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史记.魏世家》中关于魏国的源起有着这样的记述:"魏之先,毕公高之后也。…与周同姓,…其苗裔曰毕万,事晋献公…. 以魏封毕万,为大夫…卜偃曰:"毕万之后必大矣,万,满数也;魏,大名也。以是始赏,天开之矣,天子曰兆民,诸侯曰万民。今命之大,以从满数,其必有众。"初,毕万卜事晋,遇屯之比。辛廖占之,曰:"吉。屯固比入,吉孰大焉,其必蕃昌。"三家分晋后,魏文侯时期,魏国率先变法强国,迅速崛起,魏文侯任用李悝、吴起、乐羊、西门豹等人,迅速积聚国力,连败秦、齐、楚诸国,开拓大片疆土,使魏国一跃为中原霸主。而李悝变法也成为了后来秦国、韩国、楚国等国家变法的蓝本。而李悝变法的核心其一是围绕旧土地制度的变法,基本点是有限废除隶农制、重新分配土地、鼓励耕作并开拓税源等。其二是公开颁行种种法令,以法治代替久远的人治礼治。可以说后来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基本面,李悝都涉及了,只是其深度广度不能与后来的商鞅变法相比。但是李悝变法开战国之世变法强国的先河,对后世的垂范与影响是巨大的。魏文侯执政五十余年,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以为相当长寿的君主了,也正是在其执政之时奠定了魏国强大的基础。 魏文侯之后魏国魏武侯执政,而也是这个时期,魏国的庙堂之上的政治生态也发生了些变化,不再积极的推进变法的深入,尊贤任贤的浓郁风气,渐渐淡化为贵族式的表面文章。有这样的一个故事,作为魏国河西守将的吴起一次陪同魏武侯巡视河西,沿河如下,魏武侯感慨,这样壮美险固的山河真是魏国之宝啊。而吴起却告诉魏武侯:固国不以山河之险。魏武侯听到这样极具见地的良言也仅仅是说了声:"善"。这样的人物对话中折射出了当时魏武侯对人才的态度,映射出了魏国庙堂风气的改变。这种以山河珠宝为国宝的思想理念在魏武侯后世的魏国君主身上依旧有所表现,可见这种风气的传承。同样在魏武侯时期,吴起这样一位在当时极具军政才能,一力支持魏国变法强盛魏国的功勋名将却因君侯猜疑逃魏奔楚,并在楚国主持了楚国的变法,使楚国强盛一时。可以说在战国之世魏国衰落的种子在魏武侯之世已经种下。 魏武侯之后,魏惠王继位,其在位五十一年,在其执政的前期是魏国的全盛时期,当时白圭、公叔痤先后为相,庞涓为上将军,率军多次攻伐诸侯,威势极盛,国力军力毫无疑义地处于战国首屈一指的地位。而也是在丞相公叔痤执掌魏国之政之时虽秉承李悝变法之结果,但并未继续推进深彻的变革。在他去世前向魏惠王极力推荐他丞相府上的一名出自卫国的吏员鞅,并告诫魏惠王若不能用此人便要杀此人。而最终的结果则是魏惠王既没有用此人也没有杀此人,这个卫鞅最终离开了魏国去了秦国,而这个当时不被魏惠王所重视的吏员却在秦国掀起了深彻的变法,他就是卫鞅,后来在秦国因功封地商於的商鞅。这样的事情在魏惠王时期以及以后的魏国君主身上仍有发生。也可以看出魏国的所谓人才认同观念已经发生了彻底的变化。在魏惠王执政的第二个时期则是魏国衰败的外在表现时期,这一时期魏国同齐国发生了两场霸权交替的战争,桂陵之战(围魏救赵)和马陵之战(围魏救韩),双方的将领分别是魏国的庞涓与齐国的孙膑、田忌。而孙膑与庞涓则又均是战国时期乃至中国历史上都颇显神秘的鬼谷子的学生。庞涓先出山在魏国任上将军,邀请孙膑前来却又最终陷害孙膑,使得孙膑被剔除了髌骨。而孙膑则忍辱负重最终逃魏至齐,以其在军政上的才华帮助当时的齐威王赢得了与魏国的这两场战争,而他的同门师兄庞涓则在马陵之战中身死,魏国的国力与军争实力也被极大的削弱,齐国则顺势崛起为东方强国,取代魏国建立了霸权。而马陵之战后,魏国又与经过商鞅变法的秦国发生了河西之战,秦国聚歼河西守军,收复河西失地,在地势上对魏国形成了攻势,也促成了魏国将都城由安邑迁到大梁。魏惠王前期经由魏国流失的这两个乾坤大才以这种直白的方式回复了当初在魏国所受的轻蔑与痛楚。而后来流失的张仪、乐毅以及魏惠王以后流失的范雎、尉缭等等,在战国之世的任何一国这样的人才流失与失却都是未尝所见的。在经历了这几场大战的惨败以及迁都大梁之后,魏国经由李悝变法和魏武侯开拓而积聚的家底也被挥霍的差不多了,此时的魏惠王面对这种"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的局面开始大力的敬贤,最直接的表现则是留下了《孟子见梁惠王》这篇经典的问答。一个面对国家衰败军争失利的君主对富国强兵的渴望是毋庸置疑的,而孟子的对策则是"君不可以言利若是",这样的黑色幽默在魏惠王后期的宫廷中时常上演着。就这样,一面是敬贤的魏惠王,一面是经由魏国不断流失的人才,魏国的衰落也就可想而知了。 在位五十余年的魏惠王去世后,他的儿子魏襄王继任,其后经历了哀王、昭王、安釐王、景湣王、以及魏王假后近百年的时间,于公元前225年终被秦吞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