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军事人才,也是汉朝的开国功臣。 虽然生前受到天下人的瞻仰与尊敬,但韩信的死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是被自己的"亲主子"害死的,也是极为凄惨了。 大家都知道韩信是被吕后砍掉了脑袋,头和身体分开埋葬的。 而2000多年来韩信的墓地也成了众人好奇的谜团,而直到山西省一个神秘地方的出现,才让韩信的头的去向有了线索。 01韩信为何身首异处、头体分家? 公元前196年,韩信被刘邦的发妻吕后杀害,吕后还将他的头颅砍了下来献给了刘邦,这颗头颅安了刘邦的心,但却让韩信的尸身永远分离。 秦朝灭亡以后,刘邦和项羽就成为了天下最有声望和权势的两个人,最开始的刘邦并不是项羽的对手,他出身草根而且身边没有什么可用之人,于是他就开始四处招揽人才为他谋天下。 那个时候刘邦手下最有才能的人叫萧何,是他后来向刘邦举荐了韩信,韩信才有了一片施展才能的天地,韩信不仅帮助刘邦多次击败项羽的军队,还帮他打败了赵国、歼灭了齐国,有了韩信以后,刘邦可以说一路开挂。 西汉建立以后,韩信作为首要的开国功臣被刘邦封为楚王,他后来又跟着刘邦打仗、平反,屡立奇功,"战必胜,攻必取"。 这是当时刘邦亲自对韩信表达的赞誉,在接近五年的楚汉之争里,韩信可以说独当一面,抵得上百万大军。 然而,当朝廷稳固以后刘邦的江山也跟着稳固了,于是他发现似乎已经越来越不需要韩信了,甚至开始质疑韩信已经生了谋逆之心。 "韩信确有谋反之征兆,皇上不得不防---" 慢慢地,朝廷上那些嫉妒韩信才能的人开始上奏弹劾他,并诬陷韩信就是要造反,他早就生了不臣之心,于是这些言论正中刘邦下怀,也让此时正在疑心韩信的刘邦决定要处置了韩信。 因为怕韩信夺了他的江山,听信谗言的刘邦先将韩信贬为淮阴侯,后来他的妻子吕后目睹了朝廷纷争以后,认准了一切的源头就是韩信,于是趁着一次刘邦出宫的机会,她把韩信叫到了自己的宫殿,将他斩了首。 自此,一代军事奇才、英雄豪杰就这样身首异处了,而更令人唏嘘的是,刘邦回来以后连伤感都没有伤感一下。 面对这个曾经帮他打天下、一起出生入死的忠贞之士的死,他只是很庆幸动手的人是自己的妻子,而不是自己。 02山西神秘古墓竟然埋着韩信的头颅? 韩信死后,他的躯体就埋在了陕西省,而头颅却不知所踪。 众所周知,韩信的躯体埋葬在我国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的一个叫新筑镇新农村的村子里,这里有一个专门为韩信而设立的韩信墓,但因为韩信的头颅始终都没有和躯体合在一起,所以他的头颅并不在这儿。 山西在中国的历史中曾经是晋国的都城,古代又称龙城,通过韩信躯体墓地的所在地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件事,就是韩信的头就在山西省灵石县一个不起眼的小村落里。 灵石县南焉乡高壁村是一个很普通的小村庄,因为距离灵石县有些遥远,高壁村基本过着与世无争、安静祥和的日子。 就是这样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村庄的附近还有一座山叫做高壁岭山,传言说韩信的头颅就被埋葬在这里,从此高壁村便家喻户晓。 相传,当年吕后杀死韩信时派人将韩信的首级快马加鞭送到出征在外的刘邦手上,正巧行至高壁岭的时候遇到凯旋的刘邦。 于是刘邦决定"就地解决",把韩信的头埋在了高壁岭,又令手下的将士每人捧一抔土,所以建成了韩信墓。 后来很多人慕名而来甚至开始"实地调查",还真的有所发现。 通往高壁岭的路只是一条再普通不过的石子路,路两旁长满了无人打理的荒草,这种场景让到访的考古学家湿了眼眶,一代名将韩信真的就埋在这里吗? 从高壁岭山的外围望去,这座古墓位于一个小山之中,坟墓整体的轮廓尽收眼底、十分清晰,圆形程度大概三十米,高度十米,而且从规模上看这墓很大,虽然上面已经长出了许多杂草,但丝毫不影响它的雄伟气势。 顺着村民的指引,在这座墓前竟然还能看见一排排列整齐的房子,而这房子看起来明显是给现代人居住的,与墓地无关,这样的场景顿时让大家惊诧起来,而更多的,还是好奇。 "这房子为什么建在墓地旁边呀?" "这是守墓人住的房子。" "守墓人?"村民话音刚落,在场的考古学家瞠目结舌。 自古以来,非身份贵族的王室将相的墓地是断不会有守墓人的,况且这些守墓人在这里一住就住了几十年,还是代代相传的守墓,这个简直闻所未闻。 难道真的是韩信的墓吗?考古学家慢慢地开始相信这座墓的来历的确非同小可。 继续往墓地里面走,只见内部是很低矮的围墙,看着围墙考古学家心里其实又开始了疑虑:要说这里真是王室贵族甚至韩信的墓,这围墙不可能这么低矮,甚至一跨就能过去,难道后来有人拆过了吗?那居心何在呢? 四面的围墙有的已经开始残败掉落,周围更是杂草丛生,可以看得出这已经被岁月洗礼了很久了。 向前走到了墓地的入口处就可以看到正式的陵墓了,第一个写的叫明楼,但不可避免地,周围还是荒草丛生,甚至已经长到了人的腰部。 再往里走,陵墓内部有几个洞口,每个洞口就像门一样里面分别摆放着一些祭祀用的东西。整个内部虽然清冷,但不失干净,还有一种让人肃然起敬的庄严感。 在内部最中间的位置隐约可以看见神龛的位置,可能是年久失修就破败了,前面摆放着一张桌子,看得出来以前经常有人来祭拜。 在古代陵墓最前的明楼也是用来祭祀的,虽然这里有一些很基础的祭祀工具,但是掩盖不住的还是这个陵墓的荒凉气息。 千百年来,也许这里早就被盗贼洗劫一空了,如今残存的只不过是我们后人唯一的信仰罢了。 "韩信的墓早就在陕西出土了呀,这里还是吗?" "这里是韩信头颅的墓,他的头埋在这。" 随着守墓人的出现,考古学家询问了情况才知道,这座陵墓里面埋着的竟然是韩信当初被割掉的头!03守墓人世代守护,只为心中信念 "这个地方很久以前被我们改成韩信岭了,就是为了纪念韩信的!" 在陵墓的门口挂着一块灰色的牌子,上面写的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中间最大的三个字是"韩信岭",最下面是"灵石县人民政府,一九九四年七月二日公布"。 从守墓人口中获得的信息加上这个牌子,可以确定无疑这里就是韩信了,那这些守墓人又是怎么回事呢?他们是韩信的后人吗?韩信的追随者吗? "我们的最终目的就是守护好陵墓,无论发生任何事情都要先选择保护陵墓。" 守墓人顾名思义就是墓地的看守者,从前只有权贵之家的陵墓才会有守墓人,而据这位守墓人介绍,他们已经世世代代在这里守护韩信的墓地了。 "国家朝代更替一转眼好多年了,每个朝代还有每个朝代不同的文化啊、战争啊的,我们的祖先就慢慢地把守墓这个工作给传下来了,我也会传下去,韩信岭的历史也有两千多年了。" 守墓人听起来好像不是什么"高官美差",但绝对算得上是重要职位,从古至今,守墓人这个职业特别受人尊敬。 历史更迭,沧海变幻,如果世界上没有他们的坚守,那陵墓中的主人公多么寂寞,历史又多么苍白啊! 听说他们坚守在韩信岭已经持续2200年了,大家表示十分惊讶,他们是一辈一辈传给后人由此接力下去的,而以后也会这样继续做下去。 "来这里祭拜的人其实很多,我们村子里的人经常来,再就是听说是韩信的后人,在过节日的时候都会来祭拜。" "一直守在这里能坚持住吗?什么力量让咱们世世代代都做得这么好的?" "最重要的肯定是信念啊!人活着没有信念怎么行啊哈哈。" 和守墓的老人聊起他们坚守的秘诀时,他们没有过多的修饰和表达,只说这是自己祖辈上传下来的规矩,这份刻在骨子里的信仰也是谁都无法改变的。 "那万一以后儿孙们不想做这个怎么办呀?因为现在世界这么大,生活水平也好了,孩子们也会向往外面的世界。" "这个就不是了,向往外面的世界和你把自己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保护好了这不冲突,这个是传承的精神,不管怎样都要永远延续下去。" 房子里面该有的生活必需品都有,就和我们平时生活的环境一样,破了就再翻修,总之就是要住在这里。 遥想当年,刘邦与项羽平分天下虽然可歌可泣,但韩信这样的英雄豪杰岂非不可或缺的传奇人物,他效忠一生的君主最后要置他于死地。 可入土了几千年后竟然还有后世为他坚守,这也不失为另一种孤勇、天下对他的别样认同了。 韩信创造了历史上军事战绩的奇观,在整个中国历史的传奇人物名单里,韩信绝对有一席之地。 他更是被后人誉为"兵仙"、"神帅",是汉朝杰出的军事家,不管未来他的守墓人还能守多久,甚至守墓人的后代能否真的继续传承下去,这都不影响韩信在我们心中的位置。 司马迁曾说:"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 苏轼曾说:"志吞六合,气盖万夫。" 这些都是历史上对韩信的评价,还有很多很多人,而他们无一例外,都对韩信充满了崇敬之心。 就连"战无不胜"、"推陈出新"、"多多益善"、"国士无双"、"妇人之仁"等等这些成语,也都是源于韩信。 相较于忘记,历史更多时候会帮我们记住更多的人,刘邦项羽是,韩信也是。 对于韩信来说,也许当他跪在吕后面前的那一刻曾经后悔过自己识人不明,但他却永远都不会后悔自己所做出的每一个选择,因为他要对得起自己,而不只是对得起刘邦。 也正因为这个,今天我们可以永远爱戴韩信,怀念韩信,就当代替历史,弥补给他一份亏欠已久的正义吧。参考文献百度百科---韩信多彩贵州网《韩信墓有三处:头在山西,身在陕西》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