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孙权当政,哥哥孙策子孙的结果都如何?

  孙策有一子三女,唯一的儿子叫孙绍,先封吴侯后改封上虞侯,三个女儿倒都嫁的不错。总的来说孙策死后,孙权对哥哥的子孙待遇是很一般的,孙权称帝,居然只追谥哥哥孙策为长沙桓王,而且还不能世袭罔替。
  (孙策为许贡三门客所害)
  孙策是三国时期吴国政权的奠基者。早年,孙策继承父亲遗业而屈事志大才疏的袁术,但在袁术处屡不得志,遂有离开袁术创立基业的想法。兴平二年(195年)孙策从袁术处借得3000精兵东渡长江,大败扬州刺史刘繇,大破会稽太守王朗和吴郡豪绅严白虎,终于在江东站住脚跟。袁术僭越称帝后,孙策与之决裂,得朝廷封为吴侯。建安四年(199年),孙策击败庐江太守刘勋及刘表部将黄祖。建安五年(200年)初,在夺取豫章郡后统一江东。正当孙策踌躇满志准备发兵北上之时,这一年的四月却在丹徒狩猎时,为许贡手下三门客所伤,不久后即身亡,年仅二十六岁。临终前,孙策召来其弟孙权,将江东之事托付于他。
  (孙策、孙权之父孙坚)
  年仅18岁的孙权接替兄长统领江东军国大事,并最终把东吴带到了与魏蜀并列的三国鼎立之势。黄龙元年(229年),孙权在武昌正式称帝,国号吴,不久即迁都建业。孙权称帝后,追谥其父孙坚为武烈皇帝,庙号始祖,其兄孙策为长沙桓王。且不说孙权是接过兄长孙策的权力才开创了吴国基业,单就他在称帝后对父亲和兄长不同追谥上,就可以看出孙权的私心。毕竟晋武帝司马炎在建立晋朝后,连他的伯父司马师都被追尊为景皇帝。
  长沙桓王孙策共有一子三女,这其中,三个女儿后来都是由孙权做主,嫁给了很有名望的东吴世家大族。长女嫁给了吴国丞相顾雍长子顾邵;次女嫁给了吴国大都督、丞相陆逊;三女嫁给了吴国名将朱治次子朱纪。孙策的女儿不是嫁给功臣之后,就是嫁给当世名将,而且全部由孙权做主,可见孙权对这三位侄女确实是非常疼爱的。
  现在我们就来说说孙策唯一的儿子孙绍,孙策二十六岁的时候遇刺受重伤,推断当时孙绍的年纪还很小。当时东吴基业才草创没几年,自知不久于人世的孙策不是没考虑过继任人问题,但是孙绍实在是太小了,要让一个小孩来总摄江东大局,不仅孙策自己不放心,所有与他一起打江山的部下也不放心,在这种情况下,唯一的选择自然是自己最亲近的弟弟孙权了。孙策临终前,意味深长的对孙权说了一段心里话:"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卿宜念父兄创业之艰难,善自图之!"这一段话感人肺腑,既是孙策的临终遗言,也是对弟弟孙权的极大肯定。接过代表江东最高权力印绶的孙权痛哭流涕,发誓要以父兄为榜样,建立不朽功业。
  孙策一共有4个弟弟,分别是孙权、孙翊、孙匡、孙朗。在这4个人当中,孙权的个人能力最强。这一点,孙策心知肚明。孙策非常欣赏孙权,认为他在有的方面超过了自己。既然由于各种原因所限,不能将江山传给长子孙绍,那么退而求其次,传给弟弟孙权,由孙权来传承江山,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吴大帝孙权)
  可是,孙权在称帝后,在对父兄的追谥一事上,是明显区别对待的。孙权之父孙坚被追谥为武烈皇帝,庙号世祖,而兄长孙策,则仅追谥为长沙桓王,不管孙权是出于哪一种想法,他的江山毕竟是从孙策手上接手的,自己称帝后仅仅追谥兄长为长沙桓王已属说不过去,最让人可气的是,这个长沙桓王还不能世袭罔替,也就是说,王爵只属于已经死去的孙策一人,孙策在世唯一的儿子孙绍还没有资格继承王位。
  孙权称帝时,孙绍被封为吴侯,此爵非同一般,一来吴侯乃朝廷所封,首任吴侯便是孙策,次任吴侯是孙权,孙绍承父爵本无可厚非。但很快的,孙绍连吴侯爵位都被取消了,改封了个上虞侯,没有封王已经够憋屈了,毕竟孙权称帝后他几乎所有的儿子都封了王,唯独对这个侄儿另眼相看,孙绍现在连父爵都不能继承,莫名其妙的封了一个上虞侯,他心里应该有多憋屈啊。
  (孙策一脉只传三代便绝嗣,令人可惜)
  分析孙权的做法,其实大家不难想象孙权这是在极力"去孙策化",消除孙策在东吴政权的影响力,巩固自己的地位,特别是自己作为东吴政权继承人的合法性。但是孙权这一做法依然在后世广受批评,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孙权称帝后权力已经稳如泰山,他完全可以追谥兄长孙策为帝,西晋武帝司马炎称帝后,不是一口气追谥了祖父司马懿、父亲司马昭和伯父司马师三人为帝。由此可以看出,孙权在这件事上是明显存在着私心的。
  孙绍卒年不详,他只有一个儿子叫孙奉,在孙绍死后承袭了上虞侯爵位,270年,孙奉被吴末帝孙皓诛杀,孙策一脉绝嗣。
  孙权、孙策与江东
  孙权是吴国太祖,谥号是不是文,也不是武,是"大",是千古大帝唯一人。
  他有兄弟五人,其他4人年寿不永,好像好运气都被他占了,他一口气活了71岁——古代的71岁,人生七十古来稀。他执掌吴国政权52年,是三国风流人物中活的最久,掌权时间最久的人。
  他的大哥,孙策是奠基江东的重要人物,在父亲孙坚死后,孙氏部众都被袁术吞并。孙策在安葬好父亲,将家庭安顿好,在守丧期过后,就来到袁术处,以传国玉玺讨还部分父亲旧部,以此为基础,经略江东。不几年,江东六郡之地都为其所有。袁术已因利令智昏,擅自称帝,遭到群雄打击,孙策也发表了讨袁声明,正式脱离了袁术。独立的江东孙氏势力,在孙策的治下,已经成型了。
  不过孙策为人刚烈,好侠任性,在一次外出打猎时,被之前的仇家许贡的门客刺杀,受重伤,不久去世。临死前,传位于孙权,并说: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对孙权,寄予厚望。
  所以,《三国志》陈寿说:(孙氏)且割据江东,策之基兆也。孙权建政追尊父兄
  孙权当政时,年仅18岁,他的对手是曹操和刘备这样的江湖老手,一开始曹操和刘备也欺负孙权是个生瓜蛋子,以叔叔(他们都是孙坚辈的)的名义颐指气使,比如曹操写信说:…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开玩笑似的威胁孙权。
  孙权内有张昭,外有周瑜,曹操、刘备都没有能占多大便宜。如此勉力经营近30年,在曹操死了、刘备死了、曹丕死了,到了曹睿时代,孙权终于熬成了叔叔级,这才称皇帝,建立吴国政权。
  在建立吴国政权时,孙权按照礼仪,需要追尊自己的祖先为皇帝。一般皇帝都会追尊至少三代,像司马炎就追尊了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立了三庙,而孙权因为孙坚和孙策在汉朝都只是校尉级的小军官,因此就只立了他父亲孙坚一庙。至于孙策,也只追封一个王爵。
  孙策都只是王爵,那么孙策的儿子孙绍,也就只能降低一等,被封为侯爵,连个世袭罔替的待遇都没有。
  《三国志》评价:(对孙策)权尊崇未至,子止侯爵,于义俭矣。
  孙权认为他兢兢业业做了30年,才把江东基业从6个郡扩大成4个州,江东的帝王基业是自己打下来的。对于他的父亲孙坚,孙权也只是出于礼法,追尊为帝。他对自己的祖先都很"俭"省,又何况对兄长呢?真相:两可之间
  陈寿生活在晋代,他还没有看到西晋末年"八王之乱"的惨象,一场让人触目惊心的王室成员大屠杀,其原因也多少也与司马炎追尊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三位先祖有关。司马懿倒还好,司马师是伯父,如果追尊司马师是皇帝,是否意味着司马昭的皇帝是兄终弟及?那么司马炎的叔伯兄弟子侄都有资格来要求皇位了。由此,造成了绵延16年之久的"八王之乱",直接将西晋王朝好不容易恢复的一点元气精神给打散了,司马王室自相残杀殆尽。
  孙权只追尊孙策为桓王,那么就意味着,孙策的后代没有资格要求皇位,对孙策的子孙后代也不失为一种保护。孙权忍受了骂名,成全了兄弟之义。
  不过,他没有想到的是,70年后,他的孙子,孙皓当政时,因为民间谣传孙策的孙子孙奉当为皇帝(民间谣言也能害死人),仅仅因为一句谣言,孙皓即以谋反的罪名杀掉了孙奉。
  孙权对孙策的子孙,到底是好还是不好?皇室的事情,涉及到权利争夺,不像平民老百姓那么简单,说不上好坏。生在皇室,做不了皇帝,能平平安安地活着也不错(奥斯曼土耳其有一个制度,苏丹选定了一个皇子继承皇位,就会杀掉其他皇子)。
  对孙策的女儿,孙权倒是不错,都许配给了江东大族的公子。皇室公主,也是皇帝们姻亲的一种手段,因此也说不上好坏。
  姑且听陈寿的把,孙权,于义俭矣!反正孙权也被指摘了2000年,也不差今天吧。
  孙策子孙人丁不旺,有一子二女一孙。
  (1)儿子孙绍。
  孙权称帝之后,把孙绍封为吴侯,后来又改封他为上虞侯。权称尊号,追谥策曰长沙桓王,封子绍为吴侯,后改封上虞侯。(《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
  关于孙权封孙绍为侯,历史上颇有争议,这也是他被称为渣权的理由之一,因为当年孙策临死的时候,把江东交给了孙权,孙权称帝之后,给了侄子一个侯爵,他追谥孙策为长沙桓王,那么以后让侄子改袭王爵,其实完全是可以的,但是他没有给。
  不仅没有给,孙权后来还把侄子的吴侯爵位改了,因为孙权当年做过吴侯,他让自己的孙子孙英做了吴侯,把侄子改封为上虞侯。
  自古皇帝只能有一家,孙权把侄子的爵位压得这么低 ,到底是为了保护侄子一家还是天性凉薄?不好说。
  孙绍生卒年都没有确切的考证,也没有什么辉煌的历史,可能是病死。
  (2)孙子孙奉。
  孙奉是孙绍的儿子,在孙绍死后,袭爵。
  孙权晚年,为了争夺皇帝宝座,其子孙自相残杀,等到孙皓继位的时候,民间多传言孙皓已经死了,孙奉或者孙奋将会有一个人能当皇帝,于是孙皓就把孙奉杀了。
  也就说,孙策的亲孙子被孙权的亲孙子杀了。建衡二年,孙皓左夫人王氏卒。皓哀念过甚,朝夕哭临,数月不出,由是民间或谓皓死,讹言奋与上虞侯奉当有立者。(《三国志·孙奋传》)
  (3)长女。
  孙策长女先嫁顾邵,后来又嫁给陆逊,生子陆抗。
  (4)次女。
  孙策次女嫁于朱纪,生平事迹不详。才弟纪,权以策女妻之,亦以校尉领兵。(《三国志·朱治传》)
  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遇刺身亡,年仅26岁,此前他已经扫平江东,建立了基业,正想趁着官渡之战的机会偷袭许昌扩大地盘,不想天不假年,撒手归西。
  孙策留下三女一子,其中儿子叫做孙绍,由于当时孙绍年仅十岁,孙策不得已把打下的江山交给弟弟孙权,《三国志》记载:呼权佩以印绶,谓曰:"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
  当年孙权年仅十七岁,但已经隐隐有明君的迹象,孙策传位给他既是不得已,也是知人善任,孙权后来的表现十分给力,就连视天下英雄与无物的曹操也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
  孙权上位以后对哥哥的子女还可以,三个侄女:
  老大陆孙氏,嫁给了东吴名将陆逊。
  老二顾孙氏,嫁给了吴国重臣顾雍的儿子顾邵
  老三朱孙氏,嫁给了吴国武将朱冶的儿子朱纪。
  孙绍,被封为吴侯,之后因孙登(孙权皇太子)之子孙英被封吴侯而改封上虞侯,死后由其子孙奉继承爵位,孙皓主政期间,孙奉因遭到猜忌被杀!
  我是历史达人日慕乡关,欢迎关注!
  孙策是三国时最有魅力的人物,短短几年时间,几乎从零开始奠定江东基业。这么一位有为青年,又容貌俊美,气质超群,时称"孙郎"。郎在当时是"小伙子"的意思,有才有貌称为郎,并不是长得帅就行。
  孙坚遇刺身亡,孙策年仅十七岁,尚无战场经验。他是孙坚长子,按说可以继承孙坚乌程侯的爵位,但他让给了最小的弟弟孙匡。孙策创业异常艰难
  孙坚安葬父亲后居住江都,名士张紘在江都避难,正替母亲服丧,孙策多次去请教对时局的看法,他一再表示无可奉告。孙策下跪道:"先生大名远播,众望所归,求你裁决,何不指点一二?若成功,得报父仇,全是先生之力呀!"就这样,孙策有了第一位重量级的谋士。
  当时孙策20岁,无一兵一卒。他向袁术求情,袁术没有交还他父亲旧部,让他自己到丹阳募兵。孙策带着吕范、孙河,在丹阳招募了几百人,在泾县遭到当地豪强袭击,人马损失殆尽。孙策回到寿春求袁术,袁术把孙坚旧部一千多人交给孙策,孙策才正式成为一名将军。孙策把政权交给孙权,源于江东现实
  孙策去世时,江东不仅时局不稳,连家族势力都在捣乱。一方面深山老林里的宗部不服从,地方豪强借机想要驱逐孙氏集团;另外世家大族们为自身荣华富贵,都想脱离孙氏集团投靠曹操的中央。
  孙权的堂兄、孙静之子孙暠,时任定武中郎将,驻扎在乌程(今浙江湖州),他整顿军队,欲南下袭占会稽。孙策嫡系、会稽郡功曹虞翻听闻,遣人对孙暠说:"讨逆大人(孙策)英年早逝,我等当然要支持孝廉(指孙权),我已经率全城将士登城固守,下定了替孝廉除害的决心,望你三思!"孙暠知难而退。
  孙暠明目张胆搞分裂,还有暗中跟曹操勾结的,此人就是孙权堂兄、孙贲的弟弟庐陵太守孙辅。孙辅给曹操写信,请求曹操率军南下,送信的人转而向孙权报告,孙权大怒,将孙辅的心腹全部斩杀,将孙辅软禁。
  孙权还有个庶弟孙朗,后做到定武中郎将,与曹魏作战时故意烧毁己方茅草,致使军资短缺。孙权大怒,将其革除宗室户籍,并禁锢终身。托孤孙权,是正确选择
  孙策临终对孙权说:"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孙策也看出来,孙权是守业型的人物。孙权的军事能力一般,五次亲征合肥都失败。又嘱托到:"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赤壁之战,听了周瑜的,果然取胜;但是在荆州、刘备的问题上,孙权一直不信周瑜,而是信任主张孙刘联合的鲁肃,果然得不到荆州。
  孙权并未加害孙策后人。孙策有二女一子,长女嫁给江东四大家族之一顾氏的顾邵,次女嫁给朱纪。儿子孙绍,表现不算突出,孙子孙奉因卷入谋反被孙皓诛杀,至此孙策绝后。
  继承父业,依附刘表
  孙权能成为孙策之后的江东接班人,是意外,也是现实的需要。
  我们都知道封建时代的权利继承制度,绝大多数是子承父业,像这种兄终弟及的情况是少之又少。孙坚原本也是讨伐董卓的一路诸侯,在和世仇刘表水战时,被刘表所败,身负重伤,去世时年仅37岁。孙坚去世时,江东地区还不在孙家的手中,他们的势力还没有大到要衡量继承人的问题。
  孙坚去世于192年,这个时候的孙策已经年满18岁,无论是从年龄,还是从能力上来看,孙策都是继承孙坚事业的合适人选。为了完成孙坚争霸中原的遗愿,刚接手父亲事业的孙策,手中只有几百人的队伍。于是想用手中的传国玉玺作为条件,向袁术换回了原本属于孙坚的部下。
  袁术知道孙策是个能屈能伸的汉子,依附于他,只是一种无奈之举,更是暂时的。因此他没有马上答应孙策的条件,而是使了一个让孙策投奔堂兄孙贲,舅父吴景的计谋。就这样靠着自己的舅舅,孙策才有了近千人的队伍,作为以后称霸江东的本钱。
  孙策的上级袁术是个懂得享受,根本就没有进取之心的公子哥,孙策在他手下"打工",虽然建立了不少战功,可始终得不到袁术的重视。而且袁术是一个反复无常、不守信用的人。孙策建立战功后,他曾许诺让孙策出任九江太守,可后来又改派自己的亲信出任,这是孙策想脱离袁术自立的重要原因。等到孙策为袁术拿下庐江时,原本继任太守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儿,可袁术却空降自己的老部下刘勋接任。
  可以说孙策寄人篱下的几年是不得志的几年,虽然他为袁术立下了汗马功劳,可始终得不到应有的回报,等到197年,袁术仗着手中有传国玉玺,在寿春自立为帝,孙策在劝说无果的情况下,选择和袁术决裂,走上了自立创业的道路。
  袁术三年创业,一统江东
  脱离了袁术节制的孙策,凭着手中的近万人马,拉开了称霸江东的道路。等到200年,孙策基本清除了江东的各方势力,完成了一统江东,也为自己找到了一个立足之地,从此不再需要寄人篱下,委曲求全了。也是这一年,为了完成统一北方的曹操,为了拉拢孙策,曹操将自己的侄女许配给了孙策的弟弟孙匡。
  早在孙策投奔袁术时,就表现出了自己的大志,一统江东后,趁曹操和袁绍决战官渡,许昌兵力空虚,孙策有了袭击许昌,将献帝操控在自己手中的想法。可惜得到江东的孙策,也树立了不少敌人,就在他在丹徒山中打猎时,被仇家徐贡的手下偷袭,面部中箭,只有26岁的孙策,就这么意外的身亡了。留给他的是该立谁为江东的掌舵者的问题。
  孙策面对现实,兄终弟及成了最佳选择
  公元200年,26岁的孙策,18岁的孙权,自知没有多少时日的孙策选择把江东交给了弟弟孙权,临终前他对孙权说了这么一段话。
  "呼权佩以印绶,谓曰:"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在孙策看来,能打下江东、甚至于争夺天下,孙权是赶不上的,如果说选贤任能,保境安民的话,孙策又不如孙权。为了保住江东这块基业,选择孙权是现实的需要,孙权也有这个能力守住江东。更何况孙策的儿子孙绍还小,只有十来岁,如果选择让孙权辅佐,搞不好江东又会陷入内斗,内斗的结果是好了别人,损害了自己,让好不容易到手的地盘有被人抢走的风险。为了江东,孙策得选一个有才能的人,要守得住;为了儿子的安全,为了避免内斗,孙策在现有的人选中,也只能选择孙权。就这样孙权成为了江东的掌舵人。
  孙权年少的吴候,如何对待子侄
  18岁接任江东的孙权,在刘备、曹操这些大佬的眼里,还只是一个小孩子。为了保住江东,孙权一直采取的是尊奉曹魏为正朔,自己甘心当个吴候,这也算是领悟到了兄长的遗愿,守住江东,也从侧面说明孙策不仅有自知之明,更有识人的本事。
  229年,孙权即位称帝时,按照礼仪是需要为自己的父兄追封的。出人意料的是,除了父亲孙坚被追封为王,对于兄长孙策,只是被追封为长沙桓王,对于孙策的儿子孙绍只能封为吴候。后来为了封自己的儿子为吴候,只得改封侄子为上虞侯。
  虽说只是追封,从这里也看得出孙权作为哥哥的继任者,也只是把兄长当作一个创业未竟者,还不够资格被追为帝,或许他是出于现实的考虑,为了避免给孙氏家族,特别是自己的侄子孙绍错觉,只有孙权的子孙才能继承他的帝位,而子侄为王为侯可以,不能染指帝位。这样的安排,对孙策多少是有些不公平的,他作为江东的奠基者,没有得到应有的名分。
  孙绍的儿子孙奉,因为谣传会即位为帝,而被孙权的儿子孙皓给杀了,到这里作为孙策的血脉算是断了。
  而孙策的三个女儿,都是嫁给了东吴的将领为妻,并没有什么出格的事情发生。
  孙策死后,东吴由孙权当政之后,自从孙策的儿子孙绍去世,孙策的孙子孙奉被吴末帝孙皓所杀,孙策这一支就没有了记载,似乎绝后了。
  孙策一世英名,没想到竟然落得个这种下场,难怪《三国演义》里给他起个小霸王孙策的外号,那楚霸王项羽下场也差不多啊。
  1、孙策打了十年江山,子孙啥都没捞着,都归了弟弟孙权
  孙策十七岁丧父,父亲孙坚死后,十年之间,先是依附袁术,后又依附舅舅,最后联合江南四大家族,拉起一支队伍,在二十几岁时,于汉末混乱的时代,打下几乎整个江南的地盘,可谓一代少年英雄,历代人对孙策的评价都特别的高,说他英勇迈人。
  而在孙策打江山的过程中,孙权还是个小孩子,几乎没怎么参与,没多少功劳,可是,孙策最终把家族的大权交给了弟弟孙权,对孙权来说简直是天上掉馅饼的事儿,毕竟孙策还有其他兄弟。
  最后孙权称帝以后,后来很多人都为孙策的儿子孙绍打抱不平,觉得孙权至少应该表示表示,把吴国的皇位让给孙策的后代,孙权却没这么做,甚至于孙权也只是追封孙策为长沙恒王。
  有人还举出后来司马昭的例子,说当初司马懿死后,司马家的当家人是司马师,司马昭家族最终能篡魏成功,都是司马师打下的基础,司马师死后,司马昭坐收了这份豪华大礼,当时司马昭还知道谦让一番,表示将来要把家里的大权让给司马师的后代。很多人说,孙权连虚伪的司马昭都不如。
  孙策十七岁时,他的父亲孙坚被一箭射死,由于孙坚曾是袁术的部将,于是袁术把孙坚手下的兵马都给收了回去,孙策要为父报仇,便渡过长江,投靠了袁术。结果袁术虽然很看重孙策的勇猛能战,却并不信任孙策,袁术屡次欺骗孙策,说让孙策去攻打谁谁谁,成功了就封他为太守,等孙策攻城略地大胜回来,袁术又食言而肥。
  孙策无奈,最后又回到江东,投靠了自己的舅舅,然后在江东的时候,孙策联合当时江南的四大家族顾、陆、朱、张,从百十人的小队伍,拉起了五六千人的大队伍,不断地在江南攻城略地,扩大地盘,后来孙策的好朋友周瑜回到江南,孙策如虎添翼,最终平定除荆州以外的整个江南地区。
  在孙策和周瑜一统江东的过程中,孙策跟袁术彻底决裂了,原因是袁术得到秦始皇的传国玉玺,想要称帝,孙策劝说他不听,于是孙策和周瑜放开手脚,把袁术在江南的地盘都抢了过来,袁术死后,孙策和周瑜又带兵打到江北,把孙策大本营都打了下来,俘虏了袁术的家眷和庐江郡的很多妇女。
  在孙策和周瑜攻打庐江郡皖县后,他们俘虏了这里的妇女,其中有原来汉朝太尉桥玄的两个女儿,大桥和小桥,《三国演义》里误写成大乔和小乔,这两姐妹都是国色天姿,绝世美人,正是少年英豪、血气方刚年纪的孙策与周瑜,自然不客气,孙策娶了大桥,周瑜娶了小乔。
  孙策娶了大桥以后,仍然在南征北战,然而,在床笫之间,孙策也没放松,最终孙策有一个儿子孙绍,还有三个女儿。
  很多人误以为孙策就大乔一个老婆,其实大错特错,孙策娶大桥的时候,已经25岁,而孙策26岁就死了,大桥怎么可能来得及为他生下一男三女?
  所以,孙策应该还有一个正妻,甚至还有其他妾室。其实想想也不意外,古人成婚早,孙家又是名门,孙策丧父时十七岁,也许十七岁的他都已经有妻妾了,所以,孙策的儿女大体上并不是大桥所生,大桥估计是个妾室,就算不是妾室,最多也是续弦。至于孙策的正妻是谁,历史没有记载。
  我们前面讲,孙策把家族大业托付给孙权,原因也就看出来了,孙策死时只有26岁,他唯一的儿子孙绍,撑死十岁,由于当时各路诸侯还在逐鹿中原,孙家也只是得到了江南,曹操对江南仍然虎视眈眈,孙策不可能把家业交给自己不到十岁的儿子,如果他真的把家业教给儿子孙绍,孙家大业未成,恐怕先祸起萧墙了。
  此时孙权已经十八九岁,成年了,孙策把家业交给弟弟孙权是个比较好的选择。
  2、孙策三个女儿成了孙权拉拢孙策旧部的牺牲品。
  可是,我们也说了,东吴的家底都是孙策打下来的,江东那些东吴的旧部大臣们,都是孙策带出来的,孙权没有根基,怎么办?毕竟当时还有人提议要孙策把家业给他的另一个弟弟孙翊。
  孙权必须要巩固自己刚得来的东吴的大权,这就需要拉拢孙策的旧部和江南各大家族。古代巩固这类关系最好的办法就是联姻。
  于是,孙策的子女成了政治联姻最好的办法,我们讲过,孙策能在江南起来,与江南吴郡四大家族的支持密不可分。
  为首的是张昭的张家,孙权就让自己的儿子娶了张昭的孙女,先让张昭帮自己稳定自己接任后的江南士族。
  接着,孙权把孙策的三个女儿,全都嫁给了当时江南其他三大家族的子弟。
  孙策的长女嫁给了顾氏家族顾雍的儿子顾邵。顾雍是最早追随孙策的江南大家族人物,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孙策的次女嫁给了陆氏家族陆绩的儿子陆逊,陆逊后来可是为孙权立下了汗马功劳,关羽丢失荆州,败走麦城,是陆逊和吕蒙的合谋,刘备夷陵之战也是大败给陆逊。其实,孙策当年还跟陆家结过怨恨,袁术曾派孙策攻打陆绩的父亲陆康,当然,孙策自己并不想跟陆家有矛盾,只是被袁术逼得。
  孙策最后一个女儿嫁给朱氏家族朱治的儿子朱纪,朱治是孙策麾下重要将领,孙权不得不拉拢他。3、孙策子孙卷入皇权斗争,孙子最后死于非命,孙策这一支消失在了历史云烟中。
  孙策唯一的儿子孙绍,在孙权自封为吴王后,孙绍奉命和张昭、滕胤、邓礼等人,根据周朝和汉朝的旧礼而制定帝王临朝的典礼。可见孙绍是个博学的人,也可能是他故意学文,而不是学武,因为他学武的话,孙权对他不放心啊。
  孙权称帝以后,孙绍被封为吴侯,后来又改封上虞侯,从吴侯改封上虞侯,孙权为什么这么做呢?
  汉朝的吴郡,相当于现在的苏州,上虞相当于现在的杭州,离吴国首都建业也就是南京,越来越远了,此外,吴郡是吴国早期都城之一,孙权不再把孙绍留在吴郡,说明孙绍被孙权降级了,侧面说明孙绍得到了孙权的信任,孙权不怕孙绍再有异心。
  孙绍就这样做了上虞侯,他死后,上虞侯的侯爵由他的儿子孙奉继承。
  孙绍在孙权时期,说白了,装孙子,平安度过了一生,没有被卷进皇位争斗这种漩涡里,可是他的儿子孙奉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孙奉当上虞侯的时候,孙权和他儿子孙和已经去世,当时当皇帝的是吴末帝孙皓。孙皓这个人早期还行,后来沉溺酒色,专于杀戮,变得昏庸暴虐,连晋武帝司马炎都感到孙皓这个人很恐怖。
  有一次,东吴民间谣言孙皓已经死了,或者被人替换掉了,说孙权的第五子孙奋或者孙策的孙子孙奉打算争夺帝位,这让并没有死的孙皓非常愤怒,孙皓后来为了制止民间谣言,把孙奋和孙奉都杀了。
  然后孙策的子孙们就再也没有被人提到过,似乎是绝后了。
  孙策死后,孙权上位,对他的侄儿侄女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但其中也是另有苦衷的!主要有两大原因。
  三国时期的孙策是一个非常骁勇之人,被人称为江东小霸王,与项羽相提并论。在他的带领下,孙家很快崛起,一统了整个江东。而他本人还颇有大志,有一统天下的志向,曾经计划北上袭击许都,迎接汉献帝到江东,以此挟天子而令诸侯。不过遗憾的是,孙策大业未成,就遭到了刺客的袭击,不幸遇难。而孙策死后,东吴也发生了奇怪了一幕,出现了兄死弟继的画面。
  孙策孙权
  孙策、孙权是俩亲兄弟,感情还算是不错的,身为孙坚的儿子,两人都是颇具才干。当时孙坚去世后,孙家基本是陷入了分崩离析的状态,往日荣光已然不在,而孙策也在袁术手下谋生路了。原本的孙策打算就这样好好过了,跟着袁术建功立业,然而袁术处事不公,经常打压孙策,引起了孙策的强烈不满。苦力孙策干,封赏没他份,眼见跟着袁术也没有前途,孙策打算去江东自立门户,打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而当时的江东也是十分的混乱,袁术觉得孙策就算去了江东,也不会有大的发展,就任由孙策离去了。
  孙策离开袁术后,犹如猛龙入海,一发不可收拾。他迅速的击败了众多强敌,横扫江东,兵锋之下,无人敢挡。短短时间内,孙策就一统江东,成为了一方诸侯。不过可惜的是,由于树敌太多,且自身防卫不足,孙策最终死于刺客的刺杀。而在他临死之际,他将大位传给了孙权,就这样,孙权接替了孙策统领江东。而孙权上位后,虽然在进取方面没有孙策厉害,但是在守成方面还是不错的,最终也成功的登基称帝,建立的了东吴。
  到这里,故事似乎都非常圆满,然而我们却非常好奇了,孙策死前,为啥要将位置传给孙权呢?为啥不传给自己的儿子?
  实际上,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孙策选择传位给孙权也是迫于无奈的,因为当时孙策死的时候也才二十几岁,他的儿子太小了,根本不足以服众,也做不到稳定江东基业。唯有孙权有这个能力。
  《三国志》:呼权佩以印绶,谓曰:"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知卿。"至夜卒,时年二十六。
  孙策还是很看重孙权的能力的,虽然孙权不善于进取,但是守成是完全有余了。当时江东的情形也十分微妙,那些世家大族连他孙策都敢暗杀,强势的领头人势必会引起内斗,只有孙权这种外表和善的人,才能暂时稳定江东。
  那么孙权上位后,又是如何对待孙策的子孙呢?为啥没怎么听说过孙策子孙的事迹了呢?
  孙策死后,留下了一个儿子,三个女儿,而孙权对待这些侄儿侄女虽然也说不上差,但是也说不上好。孙策的长女嫁给了顾邵,次女嫁给了陆逊,三女嫁给了朱纪。而孙策的长子孙绍刚开始是被封吴侯,后又改封上虞侯,安度一生。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孙策的孙子孙奉由于谣言,被孙权的孙子给杀了,但此时孙权已经去世了,和孙权没啥关系了。
  纵观孙权的做法,虽然没有将大权还给哥哥一系,而且对他们也不是非常重视,没有给多大的权力,甚至有人说孙权对孙策的子孙比较凉薄,算得上是刻薄寡恩了,哥哥孙策待他如此好,他却如此对待孙策的后人。但实际上我们反过来一想,其实孙权这么做也有他的苦衷。
  一、形势不允许
  等到孙策的儿子长大以后,孙权已经牢牢的掌握了东吴大权,而且东吴外部还有曹操这个强敌,终东吴一朝,曹魏都是十分可怕的敌人。如果孙权将权位还给孙绍,东吴势必人心动荡。大家都会瞎猜,到底是选孙权还是选孙绍,白白耗费东吴的经历。而且,就算大权归于孙绍,他也不一定有能力保得江东太平。毕竟他没啥经验,而孙权已经在此间摸爬打滚这么多年了。
  二、保护孙策后人
  如果孙权对孙策后人表现出非常的重视,给予他们权力,孙绍很有可能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东吴前中期一直不太平,很多人也不喜欢孙权,一旦他们跟孙绍纠缠在一起,等待着孙绍的就只有死亡一条路,毕竟孙绍确实是东吴法理上拥有继承权的第一人。即便孙权大度,可以容忍孙绍,那么孙权的后人会这么想吗?权力面前,可没有亲人一说,最终孙策的孙子不就因此而死吗?所以说,孙权不给孙策后人权力,不重视他们,其实是一种变相的保护,一旦给予他们权力,他们就会被迫的加入夺权斗争,最终将会落得身死的下场。与其如此,那还不如做个富家翁呢!
  结语
  虽然现在很多人对孙权的评价不高,但也不能否认他是一个雄主的事实。而他之所以对哥哥孙策的后人,不是那么的重视,其实也是一种变相的保护。虽然他们没能掌握权力,但是能做富家翁,好好的度过这一生,也算是不错了。
  孙策当初是跟随袁术的,袁术这个人狂妄自大,好大喜功。孙策很早对他就有看法,但是为了成就大业,不能隐忍是最大的失败。
  孙策看到江东六郡,四分五裂军阀林立,他很想一统江东。可惜手里没有什么兵丁,怎么能去打豪强呢?
  他想从袁术那里里借兵,回江东完成霸业。袁术心想,我凭什么借兵给你,没有什么利益可图,不借!
  孙策被逼无奈,只好把父亲孙坚留下的传国玉玺,拿到袁术那里作为抵押。袁术看到玉玺兴奋的睡不着觉了,早就有当皇上的野心,这回玉玺到手还等什么!
  袁术佣兵自重,有了与任何军阀抗衡的资本,今玉玺在手,他第一个跳出来,在三国时代称帝。孙策万万没想到袁术会这样做,就与之决裂分道扬镳。
  小霸王开始了他宏图大业,打下了东吴八十一州的天下。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孙策被暗箭所伤,自知来日不多,他为吴国的前途担忧起来。
  他在想,我死后,东吴由谁来接班呢?儿子孙紹才不过十岁,如果他登基的话,朝臣能驾驭得了吗?弄不好江山不保,孙家的基业毁于一旦,怎么办呢?
  他当然也想到十七岁弟弟孙权,自己的弟弟怎么样,他心中是有数的。可是按照嫡长子制来说,这样做对儿子孙紹是不公平的。
  孙策的思想激烈的斗争着,东吴的未来关系到他的决定,最后他毅然决然的舍去了儿女情长,选择了弟弟孙权,接管他的职务。
  孙策临终之前,拉住孙权的手说道:" 征战四野,做弟弟的你不如我,但是,守护江东的基业,任贤用能,我不如你。
  我死后,孙紹就托付给你了,还有你的三位侄女,别无所求"。孙权哭拜于地,发誓一定将东吴发扬光大,照顾好侄男侄女,孙策才无牵无挂而去。
  孙权封孙紹吴侯,而后又加封他虞侯,他为什么不封王爷,这么低调封孙紹呢?孙权是为保护侄儿才这样做的,试想孙权封孙紹为王爷,必然引来许多人的注目。
  俗话说:树大招风,万一有个闪失怎么对得起大哥呢!他又怎能在九泉之下瞑目啊!
  孙权把孙策的大女儿嫁给了大都督陆逊,二女儿嫁给了东吴重臣顾绍,三女儿嫁给了东吴大族朱纪。
  尽到了做叔父的责任,没有违背当初的誓言。
  总结:兄弟之间手足情深,信任是没有障碍的,孙策将身家性命交给了弟弟,充分体现出一奶同胞的情深意长。
  人活着就是个过程,一家人不说两家话,重在彼此之间的心。孙权没有忘恩负义,很好的完成了哥哥的遗愿,自己坦然的同时,也告慰了在天之灵。
  孙权当政时,对哥哥孙策的子孙颇为冷漠。不单单对孙策子孙如此,便是对其他几个弟弟、侄子,孙权也都薄情寡义。
  孙权称帝之后,追封父亲孙坚为帝,仅仅追封哥哥孙策为长沙郡王。演义中诸葛亮说,孙氏在江东经历三世,根基深厚。事实上,东吴政权的建立与孙坚没有一毛钱关系,都是孙策一刀一枪打下来的。
  孙策应该是东吴武皇帝,或者太祖皇帝才对!
  孙策临终之际,自己已经有儿子了,他完全可以将东吴权力交给自己的儿子孙绍。以周瑜、鲁肃对孙策的重臣,也必然不会背叛孙绍,那就根本没有孙权的事。
  孙策还有一个三弟叫做孙翊,此人和孙策一样,性情刚烈,勇猛霸气。因少年从军屡有战功,深得军中将领拥戴。可是,孙策力排众议,选择了相对文弱的老二孙策接掌大权。
  结果,孙权守住了东吴基业,可是,对孙策的儿孙十分糟糕,简直让人心寒。
  孙策有一子二女,两个女儿一个嫁给了东吴丞相顾雍家,一个嫁给了东吴大将朱治家,都为孙权笼络文臣武将做出了贡献。
  孙策的长子孙绍,最初被封为吴侯,后来改封为上虞侯。
  这一改动,不但不是升迁,反倒是贬斥。史书上没有年份记载,大体猜测,当时在孙策去世之后,孙绍被封为吴侯。毕竟孙家出身于吴郡。
  后来孙权本人被魏国敕封为吴侯,孙绍自然不能再享有此封爵,于是改封为上虞侯。上虞乃是会稽郡的一个县。因此,孙绍的侯仅仅是一个县侯。
  可是,孙权的儿子一出生就封王爵,远远超过孙绍的县侯。
  并且,孙绍一生中除了一个上虞侯的虚名,并未担任任何有实权的职务,故此在史书上半点事迹没有留下。由此可见,孙权对于孙策的儿子多么忌惮,完全是一辈子不遗余力去打压!
  孙绍死后,他儿子孙奉继承了上虞侯的封爵。一晃多年过去,东吴大帝孙权病死,诸子夺位大杀一通。后来,孙权的孙子孙皓继位,因暴虐无行,为国人痛恨。因此有大臣秘密图谋拥立孙奉为帝。不想消息泄露,孙奉全家被孙皓斩杀。孙策一脉从此断绝。
  孙策二十岁统率千余人马进军江南,短短三五年横扫各郡,夺下大片疆土,二十六岁去世,白手起家打下江山,在三国群雄之中堪称独一份。可惜天妒英才,青年早夭!

传奇压寨夫人杨炳莲16岁嫁湘西匪首,连生8胎,86岁风韵犹存中国的明清时期,匪人众多。在人们的印象中,这类群体就是一群地痞流氓,他们大多都是以抢劫恐吓村民为生,任何的法律规章都无法管理他们。但是在他们之中却有些极为严格的制度,甚至有些还相当开国元帅共有10人,仅有4人被称为老总,他们分别是谁?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形成了路。在晚清时期,中国的前途黑暗得令人压根看不到未来,但此时却出现了一批开眼看世界的文人义士,他们高举火把驱逐黑暗,硬是淌出了一条通往未来的路。此新四军军长起义失败挨处分漂泊海外,为何还称其为第一任总司令我们都知道,朱德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而实际上,朱德并不是我军的第一任总司令。那么,谁是我军第一任总司令呢?剧照叶挺将军毛泽东曾经当着一位名将的面,称赞说你是第一任总司令,人民军樊於期做了什么,秦始皇对他恨之入骨,不惜千金收他首级?应该是没有樊於期这个人,应该是李信,对楚战争失败,20万全军覆没,逃跑了。我有靠谱!樊於期做了至少两件让秦王嬴政非常不能接受的事情。第一件事情是樊於期秦国攻赵的时候,以秦王嬴政不是康熙为何将孝庄停尸37年不肯下葬?她的遗嘱到底写了什么?康熙为何将孝庄停尸37年不肯下葬是有原因的。首先读过清史稿或者有关清朝历史的人都知道,孝庄是皇太极五位妃嫔中排名最后一位,当时的地位也不怎么高。毕竟皇太极是大清的缔造者,按照礼制和周总理逝世后,朱老总大哭,毛主席默默流泪,同年相继病逝1976年,注定是令中国人民沉痛的一年。近代完美的三人组合,毛主席周总理朱德,为近代中国无产阶级事业奋斗终身的革命家,于1976年相继逝世。在1974年5月底拍摄的一张照片中,周总1950年,毛岸英回乡为外婆贺寿,姨外婆托他向毛主席要一笔欠款1950年是毛岸英的外婆向振熙80大寿的日子,毛岸英受毛主席的嘱咐来到湖南向外婆贺寿。当宴席快要结束的时候,毛岸英发现宴席上少了一个人,细问之下才知道姨外婆是因为生病没能来。毛岸英战争中为什么不能射击跳伞飞行员?在日内瓦公约中有这一项规定那就是不得向已经失去抵抗能力的跳伞逃生的飞行员开火。这个也几乎成了各国中间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基本上只要飞行员跳伞逃生之后一般都不会再开火,自一战到二战,各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六尺巷是怎么形成的?六尺巷现在是一个3A旅游景点,凡是到安徽桐城旅游的人们,都会去游览一番。其位于安徽省桐城市西南一角,全长100米,宽两米,建成于清朝康熙年间。过去小巷的南边是清朝宰相张英的府邸,北典韦分别和赵云张飞关羽黄忠马超五人单挑,他能打过哪一个?陈留有壮士,铁戟八十斤。独臂擎大纛(do),逐虎过涧林。濮阳风火烈,宛城孤月明。猛志如长在,壮气亦鬼雄!典韦,曹魏军中的第一勇士,在三国武力排名榜上无可争议能够跻身于超级猛将的行列董卓手下大将吕布第一,华雄第四,怎么没听说2。3大将呢?如果按三国演义来排名的话,董卓手下排名第一的将领肯定是吕布,因为吕布是三国第一猛将,在整个三国都排名第一,别说在董卓手下了,那么董卓手下排名第二的武将是谁?就是华雄,从三国演义来说
打虎将军赵登禹,一战砍杀5000鬼子,被日本称为白日噩梦北京有三条以现代人名来命名的道路,它们分别是张自忠路佟麟阁路,赵登禹路。1946年,北平市长为纪念这三位抗日英雄,将三条道路以英雄的名字命名,新中国成立后沿用至今,现在我们要讲的,信仰如磐军如铁百岁新四军老兵王国友深情讲述铁军往事百岁新四军老兵王国友深情讲述铁军往事信仰如磐军如铁为了社会幸福,为了民族生存,一贯坚持我们的斗争,八省健儿汇成一道抗日的铁流,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这段歌词,节选自诞生于炮火为什么李世民年轻时身体那么棒,却在51岁的时候就死了?简单来说,李世民后来身体不行了呗。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任皇帝,同时也是唐朝建立及统一过程中的大功臣。但这位皇帝却只活了52岁,这个寿命在那个时代不算太低,但也不算高,尤其是跟他同国破山河在肃宗的艰难平叛拖泥带水的八年战争安史之乱是大唐国运调头向下的转折点,也是肃宗李亨逆天改命的新起点。没有安史之乱,肃宗很难从玄宗手上和平接过皇位。但借安史之乱夺取帝位的肃宗,也必须替父皇承担起平叛前进路上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丨长征精神述评一件满是破洞的棉衣一双无法覆盖双脚的布草鞋,静静陈放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80多年前,一支衣着褴褛装备简陋的队伍,像地球的红飘带一样穿越了中国大地的险山恶水,冲破了敌人的围追堵截袁隆平对世界影响巨大,为何没有获得诺贝尔奖提名?提起诺贝尔奖,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它被认为是世界范围内,所有颁奖领域内能够获得的最高荣誉。很多在世界上声名显著的科学家或作家,都以能获得诺贝尔奖为荣。而诺贝尔奖的评选也十分严苛,所陈士榘反对粟裕计划,越级报告中央,引出华东战场毛泽东生花妙笔1952年军委筹建工程兵时,司令人选有两人,分别是陈士榘和陈伯钧两位开国上将。中央军委权衡再三也无法定夺,只好把两个人选都上报中央,由中央定夺。毛泽东大笔一挥陈士榘祖父克山克水,父长征途中,朱德总司令带头割麦百年大党,风华正茂!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值此之际,解放军报微信熄灯号特别推出四史微讲堂栏目,讲述红色经典,弘扬先辈精神。四史知识问答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提出1981年开国中将张震到安徽,专程探望一村妇多年来,始终忘不了多年来,我始终忘不了宿县东南的这个小村庄。这是张震将军回忆录中的一行文字。2007年,这个小村庄里的孔秀英老人逝世。当时已经93岁的张震因身体原因,无法去现场吊唁,通过电话形式向家我国古代有1500年的空白期,没有任何记载,期间都发生了什么事史海浮沉,历史兴替,在苍茫的历史长河中,无数个古王国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四大古国中,只有我泱泱中华上下5000年历史没有中断,我们可以从史记和野史中,探寻过往年代的事,足以查看出中1970年毛主席视察天津,得知李银桥的境遇,毛主席怒批这是瞎搞1970年,毛主席前往天津视察工作。当日天津的领导干部来了不少,都在认真地听着毛主席的讲话。在会后,毛主席却没有找到那个李银桥的身影,他忍不住向当地的同志问了李银桥去哪了,当得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