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商鞅变法为什么能让秦国强大?商鞅为什么最后却被五马分尸?

  商鞅变法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变法之一,使得秦国由弱变强,最终能够一统天下。
  秦孝公上位时,诸侯卑秦;而商鞅变法以后,秦国强大,天子致伯,诸侯来贺。
  我们一起来看看商鞅变法究竟有什么魔力,能够使秦国一步步变成震慑六国的第一强国。商鞅入秦
  商鞅原名公孙鞅,后来秦孝公把他封在商於之地所以叫商鞅,之前可以叫公孙鞅或者卫鞅,叫公孙鞅是因为他是公孙氏,叫卫鞅是因为他是卫国贵族。
  为了我们看文章方便起见,我们还是称他为商鞅。
  商鞅最开始是在魏国相国公叔痤的手下做中庶子。
  那么,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商鞅既然是卫国的贵族,为什么要屈身来魏国相府来当个侍从小官?
  有很大的可能是因为商鞅看上了魏国的李悝所著的《法经》,而且有李悝变法的第一手资料,因为李悝就是在魏惠王的爷爷魏文侯的手里做的相国。
  李悝变法使得魏国迅速变强,成为战国初期的一流强国,打得秦国龟缩一隅。
  同样是法家学派,在当时李悝的《法经》及变法细节对商鞅有多重要显而易见,商鞅是一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人,这在后面和公子卬的战争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所以他才会把姿态放得如此之低,去公叔痤手下当个门客。
  公叔痤这个人他把自己的权力看得比较重,把权力攥在手里不放,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把个人利益放在了国家利益之前。
  前面因为害怕吴起争夺自己的权力,陷害吴起,使得吴起逃到了楚国。
  现在看到自己手底下这个商鞅是个大才,但是害怕推荐了他,自己的权力就保不住了,所以一直压着商鞅没推荐给魏惠王。
  直到公叔痤临死的时候,才将商鞅推荐给魏惠王,想给自己留个举贤任能的美名。
  具体情况是这样的。
  公叔痤病重,魏惠王来看公叔痤,说:"老相国,万一你这病搞不定了,你有个三长两短,国家咱该托付给谁啊?"
  公叔痤就说:"我府里的中庶子商鞅,你别看小伙子年轻,可是个能人,王上你可以放心地把国事全交给他。"
  魏王心想你这个老家伙,国家这么多能人你不安排,非要安排你相府里面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官,这为了安排自己的亲信,也忒明目张胆了吧?
  但是这老相国一生为魏国,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也算是劳苦功高,这临死了自己再严词拒绝好像也有点不合适,不知道怎么办,也就没说话。
  公叔痤一看这个样子,估计魏王八成是不想用商鞅,于是就让下人们都退下,经常看古代电视剧的朋友们,就知道这个时候是说重点的时候了。
  公叔痤说:"如果王上你不想用他,那就一定要把他干掉,这种大才,不要让他离开魏国,不然会成为咱们魏国的一个大敌。"
  魏王答应他之后就离开了。
  公叔痤这个人还很有意思,他知道商鞅这小小的身躯里到底藏了多大的能量,也不愿意得罪商鞅,万一给自己的家族惹来一个未来的敌人可不好。
  于是他想两面做人,又把商鞅叫来说:"刚才领导问我谁能担任相国,我推荐了你,不过看王上的意思估计是不会用你。
  出于忠于国家的立场,我还和王上说,如果不用你,把你杀了。
  先公后私,你有相交多年,也是有些交情,所以我把这件事告诉你,你赶紧跑路吧。"
  商鞅虽说年龄小,政治上可不是一般的成熟,直接怼了回去。
  说:"魏王不听你的话用我,又怎么会听你的话杀我呢?"
  就没有着急离开。
  商鞅在魏国又呆了一段时间,发现还是没有人能看出自己这匹千里马。
  这个时候,秦孝公想要恢复穆公时期的荣光,手下又没有大才可用,于是便发布了大名鼎鼎的《求贤令》。
  此时商鞅刚好又听到秦孝公这篇《求贤令》,于是就来到了秦国。当今之世,非独君择臣,臣亦择君
  伏波将军马援曾和光武帝刘秀说:"当今之世,非独君择臣也,臣亦择君矣。"
  意思是现在这个时候,并非只是君主选择臣子,臣子也在选择君主。
  其实在大多数乱世,都是这样,但是在战国时期,这种情况最为显著。
  因为战国时期,大国有齐楚燕韩赵魏秦,还有一些中等国家比如郑鲁卫宋等等,再还有一些末流小国。
  也就是说这个时候是充分的买方市场,士子们是有很大的选择权的,这个国家混不好可以去那个国家,这个领导和你不对付,你可以换个领导。
  所以士子们对君主也是有很大的选择权的,尤其是像卫鞅这种不世出的大才,更何况秦国相对而言目前还是个弱国,所以商鞅要大展雄图,必须要考察这个国君是否有能力,有决心。
  这就有了历史上著名的商鞅和秦孝公的四次会见。
  商鞅来到秦国以后,走了秦孝公的近臣景监的门路,商鞅为何要把自己的姿态放得如此之低。
  是因为他要见到秦孝公本人,要亲自考察秦孝公,看这个是是否是自己的那个伯乐,是否是自己的天命之子。
  商鞅第一次见到秦孝公的时候,讲的是尧舜之帝道,这里的帝道是指尧舜禹这种,将至尊之位让给有贤能的人去坐,给秦孝公听瞌睡了,看来秦孝公并不喜欢听大道理。
  秦孝公气得把景监给骂了一顿,说:"你找的这个人真是个夸夸其谈的家伙。"
  商鞅又一次托景监见了秦孝公,这次讲的是王道之术,这里的王道,指的是类似于夏商西周时诸侯共主的制度,这还是没有讲到秦孝公的心坎之上。
  秦孝公又把景监骂了一顿,可怜的景监。
  第三次见孝公的时候,讲的是霸道之术,这里的霸道之术指的是春秋五霸那种称霸的方法,秦孝公听进去了,还夸了景监一顿,说你推荐的这个人还可以,但是没有重用他。
  商鞅看考察得差不多了,秦孝公就是他命中注定的那个君主,于是就对景监说:"你让我再见一次领导,我已经搞清楚老板的心思了,这次一定拿下。"
  第四次商鞅见到秦孝公,讲的是富国强兵之术,这次还真讲到秦孝公的心窝子里去了,秦孝公不自觉地移动到商鞅这边,两个人越聊越投机,一直谈了好几天都停不下来。
  最后秦孝公彻底被商鞅所折服,就是你了。
  实际上,这四次会见,是双方对彼此的试探和了解。
  商鞅要看的是秦孝公,是否真的需要的是法家的富国强兵之术,看得是秦孝公是否有坚定的变法的决心,是否真的能够把大权真正交给自己放心的去变法。
  要知道,凡是变法,必然会得罪旧的利益群体,会被旧的利益群体所反扑,那么这个时候变法是否能够真正执行下去,就要看你背后那个君主变法之心是否坚定,是否会动摇。
  除了变法之心坚定以外,还必须有足够的权威,能够压制住守旧派的反扑。
  而秦孝公要看的是,你商鞅是否真的有真才实学,是否真的胸有丘壑,是否能真的让秦国强大,而不是那些虚有其表之徒。
  而且确实能看出来秦孝公求才的迫切,虽说对商鞅不满意但是还是一次一次和商鞅会见,直到商鞅讲到了自己满意的时候,就是害怕错过真正的人才。变法前的舆论准备
  虽说秦孝公被商鞅给拿下了,但是秦国还是有很多的守旧势力不同意变法,其中以甘龙、杜挚为代表。
  虽说秦国相对于其他山东六国比较落后(这里的山东指的是崤山以东),利益群体没有那么复杂,改革的阻力相对而言没有那么大,但是也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这个时候商鞅给秦孝公吃了一颗定心丸。
  商鞅说:"凡是有高超见解和行为的人,一定会被普通人嘲笑和非议。
  愚蠢的人到事成之后都搞不明白事情的原理,但是聪明人一开始就可以预见要发生的事情。
  你不能和那些普通人去一起谋划,真理总是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
  所以只要能让国家强大,没有必要用旧法;只要有利于百姓,没有必要遵循旧礼。"
  秦孝公觉得商鞅说得很有道理。
  但是甘龙就站出来了说:"你说的不对。真正的牛人不会改变民俗就把国家治理的很好,聪明人不用改变现有的方法就能治理国家。
  你要是顺应旧法,教化人民,那毫不费力就能成功,官吏和百姓也不用折腾。"
  商鞅说:"你说的这就是世俗的看法啊。一般人安于现状,读书人因循守旧。这两类人让他们守法还可以,干大事是干不了的。
  你看夏商周三朝法制都不同,照样统一天下。
  春秋五霸法制都不同,也不耽误他们都能称霸。
  聪明人制定法令,愚蠢的人被法令制约;贤能的人改变礼制,普通人被礼制约束。"
  这个时候杜挚也出来说了:"你照着旧法肯定不会出差错,依循旧礼肯定不会出问题。"
  商鞅说:"治理国家的方法不能一成不变,只要对国家有利没必要用古法(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夏桀、纣王是守着旧法,国家还不是照样灭亡了;人家商汤、周武王不遵循旧制,却能得到天下。"
  这就把甘龙、杜挚给顶回去了,这并不代表甘龙、杜挚等人被说服了,因为他们代表的是一个既有的利益团体,旧法能带给他们利益,所以他们才支持旧法。
  砸人饭碗,犹如杀人父母。
  你断人活路,别人肯定要拼命反扑。
  有秦孝公的支持,商鞅确实得以顺利展开变法,但是旧有的利益集团肯定会针对你的变法找麻烦,包括后面秦孝公死后,商鞅没有了靠山,就是这群人率先要搞死商鞅。
  搞定甘龙、杜挚以后,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准备变法事宜。
  为了向民众展示自己变法的决心,和自己的言而有信。
  商鞅还上演了后来大名鼎鼎的"立木为信"的故事。
  商鞅在都城南门放了一根木头,说谁能把木头搬到北门,就给他十金。
  老百姓不知道他葫芦里卖得什么药,都不敢轻举妄动。
  商鞅看没人动,就把赏金提高到五十金,于是有一个人就豁出去了,把木头从南门搬到了北门。
  商鞅直接就给了他五十金,借此说明自己言出必信,令出必行。
  做好舆论准备以后,商鞅开始颁布新法。商鞅变法
  商鞅认为国家的强盛的根本在于农和军,农业是国家主要收入来源,军队是国家对外扩张的本钱,所以这两个一定要作为最主要的工作来做。
  首先我们说说农业。
  在战国时期,手工业、工业并不发达,规模不大,产出也有限,因此用于商品流通的商业,占社会经济总量并不算多,尤其是在秦国这种落后国家,所以要重视农业。
  除此之外,商业还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古代生产力低下,耕地的人都不够,而大商人的门客数千人,所以自然要重农抑商。
  商人和国家不一定是一个阵营,商人并不是凭靠哪个国家生活,会因为时势不同而奔走于各个国家。
  在古代,农业是国之根本,也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如果这一块出问题,那么国家就会出问题。
  你军队打仗粮草供应总不可能交给商人吧?那万一他没有给你按期提供粮食,或者敌国出了更高的价格,那你的军队就完蛋了。
  还有一点,就是自耕农因为依赖土地,永远是最可靠也是最重要的兵源,所以在古代,重农抑商也是有他的道理的。
  其次是军队。
  战国时期,经常发生战争,所以一个稳定的、有战斗力的军队,对一个国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为什么我们说战国时期秦国的战斗力很强,那就是商鞅变法的结果。
  这两个职业对国家是最重要的,国家也容易控制,但是大家都没人干这两个职业,为什么?
  因为没前途,种地挣不了大钱,当兵大概率是炮灰,军官大多数都是由贵族担任的。
  而且别的行业赚钱,有前途,大家自然不会干这两个行业了。
  那怎么办?
  那就制定一系列措施,鼓励大家去种地,鼓励大家去上战场杀敌,然后限制大家去做别的。
  这就分别是商鞅变法的几个大措施,重农、重战、重刑,我们依次来看一下。
  第一,重农。
  重农的措施有:
  1、废井田,开阡陌。
  西周实行的是井田制,就是把一块地分成3x3的九块,最中间那块是公家的地,别的是私田,干完公田的活,才能干自己的田里的活。
  这还是好的,是属于有自己地的平民自耕农阶层,如果是各个贵族的奴隶,那你连自己的地也没有的,你都是在帮你的领主干活。
  而奴隶,才是人数最多的那个阶层。
  我们都知道人只有给自己干活才会尽心尽力,所以公家的田产量就不行,没人认真干,国家的粮就少,大家学历史的时候,都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的刺激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这是同一个道理。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西周生产力不行,而战国时期由于铁制工具的发展,很多原来不能耕的荒地现在都被开垦了,这些地方可没有公田的。
  所以说中央上每年能收上来的粮食就比较少。
  那变法以后是什么情况呢?
  相当于把土地都分成小块,分给民众,你按照你的地的大小规定你每年交多少粮食。
  就和我们之前的农业税的征收方式是一样的。
  这样的话,农民自己有地,当然会拼命干活,因为除了交给国家的,剩下的粮食都是自己的,当然是越多越好。
  除此之外,把之前的井田制之外的土地也纳入了国家,国家收的粮食就比之前大大提升了。
  2、废除分封制,设县。
  西周实行分封制,也就是说天子把地分给诸侯,诸侯把地分给卿大夫,卿大夫把地又分给士,然后士底下由农民和奴隶耕种。
  这种情况下,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就非常弱,因为在这片地上人家领主是老大,这片地上的所有人是对自己的领主负责的。
  所以就有了后面的诸侯不搭理周天子的命令,再比如说韩魏赵三家本身是晋国的卿大夫,结果把晋国给分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三家分晋。
  也就相当于是封地的领主掌握这个地方的财政、军事、人事大权,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和影响力比较小。
  商鞅则把全国分为三十一个县,设县令主事,由中央任命,县令下设县丞、县尉辅佐。
  这样中央就可以直接管理地方,掌握地方的所有信息,包括土地、人口、人事任命,财政、军事等等。
  以前的领主就相当于这块地给你以后,这块地上的所有都归你。
  而现在设县以后,这片地方就是国家的,你县令不过是国家派来管这里的,这里的所有都是国家的。
  同时还建立了户籍制度,五家为一伍,十家为一什。
  自此以后,中央对于国家的人口数量、土地数量、粮食产量、能够征调的人数都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自此中央对地方的掌控力大大加强。
  3、奖励耕织。如果生产的粮食和布帛比较多的话,可以免除赋税。
  4、推行小家庭制度。到年龄必须分家,给你把地分上,麻溜给国家干活去。
  5、统一度量衡。有利于税收的征收,因为之前度量衡不统一,你每个地方的衡量容器都不一样,就给征税带来很多麻烦。
  6、鼓励移民。
  秦国地处西陲,人口相对于中原地带比较少,关中平原沃野千里,有很多地方都没人耕种,所以商鞅就鼓励中原地区的人移民过来。
  凡是移民过来的,直接送你一套房,还免你三代的赋税。
  当然这主要是吸引韩赵魏三晋的人来,因为离得近,移民比较方便。
  打仗的时候还不让你去,你安心耕地生产,打仗秦人去。
  这样此消彼长之下,秦国对于韩魏赵的优势就越来越明显了。
  第二,重战。
  重战的主要措施有:
  1、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制定军爵二十级。
  也就是在之前当官是可以世袭的,老爹死了儿子继续当。
  这种制度弊端很大,因为你没办法保证你下一代的质量,而且也让普通人没有出头之日。
  于是商鞅就废除了这种制度,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利用战功来决定你的爵位,制定了二十个等级的爵位。
  具体地说就是根据你砍头的数量,你杀敌的数量越多,你的爵位就越高。
  这就给很多普通人家庭一个阶级跃升的机会,只要你去战场拼命,取得对方的首级越多,你的级别就越高。
  这就给普通人想要富贵,想要当上官老爷,想要光宗耀祖,提供了一个可行的道路。
  只要你立了功,就有赏赐、有奴隶、有荣誉,所以说为什么秦国军队特别勇猛,因为他们在战场上看到的不是白花花的脑袋,而是一个个军功啊!
  2、制定社会尊卑荣辱秩序,来激励战士立功。
  有功的人根据你的级别分给你田地、住宅、衣服;没有战功的人,就算你很富有,你也没资格用良田美宅,穿华丽的衣服。
  当然你的爵位不一样,你享受的待遇也就不一样,爵位越高,待遇就越高,这都体现在你的田地、府宅和衣服上。
  3、制定兵役、训练、征调等制度。
  当时秦国的男子,二十岁的时候,国家会给你分地,你种上三年的地,就差不多能存上一年的口粮,这个时候,你就要给国家服兵役了。
  服役期是两年,第一年去军队当兵,为国征战;第二年去宫里当侍卫,宿卫宫廷。
  如果你运气好,这两年成功的活下来了,那么你就可以回家了。
  当然,国家如果有别的事,偶尔也会临时征调你去,但是一般都是有一定期限,而且是轮换的。
  因为都受过系统的军事训练,所以这些人就构成了秦国庞大的后备军团,一旦国家有需要,就可以开赴前线。
  如果你真的非常幸运,活到了五十六岁,那恭喜你,国家就不会再征调你了,安心养老吧。
  4、宗室贵族要是没有军功,不得列入家族名册,不能享受贵族待遇。
  第三,重刑。
  1、实行连坐法,轻罪重刑。
  一家犯罪,伍家或什家不告发的话,按照同罪论处。
  轻罪重刑,让民众要么你就好好做农民,要么你就好好当兵,不要想投机取巧、偷鸡摸狗的事情。
  2、焚烧《诗》、《书》,杜绝游宦之民。
  知识分子多了,到处散播言论,百姓容易妄议朝政,尤其是说什么民贵君轻,在君主看来这就是反动言论。
  3、禁止私斗,鼓励公战。
  也就是要打仗去战场上,不能在私下好勇斗狠。
  4、抑制商业发展,对商人加以重税,商人就算是富有也不能享受高级别的待遇,比如说良田和华美衣服。
  如果从事工商业,因为不勤劳导致家里贫困的,妻子儿女全部充为官奴。
  反正目的就是,逼着你要么去当农民,好好种地,要么去参军,好好杀敌。
  商鞅觉得这两个才是真正为国家创造价值的职业。
  在商鞅变法之后,秦国真真正正地变成了一个高速运转的战争机器。商鞅变法为什么能让秦国富强?
  首先,商鞅变法如何让秦国变富?
  第一,干活的人多了。
  废除世卿世禄制,废除分封制,这两个措施使得传统贵族和领主再也无力维持手下的众多家臣和奴隶。
  焚烧《诗》、《书》等,使得靠口才游说、辩论宣传的人没饭吃。
  禁止私斗,违者重刑,使得那些好勇斗狠的人没了市场。
  对工商业加收重税,限制商人的生活待遇,且加重对从事工商业的重税,使得手艺人和生意人干不下去,一些大商人再也没有能力和资格来支撑许多的门客和奴隶。
  那么这些人去了哪里呢?
  因为部队容纳人数有限,所以很有可能大部分去当了政府鼓励的农民,从事农业生产。
  除此之外还有国家重大优惠的移民政策下,迁来秦国的人,基本上都投入了农业生产。
  所以,秦国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大量增加。
  第二,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以前地是公家的,是领主的,你干活自然没有那么大的动力。
  现在国家把地分给你,地是你的,农民农业生产的的积极性自然大大提升。
  离我们比较近的,像包产到户,我们都知道大大提升了劳动效率。
  就像是如果你给老板打工,自然不会用全力,而且有机会会摸鱼。
  但是如果给自己加干活,绝不藏着掖着。
  第三,粮食产量大增。
  这个没什么好说的,人多了,效率高了,产量自然会上去,那么国库收入就会大增。
  第四,降低了税收成本,提高了税收效率,增加了国家收入。
  1、税收政策的变化,使得国家收到的粮食增多。
  原来井田制,大家对于公田的劳动热情不高,所以公田收成很少。
  现在是按亩收税,规定了你必须交多少,所以收到的粮食就多一些。
  2、废分封设县,使得国家收的粮食更多。
  其实这个才是重点,以前是各级封主,就算封主粮食多,你收不上来,你国家还是穷。
  而设县制以后,废除分封的领主,县令由国家统一安排,受制于中央,所得的赋税尽皆归于中央,所以收到的粮食大大增加。
  其实说白了,这就是中央集权制对于分封制的降维打击,中央集权对地方的统治力远高于分封制。
  能够把老百姓的都收上来,这才是本事,国家才能有钱,哪怕老百姓有钱,你收不上,那你国家就没钱。
  3、统一度量衡,减少了收农业税过程中的损耗。
  如果你换一个地方就换一个计量方式,那无疑是极大增加了收税的成本。
  第四,废除了世卿世禄制,需要供养的贵族阶层大大降低,国家支出减少。
  其次,商鞅变法如何让秦国变强?
  第一,奖励军功,设立二十级军爵。
  杀敌人数与爵位挂钩,大多数普通人有了一个阶级跃升的渠道,于是士兵们在战场上都奋勇杀敌。
  而且商鞅为防止军功阶层尾大不掉,成为新的贵族阶层,还规定军功爵位不能世袭。
  但是也留了一个小的缺口,那就是如果你为国家战死在战场上,你的爵位你的儿子就可以继承。
  所以,商鞅成功让士兵在战场上更加卖命。
  第二,设立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中央集权制度,君主对底层的控制力大为增加,对于能征多少兵,能养多少兵,都一清二楚。
  中央集权制度对于分封制就是降维打击,中央集权制的君主对国家的力量了如指掌,而分封制的君主对于下层的掌握却止步于各层封主。
  第三,自耕农是最好的兵源。
  我们在前面提到过,商鞅变法释放出来很多人口来从事农业生产,那么作为农民,因为依附于土地,容易控制,所以农民是最好的兵源。
  而且经过商鞅变法以后,农民的数量增加了很多,也就意味着秦国的战争潜力增加了很多。
  对于商鞅本人的道德品质我们暂且不谈,确实是很有争议,大家感兴趣可以看看《商君书》,看看商鞅对待民众的观点。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商鞅变法确实让秦国快速的变得富强起来。
  我们看看史书上是怎么说的。
  《史记》: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於公战,怯於私斗,乡邑大治。
  《资治通鉴》:王致伯于秦,诸侯皆贺秦。秦孝公使公子少官帅师会诸侯于逢泽以朝王。
  秦国奋六世之余烈,最终一统天下,始于秦孝公。
  而秦孝公能够让秦国由弱变强,根源却是在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为何自己却被秦惠文王五马分尸?
  商鞅变法对秦国意义重大,《史记》集解有载:"秦孝公保崤函之固,以广雍州之地,东并河西,北收上郡,国富兵彊,长雄诸侯,周室归籍,四方来贺,为战国霸君,秦遂以彊,六世而并诸侯,亦皆商君之谋也。"
  但是秦孝公死后,商鞅却被秦惠文王五马分尸,这是为何?
  第一,商鞅威望太高。
  可以说对于秦国的强大,商鞅居功至伟。
  两次商鞅变法,让秦国从之前的"诸侯卑秦",到了后来富强冠于诸国,商鞅可以说是秦国强大的总设计师。
  而且商鞅还很能打,《汉书》记载:"当时吴有孙武,齐有孙膑,魏有吴起,秦有商鞅,皆擒敌立胜,垂著篇籍。"
  将商鞅和孙武、吴起、孙膑并列,足以说明商鞅的军事才能,秦孝公在位期间好几次大仗都是商鞅打的。
  《战国策》记载:"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传商君,辞不受 。 "
  也就是说秦孝公生病的时候,都打算把王位传给商鞅,商鞅没有接受。
  且不论此事的真假,但是也足以说明商鞅的权势之大,威望之高。
  作为秦孝公,压制商鞅显然不成问题。
  但是对于秦惠文王呢?
  刚刚即位,国家尚未掌握,还面对这么一尊大神,能怎么办?
  所以秦惠文王就联合旧势力干掉了商鞅。
  第二,旧贵族势力的反扑。
  商鞅变法打击了旧贵族势力,这些旧贵族从此不能躺着赚钱了。
  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秦孝公在位的时候,尚且能压制住这些反对派的势力。
  秦孝公一去世,这些旧势力就蠢蠢欲动,联合起来要扳倒商鞅。
  第三,秦惠文王与商鞅有私怨。
  《史记》记载:於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秦惠文王还是太子的时候,犯法了。
  商鞅说:"新法之所以不能很好地推行,是从上层的这些领导触犯法律开始的。"
  太子我搞不了,我还搞不了你太子的老师吗?
  就处罚了太子的老师公子虔和公孙贾,给公孙贾脸上刺了字,后来公子虔屡教不改,就把公子虔鼻子给割了。
  这件事不得不让人怀疑有守旧派势力在推波助澜,但是没想到商鞅这么强硬。
  当然,商鞅能这么强硬的底气,是秦孝公对于他无限的支持。
  第四,两次变法已经完成,商鞅本人对秦国的重要性已经没有那么大。
  秦惠文王也是一代雄主,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若是商鞅的对秦国的积极作用大于消极作用,他不一定会处理商鞅。
  此时变法已经完成,商鞅并不是不可替代的。
  杀了商鞅,刚好可以平复旧势力的反扑,也能堵住这帮旧贵族的嘴。
  秦惠文王很聪明,虽然杀了商鞅,但是却没有废除新法。
  他很清楚是变法让秦国变得强大。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嬴驷即位,是为秦惠文王。
  公子虔等人告发说是商鞅要谋反,秦惠文王就派人去逮捕商鞅。
  商鞅直接就跑路了,这就能看出来,商鞅应当不是想要谋反,因为如果要谋反,这个时候不应该是要发兵直接搞掉嬴驷嘛。
  他没兵还谋个什么反?要是谋反不得至少提前搞些人啊?
  况且商鞅变法把秦国权贵大部分都得罪了一遍,这么多人站在你对面,多少双眼睛看着你的一举一动,巴不得你犯错,你怎么谋反?
  商鞅逃到了边境以后,想住旅店,老板不知道他是商鞅,说:"商君有令,住店的人要是没有证件,我要被判连坐。"
  商鞅叹息说道:"没想到有一天我竟然栽在了自己制定的新法上面。"
  于是商鞅就逃离到了魏国,但是之前商鞅诈骗公子卬大败了魏国,魏国人都很怨恨商鞅,把商鞅又给送回去秦国了。
  商鞅回到秦国以后跑到了自己的封地,发动自己的手下和封地的士兵,去攻打郑地。
  后来秦惠文王派兵攻打商鞅,商鞅终究还是没有逃过这一劫,兵败被杀。
  商鞅死后,秦惠文王将商鞅的尸身五马分尸,并说:"谋反就是这个下场!"
  还诛杀了商鞅全家。
  铸就战国第一强国的总设计师商鞅,就这样死在了自己贡献一生的国家手里。

第一个爬梯子攻城,你是不要命了吗在古代,这种不要命的可多在古代战争中,最危险和艰难的莫过于攻城战了,孙子兵法中就有上善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的说法。究其原因,在于冷兵器时代城池易守难攻,想要攻破敌城,必须要借助云梯,扛着云梯初次见面盛宣怀如何征服李鸿章?一件事办的极妙,一番预见极高明同治九年二月,二十七岁的盛宣怀谋得一份差事,给福州船政大臣沈葆桢办理文案,这是他爹盛康请京城的一位同年为他办成的。可就在盛宣怀买好去福州的船票,打点好行装的时候,一封十万火急的信函毛泽东对印度忍无可忍决定以战止战50多年前,印度政府悍然挑起一场大规模的侵蚀中国领土的战争,中国政府被迫进行了一场短促而有限的自卫反击战,并全胜收兵。自此以后,西南边疆保持了数十年的相对稳定。当年,毛泽东亲自决策当个汉奸不容易,抗日剧中的翻译官都是从哪里找来的?我们看各种抗日剧就会发现,在所有的抗战剧当中,都会出现一种人物,那就是鬼子的翻译官,而且这个职位在抗战时期还特别的多,这可能是抗日神剧中唯一还有点合理性的设定了。比如,日军在华北,三湾改编时为什么要支部建在连上油画三湾改编1927年9月29日,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到达江西吉安永新县三湾村。原有5000多人的部队仅剩下不足1000人,组织很不健全,思想也相当混乱。为了巩固这支新生的革命杨业玄孙大破拐子马,大小战二百多,赵构的近身保镖,爵封郡王杨存中是杨业的玄孙,其祖父,父亲,及两个弟弟都力战而死,一家三代只剩他了,延续了杨家忠烈传家的家风。宣和末年,杨存中入仕,平叛山东,河北地区的盗贼,积功至忠翊郎。下面介绍主要的几个1961年,总理去开会碰见亲戚,时隔50年,再次见自己幼时的妹妹周总理是从淮安走出来的,他出生在淮安,并且在淮安度过了12年的时光。投身革命后,周总理便再也没有回来过,不过他始终都将淮安的父老乡亲们挂在自己的心头。1946年,当周总理率领中共代死的最窝囊的皇帝东晋孝武帝司马曜,睡梦中被宫女捂死来提起东晋孝武帝司马曜,这一位沉迷于声色,不求上进的皇帝,死的真是相当的窝囊,堪称为古代历史上死的最窝囊的皇帝,就因为与妃子吵架拌嘴,竟然被妃子给用被子捂死了。死的最窝囊的皇帝在古诸葛亮临死最后一记便是让自己万劫不复诸葛亮临死最后一记。诸葛亮秋风五丈元临死之前上奏蜀后主流禅要求台关断胜安葬,就是要求自己死后希望刘禅能找四个人还着关在一直向南边走等绳段下葬机口。这个要求很简单,流禅就答应了。按照他,率部歼灭北极熊团他在长津湖战役中,率部歼灭美步兵第7师第31团第32团第1营和师属第57炮兵营共1个加强团的兵力,第31团北极熊团团旗亦被其部缴获。该团旗珍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内。他就是开国百万雄师过大江,他是第一船(8)张孝华在革博为工作人员讲述第一船1959年南京军区征收张孝华的那条船时,为补偿他的损失,另买了一条20吨位的新船送给他。当时,张孝华在巢县水上运输社工作,因年龄已大,单位安排他做仓
章太炎纪念馆游西湖,在太子湾公园,朝着人少的方向走去,没看成郁金香,却走到了章太炎纪念馆。想起在梦想小镇,有三四次,路过章太炎故居,都没赶上开门的时候。这次又路过章太炎纪念馆,不知道老人家有多张浚在西部威风凛凛,为何赵构一句话就能将他召回中央?前文中我们聊了张浚,这是一个能人,但最终还是因为某些原因被撤职。很多人认为,张浚之所以被撤职,是因为富平之战打得太窝囊,进而导致西北丢失,其实这些事和张浚被撤职并没有太大关联。富平苏联为什么会解体?苏联为什么会解体?这个问题,困扰了很多历史爱好者。而且苏联解体这事,很有趣,不是外力将它解体的,而是它自己给自己解体的,这事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呢?今天老冯和你一起,简单粗暴地,把这事1983年,王平向中央提出退休请求,邓小平拒绝现在还不到时机前言1955年,党中央为了奖励那些在战争年代有功的同志,决定对这些革命英雄进行授衔。在中南海举行的授衔仪式上,党中央一共授予了将帅1038名,这是对他们革命功绩的一种肯定。王平将军蒋介石有多恨徐海东?多次派人扫荡其老家,一家66口一个不留导语蒋介石一生骄傲自大,刚愎自用,他从来没有把任何人放在眼里,但是唯独对一人却十分的痛恨,他就是徐海东。蒋介石甚至痛恨到徐海东,不惜以25万大洋重金悬赏取他首级,徐海东的悬赏金甚至毛泽东传精讲47愁上加愁这期说回来,毛泽东朱德离开井冈山,带着3600士兵向南进军,一路上国民党在后面追,他们在前面跑,这跑也是要讲究性价比的,除了咱们之前说沿路张贴宣传单,还号召无业游民和穷佃农闹土地革近代史学家吕思勉李世民才能中等,时无英雄,竖子得以成名对此问题老夫和朋友们讨论后结果如下。吕思勉陈寅恪对李世民评价都不是很高,从时代背景出发,认为李世民很一般。百家争鸣,莫过如此吧。不能证明,也不能证伪。关公战不了秦琼。此类对比,徒费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1911年秋,在辛亥革命前夕,少年毛泽东目睹国力衰败民不聊生的惨况,忧国忧民,壮志激烈。他渴望到外乡的一所新式学校湘乡县东山高等小学去学习新文化新知识,追求科学和进步。当时他的父亲2001年南海撞机,王伟壮烈牺牲,4月1日将到81192,请立即返航又是一年的4月1日即将到来。这一天在中国人的农历里,是一年中的清明时节,代表着祭奠与相思。这一天在西方人的文化里,是一年中的愚人节。可从2001年4月1日过后,这一天的中国上空,无卫立煌弃暗投明,1959年病得神志不清,朱德坐在床边久久不忍离去1959年,卫立煌重病住院,周恩来朱德多次前去探望,当时卫立煌已经神志不清,朱德坐在床边,久久不忍离去。1960年1月17日,卫立煌因病去世,终年64岁,1月20日,中山公园举行了肃亲王善耆与许世英清朝末期,许世英任职北京外城巡警总厅佥事。他在巡视外城区域时,发现若干地区常发生交通阻塞现象,尤其是大栅栏一带阻塞严重。于是下令把大栅栏和珠宝廊划为单行道,由珠宝廊出,从大栅栏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