年专职图书服务管理员的徐中远,就这个问题公开与网友讨论过。他说,毛主席所读书籍涉猎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