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主席只参加过三个人的葬礼,他们是谁?有何重要之处? 毛泽东和陈毅 新中国成立前,毛泽东和他的同志们经历的是血与火的战争岁月,看惯了身边的战友倒下。因此,在建国前毛泽东参加的追悼会和写过的挽联、悼念文章较多,有写给牺牲在井冈山的王尔琢的,有写给八路军129师政委张浩的,有写给陕北红军创始人刘志丹的,有写给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枫的…… 毛泽东为之赋诗、作文或写挽联的英烈,有"黑茶山空难"中的高级领导人,也有张思德这样的普通一兵,甚至还有在台儿庄抗日战场壮烈殉国的国民党将领王铭章的。 新中国成立后,战争已经成为过去,毛泽东和他的老战友们也逐渐步入老境,从那以后,毛泽东很少为人写悼亡诗词和文章,也极少出席追悼会。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6年毛泽东去世,他一共参加过三个人的葬礼!这三个人是谁呢?他们为何能让毛泽东打破惯例去出席他们的葬礼? 任弼时、周恩来和毛泽东 这三个能让毛泽东出席其葬礼的,都不是普普通通的人,他们不仅是新中国的开国元勋,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付出了毕生的心血,更重要的是,这三位老革命家和毛泽东都有着极为深厚的友谊。 他们中,有英年早逝的党和国家最高层领导人,有自打年轻就跟随自己、深得自己真传的政工元帅,更有与自己相交数十年一直肝胆相照的诗友! 任弼时是"五大书记"中最为年轻的一位,却是最早去世的一位,他在新中国成立一周年后就与世长辞;罗荣桓从秋收起义起就一直跟随毛泽东,深得部队政工工作真传;陈毅则和毛泽东、朱德一样曾是"井冈三巨头"之一,几十年来一直对毛泽东忠肝义胆。 罗荣桓和夫人林月琴任弼时 建国后,在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中,任弼时是去世最早的,他于1950年10月27日病逝北京,年仅47岁。但这位出生于湖南汨罗的毛泽东的老乡,却和毛泽东有着30多年的战斗友谊。1920年,他赴法勤工俭学未能成行,于是加入毛泽东和何叔衡等人的俄罗斯研究会,在毛泽东等人的影响下,逐渐走上革命道路。 任弼时曾在苏联学习过,是把苏联革命经验成功运用到中国实践的高级领导人,他有着坚强的党性,对自己要求异常严格,因此有党员和群众中都着崇高威望。1945年召开的七大上,44位中央委员中,有4人全票当选,任弼时就是其中一个!正是在这次大会上,任弼时和毛泽东、朱德、刘少奇以及周恩来等人当选中央书记处书记,这就是影响深远的"五大书记",也是我党第一个稳定而成熟的领导集体,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后。 任弼时不仅在党政军各界都有巨大的威望,在国际上也有很高的评价。中国革命取得最终胜利前,斯大林派遣米高扬来西柏坡,米高扬对任弼时做出过极高的评价,说他是"一个成熟的共产主义者,一位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修养的领导者,一位有涵养、有政治修养、有丰富工作经验的难得的领导人。 " 贺龙、彭真和任弼时看望病中的关向应 但任弼时的身体不好,数十年如一日的高强度工作最终压垮了他,他患有多种严重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动脉血管严重硬化有破裂的可能、脑血管供血不足影响视力,而且,战争年代高强度快节奏的日子里,他根本不可能停下来休息。去苏联治疗并不能彻底治好他的病,刚回到新中国,他就迫不及待地开始了工作。毛泽东勒令他每天工作时间不能超过4个小时,但他从来没有认真执行过。 10月26日,任弼时突发脑溢血,进入弥留状态,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和朱德等老战友都来看他,第二天,这位伟大的革命家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在他旁边的桌子上,摆满了地图和文件,他还在思考朝鲜问题。 毛泽东对老战友的去世极为悲痛,追悼会上,他亲手给任弼时的遗体盖上党旗,朱德向这位英年早逝的老战友缓缓举起右手行了一个军礼,而周恩来则当着所有人的面哭出声来…… 罗荣桓罗荣桓 罗荣桓和任弼时一样,也是毛泽东的湖南老乡,他是湖南衡山人。作为武汉中山大学的高材生,罗荣桓是十大元帅中学历最高的人之一。 他和毛泽东相知甚深,在1927年湘赣边秋收起义开始合作,两人的革命友谊延续了三十多年。罗荣桓一直是毛泽东的追随者,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把支部建在连上"、"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以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重要思想,都是在罗荣桓的支持和配合下最终完成的。特别是从"三湾改编"开始的对军队思想的改造,毛泽东搭建战略框架,罗荣桓负责落地实践,终于建成了由党绝对领导的人民军队。说罗荣桓是"部队灵魂工程师"大概不会有人反对,这也是为什么他被称为"政工元帅"的原因。 但罗荣桓的贡献绝不仅仅在部队的政治工作上,抗日战争期间,他奉命率八路军115师开进山东,用了四年的时间,他理顺了山东地区错综复杂的关系的局面,到抗战末期,山东已经成为各抗日根据地质量最优、群众关系最好、兵源最广的根据地。山东军区为后来纵横四海的东北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提供了骨干力量,是解放战争中最为重要的战斗力输出。 毛泽东参加罗荣桓追悼会 罗荣桓是个低调而有党性的人,对人宽对己严,遇事总是先做自我批评,正因为他的低调和不事张扬,他的贡献多多少少被外界低估,但他从来不以为意。 罗荣桓身体很差,肾不好,1942年就发现尿血,但紧张的战争岁月让他无法静养,结果病情越来越重。严重的时候疼痛难忍,一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就在这种情况下,他也放不下工作,到苏联治病并没有在根本上解决问题,肾癌、肾衰竭、尿毒症相继发作,1963年12月16日,罗荣桓与世长辞。 罗荣桓的死讯传来时,毛泽东正在主持一个会议,他要求大家站起来,为罗荣桓默哀三分钟。追悼会上,毛泽东异常悲痛,向罗荣桓的遗体深深地鞠了三个躬。罗荣桓的去世让毛泽东悲痛到不能自已,他连夜挥毫,写下感人至深的《七律·吊罗荣桓同志》:记得当年草上飞,红军队里每相违。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周恩来夫妇和陈毅夫妇陈毅 在和毛泽东"井冈山会师"之前,陈毅对中国革命的最大贡献是配合朱德,把南昌起义的800名精英历经坎坷之后带上山,如果不是他和朱德,南昌起义的火种就保存不下来,起义就可能彻底失败。 陈毅是"井冈山三巨头"之一,和毛泽东以及朱德一起建立了第一支红军队伍,一度还取代过毛泽东成为红4军前委书记。中央红军主力西征前夕,陈毅因伤被留在瑞金打游击,他是十大元帅中唯一没有参加过长征的。游击战极为艰苦危险,陈毅和同志们经常处在九死一生的境地,他的《梅岭三章》形象地说明了一切。 毛泽东对陈毅十分信任,深深了解他对党的忠诚。解放战争中,他坚持让陈毅坐镇华东野战军,而把军事指挥权交给粟裕,"陈不离粟、粟不离陈"的组合是华野威震天下的主要原因,毛泽东对陈毅了解之深可见一斑。 彭德怀、朱德、叶剑英、聂荣臻和陈毅 陈毅最大的特点就是性情豪爽,嫉恶如仇。他在新中国担任非常重要的领导职位,包括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和外交部长等职,和毛泽东、周恩来两位领袖都有很深的交情。 陈毅多才多艺,会写书法,会下围棋,也很擅长诗词,他的《梅岭三章》、《青松》以及《手莫伸》都是传颂一时的佳作。陈毅最喜欢的一件事情就是和毛泽东相和,或者写完诗词之后和毛泽东一起探讨。 陈毅去世后,操办后事的周恩来并未打算惊动病中的毛泽东。但追悼会那天,毛泽东突然叫车,要参加陈毅的葬礼。周恩来闻讯立即提高追悼会的规格,通知在京的政治局委员和候补参加,同时通知宋庆龄和在京的西哈努克亲王和莫尼克公主也参加。因为是突然决定来参加的,因此毛泽东穿着睡衣就来了,他的脚浮肿得厉害,只能穿着肥大的拖鞋。他拉着陈毅遗孀张茜的手,哽咽道:"陈毅是一个好同志!陈毅去世了,我们和你一样难过……要努力奋斗哟!陈毅为中国革命、世界革命作出贡献,立了大功劳的,这已经作了结论了嘛! " 陈毅、刘伯承、林彪、贺龙、罗荣桓、罗瑞卿、聂荣臻、徐向前、陶铸和叶剑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