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为什么柏林战役前夕英美法故意将柏林城留给苏联红军攻打,而自己不去攻打?

  法国人早已投降,只有戴高乐领衔的自由法国运动组织,其实并无多大军事力量,英国人却非常想抢在俄国人前面打进柏林,却被盟军最国指挥官艾森豪威尔五星上将所阻止。
  柏林战役,苏军伤亡36万人,德军伤亡45万人,盟军没有参与本次战役,艾森豪威尔在战后表示,之所以把柏林让给苏军去打,是因为他知道攻打柏林会付出惨重的代价。
  从军人的角度考虑,艾森豪威尔担心攻占柏林,会给西线盟军带来难以承受的巨大伤亡,所以就做了个顺水推舟的人情,让斯大林的苏联红军去攻打德国首都。
  但艾森豪威尔并未透露另外一细节,那就是1945年初,横扫东欧的苏联军队在匈牙利战役中取得胜利,东线战场的最终胜利指日可待,斯大林与西线盟军最高指挥官艾森豪威尔经过协商,确定攻占德国首都柏林的任务将交由苏联红军负责。
  于是,1945年2月苏、美、英三国举行的雅尔塔会议确定,苏军与盟军对德国的占领以易北河为界,易北河以东由苏军攻占,这就意味着苏军将承担攻克柏林的任务。
  攻克伯林,是赢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标志,虽然苏、美、英三国有约在先,但到了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没有人能阻挡喜欢出风头的英军蒙哥马利元帅进攻的脚步。
  此时,苏军大军还没出动,蒙哥马利率领的英军第21集团军已从易北河以西冲到通往柏林最近的道路上,而跨过了莱茵河的美军也向东急速挺进,其前锋已在易北河开辟了直指柏林的登陆场。
  值此关系到东西方战后政治利益瓜分的关键时刻,盟军最高指挥官艾森豪威尔将军致电莫斯科,阐明盟军的军事行动仅限于切断德军南北的联系,这等于告诉莫斯科,同时也告诉了蒙哥马利,盟军并没有攻克柏林的打算。
  至于英国人想攻打柏林,是准备以此限制苏联在欧洲的扩张,使得英国在欧洲拥有更大的发言权,所以德国战败后,丘吉尔就准备和苏联开火,却又被美国人所阻止。
  事实上,美国人的视野和大局观远超英国人,二战结束前,就建立了《布雷顿森林协议》,让美元与黄金挂钩;战后创建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操控国际事务和金融体系等大手笔,昔日的日不落帝国,就只配给美国提鞋了。
  当时,攻下柏林,对美国来说利益并不大,只能算为英国和欧洲国家做嫁衣,反倒不如让苏联占领,如此一来,就能让整个西欧国家听命于美国。
  占领柏林,美军起码会付出10万人以上的生命代价,获得一个解放者的虚名,对美国这个十分重视士兵生命的国家来说并不值得,即使占领柏林,等到谈判时还要重新划拨给苏联,这种买卖老美绝不会干,不如让苏联人去充当英雄,果然,苏联红军经过浴血奋战,把红旗插到柏林国会大厦,同时也伤亡30万人以上。
  本文由"国平军史"发布。
  1945年3月27日,艾森豪威尔接到马歇尔的急电:"防止敌人形成任何有组织的抵抗区,(德国)南方的崇山峻岭有可能成为这样的地区之一"!美国陆军总参谋长建议欧洲盟军最高统帅,渡过莱茵河的美军主力,应向东南方向突击。而同一天,艾森豪威尔又收到了第21集团军群总司令蒙哥马利的一封电文,内容截然不同。
  (马歇尔)
  英国人表示将以两国装甲部队为先导,沿韦瑟尔—汉诺威的公路全速推进,即兵锋指向偏北,蒙哥马利电文最后的两句话是:"然后沿着公路直抵柏林,我希望如此"。也就是说,在是否抢先攻取柏林这个问题上,盟军内部也是有分歧的,当然没有法国人什么事,他们那点兵力根本没有话语权,最终有权决定盟军主攻方向的,仍然是艾森豪威尔。
  马歇尔的意见更多是从军事上考虑,当时风闻德国大批军政要员已经逃出柏林,汇集在德国南部、奥地利西部的阿尔卑斯山区,准备建立所谓的"民族堡垒"。据称德国人"将能依靠天险和最有效的秘密武器继续存在下来,准备东山再起,那里有许多容纳军工厂、粮食和设备的大山洞,还准备成立一支专门接受游击战训练的青年地下军"。
  (艾森豪威尔)
  蒙哥马利等英军将领则是从政治角度认识柏林的重要性,丘吉尔的态度亦如此,那就是要争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话语权、以及形成战后与苏联军事对峙的有利态势。但是艾森豪威尔更倾向于执行马歇尔的指示,因为他也担心所谓"民族堡垒"可能真的存在,从历史上看,没有什么是希特勒做不出来的,况且大批纳粹要员南逃确系事实,鬼知道他们要去干嘛?
  在高级将领会议上,艾森豪威尔忧心忡忡地说:"如果让德国人真的建立了民族堡垒,那么我们将陷入旷日持久的游击战和代价更大的围攻战。而德国人就可以保有他们的最后希望,即利用盟军的不和,最后获得比无条件投降更为有利的条件",美军重要将领、第12集团军群总司令布莱德雷也支持艾森豪威尔的意见,他摆出了三点理由:
  (蒙哥马利)
  第一,就战场态势而言,盟军主力部队距离柏林尚有250英里,而苏军兵锋所指,到达柏林仅剩30多英里(1英里差不多1.6公里,自己算哈哈),差不多是八倍的路程,美英盟军即便是玩命赶路,也未必能在苏军总攻柏林之前到达,那么去干什么呢?难道是专程去给人家庆祝胜利不成?
  第二,布莱德雷保守估计,如果强攻柏林,美军将至少付出10万人以上的伤亡,在1945年3月德国战败已成定局的情况下,实在得不偿失,对于美国人来说这一条挺重要,就怕死人多。笔者个人感觉布莱德雷的估算还真的不准确,以盟军地面部队与苏军的战斗力差距,就算拥有空中优势,伤亡也不会低于20万,因为攻克柏林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巷战,空中掩护作用受限。
  (蒙哥马利和朱可夫)
  第三,军人就应该干军人份内的事情,消灭敌人为第一要务,既然苏军已接近柏林,根据《雅尔塔协定》的条款,盟军能够打到易北河已经帮了苏军很大的忙,战争就是战争,布莱德德着重指出:"我们更关心的是消灭德军的残余力量,而不是战后政治力量的组合"。
  艾森豪威尔拍手称是,因为按照《雅尔塔协定》划定的美苏对德占领区范围,直到易北河以西90英里,都算是苏占的德国东部地区,也就是说,盟军挺进到易北河都已经是"越界"了。而柏林完完全全在苏占区之内,盟军就算费劲九牛二虎之力打下来,最终还得把它交还给苏联人,除非想马上开打第三次世界大战,否则就是吃饱了撑的为别人火中取栗。
  (德军向美军缴械)
  于是美军高层就此决心放弃柏林,转兵东南去干掉德国人可能存在的"民族堡垒"(事实证明子虚乌有,但是大批德军高官逃到南方是真)。而接到作战命令的蒙哥马利大为不爽,忽悠英国政府和参谋长会议出面,试图改变艾森豪威尔的决定,美英双方爆发了激烈的争论,关键时刻,马歇尔力挺艾森豪威尔:这是最高统帅的权责,应该得到完全支持。
  艾森豪威尔底气更足,1945年4月1日专门电示蒙哥马利:"你应注意到,我在前封电报中没有提到柏林,在我看来,那个地方只不过是个地理概念,我对它从来不感兴趣,我的目标只是消灭敌人,摧毁其抵抗力",言外之意,老大老二你得分分清楚,执行命令就得了,没事少BB。
  那么你看,盟军放弃进攻柏林是故意的吗?准确的说,那叫"有意"。!
  (德军在柏林投降)
  攻打柏林前夕,英军蒙哥马利元帅早就蠢蠢欲动了,因为丘吉尔认为,只有在苏联前面拿下柏林,才能在欧洲重新挺起胸膛,进而恢复日不落帝国的世界地位。
  按照雅尔塔会议的精神,攻打柏林的重任是交给苏联的,可惜丘吉尔的这一意图使得蒙哥马利早就忘了当初的协定。
  苏联大军还没开拔,蒙哥马利已经带领英军冲到了柏林附近,英军攻打柏林的战争近在眼前。这个时候和事佬美军出现了!
  艾森豪威尔作为盟军的最高统帅,也派遣美军跨过莱茵河,直奔柏林而来。但是这个时候他向苏联和盟军发出消息:盟军此举只是为了切断德军南北联系,没有攻打柏林的意图。
  蒙哥马利都懵了,这是什么情况?老美公然偏袒苏联吗?其实谁都知道,要想啃下柏林,必须要付出惨痛的代价,很显然,老美不想有过多牺牲,而英军却有点儿不知死活。
  一、苏联和德军的仇恨太大了。
  从二战战损来看,苏联是欧洲受到损失最大的一个国家。苏联早先有1亿人左右,经历了卫国战争以后,苏联光人员就减少了2660万人。其中有860万人是士兵,而平民殒命的多达1800万人。此外还有接近一半人口受伤,这种代价是其他任何一个欧洲国家都难以承受的。
  1941年6月22日,德国单方面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开始执行巴巴罗萨计划。希特勒是个很有野心的人,他要么不打,要打就要一口把苏联给吞了。
  所以这次希特勒出动了550多万人、4000多辆坦克、5000多架飞机,兵分三路,向苏联发起了全面总攻。
  斯大林当时还沉浸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当中,压根就没考虑对手不按套路出牌的情况。以至于苏联猝不及防,大片领土瞬间丧失。
  德文斯克、波罗茨克、奥尔沙、明斯克、普斯科夫等城市相继被德军攻克,好在莫斯科保卫战苏联是打赢了,要不苏联真的要退到亚洲这边来了。
  到了1941年11月,德军已经占领了苏联1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而且还控制着苏联40%的人口。大部分工业区也都被德军掌握。
  此后德军派遣150万兵力,向斯大林格勒发起进攻,双方打了数月,消耗巨大。好在到了第二年2月的时候,天气寒冷,德军撑不住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取得了胜利。
  不过这一系列战役打下来,德军对苏联的伤害实在是太大了。几乎把苏联的那点工业基础都给打光了,美军之所以给苏联攻打柏林的机会,或许就是在让苏联复仇而已。
  二、苏联攻打柏林,那损失老大了。
  要知道,柏林是希特勒的最后阵地,最精锐的部署都安排在柏林城内,所以要想拿下这座城并不容易。
  别看英军统帅蒙哥马利叫得很嚣张,可你让他真的上去打的话,他还真的未必能打下来。就算打下来,到时候英军损失殆尽,又有什么意义?无非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罢了。
  美军这边也在考虑这个问题,如果让英军打下了柏林,那英国在欧洲的威信大增,这不利于美国操控欧洲的局面。如果英国打不下柏林,这对整个战局来说,也不是什么好事,反而助长了德军的士气。
  那么美军为啥自己不打呢?以美军的实力当然可以打下柏林。可是打下来对他们有什么好处吗?并没有任何好处,反倒是增加无谓的死伤。
  美军是最心疼小命的,能不死自己人,就尽量不死自己人。所以说让苏联打是最合适的,既能够消耗苏联,又能够结束战争。
  苏联动员了250万人的部队,配备2450架飞机,14200门火炮,1500辆坦克向柏林进发,这不仅是要打下柏林,还要为打下以后打扫战场做准备了。
  而德军这边也有80万人的军队,10400门火炮,1500辆坦克,3300架飞机作为防御力量。可谓是实力强劲,一般人啃不下来。
  1945年4月25日,苏军开始包围柏林,随后采取多角度进攻的办法进入柏林,双方展开了惨烈的巷战以后,5天内苏联便攻占了国会大楼,逼得希特勒自尽。
  那么苏联打下柏林,付出了怎样的代价呢?战争结果很惨烈,德军伤亡45万人,而苏军也伤亡多达36万人。
  三、苏联靠德国的工业基础,迅速恢复了工业发展。
  苏联之所以派遣250万人的部队到德国,其实不仅仅是为了占领柏林,更是为了后来打扫战场的时候,让盟军其他人没有分享战利品的机会。
  苏联对抗德国付出了惨烈的代价,整个国家近一半人被德军伤害过,而且整个苏联的工业体系几乎全部瘫痪。这个时候如果不到德国补充一波的话,苏联压根就撑不过去。
  首先就是抢人才,这一点美军也没有落后,双方几乎把德国境内的所有科学家,都给弄到了自己的国内,这些人才是科技、工业发展的第一动力。
  其次就是硬件设施,当时但凡是钢铁打造的东西,都被苏联给弄回去了,比如说机械、发电站、厂房、军事设备等等,一股脑都被苏联搞回去了。美军也只能干瞪眼,因为这些东西不太好运输啊,只好眼睁睁看着苏联像个捡破烂的,把德国境内的"破烂"都给捡走了。
  这些东西运到苏联以后,瞬间就恢复了苏联的工业生产力,由此可见德国的科技在当时来说属于顶尖水平。
  此外苏联还获得了德国100亿美元的赔偿款,暂时赔不起没关系,慢慢来。苏军进入柏林城后,自然也放肆了一把,这就不提了,总之是互相伤害的事情。
  总结:美国没想到苏联也有自己的计划。
  本来按照美国的计划,阻止英国攻打柏林,可以削弱英国在欧洲的影响力。让苏联攻打柏林,可以消耗苏联的战斗力。
  美国以为苏联是个愣头青,没想到人家有自己的打算,可不仅仅是为了报仇。这个时候就算不打柏林,苏联内部也是一堆烂摊子了。只有打下柏林,拿回战利品,才能恢复国家的发展。
  结果好了,苏联拿走了柏林的一堆科学家和设备,以至于后来居然在短时间就有了可以跟美国抗衡的实力,不得不赞叹一下,元首统治下的德国是真的强。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因并不复杂,主要是以下几点:
  第一,这是雅尔塔会议的决定。
  在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上,各国达成一致:战后德国和柏林将被分成四个占领区。在德国统一前,柏林将由四国占领。 德国被分裂,美英苏认为这是"今后和平与安全的必要条件"。
  可见,柏林城市以外的地区,是苏联占领区,不是英美法占领区,英美军队原则上不能靠近柏林。还有,柏林既然已经定为4国共管,又不是谁打下来谁就占领了,英美为什么要不惜代价去打了?犯傻?
  第二,军事上难以做到。
  英美军队从1944年8月诺曼底登陆以来,本来是一帆风顺,仅仅花费120天就杀到了靠近德国边境的法国阿登山区、卢森堡、比利时。
  按照这个速度,英美军队应该会在1945年初就抢先占领柏林,甚至攻占德国全境。
  但是,随后两个军事上的失败,导致这个计划无法实现。
  一是蒙哥马利元帅在9月主导的市场花园行动,希望绕过德军防御强悍的正面莱茵河和齐格菲防线,直接攻入德国腹地。可惜这个计划失败了,英美军队无法速战速决,只能步步推进。
  二是1944年12月,德军出乎预料的发动了阿登反击战。此战打的英美军队措手不及,双方鏖战到1945年1月底才击溃德军。即便如此,英美军队的攻势也被大大拖延了。
  相反,由于希特勒的军事冒险,将大量兵力投入西线,为东线的苏军创造了很好的机会。
  苏军趁机迅速向南攻击,1945年2月占领布达佩斯,4月占领维也纳,5月占领布拉格。
  更重要的是,苏军1945年1月趁着美军和德军在阿登战役厮杀的机会,发动维斯瓦河-奥得河攻势。到2月2日苏军将战线由在波兰的维斯瓦河推进至德国境内的奥得河,即距离德国首都柏林只有70公里。
  虽然西里西亚、波美拉尼亚、东普鲁士的德军还在坚持对抗苏军,但谁都知道大势已去,柏林肯定守不住了。
  相反,英美军队当时还在200多公里外,面对着坚固的齐格菲防线,不可能遭遇苏军攻入柏林。
  第三,美国刻意打压英法。
  其实,丘吉尔是非常想要占领柏林的。
  他曾经严厉指责艾森豪威尔:"我不明白不越过易北河有什么好处。如果敌人的抵抗就像现实一样削弱下去的话,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跨过易北河,尽可能地向东挺进?当我们把柏林主动让给南部的俄国人,而俄国人一旦进入柏林的时候,就将产生极其严重的政治后果,因为这一切都将使他们产生‘天下是俄国人打下来的’意识。
  另外,我并不认为柏林现在已经失去了它的军事意义,更不认为它失去了其政治意义。柏林的陷落将对整个德国的抵抗在心理上产生巨大的震动,一旦柏林陷落,大多数的德国人就会自动地放弃抵抗。 
  所以,我更倾向于第二十一集团军向易北河挺进,攻占柏林。这同您准备攻打鲁尔以南的攻势并不矛盾,只是把部队的任务向北移动了一些罢了。这样也可以使英国军队免于陷入意外的狭窄地带……"
  但艾森豪威尔断然拒绝了!
  这不是美国人短视,而是刻意打压英法。
  一战结束时,美国协助英法打赢了德国人。但是,英法随即丢开美国,瓜分了德国在欧洲的势力范围。结果就是,英法在欧洲的力量迅速扩大,美国却一无所获。
  美国人认为二战以后,苏联必然会崛起。如果让英法得到最后的好处,他们就有能力单独同苏联对抗,不需要依赖美国。
  相反,如果让苏联具有较强的实力,压倒了英法,后者就只能依靠美国来自保。
  由此,美国就会毫无疑问的成为西方世界的霸主。
  这是政治布局,并不是罗斯福的乱来。
  第四,畏惧攻打柏林的巨大伤亡。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高伤亡,美国人看的很清楚。
  柏林是第三帝国的心脏,修建了庞大完整的防御工事。希特勒拼凑了100万人进行防御,除了老幼妇孺以外,至少还有50万人。
  二战的特点是,防御一方即便较弱,借助工事采用合理战术,也可以造成进攻一方的重创。
  那么,攻打柏林可能会有极大的损失。
  事实证明,250万苏军攻打柏林,损失很大,共有8万多人战死,28万人伤病,总数高达36万人,几乎占到进攻部队的六分之一。
  而美军在欧洲同德国打了这么久,战斗死亡一共才18万3588人,全部死亡也就25万人。
  像苏军这样打个柏林就死差不多10万人,美国是承受不起的。
  艾森豪威尔主要是基于四点原因的考虑。
  第一,希特勒在阿登地区的阻击迟滞了盟军的进击。 因此,盟军耽误了6个星期的时间。结果当蒙哥马利的北方集团军群距离柏林还有480千米的时候,苏军距离柏林只有60km的距离。争夺柏林的比赛盟军已经输了,所以艾森豪威尔倒不如干脆做个顺水人情。
  第二,强攻柏林首都会带来重大伤亡,希特勒的困兽之斗使得这块骨头不好啃。 而且在雅尔塔会议上,英美苏三国也划定了各自在德国的占领区,而柏林正是在苏军的占领区。即使盟军付出巨大代价占领了柏林,最终也不得不还给苏联。所以美国高级将领不想为了政治上的威望而让士兵付出巨大的无谓牺牲。
  (苏军付出不小代价
  后换取的荣耀)
  第三,希特勒在盟军进攻路线上的积极备战。 根本美国情报部门的信息。希特勒在德奥边境的萨尔茨堡一带山区,建立了所谓的"民族堡垒",储备了大量的弹药和物资,准备纠结狂热的纳粹分子负隅顽抗到底。布莱德雷说:"在当时,传奇式的堡垒在我们看来是完全现实和非常严重的威胁,我们不能轻视它。它一直严重地影响我们在战争最后几个星期里的战术思想。"
  (盟军和苏军在易北河会师)
  第四,就是基于双方的政治利益考虑。 苏联自认为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头号功臣,斯大林是绝对将柏林的征服视作苏联红军应享有的荣耀。同时,美国想争取苏联参加对日本的战争,所以很多事情都在迁就苏联。
  最后我们可以看到,在苏联4月16日发动对纳粹德国的最后一击时,盟军也没闲着。 4月19日美军占领了莱比锡,5月初英军相继攻占了吕贝克和汉堡。加拿大军队解放了荷兰,5月5日,荷兰,丹麦和德国西北部的德军向蒙哥马利投降。
  这个问题在头条号以史为鉴看来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保存实力
  英法等欧洲盟国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而且欧洲作为两次大战的主战场,国内有生力量大幅衰竭,已经没有足够的力量来进行攻坚作战。
  二战中,斯大林格勒等城市作战,双方动辄数百万的伤亡,可以说残酷的事实让本来就缺乏实力的英法等国要仔细思量。2、补给困难
  法国在二战初期就已经投降,戴高乐的流亡政府没兵没将;
  英国经历了伦敦轰炸,国内实力受损严重,兵员、武器装备都不足;
  而美国虽然实力强大,但从大西洋远距离进行作战,对后勤补充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3、不愿意苏联太强势
  二战之所以爆发,主要是英法绥靖政策。绥靖政策的主要目的就是让法西斯和苏维埃互殴,苏社会主义苏联太过强大不符合欧美等国的意愿。为了消耗苏联实力,进攻柏林这样的攻坚战自然乐意让苏联人先试试。4、苏联的报复心理
  二战中,德军对苏联造成了巨大的伤害,经过战略反攻后,苏联人上上下下都憋着一口气准备报仇,明知道欧美等国意图消耗实自身实力,但报仇雪恨的想法占据了上风。
  5、德军的想法
  德国人也是很清楚自己的命运,所以西线德军流传着一句话就是:"前面狠狠的挡住苏联人,直到美国人来踢我们的屁股。"
  德军都知道自己和苏联人之间是不死不休的私仇,投降也没有好果子,干脆死扛到底,等着美国人赶紧打过来好向美国人投降。
  整体上二战末期双方的心理就是这样。所以欧美苏德都默契的将攻打柏林的重任让给了苏联。
  我是头条号:以史为鉴,埋没的历史真相、误解的历史人物、不为外人所知的关系……我来为您讲述,欢迎关注。
  雅尔塔会议之前的局面
  坦率说吐槽机并不觉得柏林是美英法故意让给苏联去攻打的,只能说他们的推进速度没人家快,在1944年9月西线盟军就已经接近了德国边境,但市场花园行动的失败和阿登战役拖延让他们进展很慢。
  反观苏联红军,1944年9月还在爱沙尼亚晃荡,到了10月就开始狂飙突进,一路反击冲进了波兰。到1945年2月初打完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后,他们距离柏林只剩下区区60公里。
  那么同一时间的盟军主力在哪呢?他们在阿登森林跟纳粹纠缠完毕,事实上苏联红军提前发动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就是应丘吉尔的请求,发动攻势来缓解西线的压力。此时西线盟军距离柏林超过400公里,不可能再跑得过红军了。
  雅尔塔会议上的约定
  在这样的局面下,雅尔塔会议于1945年2月4日召开,盟军三巨头最后一次聚首,商谈战利品分配的问题。想都不用想,斯大林在会议中占尽上风,除了战前自己家领土全留下外,连波兰的那点地皮也不准备吐出来。
  甚至在参加对日作战问题上约瑟夫叔叔还能继续狮子大开口,什么北方四岛、什么萨哈林岛人家全要。顺便说一下,在蒋中正先生没有参会的情况,苏联还对东北的铁路和大连港很有兴趣。
  最后自然就是德国这盘蛋糕,原则上它会被分成四块,法国也能参合进来吃点,只是无论蛋糕怎么切柏林都在苏军的占领范围内,只是这个城市也会切成四块罢了。按当时的约定,苏军的势力范围应该以易北河向西继续延伸。
  柏林竞速赛
  斯大林这类钢铁巨人一般都不太相信纸上的东西,他本人不觉得西方世界会履行承诺,故此下令修整中的苏军全面展开进攻,朱可夫和科涅夫两位元帅针对柏林展开一场疯狂的竞速赛。
  而盟军这边3月份渡过莱茵河,对德国西部的工业区展开进攻,并于4月19日攻陷莱比锡,此时他们距离柏林还有200公里。同样在这一天,苏军已经到达柏林城外,并在次日炮击了那座城市。
  事实上盟军不是没想过耍赖,4月中旬的时候丘吉尔就给艾森豪威尔发电报,想让他配合蒙哥马利冲击柏林,美军将领巴顿也有类似的请求。甚至他们还做过一个计划,一旦跑不过苏军是否可以通过空降占领机场。
  坐视的理由
  最终艾森豪威尔否决了所有进攻柏林的计划,很多人说是因为布拉德利告诉他想抢柏林就得准备10万条人命来填,这理由看起来满伟光正,和后来不去占领日本本土改扔原子弹差不多。
  但吐槽机认为更重要的原因是艾森豪威尔已经失去了机会,苏军的竞速赛进展太快,在4月24日就将柏林彻底包围,西线盟军想进攻就必须越过苏军防区,是个什么后果艾森豪威尔心里应该有数。
  至于那个用第17空降师、第82空降师、第101空降师和一个英军空降旅伞降抢柏林滕珀尔霍夫机场的计划,并不是艾森豪威尔不想执行,是柏林守军提前知道了空降区在哪,国防军布下层层陷阱,不得不取消的。
  总结起来吧,柏林城从来不是英美法顾惜战士生命特意留给苏军的,只是因为他们进度比人家慢,不得不坐视苏军攻城,连耍赖的机会都没有,扯淡完毕。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故意不故意的,咱得把这事好好捋捋才成,不然说出来也就是个空炮而已。首先咱看看盟军这头,能说的上话的都有谁。
  头一个是苏联人,这位没得说,二战最为主要的较量其实就是苏联人和德国人之间的较量。因为整个德国人在二战死亡的80%,都是被苏联人给弄死的。
  所以二战话语权当之无愧。
  接着是美国人,二战初期赚钱赚的饱饱的,他是两头赚钱,然后出来的红利填补到盟军当中,欧洲战场西线几乎是美国人抗下来的。所以话语权也是没问题的。
  英国,好吧这是美国人拉过来做小弟的,毕竟这个时间点上,英国人还有着日不落帝国的称号,制衡苏联人还是不错的。
  所以有啥事让英国人往前冲,至于刹车就踩在美国人的脚丫子下边。
  那么英国人的话语权还是有点,但这点子话语权是在美国人没有喊闭嘴之前产生的,一旦美国人喊了闭嘴,英国人也只有生气的份。
  至于法国,别开玩笑了。这货二战一开始就投降了,一家伙还分裂成了两个政府,一个是投降政府,另一个是戴高乐的流亡政府,没有英国人的支持,他这个流亡政府都很尴尬的,因为不管是德国人还美国人,他们只承认那个投降政府。
  而法国的军队,不管是海军还是呆在非洲的殖民军队,他们都喜欢听这个投降政府的。
  所以法国人是没有任何话语权的,他们只是一个听命令上战场的人,至于话语权,你可以当他们不存在的。
  所以西线这地,对于打不打柏林,能说上话的只有美国人和英国人。那么咱们来看看,对于修理柏林这事,美国人和英国人的态度。
  挟制苏联人一直都是英国人的一个目的,当年欧洲这地要开辟第二战场,目的是让德国人陷入被东西两头夹击的境地,但这事被压了很久,才实施的。
  您要知道苏联人被德国人都快打毛了,天天在死人,东线的战争有多残酷,俺在另一篇文章中说道过,这里就不提了,为了这事斯大林多次提出要求,但美国人和英国人拖了有一段时间,才实施的。
  这何尝不是让苏联人在放血,一个强大的苏联蹲在欧洲这地,这是英国人所不能容忍的。
  所以依据英国人的这个态度,您就可以知道,攻打柏林这事英国人一定会让自己来办。
  毕竟拿下柏林,这是二战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他所获取的政治红利可是很丰厚的,至少让大家伙都能感觉到,英国人的彪悍,英国人在欧洲这地的话语权。
  其实您要翻看历史的话,争夺欧洲话语权这事,英国人一直在做,这一次,他们同样不会退让。
  于是就出现了蒙哥马利发给艾森豪威尔的电报,他们两个国家的装甲部队压到前头,爬在公路上,开足马力向北,用炮管子去轰击柏林的城墙,临了他还加了一句,俺希望如此。
  好吧,从最后一句话,您就能看得出来英国人的尴尬。
  当然艾森豪威尔对这位盟友是没有一点好感的,因为之前他还在英伦三岛遥控指挥整个战场的时候,这哥们就整事,想要在欧洲战场上有更多支配权。
  而艾森豪威尔为了这事不得不从英伦三岛飞到了欧洲。
  您不得不说艾森豪威尔有着不错的军事头脑,可他还有着一个更加不错的政治头脑,不然最后就不会坐上总统的宝座。
  对于美国人来说,拿下柏林这是一个得不偿失的选择,因为啃下柏林,他们计算的结果就是要填进去十万人,而整个二战期间,美国人在欧洲再加上北非这两个地方,他们总共才死了二十五万人。
  事实上,这场战斗苏联人填进去了三十万。
  这事美国人是不能承受的,而且当时在雅尔塔会议上,三方已经对柏林有了规划,苏联人和美国人都有份。
  也就是说,这场战役美国人打下来,那么他还得划拉一块给苏联人,反过来说苏联人拿下柏林,同样也得给美国人划拉一块。
  这种事,美国人感觉他们不去进攻柏林,依然是一个稳赚不赔的买卖。
  至于影响,美国人需要这点影响吗?压根就不需要,毕竟二战后期各种资源的输入,这都是打美国人的腰包里掏出来的,当然英国人和苏联人还是要付钱的,但这里头的威望可不是一个柏林可以比拟的。
  这仗美国人算的很清楚。
  至于英国这个小老弟的小算盘,美国人可没有打算给他们火中取栗的。后来的事
  而这个时候,爱出风头的蒙哥马利已经率领他的第二十一集团军,一路狂奔已经指向了柏林。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艾森豪威尔作为盟军的最高指挥官,给苏联人打了一份电报,这次任务他们仅仅是去瞅瞅,德国人在阿尔卑斯山里头弄出来民族堡垒,据说那里他们挖了很多的洞洞,藏了粮食,工厂,准备东山再起。
  事后证明这是一次误判。
  好吧,误判就误判了,也就是说柏林就只能靠苏联人拿下来了,英国人已经插不上嘴了,毕竟老大都发话了,他一个人是干不过德国人的。
  那么问题来了,苏联人为嘛要自己一个人拿下柏林吗?就为了报仇?那可是三十万人命啊,咋就不想想。
  不想想?难道要坐下来和希特勒谈判吗?你这是在羞辱苏联人,血债血偿这是人道,不用拳头砸回去,他们会用鼻孔看你,既然如此,最好砸碎他的脑壳,他就跪下了。
  这是其一,其二,德国人失败了,能保证战争就结束吗?战争有很多种,有枪炮的,有不用枪炮的。
  拿下柏林,这是立威,苏联人打了四年,很惨,很惨的,但还没有惨到没了骨气。
  有本事你用鼻孔来看一个,德国人被打趴下了,还有谁?
  没有了吧!那好,坐下来,咱在谈谈以后的事,谈的时候最好客气的,苏联人还是有一战之力的。
  这是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在对话,无声的对话。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这才是盟军的英明之处。
  所以说艾森豪威尔可以当总统。
  柏林,德国首都,在最后的关头,肯定是绝对防御,困兽犹斗,柏林守军肯定会拼死一搏,盟军绝对损失惨重。
  所以肯定得留给苏军打,但要知道,最后无论谁打,柏林都得分两半,苏军盟军对半分,与其费力气去打下必然获得的柏林,不如去打德国其他地方获得更多占领区。
  所以艾森豪威尔下令,对慕尼黑发动进攻,获得更多的占领区。
  政治智慧的体现
  看完关注一下(确信)
  谢谢
  1945年初,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局势渐渐明朗,德国法西斯已经穷途末路,苏联和美英军队都在快马加鞭向德国首都柏林挺进。
  可是在双方即将会师柏林的时候,一个匪夷所思的现象发生了,美英军队放缓了前进的步伐,让苏军来进行攻占柏林的战役。
  攻城略地是军人的追求,攻占第三帝国首都更是无比的荣耀,盟军经过浴血奋战终于要打败纳粹,谁不期待有一天把军旗插上德国总理府,美英为何要把攻克柏林的殊荣拱手让给苏军?美英不想付出伤亡
  柏林是希特勒老巢、第三帝国首都,希特勒已经没有退路,势必要拼命反抗,柏林战役将会是一场恶战。
  为了保卫柏林,希特勒调集百万大军包括48个步兵师,9个摩托化师,6个坦克师,拥有火炮和追击炮10400门、坦克和强击火炮1500辆、作战飞机3300架。
  可以说德军下定决心要决一死战,双方的伤亡难以想象。
  西方政治家一向注重生命,把减少士兵死亡看作第一要务,伤亡越多在国内引起的反对声浪就越高。
  诺曼底登陆的伤亡是不可避免的,不那样就不能尽快打败德国结束战争。而到了柏林战役之前,纳粹败局已定,盟军伤亡就可以避免。如果盟军为了争功去让士兵牺牲,实在是得不偿失;因此就把攻克柏林的荣耀让给了苏军。
  苏军对柏林志在必得
  跟盟军观点西方,斯大林对于柏林是志在必得。
  1945年春,苏、美、英、法四国军队都已在德国本土作战。苏军距柏林稍微近一些,只有60公里;美、英军距离柏林也远不了多少,他们的先头部队到达了易北河,距柏林也只有120公里左右。
  如果苏军不想打柏林,只须放慢速度;盟军刻意要打,只须加快速度就行。
  这就说明,苏军要打柏林,不是客观原因,而是主观原因。
  也就是说苏军对柏林志在必得,不许别人染指。
  跟西方人的"怕死"观念相反,苏联人把在战争中取胜放在第一位,他们认为战争中死亡是非常正常,为了取胜必须不惜代价。
  所以苏军反攻的时候,很多战役本来可以围困取胜的,都打成了硬碰硬的攻坚战,造成重大伤亡。
  斯大林要拿下柏林,除了不在乎伤亡,还有复仇因素。
  苏联泱泱大国被德国入侵,付出了惨重伤亡,对于苏联人来说就是奇耻大辱,苏军一定要占领德国领土,攻占德国首都,一雪前耻。苏军要占领柏林,还有利益考量。
  其一是获得更多政治资本,增加战后德国利益分配的话语权,加大谈判的筹码。
  其二柏林是德国首都,是个聚宝盆,周围也分布很多工厂,占领这里能拥有巨大财富,是一笔非常划算的买卖。
  其三谁占领柏林,谁就有更多地盘,在战后对抗的时候,谁的优势就更加明显。
  这样看来,苏联攻克柏林确实是一个正确的决定,苏军虽然付出的33万伤亡,但是在分区占领柏林的时候,苏联拿了一个大头,苏占区面积为409平方公里,而美、英、法三国占领区面积也只有480平方公里。
  德国首都柏林由于苏军占领既成事实,而成为苏联的囊中之物,被苏军牢牢控制。
  而且战后苏军占领了西柏林周围的水陆交通要道,卡住了西柏林的喉咙,在对1948年夏天苏军对其进行全面封锁的时候得心应手。
  苏联从柏林获取的经济利益,更是无法估量。
  牺牲30万人,就获得如此巨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利益,确实是非常值得。
  苏军收获满满,盟军也不是一无所获。
  事实上当苏军攻打柏林的时候,盟军也没有闲着,巴顿率军南进攻占了奥地利大部,保住了奥地利的中立地位;盟军的另一部经过战斗攻占了石勒苏益格,解放了德国北部,让它成为后来西德(联邦德国)一个州。

清朝皇妃脖子上戴的白布条,到底有什么用?专家为了方便皇帝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这句耳熟能详的歌词将我们如今五十六个民族共同繁荣的美丽景象很好地描绘了出来,在如今开明的民族政策之下,他们以大杂居,小聚居的方式和汉族和平共处着,但是在古冯洪志一心爱国,旅美多年,1982年提出回国,为何被邓公拒绝?邓公,我在美国漂泊40年了,现在想落叶归根,您看这不行的嘛,你在那边待了这么多年,已经立稳脚跟了吧?哪能说回来就回来。1982年9月14日,知名爱国将领冯玉祥的儿子冯洪志接受召见,6部值得推荐的抗美援朝电影,每一部都闪耀着青春与热血的光芒1激战无名川,根据同名小说改编,有故事原型,上映于1975年,由华纯王少岩执导,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抗美援朝时期,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对我军发起绞杀战,美国空军重点轰炸三角区我军江渡江战役前,斯大林突然建议划江而治,毛主席的做法令人称赞抗日战争刚落下帷幕,蒋介石便以最快速度发动起内战。在三大战役结束后,1949年4月我军发起渡江战役,这次战役关系到解放全国,早在渡江战役前几个月中,中央各层领导就给予了高度重视,而良渚文明是上古时期谁留下的杰作?2018年1月26日,一个历史长河中不起眼的日子,良渚古城遗址申报了世界文化遗产,也正是这一天,让良渚文明再一次在岁月中散发出了迷人的魅力。为什么叫它良渚文明或良渚文化呢?实际上非晚清时期,清朝是怎么防御外国人袭击沿海的?主要就是修炮台和建设海军,防御沿海只有这一条路可走。海军咱不多说了,清朝曾经建立了几支水师,尤以北洋水师为重,但这支苦心经营的北洋水师并没有守住国门,它在甲午战争中败于刚崛起的日本主角的剧本,配角的命要说隋唐之间的乱世,英雄确实很多,有的军阀背靠世家,迅速崛起,比如太原的李渊有的是靠个人的威望和隋王朝赋予的部分权利,比如幽州罗艺洛阳王世充当然,更多的是农民出身,官逼民反,落草为商鞅张仪与范雎,三个外国人,是怎么接力把秦国抬上天的?战国时代强盛的大秦,在几百年前还只是一个国弱民寡的边蛮小国,看着富庶的东方只能望洋兴叹。不止如此,秦国还得和周边的少数民族争夺生存空间,随时都有亡国的危险。到了秦穆公时期,一张用五本来要调往东北的三大名将,为何都没去成,如果去了会得重用吗?抗日战争胜利后,身在延安的党中央突然发现,资源丰富的东北是一片空白,八路军的正规部队必须迅速抢占东北,抢占战略制高点。毛主席甚至说,哪怕是全国的其他解放区都丢了,只要有东北,就有了近现代史上,云南讲武堂培养出的名将有哪些?云南陆军讲武堂建立于1909年(1912年改为云南讲武学校),停办于1935年,共办22期,招收学员9000余人。云南陆军讲武堂培养出的名将如下朱德(55年元帅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康熙给雍正留下2700万,雍正给乾隆留下3400万,乾隆给嘉庆留多少中国有句古话叫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普通家庭的父母,尚且会为了让子女成才,早早为他打算。一个国家的君主,自然也要为接班人好好地谋划一番。除了选定一些辅政大臣外,充实的国库,也是
俄乌战争,至此刻之我见1戏子误国,一个戏子成为一个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想想都好笑。2网上说俄罗斯侵略乌克兰的声音很多,想想又可笑,又为他们可悲,你们的历史白学了,何为侵略,别人是你家门口放狗,想咬你,你难道灭掉蜀国后,邓艾看了士民薄,才知道为何诸葛亮也救不了蜀汉魏蜀吴三国中,曹魏是江山是曹丕抢夺汉献帝的,东吴的江山是孙权见曹丕和刘备称帝后,也在江东称帝了。这在忠于汉室的人来看,曹魏和东吴的江山,都是不合法的,只有汉室皇族之后的刘备,为延续开封府尹包拯相当于现在的什么职位,包拯到底做过丞相吗在中国的历史上出现了许许多多著名官吏,有的利用手中的权力贪赃枉法,以权谋私,中饱私囊,反之有的为官清廉,刚正不阿而名留青史。前者臭名昭著,后者流芳百世。在历代的官吏当中,最受百姓爱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蜀汉后期为何会人才凋零各位对蜀汉人才非常感兴趣的朋友们,史料汇编带来详细文章供大家参考。为什么刘备在世时,蜀国人才辈出,刘备死后,蜀国人才辈出?蜀汉初期,吴国与张麻黄有血缘关系,诸葛亮掌管黄权。因此,虽毛泽东五赞习仲勋比诸葛亮还厉害文崔东荣习仲勋同志13岁投身无产阶级革命20岁成为著名的陕甘边区的创建者之一建国之初五马进京中最年轻的一位遭受迫害身陷囹圄16年之久而革命信念不改改革开放后主政广东,大刀阔斧进行改蜀汉后主刘禅乐不思蜀的二世帝王东汉献帝建安十年(205年),刘备甘夫人生下了刘禅。当时,刘备还没有成势,被曹操逼得到处奔逃。于是,幼小的刘禅开始跟着父亲过起了辗转流离的生活。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平定乌桓公元253年的一场刺杀,成为蜀汉政权走向灭亡的标志曹魏嘉平五年(253年)八月,魏国皇帝曹芳对身死蜀汉的降将郭脩,特意下诏进行追封和褒奖。其追封脩为长乐乡侯,食邑千户,谥曰威侯。(三国志三少帝纪)一个原本是魏国战将,被俘后归降蜀汉蜀汉北伐最大累赘,看南中40年混乱就懂,不是诸葛亮姜维不给力引言三国的蜀汉政权,在我看来是中国历史上最具理想主义的政权。这理想主义从建国者刘备那儿而来,一个复兴汉室的大旗下聚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四方英豪。刘备中道崩组,让后续的诸葛亮成了这理想1931年开始,日本用了14年时间侵华,为何打印度一次就放弃了?纵观中国历史长河,日本用了长达十四年之久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可以说这场战争是日本蓄谋已久的,在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计划中,他们制定了三个月时间就能够把中国迅速占领的计划,然而让日军做学党史铸警魂中国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正式成立1920年3月,在李大钊的指导下,中国第一个正式命名为马克思学说的研究会成立。五四运动中涌现出来的一批初步有了共产主义思想的学生运动骨干,成为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主要成员。蔡元培帮助八路军中鲜为人知的国际纵队朝鲜义勇队,为建国后的朝鲜输送了大批干部文管飞葛清伟抗日战争时期,在华北的敌后战场上,活跃着一支由朝鲜人民优秀儿女组成的抗日武装朝鲜义勇队。著名诗人肖三称赞朝鲜义勇队足可与西班牙内战时的国际纵队相媲美。事实确是如此,朝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