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李世民想打倒的山东士族到底有多强,为何连皇室求婚都敢拒绝?

  大唐皇家原来只是三等氏族?山东氏族到底有多大声望,连皇室求婚都敢拒绝?
  在古代封建社会中,皇权是至高无上的存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就把古代皇权描述得淋漓尽致。
  但是很多人可能不会相信,历史上曾经有一个阶层可以和皇权相抗衡,甚至还凌驾于皇权至上,它就是隋唐时期的士族门阀。
  山东氏族是隋唐时期门第最高的家族,而大唐李氏只不过是三等氏族而已,所以唐朝的君主们都想把自己的公主嫁到山东氏族当中,是为了拉近皇族跟士族门阀的关系。
  但是直到唐朝灭亡之际,这样的事情都没有实现,也怪不得当初李世民会发愁:"青年才俊都想娶山东氏族的女儿,为什么士族子弟不来迎娶公主,难不成皇家还比不上那些世家?"
  所以,山东氏族到底有多大的声望,居然敢凌驾于皇权至上,连皇室公主都看不上眼呢?门阀士族的崛起
  要说这门阀士族的崛起,这得讲到东汉初期汉高祖创立察举制的时候。
  因为当时汉朝初立,朝廷继续一大批有识之士来重建社会,察举制就是希望诸侯们能够贤良孝廉的标准来选出一些有德行有能力的人,推荐给朝廷给予官职。
  虽然这个制度创立的初心是好的,人才能否得到重用要看选拔者是否看重他,既然要选拔人才,这些官员自然会推荐自己家中的子弟入朝为官了。
  因此,大批的门阀世家子弟有了很便捷的入朝为官的机会,而家境贫寒的老百姓几乎没有任何进入的方式。
  经过两汉察举制的影响,像山东崔氏、卢氏这些深受儒家学说洗礼的士族逐渐成为了顶级世家,甚至可以直接左右朝局。
  到了三国时期,曹操之所以能够崛起,很大程度上在于他与山东崔氏家族合作,毕竟崔氏这类士族门阀历经几百年的积累,底蕴已经非常深厚。
  可以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像崔氏这些门阀士族是一支不得忽视的力量,无论是乱世还是安定,要想坐稳江山就必须跟他们合作,看曹魏的崛起就可以见得了。
  虽然说晋朝"永嘉之乱"的出现让北方士族开始南迁,但毕竟像崔氏这些大家族的根基都在北方,所以崔氏、卢氏这些家族的人就留了下来。
  尽管在十六国时期,有很多人曾经入主过中原,但是崔氏、卢氏毕竟是北方地带的顶级士族,无论谁想在北方站稳脚跟,就必须跟他们合作。
  所以,刘渊、石勒、苻坚这些入主中原的枭雄,一立国没多久就马上跟崔氏家族合作,崔氏家族的声望又再次大大加强。
  在十六国的末期,北方崔氏又出了一个跟崔氏家族盛极一时的人物,那就是崔浩。
  鲜卑拓跋氏之所以能够统一北方、入主中原很大程度上都是仰仗着崔浩这个人,依赖着崔浩背后的崔氏家族。
  想当年,拓跋珪在参合陂之战中击败了后燕慕容宝这才得以成为中原地区新的统治者,而拓跋珪入主中原后第一件事就是要必须融入中原文化。
  而学习中原文化要怎么学呢?第一件事就是跟世家合作,所以北魏请了崔浩的父亲崔宏参与立国大事,还有针对性地制定了很多北魏的法律,崔氏家族再度登上庙堂之高。
  而崔浩也被北魏重视,进入了北魏朝堂,尤其是在时局的精确把控受到了北魏朝堂的看重。
  无论在刘裕北伐还是拓跋焘发兵赫连夏,崔浩都有着自己准确的预测与见解,对于时局敏锐的观察力让北魏得以站稳脚跟,可以说北魏的立国,崔氏家族的功劳可以说是位列第一的。隋唐时期门阀士族的衰落
  隋朝建立之后,隋文帝杨坚创立"科举制",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官途的局面,让底层的寒门士人也能够凭借学识得以入朝为官,世家大族的权势开始受到影响。
  只不过以崔氏为代表的山东氏族的底蕴实在是太强大了,完全可以凭借与各大家族结亲的方式来形成同盟,共同抗衡皇权,这也是杨广和李世民想要打击山东氏族的原因所在。
  唐朝为了更好地打击旧有士族力量,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和建立了三生六部制,加速了门阀士族的衰败,直接削弱了崔氏、卢氏等山东氏族的地位与权势。
  唐初的几大家族在当时被合称为"五姓七望",这五姓是指崔、卢、李、郑、王,七望是指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
  这"五姓"之中被认为天下第一姓的是崔姓,而唐朝皇家的李姓只不过是当时的三等姓氏罢了。
  唐太宗对崔氏这些山东氏族的影响力既极度又畏惧,因为他是靠着世家门阀的底蕴来获得天下的,所以他们知道世家组联盟的力量到底有多大。
  所以从唐太宗时期开始,朝廷不能容忍山东氏族凌驾于皇权至上,所以唐朝皇家开始了对山东世家大族的各方面打压。唐朝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打压山东氏族呢?第一招,就是直接修改《氏族志》重新排序姓氏的地位。
  唐朝初期,虽然经过科举制的推出与战争的动乱,山东氏族的势力得到了虚弱,但他们根深蒂固的影响力是不容小觑的。
  上面也说了,像房玄龄、魏征这些朝中大臣居然争相想跟崔氏、卢氏等家族联姻,却没想着娶唐朝的公主,这着实让李世民觉得恼怒。
  所以唐太宗让吏部尚书高士廉等人来编纂新的《氏族志》,想着是重新制定不同士族之间的等级。
  也不知道这些人是读不懂李世民的心思,在最初完成的版本中,山东崔氏家族居然还排在第一等当中,这直接让李世民大发雷霆,还大骂了高士廉等人一顿。
  李世民大发牢骚之后,他直接跟编纂人员表明自己的要求:
  "我今定氏族者,诚欲崇树今朝冠冕,何因崔民幹犹为第一等,只看卿等不贵我官爵耶!不论数代已前,只取今日官品、人才作等级,宜一量定,用为永则。"
  从此以后,李唐皇族排为第一位,外戚第二位,而山东氏族降至第三等,哪怕以前排名靠后的关陇集团的地位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这一招直接从姓氏地位上削弱氏族的影响力。
  李世民编纂《氏族志》这个行为其实有两个目的,其一就是上面说的想要打击山东士族的地位,来提升皇室的权威,从而获得更强的统治合理性。
  这其二,其实是为了拉拢关陇集团,毕竟李世民得以崛起,关陇集团是有很大的功劳的,可以说是跟随他一起打江山的存在。
  《氏族志》的重新编纂加强了统治核心集团的凝聚力,这对于李唐初期稳定局面来说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第二招,通过"废王立武"来提升庶族满门士族,打压世家大族
  唐高宗即位之后立刻提出"废王立武",而这却在朝堂上掀起了巨大的争论。因为王皇后的支持者是世家大族,而武则天这一方则是庶族寒门。
  因为唐高宗将武则天立为皇后是没有得到门阀士族支持的,所以武则天为了巩固自己的皇后地位,她开始笼络一大批的寒门士族。
  长孙无忌可以说是"废王立武"之中最大的阻碍,因为他是唐太宗亲自封赐的齐国公,在朝堂之中地位显赫,他的权力可以说有了与高宗平行甚至隐隐超越。
  高宗想利用废后来削弱以长孙无忌为首的世家大族的权力,从而巩固皇权。而结果很明显,武则天在这场斗争中赢了,也标志着寒门子弟地位的提高。第三招,科举制度的完善
  这一招可以说是从仕途上对门阀士族的进一步打压。
  科举制作为古代隋唐以来最为重要的人才选拔制度,是唐朝削弱门阀士族地位,为寒门子弟提供入仕为官最为直接的方法。
  而到武则天时期,因为武后没有得到世家大族的支持,所以她进一步发展科举开创"武举",一大批贤能之士成为皇权对抗旧有势力的重要武器。
  不仅如此,武则天也没有阻止门阀子弟参加科举,但是当时的门阀士族已经抛弃了以往的名士风气,不思进取的思想让士族内部早已腐朽僵化。
  所以,即便这些门阀子弟参加科举选拔,他们那种骄奢放荡的生活作风也不能够让他们入朝为官,随着门阀士族入朝为官数量的减少,声势也随之降低了。结语
  门阀士族的出现虽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文化的繁荣与历史的进步,但是士族门阀所衍生出来弊端是不符合历史进程的,所以它的结局必然走向灭亡。
  尽管唐朝一直用各种手段来打压士族,但世家大族的社会影响力依旧没有被彻底削弱,这也是晚唐时期唐文宗依旧希望跟世家大族联姻的原因所在。
  不过唐朝也是因为对士族的打压,这才打破了士族一直以来垄断的知识壁垒,为古代封建社会选拔出了很多有才华的寒门子弟。
  士族的崛起
  其实所谓士族这东西还得从世家说起,秦代以前华夏应该算贵族天下,秦代大一统后贵族阶层被大洗牌了一次,可新的体系还没形成后秦朝就崩溃了。出身不高的刘邦建立了西汉,在初期布衣将相很多。
  可是什么玩意就怕放任和累积,西汉前期奉行黄老之术,对能帮忙的官僚很照顾,二千石的官员可以指定一个儿子直接做郎官,时间长了官僚世家出现;同时皇帝对乡间的土地兼并也不上心,豪强世家自然开始登场。
  后来董仲舒不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了嘛!掌握儒家经典解释权的儒生也开始把学问家传,形成了学术世家。著名的弘农杨氏就是靠家传《尚书》混成的一流世家,汝南袁家似乎对《易经》比较有心得。
  这三种世家在汉代数百年的时间里不停的融合,比如豪强世家都比较有钱,可以让族中子弟读书,混成学术世家;学术世家掌握着不错的知识,可以让族中子弟做官,混成官僚世家。三种世家逐渐融合成一个庞然大物,或者说形成了新的贵族阶层。
  曹丕篡汉时需要这些世家支持,弄出了九品中正制,选材的中正官全是世家大族,世家和寒门的差距越拉越大,寒门士子被逼无奈只能依附世家生存,门阀时代开始降临。垄断了官职、土地、知识的士族集团成形,这帮家伙必然将华夏拖入黑暗。
  三国归晋后,先天畸形的西晋根本无力开战统治,反复内耗又引来外族后彻底灭亡。一部分士族带着司马家的新傀儡去了长江以南,形成以琅琊王氏、陈郡谢氏为首的侨居士族,只是他们注定只能苟延残喘,天下无望。
  何谓山东士族?
  最终决定天下归属的是留在北方的士族,但是他们随着北魏的分裂被切割成两支,一支经西魏到北周,又吸收了胡人转化而来的虏姓士族,在宇文泰的关中本位政策下形成了"关中士族"。
  关中士族积极参与政治,与西魏八柱国长期合作,未来隋唐的建立都有他们的身影,把天下牢牢握进手中。几番合流之后,他们形成了一个胡汉混血、文武合一的庞大集团,陈寅恪称之为"关陇集团"。
  而另一支经东魏到北齐,仍然保持汉代讲经学、重儒术的传统,牢牢掌握着知识解释权和舆论权,社会地位极其超然。因为郡望都在崤山以东,故此被称为山东士族,与关陇集团相比,他们是士族中的保守派,一直拒绝胡汉通婚甚至本支士族外通婚,只是因为掌握着经学解释权和儒学正宗,关陇集团拿他们办法不多。
  拒绝皇室求婚并非因为强大
  最后说说山东士族拒婚的事儿吧,其实无论李世民本人也好,后来的唐文宗也罢,他们求婚不得的原因很简单,不是山东士族看不起他们,起码人家的借口不是这样,只是因为山东士族不外婚而已。
  有人总结过三大支士族的风格,大致上江左士族重个性、关中士族重功名,山东士族重姻亲。人家从魏晋时代就摆明不和外人通婚,你没事跑人家那要孙女属于找抽,搭理你才怪。
  而且唐朝皇家选的人家也不对,如果选博陵崔氏没准还有点门,人家二房即是关中士族也是山东望族,可唐文宗非得选最保守的荥阳郑氏,不被人家拒才是怪事儿。另外山东士族确实也和李唐皇室有点心病,唐高宗时候下令不准他们互相通婚,这仇人家可一直记得呢。
  总结起来吧,其实山东士族虽然枝繁叶茂,但并没有强大到颠覆王朝的地步,只是他们掌握着社会舆论和知识解释权,乃至可以源源不断的输出人才,皇家毕竟要顾忌一些,单以军事和政治权利上看,他们真不如关中士族,扯淡完毕。
  在李世民那个时候,并没有士族拒绝过皇室求婚。拒绝皇室求婚的事,发生在唐朝后期。
  开玩笑?李世民是何许人也,是能直接篡位的狠人,他想做什么事,你士族能把他如何?
  古代士族的势力确实很强,但在南北朝以来,门阀士族无论是在政治地位、社会影响力上都急剧下降。入唐以后,唯一剩下的体面就是婚姻。例如,当时人们以娶五氏女为荣。
  五氏是当时很有名望的崔氏、卢氏、李氏、郑氏、王氏等五大氏族的并称。而想要与这些家族联姻,需要很高的聘礼,这种风俗被唐朝视为弊端,所以采取了许多打击五姓家族的措施,编订李世民编订《氏族志》,打压山东氏族的等第。
  那么,是谁拒绝过皇室的婚姻呢?
  这件事发生在唐朝晚期。根据《新唐书》的记载:
  开成初,文宗欲以真源、临真二公主降士族,谓宰相曰:"民间脩昏姻,不计官品而上阀阅。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
  在唐文宗时期,他想要把临真公主、真源公主这两个姐妹嫁给士族,但鲜有人相应,所以文宗感叹:我家二百年天子,难道还不如崔、卢家吗?
  总的来讲,由于婚姻是士族最后的体统和面子,有这种情况也很正常。但是,这不能推导出士族的势力很强大。
  士族力量,在隋唐以前,一直是我们历史上绕不开的一个话题。因为他们实在是太强大了,从汉朝开始,一直到唐朝,士族集团的力量,始终充斥在权力的第一线。汉朝时期著名的士族有四世三公的袁家,杨家,其代表人物就是袁安、杨敞。他们家族世代有多人位至三公,掌握着汉朝选拔官吏的脉门。三国时期,曹操一直想搞定士族。所以弃用察举制,改用唯才是举的方式。不过主观性太强,没有形成制度。曹丕一上台就以九品中正制取代了唯才是举,向士族集团低头。晋朝完全沿袭了曹魏的九品中正制,因此依旧是士族集团做大的局面。尤其是东晋南渡时期,王家、谢家、桓家等各大士族的实力,完全碾压皇权。
  这个时期的北方也很热闹,虽然正值五胡乱华,但是后赵、前秦这些割据政权,也不得不跟崔家、卢家这样的士族大家合作。比如说崔家的崔悦就成了后赵石勒的得力大臣,他儿子崔液则成了前秦苻坚手下的重臣,而他孙子崔宏更厉害,先后出仕前秦、后燕、北魏三朝。崔宏的儿子崔浩,成了北魏著名的谋臣。
  所以到了隋朝,就算隋文帝结束了南北混战的局面,士族集团依旧是不可忽略的力量。杨家本身也是著名的弘农杨氏。
  隋炀帝时期,为了遏制士族力量的发展,采取了科举制度选拔官吏。将选官的权力夺走以后,士族力量逐渐衰败。但依旧会出现士族瞧不上皇族的现象。
  一、混乱,是士族们发家致富的重要机会。
  历史其实是相当残酷的,很多人觉得混乱不好,但是对历史上的士族集团来说,混乱却是他们扶摇直上的重要机会。
  西晋八王之乱,结果导致了五胡乱华,这个时候王导和王敦带着一帮马仔支持司马睿在南方建立了东晋王朝,使得王家成为了掣肘东晋皇权的重要力量。如果没有这场混乱,王家不可能混到如此高的地位。
  同样是五胡乱华的时候,老百姓们流离失所,但是留在北方的士族们,却疯狂地忙着敛财夺权。他们忙着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各大单于,忙着以低廉的价格,劫掠老百姓手里的田地,忙着将家族子弟充斥进入各朝做官。
  比如说弘农杨氏、陇西李氏,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再次做大做强的。杨坚(隋文帝)把女儿杨丽华嫁给了鲜卑族的皇帝宇文赟,李虎(李渊的爷爷)则把女儿嫁给了鲜卑族的皇帝宇文邕做妃子。
  所以说对普通老百姓而言,混乱那是灾难,会直接导致流离失所。可是对士族们来说,越混乱,那么他们成功的机会就越大。
  二、五姓七望,是唐初最尊贵的贵族体系。
  五姓七望,要分成两部分来看。五姓分别是:崔家、卢家、郑家、王家和李家。
  为啥还有七望这一说呢?原来这五家当中,崔家和李家是各有两大分支的。
  所以我们俗称的五姓七望分别指的是: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
  这七大家族,基本上就是唐朝初年最牛掰的世家大族。其中陇西李氏,创建了李唐王朝,所以按道理要比其他几大家族更加尊贵。
  可现实情况是,山东士族们,却不太愿意跟老李家结亲。以至于李世民常常感叹,为啥山东士族的男子们,都不愿意前来迎娶公主呢?
  其实士族集团内部,也是有很严重的鄙视链的。比如说博陵崔氏,号称:天下第一高门,北方豪族之首。
  从战国时期,崔氏就已经在齐国担任各种要职。到了秦朝一统天下时,崔氏子孙崔意如被封为东莱侯,汉朝时期,崔氏一门依旧出了各种达官显贵。
  甚至衍生出了郑州、鄢陵、齐州、青州、博陵等各大崔氏豪门。我们看《三国演义》,刘备去南阳寻找卧龙的时候,就曾经遇到过诸葛亮的好友,他自称博陵崔州平。这样的自称,其实就是因为自己出生于博陵崔氏,所以感到骄傲。
  唐朝时期崔家累计出了29名宰相,由此可见老崔家是多么自豪。相比而言,陇西李氏,其实在这五姓七望中,排名居中,自然是赶不上崔家了。被鄙视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三、唐朝的重要工作,就是打压士族。
  隋炀帝开创科举制度,成为了打压士族集团的重要手段。但是也遭到了士族集团们的一致对抗,因此到了唐朝,其实科举并没有真正消除士族集团的影响。
  在唐朝科举制度是有很大弹性的,一般找关系也能够通过科举做官。你比如说著名诗人王维,走了玉真公主的后门,一举高中状元。著名诗人杜甫,没有后门可走,考了一辈子也没考上进士。
  所以说想要彻底解决士族问题,其实并不容易。出现唐太宗所提及的那个问题也就很正常了,就算你是皇室成员,也未必能跟五姓七望这些豪门结亲。
  唐高宗时期,为了扭转这一情况,曾经颁布法令,禁止五姓七望这七大家族自行婚嫁。也就是阻断他们联姻做大的现象。不过由于波及面太广,所以在重重压力之下,只好取消。
  唐高宗时期的宰相薛元超曾经感叹:
  吾不才,富贵过人,然平生有三大恨:一是未能进士及第,二是未娶五姓女,三是不能修国史。
  这三大恨中,值得一提的是第二大恨,便是没有娶到五姓七望家族的女儿做媳妇儿。连宰相都有这样的遗憾,可见士族在当时的影响力有多大。
  总结:在山东士族看来,老李家就是暴发户。
  从现实角度去看,陇西李氏,压根就没办法跟崔氏、卢氏这样的豪门相比。他们是强行凑上来,成为了士族集团之一。
  其实人家压根就瞧不起陇西李氏,要不是他们夺取了皇权,其他士族豪门不会选择跟这样的家族联姻。
  这就好比一个诗书传家的书香门第,不会愿意把女儿嫁给暴发户一样,内心是存在一定鄙视链的。
  打压士族的过程,其实也是集中皇权的过程。东晋时期,皇帝一个人说了不算,得世家大族点头才行。可是唐朝以后,皇权逐渐达到了巅峰,为什么?因为士族集团逐渐消失了。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隋唐承自南北朝重门阀的传统习俗。凡官府升用人才,科举考试、婚姻缔结无不考虑到门第因素。略言之,自隋及初唐,旧门阀仍占有绝对优势,此后,随着旧门第的衰落和科举制的推行,士人从科举登第而累世仕宦,这也就产生了新门阀。
  这种新、旧门阀的存在,影响和支配着隋唐社会的政治、学术和文化。讲究世家门第、讲究婚姻门户、讲究姓氏谱牒之学以及讲究门风及家法也就形成时代的风尚。
  门阀在它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先是有族姓然后有门阀。门阀之后又产生了地望观念。地望的产生是由于家族人口繁衍或由于环境变化,逐渐分支出来,自成门户,分居各地。他们在血缘上虽属同姓,但地位、盛衰各有不同。
  为了与其他同一族的姓有所区别,于是在族姓门户处加上所著籍的地区名称,地望观念即由此而产生。前举的杜氏有京兆杜氏、杜陵杜氏、襄阳杜氏、洹水杜氏,濮阳杜氏,李氏有赵郡李氏、陇西李氏,都各标州郡地域之名称即为显例。
  唐柳芳是一位谱系学家。他曾将中世的世族门阀,区分为五个系统,分别举出其中最为特出的世族姓氏与地望。他说:
  "过江则为侨姓,王(琅琊临沂)、谢(陈郡阳夏)、袁(陈郡阳夏)、萧(东海兰陵)为大。东南则为吴姓,朱、张、顾、陆(吴郡吴县)为大。山东则为郡姓,王(太原晋阳)、崔(博陵安平及清河武城)、卢(范阳涿郡)、李(赵郡平棘及陇西狄道),郑(荥阳开封)为大。关中亦号郡姓,韦(京兆杜陵)、裴(河东闻喜)、柳(河东解县)、薛(河东汾阳)、杨(弘农华阴)、杜(京兆杜陵)首之。代北则为虏姓,元、长孙、宇文、于、陆、源、窦(代郡)首之。"
  这些著名大姓均表现出各自的地域分布及其精神文化的特异之点。
  一、唐代山东大族有多强?
  在这些著姓大族中,尤其是山东士族门阀颇以其家学、门风、礼法为世人所推重。社会地位亦极高。唐初,太宗对此便深表不满,特命高士廉、韦挺等人搜集天下谱牒,据史传考定真伪,其精神是"进忠贤,退悖恶,先宗室,后外戚,退新门,进旧望,右膏粱,左寒畯",合为二百九十三姓,一千六百余家,区分为九等。定名为《氏族志》。《氏族志》修成后,仍立山东崔氏崔民幹为第一等。
  太宗看后很不满意,对左右说道:"我与山东崔、卢家,岂有旧嫌也,为世代衰微,全无官宦人物,贩紫婚姻,是无礼也;依托富贵,是无耻也。我不解人间何为重之?我今定氏族者欲崇我朝人物冠冕,垂之不朽,何因崔(民)幹为一等。"于是诏降崔民幹为第三等。
  此后,武则天,唐玄宗之世,复又重订姓氏谱系,其重点仍是贯彻着太宗时重冠冕的精神,把宗室外戚功臣的地位抬高,但山东旧门的地位并未由此而受到多大影响。当时的公卿权贵如魏徽、房玄龄、杜如晦、高季辅、张说、李敬玄、李怀远等人莫不竞求与山东望族高门互通婚姻。
  隋唐人崇尚门第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政治上的官位与荣禄。人们常以自己出身门第高贵而自夸自傲。如袁氏是江左著姓,自南朝以来便历著清风高节。袁宪传子承家再传至袁朗,他在隋及唐初所任官品不高,却自以中外人物为海内冠族,虽琅玡王氏,继世台鼎而累朝首为佐命,鄙不为伍。朗孙袁谊,为虞世南外甥,武则天时,任苏州刺史,他曾对佐属司马张沛说过这样的话:"门户须历代人贤,名节风教为衣冠顾瞩,始可称举,老夫是也。"
  又郑仁表出身于荥阳高门,他自谓门第、人物、文章,毕集于一身。尝自夸地说:"天瑞有五色云,人瑞有郑仁表。"这是何等的狂傲自大。又李稹为陇西望族,他自以门户第一而有清名,常以爵位不如他人,虽历官郎中、刺史,与人书札时不具官衔,唯称"陇西李稹"以显示其清高不凡。
  崔湜官拜宰相,门第高贵,自比东晋王导谢安之家。常对人说:"吾之一门及出身,历官,未尝不为第一。"陇西李揆世代为冠族,号称"门户第一,文章第一,官职第一"。不过他还稍有点谦虚。自称道:"若道门户,门户有所自,承余裕也。官职遭遇耳。今形骸凋瘁,看即下世,一切为空,何第一之有?"
  这是他到了老年对世事看空了的心态,其实他又何尝不以门第自高而得意?门第不仅可以作为自夸自傲的资本,它在社会上亦受到人们的尊重与敬仰。《唐国史补》卷上载崔、卢、李、郑、王等大姓说:"四姓唯郑氏不离荥阳,有冈头卢、泽底李、土门崔,家为鼎甲。太原王氏,四姓得之为美,故呼为钑镂王家,喻银质而金饰也。"
  又《因话录》卷二载柳芳为郭子仪掌书记时,有高堂之庆。郭子仪在军中举行大宴,常诫左右说:"柳侍御太夫人就棚,可先告。"及柳芳母赵夫人乘板舆到会,郭子便亲自降阶与僚属等迎立恭候且对柳芳说:"子仪早亲戎事,不尽奉养而孤,今日幸泰重寄,恩宠逾分,虽为贵盛,实无侍御之荣。"又说:"若太夫人许降顾子仪之家,使南阳夫人已下执炊,子仪自捧馍,具供养足矣!"
  柳芳外家赵氏亦为高门大族,出将入相的郭子仪贵盛无比,但对赵夫人的降临,却一洗高贵之气,且流露出无限企羡与仰慕之情,并表示愿与家人亲执子弟之礼以奉赵夫人,此亦可见世态人情和时风所重了。
  隋唐人对待婚姻,十分重视门第和等级层次。仕宦之家,不仅讲门当户对,而且尤重出身门第。当时无论官家或私人均有姓氏谱系追述先世,当择偶之际,必先寻求家族宗诺访查门第高下。
  唐初太宗厌恶这种婚姻习俗,曾下诏禁止"七姓"互相通婚及索取"陪门财"(而求婚高门,则须以重金作聘礼,多者达百万,称为"陪门财",意为陪其门望)。他们更以此为自荣,自称"禁婚家"高标身价,暗中仍互相嫁娶。而朝廷大臣如魏徵、房玄龄、李勣、李敬玄等皆与山东旧族为姻亲。
  其中李敬玄凡三娶,皆山东旧族。而则天朝时大臣李义府为子求婚于七姓名门而遭拒,愤而奏请禁陇西李氏等七姓十家不得自为婚姻。此后则天朝时酷吏来俊臣发迹为御史中丞,为求婚高门,弃其故妻,奏请娶太原王庆铣女,蒙特允,面另一酷吏侯思止亦欲援例,奏请娶赵郡李自之女,事下廷议。宰相李昭德议侯思止"出身皂隶,目不识丁",若加恩允以娶名门,乃是有辱国体,其事遂罢。
  求婚高门士族之家是唐代盛行的社会风尚。即使是贵为天子,欲为太子、公主选择高门匹配,亦不得随意所欲。史载文宗欲为公主择婿,公卿士族之家子弟皆不愿,以致文宗慨叹地说:"我朝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
  婚姻必择高门亦盛行于民间不息。这在唐人传奇小说中也有大量的反映。如《游仙窟》中的崔十娘是"清河崔公之末孙,适弘农杨府君之长子",十娘的嫂子五嫂是"太原(王氏)公之第三女"。《离魂记》中的倩娘是"清河张氏",他的意中人王宙便是太原王氏之血胤。
  《秀师言记》中两个主人翁李仁钧、崔晤均为名门后裔,互为表兄弟。后来李仁钧又娶崔家的女儿为继室。《霍小玉传》载陇西李益父为当朝宰相,"门族清华",娶妻范阳卢氏。
  卢氏为天下之甲族,嫁女高自沽价,聘财必得百万,若不满此数"义在不行"。《定婚店》载杜陵韦生思娶妇以广胤嗣。自言:"吾士大夫之家,娶妻必敌。"表示婚姻必要门当户对。《玉堂闲话》载有一秀才年及弱冠,切于婚姻,"自以门第才望,方求华族。"
  《续玄怪录》载扬州有一富于资财的种植园艺的张叟慕州曹椽韦氏之女,托媒姐求婚。媪大骂道:"叟何不自度,岂有衣冠子女,肯嫁园叟也。"传奇小说记事虽不可尽信,但都反映出唐人婚姻重门第的现实情景。
  婚姻既重门第,若夫婿门阀不高,便会被妻族所看轻。如吉顼之父为冀州长史,仰慕高门,欲为顼娶县丞崔敬之长女为妻。崔为当今甲族,看不起位高而门望轻的吉家。初始时,托故不许。后吉家以权势威胁利诱。崔家无奈只得屈从。及花车到门,崔妻郑氏抱着长女痛哭道:"我家门户底,不曾有吉郎。"其长女也瞧不起吉家,亦坚卧不起,拒上花车。为解燃眉之急,乃以其小女代姊出嫁总算打了个圆场。
  元载出身寒门,得官后娶太原王缙之女韫秀为妻。王氏诸姊妹及女眷皆看轻元载没有地位,对韫秀常加侮慢和取笑,且称她为"乞索儿妇",意为讨饭娘。韫秀含惭抱恨,在诸姊妹中抬不起头。后元载贵为肃、代两朝宰相,王氏身份亦借此提高。她每分赠衣服器饰给人,"惟不及太原之骨肉。"
  对此,她说道:"儿非不礼于姑姊,其奈当时见辱何!"又宰相白敏中欲以前进士侯温为女婿。侯温门第不高。卢氏对白敏中说:"身为宰相,愿为我婿者多矣!既已姓白,又以侯氏儿为婿,必为人呼作‘侯白"尔。"白敏中乃打消了这件婚事的念头。
  二、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
  隋唐盛行门阀自有它存在的社会根源。
  一是一些旧门士族虽部分衰落下去,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其中另有一部分旧门在新形势下复与新王朝的政治势力结合起来,从而维持其家世而经久不坠。
  二是一些新王朝的权贵通过官府重订《氏族志》、《姓氏录》等谱系抬高自己姓氏地位从而成为新门阀。
  三是这类新旧门阀凭藉其政治势力及所垄断的学术文化,使子弟们通过朝廷的科举考试及选宫,进入仕途,得以继续不断地维持其家世门第。
  四是朝廷中的取人用人办法也往往把门第,出身视作取舍进退的重要参考值。门阀子弟进入官场的途径和机会都比之素寒子弟多得多。
  因此在隋唐时期一些高门大族的子弟得以连绵不断地在朝廷中相继出任高官,有些直到唐未而荣华不衰。如杜如晦,太宗朝任宰相,弟楚客为工部尚书。如晦五世孙元颖在穆宗朝时以学士承旨拜相。元颖侄杜审权懿宗朝时亦拜相,审权子杜让能复在僖宗朝时秉政,让能子杜晓到五代后梁时仍官居礼部尚书。又杜氏的另一派杜佑在德宗朝时拜相,其子式方为太仆卿,孙杜倧尚公主,武宗朝时亦拜相为台辅。人们把杜倧和杜让能称之为大小杜公。
  又崔氏中崔邠一门兄弟六人,皆登进士及第。邠、郾、郸兄弟三人相继各以礼部侍郎知贡举,控制着人才的选拔工作。崔郾有五子,亦皆各任高官。郸则在文宗末年拜相。又博陵崔氏中一派同州刺史崔颋,生八子,世人喻之为东汉时"荀氏八龙"。子崔琪为文宗朝宰相,琯山南西道节度使、刑部尚书、玙河中节度使。玙之子吏部侍郎。子远在唐末为昭宗朝宰相。诸崔自懿宗咸通以后"历台阁藩镇者数十人",天下推为"士族之冠"。
  又崔氏的另一支崔琳一门,其群从子弟多数均任高官,每当全家宴集之际,"组绶相辉映",堂上专设一榻置象笏,平放既满,"犹重叠其上"。又范阳卢氏为山东著姓。卢怀慎在玄宗朝时位居宰相,子奂、弈均官至御史中丞。弈子杞在德宗朝时拜相。杞子元辅则官拜兵部侍郎,四世皆累居高位,簪缨满门。
  赵郡李氏其三祖在宪宗元和时每房均有一人同时拜相。此三人即李吉甫、李绛和李藩。李吉甫子德裕,后来又在武宗朝时任宰相,得专宠。而李程、李石、李福为同堂三兄弟,亦在敬宗、文宗、宣宗三朝联袂拜相。
  兰陵萧氏早在南朝时即为著名大族。萧瑀在隋及唐初两朝均拜相,一门管缨数十人。瑀侄萧嵩在玄宗朝时为宰相。嵩子萧华又为肃宗朝宰相。嵩孙萧复再为德宗朝时宰相。萧华孙俯、做两人在穆宗、懿宗时亦相继拜相。萧复孙真及真子构,先后亦为懿宗、昭宗朝宰相。萧氏自南朝经隋、唐至唐末历三百余年世代相继,总计先后就有九人任宰相之位,其余子孙官拜高位者还未计算在内。这在高门大族中也是少见的。
  其他诸如韩休在玄宗时任宰相,其子滉在德宗时任宰相,滉子皋又在穆宗朝时官拜仆射。张嘉贞玄宗朝时宰相,子延赏为德宗朝宰相,延赏子弘靖复为穆宗朝宰相,祖孙三代均历台辅之位。
  令狐楚为宪宗朝宰相,其子绚以翰林学士入为宣宗朝宰相,绚子焕为中书舍人。一门三代,世擅紫薇省垣。此外,张九龄为玄宗时宰相,虽为后进新门,但其家亦"八代仕宦不绝"。显而易见,在隋唐时期门阀与官品是密切地结合在一起的。
  隋唐人重视门第、崇尚婚姻、姓氏谱牒是为了辨别氏族源流,严分士庶界限,同时也是为了稳定士族的社会地位,为了有别于其他家族,一些高门士族都力图整肃门风,从立身、齐家做起,由此礼法家法,以及家教、家训之类也就随着高门士族的倡导而受到社会的重视。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山东士族拒绝皇室求婚,并不是自身有多强,而其所坚持的五姓通婚,不过是为了守卫家族特权的联姻手段而已。另外五姓七望跟皇室接亲的也不少。唐朝公主有名的不休妇礼,李唐家风不太好
  据说唐朝公主有210位,只嫁出去130位,李唐皇室公主们的评价中"恣横不法""豪侈自肆"骄、奢、纵、悍没几个好的评价,最有名的太平公主、安乐公主、高阳公主,不太出名的房陵公主等等让大唐的公主们再也洗不白了。
  唐宣宗时万寿公主嫁到郑颢,驸马弟弟生病,皇帝都遣人去关心一下,结果公主还在看戏没过问一下。
  这种骄悍的儿媳,对于礼法严谨的士族来说难免看不上。更何况李世民纳弟媳,李治娶庶母、李隆基娶儿媳,李唐家风把禁忌的事情做遍了。
  而山东士族又是出了名的家学渊源讲礼仪。不过就算如此,即便是五姓七望与皇室结亲也不少,士族没强到无视皇权的地步。五姓通婚是山东士族的旧习,不值得夸耀
  山东士族出身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经历过门阀政治的辉煌,彼时山东士族有着经济、教育、政治上的特权,所以形成了重门第轻功勋的态势,以门第高低区分贵贱,把门阀婚姻看成不可逾越的鸿沟。在民间五姓七望由于家族历史及家学深厚,依然有着不小的声誉。
  但是经历北周、隋朝、唐朝的变革,山东士族的经济与政治特权早已与之前没法相比,唐初朝堂之上,有关陇贵族、山东豪杰、江南文人,所以山东士族的势力也没有特别强,李世民怒骂的:世代衰微,全无冠盖。不是没有缘由。所以把山东士族提升到能抗衡皇权的地步,未免太过夸张了。
  而所谓的五姓通婚,一方面是山东士族延续自南北朝的旧俗,以门阀自矜,实际上是抱残守缺;另一方面由于式弱,山东士族通过联姻的方式,在朝堂上形成一股强大的谏官势力,维护门第,比如崔、卢、郑三家的联姻中,有一半出任御史职位。
  而最重要的是山东士族深厚的家学,让其在科举中占据了非常大的优势,尤其是安史之乱之后,唐朝中枢重组,加上士族适应了科举制度,反倒后来居上。也让这所谓最后的贵族在唐朝中后期回光返照。中唐之后,山东士族回光返照遍布朝堂
  山东士族在盛唐之前,在朝堂上并没有特别强,但是在安史之乱后,士族力量大幅上涨。比如天下第一高门崔氏出了29位宰相;号称郑半朝的荥阳郑氏出了出了十多位宰相与重臣;范阳卢氏中进士者超过百人,赵郡李氏宰相17位;
  你说强不强?
  门阀士族,在巅峰时刻甚至可左右皇帝人选,传承时间甚至超过皇朝,有着"千年的世家,百年的皇朝"之称。
  特殊的选官制度造就了门阀的慢慢崛起
  汉朝的官员选拔采用的是察举制,即下层官员选拔乡里之间有名望之人推荐给上级和中央,过了实习期之后,就可以正式授予官职。
  这种选拔方式的初心是好的,通过地方官员官员的考察,选取有名望的人做官,然而这种选取人才的方式实际上却掌握在了地方官员的手中,人才能否被挑选,完全取决于地方官员。这种选拔方式在刚刚实行时,或许能够真正的贯彻落实,然而随着时间的延续,人都有私心,这些官员在举荐人才的时候,肯定是会优先举荐自家子弟或者亲近自己的人。
  而这样的结果则是造成了各地形成了一个个的小团体,也就是所谓的豪强势力。地方豪强是官僚,商人,地主三位一体的存在,家中官员掌握地方政治,家中经营庄园,随后慢慢的发展壮大, 就成为了所谓的名门望族。
  而门阀的真正发展时期,却是在魏晋时期,随着曹魏采用的九品中正制度的选拔方式,这种选拔方式则成为了这些世族们大量的培养自家势力的利己工具,彻底的使得这些门阀势力能够凭借自家的出身而参与政事,也就形成了后来的门阀势力。
  这些门阀势力的巅峰时刻甚至能够与皇权并立,甚至超越了皇权,皇帝都需要依赖这些门阀势力,才能更好的维护自己的统治。比如东晋时期,比较流行的一句话则是"王与(司)马,共天下"司马,则是指东晋政权,而王,则是当时的门阀之一,更何况"王"排在了前面,由此可见当时门阀势力的强大。
  然而随着这些世族的权利越来越大,更多的世族子弟慢慢的腐朽于繁华的生活,与生俱来的世族特权使得他们不用操心自己的前途,他们每日里需要做的只是吃喝玩乐以及斗富,比如史书上比较出名的王石斗富事件就是这些世族之间斗富的一场游戏。
  武帝每助恺,尝以珊瑚树赐之,高二尺许,枝柯扶疏,世所罕比。恺以示崇,崇便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惜,又以为嫉己之宝,声色方厉。崇曰:"不足多恨,今还卿。"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高三四尺者六七株,条干绝俗,光彩曜日,如恺比者甚众。恺怳然自失矣。——《晋书》
  而在东晋时期由于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使得庶族有了机会,在爆发了侯景之乱后,对于世族们又是一次惨烈的打击,然而这些尽管让世族损失惨重,却并没有动摇他们的根基,因为只要他们还牢牢的把持着选官制度,靠着自己的家族,他们就能够重新崛起。而一直到了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实行开始彻底的动摇了世族们壮大的根基。
  隋炀帝的荒诞,本质是为了消灭门阀
  隋文帝杨坚建立皇朝,依靠的也正是这些门阀势力,同样的,隋帝姓杨,本身就是出自于门阀世家——东汉时期的著名大姓华阴杨家,然而在建立隋朝之后,杨坚也是认识到了门阀政治的危害,于是开了科举,削弱门阀势力。
  随后隋炀帝登基之后,开凿运河下江南,大损民力,看似是贪图享乐,但是实际上当时江南地区的门阀势力多次反叛,隋朝为平叛因为路途遥远花费颇多,因此隋炀帝开凿运河,在经济上有好处,但是最主要的则是加强了朝廷对于江南地区门阀势力的监督以及统治。
  隋朝的亡国是由于三次远征高句丽的惨败,使得国内民怨沸腾,农民起义数不胜数,但实质上这三次的高句丽之战,其实是隋炀帝为了消耗这些门阀世家的武装力量,高句丽只是当时隋朝边境上的一个小国,三次百万大军的惨败,这其中的原因惹人深思。然而隋炀帝却低估了百姓的忍耐力,使得导致了亡国。
  新一任门阀势力的崛起——大唐李氏
  隋朝时期,除了隋帝的华阴杨氏之外,还有太原王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陇西李氏、荥阳郑氏这五大顶尖门阀势力,而其中的陇西李氏,正是借助了关陇世族以及山东世族的支持,成功的创建了唐朝,也同样是在此之后,李氏皇族开始了如同隋朝一样的行为,那就是削弱门阀。
  而在唐朝统治者的眼中,山东世族对于自己政权的统治无疑是最大的。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当时起兵之时士兵来源多是关陇地区百姓,再加上李氏本身就属于关陇贵族的一部分,所以双方要亲密一些。
  在唐朝建立之后,统治者依然采用了科举的方式选拔官员,但是古代能够读书的多是这些世族子弟,尽管科举定义的是不限门第,但是这些世族子弟,却在起点上远远的领先于寒门子弟,因此,当时在朝堂之上的官员,世族子弟仍然是占据了非常大的比例。
  而经学传家,重视封建礼仪正是山东贵族的特点之一,而正是凭借这些文化底蕴,人才辈出,牢牢的占据着大量的官员位置,而一些寒门子弟,更是或多或少与这些世族有所联系。而这些山东世族更是以衣冠正统自居,在天下间享有清名,相当于掌握了舆论。
  而使得统治者对于这些门阀势力难以入手的则是他们的联姻,通过联姻,这些门阀势力之间构成了一张紧密交错的网,使得统治者牵一发而动全身,难以下手。
  山东贵族靠着自己的文化资本,并且通过联姻,政治交往等方式,提高着自己的声望,在朝堂之上有着非常高的政治影响力,同时在百姓之间也有着非常大的声望。
  当时这些门阀势力相互之间更是缔结婚约,不与外姓人联姻,从而保证血统的正统,而这些门阀势力甚至对于皇室宗亲都不屑一顾。唐高宗时期宰相薛元超,可谓地位超然,然而它晚年也曾自述自己人生有三大憾事,其一就是不曾娶得山东五姓女子为妻。而五姓女指的就是山东贵族崔,卢,李,郑,王五家,在当时,娶这五姓女的难度甚至是高于娶公主。
  当初唐朝统治者想要下嫁公主给清河崔氏,然而崔氏却嫌弃大唐皇室有胡人血脉,于是因此拒绝。唐文宗向丞相郑覃求婚,希望让其孙女嫁给皇太子,然而郑覃宁愿将孙女嫁给九品官的崔某,也不愿意嫁给皇太子。使得唐文宗也只能感叹:"民间脩婚姻,不计官品,而上阀阅,我家两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然而,唐文宗也只能发牢骚,却无能为力,也曾另一方面山东世族的影响之大,连皇帝求婚也不行。
  因此,无论是隋文帝隋炀帝的隋朝,还是唐太宗的唐朝,削弱门阀势力一直是他们的政治目标,然而门阀势力的真正消除,却一直是到了晚唐时期的黄巢之乱,朱温对门阀势力进行了大清洗,这次毁灭性的打击彻底摧毁了门阀存在的基础,从此之后,门阀势力退出了政治舞台。
  唐初时期的山东士族,正处于历史上最为强大的一个时期。当时有一本书叫《氏族志》,就是用来专门将天下不同家族进行一个排名。在这个排名当中,山东士族排第一等,而唐朝的皇族李氏,却只能排第三等。
  山东士族的地位,之所以会这么高,其实是和他们的历史有关。
  中国士族的历史,最早应该从西汉时期说起。秦汉之前,不管是西周还是春秋战国,亦或是更久远的历史时代,都是奴隶制社会。奴隶制社会的体系下,只分贵族和平民以及奴隶,所以也就没有士族这个概念。
  而随着秦始皇统一六国,实行郡县制,中国历史开始进入到封建时代。到了这个时候,士族的概念才开始产生。
  不过呢,秦朝虽然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王朝,但是因为秦二世实在是太败家,秦朝总共也没几年。秦朝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始,一直到灭亡,总共也就十四年的时间。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一代人都还没过去。那些秦朝的官员,还没来得及给自身家族谋福利,秦朝就亡了。
  秦朝灭亡之后,历史进入汉朝阶段。汉朝的历史就比较长了,西汉就传了210年,东汉还有195年,加起来妥妥过400年了。几百年的时间里,社会开始慢慢固化,这才有了这些家族出现的土壤。
  所以我们如果研究历史上那些比较有名的大家族,我们会发现,他们家族真正奠基的老祖宗,基本上都是汉朝人。
  除了存在时间相对较长以外,汉朝还有一个特点,给了这些千年大族能够长久存在的基础。
  这个特点,就是选官。
  春秋战国乃至的夏商周,当时基本上所有的官员,都是由贵族来担任。但到了汉朝之后,随着社会体系的变化,加上国家由原本的小诸侯国林立,变成了地盘超大的大一统国家。这个时候,国家就需要建立起一套完备的选官体系。
  在经过大家的慎重思考之后,察举制出现了。察举制到底是如何运作的,这个要说起来十分复杂。简单来说,就是内部推荐。从汉朝的察举制,到后来的征辟制、九品中正制,不管形式怎么变,其核心都是内部推荐。也就是由那些原本已经在朝做官,或者已经很有地位的人,向朝廷进行推荐。
  最开始的时候,这套制度倒也还算不错。至少比春秋战国时期的世袭官制,要好上很多。但是随着时间越来越长,一些高层发现,原来我手上有举荐人才的权力,等于是掌握了人才向上进阶的阶梯。那我为什么不多举荐一些自家人?
  于是,世家就开始逐渐出现了。
  从西汉开始,对后世比较有影响力的家族,开始陆续出现。而且,这些家族扎根于制度本身,哪怕政权更迭,国家都倒台了,他们依然不会断绝。因为就算新的政权出现,还是需要这些扎根中下层的世家,举荐足够多的人才。
  所以,从汉朝一直到隋朝,几百年的时间里,这些世家开始先后出现。这些世家或许也有兴衰,但总体上来说,只是彼此之间座次发生了变化,世家集团本身并没有什么改变。
  而随着南北朝的到来,中原地区形成了上百年的南北对峙状态。这些世家也就因其所处地点,分为南方士族和北地士族。后来北魏分裂成东魏和西魏,北方士族再一次分裂,西边的后来被叫做关陇世家,东边的被称之为山东世家。
  这里要多说一句,山东世家所指的山东,不是今天的山东省,而是指崤山以东的广大地区,大概包括了今天的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区。到了隋唐时期,山东世家以李、崔、卢、郑、王五家最强。当时这一地区的政权,基本高层六成以上的官员,都直接出自这几家。剩下的四成,多少也都和这几家有联系。
  但是,到了隋朝的时候,随着一个新鲜事物的出现,世家大族的地位,终于开始动摇了。
  这个新鲜事物,叫做科举制。
  虽然从今天的角度看来,科举制是个很落后的东西,禁锢思想,阻碍文明发展。但对于当时那个时代来说,这却是一个划时代的东西。因为科举制的出现,标志着以后的选官,由推荐制开始变成考试制了。
  科举制一出现,原本掌握向上阶梯的世家大族,开始迅速边缘化。当然,隋朝的时候,刚刚出现的科举制,和明清时期还不大一样。这些世家大族,仍然有推举人才的权力。但就算这样,这依然对这些千年大族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而且也使得这些大族,纷纷放弃支持杨广,导致隋朝二世而亡。
  隋朝之后,就是唐朝。
  因为隋朝存在的时间较短,而且科举制也还没有真的开始发挥根本性的作用。所以,那些千年大族,在唐朝初期的时候,实力达到了巅峰。尤其是山东士族,更是号称士族领袖,连皇族都不放在眼里。
  当时的山东士族,到底强大到什么程度呢?
  首先,在经济方面,山东士族通过庄园建设、生产制度、买卖田地等方式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依靠自身政治力量,获得丰厚的经济来源,这点也离不开当时朝廷所制定的封爵食邑制度。谁有钱谁就更有力量,李世民也对这种世家经济发展情况束手无策。
  其次,山东士族在文化因素方面也十分可观。他们的家学底蕴十分深厚,文化素养也令底层民众信服,山东士族的家族特点,主要在于世代传承的传统文化。而这种渊博的家学,也让这些世家大族,在科举制刚刚完善的时候,占尽了先机。
  在李世民改良科举制度后,虽然世家大族推荐人才的力量,被进一步削弱。但是在参加同样考试的情况下,这些世家子弟,肯定比那些接受普通教育的寒门子弟更占优势。所以科举制刚开始实行的时候,这些世家大族的力量,不减反增。
  后来,山东士族深知自身已经被李世民忌惮,便通过世家交往、政治联姻等方式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形成无可撼动的政治地位,在百姓中也获得了不错的口碑。
  为了确保家族血脉纯正,这些家族很少与外姓家族联姻,都是门阀之间相互联姻,甚至拒绝了皇室联姻。比如当时的宰相薛元超,可以说在朝廷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就因为出身寒门,想要和人家山东士族联姻,人家却压根不搭理他。
  当时民间有传闻,娶了山东士族的五姓女子,要比娶公主更加光耀门楣。由此可见,山东士族在历经多年的积累后,形成了极其巨大的政治影响和经济底蕴。
  山东士族在多年发展中,已经具备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与朝廷中的各个门阀藕断丝连,很多朝廷的官员都是山东士族的门生,李世民在打压无果后只能选择妥协,通过与山东士族通过婚姻的方式结交,与山东士族共同合作发展唐朝政治和经济。
  但是,唐初时期,这些世家大族的强大,已经属于是回光返照了。因为丧失了举荐人才的权力,这些世家大族存在的制度土壤,已经消失不见。再加上李世民、李治、武则天等几代人,连续打压这些世家,导致这些世家开始逐渐走下坡路。到了晚唐阶段,一场黄巢之乱,让各大家族的经济基础土崩瓦解,再也没了立足的根基。
  所以唐朝之后,中国就再也没什么存在千年的世家大族了。
  初唐时,山东士族处在"社会阶层"之巅,完爆李世民的皇室等级,那是"最强王者"(第一阶层)与"钻石王老五"(第三阶层)的区别。
  "金银杯抵不过百姓口碑",是大众的"精神认可"推升了旧士族社会地位。当然,政治地位而言,李家皇室绝对是当仁不让的"灭霸",决策权高高凌驾于山东士族之上,乃天壤之别。
  为啥有如此奇特现象?
  这要从唐朝,或者更远的朝代说起,涉及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士族的发展史。
  开聊之前,先说说上面提问的问题。李世民登基后,出于政治考量,的确想把山东士族踩在脚下。但是,"求婚被拒"的事情,发生在后唐"文宗时代",而不是贞观年间,下面篇幅再细说。
  以上所说的"山东",不仅包含当今山东省,而且向内陆延伸很多,大约是以北齐为基础形成的区域,山东士族盘踞于此占尽"天时地利",但是命中注定缺"人和"。
  小编开始悬河泻水,篇幅2千字,感谢阅读。
  开挂的山东士族
  古代"门阀政治"的兴起奠定了士族名门的威望,相当于今天韩国的"财阀政治"(美国政治好像也有这样的影子),小集体垄断专权以获得稳固利益。
  魏晋到唐朝初期,经过几百年的沉淀,山东士族高门(五大姓氏)可谓基因优良,家底殷实,文化引领社会,所处地理位置更是得天独厚。
  逐点细说(第四点最重要):
  ① 旧士族是魏晋以来高官、名家之后,而且祖祖辈辈人才济济,就像美国白人至上主义一样,血统带来的自我优越感很强。
  ② 几百年间,朝代更迭,士族高门积累了大量财富,手握中原大片土地、掌管地方贸易规则。地多种不完,钱多花不了,估计是他们的烦恼。
  ③ 由于儒家、经学的熏陶,这些士族高门家风、学风优良,私学规模大、级别高。"初唐四杰"王勃和卢照邻,"文章四友"李峤、崔融都是出自山东士族高门。
  以上三点成就了山东士族的社会地位,最后一点却是很多王朝统治者的噩梦。
  ④ 最重要的一点:山东的士族高门地处广袤中原地带,依据地方势力,完全有实力抗拒中央,北周、隋唐统治者都意识到了此危险。
  南北朝时期,北周建都长安,东面紧邻北齐。山东士族掌管的北齐平原面积大、土地肥沃,国家军事战力强,可谓"天时地利"占尽。可是,上天是公平的,北齐政府腐败的像一个烂掉的果子,国运不济,最终被北周所灭。
  北周统一北齐后,自知所处的"渭河平原"(关中平原)根本无法与山东中原相比,导致统治者全力压制山东士族的政治渴望,防止他们崛起复仇。
  隋朝建立时,开国皇帝杨坚得到了山东士族的大力支持。隋朝初期,杨坚虽然对"尉迟迥"的不顺服耿耿于怀,总体还是感恩山东高门家族的,也有重用的意思。
  可共患难,却不能同富贵,"鸟尽弓藏"是皇帝属性之一。随着开国功臣集体被强力制裁,尉迟迥在山东地界的反逆问题被杨坚扩大化,他意识到了此区域的高风险性。整个隋朝,山东士族受到了更加严厉的打压,除了政治孤立,前所未有的遭遇了高赋税的经济遏制。
  李世民的羡慕嫉妒恨《旧唐书·张行成传》和《贞观政要·礼乐第二十九》中记载了李世民对于山东士族的不满。在这位千古帝王的潜意识里,有坚固的血脉壁垒。围墙内关陇集团一家亲,堡垒外则是外族异心之辈。大臣曾经劝过唐太宗,要有包容心,用牛年春晚的一句话形容就是:格局要大。
  这些谏言没有打消李世民的疑虑,也没有改变他心中的小九九,他召集了一大帮臣子重新开展社会姓氏排名工作。
  第一轮修改后,山东士族依然独占鳌头。李世民看了,颇为恼火,直接定下基调:皇族、关陇集团姓氏排前,山东七大姓氏靠后站。
  这位以宽广胸怀著称的帝王楷模,难道耍起了小心眼?其实不然!李世民东征西讨,非常清楚山东平原近在咫尺,皇权却又鞭长莫及。他对山东士族的政治消弱战略,延续了前两朝的计策,大力提升关陇集团政治地位,也是做平衡性调整。
  他对山东士族得到的过高赞誉很不满,想通过姓氏重新排序打压对方,自抬身价、豪横升级,可惜胳膊拧不过大腿,历史渊源太深,厚重感太强,不是他一个皇帝任期能扭转的。
  虽然唐太宗李世民文韬武略、功盖史册,但也没突破"血统论"的思维局限,始终认为鲜卑与汉人存在差异;没有突破"渭河平原"的地域限制,像隋炀帝、武则天一样迁都"洛阳",留给后人很多假设性的畅想。
  "拒婚事件"由来
  前文说过,李世民时期,山东士族没有"拒婚",相反是唐太宗不待见中原士族,不想通过皇室婚姻提升他们的政治身价。
  李世民能相中"武则天",一个原因就是这位佳丽出身山东庶民寒门。既能抱得美人归,又能压制山东士族高门,一举两得。
  贞观年间的驸马,没有一个是山东士族,即使公主二婚,都不看这些名门望族一眼。李世民倒是从中选了寥寥几个儿媳妇,这也是看重山东士族的优良门风而已。
  《新唐书》和《太平广记》中记载:唐文宗想与山东士族名门联姻,皇帝嫁闺女、娶儿媳妇,都遭到一些旧士族的拒绝,主要原因是士族大姓严重的"门第"意识。
  这一时期,唐朝国运和士族制度都处于衰落阶段。皇帝本想实现双赢,没想到理想突然折翼,实在是丢面。
  啰里啰嗦近两千字,希望能给读者带来好的阅读体验。如有建议,欢迎留言指正。更欢迎关注点赞,祝牛年行好运。
  说白了李唐是世家贵族支持建立的,

甘罗少年奇才,十二岁担任秦国宰相后为何突然消失现在对于知道甘罗的人是少之又少,甘罗的出现没有在历史上掀起多大的风浪,历史的记载也是很少,但他可以称得上是华夏几千年来也少有的神童。奇怪的是,历史上的神童史书上都可以找到记载,比如钱学森受邀参加国宴,到场后发现自己座位被占,毛主席坐我旁边在建国最初的时候,国家百废待兴,急需人才,有这么一批留学生,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生活,怀着一颗爱国心毅然决然的回到了祖国,想要为了振兴祖国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是其中河南确山马崇云寻找父亲8年未果,黑龙江省委你是杨靖宇的儿子提起杨靖宇这个名字,相信对于老一辈人来说,都是如雷贯耳的,他是著名的抗日民族英雄,也是我党优秀的革命家,军事家和优秀党员。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杨靖宇受到党中央的委派来到东北领红色女特工陈琏潜伏国民党父亲陈布雷身边,父亲知晓后绝望自杀1919年,陈琏出生在浙江慈溪老家,出生不久之后,她的母亲杨品仙就因为失血过多离开了人世,陈琏的外婆觉得她刚刚出生就失去了母亲十分可怜,就把怜儿作为她的乳名。陈琏的父亲陈布雷是上海河南90岁老农病逝,女儿在家发现一张纸,揭开父亲真实身份2011年3月24号,河南灵宝九营村的一位90岁独居老人病逝,儿女们在收拾遗物时,无意间发现了一张陈旧的奖状,这张奖状暴露了老人的真实身份,也惊动了当地领导。原来他是一个老兵,而且专访彭湃孙女彭伊娜我慢慢发现,爷爷是个有血有肉的人2021年6月25日,彭湃孙女彭伊娜接受南方周末记者专访。(南方周末记者翁洹图)20世纪20年代,曾有两份报告受到革命者的关注。一篇是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另一篇就是彭湃的拿人参当柴火煮白菜,夜壶镶钻,贪官唐文尧的奢靡让雍正大开眼界提起清朝的贪官,很多人都会想到和珅。他为官20多年,聚敛的财富相当于清政府15年财政收入的总和。所以在乾隆皇帝去世后,嘉庆皇帝便迫不及待地扳倒了和珅。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在电视剧李蝶恋花发表后,胡乔木多次提出修改建议,毛主席你还是年轻前言胡乔木在毛主席身边担任秘书25年,和毛主席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读书和研究诗词。两人时常会因为诗词而探讨,比如说不过关于毛主席所写的蝶恋花答李淑一一词,胡乔木曾多次提出自己的建议,叶挺将军逝世的四八空难,如今有了答案,背后凶手说不想再隐瞒了在解放战争时期,全国上下战火连绵,每天都会有人民英雄牺牲,能够在冲锋的道路上光荣牺牲,虽九死其犹未悔。但是这一次的英雄故事,振动党中央!一九四六年四月十一日,在中央领导人的协调下,朱琦去世10天后,88岁的朱德才被告知,他哽咽道你们这样不对每一位革命者的背后都有一个十分悲伤的故事,比如说毛主席一家为革命事业牺牲了整整六口人,周恩来总理更是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国家。其实除了他们外,还有许多革命者背后有数不尽的心酸,今天1934年,一个乞丐握有绝密情报,点名要见周总理,3天后长征开始1934年10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首都瑞金城门口,一个不修边幅浑身散发着恶臭气息的乞丐在看到一名红军战士后,露出了如释重负的微笑,他已经整整六天六夜不眠不休,日夜兼程只为来到这
张玉凤眼中江青和毛泽东的关系常人很难理解当毛泽东病倒时,在他身边护理的,除了护士长吴旭君,便是张玉凤了。张玉凤本是毛泽东专列上的服务员。1968年,二十四岁的她,和在铁道部工作的刘爱民结婚。不久,她生下了一个女儿。香港文没有谁的一生是不委屈的,熬过去百度百科是这样对委屈释义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感到心里难过。人生在世,浮华沉淀,酸甜苦辣,成长的路上,谁能一路平坦?没有受过点委屈呢?谁不曾伤痕累累,谁不曾遍体鳞伤,谁又不是承受朱高炽在位十个月猝然离世,他达到了朱元璋和朱棣达不到的高度提起明朝时期的帝王,大家首先想到的,会是开创盛世的明太祖朱元璋,还是以果决狠辣著名的明成祖朱棣,抑或是在位不过五年便被皇叔斩下皇座下落不明的朱允炆?可以说,明朝十六帝,每一位都曾在1967年毛主席在疗养,韩先楚在隔壁开枪打鸟,毛主席作何反应?嘭一声清脆的枪声响起,惊醒了好不容易睡下的毛主席。毛主席下意识地以为身处战场,立即坐起身来,等缓过神来,才意识到自己在武汉东湖宾馆进行疗养。这是1967年,为了新中国殚精竭虑的毛主建国后首任湖南省委书记是谁?屡屡受到毛主席重用,是彭德怀好友1955年我军授衔,军衔最高的是元帅,元帅之下是大将,大将的级别不比元帅低多少,同样和元帅一样,只有十个名额。参加授衔仪式的战士或者将军,几乎每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传奇。元帅和将军更是毛岸英牺牲后,毛主席走不出悲痛,对老友说出这样一番话1950年11月25日,毛主席长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壮烈牺牲。其后,很长一段时间毛主席都没有走出悲痛,并且尽可能不提及毛岸英。1951年3月,毛主席在与老友谈话中说了一番话,这乾隆朝七个首席军机大臣,二个被处死二个被清算,仅三人得以善终乾隆一朝,担任首席军机大臣的共有8人,其中尹继善任期最短不到一年,而且他仅仅是个头衔,不负责具体事务。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讲,乾隆朝只有7个首席军机大臣。依次是鄂尔泰讷亲傅恒(尹继善)乾隆皇帝镇龙脉据太行清晖记载乾隆十五年(1750年)秋,乾隆携母到辉县巡游,清廷特派旗人高俊飞到辉县担任5个月知县。乾隆来的前一年冬天,为迎接乾隆,高俊飞把百泉湖畔的百泉书院改建为翠华行宫,又把富察皇后有多完美,令乾隆怀念一生在乾隆的心里,只有一个皇后,那就是富察皇后。即便富察皇后去世多年,他在乾隆心里仍然重要。富察皇后在世时想要吃荔枝,但当时荔枝并没有成熟,乾隆皇帝命人把整棵树运到北京,再从树上挑选最清朝贪腐大案甘肃冒赈案,案发后乾隆气得发抖,56名官员人头落地提到清朝的贪污大案,我们总是会想到著名的巨贪和珅,和珅一人财产相当于清政府十五年财政收入,人称和珅跌倒,嘉庆吃饱,令人瞠目结舌。和珅贪污虽巨,出名的只是他一个人,要论清朝第一大贪污乾隆禅让前夕,封疆大吏之间的争斗引起腥风血雨,导致官场格式化清朝乾隆后期的官场非常腐败,官员内部会因为各种利益冲突而发生激烈地争斗,这种争斗往往会给官员自身带来祸端,有时甚至会招致灭顶之灾。乾隆六十年,福建将军与闽浙总督的互相弹劾,就引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