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正史里的唐高宗李治到底有多厉害?

  玩归玩,闹归闹,别拿高宗开玩笑,李治,一个历史上被认为是"妻管严"的懦弱皇帝,可实际上,后世"三品才是宰相"的政治传统,就是李治奠定的,光这一点而言,李治就能比肩杨坚和李世民的文治。
  事实上,李治算是一个悲情人物,自登基后,一直都在"权力"的漩涡里。
  咱们知道,李世民众多儿子,李治并不是最出色那个,李世民嫡长子李承乾,年少聪慧,精通他人心理,自李世民登基后就是太子。而就算不说李承乾,还有贞观朝著名的地理学家,李世民四子李泰让李世民多次赞赏,就连身为庶子的李恪,李世民都想过让他成为储君,而这些人里,李治年龄小,其次性格有些"儒弱",要是接手李世民的大唐,不能胜任的可能性极高。
  但后来的事实却不是这样。
  贞观十七年,李承乾造反案事发,李承乾太子被废,成为庶人,而后李泰又因为心性太过狠辣,让李世民排除掉了太子之位,经过和长孙无忌的沟通,李世民决定让李治成为太子,长孙无忌乃是李治的舅舅,如此一来,李治未来登基也可以获得最大的助力。
  贞观十九年,李世民亲征高句丽,太子监国,这个时候,李治的监国成绩平平,还偶尔因为李世民外出而哭泣,像一个长不大的孩子。
  不过李世民没有再换太子,直到贞观二十三年,他在长安驾崩,李治年仅22岁,便登基为帝。
  和当年二十二岁的李世民不同,李治没有亲征过战场,更没有下放到地方历练政治,他的班底是舅舅长孙无忌与诸遂良,还有李勣组成,这些大臣个个都是贞观朝名臣名将,李治有些被压得出不了头。
  可唐高宗的名号,就是在对抗并战胜这些朝堂势力中铸就的。
  李世民驾崩,李治很伤心,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乖宝宝"李治,在第二年将李世民曾经的后宫,五品才人武媚娘从道观里领了出来,并且收入自己的后宫。正所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李治的"不伦"行为,让朝堂嗅到了不一样的味道。
  事实也是如此,因为李治登基后,他立马就想做两件事:
  一、去除长孙无忌和诸遂良等人的专政
  二、废掉原配王皇后。
  可以说,在表面上,李治的表现完全看不出来他要对长孙无忌下手,在关于唐高宗的起居注中,李治对长孙无忌表现得十分尊重,经常称呼舅舅。
  但李治也是一个"人畜无害"的"帝王心术"者,因为正是这个表面简单的他,准备通过将武媚娘纳入后宫一事,完成废掉王皇后以及清除顾命大臣势力这两件事,也就是"一箭双雕"。
  武媚娘,正是后来的武则天。
  因为王皇后无法生育,李治厌恶王皇后,随着武媚娘进宫一段时间后,李治开始有着废掉王皇后,立武媚娘为皇后的意图,直到李弘降生,李治这个念头基本确定。
  于是李治开始发出试探,史称"废王立武"。
  废掉王皇后,立武媚娘,其实也是新势力对旧势力的一种冲击的表现。
  王皇后属于被政治安排给李治的联姻对象,她的娘家势力不小,经常让她在李治面前趾高气昂,而武媚娘是没落的武家的人,可以被李治高度掌控,李治想在后宫中,率先拿到自己的权力。
  李治提出废王立武,朝堂中对此一片哗然,支持李治的不多,而诸遂良和长孙无忌极力反对,正是长孙无忌的反对,让李治深感不安。
  此前,李治为了分化长孙无忌的权力,先后设立了九个"宰相",这九个人都是不同职位,有的人仅是五品官,而长孙无忌却是超级一品大员,为了保证二人的政治话语权相同,李治设置出了"同中书门下三品"。
  这个职位非常有意思,大概的意思可以理解为,是一个"权力"的平衡器,长孙无忌本来就是老臣,地位很高,自然在在朝堂一呼百应,而例如柳奭,他的知名度不高,而且地位不高,仅是河东柳家之人,不过他有才能,李治很聪明,强行让他抢夺长孙无忌的权力,这便是"同中书门下三品",解读下来就是,大家都是三品官,而且都和中书门下的宰执相同。
  所以李治的政治智慧不低,甚至很高,同中书门下三品,对后世的政治制度影响至深,一直到清朝,都有这个制度的逻辑痕迹。
  但长孙无忌很强大,李治设立这么多宰相,竟然都被长孙无忌同化成为了对手,就说柳奭,久而久之他都成为了支持王皇后之人,李治等于自己给自己找了一个大麻烦。
  朝堂行不通,李治利用武媚娘进行操作。
  武媚娘确实受宠,但前提是,李治一直能够利用她。
  武媚娘在几年的时间里,为李治生孩子,又带着李治的意思,和朝堂的官员交好,这便是李治曲线斗争的方式,其中争取到的最大的成果,就是李勣,这个贞观时代留下来的军神,李勣也被李治高度尊重,对于废王立武一事上,李勣最终表示支持李治。
  后宫战术正式生效,李勣的站队,让长孙无忌和诸遂良等人失去了斗争的实力,李治趁机废王立武,王皇后被废,紧跟着的是诸遂良和长孙无忌被排除出政治中心,最后更是身死他乡,李治拿到了自己的权力,而这个以往看似人畜无害的皇帝,在废王立武的事情,造成了许多人的"身死",他的舅舅长孙无忌,凌烟阁第一功臣,就是死在这场争斗中。
  唐高宗虽然在争夺权力,可内部的政治却从来不曾放松,在贞观朝之后,让局势继续稳定,开创永徽之治,由此可见,李治还是听了李世民的训导,深谙民本的思想,即便在内部夺权,但原则都是不损害百姓的利益,对此我们可以说,李治是历来政治斗争夺权,对天下伤害几乎于无的皇帝。
  在唐高宗后期,唐高宗开始出现了疾病,为了保证权力的掌控,李治继续培养自己的政治伙伴:"武皇后"。
  在与长孙无忌等人的斗争中,武皇后的能力和政治眼光被发掘,因此被李治看好,为了继续掌控朝堂,李治让武皇后代为执政,武皇后成为了李治的"政治木偶人"。
  不过李治的皇帝生涯必然是有瑕疵的,他虽然是厉害,没有野史形象里被渲染得那么懦弱无能,但是后期的疾病,还有武皇后的迅速进步,让他对局势失去了控制,说白一点,那就是武皇后有二心,但是唐高宗已经被绑架得无法脱身了。
  后来上官仪提出废掉信巫蛊之术的武皇后,李治也欣然应允,却被武皇后知晓,质问李治,李治连连否认,把责任推卸给了上官仪,导致上官仪一家子都被打入尘埃,自幼在掖庭里长大的上官婉儿,正是上官仪的孙女。
  再后来,武皇后被立为与李治平等的"二圣",这是在模仿隋朝杨坚和独孤伽罗的夫妻政治,但是武皇后和李治不同,他俩之中,武皇后占据主导地位,李治因为身体原因,基本告别了执政,这也让武皇后积累了庞大的政治力量,最终成为了武则天。
  从正史里看,李治这个人就像一个矛盾体,也像一个绝处逢生的生存家,他有着他独特的隐忍和脾性,看似懦弱,但又狠心无比,看似被压迫,却在位数十年,因此李治本身就是皇帝群体中另类的一个,有着难以述说的,独特的帝王之术,他也是李世民贞观理念的最好继承者,这位"懦弱的皇帝",把唐初的良好局面,贯彻了下去。
  所以,李治可是一点都不弱。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李治从来不是什么昏庸无能懦弱的窝囊好人,而是史上极腹黑极假慈悲极会伪装的政治天才。
  李世民其实挺喜欢晋王李治,李治也是嫡子,是长孙皇后的第三个儿子,而且"幼而聪慧,端庄安详,宽厚仁慈,和睦兄弟",李世民的嫡长子也就是太子李承乾,跟亲弟李泰争夺权力,暗杀李泰失败,又想搞政变,结果再次失败。李世民于是把皇位交给了李治,认为他将来肯定能做个仁君,不会像自己一样弑兄屠弟。
  谁知道这个仁君,一边流着眼泪一边弑兄屠弟,连姐姐妹子叔叔侄子舅舅也没放过,李家子孙被他干掉了一半,剩下的另一半又被老婆武则天差点杀光了。
  李治能当上皇帝,似乎是属于天上掉馅饼,但是能稳稳的吃进去,不吐出来才是本事
  长孙皇后有三个儿子,李承乾、李泰、李治。李承乾大李治9岁,李泰大李治7岁,这哥俩斗得昏天暗地,而且先后都有逼宫的举动或者计划,唯有李治一直置身事外,既安全又保险。
  李承乾身体不好,患了腿疾,走动不方便,估计是成了瘸子,心理就有点不正常了,养男宠,李世民知道了大怒,把他的男宠杀了,李承乾又伤心又害怕,担心李世民会把他废掉,立李泰为太子。又是暗杀李泰,又是想逼宫让李世民退位,这点手段哪里能比得过李世民?
  太子把自己作死了,彻底倒台了,李泰就去威胁李治,说:"你跟汉王元昌关系那么好,现在汉王出问题了,你的心还安吗?"李泰这是恐吓他,不要打皇位的主意,别跟他抢太子之位。
  李治没有跟他辩论,史书上记载,李治当时很慌张,整天魂不守舍的样子,太宗就问他怎么了?他不说,太宗一连问了好几天,他才说了,说李泰跟他说了这番话,他不知道该怎么应答。太宗一听,李治多好啊,想要保护哥哥。而反观李泰呢?李治是压倒李泰的最后一根稻草。
  "自今太子失徳,藩王窥视者,皆俩弃之。"——《资治通鉴》
  也就说,皇太子这个位置是皇帝老儿给的,是不用经营的。李承乾误在失徳,李泰失在经营,唯有李治,对上恭孝,对兄亲和,唯一的小心机还是被迫的。
  与武则天偷情,丑事人人有,不露是高手
  都说脏唐乱汉,其实历史上不管皇宫还是大户人家的深宅内院,这种丑事多着呢。
  武则天是唐太宗的才人,而身为太子的李治与他偷情,这是一件很大胆的事情。
  众所周知,皇宫大院,人多耳杂,而且耳目众多,只要让皇帝发现蛛丝马迹,必死无疑,最少也是废太子,贬庶人。这绝对不是一个懦弱的人敢做的事情。
  而我们都知道,太宗并不知晓两人的暧昧,能做到这点,就说明李治真的是个聪慧、善于笼络人心而又异常胆大的人。
  废王皇后立武则天,这事绝不是玛丽苏小说里的爱情,他先择了个人能力强但是家庭势力弱的武则天,一举搞定权臣和外戚。
  王皇后出生于太原王家,是"五姓女",所谓五姓女,就是当时最有权势的氏族门筏之女,唐朝人梦想,中进士,娶五姓女,门第高,貌美,知书达礼,太宗对她的评价一直很高,称为"佳儿佳妇"。王皇后的出身绝对不凡,高祖父王思政是西魏的将领,叔祖母是李渊的妹妹同安大长公主,母亲柳氏的婶婶是李渊的外孙女。
  太宗临死之前托孤,把太子治托给了舅舅长孙无忌等几位顾命大臣。高宗登基之后,大权旁落,朝廷重权几乎全落在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门阀手中,他想要掌握实权,这些人都是障碍,必须扫除。
  王皇后不仅是西魏重臣的后裔,父母两族也都是李唐王室的姻亲,属于关陇贵族军事集团。这就是她的悲剧所在了。高宗想要削弱关陇门阀势力,必须扶寒门子弟,收天下士子之心,废王立武是最快捷而且有效的手段之一。
  用长孙无忌干掉房玄龄后人吴王等人,用武则天干掉长孙无忌
  高阳公主深得太宗喜欢,嫁与名臣房玄龄之子房遗爱,恃宠娇纵。婚后,高阳公主与和尚辩机私通,唐太宗得知后大怒,腰斩辩机,杀公主奴婢数十人,高阳公主对此非常怨恨。唐太宗驾崩后,虽是哭了一番,但被明眼人看出不够哀痛,并且汇报给了新皇李治。
  高阳公主在作死的路上一去不回头,又招惹出引来杀身之祸的诬告夺产案。
  房玄龄去世。高阳公主和大伯子房遗直分家产,夺下本该由房遗直继承的梁国公爵位。房遗直无奈,找到唐太宗告御状。李世民狠狠训了高阳公主一顿。这个事也就不再被提及,唐太宗去世了,这个愚蠢的女人跑到新皇李治那里告了一个刁状。她说房遗直非礼她,这事就大了。
  李治将这个案交给长孙无忌,房玄龄当年不支持李治当太子,于是这个本来是性骚扰案。但是办着办着,升级成为谋反案。
  先是调查出来高阳公主曾秘密刺探宫禁内情,还占卜星象变化。这在当时,就是谋反。长孙无忌逮捕了房遗爱,一番刑讯逼供后,房遗爱交出了一份谋反的黑名单,于是大清洗开始了。
  皇室勋贵荆王李元景、高阳公主夫妇、巴陵公主夫妇等均被赐死,房玄龄家族几乎被清洗殆尽。吴王李恪,江夏王李道宗,以及九江公主驸马执失思力,全部牵连进去了。高阳公主夫妇诸子流放岭南。房遗爱最后伏诛,高阳公主赐自尽,房遗直特赦,贬为庶人。
  史书上讲,李治不愿意杀害自己亲人,在长孙无忌的逼迫下,流着眼泪下的旨。长孙无忌干掉了李治的政敌,自己一家独大,李治要立武则天为后,他坚持反对,于是武则天如法炮制,整死了长孙无忌。
  武则天是个聪明的女人,刚被接回皇宫的时候,她对长孙无忌那可是百般的巴结和笼络。不过长孙无忌却一点都不买账,无奈之下武则天只好改变策略。武则天通过贿赂培养了一批身份低微的大臣作为自己的亲信,再加上功臣元老李勣"此陛下家事,何必问外人",千辛万苦终于当上了皇后。
  659年4月有个叫李奉节的小人物,状告太子洗马韦季方等人谋反,韦季方被刑讯逼供后准备自杀。这件事无论怎么看都和长孙无忌没有任何关系,但是,武则天的亲信许敬宗发挥他诬陷人的特长,硬生生的给扯上了关系:他的理由是,根据自己的推断(始末推究),韦季方的背后,肯定有长孙无忌。
  根据你自己的推断,没有任何证据都能说人家谋反,后代秦桧也学了这招,换汤不换药,没有证据,但是可以"莫须有",杀了岳飞。
  所以,李治又开始哭了起来。他表示不想杀了舅舅,恐怕被世人唾骂。许敬宗赶紧上去劝,把当年汉文帝哭死舅舅薄昭给搬了出来。汉文帝推行新政,他舅舅薄昭的封地,不仅发生了叛乱,薄昭还把汉文帝派去平叛的钦差大臣钟毓给杀了。犯了这种罪别说是亲舅舅了,就是亲儿子也得掉脑袋。
  这两件事哪是一回事,可是李治在没有对长孙无忌任何审问的情况下,就把长孙无忌流放到了黔州,随后许敬宗又派人逼其上吊自杀。长孙无忌的儿子长孙冲等人,全部废为庶民,流放岭南。长孙无忌的族弟长孙铨兼李世民的女婿,被流放巂州之后被当地县令活活打死。长孙无忌堂兄的儿子常州刺史长孙祥被绞死。
  县令都敢打死皇亲,你要说没李治的指使,真没有人相信。
  高宗活着的时候武则天不敢僭越,对于外戚中活着的能人或正值壮年之人,唐高宗毫不留情,但对于外戚中已经逝世的长辈,则是颇为大方。
  唐高宗提倡亲蚕,于是武后的亲蚕次数堪称是有唐之最;唐高宗提倡节俭,于是武后主动将皇后裙子上的十三个褶子改成了七个;比如唐高宗忌惮外戚坐大,于是武后就"以身作则",唐高宗活着的时候武氏子弟几乎在朝堂上不见踪影。
  即便是唐高宗因为身体不好而将一部分政事委托给武后处理,武后也只能"处事皆称旨",按照唐高宗的旨意来处理,并没有做决定的权利。所以当武后看重的李义府、袁公瑜等人被贬被杀的时候,武后既不敢出言相劝,也没资格改变唐高宗的决定。甚至面对宿敌王皇后的族兄王方翼在唐高宗时官运亨通一事,武后也只能咬牙暗恨而没法阻止。
  唐高宗可以追复长孙无忌的官爵,将他陪葬昭陵,并恢复齐献公长孙晟的祭祀;对武家也同样如此,唐高宗可以给予武家死去的长辈优厚的待遇,追封个郡王王妃不在话下,而武家那些正当壮年的兄弟和侄子们被贬黜之后是生是死,那就任由他们全靠天意了。
  比如武思元,武昭仪这边刚坐上皇后之位,她的这位堂兄就立马被唐高宗贬到偏远的外地郁郁而终了,直到武后熬成武太后,临朝称制后,这才有机会追赠褒赠一下这位被自己连累的堂兄。
  "永徽之政,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唐代的版图,以高宗时为最大,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李治灭了高勾丽,杨广李世民都没有做到。平定漠北。大破西突厥,分置昆陵、蒙池二都护府。次年,徙安西都护府于龟兹(今新疆库车)。唐代的版图,以高宗时为最大,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一说里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唐朝的实际统治疆域达到了1251万多平方公里。
  李治治理期间,农业持续多年的歉收,洪水、干旱、虫灾和饥馑接踵而来,一直达到危机的程度。粮价之高,前所未有,唐政府认为高物价是流通货币过多的结果,因此大量减少铸造新币,对私铸的惩办也比以前更加严厉。
  京师成立了常平署,在物资供应充分时以高于当时市价的价格买回商品,物资短缺时再以低于市价的价格卖出,使物价浮动保持在一定限度内。后来每个州都设立了这种粮仓
  李治还重新建立科举制度,高宗年间,人才辈出。
  李治被低估,一个是他自己低调,一个就是因为在他执政是帝后共同执政,死后武则天称帝,这在男权社会里是不可接受的,所以认为他是昏庸无能,被武则天蒙蔽压制。
  李治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被低估的大帝级皇帝了。
  就是因为他娶了一个彪悍到了极点的媳妇儿!
  但是那些贬低李治是"妻管炎"和窝囊废的人就不想想,能够在自己在世的时候,把这样彪悍到媳妇儿控制得稳稳的,李治能是一般人吗?
  论开疆拓土,李治时期唐帝国的国土面积几乎达到了汉民族历史的顶峰!
  东并朝鲜半岛,西至三斯坦!
  如果不是补给问题无法解决,我毫不怀疑大唐雄师能打到天边!
  蒙古人那段历史不能算数,即使把元朝算作中原王朝的合法代表,金帐汗国与察合台汗国的武勋,也算不到咱们账上。
  蹭人家热度没意思的很。
  这样的帝王,怎么可能是一个昏庸无能的窝囊废?
  开什么玩笑嘛!
  李治是个善于扮猪吃老虎的帝王。
  看似没有他父亲李世民那样光芒万丈,其实成就丝毫不逊色于他那位耀眼的父皇。
  登基之初的李治,受制于有合流趋势的关陇门阀与山东士族,内有王皇后(太原王氏),外有舅舅长孙无忌。
  在这样恶劣的执政环境之下,李治先是天才的利用萧贵妃与王皇后的矛盾,借助萧贵妃江南世家的背景,从内部开始了折腾。
  把政治斗争变成了后宫争宠,李治也是真有两把刷子。
  江南士族看到萧贵妃有登顶的机会,自然在外朝与山东世家与关陇门阀,斗了起来。
  三足鼎立,是最稳定的形态,李治的皇位开始稳定了。
  而这时候,武则天的入宫,为李治打出最关键的一张牌,创造了条件!
  李治利用武则天破败贵族的身份,团结起来了一大批在科举之中崭露头角的寒门士子!
  更获得了军方之中最重要的瓦岗系的支持!
  唐初的瓦岗系,是军方不可忽视的大派系。
  不但人数多,而且势力大。
  偏偏这帮人,与山东士族和关陇士族都不大有关系。
  他们很多都是旧朝贵族的后裔,破落贵族出身。
  大家不要真以为瓦岗众将出身草莽。
  穷文富武,能使的起马槊的秦琼,程知节,尉迟恭等人,岂是贫苦人家?
  马槊一般都是军功贵族家庭的传家宝贝!
  穷人见都没见过,怎么可能会用?
  这些人最差的也是个地主!
  他们当年在朝中,李世民是他们的靠山。
  现在李治登基,李治自然就成为了他们效忠的对象。
  属于皇家派系。
  政治上李治获得了寒门士子的支持,不必再依赖山东士族与关陇士族了。
  军事上,李勣与程知节是当然的大佬。
  于是李治开始动手了!
  还是老办法,把政治斗争隐藏在后宫争宠之中,由武则天出面折腾。
  一举废掉了王皇后与萧贵妃,安定了后宫,去除了三大士族安在自己后宫的钉子。
  然后借助武则天的手,除掉了自己的舅舅长孙无忌这位关陇世家的领袖。
  关陇军功集团就此消散于历史之中。
  山东士族与江南士族虽然死而不僵,却再也不敢于皇室叫板了!
  要知道在李世民执政初期,皇子娶山东士族的女子,山东士族都认为算下嫁的!
  胸才大略如李世民,也就是勉强压制这几大士族而已。
  结果李治软绵绵的于无声处听惊雷,一下子解决了多少帝王都无法解决的这个大问题!
  要知道在这几大世家面前撞的头破血流的帝王,两只手都数不过来,而且其中不乏惊才绝艳的人物!
  仅此一点,李治这个大帝的称谓就当之无愧!
  至于用人,李治亲自简拔了薛仁贵与苏定方这两位绝世名将。
  尤其是苏定方,在太宗时期坎坷一生,昙花一现。
  却在暮年获得李治青睐,创下了"一人灭四国"的军事奇迹!
  君王之道,用人之道。
  有如此锐利眼光的帝王,岂是昏庸平凡之辈?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李治悄悄的进村,放枪的不要,该干的活儿却一点没有拉下!
  李治死后,武则天登基,也是个光芒万丈的人物。
  李治夹在自己老爹与媳妇儿这俩太阳中间,因此显得有点暗淡无光。
  其实细读史书就会发现,李治这家伙,那就是个宇宙黑洞!
  比自己老爹和媳妇儿,怕是都要厉害!
  可以说唐高宗李治也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但是后人在提到他的时候,往往最先想到的就是他的老婆,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以及他的父亲李世民,甚至很多一部分人认为唐朝的江山落到了武则天的手中,这个罪魁祸首就是李治了,这一点不得不说是李治的失误,但是李治的心中有苦不能够说啊!
  夹在李世民和武则天两位在历史上非常出名的帝王中间,再加上武则天这个女人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导致李治被人为的忽视了,可以说出了在武则天的问题之上,李治在政治和军事上绝对是一个英明的君主了,其实按照道理而言,虽然李治也是嫡子,就是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亲儿子,不过他却是老三,不过随着李承乾的造反的阴谋败露,李治在长孙无忌等重臣的支持下成为了太子,而原本最被看好的李泰却失败了,按照李世民自己的说法就是他认为李治仁厚,如果选择李治继承皇位的话,那么李承乾和李泰都不会有问题,但是如果选择李泰的话,可能李承乾和李治就不会存活了。
  李治在继承皇位之初,手中的权利是受到他爹李世民留下辅政大臣的制约的,而这两个辅政大臣就是长孙无忌和褚遂良,而他们代表的就是现在人们口中关陇贵族的利益,许多大权都是这在他的舅舅长孙无忌的手中,李世民这样安排确实能够保证李治顺利的完成政权的交接,不过也让李治的皇权受到相权的制约,而这个时候的关陇贵族的势力还是异常强大的,但是李治能够很轻松的解决关陇贵族带给他的威胁,并且处理起长孙无忌和褚遂良毫不手软,这哪里是一向给人一种懦弱无能的皇帝的形象呢?
  要知道杨广在当初面对李治同样的难题的时候,采用的却是躲避的态度,这一点从他长期远离长安就能够看得出来,无论是营建东都洛阳还是长期呆在江都,可是杨广束手无措的关陇贵族在李治手中,利用武则天册封皇帝这个事件,彻底拔除了关陇贵族的势力,使得长孙无忌成为了最后一任关陇贵族的带头人了,在长孙无忌被逼迫着自杀的时候,也许他才算是看清楚这个当初他认为软弱的外甥,哪里有半分柔弱呢?
  而且在处理房遗爱和高阳公主谋反的事情上,李治的表现更是处变不惊,将参与谋反的人按照调查的结果给与不同的处理,并没有因为这个事情太过于扩大,如果不是长孙无忌硬是将李治的几个兄弟牵扯进来,尤其是李恪,也许真的像李世民认为的那样,能够保全他的这些儿子的性命了,我想这种可能性是很大的。
  在政治上,他继续实行李世民曾经的政策,也没有因为他的父亲给他打下了一片好的基础就吃喝玩乐,反而异常勤政,并且经常批阅奏章彻夜不眠的,颁布了一系列的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让唐朝的国力不段的增强,要知道在李治去世之后到李隆基继位的20多年时间里,唐朝可是没怎么消停的,但是李隆基上台之后能够快速的让唐朝达到鼎盛的"开元盛世",这里面就是有着李治打下的良好的基础了,否则还真的不好说了。
  而且在逼死长孙无忌之后,李治就将大权完全的掌控在他的手中,无论是宰相的任命,还是武将的选拔和任用,都是在李治的完全掌控之下,虽然李治身体不太好,有时候不得不让武则天参与朝政,但是在李治在世的时候,武则天根本无法插手军政,只是在李治的委托下帮忙处理朝政而已。
  在军事上李治更是让唐朝的疆域在他的手中达到了极致,这是李世民、武则天甚至李隆基都没有达到的疆域,就是这个给人感觉懦弱的李治,在武功方面绝对是唐朝皇帝中仅此于李世民的存在,他完成了李世民一辈子的遗憾,也就是高句丽在李治的手中被彻底打败,并且成为了唐朝的疆域,而李世民和杨广都曾经在高句丽手中吃瘪,但是李治手中却完美的解决了,当然这也要感谢他爹李世民给他留下了李绩这员唐朝仅次于李靖的名将了。
  而且李治也是慧眼识人,除了他父亲李世民留下的李绩等人得到重用,还有被李世民冷落的苏定方,也就是演义中的典型坏蛋,在65岁的年纪得到了李治的重用,按照史书上的说法就是"前后灭三国,皆生擒其主",唐朝的李治的手中达到了极致,所以让他成为古代能够泰山封禅的帝王之一,当然这里面还是有着他父亲李世民的一份功劳的。而且李治重新建立科举制度,并且更多的启用通过科举走上仕途的官员, 并且编撰了《唐律疏议》,这是我国古代保存最完整最古老的一部封建法典,对于李治的评价,《旧唐书》的记载是这样的:大帝往在籓储,见称长者;暨升旒扆,顿异明哉。虚襟似纳于触鳞,下诏无殊于扇暍。既荡情于帷薄,遂忽怠于基扃。惑麦斛之佞言,中宫被毒;听赵师之诬说,元舅衔冤。忠良自是胁肩,奸佞于焉得志。卒致盘维尽戮,宗社为墟。古所谓一国为一人兴,前贤为后愚废,信矣哉!赞曰:"藉文鸿业,仅保余位。封岱礼天,其德不类。伏戎于寝,构堂终坠。自蕴祸胎,邦家殄瘁。
  当然李治也存在他的问题,就是必将他让唐朝的江山落到了武则天的手中,而武则天从政的经验都是在李治的时候积累的,也让武则天培养了她的亲信,但是李治这样做其实也没有错,在将权力收到皇帝手中之后,因为身体的原因,李治是有心处理朝政可是身体不允许啊,这个时候难道他要将毫不容易收回的权利再次下放给大臣们,而选择武则天在当时看来应该是最正确的决定了,况且武则天的儿子是未来的皇帝继承人,李治怎么能够想象母亲会夺了儿子的江山呢?而且历史上就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即便是吕后也没有走上皇帝的宝座,只能够说武则天的野心,李治没有猜透甚至历史也没有给他带去经验教训了。
  就像《新唐书》说的那样:武氏之乱,唐之宗室戕杀殆尽,其贤士大夫不免者十八九。高宗溺爱衽席,不戒履霜之渐,而毒流天下,贻祸邦家。呜呼,父子夫妇之间,可谓难哉!可不慎哉?而且武则天的问题,李治在世的时候也做出了一系列的制衡,后世子孙无法坐稳皇位,李治有责任,但是他的儿子们是不是责任更大呢?总体而言,李治是雄才大略的君主,唐朝在他的手中达到疆域的顶峰,而他更是唐朝仅次于李世民的皇帝了!
  高宗李治算不上英主,不过也不是昏君,属于比较平庸的那种类型。
  本来他与皇位无缘,排在他前面的有他的两个哥哥,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但他却遇到了天上掉馅饼的事,才登上了皇位。天上掉馅饼成为了皇帝
  李世民虽然是靠发动玄武门之变,通过夺权登上的皇位,但他也希望自己死后皇权能够稳定,而历朝历代皇权最大的不稳定因素就是皇位的继承问题,为此父子、兄弟之间骨肉相残的事情也层出不穷。而在当时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嫡长子制,即由皇后所生的第一个儿子继承皇位,如果皇后没有儿子,就由皇帝所有儿子中最年长的儿子继承皇位的制度。这个制度的好处就在于,能够尽早确定皇位人选,而且没有争议。后来的朝代也多沿用了这个制度,比如即便是后来靠夺权登上皇位的明成祖朱棣,也依然是沿用了嫡长子制。
  李世民的皇后是我国史上著名的长孙皇后,她为李世民生下了三个儿子: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和高宗李治。李世民为了表明自己对嫡长子制的决心,也为了稳定皇权,在贞观四年(公元630年)的时候就早早地立了年仅8岁的李承乾为太子。只是在李承乾长到十四五岁的时候进入了叛逆期,按照今天的话来说有点非主流,喜欢奇装异服的装扮,一到晚上就与身边的人成天厮混,在东宫搞起了各种趴体,甚至还玩起了Cosplay胡人的游戏。不过当时的社会风气就是如此,人们生活得非常豁达,就连李世民本人也经常在快乐的场合跟众人一起唱歌跳舞卡拉OK,李承乾有这样的行为并不算出格。
  但李世民是中国史上少有的明君,所以对儿子,尤其是太子,未来帝国的继承人就格外严格,知道太子李承乾有这样的行为后,心中非常不悦,就找了几个满腹经纶的老师来管教太子。可这个时候李承乾就犯二了,竟然刺杀了自己的老师,更为出格的是,他还跟一个叫"称心"的男性文艺工作者搞起了断背山,李世民为此暴跳如雷,知道情况后就立马杀了"称心",李承乾为此伤心不已,父子之间的感情出现了裂痕。
  这个时候魏王李泰见哥哥有些失宠,觉得机会来了,便开始百般讨好老爸,偏偏李世民还很喜欢这个儿子,给了他一大堆的头衔:扬州大都督、左武候、大都督、雍州牧、左武候大将军等等。李泰搞了个巨大的文化工程,组织了一大堆文人编纂了一部《括地志》,这部书有五百五十卷,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成书后李世民非常高兴,给了李泰大量的赏赐,待遇甚至超过了太子李承乾。
  这让李承乾感到了深深的危机,觉得自己迟早会被李泰替换掉,便派人暗杀了李泰,不过没成功。到后来李承乾就干脆一不做二不休,联合了大将侯君集打算来个二次玄武门之变,只不过这次政变还没发动就被李世民发现了,政变也就失败了。
  很快李承乾就被李世民处理掉了,被废去了太子之位,贬到了黔州。在处理李承乾的过程中,李世民也发现了李泰确实也有许多钻营行为,便把李泰也贬为了东莱郡王,赶出了京城。一连失去了两个儿子,还失去了最亲密的战友侯君集,李世民痛心疾首,竟一度在大臣面前嚎啕大哭,场面极为失态。
  到了这个时候,长孙皇后的儿子就只剩下了李治了,按照嫡长子制,李治便成为了皇位的第一顺位继承人。而李治能顺利登上皇位,还在于另一个关键人物,那就是李世民从小到大的好哥们,贞观时代的第一重臣,大唐凌烟阁的第一功臣,同时又是李治舅舅的长孙无忌。长孙无忌力挺李治的原因很简单,李治是他外甥,其他的皇子跟他没一点亲戚关系,作为皇帝的舅舅,对皇帝还有拥立之功,以后好处自然大大地有。李世民曾有立吴王李恪的想法,被长孙无忌极力制止,事后长孙无忌很快就罗织了罪名除掉了李恪,为李治登上皇位扫清了障碍。
  公元649年,一代大帝太宗李世民去世,李治继位成为了大唐第三代皇帝。李治能成为皇帝,不在于他有多贤明,完全是运气使然。李治与武则天的禁断之恋
  说到李治,我们就不能不提我国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了,正是在李治当朝时期,武则天逐步掌握了朝政大权,走上了权力的巅峰,而李治一朝在大多数时期,实际上是武则天的时代。
  武则天是李世民的妃子,因长相妩媚而被李世民赐予了一个"媚"字,是为武媚娘。武媚娘刚进宫的时候只有14岁,那个时候李治只有9岁,武媚娘年长李治5岁。李治与他父亲的性格几乎截然相反,是一个情感丰富、个性柔儒,思维容易被感情左右的人,他8岁就失去了母亲,从小就极度缺乏母爱,或许就是这种母爱的却失,才使他恋上了年长自己5岁的武媚娘吧。
  他与武媚娘之间的感情是从何时开始的,史书上没有确切记载,但能肯定的是,作为皇子的李治能经常出入李世民的宫殿,与武媚娘之间或许早已暗通情愫,这种情愫并不需要有多明显,很多时候只是一个眼神便能心有灵犀。对于李治的目光,武媚娘或许会躲闪,但并不抗拒。后来随着李治成为太子,而自己在李世民面前又不得宠,精明无比的武媚娘很可能也渐渐地把宝压在了这位未来帝国的继承人身上了。
  从史书的记载中,我们很难确定他们的感情是如何发展的,但能肯定的是,在李世民病重的那段时间里,李治伺候在李世民的病榻形影不离,废寝忘食地伺候着父亲,竟然长出了白发,这也令弥留之际的老爹感动不已,李世民甚至哭着说"能有这样的好儿子,我死也无憾了。"
  但李治愿意一直待在李世民的身旁,也可能是因为能与伺候李世民的武媚娘一起朝夕相处。武媚娘看着身边这位即将死去的皇帝,知道自己如果不抓住李治这根稻草,大好的青春年华就会随着老皇帝的死去而枯萎,在这段时间里,两人的感情迅速升温,或许早已山盟海誓,又或许金风玉露早已相逢,到了直教人生死相许的地步。武媚娘作为李治的庶母,与李治的这段恋情,也着实是一段禁断之恋了。
  李世民驾崩的时候武媚娘只有26岁,她是一个美丽、妩媚而成熟的女人,却被赶到了感业寺,很可能在青灯古佛下了此残生,对此武媚娘又岂能甘心?一年后在李世民的忌日,李治来到感业寺烧香祭奠,见到武媚娘,两人相视而泣,此时武媚娘已牢牢抓住了李治的心,就差一个契机了。
  把武则天引入后宫是王皇后的昏招
  这个契机是李治的皇后王皇后给的,出于嫉妒萧淑妃的得宠,王皇后便将武媚娘召进了宫中,打算用武媚娘去对付萧淑妃,却不想引狼入室。武媚娘入宫后,很快就被李治封为了昭仪,地位只比皇妃低了一级,她与李治很快就打得火热,连王皇后和萧淑妃都成了摆设,这个时候武媚娘我们就要叫她武昭仪了,武昭仪便是后来的武则天。永徽之治
  李治的第一个年号是永徽,永徽年间大唐形势一片大好,史称"永徽之治"。高宗李治是个非常宽仁的皇帝,他上台之初就广开言路,每天召见10位地方官员询问地方疾苦和政治得失;很多大臣为了讨好他,纷纷给他献礼,对此他专门发布过一道禁令,凡是贡献鹰隼犬马者,一律治罪,扼杀了官场的相互送礼之风;他关心民间疾苦,一再降低百姓赋税,不到不得已的时候不会轻易征调民众服役,极大地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这样的皇帝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皇帝,在加上上台之初,李治还有李世民时代给他留下的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一大批良臣,大唐的国运便朝着好的方向不断发展了。容易被感情左右的混蛋皇帝
  但是他也是一个容易被感情左右的人,凡是涉及到他与武则天之间感情的事情,他的处理从来都是很混蛋的。比如当李治要废了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的时候,就遭到了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一大批重臣的集体反对,为了扶持朝中支持自己立后的势力,他与武则天不惜提拔一位名叫李义府的小人当了中书侍郎,地位相当于副宰相。李义府知道自己被提拔是因为拥护武则天,在升官后便更加变本加厉地为武则天站台,极尽谄媚之能事,为武则天造势。而李义府在得势后便大肆卖官鬻爵,贪污腐败,甚至无法无天。有了榜样就自然会有人学习,李义府的投机成功后,更多的人渣也加入到了拥护武则天的队伍中来,一时间把朝政搞得乌烟瘴气,对于这些李治是有直接责任的。
  再比如任何人,只要反对武则天,破坏他与武则天之间感情的,这位以仁厚著称的皇帝就从来没心软过。立武则天为皇后的事情最终在李绩哪里得到了转机,作为大唐的开国元勋、重量级人物的李绩,在废立皇后的关键时刻对武则天表示了拥护,使武则天最终得以取代王皇后,成为了一国之母。就在武则天成为皇后的几年时间里,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一大批前朝的良臣、重臣就在李治的治下走到了生命的终结,讽刺的是当初长孙无忌罗织罪名陷害李恪,后来也被别人用同样的手段落了个家破人亡的下场,不禁令人唏嘘。
  而王皇后和萧淑妃,在武则天得势后被打入了冷宫,作为一个男人的李治却没有能力保护自己的女人,有一天去看望王皇后和萧淑妃的时候也落下了眼泪。此事被武则天知道后,王皇后和萧淑妃也很快被武则天弄死,对于这些,作为皇帝的李治却无能为力。朝政最终交给了武则天
  公元665年,李治立武则天为皇后。过了5年也就是到了公元660年的时候,三十二岁的李治患上了严重的高血压,据史书记载"上初苦风眩头重,目不能视",到后来连看都看不见了。得病之后的李治身体长期虚弱,就将朝政交给了武则天协同处理,把武则天从幕后推到了台前,"二圣"格局开始形成。
  从公元651年武则天从感业寺返回后宫到公元683年高宗去世,武则天与李治共同生活了32年,除掉最初的2年,剩下的30年大致可以以10年为一个单位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十年,高宗李治坐在前台,后宫围绕武则天发生了一系列惊天骇俗的事情;
  第二个十年,也就是李治患上高血压后,从公元660年开始,武则天在李治的授权下参与国家大小军政事务的处理,取得了与皇帝同等的权力,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权威,大唐进入了"二圣"时代;
  第三个十年,也就是公元672年到公元683年高宗去世,这一时期高宗自称天皇,武则天称为天后,他们也成为了中国史上唯一一对如此称呼的皇家夫妇。在这个十年中,武则天获得了超过李治的权力,而李治由于长期患病,已基本不能处理政务,就仿佛被武则天架空了一般,显得可有可无了。
  不过幸好武则天是一位水准极为高超的政治家,从高宗时代一直到她退位,武则天主导了大唐前后长达近50年之久,在她之前是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在她之后是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她上承太宗,下启玄宗,为大唐的盛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武则天的治下,她能重用来君臣、李义府这样的小人,也能重用狄仁杰、宋璟、姚崇这样的贤臣,还能把玩薛崇义、张昌宗、张易之这样的佞臣。在武则天的时代或许是官不聊生的时代,但很可能是中国史上老百姓日子过得最好的时代,也正因为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好了,她才得到了全天下的拥护,成为了天下之主。
  总结:
  综合来说,李治并不是一位雄才之主,也不能说的上有多厉害,真实的李治是一个比较平庸的皇帝。
  他能登上皇位,完全在于两个哥哥的死掐,让他最终捡漏登上了皇位。
  执政的前期,在他老爸李世民留下的一大批如长孙无忌、褚遂良这样的良臣的辅佐下,在他宽仁的治理下,大唐得以继续繁荣发展。
  在立武则天成为皇后之后,他逐步把大权交到了武则天的手上,恰好武则天又是中国史上罕见的杰出政治家,大唐在武则天的手上被治理得井井有条,蒸蒸日上。
  所以根据李治在历史上的表现,并没有体现出他有多么厉害,或是有多少高超的手段。或许是因为在他的时代牛人太多,有他老爸太宗李世民,有开国元勋长孙无忌、褚遂良、李绩,有中国史上唯一的女皇兼超级政治家武则天,而他恰好又是这些牛人的最大公约数,所以他的皇位才能坐稳、坐好。
  论人脉关系,唐高宗李治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他老子唐太宗李世民是皇帝,他媳妇武则天是皇帝,他儿子中宗李显、睿宗李旦都是皇帝,而且这俩儿子还都先后做过两次皇帝。 这样的人脉,谁敢不佩服?言归正传,正史中的唐高宗李治,到底有多厉害呢?
  可以肯定,高宗李治是一位被忽视了的皇帝,毕竟,他的父亲唐太宗李世民和老婆武周皇帝武则天,都是非常耀眼而夺目的帝王。
  而夹在他们之间的李治,身体原本就不是很好,而且性格要相对 内敛懦弱,所以人们很少会对高宗予以过多关注。
  其实,论治国能力,唐高宗李治虽然比不上李世民,但也绝对不是庸庸碌碌之辈,在唐代皇帝中也算是佼佼者。大家都喜欢拿开疆辟土和威震四夷来评判一位皇帝的功勋业绩。我们就不妨从这一角度举两个例子吧:
  在东北亚地区,当时的朝鲜半岛分成高丽、百济和新罗 三国,而高丽与百济联军攻打新罗时,新罗向唐求援。高宗李治当机立断,派出大将刘仁轨出兵援助新罗,取得重大胜利,成绩巩固了唐王朝在这一地区的势力;
  而在西部地区,高宗李治坚决与突厥人开战,在西域奋战多年,终于夺取了这一地区。从而使得李唐掌权的疆域达到极盛。要知道,高宗时的疆域,是唐朝最广袤的地区。
  李治虽然是位公认的懦弱皇帝,但实际上却也非常具有主见,并且颇具手段。
  关于李治的性格,记得中学时的教科书都曾提到,唐高宗李治生性懦弱,且身体羸弱。但实际上,李治此人确实个手段颇为残忍之人,而且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众所周知,唐太宗垂暮之际,李治已经对武则天暗生情愫。待李治登基后,便很快命武则天出家,并再次将其招入宫中,封为昭仪。
  按照唐高宗李治的设想,是要即刻废掉王皇后,晋升武则天为皇后的。但遭到了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的坚决反对。
  不过,等高宗皇位坐稳之后,还是废掉了王皇后,并贬黜了长孙无忌,晋升武则天为正宫皇后。这样的人,你能说他懦弱么?当然,正史中李治的成功,也有运气有关,李治的好命,似乎是很多人难以企及的。
  李唐王朝的权力纷争,或许是历代最为残酷的。在唐太宗晚年,皇位之争同样非常惨烈。
  其实,原本比李治更有机会的,原本是当朝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然而,这两人的矛盾爆发后,竟然兵戎相见。最终,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也遭贬黜。此时,李治顺理成章地继任为了太子。
  就这样,基本没有怎么耗费心力的李治,竟然轻松地当上的太子。而剩下的,就是静静地等待垂暮之年的唐太宗李世民给自己腾位置。说了这么多,大家还是来瞻仰下本题中的男一号,大唐天子高宗李治吧:
  唐高宗李治是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母亲为文德圣皇后长孙氏,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的同母弟弟。
  李治(628年7月21日一683年12月27 日),字为善,唐朝第三位皇帝。李治同父亲李世民、祖父李渊比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只是得到父亲李世民的赏识,认为他会宽厚待人,即位后不会对其兄弟们痛下杀手而已。这是吸取历史上关于兄弟为了皇位残杀诸亲兄弟的历史教训,特别是本朝的教训,所以才选择第九子李治为皇帝继承人。
  李治在即位开始的时候,仍然继续唐太宗的各种政策,由唐朝的能臣李勣、长孙无忌、褚遂良辅佐。因为开始的时候李治勤于政务,所以"百姓阜安,有贞观遗风",史称"永徽之治"。可是他同时又做了一个出格的事情受到辅政之臣反对,这就是废除王皇后,立武则天为后。高宗排除元老大臣的干扰,坚决完成废立。高宗在位期间先后消灭了西突厥(657年)、消灭百济(660年)、消灭高句丽(668年)。在李治时期唐朝的版图最大,东起朝鲜半岛,南致越南中部,在此基础上维持了三十二年。
  显庆五年(660年)后,高宗就身体不适,经常头晕目眩,影响日常政务,武则天就由此时开始,便直接挿手政务和国家大事。由于高宗的身体状况一直处于不佳状态,所以政权由此便开始向武则天转移。
  弘道元年(683年),唐李治高宗因病去世于贞观殿,享年五十六岁,葬于乾陵。庙号高宗,谥号天皇大帝。天宝八年(749年)增谥为天皇大圣皇帝,天宝十三年(754年),再增溢为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总之,从上述的情况显示,唐高宗李治手上也建立了很不错的功勋,特别是由于他的努力,使唐朝的版图在他的手上最大。而且在他的手上也产生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武则天。
  提起大唐盛世最先被人想到的往往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和唐玄宗李隆基的开元盛世,其实在二者之间还有一个承上启下有贞观遗风的永徽之治,而永徽之治的开创者就是唐太宗李世民之子唐高宗李治。事实上大唐的辉煌绝不仅仅只停留在贞观、开元两个时期,在唐高宗治下的永徽、显庆、龙朔、总章年间的大唐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以致于千年之后有深知中华掌故的海外李姓华人给自己的孩子起名为显龙。李治的文治武功可谓彪炳千秋,只不过是因为他的父亲李世民、妻子武则天、孙子李隆基太过耀眼,以致于掩盖了他的光芒。
  唐高宗即位之初就把太宗时的三日一朝改为一日一朝,勤勉执政。君臣都牢记唐太宗的遗训遗嘱,奉行不渝。继续执行太宗制订的各项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经济,唐高宗对群臣宣布:事有不便於百姓者,悉宜陈,不尽者更封奏。 并日引刺史入阁,问以百姓疾苦;太宗训令崇俭,唐高宗即召令:自京官及外州有献鹰隼及犬马者罪之。提倡文教,由李勣、长孙无忌、褚遂良共同辅政。
  永徽四年(653年)对大唐帝国和唐高宗李治而言都是一个极不平凡的年份:江浙一带就爆发了陈硕真领导的农民起义,皇室内部爆发了房遗爱、荆王李元景及吴王李恪等人的谋反事件。李治以雷霆手段赐死房遗爱、李元景、李恪及高阳公主等人,又调兵遣将镇压了陈硕真起义,李治的皇位由此得到巩固。
  唐代版图在唐高宗总章二年为达到最大: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一说里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维持了32年。唐朝1250万平方公里的疆域是在李治的手里打下来,并到死都维持着的、没有丢去的。唐玄宗的时候最大国土不超过1000万平方公里。在开疆拓土的同时国内经济欣欣向荣:人口从贞观年间的不满三百万户,增加到380万户,史称"永徽之治有贞观遗风"。
  永徽元年(公元650年)9月高侃击擒突厥车鼻可汗,分置单于、瀚海二都护府。次年西突厥贺鲁自立为沙钵罗可汗。7月沙钵罗可汗攻入庭州,遣梁建方讨之。8月大食国始遣使来唐。闰9月诏义仓改令率户出粟。永徽三年唐军在牢山之战中大败贺鲁军,一时间吐谷浑、新罗、高句丽、百济并遣使入贡。至显庆二年(657年)唐高宗遣大将苏定方等大破西突厥,西突厥可汗沙钵罗逃奔石国(今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一带)后被唐军擒拿,西突厥汗国至此灭亡。李治以西突厥故地分置昆陵、蒙池二都护府,次年徙安西都护府于龟兹(今新疆库车),至此丝绸之路得以畅通无阻。在万国来朝的同时中国现存最完整、最古老的法典《唐律疏议》编成。它全面体现了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水平、风格和基本特征,成为中华法系的代表性法典,对后世及当时周边国家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相对来说这一时期的执法状况宽平公正,犯罪率较低。史载:有一次大理寺卿唐临向李治报告说:监狱中在押的犯人只有五十多个,其中只有两人需要判死刑。
  就在大唐帝国蒸蒸日上之际帝国东北方向的朝鲜半岛吸引了李治的注意力:曾令其父皇李世民和前朝杨广头疼的高句丽联合百济向新罗发起进攻,遭受重创的新罗向大唐遣使求救。恰巧此时大唐西北的西突厥又和大唐发生冲突,忙于西北战事的李世民只是派大臣带着劝和诏书前往百济进行警告。百济对大唐的警告置若罔闻:不仅又攻占了新罗十几座城池,还断绝了向大唐朝贡。唐高宗李治继位后百济重新遣使向唐朝进贡,然而李治已对百济飘忽不定的外交政策大为光火。
  李治给百济国王下发诏书称:任王决战,朕将发契丹诸国度辽深入。王可思之,无后悔!勿谓言之不预也。尽管这份诏书的措辞已相当严厉,但百济朝廷并未将其当回事——在他们看来:百济与唐朝陆路不通,两者之间隔着连隋炀帝、唐太宗都未能平定的高句丽;而海路方面:今天的黄海在当时看来几乎就是一道无法逾越的天然军事屏障。依然我行我素的百济于公元655年(唐高宗永徽六年)与高句丽达成战略默契:从西、北两个方向夹攻新罗。自知不敌的新罗只得再度向大唐帝国求救。
  唐朝这次已不打算再警告百济和高句丽,而是派出营州都督程名振、左卫中郎将苏定方发兵击高句丽,试图从陆上减轻新罗的军事压力。在这场战斗中唐军大破高句丽军队,杀获千余人,但由于所派兵力不足,新罗的危机并没解除。其实此时的唐朝也有难言之隐——太宗晚年就已爆发的和西突厥的战争还在继续,唐朝无法全力应对东北战区。公元660年(唐高宗显庆五年)正月初二唐军在苏定方率领下平定西突厥都曼的叛乱,唐朝在西北的军事压力缓和下来,这使李治得以将苏定方的军队调往东北和高句丽、百济对阵。
  公元660年5月刚于四个月前在西北战胜西突厥的苏定方率部渡海向百济发起进攻,并于6月下旬抵达今天的仁川附近。与此同时新罗国王金春秋亲自率兵出京城(今韩国庆州),最终成功和作为友军的苏定方部在仁川附近回合。苏定方和新罗太子金法敏约定:唐军由海路,新罗军由陆路分头进发,于7月10日会师合围百济都城泗沘。
  面对十八万唐罗联军,慌乱中的百济朝廷临时匆忙组织起力量在白江口处和沉岘(今韩国大田市西南)以步兵阻击。苏定方顺利击溃前来阻击的百济先头阻击部队,在距离泗沘城数十里的地方与百济主力部队展开角逐,唐军大破敌阵。新罗军方面一度进攻受阻,导致其与唐军会师的时间比预定晚了两天,引起苏定方大怒。不过这一历史细节并没影响整个战争的进程:两军回合后开始部署阵地合围泗沘。
  第二天即7月13日百济国王扶余义慈弃城而逃,留在泗沘城中的王子扶余泰趁机自立为王。扶余泰只是百济王族中一名普通王子,并非太子,太子扶余隆之子扶余文思此时尚在泗沘城内,他担心扶余泰对自己下手。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扶余文思率先缒城向唐军投降。四围重兵压城之际国王扶余义慈弃城而逃、太子之子扶余文思率先投诚引起了多米诺骨牌效应,一时间百济方面降将如潮。扶余泰被迫率领文武百官请降,百济都城泗沘陷落。7月18日逃到熊津城的百济国王扶余义慈率太子扶余隆及熊津方面的部队请降。自3月10日唐高宗李治下发远征百济的诏书到8月12日平定百济的捷报传回大唐京城前后五个月时间内割据海东近五百年之久的古国百济就灰飞烟灭了。
  然而在百济国王扶余义慈投降后百济旧地先后涌现出几支反叛力量:他们退守南部的南岑、真岘(今韩国大田市附近)等城,或与唐军和新罗军形成静态对峙局面,或频繁进行小股骚扰。叛军中的一支是以原百济将领黑齿常之为首的兵民合体势力。这本是一支不该出现的叛军——黑齿常之在百济朝廷投降后也率部投诚并前往泗沘城向唐罗联军送款。然而苏定方在战胜后放纵士兵劫掠,引起民愤。黑齿常之在惧怕之余利用当地民意率十余名亲信遁归本部,纠结亡散,形成以任存山区为基地的军事堡垒。他们结栅自保,旬月之间收留了百济残众三万余人。8月26日苏定方遣兵攻打,因任存山地势险要,唐罗联军没取得实质性的军事进展。从黑齿常之战后初期的投诚行为来看:他并没太强的反叛野心;从他此后的军事动作来看:他的主要精力始终用于固守任存山,并没对唐军发起主动进攻。这实际上是一支处于观望中的兵民杂糅力量,如果唐军能成功平定其他叛军,这支军队会主动归顺。另一支重要的反叛力量则相对棘手:公元661年(唐龙朔元年)3月僧人道琛自称领军将军,鬼室福信自称霜岑将军,招诱各地叛军,势力迅速扩张。这股势力进一步占据了周留城(今忠清南道境内)并在泗沘城南岭竖起四五道大栅,试图围困泗沘城里的唐罗守军。与此同时这支叛军还向日本寻求援助,于是日本方面授予在日本做人质的百济王子扶余丰织冠阶并将一名日本贵族女子许配给他,随后又正式册立其为百济王,派出日军五千余人、战舰一百七十艘护送其返回百济旧地,由此日本加入到干预百济战事的活动中。
  然而百济叛军内部并非铁板一块:在僧人道琛和鬼室福信眼中从日本送回的扶余丰仅仅只是作为王室的代表以加强队伍的影响力、号召力,他们自然不愿分权给扶余丰,而道琛和鬼室福信之间也有巨大的矛盾。这时作为大唐检校带方州刺史兼熊津道行军长史刚赴任百济的刘仁轨利用百济叛军内部的矛盾向道琛和鬼室福信陈说利害、慰谕招降。道琛不愿就范,鬼室福信便杀害了支持复国运动的主要人物道琛和尚,转向背叛扶余丰的一边,并密谋将之杀害。扶余丰也早已开始猜忌鬼室福信,于是公元663年6月在日本协助下拘捕鬼室福信并将其处死,自此百济残军的指挥大权完全落在日本册封的百济王扶余丰手中。百济叛军的内讧给唐军的军事部署创造了条件:又一支唐军在孙仁师率领下渡海而来和刘仁愿、刘仁轨部会师。作为盟军的新罗军队在其太子金法闵率领下也在七八月之交顺利和唐军会合。这时众将讨论进攻目标——有人说:"加林城是水陆交通要道,何不首先攻打它?"刘仁轨说:"加林城地势险阻守卫坚固,进攻就会大量伤亡,守卫也会旷日持久。周留城是敌巢,敌军头目都集聚在那里。如果攻克周留城,其余各城自然就好夺取了。"绝大多数唐军将领打算先攻打作为水陆交通要冲的加林城,而刘仁轨始终坚持绕开沿途一切水陆重镇直捣敌巢周留城,最终讨论的结果是:孙仁师、刘仁愿以及作为同盟军的新罗国王金法敏率领陆军向加林城进发;刘仁轨则与百济降将扶余隆率水军越过加林城,直击周留城。
  刘仁轨部行至白江口(今韩国锦江入海口)时与四倍于己的倭国百济联军遭遇。宽阔的水面上唐、倭两路水军对峙:倭国水军利用自己大小船只兼备,小船行动便捷的优势在不到入海口的狭小区域内对唐军发起主动攻击,以避免唐军战舰出海后发挥船大的优势——隋唐时期中国的造船技术非常高超:能造出几层楼高、上下能跑马的楼船,简直就是那个时代的航母,相比之下倭国战舰则简陋得多。刘仁轨以大船布列外围,将日军小船死死拒之阵外。倭国兵将甲胄质量极差,唐军箭雨之下倭兵倭将往往被射得透心凉。初战失利的倭国先头部队被迫现行撤退。次日万余倭国援军抵达战场,倭国水军的兵力优势表现得更为明显。然而此时的日本刚从原始部族进化为国家,此时的日本皇权还远远做不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日军各路将领几乎都是日本国内的世家贵族,平时谁也不服谁管,再加入日本扶植的百济王扶余丰也不愿意完全当日本人的傀儡,所以他的部队也自成一家。此时这些互不统属的部队自以为自己人多势众,于是在没对战区水文情况和对方列阵情况作出任何分析的情况下一窝蜂冲了上去。尽管日军的行动是盲目的,可兵力上的优势实在太过明显,刘仁轨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命令主力舰队后退收缩,而令侧翼舰队迎战敌方主力。好在唐军久经战阵,比起日军这种以前只有和原始部族作战经验的菜鸟(日军之前的打仗基本和打猎差不多)在协同作战素质上高出不止一个档次——两翼舰船利用相对靠前的局面同时先中央收拢,本来进行主动冲锋的日军很快发现自己已陷入唐军大船的包围中。刘仁轨自然通晓"火烧赤壁"之事,他见日军四百多艘破木船蛆一样挤在一起,于是唐军火箭齐发,一时间"烟焰涨天,海水皆赤"。最终唐军四战皆捷,焚烧倭国战船四百艘。此时的日军还没后世的所谓武士道精神,战败后的日军兵将通通跪伏于泥淖之中,听凭唐军与新罗军发落。这场大唐高宗年间的中日战争是两个千年历史上的首战,应该也是中日历次战争中日军最大规模的投降,是历次中日战争中赢得最为干净利落的一仗——之后无论是万历援朝战争、甲午战争,还是抗日战争,无论最终谁赢了,对双方而言都是打得异常艰苦,而这次刘仁轨作为中华民族有史以来第一位抗日将领彻底完胜日军,之后800余年日本再不敢窥视中华。
  李治老爹唐太宗李世民是皇帝,媳妇武则天是皇帝,儿子中宗李显、睿宗李旦都是皇帝,并且这俩儿子还都先后做过两次皇帝。因为老爹唐太宗李世民和媳妇武则天都是非常耀眼而夺目的帝王。所以唐高宗在历史上存在感较低,但他在位期间,朝廷之上人才济济,高宗也知人善任,善于纳谏,非常注重前朝遗留下的问题,在唐代皇帝中也算是佼佼者。
  高宗即位之后继续实行李世民时期政策,短短数年,开创"永徽之治"盛世,对外极力平定外患,在西域高宗皇帝坚决与突厥人奋战多年,终将其纳入版图;在朝鲜半岛高丽与百济联军攻打新罗时,高宗皇帝审时夺势,派出大将刘仁轨出兵新罗,取得重大胜利;使唐朝的疆域仅次于元朝和清朝,仅此功绩,就已经超越了李世民。 我们中学时的教科书提到李治是都说其生性懦弱,且身体羸弱。
  但事实上,李治不但心狠手辣地除去了"诸葛亮式的托孤重臣"长孙无忌,斩首了妹夫房遗爱、柴令武和姑父薛万彻,赐死了一干叔叔兄弟,流放了一大批跟李世民打天下的功臣宿将,李家子孙被他干掉了一半,剩下的又被老婆武则天差点杀光。
  李治在即位之前,就可称得上"色胆包天",他不但在李世民活着的时候就把才人武媚娘拉上了床, 待李治登基后,便很快命武则天出家,并再次将其招入宫中,封为昭仪。
  要知道,李治跟武才睡在一起的时候,正是李世民晚年,脾气最暴烈,连魏征的墓碑都能推倒,如被李世民发现,那李治丢掉的不仅仅是太子之位,还要搭上脑袋,但李治就真敢做了,而且还做成了。
  唐高宗李治本想即刻废掉王皇后,晋升武则天为皇后的。但遭到了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的坚决反对。但等其帝位坐稳之后,最终废王立武,长孙无忌是李治的亲舅舅,而且是"托孤重臣",但就是因为反对立武则天为皇后,李治就毫不客气地把他流放,并逼其自杀。但后来武则天最终染指帝位,改唐为周,使大唐又一次丢了江山,高宗自然负有一定的责任,但不能否认高宗是一位有魄力的明君。
  唐高宗李治的"永徽之治",尽管时间只有短短的六年,但在历史的长河中毕竟存在过,它上承唐太宗的"贞观之治",下启唐玄宗的"开元盛世",显得微不足道; 个人执政期又在雄才大略的老爸李世民与长袖善舞的老婆武则天中间,所以政绩才显得黯然失色!
  唐高宗李治到底有多厉害?
  1.铸就了"永徽之治"。他继位后,秉承太宗遗志,顽强地推行太宗制订的各项制度,大力发展经济,倡导文化教育事业,充分信任并任用李绩、褚遂良,长孙无忌等开国元勋,先后在公元657年灭西突厥、公元660年灭百济、公元668年灭高句丽;显示了自己的文治武功。
  唐朝版图在他的经营下扩展到最大,东起现在的朝鲜半岛,西临里海,北边的贝加尔湖当时属中国内湖,南部边界达到了现在越南的横山,而且这样的疆域辽阔的状态维持了三十多年(要有很强的国力支撑)。
  唐高宗永徽年间即公元650年正月到公元655年十二月,是唐高宗李治统治时期的一段盛世,大唐帝国击败了西突厥的侵犯使边陲安定,人民得到了休养生息,人口繁衍增长较快,从贞观年间的300万户不足,骤增至380多万户,使天下得到大治,再现了贞观雄风,历史学家特称之为"永徽之治"。
  2.灭了高句丽。别的不说,凶悍的高句丽危害中原多年,几乎成为隋唐"起火的后院"、"好战的萨达姆"、"大汉的匈奴",多次给边境造成了紧张状态,给中原王朝增加了麻烦,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屡屡劳师远征,除空耗人力物力,徒增人民负担外,收效甚微(炀帝与太宗的死与打高句丽有间接的关系),但到了高宗王朝,李治选择大将苏定方、足智多谋的李勣率兵征伐,风扫残云般地攻取了高句丽的都城,让不可一世的高句丽臣服于大唐的威仪下。
  3.有政治手腕,扳倒了长孙无忌"关陇集团"的势力。长孙无忌作为李治的大舅,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托孤的重臣,作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是老谋深算的人,曾经大权独揽,几乎架空了李治;然而,李世民的接班人绝非傀儡! 唐高宗李治,再现了父亲"玄武门之变"的雄风,联手长袖善舞的武则天,三下五除二,把个势力雄厚的长孙无忌赶下了历史舞台,几乎兵不血刃实现了权力的回归,没有点气魄与手段,是完成不了这个壮举的。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这句话怎么解?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这句话,出自李耳道德经第二十八章。这句话怎么解?应该先从这句话的历史背景说起,然后,再了解其本义和引申意义。李耳写道德经时,周王朝正处于一个不安定的时期。全蒋介石和伟人,为何都认为得东北者得天下?两人的看法出奇一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双方为何首先在东北展开了激烈争夺?其实,还在战争之前,蒋介石和伟人,两人都认为得东北者将得天下,这次两人的看法是出奇的一致,这就注定了东北将是双方首先争夺的战略多尔衮为维护地方统治如何面对逃人问题?逃人问题源于满洲家庭奴隶制度及其现行民族压迫政策。清朝在入关前,已有大量逃人问题。这个政策带到关内,连幼冲的福临也担心不已。顺治元年(1644年)九月十二日,他路经永平时,对知府冯1950年,山东一管制犯被告知你的代号是奥克斯,中央领导要见你前言世人都崇拜英雄,尤其是乱世之中涌现出的各种英雄。因此近代的中国是一个动荡的中国,也是一个英雄迭出的英雄。然而,除却英雄之外,更多的是平凡而又普通的民众。他们或许没有远大的理想和看山西古代民族融合看发展之轨迹如今的山西是仅次于江西省汉民族比例最高的省份,山西作为北部省份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其中的汾河平原孕育出了灿烂而又独特的三晋文化,同时山西自古是多民族聚居融合之地。剥开历史的层水西彝族土司后裔安健安健是贵州最大的一个部水西部的彝族土司后裔,少年时在安顺府上私塾,曾考起秀才。在贵阳学习期间,受到了民主革命的思想熏陶,并亲眼目睹了清朝官吏的贪污腐败及对民残暴,预谋反清活动,但事藏族的文字是谁创造的?我们藏族同胞的文字,是谁创造的呢?藏文字的来历,是这样的公元7世纪的时候,西藏这个地方,是一个强大的帝国,名叫吐蕃帝国。吐蕃帝国的皇帝,名叫干布。对,就是娶了公主的那个干布。为什么大放异彩的古代游牧民族回望鲜卑之一文建宇打开中华民族绵长厚重悠远绚烂的历史文化画卷,作为迭兴迭衰的草原族群之一鲜卑族群无疑留下了浓重墨彩的一笔。晋室东迁,衣冠南渡,北方中国便陷入长期的纷乱状态中,史称为五胡十六国。抗日战争胜利了吗抗日战争中国真的赢了吗?为何日本不肯谢罪甚至其政要多不承认侵略?为何中国要放弃对日本要求赔款?为什么有钓鱼岛争执?为什么作为战胜国的中国领土损失面积比战败国日本还大?抗日战争经历了解放战争时期鲜为人知的十纵曾充当刘邓大军的辎重队刘邓大军老战士侯洪恩回忆录之二十五口述侯洪恩整理玉河微澜1947年8月,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由于是没有后勤后勤保障的一次战略进攻,出发时虽然自身携带了大量给养,但是,由于军队人黑人为何在中国越来越多,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看看日本的做法人们习惯从肤色将人类分成三大人种,黄种人也就是我们的模样,白种人也就是欧美,而黑人则是非洲等地的人种。因为非洲常年处于赤道直射,所以肤色焦黑,因为这可以防止紫外线的伤害。在以前的数
本是寻求西班牙越南的帮助,却带柬埔寨进入黑暗时期前言柬埔寨在古代的时候称为高棉,它的建国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时间,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这个国家分别经历了扶南王国真腊王国吴哥王朝柬埔寨黑暗时代殖民时代这几个时期,其中,以91全世界日耳曼民族有多少人口呢?从世界民族发展来看,绝大多数民族那是默默无闻的,即便是到现在也没有多少人知道。但是对于很多强悍的民族来说,不光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而且强大无比,到现在都震撼着世界。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日山东的大汶口文化火了,除了岗上遗址,还有这九大遗址值得你关注笔者提示笔者本人不是考古专家,只是想把山东的大汶口文化遗址介绍给大家,文中如有和历史不符的问题,请勿喷!山东,简称鲁,号称齐鲁大地,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但山东还是龙山文化东夷文化大古代的借兵是什么情况?难免会出现伤亡,借兵以后是怎么还的呢?自古以来战乱就是必不可免的事情,即便是处于太平时期,也还是有部分敌人想要侵占边境地区,而且还有可能内部会出现叛变之人,这个时候王朝便会对那些进犯之人出兵讨伐。而要是这个王朝并不是非2022年清明有感黄公新墓碑2022年4月5日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这天我们家族同所有普通中国人一样来到先辈的传统墓地进行一年一度的清明祭祀活动缅怀先辈给先辈们磕磕头上上香。这里葬有我老公公(曾祖父)老清明节想说的清明节想说的不知不觉,又到了4月5日不知不觉,居然已经到了4月5日请别误会,清明节并不是每一年都是4月5日,也有可能是4月4日,我统计了1960年至今的63个清明节,结果是16个清抗战期间,国民政府从未给我军授过军衔,期间我军军衔从何而来?在网上一直盛传着这样一个名单,那就是中国工农红军在先后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以后,我军各级指战员的军衔(将官)情况,如下上将朱德中将周恩来彭德怀叶剑英林彪贺龙刘伯承叶挺萧克郭沫若宣侠父明朝唯一被称为中兴的皇帝,文武双全,以点灯之恩感动大臣谈起明朝时期的皇帝,令人印象深刻的有开国皇帝朱元璋,从放牛郎逆袭成为一国之君,传奇的人生令许多人为之惊叹有其儿子明成祖朱棣,大力发展国家经济。派遣郑和下西洋,即便是亡国之君明思宗朱最闪亮的坐标丨缅怀革命先烈重温峥嵘岁月清明假期红色纪念馆人气儿足妈妈告诉我,清明节要纪念已经去世的亲人,也要缅怀革命先烈。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里,小观众陈叶伶将观后感写在一片叶子上,贴到清明寄语墙上。清明假期首日,这面墙变得郁郁葱葱,一片片烈士陈曾吉青春停留在20岁为志愿军烈士寻亲每思祖国金汤固,便忆英雄铁甲寒。从2014年至今,累计8批825位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到祖国的怀抱。让无名者有名,让英雄回到亲人的怀抱。通过印章寻迹DNA比对,历经千辛万苦,在茫茫缅怀先烈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方志敏同志有句话这样说的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感谢我们逝去的先烈们,没有你们的英勇献身,就没有我们今天得幸福生活!没有你们不屈不挠的精神,就没有今天祖国的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