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影视剧中的这一歌曲,至今广为流传,千百年来,包拯在人民群众的眼中,都是铁面无私、不畏强权、坚守正义的清官代表。 关于包拯的故事,在民间也有不少传奇色彩,其中,不乏精彩绝伦的断案故事。这些断案故事,必定有一些后世艺术加工的成分,但精彩之处,的确让人拍手叫绝。 民众熟知的关于包拯的故事有怒铡陈世美、狸猫换太子、红花记等,但还有一桩奇案,包拯最终巧妙地用对联破获,成功把凶手绳之于法,令众人都啧啧称奇。离奇案件 有一次包拯在走访民间时,听闻一个白发苍苍的老翁一边流着泪,一边在衙门前击鼓鸣冤,旁边还坐着一名老妇人,哭得撕心裂肺。 他上前询问是怎么回事,那个老翁便向他徐徐道来事情的经过。 原来,老翁来自一个书香门第,原本有一个儿子。 他的儿子是一名相貌堂堂的书生,虽然还没考取功名。但他自幼聪明伶俐,寒窗苦读十二载,满腹才情,全家人都觉得他日后必定大有出息,对他十分爱护。 儿子到了婚配年纪时,媒婆都要把他家的门槛给踩烂了。最终,媒婆给他介绍了一个美丽贤惠又饱读诗书的女子。 书生一家对这个女孩子以及她的家世做了一些了解之后,觉得这门婚事可行,便托媒婆再去说媒。 毕竟,在他们看来,有学识的女子并不多见。而女子家也看重对方是个家境较好的书香门第,想必女儿未来的夫婿知书达理,女儿嫁过去,不会受什么苦,便答应了这门婚事。 新婚当天,新郎府上张灯结彩,一片喜气洋洋,来了许多宾客——不仅有两家的亲朋好友,还有一些和新郎平日关系不错的同窗。 郎才女貌,永结同心,这本来是件天大的喜事,没想到,最后竟成了悲剧。 原来,这新娘不仅腹有诗书,还颇有个性,在洞房前,她给在门外的新郎出了一道对联题。 她缓缓说出一个上联:"点灯登阁各攻书",要新郎对出下联,否则晚上便不许进门。 新郎也是读书人,此时又有几分酒意,他想,对对联有什么难,沉下心想一下,必定能对出绝妙的下联。 没想到,这一句"点灯登阁各攻书"难倒了新郎官。 这是连环对的形式,不但"灯"同"登"、"阁"同"各"是同音字,前字分别是后字加偏旁而成,而且"点灯"二字还是双声,要对出下句,是很费脑筋的。 新郎在门外冥思苦想半个时辰之后,仍是想不出合适的下联。 新娘子出这道题,无非是想和新郎开开玩笑,并不是真的不想他进房。 可新郎身为书生,本身有几分呆气,以及几分自己的原则,苦想不出下联后,他便悻悻离开,到书房睡了一夜。 新娘子久等新郎不来,自己也懊恼。她不过是想逗逗他,看看他有几分真才实学,没想到,他还真就不进房了。 第二天早晨,新郎才从书房中走出来,到他和新娘的卧房里。 刚一进去,新娘便迎上来娇羞地说道:"昨晚你独自一人在梧桐树下赏月,便对上了我出的对子,说起来,你对的下联真好,真不愧是要去考取功名的人!" 新郎听完后有些发懵,说道:"我昨晚没有对你出的对子呀,所以我才整夜都睡在书房中,还一直为此烦心呢。" 新娘霎时间像五雷轰顶一般:"昨晚你对出了对子,我才让你进门的呀!难道……难道昨晚……" 两个人一瞬间似乎都明白了一些什么,新婚夜里,进到房间里和新娘洞房的,根本就不是新郎,而是另有他人。 古代女子很看重自己的名节,新娘知道自己新婚之夜便引狼入室,被好色之徒钻了空子糟蹋了,一下子羞愧难当,哭着跑到僻静之处上吊自杀了。 新郎在原地呆若木鸡,等找到自己的新娘时,她已气绝身亡。新郎悲愤难当,随即也跳河自尽。 一对新婚夫妇,日后本该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却在新婚第二天双双自杀,不免让人感到唏嘘。而最痛苦的是两家的父母,白发人送黑发人,只能终日以泪洗面。抓获凶手 由于新郎新娘两个人都是自杀身亡,所以当地官府无法以凶杀案来处理此事。但新郎的父亲始终认为,这件事有蹊跷,儿子和刚过门的儿媳不可能没有缘故就双双自尽。 他屡次找到当地官员,想让衙门彻查此事,好让逝者在九泉之下能够瞑目。然而,当地官员却不闻不问,新郎的父亲只好日日击鼓鸣冤。 路过此地的包拯听完了整件事情的原委后,也觉得十分奇怪,他认为,两条人命不能白白逝去,要为死者讨一个公道。 包拯处理政务是出了名的快,一贯杀伐果断,不管犯法的是什么人,他都会努力让其受到应得的制裁。他若下定决心查什么案子,就少有他查不出的。 包拯决定和随从一起彻查此事,他把当天晚上的宾客以及新郎府上的管家、丫环等叫来问话,将新郎新娘两人的对话问清楚。 了解得七七八八后,包拯心生一计,他让手下把"点灯登阁各攻书"这一句上联贴到外边,当作求贤告示,表明要是谁能对出下联,就能获得一份不错的官职。 告示一贴出去,自然有很多人前来对对子,寻求做官的机会,所对出的下联都五花八门。包大人看了,都摇摇头,一副不太满意的样子。 一个书生来到衙门,沾沾自喜地拿出他对出的下联:"移椅依桐同赏月。"包拯见了,立即眼前一亮,称这一句对得好。 那书生喜不自胜,问包拯:"请问大人要给我什么官职呀?"没想到,包拯脸色一变,下令道:"把这淫贼给我抓起来!" 书生慌了起来,连忙大喊冤枉,包拯却在堂上说出案件的来龙去脉,指明这书生就是害死新郎新娘的凶手。 听完包拯的陈述后,所有人恍然大悟,而那个书生,也低下了头,把他的犯罪经过说了出来。 原来,包拯在调查的过程中,从新郎家的丫鬟那里得知了新郎新娘对话的细节,新娘有一句话:"昨晚你独自一人在梧桐树下赏月……" 包拯从这句话中,窥探出那天晚上"新郎"对出的下联,必定和梧桐、月亮这两个意象有关。 而下联正是破获此案的关键,若有人刚好能说出和梧桐、月亮这两个意象有相关的下联,那这个人必定就是玷污新娘、间接害死新郎的凶手。 于是他才心生一计,让人贴出上联,以官职为诱饵,在茫茫人海中把凶手给引出来。 那个被抓捕的书生,原本是新郎的同窗好友,那日到新郎家喝喜酒。 夜晚时分,他正要离开,经过新郎的书房时,见带有几分醉意的新郎坐在那里发呆,仿佛在思考什么。 他走过去,问新郎这是怎么回事,良辰美景,为何不是跟新娘子在一起,而是独自一人在这里发呆。 新郎便把新娘出的上联"点灯登阁各攻书"告诉了他,说自己冥思苦想许久都想不出一个绝妙的下联,想不出来,便不进房了。 书生平日表面上也是知书达理的公子,和新郎关系也不错,没想到他内里却是个好色的淫贼,在听完新郎的话后,心生一计,便到新娘房前去…… 书生在新娘房前,装成新郎的声音讲道:"娘子,你出的那个上联我对出来了,不知道娘子觉得‘移椅依桐同赏月’这一句如何呀?" 古代绝大多数新郎新娘在洞房之前都不会见面,只有新郎掀开新娘盖头的那一刻,彼此才知道对方长什么样。 新娘从未见过新郎,也只和新郎说过几句话,对他的声音并不熟悉,更没想到会有想要瞒天过海的淫贼,想到她房间里来。 她听见"移椅依桐同赏月"这一句,认为和她所说的上联放在一起,显得很是工整,两句话的意境也美好雅致,简直对得绝妙之极。 只是满心欢喜,觉得自己真的嫁了一个才子,便开门让那个书生进来,两人共度良宵,没想到,这是个假新郎。 第二天,犯罪的书生趁新娘还在熟睡时,便溜之大吉,性子刚烈的新娘认为自己名节不保,便选择上吊自杀。 除了新郎新娘之外,只有一个人知道那个上联,所以,新郎已经猜出了糟蹋新娘的人是谁,他没想到,会是自己信任的同窗好友。情绪复杂的他,也选择随新娘而去。 书生溜走后内心还窃喜,觉得自己占了个大便宜,还认为此事做得天衣无缝,不会有什么人知晓。 得知新娘新郎第二天双双自尽之后,他非但没有一点愧疚之情,反而认为这样就死无对证,自己的罪行怎么都不会被发现。 没想到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他最终还是碰上了断案如神、大公无私的包青天,所有犯罪事实,都落在了众人面前。 "点灯登阁各观书,移椅依桐同赏月",意思是灯亮起来就各自到阁楼上去发奋读书,而夜晚可以搬椅子一起倚靠梧桐树赏月。 这原本是在表达情投意合的两人相处的日常,是很美好的意思,没想到却酿成了一出悲剧。 害死一对才子佳人的书生,最终被判了终身流放的罪,新郎新娘的父母,见凶手得到了惩治,才安下心来。 因为包青天,在九泉之下的一对璧人,才得以瞑目。理想清官 对联是中国古代诸多文学形式中最广泛应用的一种,其创作多来源于生活,而用对联来巧妙破案,除了包拯之外,怕是也没有别人了。 这件奇案不过是包拯当官生涯中的冰山一角,百姓口耳相传到现在,故事已经有了许多戏剧色彩,其中也不乏漏洞。 可无论如何,包拯都是民众心中的包青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为理想的清官形象。 传说包拯在家排行老三,上面还有两个兄长,他一出生便全身黝黑,奇丑无比,父亲还差点以为这是个怪物。 包拯父母早亡,大哥大嫂体恤包拯还小,便含辛茹苦将他养大成人,供养他读书。 他也不负兄嫂所望,一心向学,长大后便科举中第,步入仕途,再凭着自己的能力一步步高升。 民众最为津津乐道的,要数包拯一贯铁面无私的作风的,传说他有三大铡刀,不管是皇亲国戚,还是自己的亲人,只要知法犯法,他一律按国法处置。 传说和戏曲难免有虚构的成分,但是,包公真的干过秉公办案、大义灭亲的事情。 在他出任老家庐州的知州时,发现许多亲朋以为有他做保护伞,便为所欲为,做出许多欺人之事。 包拯便拿他一个做出不法之事的从舅开刀,警示所有亲朋好友。从此,他的亲朋好友见他如此大义凛然,便再也不敢仗势欺人了。 真实的包拯的确是一个善于体察民情、刚正不阿的好官,但并没有像传说中那样断案如神。 民间却塑造出了这样一个包青天的形象,把他奉为神明,说他是奎星转世,并演绎出他的传奇故事,这实际上是古代民众在封建体制的压迫下,对理想政权的一种寄托。 真实也好,虚构也罢,历史传说从来都是有影子的。在现代社会,提起清官的话,民众都还是会不自觉地想起包青天。 他流传千古的故事,一直都在民间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