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司马家的两兄弟司马师和司马昭,在权力面前为何没有反目成仇?

  司马师死的时候只有48岁,而且自愿把位置让给了弟弟司马昭。
  司马师与司马昭关系非常好,如果不是司马师死得早,那么司马懿的位置应该由长子司马师的后人(养子司马攸)继承。不过,司马师在公元255年就死了,当时司马家族虽然掌握了魏国的朝廷,但还不具备称帝的实力。
  后来,晋朝的建立者晋武帝司马炎为了表彰祖父司马懿、伯父司马师、父亲司马昭的一番功绩,将没有称帝的他们也追谥为晋宣帝、晋景帝、晋文帝。其中,宣、景、文都是"美谥"。
  《晋书》记载,晋景帝司马师与晋文帝司马昭这两兄弟的关系很好,也是因为这样,司马师才愿意把权柄交给了弟弟司马昭,而不是其他的弟弟。
  史书记载,司马懿一共有几个儿子,分别是司马师、司马昭、司马干、司马亮、司马伷、司马京、司马骏、司马肜、司马伦。
  第一,司马师与司马昭都是一母同胞,而且年龄比其他兄弟都大,所以关系最好。司马师、司马昭很早就成年了,一直跟随父亲司马懿作战,所以关系亲密无间,远比其他兄弟更像手足关系。
  第二,司马师和司马昭兄弟还没有到争权夺利的时候。当时的司马家族还不够强大,面临内忧外患,更需要两人携手合作。而且,司马师在临死前也自愿将位置让给了弟弟司马昭。
  司马师有作为家族兄长的稳重,而司马昭也有弟弟的谦逊,这兄弟二人都继承了父亲司马懿的狡猾和野心,共同打下了晋朝的江山。
  公元251年,司马懿去世。当时,司马懿已经诛杀了魏国的权臣曹爽家族,将皇帝曹芳掌握在自己手中。司马懿死后,司马师以长子的身份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和权利。
  在司马懿的儿子之中,能力最强的也当属司马师。他为了巩固司马家族的权势,废除了魏少帝曹芳,改立年纪更小的傀儡皇帝曹髦,并在朝廷里面广布亲信,大权独揽。
  同时,司马师的军事才能也不输给其父司马懿,他在新城之战击败吴国的诸葛恪,又亲自率兵平定淮南毌丘俭、文钦等人的叛乱,扫清了魏国的反对势力。
  可是,司马师在征讨叛乱时不幸去世。他出于长远的考虑,选择了将位置授予弟弟司马昭。于是,司马昭又接过这个"重担",继续把持魏国的朝政。司马昭的政治才能与哥哥司马师不相上下,但是为人更加飞扬跋扈、嚣张骄傲,从他废杀曹髦、改立曹奂就看得出来。
  公元265年,司马昭去世,由其长子司马炎继承爵位。司马炎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于是篡夺了魏国的江山,建立了西晋王朝(265-316),史称晋武帝。如果不是他的伯父司马师早殁、将爵位让给他的父亲司马昭,那么西晋王朝的建立者就应该是司马师的后人才对。
  不过,司马师本人并无亲生儿子,只有一个养子司马攸,而且还是从弟弟司马昭那里过继而来的养子。如果司马师寿命更长一些,那么可能会把爵位传给自己养子司马攸,由司马攸来完成篡魏建晋的故事,这样也就没有晋武帝司马炎什么事了。
  (司马昭与司马炎)
  司马家族特别能生,司马懿的老爹司马防生了8个儿子,号称司马八达。司马懿本人又生了9个儿子,司马昭也有9个儿子,司马炎更别提了,有26个儿子。而且他们家孩子的寿命都还很长。
  司马懿的长寿我们见识过,熬死了曹操、曹丕、曹叡、诸葛亮,最后夺取政权,享年73岁。其实这在司马家不算啥,他弟弟司马孚活了93岁,儿子司马干活了80岁,他老爹司马防还活了71岁呢,三代人里论长寿,司马懿只能排第三。
  所以说不怪司马家能得天下,子孙后代多,在朝中占据的官职就多。寿命比较长,那么手握大权的时间也就比较长。他们家篡权有先天优势。
  不过子孙多了,也会出现一个很麻烦的事情,那就是内斗。大厦总是在内部崩塌的,在司马懿去世以后,司马师和司马昭同时掌权,为何他们没有内斗呢?
  一、司马师没儿子。
  从生理角度来说,司马师的确没儿子,他的正妻夏侯徽一口气给他生了5个女儿,从此以后司马师就心灰意冷了。
  那么司马师就这么一个媳妇儿吗?那倒不是,正妻夏侯徽被恼羞成怒的司马师给毒死了,5个女儿没有娘哪成?于是司马师又找了第二个媳妇儿吴氏。
  结果吴氏还没来得及给司马师生孩子,就被他给废了,理由不详。此后司马师又讨了第三房太太,也就是羊徽瑜。
  羊徽瑜出身名门望族泰山羊家,母亲又是蔡文姬的姐妹,这样的配置,足以让司马师满意。可惜的是羊徽瑜依旧没有给司马师生下一儿半女。
  因此终此一生,司马师都没有自己的亲生儿子。至少在史料记载中,他的正妻是没有给他生下过儿子的。
  司马家族是士族大家,所以特别重视血统,除了正妻所生的孩子,庶出的孩子基本没什么地位可言。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司马师是没有儿子的。
  此后一口气生了9个儿子的弟弟司马昭,看哥哥这么卖力实在是太可怜了,于是就把自己的嫡次子司马攸过继给了哥哥司马师。
  景帝无子,命攸为嗣。从征王凌,封长乐亭侯。---《晋书》
  这么一来司马师可就有了自己的儿子了,别以为过继来的就不当回事了。那个时候嗣子比庶子的地位不知道高多少,因此哪怕是过继来的嗣子,都比亲生的庶子地位高。将来继承家产的也是嗣子,而非庶子。
  既然司马师的家产,将来都是司马攸的,那么司马昭还争个什么玩意儿呢?争来争去,全部都是自己儿子的,所以这哥俩好得跟一个人似的。
  二、司马家族稍有不慎就有灭族的危机。
  别以为司马懿给这哥俩打好了基础,他们就能高枕无忧了。其实司马懿给他们留下的,是一个无比危险的烂摊子。
  司马懿文治武功,在曹魏有绝对的权威,这一点所有大臣都是表示认可的。因此司马懿在的时候,他掌权,一点毛病都没有。
  可是司马懿去世以后,司马昭和司马师掌权,这就有点说不过去了。毕竟这俩孩子没啥功劳,而且没听说臣子的权力可以世袭的。
  因此司马师和司马昭,想要维护好自己家族的权力地位,就必须要时刻提防着。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他们需要面对的不仅仅是朝堂之中,那些忠于曹魏的大臣,还有全国各地不支持司马家族的军事将领们。
  一个不留神,那司马家族,可能就要葬身火海了。这么多对手在的情况下,你觉得司马昭和司马师如果还在内斗,这家族还能保全吗?
  当初司马懿灭了曹爽一家的时候,就已经走上了不归路。除了一直手握大权,司马家族没有任何退路,因此司马师和司马昭身上的担子很重。
  他们对付朝中大臣和封疆大吏,已经够吃力了,压根没闲工夫自己内耗。淮南三反不就把司马师给活活耗死了吗?
  三、东吴和蜀汉都还在,司马家凭什么嘚瑟呢?
  其实说老实话,如果曹魏没有司马懿,那也是面临着亡国的危机。东吴虽然一直在打酱油,可蜀汉的诸葛亮是动真格的。
  你比如说诸葛亮策反孟达的时候,如果司马懿没有在8天之内杀来上庸,那孟达铁定反叛成功,到时候关中之地岌岌可危。
  蜀汉得了陇西和关中之地后,你觉得曹魏的生存几率还有多少呢?再加上东吴去添把火,就够曹魏喝一壶的了。
  因此司马懿对曹魏的作用相当大,而司马懿的这种精神,其实也传承给了自己的两个儿子。要想家族荣耀,首先得保证国家不亡。
  是谁给了你权力?如果曹魏集团亡在了蜀汉或者东吴手里,那么哪里还有司马家族生存的可能呢?因此要保证自家的利益,首先就要保证对东吴和蜀汉的强大震慑力。
  而这种震慑力,一定是建立在曹魏相对稳定的状态之中的。如果掌权者自己都内斗的话,那这种震慑力根本就不存在。
  四、一个主内,一个主外。
  从后来司马炎的追封来看,我们就能知道司马师的重要性。司马师是司马懿的嫡长子,正儿八经是具有继承权的。
  司马昭这个嫡次子也必须要听从哥哥的安排。因此曹魏当时的大权,实际上是掌握在司马师手里的。当初发动高平陵之变的时候,也是司马师阴养的三千死士立下了大功。
  将发夕乃告之,既而使人觇之,帝寝如常,而文帝不能安席。晨会兵司马门,镇静内外,置阵甚整。宣帝曰:"此子竟可也。"初,帝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事平,以功封长平乡侯,食邑千户,寻加卫将军。---《晋书》
  此后司马师对兄弟俩的工作做了妥善的安排,司马师负责对外的军事,司马昭则负责坐镇朝堂之中。这样一来,两者的权力就不会发生交叉。
  只要没有利益上的冲突,一般就不会出现内斗的情况。很显然,手握兵权的司马师,是说一不二的人。因此在司马炎登基以后,追封司马师为景皇帝,也是情有可原的了。
  总结:团结才是家族蒸蒸日上的重要保障。
  当初八旗兵入关之前,皇太极突然暴毙。多尔衮和大侄子豪格互不相让,都要争夺皇位,差点儿剑拔弩张。
  在这个关键时刻,两个人都退了一步,谁也不要这个皇位了,改让6岁的福临做了皇帝。为什么他们选择退让?很简单,因为他们为了八旗军的未来。
  如果还没有入关,就引起了内讧,那八旗军想要横扫中原,简直就是痴心妄想了。同样的道理,司马家族的兄弟如果连曹魏都没有取而代之,就为了权力发生斗争,那司马家族根本就长久不了。
  在危难之中,只有彼此紧握双手,一家人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奋斗,才有可能让家族逐渐壮大,否则只会功亏一篑。
  参考资料:《三国志》、《晋书》
  三国时代的最终胜利者是司马家,老谋深算的司马懿最终走上了老东家曹操的路线,控制了曹魏的政权,最终得到了天下,让三家归晋,不过晋朝的建立是经过司马懿祖孙三代人的经营才成功的,这与曹操经过父子两代人就夺得天下,无疑是多耗费了很多时间,我们都知道司马懿死后,司马家的权力经过司马师和司马昭之后,才来到司马炎的手中建立了晋朝,那么在司马懿去世后,他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怎么没有上演兄弟之间的权力争夺呢?
  在权力面前,自古兄弟相争都是经常出现的事情,甚至出现血腥暴力事件,像我们熟悉的曹丕和曹植,杨勇和杨广、李建成和李世民、李承乾和李泰,甚至康熙晚年的"九子夺嫡",尤其是三国时期的曹丕和曹植,为了争夺曹操的继承人,可以说也是互相伤害,就是最后曹丕登上帝位,还不是逼迫曹植写出了《七步诗》吗?那么权利面前,司马师和司马昭兄弟之间怎么能够抵挡权力的诱惑呢?
  这里面的原因,在小编看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曹魏内部反对司马家的政敌势力太强。
  我们都知道司马懿通过发动高平陵政变,最终掌控政权架空皇室,其实之所以发动政变,主因是辅臣之争,司马懿和曹爽都是辅政大臣,只不过曹爽将司马懿架空,并且利用党羽掌控禁军,司马懿通过装病的方式躲过了来自曹爽的猜忌,其实这个时候曹魏朝廷内曹爽才是权臣,臣子们担忧的是他做出篡权的行为,也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司马懿才能够联合反对曹爽的人,趁着曹爽带着皇帝曹芳去祭拜的时机发动政变,在当时的臣子们看来,他们做的事情就是当年周勃那样匡扶社稷的举动。
  通过政变司马懿逐步掌控了朝政,架空皇帝,这样的行为自然让心向曹魏的忠臣的反对,最重要的就是司马懿在发动政变后三年就去世了,所以留给司马氏兄弟的局面并不太好,政局的不稳定,司马家能不能彻底的掌控政权都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如果不能够掌控绝对的权力,就像当年的曹操那样,怎么能够更进一步,所以此时的兄弟俩的心思是往一个方向使用的,在司马师掌权后,先后遭遇皇帝曹芳和中书令李丰等人要发动的政变,司马师诛杀李丰等人,并且废了皇帝曹芳改立曹髦,还有镇东将军毌丘俭及扬州刺史文钦起兵,甚至司马师的去世都是因为文鸳带兵袭营;司马昭掌控后也有镇东将军诸葛诞起兵,最出名的就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这是来自皇帝曹髦的刺杀行动了,这些反对者的行动都说明司马家掌权在国内遭到了曹魏臣子的反对,内部问题不断,容不得兄弟二人反目。
  第二,外部东吴和蜀汉的军事压力。
  无论是司马师还是司马昭时期,来自于敌对国,也就是蜀汉和东吴的压力并没有减少,这就使得司马师以及司马昭必须重视外部的压力,像司马师掌权后,吴国太傅诸葛恪率领20万大军攻打合肥,司马昭掌权后,诸葛诞造反,吴国派出大军响应,以及蜀汉的姜维不断的北伐,公元250年,姜维北伐攻打陇右,253年姜维趁着诸葛恪攻打合肥,也出兵响应,254年,姜维北伐出兵陇西,斩杀魏将徐质,255年更是趁着司马师病危,联合夏侯霸出兵大破魏军;可以说司马师和司马昭兄弟掌权的时候,外患也是非常严重的,再加上内部也存在非常强大的反对势力,所以兄弟俩总要有一个人镇守大本营,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自然不可能兄弟反目了。
  第三,司马师更出色,司马昭无法撼动。
  可以说司马师作为司马懿的接班人,地位是稳固的,因为司马师是长子,并且无论是在名望以及智谋等方面,都是司马昭不能够比的,这就好比明朝初年的朱标和朱棣的关系,而且我们也能够从司马懿对待司马师兄弟二人的态度就能够看出来,在决定司马家命运的高平陵政变之前,司马懿仅仅和司马师商议,而且是隐瞒司马昭的,根据《晋书》记载:宣帝之将诛曹爽,深谋秘策,独与帝潜画,文帝弗之知也。将发夕乃告之,既而使人觇之,帝寝如常,而文帝不能安席。
  而且这里面兄弟二人对于即将发生的政变,态度也是不一样的,司马昭紧张的不能够入睡,而司马师却一切如常,这样的鲜明的对比,无疑说明司马师比司马昭更加沉稳,所以司马懿才会与长子司马师商讨大事,后面更是继承了司马懿的权力,在司马师掌控权力的时候,遇到曹芳和李丰、夏侯玄等人的合谋刺杀,司马师的处理也显得非常老辣,造反的臣子诛杀,甚至诛三族,对待皇帝曹芳则是请求郭太后废除,改立曹髦;同样是面对皇帝的刺杀,司马昭面对曹髦的反击时,则是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杀了,两个人遭到的反对可是不同,明显司马师的操作更加能够让人接受。
  第四,司马师死的早,并且无子嗣。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战后三年也就去世了,司马师接过了司马懿手中的权力,可以说此时的司马师处理内外事务是很老辣的,政权在司马师的手中进一步加强,因为皇帝曹芳在他手中被废,可是司马师没有儿子,最后也就不得不过继司马昭的儿子司马攸,所以尽管司马攸过继给了哥哥司马师,等于和司马昭没有了父子关系,但是毕竟血浓于水,司马昭就是想要夺权也要顾及亲儿子司马攸了,更何况司马师掌权仅仅四年多时间就病逝,此时的司马师才48岁,我们都知道对于此时的司马家而言,权力的安全交接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司马昭接替司马师掌权更加安稳,虽然司马昭不如司马师,但是这么多年参与朝政,尤其是司马师外出作战,总是司马昭坐镇中央,也就是说司马昭显然比司马攸更合适。如果司马师不是那么早去世的话,等到彻底掌控了政权,也就是国内没有政敌的时候,也许兄弟俩真的会走向反目了。
  第五,曹家的前车之鉴。
  司马懿家族夺得曹魏政权,距离曹家建国的时间并不长,曹操的儿子们为了继承人可以说也算是内斗不止了,曹丕和曹植分别有一群支持者,虽然曹丕最后获得了世子的身份,但是曹操儿子们的斗争并没有停止,等到曹丕继位后,对于曾经的政敌曹植等人并不信任,甚至打压,著名的《七步诗》不就是最明显的例子吗?当然曹丕更是不允许自己的兄弟们掌控权力,这也导致后面曹家权力被司马懿家族架空后,没有来自曹家宗室的有效反对,因为他们仅仅是闲散的王爷无兵无权,所以正是看到了曹魏的前车之鉴,司马师兄弟自然明白自相残杀的后果了,可以说司马师和司马昭兄弟俩合作得还是很不错的,一个外出打仗一个在家坐镇。
  所以综上所述,横在司马师和司马昭之间的原因有很多,尤其是内外部政敌的虎视眈眈,更加容不得兄弟俩的反目,因为不能够彻底掌控政权,一切的结果都不好说,只有权力彻底到手,兄弟反目才会有意义,李建成和李世民兄弟俩在起兵攻打隋朝的时候合作的也非常顺利,等到消灭国内各路割据势力,才让他们之前走向彻底的决裂,其实就是这个道理,在加上司马师的能力和威望高于司马昭,司马师去世的还那么早,并且有了曹魏的前车之鉴,所以兄弟俩明白合则两利的道理,自然也就没有走向反目成仇了!
  高平陵政变开启了司马代魏的进程,司马懿在高平陵政变中的致命一击,然后违背不杀曹爽的诺言,对曹爽及其同党大搞肉体消灭,就是为了确定司马氏独掌大权的基础,因为司马懿一直有野心,他不甘心平庸,司马懿为了野心及权力可以大开杀戒,在成功夺取权力之后,司马懿又将权力世袭,这是司马懿与诸葛亮的根本区别。
  一旦世袭了权力,就注定了将来是一定会篡位的,司马懿去世之后,选择把权力传承给自己的长子司马师,司马懿可有九个儿子,只有司马师与司马昭是嫡子,也就是正妻生的儿子,一般来说,只有嫡子才有继承权,但是,司马懿选择司马师为继承人,不仅仅是因为司马师是嫡长子,更是因为司马师的能力超群,连司马懿本人都非常敬佩,这主要有两个原因:
  司马懿高平陵政变夺权
  一、司马师在高平陵政变的前夜,镇定自若,晚上睡觉也不受影响,而司马昭则整晚睡不着,这说司马师胸有成竹,遇事不惊慌,他的镇定能力远超司马昭。
  二、司马师在几年的时间里阴养死士三千,直到高平陵政变,这三千死士才突然冒出来协助夺权,这多人在几年时间里被司马师隐藏得没有透露一丝风声,这是非常难得的,算是司马昭的低调能力,也是司马懿政变成功的基础,这是很大的功劳。
  所以,司马懿选择司马师为自己的权力继承人,这是司马懿决定的,有司马懿在,他的儿子就不可能为了权力而争斗,司马师继承权力的这一年,年龄是44岁,正值壮年,不仅精明能干,而且成熟稳重。
  司马昭成为继承人
  司马师掌管魏国军政大权后,领导了一系列的战事,比如东兴之战、合肥之战以及平定淮南二叛,除了东兴之战外,其他战事基本上取得了成功,司马师掌权期间还发生魏帝曹芳联合太常夏侯玄、中书令李丰、光禄大夫张缉等人准备发动的政变,但因为消息走漏,这起未遂政变被司马师挫败,李丰、夏侯玄、张缉都被族灭,其中夏侯玄的妹妹夏侯徽还是司马师的妻子,但司马师早就毒杀了自己妻子夏侯徽,可见司马师与他父亲司马懿是同样的狠毒与不择手段。
  司马师掌权期间,他的弟弟司马昭同样在朝廷身居要职,当时司马师官至大将军,掌控军政大权,朝廷诏令均出身司马师,而率军在前线掌握前线后兵权的则是司马昭,比如东兴之战,司马师在后方指挥,司马昭则在前线都督诸军,再比如姜维北伐时,司马师在都城洛阳,司马昭则被任命为征西将军,驻守长安,在前线指挥作战。
  可以这么说,司马懿去世后,司马家掌控魏国政权的方式是一个主内居中调停,这就是司马师,一个主外在前线都督各军,这就是司马昭,兄弟俩人撑起了魏国的所有军政大权,这是一种联合执政方式,另外还有司马家族大量的人进入朝廷担任重要职务。
  司马懿与司马师和司马昭
  都说权力面前无亲情,那么司马师与司马昭为什么没有反目成仇,为了争夺最高权力而打起来呢?
  第一个原因:因为司马家还没有完全掌控权力。这从淮南二叛以及曹芳的政变未遂就能看出。淮南二叛是反对司马家族篡位的叛乱,这说明魏国政权中对于司马家族不满的人还有,并且淮南二叛还不是终点,后面还有淮南三叛,司马师与司马昭也能感觉到这种敌对势力,所以兄弟两个暂时合作,一个主内,一个主外,分别掌控。
  别说曹魏内部有人反对了,就连皇帝曹芳也准备发动政变搞定司马师兄弟,曹芳当时已经23岁了,早应该亲政了,但权力全被司马师兄弟掌控,身为皇帝当然不甘心,因为消息走漏导致政变失败,连皇帝曹芳也被司马师废除,司马师敢于废除皇帝,这说明司马家与曹家的政治斗争已经了白热化的程度。
  司马师与司马昭
  此起彼伏的叛乱,说明司马家夺取的权力内部还有很大的矛盾与不稳定,并不能说完全掌控了魏国朝政,只能说还在篡位的进程当中,司马师与司马昭这个如果反目成仇,那不是注定会失败,他们又不傻,所以只能联合起来,先解决内外部反对势力,攘内必先安外的道理,他们还是懂的。
  第二个原因:司马师没有儿子。如果司马家两兄弟有可能反目成仇的话,那一定是司马昭首先反叛,因为掌控的是司马师,已经握有最高权力,没必要与司马昭反目,而司马师有一个致命缺陷,就是没有儿子,只有五个女儿,还是夏侯玄的妹妹夏侯徽生的。
  古代没有儿子如果有封国,连封国都要废除的,儿子是继承事业、爵位和官职的人,女儿不能继承,司马师没有儿子,只能收养儿子,像曹睿一样,而司马师收养的是司马昭的儿子司马攸,这个司马攸在血缘上是司马昭的儿子,但在法律上是司马师的儿子,因为过继来的,同时还有一个原因,司马攸的年龄比较小。
  司马师
  司马师的眼睛长了肉瘤,因为讨伐淮南二叛时,受到了文鸯的惊吓而死,司马师去世的时候48岁,养子司马攸才只有7岁,司马昭当时已经45岁,司马昭根本无需夺权,因为权力一定会落到自己身上,因为司马家还没有代魏成功,所以不允许有幼子继位的可能性,只能由成年人当家,司马师的这种情况与当年的孙策是一模一样的,孙策被暗杀后,也没有把江东六郡继承给自己的幼子,而是把权力继承给弟弟孙权,因为孙权是个成年人,可以执掌江东。
  所以,司马师在临死前只能把权力交给司马昭继承,这就无需司马昭争夺权力,但是唯一有疑点就是:司马师为何要忍着刚刚手术后割了肉瘤的眼睛,率军去攻打淮南二叛?
  因为按照常理来说,把平定淮南二叛的任务交给司马昭去做就行了,像以前一样,司马师坐镇指挥,由司马昭率军到前线镇压不就行了,为什么司马师一定要出手呢?这其中很可能有司马昭的阴谋,因为是有人故意劝说司马师率军亲征,要知道司马师当时刚刚眼睛动了手术,割了目瘤,不宜外出征战,而是需要调养。
  司马昭
  但是偏偏有人以各理由劝说司马师亲征,说动司马师亲征的人:钟会、傅嘏、王肃三人。傅嘏的理由认为叛乱势力较强,而且勾结了东吴,其他人担心无法平定;王肃的理由是:以封建占卜为由,天空有一股白气,这是东南方叛乱,需要亲征,然后百姓才会归附。而钟会的理由不清楚,但钟会是司马昭的亲信。
  所以这次的司马师亲征淮南二叛是有疑问的,但是司马昭是否参与,没有证据,根据已知的情况来看:司马昭是有嫌疑的。如果这是真的,那么司马昭就是加速司马师死亡的幕后黑手,但是这件事的真实,只有钟会才知道。
  关键是司马懿死后,兄弟俩深知,虽然杀死很多人,但是魏臣反对司马家的还有很多,天子也不失时机的要将其灭门。这样,一个人很难支撑,只有二人联手才能对抗天子和魏国朝臣。而且,虽然司马昭很坏,但是长兄如父是封建社会的理念,他对自己的兄长敬入父亲,甚至将自己的长子过继给司马师。即便最后司马昭快死的时候甚至还说天下是他兄长的天下,要将过继的儿子立后。后来自己的大臣建议之下才立自己第二个儿子司马炎为后。司马师在位时,已经废一个天子,又将魏国朝臣杀的差不多了,这是他却死了,司马师上台后就会轻松了很多,有几个反对他的大臣基本上没有什么实权,他可以专心对付天子了。所以觉得他俩的关系第一取决于家族的危机感,这是大形势;第二关键是司马昭虽然坏,甚至杀天子,但是他思想里在自己家族中还是论资排辈的。
  司马师和司马昭并没有反目成仇,也没有自相残杀,原因是多方面的。司马师死之前,他拥有绝对权威,司马昭无法挑战司马师的权位
  西晋是司马昭一脉的人创立的王朝,甚至司马昭执掌曹魏时,已经具备了篡魏立晋的条件,司马昭差一点成为西晋的开国之君,只是因为曹髦遇害事件,才迫使司马昭放弃称帝,改由自己的儿子司马炎称帝。
  这些似乎说明,司马昭创立了西晋,看似和司马师没有太大关系。
  然而以上都是司马师死后,才发生的事。从司马懿死后,到司马师死前,司马师都是曹魏的实际掌舵人。司马师无论是名望还是智谋,都胜过司马昭。
  司马师执掌曹魏时,他在曹魏拥有绝对的权威。司马昭的地位和权力,根本没法和司马师相提并论,司马昭长期都是司马师的跟班。
  在这样的情况下,司马昭只能拥护司马师,而不是试图挑战司马师。甚至为了维护司马师,司马昭把自己的次子司马攸过继给司马师。
  如果司马师不是因为眼疾发作而暴亡,西晋的天下,当然是司马师和司马攸的了。政敌虎视眈眈,兄弟俩只能团结一心
  司马懿死后,曹魏内部并不稳固,很多人对司马家族专权不满。这些人不一定是曹魏的支持者,但对司马家掌控曹魏一事,是无法接受的。
  也就是说司马家族面临着曹魏政敌的威胁。
  如司马师执政时,就此遭遇两次来自司马家族外部的挑战,一次是254年二月,中书令李丰、太常夏侯玄、光禄大夫张缉等人欲发动政变,废掉司马师,同时改立夏侯玄为大将军,但计划遭泄露。司马师把李丰、夏侯玄、张缉三人夷灭三族。
  另一次是255年,镇东将军毌丘俭及扬州刺史文钦,联合东吴,起兵反对司马师。这次毌丘俭和文钦声势浩大,迫使司马师不得不亲征淮南。虽然平定了叛乱,但是司马师也在这次平乱中丧生。
  可以说,司马师执政时,司马师和司马昭兄弟俩以及司马家族,都面临政敌的挑战和威胁,司马师和司马昭没有时间内斗,也没有心思内斗,他们的首要任务当然是兄弟同心,平定外部敌人了。曹魏失去天下的教训就在眼前
  司马家族之所以能篡魏立晋,就是因为宗室力量孱弱;为什么宗室力量孱弱,因为当初曹丕和曹植兄弟俩世子之争时,大伤和气,曹丕对宗室非常不信任,对宗室看管很严,宗室没有什么权力,到曹睿朝时,虽然有所改变,但情况依然不容乐观。宗室力量弱小的情况,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
  高平陵之变时,没有曹魏宗室站出来对抗司马懿;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从谋臣变成了权臣,提拔亲信和司马家,渐渐控制了曹魏,依然没有宗室站出来反对司马懿。
  不是曹魏宗室对曹魏没感情,而是曹魏宗室本身就没有实权,更没有掌兵权。终曹魏一朝,曹魏的近亲宗室权力很小,相同高级囚徒。如司马懿曾杀掉曹操的儿子-楚王曹彪,也没有宗室吭声。可见曹魏宗室之孱弱。
  曹魏宗室孱弱,这才让司马家族捡了便宜。如果司马师和司马昭内斗,必定搞得司马家族元气大伤,很可能重演曹魏的悲剧。
  司马家族能掌控曹魏,就是源于曹丕和曹植兄弟俩世子之争。以司马师和司马昭的智商和情商,显然不会重蹈覆辙,步曹魏的后尘。蜀汉和东吴,也一直不消停
  无论是司马师,还是司马昭执政时,曹魏都面临蜀汉和东吴的军事威胁。都需要司马兄弟来抵御处理这种外部军事威胁。
  如蜀汉的姜维,多次北伐,给曹魏带来不小的军事压力。公元250年,姜维出兵陇右,攻魏西平未克,俘魏中郎将郭修而还。公元253年,东吴太傅诸葛恪再次兴兵攻魏,发兵二十万进攻淮南,姜维也趁机发兵,因久攻南安不克,粮尽而退。
  公元254年姜维出陇西狄道,斩魏将徐质。公元255年姜维趁司马师病危之际,和夏侯霸出联合出兵,大破魏军,围困魏雍州刺史王经。王经幸得陈泰和邓艾救援才得脱。
  曹魏后期,司马师、司马昭兄弟俩执政时,姜维多次北伐曹魏,东吴也趁火打劫。司马兄弟忙于处理外患,自顾不暇,一直都是司马师在外平定外患,司马昭在内镇守大本营,哪有时间互相残杀。结语
  不管是内部因素,还是外部因素,司马师、司马昭都没有内斗的资本,更不会反目成仇,自相残杀,他们要做的,就是团结一心,完成篡魏立晋的事情。
  其实,司马郎的才干要强过司马懿,不过因瘟疫旱逝了。
  而司马师的才能更远超司马昭。这在曹氏名义政权下二人是不可能内哄的。
  司马师又无儿子,只过继了司马昭的儿子司马攸为嗣。
  那个铁血年代,夏侯徽照样毒死,司马师怎会将权柄临死前交给司马攸,交给司马昭都差点失手。若司马昭未回京前,魏帝一纸诏书,布告天下,司马师大将军已死,大将军权柄收回另任他人,在司马昭未回京前完成权力调动与军事布防,司马昭与整个司马家族便彻底完蛋。可魏帝反应慢了点。待司马昭接了大将军信,调动了军队,回到京师,魏帝后悔却晚了。
  这也是气数,无办法的事。
  司马昭主政后才干不如司马师便显现出来,司马师杀夏侯玄,朝野无异声,司马昭杀嵇康,三千太学生刑场拜师。后来还弄出个路人皆知的典故,天子喋血事件。这与司马师对比可真差了档次。
  所以,即便司马师有后,统一三国,司马昭也不敢反他大哥。
  我每读《三国志》景王传一节,三千死士,一夕而聚,世莫知其所出。
  就感慨不已,这是何等才干气魄。
  甚至我有时觉得司马师若不死,历史地位当不逊秦皇汉武,唐宗宋祖。
  这是综合国力与才干推断。
  从军事上讲,司马师不是战术大师,但绝对是战略家,且人才储备绝对超常。国力人才足以统一天下,且震慑外国。
  从政治民生讲,司马师主政,国力其实上升,老百姓是安居乐业的,魏国主要矛盾也由阶级矛盾转化为贵族士大夫阶层权力斗争矛盾。
  而高层权谋斗争,就连夏候玄都早看出"唯几而成天下之务者,司马子元是也"。"非魏之纯臣,"也让司马师必胜其他魏臣。
  而荐叔代侄,也充分展示了其权谋手段,得亏郭皇后见机应对敏捷,一句叔为帝,吾为后,如何自处,驳了回去。但郭皇后毕竟只一女流,且一旦死去,司马师必代魏。
  曹魏早期尚武,后期天下未统却崇文,而武材尽归司马氏,这也是曹魏失手根由之一。
  而司马师不但尚武,文治亦了得,罪己诏,明法纪,推恩百姓,削贵族特权等。
  若得天下,未必不是一明君。
  司马昭,也就只敢大哥死后争一争,犹怀胆怯,阴谋。
  其常言,天下,实景王之天下,是何意?真得顾念兄长恩情,怜惜次子司马攸么?怕也有诿过,试探手下众人之意。
  若真得孝于父母,友于兄弟,就废掉司马炎,让位司马攸,却在魏遗士大夫满腔愤慨中讲此屁话。
  司马兄弟不是不反目,是活人继位能力不足却恶心死去的兄长。
  东汉末年,诸侯割据,经过多年的混战,最终形成了魏、吴、蜀三个国家,形成三国鼎立之势。
  而在这三个国家中,魏国最强,需要蜀国和吴国联合起来才能抗衡。是以,魏国是最有希望统一天下的国家。
  可是,最后的结局却令人意外,因为最后统一天下的不是魏国的曹家,也不是蜀国的刘家,而是魏国的司马家。司马炎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又被称为西晋。
  司马炎的父亲是司马昭,就是那个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司马昭。而司马昭有一个一母同胞的兄长,叫做司马师。
  司马师和司马昭的父亲,则是司马懿。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掌握魏国政权
  三国末年,魏明帝英明早逝,只留下养子曹芳年幼即位,一同留下的还有两个辅政大臣,曹爽和司马懿。
  曹爽和司马懿掌权以后,曹爽凭借着自己的宗室身份,打压司马懿,笼络朝堂,逼迫太后,在朝堂上肆无忌惮的安插自己的亲信。此举引起了朝堂内外一致的不满。包括司马懿。
  但是司马懿一直按兵不动,而是积极地培养死士,联络朝中重臣,等待机会。
  终于,机会来了。魏明帝的祭祀之日到来,曹爽要和天子一同出城祭祀。司马懿趁机发动政变,一边劝说太后下旨数落曹爽的罪证,一边派兵掌握整个洛阳城中枢。
  等到曹爽祭祀归来之时,洛阳城早就变成了司马懿的。司马懿为了让曹爽投降,派人以落水发誓,只要曹爽的官职,不要曹爽的姓名,最终骗得曹爽投降。
  曹爽投降以后,司马懿违背诺言,灭曹爽三族,彻底掌握了曹魏的政权。到了司马懿之孙司马炎那一代,司马炎接受禅让,登基称帝,建立西晋。为何司马懿的两个儿子没有为了权力互相争斗?
  可以说,司马懿在世之时的高平陵之变,就是司马家族篡位的前身。自此以后,整个魏国基本上就等同于司马家的了。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何司马师和司马昭两兄弟没有为了权力明争暗斗呢?
  一、此时司马家虽然权力大,但是依旧不是皇帝
  虽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是此时的司马家毕竟还没有篡位。这一步说简单简单,说难也难,否则也不至于到了司马炎那一代,司马家族才完成篡位的过程。
  以唐太宗为例。唐太宗在唐朝建立以前,虽然和李建成有矛盾,但是两个人并没有出现什么大的矛盾。因为此时创业还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创业没成功,争斗就没意义。
  司马家此时的情况也是如此。
  二、司马师没有儿子
  司马师很能生,但都是女儿。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宋仁宗,同样是生了很多,但是没有一个儿子,最后只能让自己的养子即位。
  这里也是如此。
  司马师没有儿子,所以过继了一个儿子司马攸。可是司马攸是司马昭的儿子。虽然古时候的过继就意味着司马攸和司马昭已经没有关系了,但是血浓于水,司马攸再怎么过继,也是司马昭的儿子。司马昭不用急。
  三、司马师死得早
  司马师一直有眼疾,身体说不上好。在一次带兵打仗过程中,因为受到惊吓,司马师的眼疾发作,活活疼死,享年48。而司马师死后,司马昭继承了司马师的爵位,获封晋王。
  司马家的头三代,也算是能人辈出。第一代司马懿,奠定了司马家天下的基础,熬死了诸葛亮、曹丕、曹睿等一批人,最后独揽大权;第三代司马炎,瓜熟蒂落,代魏立晋,扫平吴国,一统江山;承上启下的第二代,司马师和司马昭两位大司马,实际掌握了魏国的朝局,打击异己,平定叛乱,算是最为重要的一代。更难得的是,这两个兄弟之间关系一直很好,没有司马氏后生们那么互相猜忌和攻伐,让人羡慕不已。其实,在权力面前亲情是脆弱的,司马昭之所以对哥哥俯首帖耳,那也是有具体原因的:
  一、一奶同胞,关系非凡
  司马师和司马昭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母亲是宣穆皇后张春华。张春华是个强悍的女人,曾经因为侍女发现司马懿装病而手刃侍女。很有可能,因为她的强悍,司马懿很长时间内不敢和别的女人有什么亲密关系,所以司马师和司马昭兄弟的年龄比其他兄弟要大好多。在司马懿对抗蜀汉的战争中,司马师司马昭兄弟总是跟在父亲左右,三人合作无间,关系亲密。在司马懿死后,这两兄弟已经成为了关系最紧密的人,轻易不会有权力之争。
  而且,中国的传统社会伦理讲究忠义孝悌,所谓"悌"就是兄弟友爱。只要哥哥还在世,弟弟轻易不会发难。否则,弟弟就是道德缺失,难以服众了。
  二、司马师能力超群,司马昭略显稚嫩
  司马师和司马昭兄弟虽然长期随父亲征战,但是能力还是有不小差距的。排兵布阵、冲锋迎敌,这些硬性指标,兄弟差距不大。但作为大将者,心态最重要。司马昭恰恰在这方面,比哥哥差了很远。所以从一开始,司马懿就不敢把大事儿交给司马昭去做。他私自训练死士,这事儿就是司马师全面负责的,司马昭一开始都不知道。后来高平陵之变前夜,司马师酣睡如常,司马昭却辗转反侧。司马懿自此断定,司马师的决断力和面临危机的心态,要远远强于司马昭。司马昭也是个聪明人,不会连这一点都不明白。如果他真的敢和哥哥动手,他的结局会很悲惨。
  三、外部险恶,兄弟同心
  司马家的基业,是靠着司马懿高平陵之变才打下来的。这次变故,司马懿以小博大,险峻异常的才拿下胜利。如果当时的大将军曹爽稍微有些胆气,听了桓范的话,到许昌坐镇,发动天下兵马攻打司马懿,司马懿必败无疑。所以这一阵,司马懿赢的非常侥幸。所以在他得到权力后,曹魏的传统拥护者是不会服从的,司马家的人稍不注意,就会万劫不复。
  此后,司马家也是经过了五次很严重的危机才坐稳江山的:首先是淮南三叛(王凌之叛(251年四月)、毋丘俭文钦之叛(255年正月)及诸葛诞之叛(257年五月-258年二月)),三次声势一次比一次大,诸葛诞的第三叛兵力达到二十多万,而且还勾结了东吴。后来司马家三父子一人镇压了一个,算是暂时稳住了局势;在朝廷中,曹魏皇帝也一次次地想要对他们出手:嘉平六年(254年)二月,曹芳打算令中书令李丰、太常夏侯玄、光禄大夫张缉等人发动政变,废除司马师,改立太常夏侯玄为大将军。结果计划泄露,三人被司马师诛杀;正元二年(255年),司马师由于眼疾而死,魏帝曹髦命司马昭镇守许昌,尚书傅嘏率六军回京。司马昭听了傅嘏及钟会的建议,自己率军回京。
  这五次危机,每一次都凶险无比。一个不注意,司马家随时倾覆。在这种情况下,司马家还敢玩儿兄弟阋墙,那就是自寻死路了。
  四、哥哥无子,弟弟不慌
  封建社会,传位模式最常见的是两种: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如果哥哥有儿子而又早死,权力的交接往往就会出现危机。原因很简单,侄子的才能、威望压不住叔叔,叔叔不可能心里没点儿想法。可是司马师却好像缺少Y染色体,与妻子夏侯徽连生了五个女儿,就是生不出一个儿子来。到了晚年,为了延续自家的香火,只能从弟弟司马昭那里过继了一个孩子过来,这就是后来的齐献王司马攸。
  既然司马师没有儿子,子侄辈年龄、资历又都不够,那权力的交接就只能是走"兄终弟及"的方法。而司马氏众兄弟中,不管从关系、能力还是从实力上看,都只有司马昭的可能性最大,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的选择。既然如此,那司马昭为什么还要费劲地从哥哥手里抢夺权利呢?反正早晚都是自己的。
  古代兄弟阋墙的戏码比比皆是,尤其是在皇家,手足相残的事情屡屡发生。
  别的不说,东汉末年与三国时代,袁绍袁术兄弟俩素来不合,袁绍自家的三个儿子袁谭、袁尚和袁熙也是斗来斗去,孙权称帝后为了自己这一脉的正统,追尊父亲为皇帝,对于奠定东吴基业的哥哥孙策,只是追封了个长沙王,曹操的几个儿子就更有名了,曹丕逼曹植写下的《七步诗》至今都还是要背诵的篇目。
  然而,司马懿与其长子司马师、次子司马昭,父子三人倒是和谐得很,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别家兄弟之间争得你死我活不可收拾,司马师与司马昭却关系好得很,司马炎继位后不仅追尊自己的父亲司马昭为帝,同时还追了自己的大伯父司马师为皇帝,与孙权完全不同。
  其实,司马家能这么和谐,也是诸多因素共同影响造成的。司马昭的能力远逊于司马师,他也害怕自己的哥哥
  司马师与司马昭同出一母,都是司马懿的正室张春华所生,兄弟俩从小关系就非常好,不过抛开长幼次序来说,司马师的能力要远远高于司马昭。
  《晋书·景帝纪》:宣帝之将诛曹爽,深谋秘策,独与帝潜画,文帝弗之知也,将发夕乃告之,既而使人占之,帝寝入常,而文帝不能安席。
  公元249年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著名的高平陵之变,司马懿趁着曹爽陪曹芳离开洛阳大忌讳,发动兵变执掌京畿,完全把控了曹魏的大权。
  而在这场大变之中,司马懿只是与自己的大儿子司马师在商量,司马昭并没有参与计划的详细制定,兵变前一夜,司马师安然入睡,司马昭翻来覆去,而在高平陵之变成功之后,司马懿都非常震惊,因为他也想不到自己的儿子司马师竟然厉害到如此地步。
  《晋书·景帝纪》:初,帝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中,众莫知所出也。
  司马师背地里偷偷豢养了三千死士散落在各地,而他一召唤就能全部集中,其他人居然都不知道,这样的能力与心思,实在让人惊叹,以至于司马懿都对这个儿子另眼相看。而从高平陵之变前夕司马师与司马昭的反应来看,两人的能力也差得很远,有这样的哥哥,要说司马昭心里完全不害怕,那也是不可能的。
  历史上那些与自己的兄弟争权夺势的,好歹也是自己有足够的心气与能力,而且对方的能力的确是逊于自己,觉得有很大的把握才会去付诸实施,司马昭的能力不如司马师,但他也不是愚钝,蚍蜉撼树没有意义。终究还是亲兄弟,司马家当时面对形势严峻,一致对外才是上策
  高平陵之变后第三年,司马懿就离开了人世,之后在司马师离世前的四年时间里,司马师与司马昭兄弟俩一起支撑着司马家。虽然司马家的势力已经非常大,但与当年把持汉室天下的曹家依旧无法相比,司马家对于曹魏的掌握还没有到完完全全左右的地步。
  《晋书》:正元元年春正月,天子与中书令李丰、后父光禄大夫张缉、黄门监苏烁、永宁署令乐敦、冗从仆射刘宝贤等谋以太常夏侯玄代帝辅政。
  当时的司马家依旧只是诸多士族之中势力最强的一个,但并不代表一家独大,虽然其他家迫于现实向司马家低头,可一旦有变依旧会被其他家所倒戈攻伐。
  何况,东吴的太傅诸葛恪包围了合肥新城,准备进攻曹魏,而蜀汉在费祎遇刺之后,姜维继续兴兵北伐,向曹魏进军,当时的司马家利益仍旧与曹魏牵扯在一起,内外都有事情,在这种情况下若是司马家自己发生内乱,那么就会像当年的袁氏一族一般。
  倘若真是这般,那司马家完全就是再为他人做嫁衣啊,那还争什么争,争来争去都争给了旁人,司马兄弟自然也知道这个道理。司马师膝下无子,而且还英年早逝
  说来也怪,司马师也并非是没有生养的能力,但却接连生了五个孩子都是女儿,无奈之下只得过继了司马昭的次子司马攸作为嗣子。
  不过,按照古代的礼法,司马攸过继出去了,那就是司马师的儿子,与司马昭就没有了父子的名分,只能叫他叔叔,若司马师真的称帝传位给司马攸,那也跟司马昭没什么关系。
  《晋书》:及帝晚年,诸子并弱,而太子不令,朝臣内外,皆属意于攸。
  但司马攸最终还是被诬陷而贬谪,郁郁而终,没能继承司马师的地位。至于司马师,也活得并不算久,在司马懿离世之后的第四个年头,司马师离世,还不到50岁。
  倘若司马师活得足够久,而且妥妥当当收拾了乱局,一切都归于平静安定,那么司马师与司马昭这对兄弟之间,是否还能这么和谐,那可就不太好说了。关键是天意弄人,司马师没有留下儿子就早早离开了人世。
  所谓司马昭阴了司马师,这种说法不太可能
  后世也有一种说法,认为当年司马师之死,就是因为司马昭力主司马师亲征淮南,最终使得司马师因为眼疾病死在了许昌。
  《晋书》:初,帝目有瘤疾,使医割之,鸯之来攻也,惊而目出,惧六军之恐,蒙之以被,痛甚,啮被败而左右莫知焉。
  司马师在平定淮南之乱的时候,因为被文鸯的突袭惊到,加上高强度的急行军与突如其来的心理波动,使得司马师的眼疾加剧,竟然眼球掉了出来,之后没多久司马师离世。
  其实当时明确支持司马师亲征淮南的只有钟会、王肃、傅嘏,而其他大多数人都想让别人去征伐文钦与毋丘俭,而对司马家来说,司马师能力突出,若是出征必然可以迅速平乱,同时强化司马家的威信,当然这存在很大风险,权衡再三,司马师决定亲征,让司马昭留守后方。
  千百年里,显贵之家的兄弟能像司马师司马昭这般友爱的,的确还是比较少见的,不过也算是情况比较特殊,司马师是相当出色的人,而司马昭也心气深沉,知道当时的情况绝不允许其与自己的兄长相争,兄弟俩当时并非利益相争的关系,而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中国2000余年帝制朝代及皇帝名录中国古代史以秦始皇为界,秦始皇之前是王制时代,秦始皇之后是帝制时代,直到1912年末代皇帝溥仪,共有约400多位皇帝。下面我们以朝代脉络来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皇帝自秦始皇登基,二世而万历皇帝为何数十年不上朝?万历皇帝朱翊钧是明代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时间长达四十八年之久,仅次于他的爷爷嘉靖皇帝朱厚熜。他也是一位相当奇特的皇帝,他在位四十八年,其中有近三十年没有上朝,而朝廷却依旧在运转南北朝的皇帝之南宋武帝刘裕(一)东晋兴宁元年,在晋陵郡丹徒县京口里,一对贫穷的夫妇生下一个男婴,男婴刚刚出生,其母就难产而死,父亲取了个继室,可是家道依旧清贫。但谁能料到,所谓时事早造英雄,这位男孩就是被南宋大诗1952年湖北一老汉进京,拿出毛主席的亲笔信我俩是拜把子的关系1952年10月的某一天,从汉口开往北京的火车上,一位老汉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这位老汉安安静静地坐在座位上,既不和身旁的人闲聊解闷,也不去看窗外美丽的风景,只是一个劲地摸着自己的上外省人眼中的湖南是什么样的?湖南人和别的省份不太同,打个比方,别的小朋友打架,家长会教育小孩子不要打架,有事告诉老师,这样教出来的孩子往往很听话,不会有出格的行为,缺点就是你要指望这些小孩子以后保家卫国,见义安徽与山东的区划调整,当年950多个村庄,为何分给山东省?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关于各省之间区划调整的故事,例如河南省与河北省甘肃省与陕西省等等。今天,我们聊聊安徽省与山东省。也许大家发现了,安徽省与山东省相邻的地区并不多,幼王亨利英王亨利二世之子,英国的共治国王,为何多次背叛父亲大家好,我是尼摩船长,欢迎乘坐鹦鹉螺号,尼摩船长带你遨游知识的海洋。1170年6月14日,英格兰国王亨利二世(也是法国的安茹伯爵兼诺曼底公爵兼阿基坦公爵)遵循法兰西王国卡佩王朝的传上甘岭战役空前惨烈,坑道战打服美军,让世界再一次认识了中国一次规模不大不小的战役,却让世界再一次认识了中国,这便是上甘岭战役。这次战役历来被人称道,是因为战斗激烈的程度前所未见,中国人民誓死抵抗的精神震撼中外,坑道战创造了战争史的奇迹,涌1981年,宋庆龄在病重时立下遗嘱去世后要和保姆李燕娥合葬座落在上海西区的宋庆龄陵园安静肃穆,在宋庆龄父母的某地两侧,右侧是宋庆龄自己的墓穴,庄严简朴的墓碑下,安放着宋庆龄的骨灰盒。而与之对应的左侧,是宋庆龄的保姆李燕娥的墓穴,墓碑上刻着开国大典的前五分钟,毛主席特别通行证丢失,叶子龙急中生智挽救图丨开国大典前言1949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下午3点,定为开国大典开始的时间。为了这场来之不易的胜利,直到开国大典开始之前,还有很多人在忙碌着典礼之前1949三国战争诸葛北伐诸葛亮为什么流着泪也非斩马谡不可?衣赐履按这一回,讲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公元228年,正月,诸葛亮扬言从褒斜谷出兵,直接攻击郿县(陕西省眉县),命镇东将军赵云扬武将军邓芝充当疑兵,据守箕谷(陕西省太白县)。魏明帝曹叡
人类史上最大的城市保卫战莫斯科保卫战,苏联差点亡国前言莫斯科保卫战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城市保卫战,也是纳粹德国在东线走向灭亡的起始,二战由此发生转折,苏联如何在这场差点亡国的战争中实施的绝地反击,打破了希特勒吹嘘的德军不可战胜神话?现在的演艺人员被古代说成是戏子化入下九流对吗古时候,一些先人认为戏子属于下九流,你觉得正确吗古代的中国人把凭什么吃饭作为上九流,中九流,下九流的分界线。也就是把人划分成369等。古代的人类,第1个是采集渔猎的猎人,所以战胜猛二战日本规划的大东亚共荣圈有多恐怖一旦实施全球或只剩2个国家大东亚共同繁荣圈是日本帝国主义提出的概念,它是在日本帝国中发展并传播到被占领的亚洲的帝国主义思想。按照日本人的构想,这个计划从1931年到1945年,遍及整个亚太地区,将能够客观促宁夏1963年的12张照片1。1963年,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林场开展大规模植树活动。2。1963年,宁夏日报。3。1963年,董必武同志在宁夏银川西塔。4。1963年,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中山公园游览的少地球明明是圆的,为什么我们是东方而不是西方呢?地球上有五个大陆,称为五大洲。五大洲之中,亚洲最大。在亚洲,有一个大中国。大中国东濒大海,西连广阔的土地,大中国是文明古国,文明早于其它地域。古时候,航海落后,各地域的经济文化交流1955年至1964年,被授予少将军衔的内蒙古籍将领1955年至1964年,有3位内蒙古籍将领被授予少将军衔,他们分别是孔飞索立波张如三。下面分别讲述。孔飞少将1。孔飞(19111993。1)内蒙古科尔沁左翼中旗人。蒙古族。1934民国往事不该爱的男人张爱玲与胡兰成的三年旷世爱情胡兰成对张爱玲的第一印象。胡兰成在今世今生中描述了这一感觉张爱玲的衣服和人很不搭,有点像小孩偷穿大人的衣服。其实,在胡兰成眼中,张爱玲确实是个十七八岁的孩子,脸上的表情像是刚放学的同母异父在古代或者说在传统观念上,能不能算是亲兄弟呢?同父异母,同母异父原则上都算是亲兄弟,但同母异父的孩子在继父这边上不了家谱,按传统是收养的孩子都可入家谱,但母亲带来的孩子不可以。亲,是以有没有血缘关系而确定的。同母异父,在古代,香港回归前夕,中英双方在海上对峙72小时,中方撞就撞,谁怕谁1997年7月1日零点整,五星红旗和紫荆花区旗伴随着威武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冉冉升起,这是永远载入史册的一刻,今天,被英国殖民统制了155年的香港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战士从报纸上认出父亲,指导员却说别乱想了,那是高级首长综述在战争年代,许多有血性的中华儿女,在国家处于危难时挺身而出,勇敢地冲在前线,与敌人奋力厮杀。正是因为这些革命先辈不求回报的付出,才会有现在的安稳日子,他们的英雄事迹,值得后人铭毛主席对贺子珍说,当初为啥要走呢?贺子珍哭着说那时太不懂事贺子珍,毛主席的第二任妻子,是一位非常勇敢的女红军。在长征途中她为了掩护战友,身中17块弹片,致死都没有从身上取下来。1950年,贺子珍被评定为三级甲等残疾,但是,她一生也没有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