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为什么长孙皇后被称之为中国的三大贤后之首?

  翻开中国历史,在政治舞台上,对于女性政治人物,人们常常先注意那些乱政专权的皇后、嫔妃,而忽略了另一些少杰出的女性,她们在男性政治家忙碌于政坛上激烈角逐时,她们在男人们陷入朝廷政治旋涡中尔虞我诈地争斗时,站在男人背后,牵肠挂肚、忐忑不安,默默地承受着心理上的巨大压力,担心着她们的夫君、儿子惨遭祸害,担心着家庭飞来政治横祸。
  其中,有一些后妃表现得特别出色,她们或在后宫尽其所能支持他的夫君,或主动被动地参与政治角逐中,但她们并非像武后、吕后那样,阴险毒辣、手段残忍,而是表现出了贤惠、理智和宽容,她们是贤德之后,是贤惠的妻子。
  比如,有人选出了中国古代"十大贤后",她们是:西汉汉武帝刘彻的孝武皇后卫氏、东汉光武帝刘秀的皇后阴丽华、隋文帝杨坚的文献皇后独孤伽罗、唐高祖李渊的太穆皇后窦氏、唐太宗李世民的文德皇后长孙氏、唐宪宗李纯的懿安皇后郭氏、宋哲宗赵煦的昭慈圣献皇后孟氏、明太祖朱元璋的孝慈高皇后马氏、明成祖朱棣的仁孝皇后徐氏。
  其中,汉武帝刘彻的皇后卫子夫、李世民之妻长孙皇后、朱元璋的发妻马皇后三位,被认为是最贤惠的皇后。
  而最为引入注目的应是李世民的妻子长孙皇后,在所有贤后中,长孙皇后如果排第二,其他的皇后很难找出能排第一的。
  长孙皇后(剧照)
  唐吴兢于《贞观政要》中评价说:"三代兴王之主,无不内有贤助,以协成至治。任、姒、邑姜,其表表於经传者,为天下母仪之所取则焉。若长孙皇后之贤,自三代而下,之绝无仅有者也。马、邓不足以侪之矣!遇危疾而不以肆赦徼福,非卓然有见何以能?兹不幸而弗登耆艾,宜太宗有‘失内良佐’之叹也。"
  南宋理学家真德秀于《大学衍义》说:"文德长孙后之贤,其行事皆可为后世法。方太宗之怒魏徵也,非后从容开捄,则徵不得免矣!其为君徳之累可胜计耶?一言而全直臣於将死之际,立太宗於无过之地,虽古之贤后何以逾此?吁可仰哉!吁可仰哉!"
  对长孙皇后评价如此之高,确实令人赞叹,说吴兢称:"若长孙皇后之贤,自三代而下,之绝无仅有者也。"真德秀称:"文德长孙后之贤,其行事皆可为后世法。"这样的评价,历史上其他的皇后是极难享有的。
  可见,称长孙皇后居中国古代三大贤后之首,是理所当然的,也是有事实根据的,下面所阐述的事例,能让人信服:长孙皇后确实是中国古代第一贤后。
  (一)将门之女嫁给了右骁卫将军的二公子
  长孙一族和李氏一家,都是显赫的家族,皆是门第非凡。
  长孙一族原本姓拔拔,是北魏献帝分封的宗室之长,在孝文帝改革时期,拔拔氏被赐姓长孙。作为北魏皇族宗室分支,从北魏至隋以来,人才辈出,真可谓"门传钟鼎,家世山河"。(《新唐书·长孙皇后传》)
  长孙皇后和长孙无忌的父亲长孙晟是一位声名显赫的将军,据史书记载,长孙晟擅长骑射,能一箭双雕,而因其疾骑善射,长孙晟家被称为"霹雳堂"。隋朝时,长孙晟是右骁卫将军,受到隋文帝和隋炀帝父子的重用,多次出使突厥,是军事、外交方面的杰出人才。所以,长孙氏(后来的长孙皇后)是出身贵族世家的名将之女。
  长孙晟对他这个幼女非常疼爱,长孙家族也对她的未来十分关心,长孙氏的伯父长孙炽对唐国公李渊的妻子窦氏十分赞赏,认为她睿智大气,一定能教出优秀的女儿来,于是,他经常劝说长孙晟为年幼的长孙氏与唐国公李渊家的公子结下姻亲。而长孙晟和李渊都曾是右骁卫将军,所以,长孙氏和李世民的婚姻是很有缘分的。可惜,在长孙氏八岁时,她的父亲长孙晟就去世了,长孙氏和她的哥哥长孙无忌便寄养在他们的舅父高士廉家。
  李渊一家更是了不得,李渊出身于北周关陇贵族家庭,是十六国时期西凉开国君主李暠的后裔,李渊的祖父李虎是西魏时期太尉,是西魏"八柱国"之一。北周受禅之后,李虎被追封为唐国公,后来唐朝的国号便是溯源于此。李渊的父亲李昞是北周御史大夫、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袭封唐国公。李昞去世后,李渊袭封为唐国公。李渊的母亲是隋文帝皇后独孤伽罗的姐姐,所以,李渊深得隋文帝和文献皇后(李渊的姨母 )的垂爱,李渊任山西河东慰抚大使时,击败了母端儿的农民起义军,又逼绛州贼柴保昌,收数万降兵,因战功大,升为右骁卫将军。
  李渊(剧照)
  长孙晟和李渊都是朝廷的统兵将领,两家是很熟悉的,长孙氏的哥哥长孙无忌和李世民在年少时就是很好的朋友,而长孙氏的舅舅高士廉见李世民是非凡人才,又知长孙氏幼年时她伯父曾多次劝长孙晟与李渊家结姻亲,于是,便在长孙晟丧期满后,促成了长孙家和李家的这一姻缘,将长孙氏许配给了李渊的二公子李世民。于是,13岁的将门之女长孙氏,便嫁给了十六岁的李世民,成了右骁卫将军李渊的儿媳妇。
  长孙氏与李世民结婚之后,她有一天回到了舅父高士廉家,高士廉的妾室张氏,突然在长孙氏住的房舍外面,看见了一匹高二丈、鞍勒都在的大马出现,张氏非常害怕,她将此事告知高士廉。高士廉请人占卜,卦象显示了"遇坤之泰":内阳外阴,内健外顺,显示天地之交。占卜者解释说:"龙是乾的卦象,马是坤的卦象,女子处于尊位,居于中正之位,卦象显示,此女贵不可言"。(参看《旧唐书·列传第一 后妃上》)
  (二)唐朝立国初期的贤惠妻子,乱局中的斡旋高手
  隋末暴政,民怨沸腾,积压的社会怒气终于爆发,各地势力纷纷举起反旗,群雄纷争,形成了大乱局。李渊在李世民的策划和鼓动下,于大业十三年(617年)五月在晋阳起兵,举起义旗,李家是有根基有地盘有军事实力的,义旗一举,很快异军突起,于同年十一月便占领了长安。李渊、李世民很有韬略,不直接反隋,而是先奉代王杨侑为隋帝,取年号为义宁。同月二十二日李渊分封诸王子,李世民被封为秦国公,次年(618年)三月初九,又改封为赵国公。妻随夫贵,长孙氏随之也先后被封为秦国夫人和赵国夫人。
  当然,以隋代王杨侑为帝,这只是李渊的暂时政治措施,义宁二年(618年)五月二十日,李渊终于把真正的政治目的公开了,他让受杨侑禅位,他很快登基为帝,称国号为大唐,改元义宁为武德。诸皇子开始受封,六月初七,李世民受封为秦王,长孙氏也随之受册为秦王妃。
  建唐初期,大唐虽有晋阳、长安为根据地,但各地对李唐有威胁的势力仍不少,李唐势力所能管辖的范围也不大。而李世民作为李渊儿子中最能指挥打仗的军事统帅,实际上成了执掌李唐军队的主帅,为了清除各地势力,李世民长年统兵在外作战,回家的机会很少,长孙氏只能守在家里为夫君牵肠挂肚,祝愿他在前线能多打胜仗。而她在家中,养育儿女,孝顺公公李渊。长孙氏仁德孝惠,深得唐皇李渊赞赏。李渊思念早夭的嫡子李玄霸,将长孙氏的亲生二儿子李泰,过继给李玄霸为子,封为卫王、上柱国。长孙氏虽舍不得儿子,但仍顺着公公之意,表示赞同。
  李世民(画像)
  秦王李世民在战场上叱咤风云,战无不胜,他先后击败了薛举父子、刘武周、宋金刚等,特别是在"虎牢之战"中捉住窦建德,围洛阳时逼降王世充,以少胜多,消除了李唐的两股最强大的敌人,至此,李唐王朝基本上消除了强硬的对手。长孙氏为夫君在前线的大捷和建立盖世战功而高兴和骄傲,但她在宫中却要加倍谨慎小心,因为她夫君的巨大战功引起了李渊的其他皇子特别是李建成、李元吉的警惕。
  虎牢之战后,当李世民班师返京时,长安军民的夹道隆重欢迎,李世民声名日盛,而且,因为他军功显赫,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受封为"天策上将",这不是普通的封号,而是职位显赫,他兼领司徒、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食邑增至三万户。从此,他位在王公之上。李渊还下诏特许天策府自置官属,李世民自此便开设文学馆,广收四方彦士,招引智者进入文学馆当谋士。文学馆是智囊机构,而秦王府是爵政府邸,这两个机构一结合,加上他手中有兵权,身边又有忠诚的文武属臣,并有洛阳这一准根据地,李世民的势力如日中天。
  可是,这样一来,麻烦事也就多了,李唐王朝在外部已经没有强硬的对手,但是,在内部各王府之间,却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洛阳虎牢之战后,李世民手握重兵,并设立文学馆,身边文武属臣人才济济,加上他威望日盛,秦王府的势力直逼东宫,李世民的功劳太大,名声太响了,这被认为是功高震太子,于是,各种猜忌也随之产生。
  李世民(剧照)
  而且,李世民是一位洒脱和率性之人,他不拘小节、不循常礼,经常会做一些在别人看来是不合常理的事。比如,在平定洛阳之后,有李渊的贵妃奉命到洛阳,想摘取胜利成果,而李世民却果断地拒绝她们,他因此而得罪了贵妃。此外,秦王的部属文武,多次与李渊后妃的亲属产生摩擦,闹得很不愉快。秦王府与后宫出现各种矛盾,李世民与李渊的关系也逐渐变得疏远。
  在此局势下,秦王妃长孙氏表现出了她非凡的斡旋能力,她针对秦府上下对后宫有诸多摩擦的状况,她一方面表现出对于唐高祖李渊的加倍孝顺,并与后宫嫔妃增进情谊;另一方面,她竭力表现出谦恭、低调,一点儿也不会因丈夫有巨大战功而变得志得意满,反而礼貌而又谦顺地拜访太子府,进齐王府,与太子妃、齐王妃多有交往,极力缓和秦王府与太子府、齐王府的关系,弥补李世民与李渊,与后宫的缝隙。
  当时,因为后宫妃嫔们经常联手在高祖面前谗言李世民的不是,而太子、齐王也常在高祖面前搬弄是非,议论李世民的傲气和不顺之心。李渊也曾想对李世民采取一些措施,而正是由于长孙氏的巧妙斡旋,加上尚书右仆射萧瑀和太子少保李纲等对李世民的鼎力支持,高祖李渊最终才不忍心对李世民下手。如果没有秦王妃长孙氏的调和、斡旋,李世民很可能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而且将失去了绝地反击太子李建成的机会。秦王妃的巧妙斡旋为李世民争取了十分宝贵的积蓄力量的机会,使秦王府有时间做好与太子府、齐王府决战的准备。
  (三)玄武门决战中,她是秦王的坚决支持者和机智的辅助者
  其实,李渊在对待李建成与李世民的问题上是有些昏聩的,有几件事引发了秦王府与太子府矛盾的激化,而且其主要原因皆是由李渊所造成的。
  头一件事是在李世民被封为"天策将军"之前的武德二年(619年),因刘文静与裴寂矛盾激化,裴寂诬告刘文静有谋反之心,李渊下旨杀了刘文静,而李世民为刘文静讲话,引起了李渊的猜忌。其实,刘文静和裴寂曾都是李渊的重臣,都是帮助李渊成就大业的,是开国元勋。李渊称帝之后,封裴寂为尚书右仆射,而刘文静却只被封为民部尚书,归裴寂管辖。李渊对裴寂很尊重,而对刘文静则经常训斥。刘文静对此很不满,于是,在朝堂上,裴寂一有观点,刘文静便铁定要反驳。裴寂很恼火,在李渊搬弄是非,说刘文静诽谤李渊。有一次,刘文静的弟弟请巫师在家于夜里披发仗剑做法,被人告刘文静意图谋反,李渊派裴寂和萧瑀审问,萧瑀认为证据不足,而李世民也站出来为刘文静说情,说刘文静是晋阳起义的功臣,只有不满情绪,绝对无谋反之心。可是,这反而害死了刘文静,因为让李渊误以为是李世民在指责李渊,袒护刘文静。裴寂乘机向李渊挑拨,认为刘文静即便现在不反,将来也难保不反。于是,李渊不但下旨杀了刘文静,还因此而对李世民产生了猜忌之心。
  另外的两件事是在之后武德七年(624年)六月和七月间。
  当年六月,有人告太子李建成暗通庆州都督杨文干,筹集军械想谋反,李渊大怒,把李建成拘押起来,并令人传杨文干觐见,而传令者却将李渊获悉密谋之事告诉了杨文干,杨文干担心入朝被害,索性起兵。李渊让李世民亲自领兵征剿,并许下诺言,若李世民得胜还朝,便废太子改立李世民。李世民立即率兵出征,而没等李世民大军到庆州,杨文干军已经溃乱,杨文干死于部下之手。可是,李世民回军之后,李渊并没有履行诺言让他当太子,而且还召回李建成,并指责李世民与李建成兄弟不睦,最后,李渊拿太子府、秦王府的人来惩罚,把太子府的王珪、韦挺和秦王府的杜淹等流放,以此来警告他们兄弟两。李渊的出尔反尔,这严重地加剧了两兄弟之间的矛盾。
  同年七月,突厥寇边,军情危急,太子齐王与多数大臣纷纷赞同迁都,唯独李世民认为夷狄之患不足为惧,请求领兵讨伐突厥,李渊赞同。但是,太子与后宫妃嫔却乘机诬陷李世民是谋求执掌兵权,以谋篡位。李渊因此而起疑心。不久,唐高祖等在城南狩猎,诸王随驾。太子将一匹烈性胡马授予秦王,其实是想让秦王摔死,而秦王却驯马成功,他感叹道:"死生有命"。而太子却让后宫妃嫔污告李世民妄言"天命"。高祖大怒,但碍于边境不宁,强忍着没有处置李世民能征善战的军事将领。接着,太子又在东宫设宴,试图以毒酒加害李世民,但事未能成;之后,太子又和齐王策划在昆明池暗杀李世民,并想乘机逼宫,幸得率更丞王晊将此事告知李世民。李世民才逃过一劫。
  这几件事,严重地激化了秦王府与东宫的矛盾。而在此关键时刻,秦王妃长孙氏发挥了她重要作用,一方面,她继续与后宫贵妃们以及太子妃等来往,消除秦王府与太子府的紧张气氛,以此来做出淡化双方矛盾的姿态;另一方面,她知道他夫君李世民遭到了挤压和猜忌,认为十分不公,她已经意识到局势非常严峻,她坚决支持她夫君,义无反顾地站在她夫君身后,没有任何胆怯和退缩,她和她的胞兄长孙无忌,联合房玄龄、杜如晦等秦王府重臣,尽心尽力地支持和辅佐李世民,使秦王府形成越来越明显的优势。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三日,太白星再次现于秦野天空正南方的午位(太白现于秦野),司天监有傅奕密奏:"秦王当拥有天下"。唐高祖将密奏给李世民看,以此来警告李世民。而李世民感到已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是该下决心决战了。
  六月四日凌晨,李世民率领秦王府八百将士在玄武门设伏,长孙氏也出现在他夫君身旁,他从容地勉励将士,为将士们鼓劲。秦王妃亲自临场鼓励,使将士们必胜的信心更强了。而李世民也因爱妃无所畏惧地同他一道站在险境中而更胜利的信心。玄武门之变中,秦王李世民获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他不仅除掉了他的亲兄弟、对手李建成、李元吉,而且,他也控制李唐的政治权力,让李渊失去了权力。六月七日李世民被立为皇太子,长孙氏随之成为太子妃。八月八日,李世民登基为帝,十三天后,册封长孙氏为皇后。李世民的成功与长孙氏的默默支持和巧妙斡旋是有分不开的,李世民的巨大成功离不开长期在他身后竭力支持他的贤德王妃长孙氏。
  长孙皇后(画像)
  (四)抑制外戚,公而无私;劝谏皇帝,护佑忠良
  长孙皇后不但敢于劝谏唐太宗,而且还很善于劝谏,她很了解她的夫君的秉性,很懂得以最妥当的方法来劝说他。如果说魏征是贞观朝的第一谏臣,那么,长孙皇后应该可以称得上是贞观朝的"第一善谏皇后"。
  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可以说明长孙氏是一位很善于劝谏的很为智慧的皇后。
  李世民常年打仗,而在当时,要打仗,马是第一重要的,唐太宗爱马,这在历史上是很有名的。可是,有一次,唐太宗的一匹心爱的骏马突然无病而死了,唐太宗非常心疼,他把怒气泄在养马的人身上,想把养马的人杀了。长孙皇后知道后,她没有直接为养马人请求赦免,而是与夫君谈起之前他们所了解的一个历史故事。他对李世民说:"之前齐景公因马死而欲杀养马者,晏子请景公准其列养马者之罪,得准后,晏子便替景公数养马人的罪过:‘你养之马已死,此乃你罪之一;你让国君因马死而杀人,百姓知之,必怨国君,此乃你罪之二;诸侯闻之,必定轻视齐国,此乃你罪之三。’齐景公听后,便赦免养马者之罪。"讲完故事后,长孙皇后说:"陛下忘了之前读书时看到这故事了吗?"唐太宗听了,知道皇后的用意,立即免了养马人之罪。长孙皇后以巧妙的方式劝谏李世民,救了养马人一命。(参看《贞观政要卷二·纳谏第五》)
  长孙皇后劝谏唐太宗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劝谏唐太宗不要让皇亲国戚享有特殊权利;二是劝谏唐太宗要虚心纳谏,不要冤枉了忠臣,不要容不下谏臣。
  李世民是个模范丈夫,很爱他的妻子;同时,他也是个很好的父亲,疼爱他的儿女。而对于他与长孙皇后所生的长乐公主更是倍加宠爱。古代认为表兄妹结婚是亲上加亲,长乐公主李丽质被许配给长孙无忌之子长孙冲。李世民对他们的婚事十分注重,他对众臣说:"长乐公主,乃皇后所生,朕及皇后对其钟爱有加。今将出降,礼数欲有所加?"大臣们亦深知太宗宠爱长乐公主,何况长乐公主是皇后的亲生女儿,而男方的父亲是长孙皇后的亲哥哥、当朝国舅,于是,纷纷表示,应双倍加赠嫁礼。太宗很高兴地准了。然而,直率的谏臣魏征却表示坚决反对,理由是当时永嘉公主的嫁妆都没有这么多,而她是长乐公主的姑姑,晚辈的嫁妆比长辈多,这逾越了礼制。太宗将此事告知长孙皇后。长孙皇后不但没有怪罪魏征,反而赞叹说:"引礼义抑人主之情",十分难得,她对魏征的直谏举动大加赞赏。为了鼓励忠臣直谏,长孙皇后还特意派人送了绢四百匹、钱四百缗给魏征,以作赏赐,并传口谕曰:"常闻卿正直,此次见识了,望卿能长久坚持,勿要改变!"这就是长孙皇后的贤德之处,魏征反对给她的女儿、未来的外甥媳妇增加嫁妆,而她却赏赐魏征,鼓励他秉公直谏。为了唐王朝的大业,长孙皇后一贯坚持杜绝皇亲国戚享受特权,即便是她最宠爱的女儿也一样。(参看《通典》卷五十九》《魏郑公谏录》)
  长孙皇后对她的女儿不允许有特殊待遇,对他的亲哥哥,也一样不允许有特权。因父母早逝,长孙氏与他的哥哥长孙无忌从小相依为命,其亲情非同一般。而唐太宗和长孙无忌乃布衣之交,早年就互相很熟悉。长孙无忌是唐朝的开国元勋之一,是唐太宗的心腹大臣。而且,由于唐太宗对长孙皇后深情相爱,因而,对长孙家族倍加恩宠。因为这些原因,李世民曾多次想任命长孙无忌为尚书右仆射,可是,长孙皇后却屡屡表示反对。她清楚地意识到,她身为皇后,长孙家族已受恩宠有加,不能再享受特别权力了。她屡屡反对夫君让她哥哥登上宰相之位,生怕因此而有损于夫君的公正形象,生怕朝臣会因此而非议太宗重用外戚。可是,唐太宗认为长孙无忌文武兼备、政绩斐然,堪当宰相,所以,拒绝长孙皇后的请求。长孙皇后说不动她夫君,便转而去说服他哥哥,她暗中给她哥哥下皇后谕旨,令其辞去尚书右仆射的职位。唐太宗没有法子,只好答应长孙无忌辞去尚书右仆射的官职,但他却让长孙无忌升为从一品开府仪同三司,准许建公府,能自选僚属。显然,他虽非"三公"(司徒、司寇、司空),但却能享受"三公"待遇。对此,长孙皇后才同意了,同时也很高兴。(参看《新唐书长孙皇后传》)
  在古代历史上,宫中后、妃绝大多数是为娘家人争官位、争权利的,她们巴不得让皇帝给予娘家人更多的高官厚禄,而长孙皇后却竭尽全力阻止她娘家人拥有特殊权力,劝阻他哥哥登上宰相高位。作为皇后,长孙氏这样的贤惠美德,是历史上极少有的。她极力阻止外戚揽有朝中大权,这种贤德之举,是促成李世民开创"贞观之治"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实,长孙皇后不是不"干政",而是以她的特殊的方式"干政",他努力阻止外戚干政。李世民有长孙氏这样一位皇后,是贞观朝之大幸!
  长孙皇后的另一巧妙的"干政"方式就是在李世民不冷静时,以机智柔和的方式来劝谏她夫君容纳直臣,劝其兼听则明。
  唐太宗是非常出色的政治家,是十分杰出的军事统帅,同时,他也是一个性情中人,洒脱而率直,虽说他是很有名的能"兼听则明"的帝王,但是,开明的帝王往往会遇到更厉害的谏臣,有时,也难免会遇到了被谏臣缠住直谏或大胆顶撞的时候。而当李世民耐心达到极限时,难免也会愤怒,会大发光火,于是,盛怒之下,他也会想对"蛮横无理"的"可恨"谏臣采取极端措施。而每每遇到这一状况,他身后的长孙皇后总会站出来,以其特有的机智而柔和的方式,安抚皇帝,护佑忠贤谏臣。
  在贞观朝,魏征是著名的敢于犯言直谏的大臣。他既是唐太宗最信任和喜爱的贤臣,又是最敢于直谏和顶撞的"愣臣"。比如,有一次,李世民下朝回宫之后,依然怒气未消,她非常气愤地对长孙皇后倾诉,大声道:"朕必寻机宰了那田舍翁(乡巴佬)!"长孙皇后关切地问:"谁惹怒陛下?"李世民怒气仍在,答曰:"岂能有谁?乃是魏征,他总在朝堂上羞辱朕!"长孙皇后见夫君怒气冲冲,便不劝慰,亦不细问,她安静地离开夫君,回到内室,李世民感到诧异。一会儿,长孙皇后穿上了皇后服,很严肃地走到李世民面前,立即跪下,连声对李世民表示祝贺。李世民感到非常惊奇,不知皇后为何而祝贺。急问皇后何意。长孙皇后说:"臣妾闻君明臣直,而今魏征敢犯言直谏,皆因陛下开明之至,岂能不贺?"李世民听了,立即怒气全消,不但原谅了魏征,而且对魏征的态度变得更好。(参看《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四》)
  受长孙皇后护佑的,除了魏征,还有其他重要大臣,比如,有一次贞观朝第一谋士房玄龄因较大的过失而被下令回家休养,过来一阵子,长孙皇后知道房玄龄已很久没有上朝了,便对唐太宗说:"房玄龄陪奉陛下时日最长,忠心谨慎,胸有奇谋,其所知之朝廷大事,从无泄露,他若非大错,望陛下勿弃此贤智之臣!"唐太宗觉得皇后说的很有道理,便令人将房玄龄请回朝中。(参看《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四》)
  长孙皇后强调"君明臣直"是有道理的。其实,还应该说:"后贤君明",长孙皇后的贤德之风,是助成李世民成明君的重要因素,长孙皇后从不干政,但她却能以她特有的贤惠、机智和柔和方式,来劝唐太宗宽容兼听。当唐太宗不冷静时,长孙氏能以很智慧的方式来劝说太宗,以护佑贤臣、谏臣。若没有长孙皇后,李世民便很难成为"兼听则明"的明君典范。有人说,"没有长孙皇后,就没有魏征;没有长孙皇后,魏征死一百次还不够!"这说法虽有些夸张,但却是很有道理的。
  贞观十年六月(636年),长孙皇后因病情恶化,崩逝于太极宫立政殿,终年36岁。对长孙皇后的去世,太宗悲伤不已,他遵从皇后遗愿,以高山为陵,建了昭陵,让长孙皇后长眠于这宏伟的陵墓之中。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太宗也入葬昭陵,与离开了十三年之久的爱妻长孙皇后重新聚首,这一对深情相爱的伉俪,同寝于昭陵的卧室之中,而在昭陵周围,有他们所喜欢的一帮忠臣良将陪伴着。人生一世,能有李世民与长孙氏这样的经历,就很满足了!
  长孙皇后是历史上有名的贤后。家和才能完事兴,一个帝国天天上演宫斗剧,心机女,这样的皇权迟早要灭亡。所以一个帝国要强盛,就跟一个家庭要和睦是一样的,这个家的女主人占重要作用。
  大唐之所以能威震四方,成为天下的中心,不光有李世民的雄图大业,还有长孙皇后的温文尔雅,让这样强盛的王朝没有一丝戾气,强盛的让人舒服,让人心生敬仰。我们也可以看到武则天时代,虽然大唐有长足的发展,但总给人一种胆战心惊的感觉。但李世民时代就不是这样,而是上下都欢欣雀跃。
  如果一个家庭非常富有,那一定是男人才华出众,赚钱能力强。如果一个家庭和和睦睦,那一定是女主人非常有能力,温文尔雅。大唐非常幸运,拥有了天可汗李世民,还拥有了如春风般温暖的长孙皇后。所以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不仅是自信骄傲,而且还非常幸福。
  长孙皇后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她能化解一个王朝的戾气?特别是经过隋末战乱,玄武门政变,经历了这么多的人伦惨剧还能保持着一颗善良的心,还能用一颗爱心去感化四方,难道她真的是活菩萨转世吗?
  今天我们就来仔细看看她绚丽多彩的一生:           1)与李世民的婚姻,长孙家族看中的不是李世民,而是李世民的母亲。
  关于长孙皇后的婚姻,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长孙皇后的父亲是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这个长孙晟非常有才华,可以说隋朝能收服北方的突厥,几乎是长孙晟一人之力。这人用兵权谋上极其出色,武力值高到爆表,也是历史上唯一一个有真实记录的"一箭双雕"的人。
  长孙晟武艺高强才华出众,但长孙皇后出生的时候长孙晟已经五十岁了。这是他最小的女儿,因此整个家族都非常疼爱。因此在长孙皇后出生不久,整个家族都在为长孙皇后的婚事操心。
  长孙皇后的伯父长孙炽是一个非常有远见的人,他提出了一个非常新奇的观点,这是以前没有谈起的。长孙炽说要把长孙皇后嫁给唐国公李渊的儿子,不管是谁都可以。长孙晟有点不理解,长孙炽神秘一笑,说出了谜底。因为李渊的老婆是窦氏。
  长孙炽这时候讲出了窦氏的两件事。窦氏3岁的时候,非常聪明,头发已经垂到脚跟。他的舅舅北周皇帝宇文邕对她非常喜欢,就把她养在宫里。宇文邕出于政治考虑,娶了突厥公主为皇后,但宇文邕对突厥公主不好,不怎么喜欢。
  这件事就被3岁的窦氏看到了,在别的孩子3岁还只知道要糖吃的时候,窦氏就开始研究国家大事了。据《旧唐书》上记载,窦氏对宇文邕说:"眼下天下不太平,突厥很强大,希望舅舅以大局为重,多跟皇后亲近,以换取突厥的援助。只要有突厥的援助,对付南陈、北齐就不成问题了。"
  北周武帝宇文邕是惊喜异常,没想到3岁的女孩有如此厉害的政治眼光。以后对突厥公主非常好,果然后来也灭了北齐。
  长孙炽说,从这里可以看出窦氏眼光是天生的。
  第二件事就是杨坚后来取代了北周,称帝做了皇帝。当时窦氏刚刚七岁。才七岁的窦氏听闻这件事后非常气愤,自投于床恨恨的说:"恨我不为男,以救舅氏之难"。
  他的父亲窦毅听见了,大惊失色,连忙捂住她的嘴说:"你不要妄言,这话会招来灭族之灾。"
  长孙炽说,七岁的孩子能说出这样的话,可以看出窦氏非常有情有义。这样的人教处的孩子,肯定是非常出色的。
  长孙晟一听非常高兴,就找李渊家联姻。长孙皇后生于公元601年(不知为何,在历史上没有留下她的大名,我们姑且称她为长孙氏)李家的二儿子李世民生于公元599年,年龄相错只有两岁。因此两家就定了娃娃亲。
  长孙炽的判断没有错,有窦氏这位优秀的母亲,李渊的几个儿子非常出类拔萃。尤其是二儿子李世民,不但文武双全,最后还成为隋朝的掘墓人。窦氏也算是替舅舅宇文邕报了大仇。
  窦氏是非常厉害,培养出了李世民。但能对窦氏非常欣赏的长孙家族肯定也差不到哪去,因此培养出同样优秀的长孙皇后和长孙无忌。
  可见真正的门当户对绝不是家里有多少钱,而是精神层面价值观的门当户对。有才华的人,任何时代都可以成为佼佼者。             2)长孙氏,李世民的坚实后盾。
  在长孙氏刚刚九岁的时候,父亲长孙晟去世,随后伯父长孙炽也去世。长孙氏的同父异母哥哥,已经继承家业的长孙安业把长孙氏这一支赶出家门,母亲高氏没有办法,就带着长孙氏和长孙无忌投奔舅舅高士廉。
  高士廉当时也是一位名士,非常看好李世民。因此在长孙氏守丧期满后,于公元613年二月,把年仅13岁的长孙氏许配给15岁的李世民。不要以为他们当时年龄还小,要知道李世民16岁的时候已经开始领兵打仗,并且在隋炀帝雁门关之围时巧布疑兵,吓走了当时的突厥四十万人。
  公元613年五月,李世民的母亲窦氏因为染病不起病逝。李世民非常悲痛,一直是13岁的长孙氏安慰他,抚平他心中的伤痛。而两个人的感情也愈加亲密。
  公元617年,皇帝杨广敕李渊为太原留守。李渊最喜欢的儿子是李世民,因此李世民和长孙氏夫妻二人也随父亲就任而居太原。李渊这时候没有老婆,而李建成和其他人都在河东老家。这时候长孙氏就是这个太原府的主母。当时年仅17岁的长孙氏把偌大的太原府打理的井井有条,并且她对李渊特别孝顺,深得李渊的喜欢。
  这个时候隋朝已经有了瓦岗寨的李密,中原烽烟四起,叛军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而平叛的隋朝军队也是到处抢劫,中原百姓纷纷外逃,而暂时宁静的太原就成了逃难的中心。长孙氏看到这种情况,就筹钱修了寺庙,可以给这些人暂时居住的地方。这种举动也让人对太原的李氏有了认同。
  史书上反复说李世民一直主张造反,李渊压都压不住。好像这是一种执念。我们现在明白,这完全是窦氏的教诲。而李世民开始造反后,很快展现出来杰出的军事才华,也就成了大唐军队的统帅。李世民在外面厮杀的时候,长孙氏就在家里挂念。但每次李世民出征,她从来都没有阻拦,而是默默的为他收拾好行装。然后告诉他:"我会等你回来!"
  李世民不在长安的时候,长孙氏替李世民尽孝,李渊对长孙氏称赞有加。有长孙氏在后面打理着秦王府的事情,李世民真的是非常放心,这才能心无旁骛的在战场上奇计百出,战胜一个又一个对手。
  我们仔细看历史就可以明白,618年大唐建国,而李建成自从大唐建国一直呆在长安,直到玄武门之变发生是626年。也就是说李建成在长安苦心经营了8年。但好像没有看出这八年的经营有多么的强大。而李渊也是对李世民深信不疑。
  我们看别的朝代的历史的时候,经常会看到君臣相互怀疑,父子之间相互怀疑。而常年征战在外的李二,竟然没有一点这样的困惑。特别是打洛阳的时候,窦建德突然来帮王世充,满朝文武和李渊都要求李世民退兵,李二就是不退。李渊也没有任何话。
  以前我们都以为是李渊好说话,不怀疑自己的儿子。其实现在看来不一定,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在权力面前没有亲情。李二如此淡定的在前方打仗,因为后方有人替他搞定一切,这个人就是长孙氏。
  也就是说,在李世民不在长安的日子,李建成甚至干不过一个女流之辈的长孙氏。
  而玄武门之变也有长孙氏的参与。据《旧唐书》记载:及难作,太宗在玄武门,方引将士入宫授甲。后亲蔚勉之。左右莫不感激!
  就是玄武门事变已经发生了,李世民正要领着将士要入宫,长孙氏亲自到场为这些士兵打气,这些人都感激的不得了。
  所以说长孙氏真不是一般的人,是李世民生活事业上的好帮手。跟着李世民上刀山下火海,眉头都不皱一下的女中豪杰。        3)长孙皇后,无可比拟的政治天才。
  长孙皇后的大局观和政治才华是很少有人能比的上的,并且他的政治目标和李世民非常契合。甚至有时候还高过李世民。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他明白特权是毁掉大唐法治的一个重要因素。要想大唐的法制能够推行,先要看的是权贵,权贵之中外戚无疑是重中之重。而外戚之中最厉害的就是长孙家族。
  我们看李世民的玄武门兵变都有谁参与,长孙无忌,长孙顺德,高士廉,如果再加上长孙皇后的话,是不是长孙家族就占了几乎一小半。也就是说,李世民的江山大半是长孙家族拿命换的。这样的大功,他们要点特权,李世民不会不给吧。
  然而李世民是一代雄主,要开疆拓土,建成盛世大唐。这就要大家都要守法治,要相对公平。这时候估计李世民最担心的就是长孙家族。
  没事,不用担心。长孙皇后早就看到了这一点。逼着长孙无忌辞职,逼着长孙家族的这些功臣回家养老。这样一来,还有哪个外戚敢要特权,敢在大街上强抢民女。长孙皇后一个人替李世民搞定了所有的外戚,还有公主驸马。这些人都不敢巧取豪夺,还有别的不怕死的是不是州官县衙就可以搞定。因此大唐罪犯少是有原因的,就是没有人巧取豪夺的欺负人,老百姓也不用被逼上梁山。就没有戾气。
  其次,长孙皇后还在约束着李世民,只不过是用另外一种方式。
  单说魏征,李世民就是度量再大,人家也是皇上,也掌握着生杀大权。为什么说"伴君如伴虎",因为皇帝和老虎一样,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吃人了。完全在他一念之间。
  而魏征就是不知死活的人。或者说不怕死。不怕死不是意味着死不了,李世民也有忍不住的时候。有一次李世民火冒三丈的到长孙皇后的宫里,一路走一路骂:"我早晚要杀了这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连忙问怎么回事?原来又是魏征惹李世民生气,在朝堂上公然顶撞李世民。让李世民根本无法下台。李世民气死了。
  长孙皇后连忙穿上朝服,劝说李世民。长孙皇后举历史上的例子,说明出了魏征这样的敢说话的能办事的好大臣是因为您是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的大明君啊。要不魏征还能为大唐出力吗?这样一说,李世民非常高兴。也很快想明白了。
  可以这样说,没有长孙皇后在背后约束李世民,李世民要杀的人不只是一个魏征。估计和朱元璋一样"火焚庆功楼"。杀光所有的功臣。因为在掌握生杀大权后,谁也不想自己的尊严会被冒犯。李世民在朝堂失去的尊严,都被长孙皇后给找回来了。这才是李世民继续可以胸怀开阔的原因。否则天天在朝堂被大臣怼来怼去,自己又不能发泄,早就抑郁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长孙皇后的眼光更远,大局观更强,政治理想也更高。长孙皇后小名叫"观音婢",也许天生一副菩萨心肠。
  但长孙皇后患有风疾,也就是现在说的哮喘,一直没有治好,去世的时候年仅36岁。但即使这样,她也是历史上最璀璨的皇后之星。         综上所述:长孙皇后是一位非常杰出的女性。李世民就是因为有这么一位贤内助为伴才开启一生的辉煌。有这样的老婆在家,李世民完全没有后顾之忧,可以放心的在外面打拼江山。大后方有长孙皇后镇守的好好的。            长孙皇后菩萨心肠,又有杰出的政治才能和高超的政治手腕。悄无声息的化解着李世民执政路上的额外阻力。长孙皇后在世一天,皇族,外戚,后宫没有人敢在外面依仗权势为非作歹。而贞观年间的死刑人数降到了历史最低。社会和谐程度非常高。长孙皇后掐断了权力之恶的源头,保证了社会的相对的公平。             长孙皇后,真正的母仪天下!
  为什么长孙皇后被称之为中国的三大贤后之首?
  1.长孙皇后对丈夫忠贞不渝,玄武门之变有功劳。
  长孙皇后出身名门,13岁嫁给了李世民为秦王妃,李世民在协助父亲李渊建立大唐的过程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李建成和李元吉羡慕嫉妒恨,视他为眼中钉;长孙皇后韬光养晦,她不动声色地尽心侍奉公公李渊,在与李渊后宫的嫔妃交往中,巧妙地弥补皇帝与李世民的嫌隙,同时又为李世民留存助力和声誉;在玄武门之变时,又果敢坚决地站在李世民身边,亲临军营发放武器,勉励将士英勇杀死!
  作为一介女流,对丈夫的事业以生死的气概给予坚决的支持,随时激励着丈夫李世民的斗志!玄武门之变使李世民走向了辉煌,李世民称帝十三天后,就册封长孙氏为皇后,从此贤后伴明君,二颗耀眼的明星交相辉映!
  2.深明大义,堪当楷模。
  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哥哥,很早就跟随李世民出生入死,在玄武门之变中同样功不可没;李世民君临天下后,基于他的战功和能力,想提拔他为宰相;长孙皇后知道后,却表示反对,她认为自己是三宫之首,长孙家族就是皇亲国戚了,如果让自己的哥哥在朝廷占据重要的位置,会留下外戚专政的隐患,长孙皇后用汉高祖、汉昭帝和汉宣帝朝的往事启发太宗,要丈夫不能重蹈覆辙,要以史为镜!
  李世民解释说:我提拔长孙无忌,不是因为你是皇后,而是他有才能!长孙皇后知道自己一时不能说服太宗,干脆亲自去找自己的哥哥,她引经据典,阐明道理,让哥哥主动放弃,结果,长孙无忌拗不过妹妹,听了她的劝告!如此深明大义,防患于未然,几位皇后能做得到呢?
  3.身体力行匡正李世民为政的失误,并保护忠正得力的大臣。
  长乐公主出嫁的时候,在太宗的主持下,嫁妆是永嘉长公主的两倍,为此耿介的魏征表示了反对,他认为此事逾越了礼制;长孙皇后知情达理,不仅没有责怪他,还生发感叹心:魏征"引礼义抑人主之情"!并不拘一格,对魏征大加赏赐;随后勉励他"听闻你正直,现在见识到了,希望你一直保持,不要改变"。
  她深知,魏征这样的人才是国家的柱石,保护这样忠诚的大臣就是对国家作出了贡献,长孙皇后善于借古喻今,巧妙地纠正李世民为政的失误,尽心尽力地保护忠正得力的大臣,促进了国家的发展,魏征和房玄龄都受过皇后的庇护!
  4.与丈夫生死相依。
  唐太宗登基后生过一场重病,缠绵床榻,长孙皇后衣不解带,悉心照料,昼夜不离;二人自少年结发,共同进退,在生死攸关之际都互不离弃。因感念丈夫对自己的深情,长孙皇后这个时期曾将毒药系在腰间,"若有不讳,亦不独生"。
  贞观八年(634年),在九成宫的某夜,柴绍突来告变,太宗立刻穿上盔甲,长孙皇后不顾自己病体虚弱,立即紧跟太宗出击;左右竭力劝说她应以身体为重,长孙皇后只顾念着丈夫的安危,不惜自身病情加重,坚决随从丈夫,直至此事完结。
  真爱无须誓言表白,多少次危难中的生死相随,增进了李世民与长孙氏在岁月深外的浓情深意,无论李世民的身份如何改变,长孙皇后对自己丈夫的爱都始终不渝。
  5.从没主动干政。
  李世民深知长孙皇后对政治有见解,非常尊重她的看法,纵使朝政大事对她也毫不避讳;经常向长孙皇后询问朝中赏罚之事,长孙皇后多次以"牝鸡之晨,惟家之索"为由拒绝干涉朝政!只有丈夫出现差错时才旁敲侧击予以提醒,平时,就是一位安分守己、相夫教子的普通妻子!身为皇后,对制度和规矩恪守不渝,这种严以律己的作风难能可贵!
  贞观十年,长孙皇后薨逝于太极宫立政殿,终年36岁!太宗悲伤不已,嚎啕恸哭,自此再没立后;纵观长孙皇后的一生,自与太宗从少年结发后,一直互相扶持,走过了二十三载的风雨历程:伉俪情深,相辅相成,同舟共济,肝胆相照,"一与之齐,终身不改。";被称为三大贤后之首,当之无愧!
  中国古代历史的"三大贤后"版本不一样,但无论是哪个版本,都有长孙皇后。可见,作为成功男人的李世民,他的身后确实站着一个伟大的贤能女人。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封建王朝之一,唐朝最开明的皇帝就是唐太宗李世民。他统治时期,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君臣相得,百姓安乐,史称"贞观之治"。这种清明政治局面的形成,虽然唐太宗具有"文治武功"的能力,可还有一个人的功劳不能被遗忘,她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长孙氏,她曾被人称为"大唐良佐"。长孙皇后不但美丽,而贤能故事更多,而这些贤能故事,也只有在长孙皇后身上仅有,仅撷取几个典型事例,看一下长孙氏的贤德。
  长孙氏是长安人,隋朝右饶卫将军长孙晟之女。其外祖是隋朝扬州刺史高敬德,其舅是隋炀帝时的治礼郎高士廉。长孙晟卒,高士廉乃迎其妹和妹之子女。因见李世民仪态非凡,在长孙氏13岁时,高士廉即将长孙氏许配给李世民。李世民随其父李渊起兵推翻了隋朝统治,李渊成为唐朝的开国皇帝。武德元年(618年),李世民被封为秦王,长孙氏即成为秦王妃。
  长孙氏辅佐李世民所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积极支持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李渊有子20余人,长子李建成亦随李渊起兵,所以李渊登基后,封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是李渊儿子当中最能打仗的,功勋卓越,李渊又曾私下许诺立其为太子。此事被李建成知道后,就与弟弟齐王李元吉合谋,欲加害李世民。因李世民不能满足李渊后妃亲戚们的金帛、土地要求,后妃们就在李渊耳旁进谗言,说李建成慈厚、李世民刻薄,遂使李渊打消废立之念,恩宠李建成有加。李建成、李元吉有恃无恐,遂淫乱后宫,勾结群小,并募长安恶少2000余人为护卫,实则阴谋作乱。但其乱刚爆发即为李渊觉察,李渊又急召李世民说还是立他为太子,让他赶紧应变。但在妃嫔与李元吉的游说下,李渊又原谅了李建成。李建成与李元吉又合谋毒鸩李世民,事未遂,李渊又想让李建成、李世民各管东西,但李建成、李元吉不容李世民。武德九年(626年),借还击突厥侵犯之机,李元吉带兵又要举事作乱。在此紧急时刻,长孙氏召集高士廉等与李世民密谋,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将李建成、李元吉射死。史书记载:"及难作,太宗在玄武门方引将士入宫,授甲,后亲慰勉之,左右莫不感激。"也就是说,在李世民人生大业的关键时刻,长孙氏不是像普通妇女躲在家中,而是勇敢地站在最前线和丈夫并肩战斗,这在后妃史中也是极其突出的。
  李世民当了皇帝,长孙氏即为唐太宗的唯一皇后。因为长孙氏卓有见识,所以李世民经常主动与她谈论朝廷政事及赏罚大事,长孙氏表面上总是说:"妾以妇人,岂敢预闻政事?"好像长孙氏是一个谨小慎微、严格遵守后妃不问政事这一类宫规的人。长孙氏这么说,就是不愿落一个后妃干预帝王政事的"罪名",但她却时刻没有忘记国事政事,而且很有心计。
  长孙氏之兄长孙无忌和李世民可以称得上是"布衣之交",又是"佐命元勋",帮助李世民登上了帝位。李世民也将长孙无忌视为心腹之人,当了皇帝后就要将朝政大权交给长孙无忌。长孙氏知道后坚决反对,她一再向李世民申说:"我既然身为皇后,尊贵已极,我实在不愿我的兄弟子侄布列朝廷。"李世民不明白,长孙氏深彻地剖析说:"皇上不见汉家吕氏、霍氏之鉴吗?外戚专权,切骨之痛,我愿我朝不再有此事,所以决不愿我的哥哥当什么宰执。"李世民却不听长孙氏之论,他以为长孙无忌忠实可靠,就封他为左武侯大将军、吏部尚书、右仆射。长孙氏于是又密召长孙无忌至前,给哥哥分析不可独掌朝廷大权的道理。尽管长孙无忌一再表示自己不会忤旨,自己绝无二心,不会给长孙家族带来祸害,长孙氏还是苦苦恳求哥哥辞去一些职务。实际上有一些人心怀忌妒,早就对李世民说长孙无忌权势过盛,但李世民不疑不信。尽管如此,长孙无忌在长孙氏的苦劝下还是主动恳请辞去一些职务,于是李世民才免去他的尚 书、右仆射之职。后来长孙无忌还是没牢记长孙氏之言,功成不退,老来却被流放,被逼自缢身亡。这当然是后话,但却足见长孙氏有先见之明。
  人们都知道魏征是唐朝有名的诤臣。长孙氏所生的长乐公主要出嫁,李世民所命陪送数倍于当初的大公主。魏征不同意,说陪送不能超过大公主。李世民把这事对长孙氏说了,长孙氏感叹良久说:"我总听陛下说魏征这个人好,但不知他好在哪里,从这件事我知道了他能以大义制主之私情,这才是真正的正直可靠的社稷之臣。我和陛下结发为夫妇,陛下又对我甚恩爱,可谓情义深重,但是我对陛下讲话,还免不了要察颜观色,不敢冒犯威严,何况臣子呢!忠言逆耳利于行,如果陛下能采纳逆耳忠言,国家就会安宁;如果不能采纳,治政就会动乱。陛下好好想想,有魏征忠谏,则天下幸甚。"她派太监送500匹布帛到魏征住所以奖励他的直谏。
  太子李承乾少年时很得李世民和长孙氏喜爱,长大后却贪图淫乐。太子的乳母总是对长孙氏说东宫器用不足,希望长孙氏能多拨给一些。长孙氏却说:"太子所患德不立而名不扬,他忧虑什么器用短缺!"长孙氏病了,李承乾前往探望,对长孙氏说:"各种药都使用了,母后身体还不痊愈,请跟皇上说赦免囚犯,并度人入道,让天降福祉帮助母后可好。"长孙氏当即教育太子说:"人生死由命、非人力所能左右。如果修福求仙可以保佑,我平素就没做过恶事;如果行善也无效,我还求什么福。至于赦放囚犯,这是国家政事。佛道宗教于事无补,当今皇上也不信,岂可因我一妇人而乱天下法度!"李承乾见皇后不同意他的建议,又去找房玄龄,房玄龄把太子的意思对李世民说了,李世民为长孙氏身体健康着想,就想大赦囚犯,长孙氏知道后力劝李世民不可毁坏国家法度,大赦之事才没施行。
  "房谋杜断"中的房玄龄,是唐代名相,有一次因不大的一件事被唐太宗批评欲赶回家反省。长孙氏病重弥留之际,还对李世民反复劝说:"玄龄奉事陛下最久,小心谨慎,奇谋异计无不参与,可是他从来无一言泄漏。不是有什么大的过错,我愿陛下不要轻易抛开这个忠臣。"由此可知长孙氏至死都在关心国政,都在参与国政。所以当长孙氏去世后,李世民览其生前遗著《女则》后,悲痛地对身边大臣说:"皇后此书足可垂于后代。我岂不达天命而不能割情乎?以其每能规谏,补朕之阙。今不复闻善言,是内失一良佐,以此令人哀耳!"是啊,大唐一代良佐去世,这不仅是李世民个人的损失,也是唐代政坛的一大损失。
  长孙氏,曾被历代奉为后妃的典范,她虽过问政治,但分寸把握得极好,可谓是后妃专制变奏曲中少有的柔和之音的代表。
  长孙皇后是历史上最贤能的皇后吗?其实问这个问题,等于就是在问另外一个问题,唐太宗李世民是不是历史上最贤能的皇帝。
  为啥这么说呢?因为很简单,只有最贤能的皇帝,才配得上最贤能的皇后。而且如果皇帝是个昏君的话,那么也间接地证明了皇后的无能。他们俩相当于是捆绑销售的。
  作为历史上著名的三大贤后之一,长孙皇后的确可以骄傲地说一声:本宫实至名归!另外两名有幸获奖的皇后分别是汉武帝的皇后卫子夫、朱元璋的皇后马氏。
  一、李世民是千古一帝,辅佐他的长孙皇后,自然贤能无双。
  这三个贤能的皇后里面,最有本事的,还要属李世民的长孙皇后。我们不要比她们自己,我光看这三个人的丈夫,就可以猜得到她们是什么水平的了。
  汉武帝和朱元璋的确都是明君,但是汉武帝晚年逼死了自己的皇后和太子,朱元璋晚年动不动就要拿刀子砍人,而且一砍就是好几万。这阵仗比打仗还要惨烈。
  当然了,不能说这两个人晚年荒唐的行为,都是因为皇后没有管好导致的。但是相比较而言,李世民晚年就没有那么荒唐了。
  因此这也能证明一些事情,李世民的确要比汉武帝和朱元璋,更加有分寸。作为好皇帝的典范,李世民绝对是一流水准。
  礼贤下士,知能善任,运筹帷幄,这本身才是明君所应该具备的品质。很显然李世民身上具有这些品质,可是汉武帝和朱元璋,似乎就缺了那么一点点。
  其他皇帝就更没办法跟李世民相提并论了。所以说评选封建王朝最贤能的君主,我觉得应该投李世民一票。
  既然丈夫成为了最贤能的明君,那么作为妻子的长孙皇后,自然也能够荣登桂冠,成为最贤能的皇后了。
  二、长孙皇后和李世民撒狗粮都那么高级。
  长孙皇后可不是那种柔弱的女子,这位小姐姐13岁就嫁给了李世民。她也是将门之后,老爹是隋文帝身边的右骁卫将军长孙晟,老娘是北齐乐安王高劢(也是一员虎将)的女儿。
  因此在这种氛围中长大成人的长孙皇后,压根和那些小家碧玉完全不同。在舅舅高士廉的支持下,长孙皇后嫁给了李世民。那么她和李世民有哪些撒狗粮的事情呢?我感觉撒出了高端货的味道。1、长孙皇后帮李世民拉人气。
  李渊一不小心就成了唐朝的开国皇帝,但是很不幸的是长孙皇后的丈夫只能被封为秦王,做不了太子。
  李世民常年在外征战,长孙皇后在家不仅给李世民生儿育女,而且还各种孝顺李渊。所以深得李渊的信任,甚至将长孙皇后的儿子李泰提前封为了卫王。
  李世民威望越来越高,被册封为天策上将,直奔太子而来了。长孙皇后又在李渊的后宫拉人脉,找了一帮妃嫔给李世民摇旗呐喊。
  可以说李世民在前线得罪人的时候,都是长孙皇后在后面帮着解决人际关系。所以说李世民后来能够成功,长孙皇后居功至伟,至少她麻痹了对手。2、玄武门之变前,长孙皇后亲自勉励将士。
  很显然李建成和李世民已经到了剑拔弩张的时候,而李渊又偏向李建成,局势对李世民非常不利。因此在这个时候长孙皇后,坚定地站在了丈夫身旁,帮助他处理善后工作。
  尤其是在李世民带领800将士前往玄武门设伏之前,长孙皇后居然站在了李世民身边,从容不迫地勉励手下的将士们。
  这种待遇是前所未有的,因此所有将士们都很激动,更加愿意为李世民卖命了。所以说关键时刻长孙皇后力挺丈夫,成为了李世民必胜的关键。
  3、庇护贤良,为丈夫赢得了好名声。
  李世民做了皇帝以后,长孙氏自然被封为了皇后。两个人琴瑟和鸣,常常在一起讨论政务,可以说是在共同治国。
  太宗弥加礼待,常与后论及赏罚之事,对曰:"牝鸡之晨,惟家之索。妾以妇人,岂敢豫闻政事?"太宗固与之言,竟不之答。---《旧唐书》
  但是长孙皇后很懂道理,她知道做事的分寸。不仅自己不超越界限,而且她还劝告自己的哥哥长孙无忌早点退休,不要一直霸着相位。
  朝中有些耿直的大臣得罪李世民的时候,长孙皇后总是会出来说情。比如有一次魏征把李世民惹恼了,气得李世民要宰了他。这个时候长孙皇后拍着手笑道:恭喜陛下!
  喜从何来?李世民一脸懵。这个时候长孙皇后解释了:魏征敢直言不讳,说明他有一个开明的君主,你说这是不是喜事呢?这话把李世民给说得心花怒放,可见长孙皇后的厉害。
  也正是因为有长孙皇后长期在李世民身边提醒着他,所以李世民才会长期礼贤下士。所以说贞观之治,有长孙皇后一份功劳。
  三、长孙皇后坚决反对重用外戚。
  汉唐两朝,避免不了的是外戚干政的现象,这也没办法,你比如说李世民打江山的时候,外戚长孙无忌,是他的得力干将,你怎能不重用呢?
  但是谁都知道外戚对皇权的影响非同小可,甚至会酿成王莽乱政的现象。因此长孙皇后对外戚干政的现象,那是相当反感的,就冲这一点,也能证明她是一位贤后。
  李世民曾经多次要提拔长孙无忌,可是都遭到了长孙皇后的反对。她的理由很简单,长孙家已经够富贵了,不希望家族子弟遍布朝野,这不是个好兆头。
  可是李世民跟长孙无忌私交非常好,所以坚持让他做了尚书右仆射。而长孙皇后更绝,她说不动李世民,索性就让哥哥长孙无忌主动辞职。
  长孙皇后的头脑十分清醒,她知道长孙家并非都是有本事的人,如果都给他们高官做,早晚会惹出灭族的祸端。因此长孙皇后在去世前,还在叮嘱李世民,千万不要对长孙家太好,否则就是在害他们。
  总结:长孙皇后无愧于三大贤后之首。
  汉武帝的皇后卫子夫,虽然比较贤惠,但是在政务上没有任何才能,她也管不住自己的丈夫汉武帝,因此只能称之为贤惠,并不能称之为贤能。
  而朱元璋的皇后马氏,既贤惠又有一定的理政能力。但是她也管不住自己的丈夫,朱元璋那个暴脾气,一般人还真的管不住。
  只有长孙皇后,能够用很巧妙的方法,让自己的丈夫接受自己的建议,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可见教育的重要性。所以说她作为三大贤后之首,绝对实至名归。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
  长孙皇后是历史上公认的贤后,甚至有人称她为古代第一贤后。之所以有这么高的评价,一般的观点认为,这是因为长孙皇后站在李世民身边,积极辅佐李世民,是李世民的贤内助。比如在玄武门政变爆发的时候,长孙皇后亲自站到800名将士面前,激励他们,让他们勇往直前拼杀;比如长孙皇后积极地向李世民推荐贤能的人,让李世民重用他们;比如长孙皇后不断规劝李世民,让他改正自己身上的错误。
  正所谓"一个成功男人背后,必然站着一个伟大的女人"。李世民在历史上之所以能够成功,与长孙杭皇后对他的规劝和帮助是分不开的。正因为如此,长孙皇后才被认为是历史上的第一贤后。
  不过我认为,这种说法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并没有看到问题的本质。那么,问题的本质是什么东西呢?
  (长孙皇后剧照)一、做皇帝不适合做的事情。
  长孙皇后确实帮助丈夫李世民做了很多的事情,但是,更主要的,是她做了许多李世民不适合做的事情,这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在玄武门政变即将爆发之前,长孙皇后前往军队鼓励将士们。这个时候,确实是应该长孙皇后出面讲激励的话的。为什么呢?因为李世民不是和敌人作战,而是与自己的兄弟作战,而是屠杀自己的兄弟。显然,李世民不可能表现得非常积极,不可能对将士们说,你们前去把那两个狗东西给我砍了。不但如此,李世民在那种时候,还应该表现出自己不忍心杀自己兄弟,不愿意发动这场政变的样子。越是身边的将士们和亲人们主动,越能表现出李世民的仁义和贤明。
  这正如陈桥兵变的时候,赵匡胤出来对大家说,你们想要获得功名,因此在逼我干这件事。那么,你们就必须听我的话,不能残杀柴家皇室。否则的话,我就不干。部下于是连连磕头,表示听赵匡胤的安排。
  当时,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敬德都是这么干的。作为李世民的夫人,自然也应该这么干,应该她站出来,帮李世民说这个话。
  长孙皇后在那时候,传递的一个信息就是,自己愿意为丈夫阻挡泼过来的污水,愿意让丈夫成为一个贤明的人。这一点,才是一个贤明的内助应该有的样子。
  (李世民剧照)二、讲究策略地进行劝谏。
  长孙皇后多次给李世民提意见。但是她在提意见的时候,并不是直截了当地提,而是非常讲究策略地提的。
  由于魏征向李世民进谏,因此李世民非常生气,扬言要杀掉这个乡巴佬。一般的皇后,肯定立马就会说李世民。但是长孙皇后听了以后,并没有立马就讲话,而是穿上朝服,向李世民表示祝贺。说,正是因为有你这样贤明的君王,才会出现魏征那样敢于直谏的大臣。
  大家看看这话说得多有策略,李世民听了以后,心里多么舒服。所以他也就很快就消掉了火气。
  还有一次,李世民的爱马死掉了,李世民很生气,想杀掉养马的人。长孙皇后就和李世民讲他们少年夫妻的时候,读过的关于齐景公因为爱马死掉,想杀养马人,而晏子劝说他的故事。长孙皇后在这里非常有策略,她不是简单的劝谏,而是讲故事,调动情感,用情感来拉近她和李世民说话的距离,避免李世民反感。同时用故事做类比,让李世民感同身受。还让李世民明白,就算当了皇帝,也应该"不忘初心"。
  总之,长孙皇后尽管目的是为了劝诫,但是她能够给予丈夫面子,能够用情感打动丈夫,这种做法,显然是每个皇帝都愿意接受的。
  (长孙无忌剧照)三、长孙皇后严格约束娘家人。
  一般的开国皇后,都不太能够做到约束娘家人。为什么呢?毕竟他们和皇帝一起,从普通老百姓变成了掌控天下的家族。任何人获得了江山,就希望能够享受江山。尤其是作为皇后,更应该照顾自己的家人。比如吕后之所以要掌控权力,就是要给自己的娘家人极大的好处。后来,武则天也在不断提拔自己的娘家人。
  但是长孙皇后是一种相反的做法。
  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从小就是好朋友,而且长孙无忌自身具有不错的能力。所以,李世民觉得,提拔长孙无忌担任宰相,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但是,长孙皇后却极力劝说李世民,不让长孙无忌担任宰相,要让他退下来。李世民不同意,但是长孙无忌苦苦哀求。最终,李世民只得把长孙无忌升一级,让他当了一个富贵闲人,才算解决问题。
  这就是长孙皇后作为一个贤能的皇后,她所体现出的聪明学识,以及做人的操守。
  总之,长孙皇后能够获得李世民的称赞,以及后世的极高评价。不在于她干了什么事情,她对朝政起到了什么作用,而在于她始终把自己摆在一个"后"的位置,可以说,把古代皇后的职责职能,以及人格形象,演绎得淋漓尽致。也正因为如此,她才获得了那么多肯定。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
  很荣幸能够看到这个问题,也很高兴给大家分享我对这个问题看法与想法,废话不多说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那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关于这个问题。
  在下面优质内容我为大家分享,首先我分享下我个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与想法,也希望我的分享能给大家带来帮助和快乐,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
  长孙皇后出身于世代显赫的贵族世家,聪明贤惠,知书善文,熟读经史,是一个有见解、识大体、宽厚仁慈的女性。武德末年,长孙氏竭力争取李渊后宫对李世民的支持,玄武门之变当天亲自勉慰诸将士。
  在后位时,她时常借古喻今劝谏皇帝,匡正李世民为政的失误,更留下"朝服劝谏"以迂回策略保护忠正得力的大臣的美名;她性情不好奢靡,不允许自己的同母兄长孙无忌为宰执;对于自己掌管的宫人嫔妃非常仁慈,宫中无人不爱戴,后宫无乱事;尝著有《女则》十篇,书中采集古代后妃的得失事迹并加以评论,用来教导自己如何做好一位称职的皇后,太宗读后感动得热泪夺眶而下。
  长孙皇后去世时,李世民誉之为"嘉偶""良佐"并筑层观望陵怀念。长孙皇后是皇帝的辅政良佐,是忠直大臣的保护伞,是后世皇后的标杆。因此被后世称为中国三大贤后之首。
  关于在以上我的精彩的分享是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与看法,都是我个人的想法与观点,在这里同时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于分享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解答,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与看法,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走进这话题。
  我在这里,发自内心真诚的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拥有好身体,同时也祝大家在自媒体行业有一个好的发展,谢谢。
  最后欢迎大家关于这个问题畅所欲言,有喜欢我的记得关注下哦,每天为大家分享与解答我的想法与见解哦。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要知道长孙皇后之所以被称为中国三大贤后之首,我们先看下她做了什么?
  长孙皇后是在唐太宗即位初册封的。在太宗施政的前十年,"常与后论及赏罚之事"。国之赏罚,事关大局,唐太宗将国家大事与她商讨,说明赏识皇后的政治素养与才干。长孙皇后并不持才骄人,数以女流之辈自谦,语以"岂敢豫闻政事"而退让;经磨太宗再三坚持,她才勉从君命。
  大约在大业九年,李世民十六岁时,与长孙氏结婚。长孙氏,河南洛阳人,其先世源于北魏皇族拓跋氏,因担任过宗室长,故改姓长孙氏。祖父长孙兕,曾任北周左将军。父亲长孙晟,则为隋朝右骁卫将军。可见,长孙氏家族与李氏家族一样,都是军事贵族高门。长孙氏"年十三,嫔于太宗。" 他们之间的婚媾关系,确实是门当户对。
  但是,长孙氏和世民有所不同。如果说李世民尚武,那么长孙氏就是爱文的了。原来,长孙晟病故后,长孙氏和哥哥长孙无忌,境遇孤单,被舅父高士廉收留抚养。高氏是渤海著名的衣冠右姓,从曾祖到父辈历任北魏、北齐、隋朝显官。士廉素有才望,颇涉文史。在这个家庭教育下,长孙无忌"好学,该博文史"。 妹妹长孙氏"少好读书,造次必循礼则。"这种风气跟原来的武俗迥然有别。通过长孙氏与李世民的婚姻关系,渤海士族高氏就被牵入关陇集团之中。
  一、防范外戚干政,古今无人能及
  长孙皇后最突出的政治见解是防范外戚专权、胞兄长孙无忌与唐太宗起事前有"布衣之交",后又以玄武门夺嫡之功,位列"佐命元勋",唐太宗对之信任备至,"委以腹心""引入卧内"。长孙皇后对此殊遇惴惴不安,多次向唐太宗表明心迹:"安既托身紫宫,尊贵已极,实不愿兄弟子女布列朝廷。汉之吕、霍,可为切骨之戒,特愿圣朝勿以妾兄为宰执。"
  她还担心唐太宗不允其请,"又密遗无忌苦求逊职"。唐太宗曾一度应允,后又依据功勋与才干仍授无忌宰相之职。长孙皇后生前力避裙带之嫌,难得的是临终还念念不忘:"又妾之本宗幸缘姻戚,既非德举,易履危机,其保全永久,慎勿处之权要。"因历史上的后妃得宠时,依凭裙带风加重本家族父兄的权势是不乏其例的。长孙皇后以汉代诸吕与霍氏专权导致乱政页身败名裂,作为"切骨之戒",不失远见卓识。
  为了防止外戚干政,必须制止后妃与其父兄的政治勾结,挫其权势。长孙皇后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曾撰文对东汉明帝马皇后不能抑退外戚专权进行非议。马皇后德行、人品均称东汉一代后妃中的佼佼者,她知书、达礼、孝亲、事君、节俭、言政多与长孙皇后相埒,史称贤后。
  汉章帝即位尊为皇太后,还晋封马太后的三个兄长为列侯,马太后虽对其姻戚*车如流水,马如游龙"的权势排场加以训诚,然而最终仍同意家兄接受封爵、参与政事。为此,长孙皇后著文"论驳汉明德马皇后,以为不能抑退外戚,令其当朝贵盛,乃戒其龙马水车,此乃开其祸源而防其末事耳。" 她认为皇后的外家贵盛是乱政的祸源,总结了东汉外戚专权的历史教训,这不仅以之自勉,亦以之勉人。贞观之治的政治特点是没有出现外戚干政的局面,不能说与长孙皇后的远见卓识无关。
  二、宽容气度,节俭为国
  作为皇后,具有位居宫廷妃嫔之上的大权,然而长孙皇后并不恃权骄人,而是母仪宫廷,妥善处置。例如对宫人义存体恤。宫人平时作官内杂役,贱如奴隶。唐太宗有时易动肝火,往往以非罪谴怒宫人。长孙皇后在唐太宗盛怒之下,只得顺着他的性子,不过提出了让她究治的要求,宫人到她手里,只拘留不摘刑讯。等待唐太宗余怒尽息,慢慢为她们申诉冤屈,得到宽免,由是宫闾之中,刑无枉滥。
  又如对非亲生子女与亲生子女一视同仁。唐太宗有一女儿名叫豫章公主,不幸早年丧母,长孙皇后以亲母相待,"收养之,慈爱逾于所生"。她对亲生儿子,不加溺爱,经常教育,训以"谦俭"之道。嫡长子承乾贵为太子,常感"器用"不足,通过乳母请求增加,她不允所请,认为"为太子,患在德不立,名不扬,何忠无器用邪!"
  再如长孙皇后对患病的妃嫔极为温存、体贴,也被宫中传为美谈。
  "妃嫔以下有疾,后亲抚视,辍己之药膳以资之,宫中无不爱戴。"从而改变了武德年间宫廷混乱、妃嫔倾轧的靡烂之风,这也体现了她的政治才干。
  在宗教观方面,长孙皇后与唐太宗一样是个不崇奉佛教的政治家。贞观八年,皇后随唐太宗闲住九成宫时身患重病,御医遍诊,药物治尽,病体不见好转。太子承乾入侍母后,建议祁求佛祐:"请奏赦囚徒,并度人入道,冀蒙福助。"皇后耐心解释:"若修福可延,吾素非所恶,若行善无效,何福可求。"
  点出了脩行佛事并无灵验的教训,说明她没有沾染上当时朝野上下迷信佛教因果报应的陋习,是难能可贵的。至于承乾建议"奏赦囚徒",是因人废法的破坏法制的行为,长孙皇后反对废弃国法为已修善,指出"赦者国之大事,……岂以吾一妇人而乱天下法?"尽管大臣一再请求,唐太宗也允大臣所请,但她坚持不弃国法。
  长孙皇后反迷信思想的另一表现是崇尚薄葬。如她临终时的遗言说"妾生既无益于时,今死不可厚费。且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见。自古圣贤,皆崇俭薄,惟无道之世,大起山陵,劳费天下,为有识者笑。但请因山而葬,不须起坟,无用棺椁,所须器服,俭薄送终,则是不忘妾也。"
  当时上自勋威下至士庶风行厚葬,破费资财、伤风败俗,且有逾越葬礼等级者。唐太宗为此曾颁布诏令严格加以制止,长孙皇后亲自作出表率,唐太宗基本照办,"因九峻山为陵,凿石之工,才百余人,数十日而毕,不藏金玉、人马、器皿,皆用土木。"这是对当时厚葬歪风的惩革。
  长孙皇后协助唐太宗创立"贞观之治",有开创之功。可惜她享年不永,于贞观十年六月就与世长辞了,年仅三十六岁,十一月葬于昭陵。肃宗上元元年,被尊为文德顺圣皇后。
  长孙皇后毕竟是封建时代后妃的楷模,她的贤惠,当然不会超出这个限度。在她生前曾编纂历史上妇女"得失事为《女则》三十卷",作为效法古贤砥励自己的借鉴。当时她自谦编撰缺乏条贯,不愿出示。直至她去世,宫内尚仪局司籍官员才进呈御前,唐太宗阅后不胜感慨,把书宣示大臣说:"皇后此书,足以垂范后世。"并由此联想浮篇,感到心酸,若有所失地道:"不复闻规谏之言,失一良佐,故不能忘怀耳!"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原因有一下5点。
  1.长孙皇后与李渊的后妃之间积极联系感情,为李世民美言。
  李世民的功高震主,不仅李建成害怕,连李渊对此也有所防范,这就让李世民在王室中一直处于一个被人陷害的危险处境。太子李建成始终没有放过任何机会对李世民进行诬陷、李元吉更是在李渊面前怂恿杀掉李世民,长孙皇后在这个时候就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是她与李渊的后妃之间积极联系感情,多方周旋,使得这些后妃在李渊那里为李世民多有美言,为李世民赢得李渊信任,具有极大作用;二是她为人虔敬,尤其是对待公公李渊,极为恭敬。长孙皇后的作为,其实是在积极为整个秦王府表态,秦王府不是目中无人之辈,都是为唐王朝尽心尽力的一份子。长孙皇后此为,其实也间接弥补或消减了李世民不韬光养晦之祸端。
  2.兢兢业业地管理好后宫,照顾好小老婆,多生"皇二代"
  被册封为皇后之后,长孙氏不是高高在上颐指气使,不是动脑筋谋取自身利益和巩固自己的地位,而是想方设法保持整个后宫的和谐,不让李世民白天操劳政务,晚上还要来处理后宫的事。
  争风吃醋在历代宫廷中司空见惯,或皇后或嫔妃为了"专宠",拉帮结派,耍尽阴谋诡计,把整个后宫搞得乌烟瘴气,不仅让皇上费心劳神来处理,还常常影响了政局的稳定。
  长孙氏从不"专宠",反而让皇上有机会多多去亲近其他的嫔妃,让更多的"皇二代"问世。长孙氏对嫔妃和宫女的态度和蔼,与她们的关系都处理得非常好。如果她们生病或遇到了啥难事,长孙氏就会带着礼品去慰问或帮助去解决。一言蔽之,后宫上上下下都十分拥戴长孙氏。
  3.长孙皇后不干政但会及时劝谏
  魏徵是历史上有名的谏臣,能够得到李世民由衷的尊重是经历了一番曲折过程的。
  李世民对不留情面敢于劝谏的魏徵又爱又怕。有一次他正在赏鸟时,看见魏徵来了,怕魏徵批评他玩物丧志,就赶紧把鸟儿藏在衣袖里。估摸魏徵看出了名堂,禀报完后有意久久的逗留。李世民不便把衣袖里的鸟儿掏出来。时间长了,鸟儿被闷死了。
  李世民回宫后给长孙氏讲了这事,怒气冲冲地说自己实在受不了啦,这次要把不给自己留一点面子的老魏狠狠整治一番!长孙氏不吭一声,赶紧回寝宫换了套正式的服装出来,给李世民行个大礼后,说恭喜陛下,恭喜陛下!李世民觉得十分奇怪,不明所以。
  长孙氏说:只有在明君的统治下,才能有大臣敢于这么直谏;如果是一个昏君,哪一个大臣不怕被杀头株连九族呢?有魏徵这样的大臣,不正是皇上你的福分吗?李世民过后冷静一想,皇后说得千真万确啊!从此从心里更看重魏徵了。
  除了魏徵,长孙氏还经常设法保护一些老臣。在她病重快要辞世时,她还挂记着老臣房玄龄,给李世民说,房玄龄是个很有能力的好大臣,要继续用他。李世民听从了她的劝告,重新启用了房玄龄。
  4.抑制外戚专权
  外戚干权一直是古代帝王十分惧怕的事情,就连汉武帝也是如此,唐太宗李世民也不能例外。
  当时长孙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是李世民一块打江山的铁哥们,功劳卓著,后来李世民觉得就算抛开亲情关系,单是论功行赏,也该给长孙无忌封个高级官职,于是他几次想封长孙无忌做尚书右仆射,可是却遭到长孙皇后的坚决反对,而且长孙皇后还逼自己的哥哥长孙无忌拒绝接受官职任命。
  长孙皇后不仅是贤后,更是政治见识了不起的女性。在她看来,外戚势力过大,会令群臣不满,就会影响朝堂的和谐,使朝廷局势失衡,直接影响到国本。
  5.以身作则,训诫诸子
  皇位继承人对一个朝廷的发展可以说是十分重要。就像隋文帝励精图治,为隋朝迎来一个稳定的发展期,却被隋炀帝快速地毁于一旦。皇位的继承人直接关乎着朝廷命运的发展,长孙皇后对于诸位儿子的教导可以说是十分严格,特别是对太子的教导。
  长孙皇后做事风格简单朴素,不铺张浪费。她知道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想要守住江山,最重要的就是开源节流。嫡长子李承乾自幼就被立为太子,身份高贵。主管东宫用度的遂安夫人觉得东宫的用度太少,想要增加东宫的支出,长孙皇后却始终不想助长太子的奢侈之风。据《旧唐书》记载,长孙皇后直接对遂安夫人说:"身为储君,所患者德不立而名不扬,何患器物之短缺与用度之不足。"主管夫人心疼太子,当母亲的长孙皇后自然也是心疼的。可她看到的是太子身上的责任和身为储君的朝廷之命。这份见识,不是所有的皇后都可以比肩的。
  俗话说:"每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站着一个伟大的女人。"长孙皇后无疑就是站在唐太宗李世民背后那个伟大的女人,因为长孙皇后的贤良淑德,更是让她名流青史,成为历皇后史上有名的贤后。
  长孙皇后是唐太宗一生中唯一册立的皇后,长孙皇后在贞观十年去世,年仅36岁。唐太宗悲痛不已,他认为后宫之中没有人能比得过长孙皇后,因此他不再立后。
  (长孙皇后剧照)
  长孙皇后被成为贤后的原因:1长孙皇...

1952年,贵州一县长与妻子离婚,邓小平为何却下令将县长逮捕了?陈世美的故事依旧在我们的身边流传着,虽然说千百年以来对陈世美进行讨伐的人数不胜数,但是我们身边的陈世美却层出不穷,就在1952年邓小平同志去到西南工作的时候处理了一位当地的县长。据中国古代测字秘闻梦见胡须被剃在为今日tt创作过程中,会根据历史资料进行筛选,旁征博引,一些故事和案例人物有可能会撞车,这是迫不得已的事情,我只是为大家讲故事,使大家的日常生活充满乐趣。仅此而已。据青箱杂记上说1959年美国核轰炸计划870枚核弹对准我国117座城,最后为何收手1959年美国核轰炸计划870枚核弹对准我国117个城市,美国为什么要制定这种残忍的核弹轰炸计划?这个邪恶的计划又是如何停止的?美国认识到中国的强大,还得从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说起,那个捡到亚洲第一钻的农村姑娘,后来怎么样了?作为大自然稀有的产物,钻石一直都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在上世纪70年代的中国山东,就曾发现了一颗重达158。786克拉价值超10亿元的优质巨钻,它全身透明呈淡黄色,被称为金刚石的中国为什么同是草莽出身的刘邦朱元璋成功了,李自成却失败了?不用什么高深的理由,原因就是李自成成长的太快了,没有根基。别看李自成造反造了十多年,真正有成事的可能还得在他造反十年后,也就是1639年秋才有那么点可能。1639年本被剿得奄奄一息刘伯温生病后,马皇后送来一梨两枣,刘伯温见状立马告老还乡一代功臣刘伯温是明朝的开国元勋,他为朱元璋出谋划策,在辅佐朱元璋建立大明朝的过程中,充分展现出自己对兵法谋略的精通。刘伯温的卓著功勋在民间也广为流传,使他树立起与诸葛亮齐平的地位和秦国杰出的八位君王战国时期的秦国,其实也算是一个历史非常悠久的国家了,从第一代秦非子到最后一位秦王子婴,共存在过38位君主,立国共681年其中有作为的君王有很多,而这里要说的是其中最为杰出的八位君王尼克松访华第一场午宴,毛主席为何要添三道菜?原来背后大有深意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乘专机访华,展开中美关系破冰之旅。当晚,周恩来总理在钓鱼台国宾馆设晚宴招待尼克松夫妇,毛泽东主席还亲自为他们增添了3道菜,并指定由中南海的厨师程张居正想没想过当皇帝?肯定想过。他集君权相权于一身。指点江山,大明一相张居正,才华过人,可惜没处理好皇帝的关系。太过贪权。他的功劳大打折扣,没有张居正和曾国藩一样,都是一等一的高人。如果说他们没有想过当1950年,湖南一农妇到北京饭店,说出丈夫名字后,急送见彭德怀1950年初的一天,一个约莫五十来岁的中年妇女和一个二十多岁的女孩,站在北京饭店门口踌躇不前。这位中年妇女衣着朴素,一副农村妇女模样,缠过足的小脚十分显眼。她第一次到北京来,还要拜武则天跟李世民在一起时没有孩子,为什么跟李治在一起后生了6个孩子?一代女皇武则天先后侍奉两任丈夫,且这两个人还是父子关系。武则天十四岁进宫,二十七岁遇到高宗李治,侍奉太宗十二年却没有生育一个孩子,而跟高宗在一起的几十年却先后生了六个孩子,为什么会
1986年秦基伟访朝,金日成问想去哪里?秦我想去五圣山的上甘岭我一生中最残酷的战役1986年8月,秦基伟跟随杨得志上将率领的代表团访问朝鲜。金日成问秦基伟你想去什么地方看看?秦基伟不假思索地说如果方便的话,我想去五圣山的上甘岭看看。图秦基伟上1977年,被特赦后的黄维看到烈士名册,感叹这是对我最大的讽刺1975年,改过自新的黄维被特赦重获自由,他在战犯管理所整整27年的时间,如今71岁了。1977年,女儿黄慧南陪伴着父亲乘车一路南下考察学习,回到了他们的老家江西。到了之后,江西的白话三国志白帝城托孤后出使吴国,重修吴蜀关系的是谁?小编家乡邓姓之人居多,在邓氏的家祠里祭拜的先祖有邓禹。小编曾多次去邓氏家祠玩,依稀记得邓禹的画像上写着高密侯。后来小编读点历史后才知道邓禹是刘秀的云台二十八将之一。今天我们要说的邓孙景坤不忘共产党人初心使命来源人民日报每当国歌和军歌旋律响起时,七一勋章获得者孙景坤目光总饱含敬意,深情致以军礼。昔日沙场,他曾战功赫赫,九死一生回乡建设,他却深藏功名,造福一方。孙景坤说,他不是英雄。但这1967年,一名英国人带两只老鼠出境,为何却引起周总理的关注?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就曾经遭到多方间谍的打探,这些间谍是各个国家派过来的,目的是为了打探我国目前的发展到底到了何种程度,而我国在成立初期也抓到了不少的间谍人员。甚至有些间谍为了获诺贝尔奖已颁发了120年,目前有多少中国人(含华裔)获奖者?我知道的莫言,屠呦呦,杨振宁这三位应该都是中国国籍的诺贝尔奖得主。其中杨振宁历史地位最高,屠呦呦救人最多。我并不认为诺奖有地方的偏见,东方的日本不是频繁地得诺奖吗。还是水平不够。本古代贵族衣裙拖地,为何不怕弄脏?原来是贫穷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衣服脏了怎么办?这个问题如果问出来想必会被别人笑话。衣服脏了当然是清洗,如果怕自己洗不好,可以拿去干洗。那么这里就出现一个有趣的问题,我们都知道古代的贵族服装不论男女,都有一定长度1948年毛主席遭精准轰炸,情况险之又险,一封电报让内鬼暴露身份相信很多人都看过著名电影建国大业,通过里面一件件历史故事,我们可以知道革命取得最终的胜利是有多不容易,就连领袖毛主席也曾遇到过极其凶险的事。1948年,毛主席进驻城南庄,因被晋察冀来!一起见证三星堆新文物玉凿铜尊等提取瞬间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神秘三星堆,又有新发现。在三星堆新出土的近万件有编号文物中,除了青铜器,金器和玉器也占了很大的比重。玉凿在三星堆遗址七号坑,工作人员提取出一件玉凿。三星堆遗址祭祀为什么现在那么多学者认为魏忠贤的死是导致外族入侵与明亡的关键?崇祯17年3月14日(1644年),崇祯皇帝密令太监收拾魏忠贤的尸骨厚葬了他。3月19日李自成大军攻破北京城,崇祯皇帝在自缢身亡。到最后时刻,明朝的大臣们连上朝都不来了,崇祯皇帝临如果二战时欧洲统一了,能够成为世界霸主吗?能,真能。以英国法国的海军,德国法国的陆空军,强大的经济与工业生产能力,发达也不输于美国的科技技术,广阔殖民地与销售市场,优秀与众多的人力资源,就别说苏联了,USA都得跪。喷气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