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载:"宋元之间始传种于中国,关陕闽广首获其利,盖此物出外夷,闽广通海舶,关陕通西域故也。"起先中国人认识到棉花,是将其当成观赏物,至宋末元初,棉花逐渐开始被用来取暖,发展至明朝,朱元璋还曾下令:"凡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倍之。" 唐代诗人杜甫则写过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历来穷人的物质生活与富人是不能相比的,衣单食薄自然难以抵御寒冷,不过在古时候,就算是穷苦人家,也有他们的方法取暖,最主要的还是火,然后就是动物毛皮了。 不过在已经广泛种植棉花的明朝却还碰上了"小冰河期",300多年前,夏天大旱与大涝相继出现,冬天奇寒无比,就连广州地区,都是频频下雪,冻死了不少牲畜,并且许多人也都撑不过去,人口因此锐减了一半,而这还是得益于中国当时已有了抗旱高产作物土豆、玉米和红薯,不然死的人只会更多。 "小冰河期"虽然指的是地球气温大幅度下降,但"小冰河期"所带给人类的灾祸不仅仅只是极寒,还有大旱、饥荒、鼠疫等。据相关学者研究发现,中国历史上有过四次小冰河期,商周至西周初年是第一次小冰河期;第二次小冰河期东汉末年、三国、西晋。 由于气温居降,导致北方干旱,不要认为只有高温才会导致干旱,只要不降雨,淡水资源短缺,人类便束手无策,粮食也没有收成,并且战乱不断,也就使得人口锐减,据了解,在东汉末年,汉族人口是六千万,但到了西晋完成统一时,汉族人口只剩下了770万,但紧接着又是八王之乱、五胡乱华,汉族人口仅剩下了400万人。 第三次小冰河期是唐末、五代、北宋初,汉族人口从唐末的六千万锐减到了北宋初的两千万,可见天灾人祸,于平常百姓而言是难以越过的灾祸。 明末小冰河期则是我国史上的第四次小冰河期,据研究发现,从1500年起,气温就已经开始骤然下降,气温最低的阶段则是1600~1644年,可以说,小冰河期间接导致了明朝灭亡。 山东沾化人李鲁生历经万历、天启、崇祯明朝三朝以及顺治一朝,于万历四十一年中进士,在天启初投靠了魏忠贤,崇祯初被贬山西平定州,后遇上李自成的祸乱;1644年,李鲁生接受了降清的王鳌永的招抚,因此归顺了清朝,而从李鲁生的经历可以获知,李鲁生亲眼见证了明末的苦难日子。 据历史文献记载,在万历四十三年,山东遇上了大旱;万历四十六年,广东下起了大雪;泰昌元年,淮北碰上了饥荒;天启五年,延安刮起了大风雪;天启六年,苏锡常风灾水灾;天启七年;陕西闹旱灾;崇祯即位后,陕西旱灾还未解决,接着是河南、山西、河北…… 明末大鼠疫则是从1633年拉开了序幕,据史载,当时的情况已经是"街坊间小儿为之绝影,有棺、无棺,九门计数已二十余万";至1644年,虽然全国各地的旱灾已经出现好转,但农民起义军已经打进了北京,明朝迎来了灭亡。 明朝的灭亡,一方面是因为万历帝、天启帝、崇祯帝都不足以力缆狂澜,还有一方面原因就是天灾所致,翻开明末的历史篇章,简直是满目苍夷,农民困苦,为了一条活路也就揭竿起义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阶段,不仅是中国,世界各国也在渡劫,从1570年至1580年,欧洲的粮食危机持续了十年之久,而除了饥荒,欧洲还遭遇到了兵灾、瘟疫、动物流行病等,神圣罗马帝国的普鲁士人口因此锐减了三分之二。 在这样的背景下,欧洲人民极度缺乏安全感,竟掀起了"女巫审判"的浪潮,300年间,数十万欧洲女性死于非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