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听人感慨,这个世界变化太快,"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在新中国航空工业诞生的70余年间,又经历过怎样的时代变迁? 飞机制造:从修理组装到自主研制 时间回到抗美援朝时期 1950年11月,为了粉碎美国的空中优势,苏联向中国提供了100多架米格-15喷气式歼击机等飞机的成套部件,用火车陆续运抵沈阳。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工程部东北修理总厂第五厂(航空工业沈飞前身)负责卸车、运输及参加装配工作。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五厂"的干部职工怀着一腔报国热情,将一架架组装完成的飞机送上蓝天。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飞行员驾驶的米格-15飞机,就是由航空工业沈飞的前身"五厂"组装的 四年后 1954年11月,二机部四局正式下达试制喷气式歼击机的命令。跟踪仿制的时代拉开帷幕。国营一一二厂(航空工业沈飞前身)接到的任务是以苏联的高亚声速歼击机米格-17ф为原型机进行试制。短短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国营一一二厂自力更生解决了3000多条零部件、样板不协调的难题,根据苏联专家的建议采用了"四个阶段平行作业"试制方法,进一步缩短试制周期,快速掌握了喷气式飞机的制造技术。 零件车间干部工人在生产一线向苏联专家学习先进技术 1956年7月19日,歼5首飞成功。新中国首架自制喷气式歼击机诞生,标志着我国的飞机研制完成了从修理过渡到制造的历史跨越。 这架歼5被命名为"中0101","中"代表中国,"01"代表首批,第二个"01"代表首架 1964年10月,航空人吹响了新机研制的号角,开始调动千军万马全面开展第二代歼击机的研制。 1969年7月5日,我国自主设计制造的第二代歼击机歼8成功实现首飞,随后实现了型号系列化发展,走出了我国自主研制先进战机的道路。 1969年7月5日,歼8首飞成功 时至今日 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能够同时研制两款四代战斗机的国家。歼20、"鹘鹰"等战机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 2019年,中国第四代多用途隐身战斗机"鹘鹰"惊艳巴黎航展 自主技术突破:从望尘莫及到同台竞技 20世纪50年代,我国仍以仿制苏联飞机为主,工厂即使在生产过程中遇到难题,也无权改动设计。后来,随着我国周边环境日益复杂,苏联专家走了……那一代航空人深深地感受到,新中国的航空事业,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我们必须有自己的设计机构、自主设计的飞机。 1956年8月,航空工业局在沈阳成立了我国第一个飞机设计室。在飞机设计室主任徐舜寿的带领下,包括当时26岁的顾诵芬在内的100多名年轻人,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夜以继日地工作。他们要设计一架亚声速喷气式中级教练机。 航空工业第一代设计人员在歼教1前合影(从左至右依次为:陆孝彭、叶正大、徐舜寿、王汇青、程不时、顾诵芬、汪子兴) 1958年7月26日,历时近两年研制,我国第一架自主设计的喷气式教练机歼教1首飞成功。 1958年7月26日,歼教1首飞成功 40年稍纵即逝 时间来到1998年3月23日,一个足以载入史册的日子,也是一个新的开始。 歼10第一次冲向天空,划破苍穹。 1998年3月23日,歼10首飞成功 首飞平安落地后,试飞员雷强抱着总设计师宋文骢失声痛哭:"这才是我们真正的战斗机啊!" 歼10首飞平安落地后,试飞员雷强激动落泪 歼10的研制成功,标志着多项技术创新与突破,在研制体系搭建、设计布局、系统开发、工艺制造等各个环节实现了多个"首次"。 从此,我国拥有了—— 第一款完全自行设计研制的第三代先进战斗机; 第一款采用国际先进水平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的战斗机; 第一款采用鸭翼布局的战斗机; 第一款采用腹部进气道、气泡式座舱的战斗机; 第一间航空电子系统研究室; 第一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铁鸟试验台; 第一个高度综合化航电武器系统动态模拟综合试验台; 第一个覆盖飞机研制主要领域的CAD/CAM/CAE系统; 第一次空中加油风洞试验; "边试飞边定型"科研试飞模式; 自主建立的三代机研制体系; 攻克复合材料鸭翼、S型蒙皮、大型整体机身框架等加工技术和工艺难题的宝贵经验; 以数控加工、复材构件、钛合金制造技术为代表的第三代飞机工艺制造体系; 如今,我国的航空事业已来到"20时代"。航空工业实现了从望尘莫及到同台竞技的嬗变。 2011年1月11日,航空工业首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四代隐身战斗机歼20首飞成功。 自主创新的步履不会停歇。正如歼20总设计师杨伟在第13届中国航展上说的那样: "一个平台有一个平台的使命,不仅歼20的能力会不断提升,新型的航空武器装备也会不断涌现。" "我和我的团队不会一直躺在歼20上,我们会一往无前地走下去。" 歼20双机飞行表演 大中型飞机研制:从白手起家到参天大树 1958年5月8日,中航西飞在阎良白手起家。一群怀着航空报国初心的"创业者"在这个古城西安东北方向的偏僻小镇汇集成建设大军,创建了一七二厂(中航西飞前身),开启了我国大中型飞机研制的征程—— 1968年,轰6飞机试飞成功,填补了我国轰炸机研制的空白; 1970年,运7飞机试飞成功,填补了我国涡轮螺旋桨中、短程运输机的空白; 1974年,运8飞机试飞成功,填补了我国中型多用途运输机研制的空白; 这期间,我国在民用飞机研制方面也取得了长足进步。 1982年,国务院、中央军委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正式批复"同意运7飞机设计定型"; 1984年,运7飞机第0202架移交上海民航管理局,正式出售给民航,1986年正式投入客运; 1998年,投入运营的120架运7飞机在国内外航线上累计安全飞行60万小时、61万次起落; 运7与运20 60年后的今天,我国大中型飞机研制体系已经成长为参天大树。 2013年1月26日,我国自主研制的首款大型运输机运20"鲲鹏"首飞成功;2016年7月6日,运20正式交付部队。如此快的速度,在中国乃至世界航空工业大型飞机研制史上都是首次。 从研制到批产,三年半的时间,运20就完成了从一架飞机到一个型号的成功。运20的首飞成功及列装部队,不仅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能自主研制200吨级大型飞机的国家,同时标志着我军战略运输力量和体系作战能力实现跨代提升、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航空关键制造技术实现集群式突破。 而这,才是中国航空工业大中型飞机研制体系的新一次"创业"的开始,新的征程就在前方。 这个世界变化太快,时代在变,身边的人在变,做的事情在变,但在航空人的心中不变的是自主自强的意志,是航空报国的热血前进的步伐永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