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李渊心里的继承人一直是李建成,为何还让李世民手握重兵?

  实际上,这是一个错觉,当时手握重兵的不只李世民,从长安势力上看,李建成和李元吉反而占据上风。玄武门之变正是李世民自感危机的一步险棋,在此之前,他甚至想好了退路。
  李渊立李建成为太子,完全出于嫡长子制度,也就是封建正统所遵从的"天命说"。但是从中国历史的长河中看,在争夺统治权的路上,除了"天命说",还有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便是"逐鹿说"。
  "逐鹿说"讲究的是实力,通常被视为频出乱臣贼子的根源,也备受统治阶级的排斥和打压。但李世民就选择了这样一条路,而且他成功了,最后也顺利加入了"天命说"。
  李渊从晋阳起兵到长安称帝,只用了一年时间。他称帝时,群雄纷争:北方边境有李轨、薛举、梁师都、郭子和、刘武周、高开道,黄河流域有王世充、李密、窦建德、孟海公、徐圆朗,江淮之间有杜伏威、李子通等,江南一带有沈法兴、林士弘、萧铣。
  也就是说,在唐初建立之初,疆土面积只限于关中和河东一带,还没有完全地统治全国。在这种形势下,李唐确立的战略方针是,首先巩固关中根据地,然后再进军关东,逐步统一全国。
  称帝后的李渊,除了改国号为唐,年号为武德元年,还对三个儿子进行了册封,李世民被封为尚书令、右翊卫大将军,进封秦王。长子李建成被封为太子,三子李元吉被封为齐王。
  实际上,从太原起兵开始,李世民、李建成、李元吉在军事斗争中就已逐渐形成了各自的势力。到了武德年间,他们都有自己的机构和组织。比如李世民的天策上将府、秦王府、左右护军府和左右亲事账内府等。太子有自己的东宫,齐王也有齐王府、左右护军府和左右亲事账内府等。
  他们的命令跟高祖的命令都具有权威,混杂在一起使用。在《资治通鉴》中记载,"太子令,秦、齐王教 与诏敕并行,有司莫知所从,唯据得之先后为定",也就是说,政府机构有时都不知道该听谁,以至于形成谁的命令先到,就听谁的。
  在地方上,他们也各自有自己的势力范围,李世民以洛阳为中心,山东、陕东道大行台官员基本都听他的。李建成则以河北幽州为势力范围,李元吉则一向担任并州地方长官。在用人上,他们也都各自选派自己的亲信任职,比如李建成有自己招募的长林兵,李世民有秦王府的八百勇士。
  也就是说,在唐朝还没有完成军队国家化的时候,李世民、李建成和李元吉,他们三人都有自己的私人卫队和各自忠诚于自己的嫡系部队。
  李建成被封太子后,便留在国都长安处理政务,为稳定后方,支援前线,也发挥了重大作用。而李世民则经常出征,以消灭各地割据势力。他参与的重大战役有:破薛举父子;击败宋金刚、刘武周,收复并、汾失地;在虎牢关之战后,歼灭洛阳王世充和河北窦建德这两大割据势力;清扫窦建德余部,重创山东徐圆朗。
  经过一系列的征战,李世民立下了赫赫战功,提升了威望,在他返回长安城时,受到了长安军民的隆重欢迎。回到长安城的李世民,也让李渊高看一眼,开设了自己的文学馆,开始笼络四方名士,比如房玄龄、杜如晦等。而在此之前,他南征北战时已收罗了不少猛将,如秦琼、程咬金、尉迟恭等。
  而在朝堂之上,他还有陈叔达、长孙无忌的支持。李世民在大业九年(613年)就娶了实力显赫的长孙家族的女儿为妻,小舅子就是长孙无忌。而长孙氏和长孙无忌从小是被舅舅高士廉抚养长大的,高士廉出身渤海大族,从北魏到隋都是高官,属于世族大家。因此,高士廉也支持自己的外甥女婿李世民。
  面对军中和百姓之间深得民心的李世民,高祖李渊也曾动了改立李世民为太子的心思。太子李建成感受到自己的东宫之位受到了威胁,手下谋臣太子中允王珪、洗马魏徵也提醒他,要防备野心勃勃的弟弟李世民。再加上心生妒忌,于是,李建成联合齐王李元吉一起,开启了排挤李世民的权力争斗。
  李建成利用后宫妃嫔在李渊面前诋毁李世民,以通过枕边风达到挤兑李世民的目的,更有说,太子曾想毒杀李世民。但李世民也没闲着,他说李建成和李元吉淫乱后宫,并在六月四日率先发起了进攻。
  就长安城内的势力而言,东宫兵加上齐王兵的军力已远远超过秦王府的兵力。单就玄武门之变,并不是因为李世民手握重兵。而是因为他出手之快、下手够狠,将李建成和李元吉同时诛杀,偷袭成功。
  当时李世民参与政变的主要武装力量,一是来自秦王府的八百勇士,二是来自高士廉的囚徒兵,高士廉在当时担任雍州治中,负责首都的司法事务。在政变当天,他释放了囚徒,发以兵器,伏于芳林门。芳林门在玄武门之西,进可攻击玄武门之敌,退可守望秦王府。
  李世民在长安城的兵力有限,以致于当东宫兵和齐王兵赶到玄武门之后,击溃了玄武门外的屯营兵,并杀死了将军敬君弘和中郎将吕世衡,最终秦王府的兵将不得不选择紧闭玄武门。
  在政变之前,李世民也给自己留了后路,一旦失败,他就率领众人逃出长安,退守自己的大本营洛阳,并且在之前,他已把大批人员安置在了洛阳。
  但历史选择了他,话说其中还有一段重要的插曲。武德九年六月四日,当天负责玄武门执勤的常何,原本是李建成的亲信,正因如此,李建成和李元吉并不怀疑玄武门会有异。但没想到的是,常何已被李世民收买,这一插曲也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玄武门之变与李世民手握重兵关系不大,但是他的个人威望和功绩,以及重兵在握,对于之后快速控制和稳定当时混乱的局势有着很大关系。试想如果李世民没有自己的势力,即使玄武门之变后,他也无力控制后续的局面。
  由此可见,在当时手握重兵的并非只有李世民,李渊三子都各有自己的势力范围。李渊立李建成为继任人选,一是尊嫡长子继承制,二是李建成本身也不是无能之辈,为初唐的稳定也发挥了重大作用,话说打仗就是打钱,没有经济强有力支持,在前方作战的李世民恐怕也只能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境地。可以说,对内,李建成功不可没,所以他才可以稳座太子之位。
  李世民的确有杰出的军事才能,是一位能征善战的猛将,凭着自己的能力笼络了一批文武之才,赢得了更大的权力空间,也为他发起玄武门之变奠定了基础。论对外,李世民的影响力更大。
  但皇室内部争权夺利,向来都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战争,总有人胜出,总有人败落,不管李渊削减谁的权力,都会引发一场宫廷政变。李世民的成功夺权,运气成分还是有的。
  李渊允许李世民掌兵,其实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最开始的时候,李渊是只信任李家人掌兵,李世民作为儿子,很自然地就掌握了军队。后来统一天下的过程中,又只有李世民打得赢,只能继续重用。
  等到李渊意识到李世民的威胁,觉得李世民过于强大的时候,这时候的李世民根基已成。就连李渊这个皇帝,也无法轻易拿掉李世民的权力了。
  要仔细说这事,得从当年太原起兵说起。
  隋朝末年,因为杨广的种种骚操作,导致各地起义蜂拥四起,就连那些贵族也不再支持隋王朝。在这个时候,身为隋朝高层贵族的李渊,也开始心怀不轨,想要准备造反。
  但问题是,李渊想要造反,也不是太容易。
  李渊和杨家关系其实很深。李渊的母亲和隋朝开国皇后独孤氏,是一对亲姐妹。所以从血缘关系上来说,隋文帝杨坚是李渊的姨夫,而杨广则是李渊的表弟。
  不过,从史书上的种种蛛丝马迹来看,李渊和杨广之间的关系,好像并不怎么样。杨坚在位期间,李渊升迁得特别快。但是到了杨广上位以后,李渊经常好几年都没法升迁一步。
  史学家猜测,这极有可能是因为,李渊早年和杨广的大哥杨勇关系较好的原因。大家都知道,隋文帝登基以后,本来是立了自己的长子杨勇为太子。但是后来杨广经过一顿操作,硬是把太子位给抢到了手,也是很牛。
  反正不管怎么说,杨广看不上李渊,甚至是怀疑李渊,这事是一定的。所以,为了保证杨广对自己不起杀心,李渊就只能开始自污,整日声色犬马。
  如此一来,效果确实很明显,杨广确实对自己这个表哥逐渐放心了。但是另外一个问题,也摆在了李渊面前:如果自己只能每天声色犬马,那自己还怎么为造反做准备呢?
  最终,李渊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让自己的儿子,去代表自己做一些事情。反正事情是儿子做的,那些被招揽来的人,肯定看的也是他李渊这块牌子,不可能真的只是为了单纯追随一个小毛孩。而如果出了问题的话,李渊也能推脱完全不知道,还能想办法保下儿子。
  所以,接下来的几年里,较为年长的李建成,就开始和老爹兵分两路。李建成一边保护家眷,一边暗地里招募豪杰。李渊则是带着李世民,接着在明面上做官,顺便也能培养一下自己的这个二儿子。
  这里要特别说明一下:按照史书上的记载,李渊在太原起事,主要是李世民的谋划,最后逼得李渊不得不谋反。但如果仔细复盘那段历史的话,我们就会发现,这种说法其实很扯。因为太原起事的时候,李世民才仅仅只有18岁而已。李渊之前为了造反而准备的时候,李世民年纪就更小了,根本不可能有这份心机。反倒是李建成,李建成比李世民大整整十岁,当时已经有独挡一面的能力了。
  随着各地起义军越来越多,渐成燎原之势,杨广面对的窟窿越来越多,手上可用之人越来越少。所以,到了大业十二年,杨广不得不委派李渊,去山西那边镇压起义军。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李渊有机会独自掌管军队。镇压了当地的起义军之后,李渊将其就地收编,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嫡系。
  再之后,为了保护这个地方的安全,杨广让李渊留守太原,成了太原地区的最高长官。
  这下子,李渊彻底发达了。
  以前是有心无力,现在有了自己直接管辖的地盘,那还等什么?准备造反吧!所以在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里,李渊开始为造反做各种准备。大业十三年五月,李渊在太原发动兵变,弄死了杨广派来监视他的两个大臣,彻底独自掌控了太原。七月,李渊正式举旗造反。打的旗号大概就是杨广惹得天怒人怨,要杨广退位做太上皇,然后让杨广的孙子杨侑做皇帝。
  这时候的李渊,实力还相对有限,不敢打出自己家的招牌,只能打着替杨家清理家务的旗号造反。
  不得不说,李渊的准备,确实是很充足,找的时机也很对。当时杨广因为种种原因,将朝廷迁到了江都那边,同时带走了大量的隋朝精锐。隋朝的原都城长安,以及其所在的关中地区,根本就是一个空壳子。李渊正是看中了这一点,自太原起兵之后,迅速率兵直扑长安。短短三个月以后,就拿下了长安。
  这个过程,说起来很容易,但其实做起来真的很难。大家其实可以看一下地图,从太原到长安,直线距离都超过千里了。在隋朝那会儿,想要率领大军跨越千里直接进攻长安,这其中的难度可想而知。不过幸运的是,李渊确实赌赢了。赢了的结果,就是李渊拿下了长安,俘虏了当时在长安坐镇的杨侑,并且顺势控制了整个关中地区!
  进入长安后,李渊立杨广的孙子杨侑为帝,自认为大丞相。然后打着杨家的名义,迅速平定了整个关中地区。长安是关中地区最大的要地,拿下了长安,想要平定关中,其实也不算难。更幸运的是,就在李渊进入长安之后不久,江都就爆发了兵变,杨广被麾下的禁军给勒死了。
  杨广一死,李渊又已经统一了关中,继续留着杨侑在自己头上,好像也就没什么必要了。所以在杨广去世一个多月以后,李渊逼迫杨侑禅位给自己,唐朝就此开国。
  李渊登基后,立李建成为太子,册封李世民为秦王。
  唐朝既然已经开国,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该是如何扫平天下,统一全国了。此时的唐朝,还仅仅只能控制关中地区,只是一个地方性的政权。想要统一全国,依然困难重重。
  而李渊接下来统一天下的过程,可以大致分成三个部分。巩固关中、平定北方、统一全国。
  大致方向已经定下,那接下来就还有一个最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谁领兵的问题。
  靠外人?李渊肯定是不信的。像这种平定天下的战事,如果由下面的将军来完成,最后肯定会出现尾大不掉的情况。李渊自己上?肯定也不行,因为李渊当时已经是皇帝了。李建成也不行,李建成已经是太子,必须久居中枢。
  所以唯一的选择,就是李家宗室。比如李渊的儿子或者侄子,还有兄弟之类的。在这其中,李渊最信任的,自然就是儿子。而李渊的几个儿子里面,当时唯一年龄稍大,能够独自领兵的,就是李世民。
  所以从这个时候开始,李世民开始独自领兵,开始了他的传奇。
  在第一个过程当中,唐军首先向西征战,想要平定身后。这是李世民第一次独自带兵,敌人是当时辖制了整个陇西的西秦霸王薛举。薛举这个人也比较能打,而且恰逢李世民第一次带兵的时候,还生了场大病,根本无法指挥军队。所以这次征战,最后以唐军溃败而告终。
  按照史书记载,李世民战败以后,李渊都已经做好了在长安城下和薛举决战的打算。刚刚开国的唐朝,差点因为这次失败而亡国。但这时候,就看出李渊的运气多么逆天了,真的是天命所归。
  薛举死了。
  病死的。
  如果薛举不死,以当时他麾下的能力,是绝对可以一口气打到长安城下的。若真是那样的话,历史说不定就要改写了。但就是在这个关键的时候,薛举竟然死了。
  薛举一死,整个陇西彻底群龙无首,他儿子薛仁杲,根本没他老子那个本事。而此时的李世民,恰好已经病愈,李渊再次让他率军出征陇西,很顺利地就打赢了。
  据说李世民打赢的时候,薛举的尸体还没有来得及下葬。
  收拾掉薛举之后,唐朝西面基本就没什么威胁了。不过,就在李世民刚刚收拾掉薛家之后,一个噩耗忽然传来。李家起兵的太原地区,竟然被更北边的刘武周给一锅端了。所以接下来,李世民又被老爹迅速派到北边去救火。在经过好几个月的战斗后,终于打垮了刘武周,逼得刘武周不得不逃往突厥。
  至此,唐朝的西面和北面,都相对安全了下来。第一个过程,巩固关中,彻底结束。所以接下来,就要正式攻略中原了。
  李家下一个目标,是洛阳的王世充。
  打王世充的这个过程,要说仔细的话,其实能说很长很长。不过简单来说的话,过程其实是这样的:李世民率军进攻王世充,王世充节节败退,退守洛阳一地,被李世民围困在洛阳。王世充自知不敌,向东边的窦建德求救。窦建德想要坐收渔翁之利,直到王世充被围困后,才率领全部精锐来援,打算坐收渔利。
  历史上著名的虎牢关之战,就此爆发。
  面对窦建德的来援,李世民分兵两路,主力军队继续围困洛阳,自己率领三千精锐,前往虎牢关挡住窦建德。让人觉得匪夷所思的是,这一战,李世民凭借三千精锐,硬是在虎牢关打垮了窦建德的十几万大军,而且还生擒了窦建德!
  没错,三千打十万,而且还打赢了,最后还生擒了对方的主帅。
  李世民是真的能打。
  得知窦建德被活捉了以后,王世充自然就没什么希望了,只能开城投降。所以,李世民等于是一战打垮了王世充和窦建德两大巨头。至此,唐朝已经相当于统一了整个北方。
  而且,就在李世民打王世充和窦建德期间,还发生了另外一场战争,就是唐平萧铣之战。李世民和王世充、窦建德死磕的时候,李渊怕南方的萧铣,趁机北上捣乱。萧铣是当时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整体实力甚至不比唐朝差多少。所以李渊为了防止他捣乱,派了三路大军,主动进攻,想要拖住萧铣。
  其中两路大军,最后都没有占到什么便宜,无功而返。不过,就算是无功的话,其实也是很大的功劳了,至少拖住了萧铣。但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第三路大军。
  第三路大军,领军的是李渊的侄子李孝恭,李孝恭当时手底下有个副将,名叫李靖。
  于是,一场好端端的袭扰战,就被硬生生打成了歼灭战。
  开战之后,唐军顺江而下,直接打到了萧铣都城,迫使萧铣投降。这一下,南方也被唐朝拿下了将近一半。
  此时的唐朝,已经相当于是拿下了四分之三的中原,统一天下之势,已经不可阻挡了。
  而李世民这边,当他带着俘虏的王世充、窦建德二人,回到长安时,等待他的,自然就是至高无上的荣耀。虎牢关一战,基本上就奠定了唐朝统一天下的基础。但是对于当时的李渊而言,却又有一个问题摆在了他面前。
  因为李世民功劳太大,已有的官职,都已经无法继续嘉奖李世民了。
  这也没法子,毕竟李世民起点就很高。唐朝开国的时候,李世民就已经是秦王。秦王这个封号,在历代其实都很特殊,相当于是诸王之长。再往下才是齐王、楚王之类的王。李世民起步就是秦王,后来每次打赢以后,又都有嘉奖。所以等到打赢虎牢关大战之后,已经高到没有任何官职可以封的地步了。
  最后没法子,李渊为自己这个二儿子,新创造了一个官职,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天策上将。
  除了封李世民为天策上将之外,李渊也注意到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李世民确实有点过于势大,已经威胁到了太子李建成的地位。所以在虎牢关大战以后,李渊觉得反正天下统一之势,已经势不可挡,似乎也用不着李世民继续征战了,所以就暂时的除掉了李世民的兵权。
  李渊真的不傻,不是眼睁睁看着李世民做大,然后骨肉相残。他其实真的是想过限制李世民的。
  但是接下来,又发生了一件事,让事情彻底不同了。
  这件事,就是刘黑闼造反。
  刘黑闼是窦建德的旧部。窦建德战败后,照理来说,旧有地盘都归了唐朝,唐朝也就算统一了北方。不过,窦建德其实是个很有威望的明主,所以他所管辖的山东、河南地区,对窦建德也都是比较怀念的。所以窦建德失败以后,还没等唐朝在这个地区加强统治,窦建德的部将刘黑闼,就直接起兵造反了。
  照理来说,重新起事的刘黑闼,总不可能比当初兵强马壮的窦建德更难对付。当时李渊也是这么想的,没太把刘黑闼当回事,只是派了几个下属和李家宗室去清剿。结果事实证明,李家其他的宗室成员,是真的比不上李世民。到了战场上以后,除了给刘黑闼送菜之外,根本没有任何作用。
  就这样,短短几个月以后,刘黑闼就收复了窦建德的全部地盘。
  这下子麻烦大了。
  面对棘手的刘黑闼,李渊不得不再次起用李世民,让李世民带兵去收拾刘黑闼。在经过一番苦战之后,李世民确实收拾了刘黑闼。但经此一役之后,李世民的羽翼也彻底丰满。就算李渊这个皇帝老爸,都无法轻易收拾他了。
  在打赢刘黑闼之后,李世民还想继续南下,去统一江南,收拾江南地区的辅公祏。但这时候的李渊,是打死都不敢再让李世民掌兵了。后来哪怕突厥南下,一度威逼长安,李渊都不敢让李世民在掌兵。
  但就算这样,李渊依然无法限制住李世民。毕竟,整个北方的几场硬仗,几乎都是李世民打下来的。这也就导致李世民的旧部,几乎把控了北方的大部分地区。李世民在军中的威望,实在不是李建成能够比得了的。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李渊也想过很多办法。比如让李世民回归长安,断去李世民执掌军队的机会,甚至最后不惜逐步驱逐李世民的天策府属官,想要让李世民变成光杆司令。客观来说,李渊的这种做法,确实也有一定作用,让李建成在后来的朝堂斗争当中,逐渐占据了上风。但同时,却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所以最后,李世民眼见着自己通过朝堂斗争取得太子位的可能,已经不大,干脆就直接发动了政变,从肉体上消灭了李建成。一场玄武门事变,终于成了骨肉相残的悲剧。
  总得来说,李渊不是没有限制过李世民,只可惜后来造化弄人,连续几次巧合,加上李世民本人才能确实极为出众,导致李渊渐渐失去了对李世民的控制能力。
  如果当时李渊能够只选择一方,比如废去李建成的太子位,直接让李世民上位;或者找一个罪名,直接将李世民一撸到底,甚至处死。最后可能都不会出现玄武门事变这样的惨案。但偏偏李渊选择了看似聪明的和稀泥之法,导致两头都不得好,最后只能兵戎相见。
  心目中的继承人是李建成,手握重兵的却是李世民,这是由于历史原因一步一步形成的。李渊不是神仙,他也无法预料到以后的事。(结论在最后,不想看长文的可以直接看,想看分析的继续)
  公元617年,李渊从太原起兵,当时打着的并不是反隋的旗号,而是号称"废昏立明,拥立代王,匡复隋室",直接进兵关中,占领了隋朝都城长安,并拥立隋炀帝杨广的孙子杨侑为帝,自称唐王。
  按照习俗,李渊成为唐王之后,就要确定世子,而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的宗法制度,李建成成为世子毫无悬念。李世民被封为秦国公,李元吉被封为齐国公。国公是一种爵位,地位比亲王低,大概相当于郡王。
  这个时候,李世民不过18岁,而李建成已经28岁了,两相比较,无疑李建成更占优势。
  第二年,也就是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宇文化及所杀,代表着隋王朝正是灭亡,所以原先拥立隋朝皇室后裔为帝的纷纷自立,比如王世充在洛阳杀了杨侗建立了郑国,而李渊则在长安废掉杨侑建立了唐朝,改元武德,这一年就是武德元年。
  李渊的身份变成了皇帝,儿子们的身份也跟着改变,李建成成了皇太子,李世民成了秦王。
  但是,这个时候的唐朝,远远不是后来那个万国来朝的大唐王朝,它的疆土只限于关中和河东一带,距离统一全国还有很大的差距。北方还有洛阳的王世充,河北的窦建德,江淮的杜伏威,江南的萧铣等等,势力都不弱于李唐王朝。
  李渊要统一全国,势必要对这些势力进行讨伐,那么派谁带兵出征就是一个问题。要知道,从东汉一直到现在,中国一直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中,连年战乱不断,虽然中间有过西晋和隋朝的统一,但时间都很短暂,所有的王朝建立时间都很短,其中大部分王朝的灭亡是因为内乱引起的。
  所以,李渊根本不信任外人,兵权必须交给自己的儿子才能放心。要说李渊的家庭教育工作做得确实好,他的四个儿子除了李玄霸早夭之外,其余的三个儿子都很优秀,尤其是在军事才能上很突出。
  618年,李建成被封为抚军大将军、东讨元帅,率领李世民等向东略地,伺机夺取洛阳。四月,李建成兄弟回到长安。为什么这个时候回来呢?因为李渊正在筹备称帝,需要儿子们回来帮忙。五月,李渊正式接受杨侑的禅位,建立唐朝。
  当年六月,李渊派李世民出兵攻打西北地区的薛举、薛仁果父子,大约半年之后取得了胜利。而李建成作为太子,必须坐镇京师,不能轻易以身犯险,所以他更多的精力是放在了治国理政方面。
  619年,刘武周、宋金刚勾结突厥,攻入河东,占领了唐朝的老家太原。李世民奉命出兵,征讨河东,李渊于是调遣全部关中兵马给李世民,很快便收复了太原并消灭了刘武周势力,中间还收获了一员猛将尉迟敬德,成为之后多次救了李世民性命的人,并且此人还是玄武门之变的主力之一。
  620年,李世民带领大军讨伐王世充。当时北方地区有三大巨头,除去李唐王朝和王世充的郑国外,还有河北的夏王窦建德。王世充在战场上节节败退,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被李世民包围了洛阳城。
  窦建德见到王世充形势危急,认为一旦王世充被灭掉,那么三足鼎立的局面就会被打破,于是决定出兵救援。然而,虎牢关下一战,窦建德兵败被俘。随后,王世充也出城投降。这就是李世民"一战灭两国"的赫赫战绩。
  此战结束之后,李世民威望大增,甚至李渊都觉得古往今来所有的官职都不足以表彰李世民的功劳,干脆给他新设了一个职位,叫做天策上将,位在亲王之上。
  正是从这个时候起,李世民的威望跃居李建成之上,对李建成的太子地位形成了强烈的威胁。李渊肯定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此战过后,李渊解除了李世民的兵权,把他留在了长安城。
  但是形势的发展由不得李渊,不久之后窦建德的部将刘黑闼举兵造反,接连击败唐军,甚至其中还包括了后来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李世勣(即徐懋功),半年时间就占领了河北大部。
  李渊无奈,只好派出王牌李世民前去平乱。要说李世民的确能打,很快就击败了刘黑闼的部队,刘黑闼被迫逃亡突厥。但李世民并没有注重安抚民心,所以当李世民回去之后,刘黑闼又从突厥借兵卷土重来,占领了定州,并杀死了李渊的侄子李道玄,进而进犯山东。
  刘黑闼兵锋大盛,这种情况下李渊本来应该再次派李世民出征,但出于李世民功劳已经太大的考虑,李渊选择了派李元吉挂帅,但李元吉被刘黑闼下破了胆,根本不敢与刘黑闼交战,一味固守。
  无奈之下,李渊只好派坐镇京师的太子李建成率军平乱。应该说,李建成此次也是主动请缨,作为他来说,也意识到了李世民的军功已经超过了自己,所以要借这个机会增加自己的威望。这个建议出自他的太子洗马魏征,但肯定也得到了李渊的认可。
  作为开国皇帝,李渊最希望的肯定有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如果李世民的势力超过了李建成,那么必然造成政局不稳,所以他也有意增加李建成的军功。
  果然,李建成到达之后,注重安抚民心,很快赢得了当地势力的支持,并且在军事上也击败了刘黑闼,最终将刘黑闼擒拿并斩杀,平定了山东。
  在平定刘黑闼叛乱中,应该说李建成做得要比李世民更好,这也使得李建成在军功上虽然还是比李世民稍差一些,但差距已然不大了。此时为622年底,即武德五年了。
  武德六年,突厥颉利可汗进犯,李渊派李建成和李世民驻兵并州防备,两个月后突厥退兵。武德七年,突厥再次入侵,李世民与突厥会谈后,双方结盟,突厥退兵。武德八年,突厥再次入侵,李渊分别派李建成驻守幽州,李世民驻守并州。
  从以上李渊对李建成和李世民的任用来看,两人当时在朝中的地位相差不多,威望也差不多。但是,由于两人都立下了很大的功劳,因此身后都有众多的支持者。李建成以嫡长子的身份占据了太子之位,终究还是略压李世民一头。
  此刻,双方的关系是很微妙的。李建成担心李世民会抢了他的太子位,而李世民也同样担心李建成会除掉他。事实上,双方也正是这么做的,在武德八年至九年之间,是双方争斗最为激烈的时期,彼此各出诡计,相互打击对方的势力,李建成手下的王珪、韦挺被流放,李世民手下的房玄龄、杜如晦等也被逐出了秦王府。
  在李渊的心里,两个儿子都很优秀,他都很爱他们,但终究还是偏向李建成更多,因为在古代的宗法制度下,人们的思想就是以嫡长子为重,这也是保证政权稳定的一个基础,所以秦王府的人被免官处理的更多,最后只剩下长孙无忌、高士廉、尉迟敬德和张公谨等几人而已。
  在这种形势下,李建成集团打算一鼓作气杀掉李世民以绝后患,而李世民则在绝境中奋起反击,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最终李世民亲手射杀了李建成,尉迟敬德射杀了李元吉,李渊被迫禅位给了李世民。
  综上所述,李渊虽然更倾向于让李建成继承皇位,但在统一全国的过程中,有着杰出军事才能李世民他又不得不用,因此使李世民有了更大的军功和威望。李建成尽管在平定刘黑闼叛乱中也立下了大功,但和李世民相比仍旧弱了一些。
  李渊试图在两个儿子之间,通过政治手段,保持一种平衡。在他看来,两人势力相当或许是最好的局面,毕竟此时他才60岁,做皇帝才8年多的时间,还想在这个位置上多坐几年。但让他尴尬的是,无论李建成还是李世民,在朝中的势力都已超过了他,后期他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对两个儿子的控制。
  好比两只猛虎在打架,一只羊却过来劝架,而且还想让这两只猛虎听他的话,那结果可想而知,当其中一只猛虎战胜后,羊的下场只能是黯然离场。
  因为李渊称帝太容易了。从太原起兵,到攻入长安,再到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拥立杨侑为傀儡皇帝,最后自己称帝。中间一共也就十个月时间而已。
  把中国的大一统王朝。
  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
  挨个捋一遍,唐朝的建立过程,属于相当顺利的大一统王朝了。
  创业太顺利,会导致什么结果?
  第一,会导致皇帝产生错觉,认为自己是天选之子,认为自己的成功是应该的。
  第二,会导致皇帝对异姓功臣不信任。毕竟自己可以篡位,并且篡的还如此之轻松,异姓功臣当然就难免会有复制粘贴的想法了。
  这两方面因素叠加的结果,就是皇帝会退居幕后,偏向于信任自己的亲人。比如,把最重要的兵权交给儿子们掌控。
  我们知道,唐朝开国时,地盘偏小。各地都是草头王,李渊称帝之后,需要统一全国。而这就导致前线指挥中枢,其实才是真正的朝廷。
  谁掌握前线指挥权,谁才握有真正的实权。
  而李渊呢?他觉得自己是天选之子,自从做了皇帝,他就一直在长安蹲着。唐军主力从创建开始,就一直是他儿子带着到处征战。
  到最后,前线指挥中枢的一群官僚,以及征服全国后,建立起来的地方行政体系,都围着李渊的儿子在运转,而不是围着李渊转。
  当然,李渊也没傻到把兵权全部都交给一个儿子掌控。他一直有意制造矛盾,让儿子李世民和李元吉,堂弟李神通、堂侄李道宗等人分掌兵权,造成相互制衡的局面。
  但人和人有差距。李世民明显就强出别人一个段位。最后,李渊让宗亲们征战的结果是李世民一个人通吃,获得了朝内大量文臣武将的支持。其他人根本无法与他抗衡。
  其实这个时候,李渊的地位就不稳固了。他必须要痛下杀手,拿下李世民。
  然而问题还是出在前面提到的第一点,李渊建立唐朝的过程,实在太顺利了,产生了自己是天选之子的错觉。
  他觉得自己"微调"能解决问题,储君的选择权依然在自己手里。他此时还要用李世民。因为突厥人很讨嫌,动不动就袭扰关内。
  再加上,李渊也不信任李建成。担心同在长安的李建成威胁自己的权力和人身安全。便想了出让李世民与李建成、李元吉对抗,自己坐山观虎斗的拙劣把戏。
  关于李建成,经常有人说李建成被李世民抹黑了。说李建成是合格太子,是历史上功劳最大的太子之一。说唐廷内部只是中低层的被李世民渗透了,大多数人,尤其是高层官僚,对李建成的忠实程度一直很高。
  还有人说,李建成虽然军功不多,但一直在建设大后方,保证前线粮草供应。类比萧何和韩信,李建成的功劳比李世民大。至少他也应该与李世民平起平坐。
  这些观点,我承认都有道理。但有一点,也是要说清楚的。
  那就是李建成被杀时,他的亲卫军,压根就没几个人报他的知遇之恩。
  而所谓支持李建成的武德朝高层,在李建成被杀之后,翻脸比翻书还快。也没几人为他的死而扼腕叹息。
  事实上,自从李世民拿下洛阳开始,他就是李唐政权运转的核心。李渊和李建成,虽然名为皇帝、太子,但对于大多数来说,他俩可有可无。
  尤其是李建成,他的威信不够。他如果顺利登基,实际反而会造成李唐政权的动荡。
  也就是说。李建成所谓的优秀,势力大,得文官、世家支持,压根就只是表面现象。
  他就跟建文帝一样。
  表面上看,贵为皇帝(储君),享有统治国家的法统。可实际上,压根就没有几个人念着他们的好。只要他们失败了,很快,大家就会把他们忘了。
  回到这个问题来说:既然李渊默认的储君一直是李建成,那为何还让李世民手握重兵?
  因为唐初之中国,四分五裂,李渊既然宣称继承隋朝正统,他就必须派兵统一全国。而他自己又不方便带兵,且又信不过外姓功臣,便把兵权交给了信得过的宗亲。
  在李世民坐大期间,因创业太顺利,李渊心态麻痹,觉得李世民不过是个20岁的孩子(想想如果你52岁称帝,会怎么看20岁的儿子),掀不起什么风浪,便没太当回事。以致玩脱了,没能阻止李世民从弱到强,尾大不掉。
  而待李世民坐大后,李渊又继续天真的认为只靠君父的身份和礼法就能压制李世民,没对李世民下狠手。(李渊也有对李世民下不去手的因素,毕竟是自己亲儿子)
  其实他哪里知道,所谓的压制,无非是李世民碍着面子,不想掀桌子的结果。
  以当时李世民的实力来说,想当皇帝,他大可撕破脸。李世民愿意争太子位,那只是因为李渊已经称帝。李世民不想吃相难看,只能是走个程序,卖亲爹面子。
  当年刘邦称帝后,他爹要给他行礼,吓得刘邦给爹封了个太上皇。孝道在古代一直是是很重要的。
  李渊要不是李世民亲爹,估计他早就落水而亡了。
  然而,即便是李世民愿意坐下来玩。在李渊和李建成的大本营长安,不用军事手段,仅仅采用有限政治斗争,不掀桌子的斗争,李建成被李世民也是逼得节节败退,要靠诬陷等手段才能压制李世民。
  最终,李世民与李建成、李元吉翻脸,搞出玄武门之变。说白了,还是因为李建成在自己大本营也按不住李世民。
  说到玄武门之变,也是一大奇观。
  李建成以太子身份在长安经营九年,李渊也拉偏架,比如为了遏制李世民,他把守卫皇宫的十六卫中的不少职务都给了太子党,李元吉更是做了门下省侍中兼左卫大将军,负责监管禁军调度,直接参与值守玄武门。
  李建成自己的长林兵也有李渊的默许,屯驻于皇宫北面不远处。
  然并卵。李世民还是轻而易举买通驻守玄武门的将领常何,带人先设伏干掉了哥哥弟弟,又全副武装进入玄武门,将李渊软禁。
  从头至尾,中间连一点信息都没泄露。仿佛李渊和李建成是新搬来的,在长安和宫廷内没有一个心腹。(李世民的秦王府不在长安城内)
  这太可怕了。李渊、李建成、李元吉,就是三个瞎子。在自己老窝都能被拿下。论打仗,他们不如李世民。论玩阴的,他们也不如李世民。
  虽然李渊想让李建成作为继承人,但是还是不会让李建成手中有兵权的,原因有二:其一,太子不应该上阵打仗,不然战死怎么办;其二,李渊害怕太子执掌兵权谋反,已经让他监管文臣了。其三,制度影响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的分析一下这三点原因 一、李渊害怕李建成战死
  当时的李渊,深知在外领兵作战的危险,稍有不慎,就会殒命沙场,这可是李渊不愿意见到的。
  因为李建成是李渊与窦皇后的长子,当时李氏宗族习武之风培养了李建成的政治、军事才能,他对于关系身家安危的大事不会无动于衷,因而当时是李渊反隋建唐的重要参与者。
  李渊对于自己的大儿子,可是十分喜欢的,当年李建成跟随李渊征战沙场,多次拼杀。隋朝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起兵反隋,密召建成与弟元吉至太原。六月,义军建旗发兵,建成受命率众攻取西河。九日往返,义军首战告捷。李渊建大将军府,授建成左领军大都督,统左三军,封陇西郡公。
  后来,他指挥和参与指挥的西河之战、霍邑之战、潼关之战、长安之战都充分显示出其长远的战略眼光和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所以李渊不让李建成灾出去打仗,是害怕李建成战死沙场。二、李渊其实也害怕太子拥兵自重
  在李渊的心里,是打算将兵权和朝政大全放在不同人的手上,于是才有了李建成在朝中处理朝政,李世民在外征战打江山。虽然李世民手握重兵,但是李渊认为,朝廷的政治和财政大权才是最重要的,武将最终还是在为朝廷卖命,而不是为了李世民。
  李渊想法没有错,因为后来玄武门事变,李世民也是打的一个时间差,而不是说率领全部将士一起谋反。
  李渊已经将监国的权利交给李建成了,他害怕李建成如果手中再有兵权,万一有一天李建成皇太子当腻了,想篡位,那手中政权、兵权在握的李建成将无人能挡。所以他才允许李世民手握重兵。
  那为什么不让李元吉去打仗呢?因为李世民更有领兵才能吗,况且李渊也是万万没想到自己的这个儿子会杀兄篡位啊。三、制度影响
  这也是唐高祖时期用的制度模式了,太子李建成主政,秦王李世民主军。这个制度模式大约是在三国时期东吴领导者孙权最先试用的制度,而后由晋武帝司马炎完善正式使用。
  当时司马炎所用的完整版本的制度模式是:太子、一个亲王、两个外戚。四种不同的政治势力四维一体,共同拱卫中央朝堂的稳定。外圈辅以强大,甚至庞大的宗室诸王捍卫边境。这样一来,权利不会集中,任何人想做一些不好的事情之前,都需要考虑其他手握大权的人,相互牵制。
  这套布局的核心部分就是,太子和亲王互相牵制,俗称太子主政、次子主军,或者太子次子并重。李世民能招揽谋臣武将,得益于这个制度。试想,但凡有本事试图从军封侯拜相的将帅之才,必然要进入李世民的队伍行列里来。
  加入到李建成的队伍有什么用呢,还不是会分到李世民手下,于是李世民手下将领越来越多,再加上李世民常年在外打仗,不可能把军权交到李建成手里,如果军权由李建成负责的话,什么事情都需要请示,再等批复,那这么一来什么战机都延误了。结语
  所以说,唐太宗李世民能够手握重兵,一方面是自己的努力,更重要的就是李渊的意愿,李渊本想分权治理,但是做的不够彻底,让兵权归于一人之手,这也是李渊被迫退位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关注小太阳,每天都有新鲜的历史知识双手奉上哦。
  我谈谈我的看法。
  李渊之所以让李世民掌兵,并不全是李渊的主观意图,而是武德年间统一战争的形势造成的。
  李渊作为皇帝,并不傻,他很清楚让李世民一人掌兵征伐的问题所在,李渊很早就开始采取措施,希望能分散李世民的兵权和军功。
  武德元年(618)李世民率军力挽狂澜,击败了对李唐构成致命威胁的薛秦政权,李世民在唐军中的威望也快速上升。对此,李渊是很敏锐的感受到了的,因此,击败薛秦、消除了迫在眉睫的威胁后,李渊迅速采取措施,分散李世民的兵权和军功,武德二年(619),李渊布置了四面出击的计划:
  李建成领兵接应凉州的安兴贵、安修仁兄弟归降;
  李元吉领兵坐镇并州,保护李唐的龙兴之地;
  李瑗、李孝恭等领兵经略山南(终南山以南),对付朱粲、萧铣等割据势力;
  李神通领兵经略山东(太行山以东,大致现在的河北和山东),对付宇文化及残部、以及窦建德;
  李世民名义上经略河南,对付王世充,之所以说是"名义上",是因为,李渊虽然授予李世民陕东道行台,但是,却不给李世民下达正式出兵的命令,让李世民在长春宫闲呆着。
  从政治正确的角度看,李渊做的可谓滴水不漏,照李渊如此安排,确实可以成功的分掉李世民的兵权和军功。
  但是,这是在打仗,刀头舔血的事儿,不是谁都能做的,李唐的敌手们,也不会自愿配合李渊做成此事。结果,就在武德二年(619),除了李瑗、李孝恭的山南道暂未出现大的差错外,李唐几乎出现了全局崩坏的局面:
  李建成率军接应凉州归降,结果驰猎过度,唐军士兵大量逃亡;
  李神通经略山东,被窦建德杀得大败,几乎全军覆没,李神通本人也被窦建德俘获;
  李世民闲坐长春宫,无法行动,王世充趁机在河南四处出击,把原本已经投降李唐的李密旧部杀了个落花流水,能进忠义传的都进了忠义传;
  李元吉坐镇并州,突然遭到刘武周入侵,李元吉部署失当,一败再败,李渊为了救援并州,先后派出姜宝谊、李仲文、裴寂、刘弘基、李孝基等多批援军增援,结果有一个算一个,都被刘武周麾下悍将宋金刚彻底击溃。
  可以说,到了武德二年(619)十月的时候,李唐已经到了命悬一线的地步,当时李渊在关中能拿出手的部队,竟然只有区区3万人左右,如果这几万人再有闪失,李唐在关中地区就真的悬了。
  在这种情况下,李唐政权的生死存亡成为了首要问题,李唐内部的权力斗争和制衡必须要放到次要位置。因此,李渊才不得不屈尊请出李世民挽救危局。而李世民临危受命,率领当时仅有的3万军队出征河东,结果迅速扭转了河东战局,至武德三年(620)四月,彻底击败刘武周、宋金刚,收复并州。后又在武德四年(621)五月在武牢关俘获窦建德,并迫使王世充投降。在武德五年(622)又平定了第一次起兵的刘黑闼,并促使称雄江淮的杜伏威归降。
  等到武德五年(622)李唐大局已定的时候,我们发现,李世民在唐军之中的军功、兵权和威望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不是李渊想让李世民掌握兵权,而是武德初年的形势迫使李渊不得不让李世民率军出征。如果李渊不让李世民掌握重兵,那李唐的江山也就别想要了。
  以上是我的一点简单分析,欢迎大家讨论。
  如对唐朝历史感兴趣,请关注我,继续深入讨论。
  李建成是李渊的嫡长子,李渊从一开始就打定了主意立李建成为太子,这在礼法上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可是偏偏又出了一个变数,那就是手握重兵并且始终野心勃勃的李世民,也有意去争夺那个位置。
  既然李渊从一开始就认定了李建成,也一直在扶持和培养李建成,那他又为何让李世民手握重兵?
  司马光在通鉴中写了这么一句话:"然高祖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
  此话何意?
  李渊之所以能够成为最后的赢家,坐上了那个无数人梦寐以求的位置,全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功劳!
  司马光这句话或许有些许夸大,但是反过来看,倘若没有李世民的话,李渊还真没办法成为最后的赢家。
  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三人,谁最有才华?毋庸置疑是李世民,李建成虽然也不错,可却逊色于世民。
  雄才伟略,李建成不如李世民。
  政治手腕,李建成不如李世民。
  军事才华,李建成不如李世民。
  拉拢人心,李建成不如李世民。
  处事果决,李建成不如李世民。
  李建成唯一强过李世民的优势,就是他的嫡长子身份,倘若没有这个身份的话,他恐怕没机会和李世民一争。
  又因为李建成是嫡长子,所以被李渊立为太子,成为了太子之后,所谓"千金之躯,不立危墙之下",让他带兵那就不太现实了。
  从李建成少有的几次带兵记录来看,他或许是一个不错的将才,但却绝非将将之才。
  然而李世民的表现却极为出乎李渊的意料,绝对是百年难得一遇的将将之才,不让他带兵让谁带?
  至少李世民是李渊的儿子,让他带兵,总比让别人带兵更让李渊放心。
  李世民这个人年轻的时候又是出了名的不畏生死,动不动就身先士卒,几次让自己陷入生死危机。
  若不是收了一群猛将的话,动不动身先士卒的李世民很可能早就没了。
  李世民在军中威望为什么这么高,手下那帮粗人为什么一个个对他死心塌地?就是这么换来的。
  他越是拼命,立的功劳就越多,然后职位就越高;职位越高,他手下的人就越多,最后就成了尾大不掉之势。
  因为李世民功劳实在太大,李渊都对他封无可封、赏无可赏,无奈之下才不得不允许他开了天策府。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并不是李渊想让李世民手握重兵,而是没有办法。
  他总不能放着这么一个有本事的儿子不用,却去用外人吧?
  让李世民手握重兵是没有办法,可是后来发生在临湖殿外的那一幕,那就是李渊无意之下犯的错误了。
  也怪李建成自己处事始终犹犹豫豫,无世民那种果决之风,这才让他在占尽优势的情况下一败涂地。
  不过,也没什么好可惜的。
  从李建成和李世民二人的性格和能力等等方面来看,李世民终究是比李建成更适合坐那个位置。
  也只有李世民,才能开创贞观之治,才能带领大唐走向盛世。
  李建成或也可成为一代不错的帝王,然而比起李世民来则多有不如。
  唐朝的开局就风起云涌,主要是因为天下诸侯都自称为皇帝,皇帝每天都在换人,所以唐王朝内部也不例外,对于储君之争,李世民和李建成其实心里早就有数了。01李渊的权谋之术,被李世民给破坏了。
  李渊作为李唐王朝的开创者,绝不会像历史上所说的那样无能。所有的功劳都是李世民的吗?就连李渊造反都要听儿子李世民的?
  这历史篡改的未免也太严重了,如果真的是这样,李渊早就应该退位,让李世民来做个皇帝才对,事实上却不是如此。
  所有重大战争的决定权,始终掌握在李渊的手里。对于全国军事战略上的统筹,也只有李渊一个人说了算,李世民最多就是李渊手里的一个打手罢了。
  六月己卯,太子与齐王至自河东,帝欢甚。裴寂等乃因太子、秦王等入启, 请依伊尹放太甲,霍光废昌邑故事,废皇帝而立代王,兴义兵以檄郡县,改旗帜 以示突厥,师出有名,以辑夷夏。---《大唐创业起居注》
  那么李渊为什么要培养李世民这么一个打手呢?其实我们需要了解一下唐朝之前的状况,皇权旁落是常有的事情,杨坚从自己外孙手里夺取皇权的时候,那眼睛都不会眨一下的。
  所以说亲情跟皇权比起来,皇帝还是更加看中皇权。于是就出现了一个奇怪的问题,太子李建成如果一家独大的话,岂不是过早地就要取代李渊的重要性了?
  因为大臣们都会懂得投机,老皇帝说不定哪天就走了,那他们一定会先投靠到新皇帝身边,为自己求个荣华富贵。
  所以李渊不希望这种事情发生,于是机不断给李世民增加立功的机会。他希望李世民用功劳能够制衡太子李建成。以此达到一个平衡状态,让大臣们什么也看不透。
  到底老爷子将来会把换我给传给谁?大臣们都不知道。与其下注下错人,倒不如不下注,一直跟着老爷子混好了。这是李渊的理想状态,其实历朝历代很多皇帝都这么玩过,比如孙权、曹操,不过基本都玩脱线了。
  02李世民玩了一把暴力解决问题,让李渊措手不及。
  只要俩儿子能够互相制衡,那么朝中大臣就会全都听从李渊的调遣。这是李渊最希望看到的状态,不过很可惜的是,他俩儿子又不是傻瓜,早就看出了这一点。
  看破不说破的原因是,这件事他们压根就没办法解决。为什么呢?因为他们都想做皇帝,没有哪个人愿意退出的。
  这就造成了李建成和李世民更加疯狂地攀比,李渊笑得合不拢嘴,要的就是这种节奏。谁曾想,事情渐渐有些超出了李渊的预料。
  十一月甲申,命皇太子率兵讨刘黑闼。丙申,幸宜州,简阅将士。十二月丙辰,校猎于华池。庚申,至自宜州。皇太子破刘黑闼于魏州,斩之,山东平。---《旧唐书》
  李渊的权谋之术玩得确实不错,很可惜的是,他把自己给玩脱线了。因为李建成和李世民手里都有一定的兵权,所以两个人斗争到了最后,居然准备动刀兵了。
  这是已经到了生死关头,在皇位面前,亲兄弟也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就是这么简单粗暴。李世民和李建成都谋划了玄武门之变,只不过李建成没有预料到李世民的手下如此强悍。
  按照历史的记载,李建成在玄武门也是有准备的,只不过他的准备相比较而言,稍微薄弱了一些。由此可见,李世民的准备是十分充足的。
  作为一个久经战阵的将领,他不可能让自己打一场没有准备的战争。所以李世民带上了自己的文武大臣,所有人马一起出动,最终在玄武门把李建成给宰了。
  03李渊被李世民架空,自作自受的结果出现了。
  说实话,李世民对李渊算是不错了。很多通过宫廷政变夺取政权的皇帝,对自己的老爸都不会有太好的处理方式。
  比如说齐桓公、梁武帝这些人就是死了,儿子们也没想到为他们收尸。可见皇位争夺战中,李世民算是比较仁慈的那个人了。
  不杀几个亲兄弟,还真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政变登基的。李世民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以后,立刻带人进宫,当时李渊正在小船上游湖。
  四日,太宗将左右九人至玄武门自卫。高祖已召裴寂、萧瑀、陈叔达、封伦、宇文士及、窦诞、颜师古等,欲令穷覆其事。建成、元吉行至临湖殿,觉变,即回马,将东归宫府。太宗随而呼之,元吉马上张弓,再三不彀。太宗乃射之,建成应弦而毙。---《旧唐书》
  看到李世民带着这么多人来,吓得差点跳河里去。其实玄武门之变他已经有所耳闻,之所以不管不顾,只有一个原因,他早就被李世民给控制住了。
  李世民获胜回来以后,许诺自己的老爸:你可以在后宫随便玩乐,生多少孩子都没关系,只要把皇位交出来就行了。
  无奈之下,李渊只好交出了皇位,成为了开国之君中唯一一个做太上皇的皇帝。李渊这完全属于自作自受,他懂得权衡皇子们的势力,却不懂得万事都有一个度,一旦超过了那个度,一切都会失控。
  显然这件事中李渊就没有能够把握住那个度,皇子之间的争端,已经上升到兵戎相见的地步了,而李渊却依旧视而不见,实在是愚蠢。
  总结:抢班夺权不可耻,做不好皇帝才可耻。
  李世民杀害两个兄弟,从而夺取了皇位。这件事很可耻吗?换做普通老百姓的家庭来说,当然是相当可耻的,而且是不可原谅的那种。
  可是李世民是黄家子孙,身份的特殊性也证明了他不可能像普通人一样去思考问题。皇位只有一个,任何一个兄弟夺取了皇位,都会铲除那些威胁皇位的皇子。
  这就是摆在李世民跟前的必做题,他只能选择奋起一搏,否则那就是任人鱼肉。所以我觉得李世民这么做,相对于他这个位置上的人来说,并没有什么可耻的。
  反倒是如果李世民抢到了皇位,从此过上了骄奢淫逸的生活,这才是最可耻的。李世民用行动告诉我们,他是一个好皇帝,登基的手段不管如何,他在登基以后,都做到了爱民如子,发展经济文化,将李唐王朝打造成封建社会的一个巅峰时代。
  这就是李世民存在的最重要的意义,他虽然只做了二十多年的皇帝,却成为了千古皇帝们的表率,主要就是因为李世民是个知错就改、敢于做事的好皇帝。
  以那个时代的标准来看,这世上不缺少一个拥有善良心肠的人,因为有很多。唯独缺少一个善于治理国家的明君。李世民可以做一个善良的人,但是那样的话,他铁定就做不了皇帝,也就无法开创贞观之治了。
  至于李建成是否能够像李世民一样优秀,这谁能知道呢?历史没有假设,历史更不容许重来。 参考资料:《旧唐书》、《大唐创业起居注》
  李世民,上天的选择。李建成,李渊的选择!唐国公李渊,和窦氏合作共生了四个儿子,长子李建成,生于公元589年,次子李世民,生于公元598年,三子李元霸16岁去世,四子李元吉,生于公元603年。为什么要把李渊的几个儿子的生辰排列出来,因为时间非常重要。就像股票交易一样,选择的卖点非常重要,否则就是股票大幅上涨,也只是坐了一个过山车爽了一把而已。历史记载李渊晋阳骑兵是公园617年,我们再看李渊几个儿子的年龄:李建成的年龄是28岁,正是春风得意的年龄,身体健康,无病无灾。李世民刚好19岁,年龄稍稍小了一点,刚刚过了法定可以抽烟的年纪,对自己的行为可以负责了。李元霸已经死了,也不算夭折。李元吉才13岁,注定只能躲在后台看大家表演。所以按正常人的思维,无疑所有的人都会对李建成这个年纪的人做事放心一点。李渊肯定也是这样,对李建成给予厚望。但历史书还有一个比较隐晦的描写,就是李世民一直跟在李渊身边,而李建成在李渊起兵那一年,李建成却和李元吉在河东居住。这一点只说明了一点,李建成是嫡长子,按照当时的继承制度,如果没有隋炀帝把大隋祸害掉,李建成是一个标准的继承人。但李渊最喜欢的却未必是李建成,否则李渊也不会时刻把李世民带在身边。
  在有了充分的背景介绍之后,我们才可以有分析的依据,才能真正揭开天可汗李世民"杀兄屠弟"的真相,才可以看清李渊当时扮演的真正角色!1)李建成,真正的法定继承人。
  让人非常奇怪的是,很多人都认为李世民在"玄武门事变"之后篡改的史书。但事实上我们现在看到的关于李建成的身世却十分正面,这让人颇有点迷惑不解,李世民到底是怎么篡改的史书,不应该把李建成写出十恶不赦才算真实吗?
  要知道昌邑王刘贺从被霍光扶上皇位,到被霍光废掉,短短的二十几天,犯下了一千多条罪。这也是史书的记载。这样看来,李建成这么清白英武的历史,李世民还真没怎么下手,做人还是很坦荡的,要不然李建成短短三十七年的生命,犯下的罪行应该以十万为单位。
  李建成非但没有罪恶多的黄河都装不下洗不清,反而无论是行军打仗还是治理国家,都颇有功绩。也算是给自己留下一个好名声。理论上来讲,这段历史史书记载的还算可信。
  李建成是李渊的嫡长子,是李渊爵位的合法继承人。所以,每当李渊的地位提高一点,李建成就跟着水涨船高。当李渊成了皇帝,李建成就顺利的从世子过度到太子。成了大唐合法的继承人,得到李渊的认可。
  这对李建成来说是好事,也是坏事。好事是靠着出生早,理所当然的当上了太子,成了万众瞩目的人物,人生达到了高潮。成了群臣巴结的对象。
  坏事李建成可能没有想明白,就是他这个太子是乱世的太子。先不要说乱世的太子怎么样,先看看乱世的皇帝怎么样。
  排在第一位就是汉献帝,被曹丞相"挟天子而令诸侯",屁股坐在皇位上的黄金傀儡。而曹丞相最大的依仗就是魏国的每一寸土地都是他靠实力打下来的。
  第二位就是晋恭帝司马德文,被宋王刘裕降封为零陵王,真是一夜归零。从此东晋灭亡,刘宋开启了南北朝的南朝时代。而刘裕正是凭借着杰出的军事才华,南征北战,从一个微末小卒成长成为宋王。这还是和司马家族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就夺了东晋的江山。
  所以天下大乱的时候,比的是谁的拳头硬。这一点上李建成明显比李世民差远了。因为当时能打赢的战争几乎都是李世民打的,李建成几乎没有拿的出手的数据。
  所以李建成是法定的继承人,但这个法定的继承人却有一个致命的短板,就是军事能力。没有一群骄兵悍将的支持,在乱世做皇帝都没有底气,更何况做太子。2)李渊最喜欢的也是最致命的
  李渊非常喜欢李世民,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因为李渊每一次作出重大决定时时候,就是李世民在身边。晋阳起兵这么大的事,事关整个家族存亡的关键时刻,李渊竟然没有找李建成商量。只能说,李建成在李渊心目中的地位,没有想象的那么高。如果李建成真的能力非凡,在李渊心目中地位非常高,那么晋阳起兵决定之前,李渊必定要想方设法把李建成接到晋阳。这一点可以参照当年我们决定出兵朝鲜前,一代伟人直接派飞机把彭总接到北京。当时仅仅是出兵朝鲜,而李渊面临的是家族的存亡,这么大的事没找李建成商量,李建成没有参与决断,可见李建成当时的地位和能力。
  事实上李渊的选择非常正确,李世民不但有政治眼光,更有军事眼光。从晋阳起兵,到拿下长安,李世民居功至伟。李渊在晋阳起兵的时候,总共的兵力不到三万人,但到了围攻长安的时候,李世民自己领导的军队就有十三万人。这是什么概念,也就是说,李世民在非常短的时间里,已经把自己发展成一个巨无霸,统帅的兵力占到当时李渊部队的二分之一还多。有这样能力超强的儿子,是李渊的骄傲,也是李渊敢于坐上皇位的最大依仗。
  李世民后来的表现越来越让李渊喜欢。李世民究竟有哪些耀眼的表现呢?第一,击败西凉的薛举和薛仁果父子。
  因为当时是乱世,所以造反的人比比皆是。李渊起兵攻占了长安,但别人也不是傻子,西凉的薛举和他儿子薛仁果也率领三十万人打到扶风,离长安只有一步之遥。这时候不用李渊说,生性好强的李世民率领自己的队伍就和薛举干了一仗,结果打的薛举满地找牙,一口气跑回兰州吃拉面去了。
  后来李世民就生病了,在李世民生病期间,薛举父子又卷土重来。这一次把大唐打的满地找牙。李渊在,李建成也在,没有一个人能挡得住薛举父子的进攻。最后还是李世民病好了,重新率领军队,这才灭了薛举父子。
  第二,灭了刘武周宋金刚。
  宋金刚也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将领,率领不到两万军队,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不但拿下了李渊的老巢晋阳,还活捉了李渊手下得力的大将军永安王李孝基和于筠、独孤怀恩、唐俭,兵锋直至长安,李渊都在长安坐不住了,到距离黄河不远的蒲津关督战。这个时候,李建成还是没有任何表现。
  最后在各路失败的时候,还是最后出场李世民力挽狂澜,用了三天时间,把宋金刚打了大半年才得到的土地全部收回,这一战直接奠定了李世民无可替代的军事地位。
  第三,擒窦建德抓王世充。
  王世充在隋末的群雄中非常出名,因为王世充曾今击败了当时闻名天下的蒲山公李密。当年的李密让李渊写信的时候都要自称小弟,可见李密的威风。但还是被王世充击败。
  而窦建德更是英雄,在河北实行仁政收复了当地的人心。被誉为最有可能得太下的人。但唯一的缺陷就是,就是他没有李世民这样的军事才华。能力不足以支撑起梦想。
  李世民一次东征,抓获了两个当世枭雄,军事声誉达到了巅峰。这样的军事天才,早已经不是李渊能制衡的了,更别说李建成。
  所以李渊快乐着并痛苦者,把已经没法再封的李世民封为"天策上将"。老天爷给的上将军。而李世民手下人才济济,早已经超过了朝堂。这时候的李世民,为天下兵马总管,一言可以决定天下的归属。这个时候,早已经不甘心把自己打下的江山拱手让人。
  所以造成李世民位高权重的原因不是李渊,而是当时的时局,时局需要李世民这样的天才。如果没有李世民,也许大唐只是昙花一现,像王世充和窦建德一样,像流星一闪而过,不可能有盛世大唐。3)李世民,人才在皇权下的悲哀!
  其实李世民应该算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他代表着所有天才的命运。屈原投江,贾谊早死,岳飞莫须有。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才华太高不容于世。因为他们是天才,平凡的世人根本不可能理解他们。因此,才怀揣着绝世才华,匆匆的离开这个人世间。
  李世民是李渊的二儿子,身负绝世才华,是晋阳起兵的主要参与决策者。在大唐建国的时候一直冲在最前面,灭掉了大唐几乎一半以上的敌人。可以说居功至伟。
  现在天下打下来了,却是有没有多少功劳的李建成坐享其成,可想而知李世民心里会有多别扭,自己费了千辛万苦才娶来的媳妇,李建成却入了洞房。这种事无论是谁都不会忍下去。
  什么兄弟之情,多劳多得,少劳少得,这是最公平的法则,一旦不公平就会产生怨气而强烈反弹。更何况李世民的功劳越大,李建成对他就越嫉妒,就越想让李世民死。因为李世民活着就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就是李世民不造反,等李渊死了,李世民仍然活不了。
  所以这就是一个悖论,在皇权时代和专制社会,越有功劳就死的越快,越有能力,受到的打击就越大。李世民就是一个标本一样的例子。
  为什么李世民要必死,就是因为有李建成这样不劳而获的人的存在。所以人才的悲哀在当时的社会是注定的,即使是封建时代最辉煌的时候,人才仍然得不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也就是说,几千年的封建时代,一直在浪费和扼杀人才。这才是王朝完美循环的根本原因。因为人才活着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千百年来,一直在争夺生存权,根本不要奢谈理想。
  李世民之所以没有被李渊和李建成干掉的原因,是因为李渊其实一直偏爱着李世民,他疼爱着这个能力超强的孩子,不想为李建成扫清障碍。如果李世民不是李渊的儿子,李渊也会像刘邦和朱元璋一样,毫不留情的干掉这些对皇位有威胁的人。这才是人才最大的悲哀。
  李渊的袒护给了李世民底气。这也是他敢放手一搏的最大依仗。因为他的对手只有跟他势均力敌的李建成。而不是要他去对待整个大唐帝国。
  所以李世民的目标非常清晰,最大限度的分化瓦解李建成的势力。把自己的敌人的数量降低到最低。这一点,李建成拍马都赶不上李世民。李建成一直在围堵李世民,围堵李世民手下的所有人。明显缺乏战略眼光。分化瓦解才是最有效的手段。而不是集中打击。
  大自然之所以缤纷多彩,最大的依仗还是"丛林法则",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一个国家要想强盛,李世民建立的大唐给出了答案:只有让人才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才能创造出盛世大唐!任人唯亲的用人制度,是埋葬王朝的最好武器。综上所述:李世民的成功充满了偶然性,这也只能是最需要人才的创业时代才会有的机会。因为英明的李渊喜欢他这个才华出众的儿子。而李世民出众的军事能力,在乱世是打江山的必要因素。所以李渊只能让李世民在战场上赢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所以不但李渊无奈,李建成更无奈。如果李建成真的是军事才华出众,早就亲自上阵打下自己的万里江山,不会让李世民独享得胜归来马踏长安的风光。是男儿哪个不想指挥千军万马,纵横天下!
  李渊心里的继承人一直是李建成吗?从史料看来,也许不完全是这样。但无论如何,他都是玄武门事变的第一责任人——英明一世、糊涂一时,如果不是他的当断不断,兄弟阋于墙的惨案极大可能不会发生。
  相对于其他开国帝王,李渊在唐朝史书中的形象并不怎么突出,这其中的原因无须赘述;但纵观隋末的表现,他称得上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更是李唐王朝的实际奠基人。在当时的乱世中,李氏家族起兵的时机并不是最早,很长一段时期内也并不是最强的势力,但为啥能迅速异军突起,并对窦建德、薛举父子、李密等等同行形成优势呢?李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是他的身份带来的特殊资源优势。
  我们都知道,李渊的身份贵气十足:他的祖父李虎是北周"八柱国",位居关陇集团统治核心;李渊七岁就袭封了家族的唐国公爵位,长大后,由于"倜傥豁达,任性真率,宽 仁容众"的性格,他在贵族圈内外都深受欢迎;
  而李渊的姨妈是史上有名的独孤皇后,姨夫正是被西方人视为中国第二号皇帝的隋文帝杨坚。"文帝独孤皇后,即高祖从母也, 由是特见亲爱",这两位亲人对李渊特别照顾。在最高首脑的关照下,李渊仕途亨通、官越做越大,在隋朝整个统治集团中具备了可观的影响力、号召力。
  《旧唐书》也承认:"高祖历试中外,素树恩德,及是结纳豪杰,众多款附"。顶级贵族资源、多年的官场生涯、大气的性格,让他积累了令人艳羡的人脉。这里所指的"豪杰",当然不单单指的是关陇集团内的人员,也包括他先后担任过行政长官的谯、陇、岐等州的豪强。
  正是由于这些出色表现,在表弟杨广即位后,李渊遭到了重点猜忌,因此他甚至不得不用酒色与贿赂来麻痹对方。事实证明这一招很有效,随着隋炀帝南下扬州,李渊获得了太原留守的职务。在这一北方重镇,他受命外抗匈奴、内平起义,获得了独掌一方、积蓄实力的机会。
  按照史书中的说法,李渊太原起兵是被李世民、刘文静推动的;为了逼其造反,甚至还鼓动裴寂私下安排晋阳宫内的宫女服侍李渊、让其惹上杀头的欺君之罪。
  真实的历史无法脑补,但根据常理,当时已五十岁、历经官场阅人无数、轻松驾驭一众豪杰的李渊,在面对隋末乱局时,不大可能毫无主见、无动于衷,全程被年仅18岁儿子推着走。
  李世民确实是个不世出的顶级人物,但没人生下来就是领袖,想要展示才华、获得人们的认可与追随,这客观上需要一个过程。李氏起兵,领袖自然是威望、阅历、名声、资源、手段都在当时位居顶流的李渊。
  从李渊前期对抗突厥、镇压母端儿/柴保昌等起义军的手段来看,他是一个富有谋略、能征善战的政治家、军事家。相比较年轻气盛的李世民,李渊的优势是隐忍、谨慎,在蛰伏中捕捉机会。就像王夫之评价的那样:"高祖慎之又慎,迟回而不迫起,故秦王之阴结豪杰,高祖不知也,非不知也,王勇于有为,而高祖坚忍自持,姑且听之而以静镇之也。"对于儿子的所作所为,李渊心知肚明,只是故意隐忍静待时机。
  决定起兵后,李渊展示出了自己的眼界与手段。他以雷厉风行之势,巩固后方、铲除异己、外联突厥、开仓放粮,随后举起义兵的大旗杀向长安。
  李渊直奔关中,不仅是为了占据这一"形胜之地",更关键的原因在于:关中是北周、隋朝的统治中心,是关陇集团的根据地,更是李渊资源的集中地区。只要占据了这里,李渊的事也就变了性质:不是反叛,而是继承了关陇集团的衣钵——出自十二大将军之列的杨氏将天下带向崩坏,那么由出自八柱国的李家出来收拾乱局,接手周、隋两朝的统治资源自然顺理成章。
  在这个过程中,李渊的号召力得到了充分展现。比如当他住在长春宫时,"关中士民归之者如市",当时的长安还在隋朝手中,关中豪杰百姓已经迫不及待的前来投靠,可见对于李渊夺权,关中上下发自内心没有排斥感。
  攻打长安时,李渊再次展现了自己的政治智慧,他保护隋朝宗室,宣布"犯隋七庙及宗室者,罪三族",以此获取了中立势力的好感;攻下长安后,他命人搜集图籍、约法十二条,然后立代王为皇帝,尊隋炀帝为太上皇......手段老辣、步步为营,几乎是完整演示了"合法"谋朝篡位的流程。
  我们可以这样说:在进入长安前,李渊的一切表现完全吻合一位开国皇帝必备的素质。但这并不是说他随后的表现不佳,而是指他在一个关键的事项上犯了大错:亲手培育起了无人可比的李世民,却无法处理随后带来的争储矛盾。
  从李渊起兵之初的人事安排我们可以发现,他偏向让自己的儿子掌握军权(太原起兵时,李建成为陇西公、指挥左军,李世民为燉煌公、指挥右军,李元吉镇守太原);而在称帝后,他按照传统的宗法制立嫡长子李建成为太子。但储君不可擅动,此时的李唐王朝只是占据了关中、太原等地,艰巨的带兵作战工作,自然落到了初露锋芒的李世民身上。
  在接下来的五年里,李世民担任唐军统帅,几乎包揽了打下中原、西北的所有战功。刘武周、薛举父子、王世充、窦建德,这些最强悍的敌人,无不倒在了军事才华卓越的秦王脚下。
  而为了表彰儿子的战功,李渊不断对其加官进爵。最初是右武候大将军、太尉、使持节、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节度蒲、陕、河北诸总管兵马;
  到了公元621年,由于李世民创造了一举灭掉王世充、窦建德两大强敌的旷古烁今战绩,李渊认为,儿子的功劳太大了,以往的所有官衔都无法彰显他的功勋,于是加封了史上罕见的殊荣:"乃加号天策上将,领司徒、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位在王公上,增邑户至三万,赐衮冕、金辂、双璧、黄金六千斤,前后鼓吹九部之乐,班剑四十人。"
  李世民此时地位,已碾压所有藩王,仅仅处于太子之下。更重要的是,他已经掌握了关东地区的军政大权。
  那么,李渊作为一名成熟的政治家,就没担心过会出现"功高震主"的情况吗?由于父子关系,李世民也许震不了李渊,但对李建成而言无疑是巨大的威胁。
  李渊确实尝试过压制李世民,公元619年,他曾杀鸡儆猴,以莫须有的罪名杀掉了太原起兵的元勋、李世民的死党刘文静;其后,当刘武周进攻太原时,虽然形势不利,李渊也故意不起用李世民。但随着形势的恶化、河东领地几乎丢失殆尽,最终他还是无奈面对一个现实:只有二儿子能够对付得了刘武周。
  随后李世民临危受命,带上关中全部兵马北上,在极度不利的情况下扭转了局面,不仅收复了失地,甚至一路穷追猛打、除恶务尽,将刘武周、宋金刚连根拔除,顺带还收复了尉迟敬德等绝世猛将。
  李世民通过此战证明了自己的不可替代;而随后平定王世充、窦建德,更是牢牢夯实了他的特殊军政地位。但他的这一角色,已经对唐朝的权力架构产生了巨大冲击:
  李世民不甘心现有的地位,同时担心因"功高震太子"遭到针对,自然希望更进一步;而太子李建成既对李世民的威望如坐针毡,更对自己的宝座深深忧虑。双方的手下则各为其主,为了替自己争取更高利益,他们积极鼓动、配合自己的主公开展攻防战,太子、秦王两大阵营明争暗斗就此拉开。
  客观来说,双方各有优势和短板。
  李建成的优势在于官方认定的太子地位,以及多年在关中培育起来的利益群体;长安是他的势力范围,他和李元吉在这里甚至拥有两千多人的私人军队,领头的是薛万彻这种忠勇双全的猛将;
  但他的劣势就在于战功不足。因此,王珪、魏徵曾推动、协助他一举平定了窦建德余党刘黑闼,但这远远不能弥补跟李世民的差距。
  李世民的情况则相反。他掌握了关东地区的大权,军功赫赫、威名震天下,在军队中的号召力、感召力毋庸置疑。但问题在于,当主要的战事结束后,他是待在长安的,而这里是李建成的地盘。
  因此,在夺储之战中,李建成一度占据了优势。李世民也不甘示弱,他也豢养了800死士,积极为撕破脸的那一刻做准备。
  在局面愈来愈恶化的情况下,能够解决问题的也许只有李渊。他既可以当机立断、废建成立世民;也可以以皇帝的身份和权势,彻底剥夺李世民的权力、扼杀其实力和念头。对他而言,这虽有难度,但并非做不到。
  但英明了大半辈子的李渊,此时却陷入了犹豫。他不愿废掉李建成,毕竟嫡长子继承制符合规矩,何况还有隋文帝废杨勇、立杨广的惨痛教训。同时,太子李建成并无过错,而且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势力,轻易改储必定造成大范围动荡。
  但面对能力卓越、一手帮自己打天下的李世民,李渊也...

还记得使用粮票油票的那个年代吗?讲给我们零零后听听?应该是在59年五一节之后开始有限制了,60年正式拉开序幕,食堂吃饭凭饭证,供应站购货凭购货本包括肥皂,咸靣,白糖,红糖,过节供给的花生,瓜子,食用油等等。工业卷包括茶叶,手表,缝纫清朝慈禧太后真实照片,被美国博物馆珍藏,原来她长这样众所周知,中国拥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包含着古代劳动人民伟大的智慧结晶,它们以不同的形式流传到至今,比如优秀的中华传统美德,这属于文化的传承,更具象化的自然是古代的物品,像考古出土的怀孕不能吃的东西你们听过多少?怀孕不能吃的东西听到的就多了,好像每个地方都不一样,有说不能吃母猪肉的,说会发母猪疯,说不能吃羊肉的,会发羊癫疯,说不可以吃牛肉的,不然说话会说不明或者很晚说话的,还有不可以吃兔子我国70年代的外交中,中美关系解冻的原因是什么?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苏联开始了一段三驾马车时期。之后,赫鲁晓夫才逐渐成为最高领导人,随即开始就一系列的内外政策进行调整,以不断确立自己的权威。1956年召开的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杜月笙烧欠条后有无人主动归还所欠的钱?1951年8月1日晚,香港下着骤雨,病入膏肓的杜月笙躺在床上,面如死灰,神情沮丧,他在等一个人,杜月笙扫了众人一眼,长叹一声我许了个愿,若京士今天能来,我的病或许还有救,他来不来,崇祯死后是谁把他葬到陵墓的?崇祯是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他很爱大明朝,想有一番作为,想治理好国家,想做一个好皇帝,但他生不逢时再加上国家沉疴难起,虽然他已经很努力了,可是最终也没有成功,在大明朝覆灭的前夜,他因中国人里最早的共产党员,曾被列宁3次接见,不是陈独秀和李大钊说起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除了一大的13位代表,南陈北李总是绕不开的,陈独秀和李大钊相约南北建党也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佳话,他们当然也就是中国共产党初期最早的党员了。一大召开时,除李世民当初权势那么大,李渊的妃子为何不巴结李世民?李渊共有19位妃嫔,大多守身如玉,不在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选边站,但也有少数女性(如杨婕妤尹德妃)不守本份淫乱太子,公然站到了李世民的对立面!李世民的权势也挺大,为什么就没有巴结李世如果秦始皇的秦军出现在清末时期,能抵挡八国联军的进攻吗?秦始皇时期的秦军不仅规模庞大武器装备精良,更是拥有王翦蒙恬这样的名将,所以当时的秦军作战能力绝对是卓越的。但是八国联军是现代化的军队,武器方面占有较大的优势,那么如果清末和八国联军泸定桥13根铁链一万多个铁环40吨,在三百年多前是如何建造的?泸定桥又被人叫做大渡桥铁索桥,位于四川省泸定县大渡河,建成于康熙年间的1706年。康熙当年有感于川藏地区交通不便,为了加强川藏地区的文化经济交流,特意颁下谕旨修建了泸定桥。泸定桥全古人为什么要用纸糊窗?刮风下雨纸不会坏吗?是不是有什么玄机?兽皮也糊过,木板也遮过,最后选用了纸,不怕风也不怕雨,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纸呢?那么古代的窗纸,是不是像其他武侠小说所描述的用手轻轻一捅,就戳出一个洞吗?还是得费点力气呢?我们先来了解
为什么宋朝和明朝的皇帝繁衍后代的能力那么弱,而唐朝清朝的皇帝儿女众多呢?宋朝的皇帝为何生育能力差?皇帝贵为天下之主,富有四海君临天下,按理说只有他想不到,没有他得不到的,但事与愿违,许多皇帝都被子嗣问题所困扰。王朝需要发展,帝国需要传承,自古以来都是按李世民为什么敢逼李渊下台?当时李渊皇帝应该权力比李世民大啊?这个问题问得好,李世民胆敢逼皇帝李渊让位,究其原因,有四1府兵制的原因2当时几大势力集团争夺的结果3李世民下辖天策府,有将有兵,而且都是骁勇善战之辈4李渊自身的原因。这四个原因,互唐朝在唐玄宗之后,共有多少位皇帝,哪一个最有作为?严格意义上说唐玄宗之后,唐朝的皇帝应该有16个,还有两个追尊的皇帝,最后几位皇帝都是傀儡皇帝,受制于宦官权臣朱温和李茂贞等人。(唐玄宗后帝王表)此外还有两位追尊的皇帝奉天皇帝李琮和54年前,毛主席重上井冈山鲜为人知的细节革命老区井冈山,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经过历史的洗礼和沉淀,始终传递着井冈山精神。回首来时路,昂首新时代。54年前,毛泽东重上井冈山鲜为人知的一些细节,展示了一代伟人毛泽东的云水胸襟窦漪房幸运人生的背后,隐藏的是一名可怜女人的巨大牺牲要说历史上最幸运的人是谁,西汉汉文帝的皇后窦漪房绝对能够名列前茅,她的人生简直就是幸运的代名词。窦漪房以一名宫女的身份,最后幸运的成了代王的妃子,而又幸运的遇到原代王后早逝,汉文帝寇准为什么结局那么惨?寇准其实是典型的性格决定命运。寇准有两大政敌,一个是宋真宗的皇后刘娥(也就是狸猫换太子里面坏人BOSS刘妃的原型),一个是大臣丁谓。寇准跟刘娥的矛盾主要是政治上的。当时宋真宗身体不李世民的亲弟弟,13岁就被斩首,他的儿子李灵龟很有出息公元618年,隋恭帝义宁二年,李元吉等人纷纷进献祥瑞。各路大臣纷纷宣传李渊有大德,隋恭帝也知道大臣们的意思,只好效法汉献帝禅让皇帝宝座给曹丕的故事,下诏禅让帝位给李渊。李渊假惺惺推历史上,曾二次被灭国的千乘之国,中山国的辉煌与灭亡我们都知道中国历史上的战国七雄,殊不知,还有一个实力不菲的小强国,中山国,也称千乘之国,在七雄逐鹿中原而立于不败之地,中山国靠的是尚武彪悍的实力。中山国最早是由白狄建立的国家,因是西方学者古代洪水全世界都用方舟,为何中国不用?网友一针见血在世界历史上,有这么一个出奇一致的事件,它就是史前大洪水事件。许许多多神话都记载着这件事情。而更加蹊跷的是他们所记载的时间几乎一致,而那段时间,正是人类文明萌芽的阶段。史前大洪水油中国古代风评最差的两个政权,至今不被承认是正统,名称都难听在中国古代,评价一个政权的好坏是有自己的一套逻辑的,像汉朝,唐朝等朝代,文治武功鼎盛自然受到好评像秦朝,元朝,隋朝这种朝代,则有一些争议而像蜀汉这样的国家,虽说不是朝代,但也受到一清代衙门做官指南督抚位子最高,州县事务劳累,最好当知县清代衙役如果说汉承秦制,那么在清朝即可视为清承明制。尤其在政治架构和体制设置最为相似,除了内设机构名称不同,岗位称呼不同外,在吸取并取消明朝体制如宦官二十四衙门设置教训外,其余大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