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英国的一个学习摄影的中国留学生带着自己的朋友,打算去学校附近拍摄一些风景照。 在他们行进的路上,经过了一片墓地,墓地葬着的人基本上都是英国当地的人,几乎是没有除英国人之外的人在此安葬。这名中国留学生看到这个墓地之后,决定停下脚来拍张照片。 正当他走进这片墓地的时候,并且在他经常来拜访的地方,有两块墓碑已经是因为年久失修而直接被风雨推倒在地上。 见到这一幕,这名留学生内心突然有一丝凄凉。 旁边的朋友看到他如此忧伤的神情,然后对他说:"这个墓地已经是没有人来打理的地方了,所有的墓碑都看起来破败不堪,有一些墓碑直接倒下来了也是不奇怪的。" 随后,这名中国留学生便回复朋友说:"你知道这块墓碑上刻的是什么字吗?" 朋友听到他的提问之后,便仔细看了一下墓碑,然后整个人似乎是发现了什么了不起的秘密一般,抓住朋友的手说:"墓碑上的字居然是汉字,而且,我看到日期还是刻的清朝末年的时间。" 留学生又接着说:"你觉得奇怪是吧!其实,这里立着的三个墓碑以及倒在地上的墓碑,正是当时清政府在英国安葬的清朝水军,他们因为回不了中国,最终,清政府决定在英国给他们买一块地对他们进行安葬。" 这位留学生虽然是学的摄影专业,但是,他自己也是对我国历史非常的了解,可以说与许多学习历史的同学一样,了解得比较透彻,尤其是对清朝末年时期的北洋舰队和甲午海战非常感兴趣。 朋友知道之后,回复他说:"哦!原来是这样啊,难怪这里会有刻着汉字的墓碑。" 行程结束之后,留学生便将自己在墓地拍的照片寄给了中国驻英国的大使馆,并且还将此事一五一十地告知了他们。之所以这样做,就是希望这个墓地里的北洋水军的墓地可以得到修复以及更好的照料。 大使馆在收到消息之后,对此事予以高度的关注,并开始商议如何处理这件事情。 一、清朝末年的强军梦 我们知道,清朝末年的时候,清政府是非常昏庸腐败的。即使在当时他们非常的昏庸,却也为国家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 当时,洋务运动的开展就是为了建设国家,虽然还是以失败告终,但是,归根结底还是为中国后期的发展奠定了一些思想以及科技发展的基础。 1874年,日本对我国台湾省进行侵略。当时的日本可以说在大清帝国面前算不了什么,因为一直以来,日本都是被我国保护的小国,依仗着我国的庇佑,所以在刚开战的时候,举国上下都表示信心满满。 但是,最后的结局就是清政府落败,日本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这件事情过后,清政府觉得颜面尽失,一个东方大国居然被日本这样的小国家打败,要是被宣扬到世界各地,岂不是很丢脸。 于是,清政府就此事进行分析。经过一段时间的商议,他们得出结论说,之所以日本能够来侵略台湾,并且取得最后的胜利,是因为他们自己拥有非常先进的舰船。 当时的清朝虽然地大物博,却无论如何也拿不出来一艘铁甲舰的,拿得出手的只有木头做的船,此类木质结构的船运输货物还是很有优势的,用来随军作战显然是行不通,要是遇到铁甲舰,立马就会被撞的支离破碎。 清政府每次在总结战役失败的理由的时候,都不会去分析自身存在的问题,而是一味地认为都是敌人的原因。他们将问题都归结于敌人太过于强劲以及武器太过先进,所以,没有办法与之匹敌,不会去反思自身,并做出更好的改变。 这似乎是封建社会下必然会出现的结果。 不久之后,清朝群臣便上书递交朝廷。他们表示与日本交战失败的原因是因为武器落后,所以需要购置先进的武器,才能在之后有效地抵御外来的侵略。 于是,中央便下令由李鸿章负责组建北洋水师部队,且购买舰船的重任也落在了李鸿章的身上。李鸿章在得知这个命令之后,心里是有点忐忑的,因为他知道这是一个比较难完成的任务。 因为十分艰难,所以其中经历了许多的曲折。 二、购船历程艰辛 李鸿章知道要购置这样高级的舰艇,一定是要向当时发达的西方国家购置的,这也意味着清政府要向别人哈腰点头。并且,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购买一艘铁甲舰的钱就已经是天文数字,更何况是要配备四五艘。 正当李鸿章考虑如何购买舰船的时候,海关总税局的司赫德便提议说,英国有一种叫"蚊子船"的舰艇,虽然不能与铁甲舰相提并论,却也配备了具有攻击性的大炮,最主要的是物美价廉,非常适合购买。 经过多方面的考虑,李鸿章最后购买了四艘。 之后,李鸿章又再一次购入了十一艘"蚊子船",希望以此可以加强国家海防。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发现"蚊子船"是没有办法进行海战的,对敌军是没有多大杀伤力的。 李鸿章知道要是依靠"蚊子船"是没有办法加强清政府的海防建设的,于是,又与中央群臣商议说,即使铁甲舰所需资金巨大,还是需要购置铁甲舰的,不然海防难以建设。 司赫德知道这个消息后,又来向李鸿章推荐英国较为便宜的"撞击快船",并使用了一系列的说辞,最终说服了李鸿章。 这一次,李鸿章提出要求说,让中国的水军驾驶船只回国,一开始英国是严词拒绝,但在经过几次商议,还是同意说了李鸿章的要求。 商议好具体的交船日期之后,1880年12月23日,清政府决定派遣丁汝昌带着200多名北洋水师的士兵前往英国将舰船行驶回来。 丁汝昌在抵达英国后,才得知说,交船日期被迫延迟,还需要在英国暂住一段时间,这让他好是气愤,但是,在他人的国土上,自己只能忍气吞声。 对于当时的交通情况,想必大家还是有所了解的。漂洋过海的行程是几个月的时间,不像是现在几个小时的飞机就可以抵达的。 路途劳顿,再加上在别国还要居住,水土不服,总是有人不幸失去了生命。 三、为国捐躯 1881年,就有两名士兵因为身体不适,患上严重的疾病,最后治疗无效离世。又因为坐船要几个月的时间才可以回国,如果将遗体带回去是不太现实的事情。 经过考虑,最后便将他们直接葬在了英国。丁汝昌亲自去英国当地的墓地,并购买了一块土地给他们安葬。丁汝昌对此表示非常的心酸,因为作为自己部队里的士兵,自己有权利将他的遗体带回家,但却无能为力。 就这样,这两名士兵便永久地留在了英国。 第二次购船的时候,清政府依旧是派遣相应的人员前往英国进行接应。这一次,又有三位士兵因为生了疾病,最后将他们葬在了之前两名士兵安葬的地方,也好让他们有相伴的人,不至于如此的孤独。 在之后的日子里,这五位士兵的墓前都会被打扫得很干净,并且一直都有一朵小黄花会被放在墓前,这是因为第一次丁汝昌来英国的时候,他所在的部队里还有一个叫池仲佑的文秘,因为他,才让墓地得到了照顾。 池仲佑来到英国之后,因其温文儒雅的形象,受到了许多英国人的欢迎,时不时的,他还会受到英国人的宴会邀请,他便是在此期间认识了一位英国姑娘。 这位英国姑娘名叫意腻,两人可以说是一见如故,于是,之后两人便有着许多故事。意腻姑娘经常穿着红色的衣服出现在他的眼前,两人攀谈之后,觉得对方都是如此有趣的人,便决定深交。 他们告别之后,还会不停地给彼此写信,两人几乎就没有停止过交流。但愉快的日子总是短暂的,有相遇,当然就有别离。 不久之后,英国交船,部队便要回国。意腻姑娘知道这件事后,便给池仲佑送行,池仲佑便请求她说,希望她可以帮忙照顾墓地。于是,这位姑娘便会一直帮忙照顾墓地。 只是,后来时间久了,墓地便开始没人打理,逐渐开始荒废。 由此,便出现了文章开头所讲的那一幕,2016年,留学生看到破败的墓地并将照片寄交给大使馆。大使馆经过确认,确定了中国确实在英国买过地,面积仅有16.7 ,距今已经有130年的历史了,并且,这块土地上确实葬着五位清朝的水军。 实际上,这个事情不仅仅是惊动了大使馆,还使许多在当地的华人为之动容。大使馆开始与英国政府进行交涉,最后决定共同修缮墓地,当地的华人也为之捐款。国内的群众在得知消息之后,也纷纷通过协会进行捐款,希望可以尽到自己的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