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正史上真实的李林甫是怎样一个人?

  谢邀,唐朝宰相李林甫,玄宗朝中的宠臣,他对玄宗唯命是从,为的是巩固自己的地位,另一方面,又极力阻止群臣的意见上述,掩蔽玄宗的耳目。他认为,臣子就像天子仪仗中的马,马如果顺从便罢了,如敢擅自嘶鸣,就该拖出马群。总之,不服从的臣子就该排斥掉。因此他憎恨贤才,排拒有能力的人。由于他对部下的态度阴险,对皇上言词谄媚。所以,他被人在背后被评为,口中之言甜如蜜,腹中之计利如剑。他担任宰相十九年独握大权,蔽塞言路,排贤斥才,扰乱纲纪。他接替张九龄,揽居相位,专政自恣,杜绝言路,助成安史之乱,实在是唐玄宗用人不妥,导致唐朝由兴转衰,这就是唐朝的悲哀!
  李林甫是怎样一个人?成语"口蜜腹剑"就来源于他,成语的解释是:嘴上甜,心内狠。形容两面派的狡猾阴险,多指蛇蝎心肠的人。你说他咋样!李林甫没有多少治国才能,溜须拍马、投机钻营、耍心眼、整治人确是一套一套的。李林甫生性阴柔奸狡,善伺唐玄宗喜恶,语善心毒,人称"口蜜腹剑",又称他为"肉腰刀"。他专权十九年,政事败坏,导致纲纪紊乱。为巩固自己的地位,重用藩将、胡人,客观助成了"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人物之一。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元年》说他:"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李林甫(小名"哥奴",683年-753年),号月堂,陕西人,唐朝宗室后人,唐高祖李渊祖父李虎的五世孙,其父李思诲。算起来,李林甫与唐高宗李治同辈,还是唐玄宗的爷爷辈。李林甫精通音律,深受其舅父姜皎的宠爱,早年充任千牛直长。开元十四年(726年),李林甫得到宇文融的引荐,被授为御史中丞,因精于权谋,善于小恩小惠,一来二去,与宫中宦官、妃嫔交情深厚。当时,杨贵妃还没有进宫,唐玄宗宠幸武惠妃,武惠妃有个儿子叫李瑁,是唐玄宗第十八子。武惠妃欲谋太子李瑛位而立己子李瑁。李瑁初名李清,开元十三年封寿王,也就是杨贵妃最初的丈夫。寿王很受唐玄宗的喜爱,太子李瑛(后在武惠妃、李林甫的谗言下被废)、忠王李享(也就是后来的唐肃宗)和其他皇子逐渐遭到唐玄宗的疏远。李林甫买通宦官讨好武惠妃,说什么他会全力保护寿王。不知怎么的,武惠妃很待见李林甫,经常在唐玄宗面前提起他,说了不少他的好话。
  也不知咋回事,李林甫与裴光庭的妻子、武三思的女儿勾搭上了。裴光庭是唐朝名将裴行俭之子,开元晚期宰相。裴光庭死后,他的妻子让宦官头目高力士推荐李林甫接替裴光庭的职位,高力士没有答应。唐玄宗让太子大师萧嵩推荐宰相人选,萧嵩想了很久,推荐了韩休,唐玄宗同意了。就在下诏书之前,高力士通过裴妻告诉了李林甫,李林甫把这消息又快速告诉了韩休。韩休以为李林甫出了力,却和萧嵩不和。不久,韩休投桃报李,武惠妃也"枕头风"劲吹,李林甫当上了传达诏命的黄门侍郎,李林甫如鱼得水,加上内宫眼线,所以,他预先知道唐玄宗的想法。上朝时,李林甫专拣唐玄宗喜欢的说,不喜欢的不说,或者顺着唐玄宗的意思说。久而久之,唐玄宗对李林甫刮目相看,认为他是非常适合自己的人选。不久李林甫升任礼部尚书。由于他喜欢猜忌、陷害他人,又没有多少文化,在唐朝文人清高时代,大多人瞧不起他,哪个官员愿意与他交往呢?凡是不与他交往的,才能比他大的,李林甫就在适当的时候,顺着皇帝的意图,添油加醋的把人家做掉了。或者当面说别人的好话,背后不动声色地把人拿下。时间久了,除了唐玄宗,大臣们都知道他是一个"口蜜腹剑"的人。
  当时,朝中宰相是张九龄,为人正直。经常为原则问题与唐玄宗争执。李林甫顺着唐玄宗意思,在旁边煽风点火,弄得唐玄宗对张九龄非常恼怒。一次,宰相出缺(唐朝多相制),唐玄宗想让李林甫出任,张九龄据理力争,认为李林甫无才无德,予以拒绝。李林甫很快知道了这件事,恨透了张九龄,他知道,只要张九龄在,自己就当不了宰相。所以,他只要逮住机会就排诽张九龄。一次,李林甫专门推荐牛仙客担任知政事(掌管政事的宰相),唐玄宗同意了。张九龄说牛仙客搞理财有一套,文化水平较差,知政事不行,皇上非常不高兴。李林甫摸清了唐玄宗的想法,说牛仙客如何的有能耐,说张九龄如何的不识时务。李林甫又私下言道:"只要有才识,何必满腹经纶。天子用人,有何不可"。唐玄宗于是火气更旺:"我是一国之君,想提拔谁,你管不着"。李林甫借机诬告张九龄与严挺之、裴耀卿等人结党营私。张九龄、裴耀卿等被罢相,不少人被贬官。后因张荐举的监察御史周子谅弹劾牛仙客,彻底激怒了唐玄宗,认为张九龄"举非其人",贬张为荆州长史。周子谅被玄宗杖杀。李林甫如愿以偿当上了宰相。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任命李林甫、牛仙客为宰相。李林甫被授为中书令、集贤殿大学士、修国史官员等职。李林甫当上宰相后,为了独揽大权,总是找没有主见、一味顺从的人共事,一旦发现其人能耐大、有主见、不听话就借故开掉。牛仙客本来就对政事没有兴趣,加上又是李林甫推荐的,故以李林甫马首是瞻。刑部尚书李适之当时被任为左相,有才能、爱权利,被李林甫残害致死。此后,李林甫推荐一个没有主见的陈希烈为左相,从此,朝中之事李林甫一手遮天。李林甫任相第二年,也就是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唐玄宗听信李林甫之言,将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同时废为庶人,并将李瑛的妻兄驸马都尉薛锈流放瀼州。不久,唐玄宗又将三人赐死,时人无不称冤。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李林甫兼领陇右、河西节度使。当时,东宫储位空悬。李林甫数次劝说唐玄宗,让他立寿王李瑁为太子。而玄宗此时却属意于忠王李玙,唐玄宗认为李玙年长,而且仁孝恭谨,勤奋好学,高力士也表示支持。这时候,武惠妃病逝,李林甫于是转为赞同李玙。这年六月,李玙被立为皇太子,后改名为李亨。公元739年,李林甫以宰相兼吏部尚书,与兵部尚书牛仙客一同主持文武铨选。天宝元年(742年),唐玄宗更改官制官名。李林甫改为右相兼尚书左仆射,加光禄大夫,免去兼任的节度使之职。天宝六年(747年),李林甫又加开府仪同三司,获赐实封三百户。唐玄宗对他非常宠信,宫中每有御膳珍馐、远方珍味,便命宦官到他府中赏赐。
  李林甫因自己在李亨立太子一事中并无功劳,担心日后会有祸患,便有动摇、更换东宫的想法。他将目标对准李亨的妻兄韦坚,将韦坚引居要职,却又命御史中丞杨慎矜暗中窥伺其过错。天宝五年(746年),李林甫、杨慎矜诬告称韦坚身为内戚,结交边将皇甫惟明,欲拥立太子为帝。唐玄宗大怒,将韦坚、皇甫惟明贬官,并命李亨休弃太子妃韦氏。宰相李适之忧惧请辞,被罢为太子少保。同年冬,李林甫再次发起一场针对太子李亨的冤案。当时,太子妃杜良娣的父亲杜有邻与女婿柳勣不和。柳勣诬告杜有邻"妄称图谶,交构东宫,指斥乘舆",李林甫命京兆士曹王鉷与杨国忠一同审讯。最终,杜有邻、柳勣都被杖毙,杜良娣也被废为庶人。从此,李林甫更是权焰熏天。
  李林甫还把朝中大臣与皇帝隔离开来,使他们无法向唐玄宗提出意见和建议。御史谏官杜琎不信邪,仍然给唐玄宗上了一份奏折,没有想到第二天就被贬到外地当县令去了。御史中丞杨慎矜原是李林甫的走狗,随着后来权势膨胀,李林甫就将矛头对准了他,还是老做法,让心腹诬告揭发杨慎矜,说什么杨慎矜是隋炀帝玄孙,勾结术士,密藏谶书,图谋恢复隋朝。李林甫在"好言安抚"下把杨做掉了,最后连渣都不剩(全家抄斩)。天宝十年(751年),李林甫兼领安西大都护、朔方节度使、单于副大都护。为巩固自己的相权,重用蕃将,虽使得高仙芝、哥舒翰等少数民族将领成为独当一面的大将,但也让安禄山得以长期控制河北,为日后"安史之乱"的爆发埋下了隐患。当时,也就是天宝四载(745年),唐玄宗把韦昭训的女儿册立为寿王妃后,自立杨玉环为贵妃,杨家势力后来居上。起初,李林甫认为杨国忠才学浅薄,不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况且他只是杨贵妃的族兄,因而虽对杨国忠善加礼遇,但不给予实权。杨国忠与王鉷同为御史中丞,李林甫却举荐王鉷为御史大夫,杨国忠怀恨在心。天宝十一年(752年),王鉷之弟王焊与刑縡图谋作乱,欲杀死李林甫、陈希烈、杨国忠等,遭到镇压。唐玄宗命杨国忠与陈希烈一同审讯。杨国忠奏称王鉷也曾参与密谋,并借此案牵引出李林甫,称他暗中勾结王鉷。陈希烈从旁作证。最终,王鉷被赐死。李林甫虽未获罪,但被唐玄宗逐渐疏远。杨国忠从剑南召回朝中,到华清宫谒见李林甫,拜于床下。此时,李林甫已无力再对付杨国忠了,流着泪对杨国忠道:"我很快就要死了,你一定会继任宰相的,我的后事就托付给你了"。
  《旧唐书》说李林甫知道自己做的坏事太多,怕有人会来报复行刺,尽管他家内外戒备森严,李林甫还是每晚睡觉挪动几个地方,他的行踪连他的家人都搞不清楚。天宝十二年(753年),李林甫病死,杨国忠与安禄山合谋,诬告李林甫认叛将阿布思为义子,同谋造反。安禄山还派阿布思部落的降将入朝作证。李林甫的女婿杨齐宣担心自己受到牵连,便附和杨国忠出面证实。当时,李林甫尚未下葬,被削去官爵,抄没家产。诸子被除名、流放岭南、黔中,亲党中则有五十余人被贬。唐玄宗命人劈开李林甫的棺木,挖出口内含珠,剥下金紫朝服,改用小棺以庶人之礼安葬。李林甫将大唐江山整的一塌糊涂,撒手西去,他的继任者杨国忠更进一步把"开元盛世"推向没落!所以,后人评价这段历史说,唐玄宗纵容李林甫、杨国忠,亲手把大唐盛世推向了衰败!
  李林甫的血管里流淌着李唐皇室的血液。他游走在大唐的官场,后来进了宰相班子。不过,我觉得"德不配位"这个词语用在他身上比较合适。
  宰相是重臣,才华智慧要过硬,心术要正,人品更不能出问题。但是李林甫的官德实在不咋样,他基本上使用的是手腕。这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发生了这么一件事情,当时,唐玄宗想加封朔方节度使牛仙客,宰相张九龄认为这件事情不大妥当,提出了不同看法,惹得李隆基有些不大高兴。按说宰相就是给皇帝出主意、想办法的,张九龄坦陈自己的意见是职责所在,本来无可厚非。可是,李林甫却利用这件事情私下在唐玄宗跟前煽风点火,说皇帝想用谁用谁。李隆基不加思索,直接把张九龄给免了。李林甫成功登上宰相位置。
  在宰相的位置上,李林甫不断排除异己。他对太子李亨的大舅子韦坚先扬后抑,而后暗中搜集证据,给皇帝乱出主意,把韦坚打了下去。他以太子李亨有夺位的想法为借口,干掉了一大批对自己不利的人物。比如前宰相李适之等。他在唐玄宗面前告黑状,免了四镇节度使王忠嗣的职。他挑拨王鉷与杨慎矜之间的关系,让王鉷给杨慎矜下了个图谋恢复隋朝的套子,玄宗大怒,杨慎矜最后被杀了。
  李林甫口蜜腹剑,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专捡皇帝高兴的说。他举荐安思顺接任他的朔方节度使之职,并用了高仙芝、哥舒翰等少数民族将领,为后来的朝政突变埋下了祸根。
  张九龄曾经给玄宗当面说"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那时候,玄宗听不进去。等唐玄宗明白了,安史之乱的烟火烧得正猛。他仓皇逃跑到了成都,一脸凄凉地给事中裴士淹谈论宰相,当说到李林甫时,玄宗说"李林甫妒贤嫉能,无人能比。"
  当然,李林甫的结局也好不到哪里去。正是我们日常所说的,人品输了什么就都输了。
  有名的口蜜腹剑者即是此人,道貌岸然伪君子,见利忘义真小人。两面人李林甫在坏人里面也开了历史先河,所谓盛唐都毁在这些小人手里。类此人等历代不绝,也是我中华一特产。
  提到李林甫这个人,很多人可能下意识就会想到‘口蜜腹剑’这个成语。的确,历史上真实的李林甫,确实不是什么好人,算是一个有名的大奸臣。
  当政十九年,在位期间为了排斥异己,打压政敌,做了很多的事情。而这些事情,恰好间接引发了后来的安史之乱。甚至可以说,安史之乱的很大一部分责任,就在李林甫身上。
  要想说清楚这事,我们还得从头说起了。
  李林甫姓李,他的这个李,确实是皇族李家的那个李。李林甫的太爷爷李叔良,是唐高祖李渊的堂弟,俩人是一个爷爷。李渊他爹是老三,而李叔良他爹是老六。唐朝开国之后,李叔良获封长平郡王。
  不过,在受封长平郡王仅仅四年之后,李叔良就在驻守北方的时候,死在了突厥人手里。后来唐朝统一天下之后,长平郡王这一脉,虽然没有衰落,但也没有出什么太过出彩的人物,只能算是宗室当中,较为普通的一脉。
  三代之后,就到了李林甫那一代。
  李林甫出生的那一年,恰好赶上唐高宗李治去世。李治去世之后,作为太后的武则天把控了大权。先立李显为帝,然后又废了李显,改立李旦为帝。李旦登基后,完全就是个傀儡皇帝。后来武则天干脆就废了李旦,直接自己登基,做了一代女皇。
  武则天掌权的那些年,对于李家宗室的打压,可谓是不遗余力。不过好在,李林甫只是个皇族偏支,他们这一脉又没什么权势,所以武则天也懒得搭理他们这一脉。这反倒是让李林甫他们家幸存了下来。
  总之,李林甫的少年时代,唐朝的政局是乱得一塌糊涂。李林甫虽然是宗室,但以当时的情况来说,好像也不大可能有太大的发展。
  不过,到了李林甫23岁的时候,情况开始出现转机了。
  这一年,一场神龙政变,让武则天彻底失去了大权,只能还位于太子李显。李显二次登基,皇位再次回到了李家的手里。这对于李林甫来说,显然是个天大的好消息。因为武则天在位的时候,武家才是真正的皇族,李林甫这种李家的远房偏支,就已经不再是皇族了。而李显再次即位之后,李林甫就又成了皇族。
  这次转机,让李林甫得以顺利入仕,入千牛卫为官。
  在千牛卫干了几年之后,李林甫又迎来了自己的第二个重要的机会。这个机会,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先天政变。
  简单来说,就是李显二次即位后,性格依然怯懦,所有大权由李显的皇后韦氏把持。韦氏把持大权后,也想像武则天一样,做另一位女皇帝,所以后来便毒杀了李显,想要扶持一个傀儡皇帝李重茂为帝。就在李重茂刚刚登基之后不久,李旦的第三子李隆基,便暗中勾结禁军发动了政变,入宫诛杀了韦氏,然后拥立自己的老爹李旦为帝。
  先天政变发生的时候,李林甫并没有参加。但是,他的舅舅姜皎参加了,而且还是先天政变当中,最主要的参与者之一。所以,先天政变后,姜皎自然被李隆基信任。后来李隆基即位之后,姜皎自然也就成了李隆基的宠臣,在朝堂上一时间权势煊赫。
  姜皎上位之后,对于自己喜欢的外甥李林甫,自然也是大力扶持。所以,接下来的几年当中,李林甫迅速升迁,一路升至国子司业,相当于今天的教育部副部长。
  但是,到了开元十年的时候,出了一点小问题。在这一年,李林甫的舅舅姜皎,因为犯了事情被贬官流放了。不过耗子啊,此时的李林甫,也算是唐朝高级官员,翅膀算是足够硬了。就算是没有舅舅的庇护,同样可以过得很好。
  从开元十年开始,李林甫再往后的道路,真的就只能靠自己了。因为到了他这个高度,除了皇帝本人之外,不管是宗室的身份,还是他那个被流放的舅舅,都已经无法再为他提供任何帮助了。
  不过,李林甫到底还是有本事的。接下来的几年里,单凭自己的本事,依然混得如鱼得水。李林甫深知自己背景有限,所以积极巴结唐玄宗的后宫。后来更是攀上了唐玄宗最宠爱的武惠妃这条线,得到了武惠妃的支持。
  在武惠妃的支持下,李林甫后来又先后历任御史中丞、刑部侍郎和礼部侍郎。在这个过程当中,李林甫还通过自己的情人,巴结上了高力士。在武惠妃和高力士的支持下,李林甫凭借自己的手腕,最后终于击败了所有竞争对手,受封黄门侍郎。
  两年之后,李林甫被拜为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自此,李林甫终于成为了唐朝的宰相,和裴耀卿、张九龄一起,并肩成为大唐官场上权力最大的三人。
  这一年,是开元二十三年,李林甫53岁,李隆基51岁。
  其实在李林甫成为宰相的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不难看出,李林甫其实就是一个典型的小人。努力巴结上官,交好后宫和宦官,为了上位拼尽一切。但这样的人,在历史上其实有很多很多,倒也算不上什么。而且李林甫为政多年,其实也推行过一些好政策,为唐朝的繁荣贡献过自己的力量。
  那为啥在后来的历史上,李林甫成了被人唾弃的坏人呢?
  答案就在于他当上宰相之后,为了巩固自身权位所做的一系列事情。
  李林甫虽然当上了宰相,但当时和他并列为宰相的,还有张九龄、裴耀卿这两人。而且这俩人比他资格更老,在朝中权势更大。以李林甫的性格,自然要打压这两人,和这两人争权。
  恰好在这个时候,后宫出事了。
  后宫那边,其实倒也不是出了什么大事。简单来说,就是武惠妃想要做皇后,然后想要唐玄宗立她生的儿子做太子。但问题是,当时唐玄宗已经立了一个太子,而且风评很好。不过,在武惠妃强大的枕头风攻势下,唐玄宗还是松了口,决定先试探一下大臣们的口风。
  当唐玄宗透露出这个想法的时候,同为宰相的张九龄,坚决表示反对。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再加上武惠妃本来就是李林甫在宫中的靠山,所以这场斗争开始后,李林甫直接站队到武惠妃那边去,帮助武惠妃夺嫡。
  最终,李林甫和武惠妃经过一番谋划,让唐玄宗误以为张九龄、裴耀卿两人结党。大臣结党这件事,在历朝历代都是最被皇帝所忌惮的。所以,当唐玄宗生出这个念头之后,很快就直接罢免了两人。在这两人被罢免之后,李林甫就成了唯一的宰相。
  于此同时,李林甫也在积极配合武惠妃。武惠妃随后又布了一个局,佯装宫中有贼人进入,让太子李瑛,以及同样与她作对的鄂王李瑶和光王李琚三人,带兵入宫救驾。而等到三人带兵入宫之后,武惠妃则否认自己曾向他们求救,并且坚称这三人是带兵进宫杀自己的。
  这下子,唐玄宗忍不了了。
  虽然是儿子,但带兵入宫这种事情,本就是大忌。再加上武惠妃和李林甫从旁诋毁,唐玄宗顿时勃然大怒,直接将三人贬为庶人,后来又直接赐死。
  一日,杀三王。
  天下皆惊。
  在这个过程当中,李林甫显然出力极大。而最终他也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权势,成了唯一的宰相。但作为代价,原本优秀的三位皇子,却全都被他构陷致死了。
  从后来的历史来看,这事其实影响真的很大。因为这三位皇子,都算是相对出色。而这三人死后,尤其是太子被赐死,对于当时唐朝的政治生态产生了极大的破坏。而且后来唐玄宗也没立武惠妃的儿子做太子,而是改立另一个儿子李亨为太子。再之后,李亨当了几十年的窝囊太子,直到安史之乱以后,才登基为帝。
  一日杀三王,这算是李林甫所做的第一件坏事。
  第二件坏事,则是打压同僚,重用藩将。
  唐朝是个相对崇尚武力的时代,所以比较讲究‘出将入相’。所谓出将入相,就是指如果在外边打仗打得特别好,战功显赫的话,可以有机会被调到中枢来担任宰相。
  出则为将,入则为相。
  但是对于李林甫来说,这显然不是什么好事。因为如果真的是那种顶级人才,在边疆特别能打,然后返回京城做宰相的话,肯定会和他争权。而且这样的人,自身才能都很强,也会对他造成很大的威胁。
  所以,李林甫最后就憋出了一个坏招。
  任用边疆民族的人做将军。
  因为在当时的文化环境当中,边疆民族,一般会被认为缺少文化。这种看法其实也不一定就是错的,毕竟唐朝那会儿没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很多边疆民族的人,确实可能连书都没读过。这样的人,打仗是有可能打赢的,但是你要让他会中枢担任宰相,打理朝政,确实不太现实。而当时的李林甫,就是钻了这样一个空子,大范围的任用藩将。如此一来,藩将就算战功再怎么显赫,也不可能进入中枢做宰相,威胁他的地位。
  从李林甫自身来说,这一招真的很好使。武将那边,都是藩将,无法入朝为相。而文官体系这边,他是老大,可以随意打压下面的后起之秀。就算非得提拔一个宰相,他也可以选个性格懦弱的,同样无法和自己争权。
  但从唐朝的大局来说,这招就太致命了。
  因为唐玄宗上位后,本来就已经进行了军制改革,大幅提升边疆将领的权力。不但赋予他们长时间领兵的权力,还推行节度使的管理制度,给了边疆将领财权和治政权。在边疆地区,当地的将领已经相当于是一方诸侯。而在这种情况下,李林甫又开始大范围任用藩将。如此一来,结果自然也就可想而知了。
  在这种条件之下,安禄山登场了。而且,除了安禄山之外,比如高仙芝、哥舒翰等人,也都纷纷登场。
  后世很多人曾好奇,为什么唐玄宗时期,一半以上的将军都是少数民族。问题的根源,其实就出在这儿了。当然,这个问题也不能全怨李林甫,也和当时唐朝的文化有关。因为当时唐朝实在是太强,很多中原人根本就不愿意去边疆打仗,所以只能用边疆民族。但不管怎么说,唐玄宗在位后期,藩将大面积掌权的局面,李林甫要负主要责任。
  李林甫的这一招,固然维护了他自身的权位,但也为后来的安史之乱埋下了伏笔。
  除此之外,同样是为了维护自身权位,李林甫还大肆打压文官集团内部的人才,提拔一堆庸才上位。尤其是杀三王之后,唐玄宗并没有立武惠妃的儿子为太子,而是立李亨为太子。李林甫因为自己曾反对李亨做太子,害怕李亨将来即位后打压自己,所以坚决和太子一党进行斗争。所有支持太子的官员,都在他的打压范围之内。
  被他这么一搞之后,原本开元年间清明的政治生态环境,被搞得一塌糊涂。到了天宝年间之后,唐朝的吏治已经相当腐败,出现了一大堆问题。后来安禄山起兵之后,能够一路快速攻城掠地,其实也和当时的吏治腐败有一定的关系。
  正是因为做了这些事情,李林甫才会被后世骂作是奸相,成为后世唾弃的存在。不过,后来李林甫确实也遭了报应。在他为相后期,被杨国忠诬陷有谋反之意,唐玄宗虽然没有因此治罪,但也逐渐疏远了李林甫。在这种被疏远打压的抑郁当中,李林甫去世。而在他去世之后,杨国忠依然不放过他,设局坐实了李林甫谋反的事情。
  事发的时候,李林甫已死,但还没有下葬。唐玄宗当即下令,剥夺他的一切荣誉,并且将他的家人后辈,全部流放岭南。就连李林甫本人,也被唐玄宗下令劈了棺材,扒了朝服,重新以庶人的礼节下葬。
  这大概就是所谓的不得好死了。
  李林甫的结局,虽然也算得上是遭了报应,但他留给唐朝的祸患,却没有随着他的去世而消散。李林甫去世后,仅仅只过了两年时间,安史之乱便爆发了。唐朝自此由盛转衰,无数人因此丧命,流连失所。
  这样的李林甫,背上千古骂名,真的是一点都不冤。
  在热播大剧《长安十二时辰》中,右相林九郎被塑造成一位阴狠狡黠、嗜权如命的奸臣形象,敢于铲除一切阻挡他篡权害国之人,真可谓恶贯满盈、罪孽滔天。其实,林九郎的历史原型,正是唐玄宗朝的权相李林甫。那么,李林甫是如何发迹的?他最终落得怎样的结局?
  李林甫小字哥奴,因在兄弟辈中排行第十,故世人称呼他为"十郎"(剧中称"林九郎"有误)。李林甫出身李唐宗室,曾祖父李叔良(长平王)是唐高祖的族弟,祖父李孝斌官至原州长史,父亲李思诲官至扬州大都督府参军,伯父李思训则是名垂千古的大画家,被明代大画家董其昌推为山水画"北宗"鼻祖。
  李林甫年轻时生性浮浪、不学无术,很是被时人瞧不起,好在舅父姜皎(唐玄宗的心腹,官至秘书监)很喜欢他,并帮助其打通各种"关节",才使得李林甫踏上仕途。等到姜皎因罪被杀后,李林甫又攀上武惠妃、高力士这两个"高枝",由此非但没有获罪,反而一路升迁,最终竟当上宰相(中书令,俗称"右相"),而且在这个位置上坐了19年时间,直到病死。
  李林甫拜相期间,对上邀宠固位,对下则排斥良善、蔽塞言路,导致纲纪紊乱、朝政混乱。更要命的是,李林甫还大力提拔胡人掌兵,致使安禄山尾大难掉,被认为是使唐朝由盛转衰的最大罪人。正因为李林甫权势熏天、恶贯满盈,所以很多朝臣都对他恨之入骨,当然,也不乏有想将他扳倒并取而代之者,尤其以杨贵妃的族兄杨国忠表现得最为明显。
  杨国忠入朝之初,李林甫因觉得他才学浅薄,并没有对其太在意,但随着后者的地位不断攀升,才深感危机来临,并决定压抑他的升迁速度。当时,杨国忠与王鉷同时担任御史中丞的职务,结果等到御史大夫的职位空缺后,李林甫却把心腹王鉷推荐上去,并授意他监察、弹劾杨国忠的不法行为,由是让后者恨之入骨。
  天宝十一载(752年),王鉷的弟弟王焊与同僚邢縡图谋作乱,准备杀死宰相陈希烈及重臣杨国忠等人,但计划尚未实施便被告发。唐玄宗闻讯后无比震怒,下令由杨国忠、陈希烈共同审讯此案,结果杨国忠却趁机诬告王鉷、李林甫,宣称二人也参与其事。最终,王焊、邢縡被杖杀,王鉷被赐自尽,李林甫虽未获罪,却也因此被皇帝疏远。
  对于这个结果,李林甫当然不肯"认栽",为了能扳倒杨国忠,便在暗中不断地寻找机会。可巧,就在当年十月,南诏国大举入侵剑南(今四川),由于杨国忠此时仍兼任着剑南节度使的职务,所以李林甫便向皇帝奏请,建议让杨国忠领军出战。由于职责所系,唐玄宗找不到拒绝李林甫的理由,所以便下诏照此执行。
  按照李林甫的"如意算盘",杨国忠如果不能战胜南诏,则有失职之罪,他可以以此为由进行弹劾;如果杨国忠侥幸取胜,他则可以以防范南诏再度入侵为由,说服皇帝将其长期留在蜀地。但让李林甫没想到的是,南诏战事还没有结束,唐玄宗便在杨贵妃的恳求下,将杨国忠召回朝,并进拜他为御史大夫。
  唐玄宗的一套"组合拳"将李林甫打晕,后者自知大势已去,再无力扳倒杨国忠(由此可以推测,此时唐玄宗已有罢黜李林甫,改由杨国忠为相的想法)。受此沉重打击,李林甫忧愤成疾,很快便发展到卧病不起的程度。唐玄宗闻讯后,便派杨国忠代自己去探视,并向李林甫询问有何遗言。
  看着拜倒在床下的杨国忠,行将就木的李林甫的心头充满痛苦与恐惧,于是近乎哀求似的跟他讲到:"老夫死期已近,将来杨公一定会继任宰相,请您在处理国事时务必慎之又慎,不辜负圣人重托。老夫先前得罪过杨公,请您不要怀恨在心,我死之后,还请杨公帮助照顾老夫的子孙。"说完,李林甫涕泪横流,而杨国忠听完后则是汗流满面,口中连称不敢。
  当年十一月,李林甫病死,终年71岁,然而还没等他下葬,便遭到杨国忠疯狂地报复。原来在次年初,刚升任宰相的杨国忠,便诬告李林甫勾结叛将阿布思同谋造反,并胁迫李林甫的女婿杨齐宣为自己作证。唐玄宗闻讯后下令有司审理此案,官员们秉承杨国忠的意指,一致认为确有此事。
  被蒙蔽的唐玄宗大怒,下令削夺李林甫的官职,抄没其家产,诸子及党羽皆被罢官、除名,并远流荒蛮之地。事后,唐玄宗又下令将李林甫的棺木劈开,挖出其口中所含的明珠,并剥下他身穿的金紫朝服,然后改用小棺,以庶人之礼安葬("剖林甫棺,抉取含珠,褫金紫,更以小棺如庶人礼葬之。"见《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二》)。李林甫一生作恶多端,死后遭遇如此羞辱,也算是罪有应得。
  史料来源:《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
  谢邀。关于题主的这个问题,子渊之前曾经专门查阅过相关史料,简单来说,李林甫作为"千古奸相",这是无可辩驳的事实,他不仅以一人之力带坏整个官场,甚至还将一个盛世带入深渊。关于李林甫的生平经历和所作所为,且听子渊为君道来。
  李林甫剧照
  李林甫,唐高祖李渊堂弟长平肃王李叔良曾孙,接替张九龄成为大唐宰相,身居此位长达19年间,给后世留下不少"为官心得"。他经常对朝中大臣发表过著名的"马料论",原话是"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不暇,亦何所论?君等独不见立仗马乎,终日无声,而饫三品刍豆;一鸣,则黜之矣。后虽欲不鸣,得乎?"意思是说,做臣下的不要那么多嘴多舌,你们没见过那些仪仗马吗?它们一言不发却享受三品马料,要是叫一声反而就被废弃不用,到那时候后悔都来不及了。大臣们听了李林甫此番高论后,深以为然,果然都乖乖当起了"持禄养资"的"仪仗马",从此玄宗一朝几乎再无谏诤之臣。
  唐三彩釉陶马
  后世许多人呢常把李林甫"马料论"当成"官场箴言",殊不知李林甫并非在给百官传授官场经验,而是警告威胁那些不顺从他的官员,他之所以能够在玄宗朝独断朝纲,是因为他能想方设法地使群臣噤声,以此欺瞒唐玄宗李隆基。说起来,李林甫混迹于官场主要靠两种手段,一手对上,一手对下。
  对上,李林甫善于揣测圣心。他深知自己想要一手遮天,必须伺候好当朝皇帝。于是他时刻揣摩玄宗的心思,史称其"善刺上意"。在他的辛勤伺候下,唐玄宗"深居燕适,沈蛊衽席"。李林甫在将宫中太监、御婢收买妥当后,每有奏请之事,这些眼线都会向他透露唐玄宗的心情态度,皇帝的一举一动尽在其掌握之中,所以每次李林甫都能找准时机提要求,久而久之,唐玄宗就更离不开勤劳理政的李林甫了。
  唐玄宗、杨贵妃剧照
  对下,李林甫无非就是赏罚并重。身为宰相,李林甫把持着选才、用才大权,他用人眼光极为独特,不看其德能政绩,只看是否对他忠心不二。对于正直敢言、不愿同流合污之士,李林甫会想办法将其铲除。李林甫的丞相府上有一个月堂,每当要"排构大臣"时,他就住进去闭门谢客,绞尽脑汁地思考合适的接替者。等他结束"闭关"时,肯定就有大臣要倒霉了。比如张九龄、李适之等贤臣良相,就是因此而遭放逐与诛杀的。
  唐代官员塑像
  在实现上下通吃后,李林甫毫无疑问地攫取了极大权力。令人可笑的是,他既无道德文章,也无经世之才,史载其"发言陋鄙,闻者窃笑",连基本的答辩能力都不具备。李林甫掌权后,日夜所思、所想、所行都离不开如何巩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为此他不惜任用番将——唐朝对番将的使用本来是以节制为主,功劳再大都"不为上将",并派汉臣文官担任地方节度使防止番将坐大。李林甫为对抗政敌,便向唐玄宗进谗,诋毁担任节度使的文臣,建议其重用番将。于是,唐玄宗下诏将安禄山、哥舒翰等番将擢为大将,并把边地兵权拱手送之,最终酿成"安史之乱"的苦果,险些葬送了整个唐王朝。
  安禄山剧照
  成为太上皇后,唐玄宗曾和给事中裴士淹品评大臣,论及房琯时说"此非破贼才也",至宋璟则言"彼卖直以取名耳",给李林甫的评价是"嫉贤妒能,举无比者。"裴士淹于是反问:"陛下诚知之,何任之久邪?"玄宗听后默然不答。事实上,玄宗很清楚李林甫是一奸诈小人,但却对其听之任之,眼睁睁看着大唐由盛而衰,李林甫固然罪无可恕,但罪魁祸首自然还要属贪图享乐的"唐明皇"。
  参考文献:
  《新唐书·李林甫传》
  唐朝之衰始于玄宗天宝年间,尤其是从李林甫为相以后导致了玄宗为帝后期朝政日益衰败。后世评价李林甫是唐朝第一奸相,所谓口有蜜而腹有剑。但事实真的如此吗,显然这有些冤枉李林甫,至少李林甫为相安禄山没有反,李林甫,小字哥奴,长平王李叔良曾孙,唐朝宗室,为中书令(右相),尚书左仆射。晋国公,他为宰相十九年,是唐玄宗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宰相。李林甫虽然是宗室出身,但血脉已经十分久远了,起家千牛直长(八品官),逐步升迁,在五十三岁时代张九龄为中书令(右相),兼尚书左仆射。公元753年1月李林甫病逝,追赠太尉、扬州大都督。后遭削官改葬,抄没家产,子孙流放。
  李林甫最像谁?很像曹操,如果在明君麾下必是治世之能臣,在昏君麾下必然是奸佞之臣,在玄宗开元盛世期间,李隆基主要依靠张说和姚崇两位宰相,但这两宰相也是贪赃枉法,纵容子女行凶。但丝毫不妨碍他们君臣携手开创开元盛世,就此可以说,李林甫为奸相祸国殃民的首要责任是唐玄宗而非李林甫。在封建时代,皇帝的个人能力是决定一个王朝兴衰的第一责任人,而李林甫不过是执行者和白手套而已,在《新唐书》里确定的九大奸臣是:许敬宗,李义府,傅游艺,李林甫,陈希烈,卢杞,崔胤,崔昭纬,柳璨。就李林甫个人而言,他的最大错误是嫉贤妒能,只要对他地位有威胁的,李林甫必置之死地而后快,为人奸诈狡猾,善于玩弄人心,为相期间勉强维持了为相期间繁荣。他死后,经济政治迅速崩溃,安史之乱爆发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李林甫为相十九年,不能用"奸臣"二字来形容,唐玄宗是一个他很会用人皇帝,唐玄宗用李林甫为除了了个人懒政之外,还有就是他需要李林甫来制约日益庞大的士族和官僚阶层,李林甫虽然是出身是宗室,但代表却是寒族,李林甫提拔中小贵族、寒族来对抗大的士族和贵族阶层。就是唐玄宗把李林甫当一把刀去乱砍,一条狗去乱咬,而李林甫最擅长的就是"害人"杀人于无形。李林甫是一个政治强人,依靠相权斗败了无数强敌。李林甫儿子哭劝李林甫说:长期占据大位,得罪的人太多,将来祸至,恐怕遗祸家人,李林甫自然也知道,但开弓没有回头箭,李林甫也只能一条道走道黑了,唐玄宗退位以后评价李林甫是:这个人嫉贤妒能,举世无双。可见李林甫做的都是唐玄宗让他做的。
  李林甫能力颇高,远胜杨国忠,安禄山远在渔阳听见李林甫对他不满意,吓得这个大胖子直嚷嚷我要死了,我要死了。可见李林甫的威名,李林甫为相尤其擅长制度格令的管理和完善,在不开拓更多财源情况下让大唐变得富裕强大高效,李林甫既是奸相,也是能臣,还是那句话,有大奸必有大才,李林甫在位的时候,在财政上开源节流,赋税折纳,土贡改革,兵制改革,法制改革,明确了法典制度,吏治规范。18年宰相生涯还是不错的,李林甫专权,本质上是因为他是唐玄宗专权的代理人,他死后之所以名声不佳,一是历史记载不多,二是因为要把李隆基的失误都推给李林甫。但相较于他打击异己、压制人才、结党营私、残害忠良等事情,这些功劳又何足道哉?
  当然李林甫乱政的问题也不少,为了保住相位,劝说李隆基重用胡人,改变唐初强干弱枝的局面,坐视安禄山等边将拥兵自重,阻塞地方节度使入朝为相。安禄山没有在他生前造反,但造反已经是早晚的事情了。李林甫性格阴狠,因太子不是他所立,害得太子李亨惶惶不可终日,连休一妻一妾。还有就是李林甫文化不高,把"弄璋"写成"弄獐",被人戏称为弄獐宰相。实际上,在李林甫身上分裂成两个人:一个极富才能,有一定原则,另一个则口蜜腹剑,阴险狡诈。而就看唐玄宗怎么用了。可惜的是玄宗用其奸而不其才。就此大唐由盛转衰。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谢邀,李林甫的为人并没有什么争议,是一个纯粹的小人,一代权奸。"口有蜜,腹有剑"口蜜腹剑这则典故的主人公正是李林甫。
  不过题主既然有此一问,我想并非是想听人赘述此人生平,阿谀奉承,妒贤忌能,党同伐异,残害忠良。这是自古奸臣的常规操作,没有什么特别或是新颖之处。只是人们习惯性的将社会发展的倒退归责于奸臣,这是片面的。这个问题更深层次的反思,应该是封建独权的弊端,责任在主不在臣。古来权奸
  庆父、赵高、梁冀、董卓、来俊臣、张昌宗、李林甫、杨国忠、严嵩、魏忠贤、和珅。
  前四位是主弱臣强,在特定历史时期掌控了朝政,而后面的无一例外,都是来自帝王的恩宠和放纵。有人说他们自有可恨之处,靠溜须奉迎上位,但我却说他们中有的是一等一的能人,用他们自己的方式稳定了朝政:
  李林甫独揽朝政十九年,严嵩掌控朝堂十九年,魏忠贤只手遮天六年,和珅左右朝政二十余年。这几个人有很多共同的特质,通过满足皇帝的喜好而得以重任,利欲熏心,权倾朝野,却也有着自己的规矩,顺之者昌 逆之者亡,在他们的规矩下朝堂被评价为"乌云蔽日",却能稳定十几二十年,在他们下台后几乎都混乱无序,由盛转衰。(严嵩除外,因为严嵩之后明朝气数未尽,出现了续命之臣张居正)。
  投主所好
  再看看他们几人的主子,唐明皇后期骄奢淫逸,嘉靖帝沉迷修道,朱由校是一个好木匠,乾隆皇帝好大喜功。皇帝都因为自己的喜好而置天下于不顾,有人说乾隆帝是明君,然而他于其他皇帝并没所有本质的区别,只不过他的爱好比别人的高雅而已。在这种情况下本身就忠奸难辩,忠言逆耳不被采纳,于是这几位老兄就有了上位的机会,并且各个能力出众,将朝政治理的"井井有条"。你说他们排除异己,那忠臣难道就不因政见不合而攻击政敌?你说他们贪得无厌,那清官当道就能海晏河清?你说他们阿谀奉承,那心直口快就让人所有人顺心?有句话叫"形势比人强",在封建君主任性的专权形势下,认清形势的人才能立足。无尽的抗争并不一定比一时的顺从有利。
  不是为奸臣洗白,从道德上讲,贪官污吏人人得而诛之,奸佞权臣活该遗臭万年。只是从政治上讲,问题的本质并不在这里,权力是不纯粹的,因此接触到权力的人也不可能纯粹。权力游戏
  人是社会动物,社会滋生了权力,人们以为自己因为能力和欲望而掌控权力,其实恰恰相反,古往今来,古今中外,无数人都被权力所控制,不能自拔。多少人为了它粉身碎骨,多少人为它拼的头破血流。什么明君贤主,什么暴君昏君,都是为权力所支配而已。
  李林甫,不过是为权力服务,为君主和权力背了一口大大的黑锅。他只是投君主的喜好,同时用自己的方法巩固自己手中那点点可怜的权力而已,只是方法不为人所齿罢了。
  李林甫出身大唐宗室,位居宰相,却不以社稷兴衰为念,百般讨好玄宗,贿结后宫,不进忠言,欺压贤臣,排挤人才,使朝政昏暗,官吏腐败,开元盛世从政治经济军事上走向衰落。
  宗室身份为相,李林甫能敢搞阴谋诡计去陷害太子,说明这老混蛋奸的毫无良心,坏的没有底线。唐明皇李隆基晚年不慎,错用李林甫,危及朝廷,苦害贤才,祸引安史之乱!……
  唐明皇终未失明,倘若听任李林甫害死太子李亨,大唐命运可想而知。
  北宋宰相司马光批判李林甫是唐朝的罪魁祸首!这个评论说法是正确的。

清朝时期的老照片,一位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写照图中正是下午时分,一位衣着简朴,四十来岁的男子正汗流夹背地挑着两箩子干柴往家里走去,想必是为家里生火造饭之用。细心一点,你会发现该男子没有穿鞋,从那箩子的影子也不难发现,当时太阳当生死存亡之际的崇祯皇帝为何没有避难南京?其实在李自成大军进入山西之前,统治阶级内部就对迁都之事有所筹划。首先,在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运动席卷全国势如破竹之际,明军屡战屡败失城丧地,从战略上来看,李闯大军对京城已经形成了巨大武则天为什么能当皇帝?此后为什么再也没有女皇帝了?谢悟空!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在她之前和之后虽然出现过后宫干政的问题,但能象武则天一样真正坐在皇帝位子上,号令天下,大有作为,被历史承认当过皇帝的只有武则天。为什么唐以元朝第一起义领袖方国珍,装病7年,险逃明太祖的追杀自秦末陈胜吴广起义以来,历史上曾数次重演群雄争霸,已经是中国古代历史常态。元末,帝国统治不利,暴政酷吏迫害天下百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成为当时天下的现状。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毛主席去北戴河看日出,却被哨兵拦住少废话,想上山先对口令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相继胜利,无疑让中国这片大地重新焕发出勃勃的生机。无论是残暴的日本军队,还是狼子野心的国民党集团,抑或是在朝鲜战争中不可一世的美国大兵,他们都会发出相同的疑问共张松为什么要背叛刘璋,投靠刘备?刘璋对他不好吗?建安十三年(208年),张松出使曹操,归来后劝说刘璋与曹操断绝来往,并与刘备交好。不久之后,曹操在赤壁被孙权刘备组成的联军击败。赤壁之战后,刘备率领大军夺取了荆州南部的四个郡。公元同治19岁驾崩,原因是啥?能活到19岁已经是当时的高寿导语爱新觉罗载淳,是大清王朝入京的第八位皇帝,在整个大清王朝中一共诞生了十二位皇帝,每一位皇帝有着自己精彩的人生。那么爱新觉罗载淳究竟是一位怎样的皇帝呢。载淳是咸丰皇帝的长子,而他贪污大王桂永清葬送蒋介石一半海军,为何仍能连升两级当上将1945年12月,国民党海军发生了一件大事。威望素著的海军总司令陈绍宽公开辞职,蒋介石居然没有挽留,当即批准,转过头就任命桂永清为海军副总司令,实际负责海军。一时间国民政府上下哗然为什么诺贝尔奖多年来不提名袁隆平?人没有问题,奖项却有瑕疵九州田地度春秋,三系杂交血汗凝。自1901年诺贝尔奖诞生以来,这个奖项一直代表着人类科学的最高荣誉。但凡能获得这个奖项的人,基本都是为人类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人。手持这块奖牌,你在自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一向支持慈禧的袁世凯,为何却袖手旁观?1900年的春天,一场农民起义从民间开始暴动了。那群想要凭借自身力量的农民,原本是想以天下义和拳兴清灭洋的旗帜向清政府和列强宣誓,却不曾想正是因为他们的举动,让他们心中伟大的清政府马鸿逵晚年被儿子起诉后卧床不起,面对中国方向念叨我想回家民国期间,军阀割据,河山大地一片混乱。甘肃的马步芳,宁夏的马鸿逵以及甘肃的马鸿宾,凭借着祖辈父辈的积累,和自己的审时度势,纷纷成为霸占一方的土皇帝。他们互相勾结,组成了臭名昭著的西
古时候,死囚行刑前一晚,为何允许妻子入狱同住?为中国古代推崇儒家死刑,仁者爱人和换位思考,一直是主流思想,因此在死刑犯行刑的前一晚,官员会让他的妻子到狱中陪他住一晚,这是什么道理呢?背后原因其实很现实。古代为了体现君王仁政,会蒋介石唯一的女儿姓陈不姓蒋,先嫁日本间谍,后嫁红色特工蒋介石曾抚育过两儿一女,他的两个儿子为人熟知,一个叫做蒋经国,为蒋介石的发妻毛氏所生另一个叫做蒋纬国,由蒋介石的小妾姚怡诚代为抚养。但说起蒋介石的女儿,却鲜有人知,其女儿名叫陈瑶光国家对钱学森到底有多重视?看看他身边两位保镖的身份,就知道了面对美国的核威胁和核讹诈,为了保卫世界和平,维护国家安全。1955年1月15日,在中南海丰泽园召开的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上,毛主席与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彭德怀彭真李富春薄一这个盗墓贼太倒霉,和同伙内讧被封于唐代古墓中,墙角枯坐上千年在考古活动中,考古专家经常能够发现很多稀奇古怪的事情,例如在某座古墓发现保存千年的美酒,又或者是在某座古墓发现保存数千年的鸡蛋。甚至在一座辽代古墓中,考古专家还曾发现过一桌丰盛酒席1934年,一乞丐坚持见周恩来,说有绝密情报,3天后红军开始长征晚年项与年1934年10月,层林遍染的庐山,静谧且通红,蒋中正满怀激情地向国民党内部官员炫耀他伟大的铁桶计划。经过四次围剿失败的惨痛教训,蒋中正这一次请来了德国美国军事专家,一同研元素周期表清朝才出现,为何朱元璋起的名能连成周期表,谁抄谁?在我国的历史上,明朝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王朝。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儿时贫穷的连饭都吃不起,还曾出家当过和尚,却在后来一路逆袭创建了大明王朝。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发布了一条有趣的规定。也1979年贺子珍来到北京,提出想去毛主席纪念堂,最终结局如何?1979年9月3日,一个坐在轮椅上的老年妇女,在女儿的陪同下来到了上海机场。在正式登机之前,这个老太太对着身后前来送行的上海市委的领导勉强挥了一下手,然后登上了党中央专门派来接她前日本资源远低于中国,为何从明治维新到二战后,日本能两次崛起?正所谓敝人之所短,取人之所长,虽然说日本是令中华民族痛恨于心的国家,但有些时候对于日本的优异之处,我们确实也应该悉心学习。除了野心与狂妄以外,日本在发展过程中也展现出了这个民族特有汉朝第一美人赵飞燕能宠冠后宫,为何斗不过自己的妹妹?历史上赵飞燕比妹妹赵合德更有名,一来赵飞燕是皇后名份高,二来有赖于燕瘦环肥,这个审美标准的成语。赵飞燕原是阳城公主家的舞女,原名冯宜主,身材婀娜又舞姿优美,因身轻似燕大家都叫她飞燕1949年选首都,4座城市进入备选,毛主席为何最终敲定北京?纵观古今中外,新国家的建立,首要任务必然是选首都。封建时代的中国,都城的选择尤为重要,它甚至能影响一个朝代的延续和稳固。而选都城,一般来说会考虑几个要素,比如地理位置人口经济文化历为何周武王自愿降低身份称天子,做人皇不好吗?天子是上天大帝之子,权力在上天大帝一人之下,亿亿万万人之上!地位远远比一个人世间的皇帝高很多!很多!岂是一个人世间的小小皇帝能与周武王上天之子的尊崇至极的地位所能比的!!!!!!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