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为什么明朝的火器那么先进,可是到了清朝却又进入冷兵器时代?

  火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早在晚唐时期我国就已出现了最早的火药武器,到了宋代现代火枪、火炮的雏形开始出现,女真、蒙古在同宋朝的战争中也逐渐掌握了火药的生产制造技术,通过蒙古西征和丝绸之路贸易火药逐渐流传到中东和欧洲。到了明代终于诞生了中国最早的成建制的火器部队——神机营:在大明建国十年后出现了"凡军一百户,铳十"的明文规定。到了明成祖朱棣时代更是明确规定明军的日常训练科目为:五分习刀剑,三分习弓弩,二分习火器。尽管此时明军还是以冷兵器作为主要装备,但已有二成左右的明军装备了火器,这意味着火器在明军之中已不是零散的临时性装备了。朱棣迁都北京后组建了拱卫京师的三大营,其中的神机营就是明军中专门掌管火器的部队,这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第一支独立成建制的火器部队。在朱棣五出漠北打击北元残余势力的战争中明军综合运用冷热兵器屡屡得手。
  16世纪以后欧洲的火器技术后来居上,尽管此时在整体国力上明朝仍强于西欧列强: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尽管在美洲、非洲可以横行无阻,却屡屡败于明军之手,然而明朝方面并没被这一次次的胜利冲昏头脑——每次战斗后明军都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以图做到知己知彼,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明军发现西洋火器的威力已日渐赶超乃至在某些性能方面已然超越明朝火器。对此当时的决策层没以天朝上国的架子将其斥为"奇技淫巧",而是认真研究仿制。此后在同北方游牧民族的战争以及万历抗倭援朝战争中明军综合运用国产火器和仿制火器大显神威。
  1626年2月后金大汗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率13万八旗劲旅攻打明军驻守的孤城宁远,结果在付出1.7万余人的伤亡代价后仍未能将宁远城攻克,甚至连努尔哈赤本人也被明军的红夷大炮击伤,后金军队不得不被迫撤退。被炮火击伤的努尔哈赤对宁远之败耿耿于怀并于8个月后急火攻心而死。1627年刚继承后金汗位的皇太极再次攻打宁远以报其父努尔哈赤之仇,结果再次被明军的红衣大炮击退。经过此战后皇太极对明军的火炮威力有了清晰的认识,于是在1631年正月皇太极命佟养性组织了一批汉人工匠仿制火炮,此后以骑射起家的八旗军中出现了一个新的兵种——乌真超哈,翻译成汉语就是重兵部队的意思,其实指的就是炮兵部队。在当年八月的大凌河之战中后金首次使用红衣大炮"击坏台垛,中炮死者五十七人,台内明兵惶扰不能支,乃出降"。此战后金缴获了3500门各种火器。两年后明军中火炮最多、炮术最精的孔有德、耿仲明部叛变,至此后金与明之间在火器力量上的对比被极大的改变了。
  1636年皇太极为解除伐明时的侧翼威胁而东征朝鲜。本来朝鲜也是以弓箭作为主战兵器的,火器装备相当落后。但在经历了壬辰抗倭战争后朝鲜的火器迎来了大发展时期1619年萨尔浒之战中明军就曾征调朝鲜火枪手助阵,而那时后金八旗军尚不知火器的确切威力,更不用说仿制了。然而在1636年的战争中朝鲜人赫然发现:八旗军不仅已成功仿制了明军最新式的红衣大炮而且已能组织起持续几天几夜的猛烈炮击。
  事实上从1592年万历抗倭援朝战争爆发到1690年康熙御驾亲征葛尔丹这近百年的时间里东亚地区一直在进行着军备竞赛:先是朝鲜战场上明朝、朝鲜、日本三国的各种新式火器纷纷登场亮相;继而后金八旗崛起于东北的白山黑水;接着荷兰人入侵澎湖、台湾并与葡萄牙、西班牙等殖民者爆发混战;1661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1683年施琅平定明郑政权;1685年—1688年清军对占领雅克萨等地的俄军发起自卫反击;1690年康熙御驾亲征葛尔丹。在这百年的战火历练中各种新式武器都在这一地区轮番上阵,应该说直到1690年清朝的火器技术仍处于上升发展过程中:在1690年的乌兰布通之战中准噶尔军队"以万驼缚足卧地"组成"驼城","士卒于垛隙发射矢铳";而清军则"以火器为前列,遥攻中垒,声震天地",至此以后清军的火器就给准噶尔人造成了沉重的心理阴影。
  然而清朝的火器发展大致就以1690年为界出现了断层:这时的清王朝已平定三藩、台湾,沙俄和准噶尔的威胁也被削弱。在统治者看来天下已然承平——事实也的确如此:如果说在此前近百年战争中明军、清军的火器发展是在一次次实战中历练出来的,那么在1690年之后近百年时间里中国进入了一段相对安宁平静的岁月,统治者开始满足于这种天下承平的盛世景象,同时又不失时机推出了闭关锁国之策。从此清政府对外国火器技术的发展一无所知,甚至当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时主动邀请乾隆皇帝的爱将福康安检阅英国最新式的火器部队操练时却被一口拒绝。尽管康熙年间的火器大师戴梓发明了新式的连珠铳,却被清朝统治者出于防备汉人的目的而未能流传开来。
  清朝火器的发展停滞是不争的客观事实,不过就此认定清朝的火器不仅没发展,甚至倒退回了冷兵器时代就属夸大了:1758年乾隆帝命宫廷画师郎世宁描绘了自己在1739年于京郊南苑举行阅兵式时的情景,这幅作品被称之为《大阅图》——图上清晰反映出清军的火器阵列已达到17世纪古斯塔夫改革后的水平,交之明末孙承宗的"车阵"无论是火器装备率,还是技术水平,乃至战术编制都有相当的进步。1766年又由郎世宁、王致诚、艾启蒙、安德义四人绘制了《平定伊犁回部战图》——从中也能看出:清军、回部和准噶尔均大量使用火器。在《伊西洱库尔淖尔之战图》中可以看出:清军在和大小和卓的叛军对峙过程中双方均已掌握三段式连续射击战术。在《平定伊犁受降图》中叛军跪在清军的马前,双手奉上的不再是冷兵器,而是火绳枪。但我们仍需注意到:这时已是18世纪晚期,但从这些作品中反映的战争场景来看:清军的火器水平大致相当于欧洲17世纪的水平,也就是说自1690年康熙御驾亲征葛尔丹之后清朝的火器装备几乎就没再经历什么大的发展。
  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在过去国人传统的印象中一提起这场战争就是拥有坚船利炮的英军战胜了还用着大刀长矛的清军。事实上在鸦片战争中清军和英军使用的都是前膛装填的滑膛枪炮,弹药都是用黑色火药制成,当时两国武器的代差并没过去想象中那么巨大。真正导致清军战败的更多的是军队士气和训练体系上的差距,至于武器装备本身尽管从表面上看似乎差不太多,可清军居然出现过有的枪炮已有上百年时间未曾使用的现象,也就是说长期以来自以为天下承平的清政府根本没给军队更换武器装备,而在后勤维修保养上也实在不敢恭维,所以当清军一上战场拿出表面上看和人家差不多的武器一打才发现不是哑火,就是炸膛。
  迷彩虎军事为您回答。
  明清火器算是个老话题了,接下来所述不考虑1860年后的清军。
  与同时期火器强国横向对比:清朝比明朝更落后,至少在明朝前期,中国火器之于西方还是占优势的,不过从嘉靖年间开始引入西方火绳枪和弗朗机以至于后来的红夷大炮就说明,明朝火器发展已经略显疲态了,不过好在能勉强跟进,没有形成代差,至少在东亚是一流水准。
  反观清朝,虽然清朝火器部队一度高达全军7成,装备也基本整齐划一,但和已经使用燧发枪,并运用弹道学的西式职业军队已经毫无可比性了,另外,在对先进火器乃至技术的重视程度来说,清朝也不及明朝,明朝火器发展繁多虽大都不堪用,不过探索精神还是值得肯定的,有些武器虽不实用但的确颇具创造性。
  纵向对比的话,清朝肯定是比明朝有进步的,清朝中期火器部队占比达到6到7成,比明朝4到5成的占比显然是进步的。
  另外进步还体现在淘汰了明朝一票落伍以及华而不实的火器,这其中包括:从明初用到明末的祖传火门枪(三眼铳,迅雷铳之类的),气密性不合格的弗朗机,以及火龙出水,神火飞鸦这类"烟花"火器,而且明朝火器质量一直是个大问题。
  清朝将火器统一为火绳枪和管型火炮,这对操练和后勤无疑都是有利的,时代证明这些武器也的确更堪用。
  明朝末年,辽东形势遽然紧张起来。努尔哈赤在萨尔浒之战后,袭夺沈阳,意欲占领整个辽西,前锋直抵锦州城外,山海关近在眼前。
  明朝孙承宗采取筑城防守的策略,将辽东走廊400里土地僻成宁锦腹地,成为抗击后金军队的前沿阵地。
  后袁崇焕弄权,杀了毛文龙,导致毛文龙手下孔有德等人不安,孔有德就带着明军的大炮部队投降了后金。
  明朝辽东巡抚黎玉田痛陈:酋以大炮百位排设而击,即铁壁铜墙亦恐难保……奴之势力往昔不当我中国一大县,每临阵犹势相均力相敌也,迄于今而铸炮造药十倍于我之神器也。
  明朝的火器发展,备受重视。明军与后金军队拉锯的时候,以城墙为依托,以火器为打击火力,屡次将后金的骑射压制的毫无办法。后金军队野战厉害,但是攻城不行,往往在城墙边上丢下很多尸体,不得不撤退。
  但自从有了火炮,一切就不一样了。
  明朝的两支常胜军:戚家军和白杆军,在浑河一战中,本来阵势极难攻破。努尔哈赤气急败坏,急召全军围战。在最后阶段,也是来自后方的沈阳城的明军降将,以千金重赏明军炮手,令轰击在城外血战的戚家军和白杆军。最终,明朝的精锐步军,尽数殁于此地。
  后金军见识到了火炮的厉害,在1631年的大凌河之战后,就设置了自己的火炮营,专营火炮制造,所以就出现了本文开始黎玉田奏疏所称的建奴火炮已然十倍于明军。
  后期明军财政破产,人心离散,已经不能组织起一支精锐的部队抵抗后金军队了。
  这说明,后金军队的火器,在与明朝进行作战的时候,是不存在代差的,甚至后金军的火炮,还要优于明军。
  清军入关,天下一统,偃武修文。
  清军的火器也在发展,在与准噶尔的战斗中,也是火炮立下了头功。不过自雍正起,清朝皇帝们认为骑射乃满洲根本,而且周边大的势力都已被削平,发展火器的的紧迫性不高。加上清朝闭关锁国,对于外边的世界充耳不闻,枪支的发展已经从前燧式到后发式,而清朝军队还在装备两人操作的抬枪、鸟枪,比起日本的军事装备都有差。
  鸦片战争后,洋人开始横行,清朝官员们也开始引进一些先进武器。到了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的武器装备都要比清朝军队先进的多,这也让很多国外观察家们大跌眼镜。战乱平息后,清军的装备也跃升了一个档次,国外的先进的武器装备,也会倒腾进来,但是洋务运动半途而废,并没有建立起来完整的现代化军事工业。
  当清朝亡国时,清军的军事装备也已经以火器为主了,与世界先进水平没有多差,也留给了民国一些军械所,能够生产一些军备。到了抗战时期,由于战争频发,建设滞后,很多国军士兵还在使用清朝时制造的"汉阳造"。经常有电视剧台词说:还在用这种枪啊,膛线都磨平了。
  所以,明军虽然重视火器研发,但是后金军(后来清军)的火器装备水平,并没有比明军差,到了后期,甚至还要比明军好。
  时代总是进步的,清朝虽然一定程度上开了历史的倒车,但是积累并没有完全荒废,只是看起来原地封存了,所以我们看到好像清军又进入到了冷兵器的时代了。
  其实在前燧枪时代,排队枪毙的战术,中国人一直也没有发明出来。之所排队枪毙,乃是因为前燧枪的准头确实差,只能用这种看似呆板的战术,保证击杀效果。对于来去如风的骑兵骑射而言,只要突破了枪阵,枪兵就只有挨打的份了。
  只是后来枪支发展了,战术进步了,而清朝又不失时机的锁国了,没有看到这种变化,所以才导致后来,用几乎冷兵器的战法去对阵欧洲的士兵,甚至还闹了很多笑话,比如破符消灾,破法等等,国人的愚昧无知,盲目自大,麻木不仁,在那个动乱的年代,已经到了让人发指的地步。而这,也不得不归罪于当时的执政者——满清。
  谢邀;我没有看过《荡寇风云》,仅凭感知作答。
  中国是火药的故乡,也是最早使用火器的国家,明代著名的冒险家万户(陶成道),就设计了最原始的火箭,把自己射向天空,成为了人类航天探索的先驱。
  与西方火器相比,明朝赢在了起跑线上,这就是当时(相对)先进的原因。
  由于中国文化重德而不重技的原因,导致读书做官的人有文化没有科技知识,摆弄火器的人有技术又没有文化,对火器的设计、构造、强度等,缺少材料学的知识,更没有标准化的概念;对火药的成份配比,燃爆的强度速率,缺少化学的分析研究;对火器的瞄准射击,弹丸的飞行,缺少运动学和动力学的知识。导致了火器粗制滥造,火药配方不一,不仅使用危险(炸膛),而且使用威力大打折扣。火器使用逐渐被冷落,火器营沦为声势很大、作用一般的唬人"炮仗队"。
  于此同时,在西方,伴随以科技为先导的工业革命蓬勃兴起,火器得以系统研究和分类制造并广泛使用,以其先进性逐渐取代了冷兵器,成为炮兵、步兵、骑兵、水兵的标配。中国老师不但落伍了,而且还要聘请这些学生(最早是葡萄牙人,然后是德国人)当顾问。
  清朝入主中原后,明朝遗留的弊端没有解决,而且统治者更缺少开眼看世界的能力,除了向西方买入"红衣大炮"之类笨重火器用于城防、海防,基本上没有大规模使用火器的机动部队。因为,他们不会轻易放弃传统(中国人通病),这就是骑在马背上,用弓箭大刀得心应手夺天下;况且,这些冷兵器对付使用锄头扁担菜刀的农民起义,已足也!
  清朝回到冷兵器时代,是盲目的自信和守旧、对科学的无知、对外部世界的无知综合造成。
  它的猛醒,是八旗骑兵与英法炮、步兵联军在北京郊八里桥的对决(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860年8月21日),洋火器全胜冷兵器。教训是深刻的,3万人不敌8千人,大批不屈的蒙满勇士瞪着眼死去。代价是惨痛的,不仅生灵涂炭,清政府还被迫签署了一个个丧权辱国条约。
  谢邀回答问题。问明朝的火器那么先进,清朝为什么又回到冷兵器时代?
  我没看过《荡寇风云》,也不知电影中展示火器的形式,但我觉得不能用文艺(或者文学)作品做为事实。因为你看到的必竟是经过艺术加工(渲染)过的文艺作品,顶多只能做为一种参考,甚至当成一种视觉享受去消遣、去娱乐,因为你看到的是影像作品,而不是历史亊实。
  至于明朝的火器什么样?具体又是什么水平?到底又有多么先进?还要由这面的专家们做评论。如果把电影中看到的认定为事实,反正我感觉有些不妥。
  我们的祖先在炼丹过程中发现了火药,之后经过不断的研制。到公元九世纪己经被应用于烟花爆竹,再之后才被应用在战场上,(投掷火药包和突火枪)。直到公元12世纪才传到亚洲各国,又经过一个世纪才传到了欧洲。
  到了元代,又将竹制突火枪改用金属来制造,称之为火铳。再之后又有了火药推进的箭矢—火箭。甚至还有推进药与炸药分开的"火龙出水";以及最原始的地雷与水雷等等。
  古代我国对火器的研发和使用是世界上最早的,所以一直都领先于世界各国,尤其体现在火铳和火炮方面。
  火铳以发射霰弹为主,作战中多使用手铳和重火力碗口铳,后来又由碗囗铳发展成为火炮。
  到了明代中后期,火器研发有些停滞。但仍与欧洲技术相当,甚至优于欧洲各国水平。
  到了清代,由于起初满人自信他们骑射的威力,放松对明代火器的继承和发扬,致使火器停留在原点上,可此时又是欧洲研发火器进入到突飞猛进的时期,燧发枪和火炮都走到世界前列。
  清朝虽然也重视火器的改造,比如把火铳改成了火枪,火炮也有了不小的改进,但在重视程度和投入上远远不够,从纵向比较清代的火器要比明代进步很多,但横向上比较却落后于欧洲。尤其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之后,更是被欧洲远远甩在了身后。
  再回到本题,电影《荡寇风云》中所展示的火器,其形式和威力不能证实明代的火器就比清代强,因为你没有看到清代的火器,更没有进行科学的比对,只是你的猜想罢了。
  由于本人火器方面的知识有限,难免存在错误和不足,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感谢您的阅读。
  首先要明确一点,就是明朝的火器不总是那么先进的。明初时,中国的火器的确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像什么碗口铳啊、洪武大炮啊、快枪啊、手铳啊,其冶炼技术都是非常高超的(相比于世界同期),而且明军的火器的装备数量也是同时期比例最高的国家之一,尤其是成祖的时候,大明成了专门的火器部队-神机营,这世界上第一支独立的火器部队。
  不过进入1460s之后,明军的火器就开始渐渐不如欧洲的了,欧洲此时使用的火炮就是大明16世纪非常流行佛郎机大炮,不过在欧洲,这种炮叫做长管炮,玩过帝国时代三的玩家应该对这种反炮利器非常熟悉。
  当大明正热衷于欧洲已经逐步淘汰的佛郎机时,欧洲又发展出了威力强大的前膛加农炮,也就是明末的利器红夷大炮。所以说,明代的火器发展是早期先进,中后期落后,后期通过西学东渐又逐渐和世界持平,甚至有些方面还反超了西方。
  其实如果坚持这股势头,中国不至于落后世界,到也有可能假如帝国主义行列。
  到了大清,火器并没有得到废止,反而装备率要比明朝还高。而且大清对火器进行了精简化处理。像什么三眼铳这种落后的火门枪就直接被抛弃了,实验性武器也被放弃,最后留下的都是先进好用的鸟铳、红夷炮和佛郎机。在康熙年间,康熙皇帝让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改进鸟铳,仿制了一批番肠鸟铳。
  对红夷炮进行调试,增加火炮的射程和精准度。雍正时期,在和准格尔的战斗失利之后,清军又进行了最后一次不收外力干扰的军事改革,燧发枪进入中国,和鸟枪并用于军队,而且鸟枪也全部改进于土耳其的鲁密铳。火炮采用了沙俄的样式,统一为6磅炮、10磅炮和12磅炮。另外就是清军对于火器的运用也要高于明军,发展出了近代的方阵战术,只不过不被中国的所谓历史专家重视而已。
  在近代和英法联军在大沽口的战斗中,装备老式鸟枪的桂军就是以火枪方阵对战英法联军,只不过枪的射程和火力都不如英军,而且战斗意志不强。当然清军的这些进步在当时的火器发展程度来看还是退步,到了乾隆年间,火器的发展彻底停滞,而且由于吏治腐败,火器的铸造也开始变得不合格,质量也就随之下降了,但总体来说,大清的火器,依然是要胜过150年前的大明的。
  我发现头条有很多没有常识的人…
  首先要承认,明朝时期的火器发展的的确不错,这点不可否认,包括万历年间入朝对日作战,还有关宁铁骑的火力配比。但是这只是精锐部队或者少量部队。我们同样可以看到,东南沿海的戚家军仍然使用大刀长矛对付倭寇。还有在明朝末年平定西北叛乱的时候,火器更多是用于守城,机动部队更多依靠的是骑兵,杀伤敌方的主力还是靠冷兵器。所以拜托你们这些明吹,冷静看待历史行不行!别把百度贴吧那一套带到头条来!
  结论,明朝火器的先进是暂时性,少量性的,到了明朝末期清朝初期,西方已经赶超上来。从郑成功收复台湾我们可以看到,荷兰强盗的火炮和战舰甚至要优于中国!
  其次,清朝入关。满清政府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说她是马背上的民族是不对的,她畜牧,但也渔猎。初期是大明朝的一个自治领地,类似于我们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当然了,独立性要大的多。后来,趁着西北叛乱,攻占北京城。联合吴三桂,进入北京,夺取政权。个人认为这是很正常的一次权力更迭,在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体制下,谁做皇帝和老百姓有多大关系呢?无非是好的皇帝能给老百姓好的生活罢了,这样把一辈子的生活寄托在一个人的品性和能力上,不得不说这是社会的悲哀。最悲哀的是,一些明吹还在贬低清朝,野猪皮,满狗的叫着,鼓吹它的明朝有多美好。
  清朝夺取政权后,收复台湾,征葛尔丹,运用外交手段将西藏重新纳入中央行政体系中。越南,朝鲜成为藩属国。也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巅峰的一刻。
  好景不长,由于长时间的闭关锁国。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落后性,再加上少数民族那一点敏感性和追求政权的稳定的心理,中国已经远远落后西方。到了鸦片战争,清政府被狠狠的打脸了。堂堂帝国被几艘军舰逼得和谈。于是,有识之士开始了变革,就有了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一个什么过程呢,推荐大家看一下,走向共和这部纪录片。我就不详述了!
  当然。洋务运动最终以甲午战争的战败宣告失败。中国因此一役,亚洲第一的海军,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也没有钱再发展海军,所有后来有了袁世凯的天津小站练兵以及后面的北洋军政府。历史的事情就是这么环环相扣。
  顺便贴张图,照片是后期加工的,这是BBC纪录片里的,鸦片战争的时候,中国军队的装备。火枪很长,很落后,有的甚至还是火绳枪,但是装备率也达到了50%以上,当然,这是参战的部队。所以那些说清兵抡着大刀长矛上的需要补补脑。
  最后致敬那些倒在抗击侵略者的战场上的英烈,无论您是汉人,还是满人,都值得我们缅怀!
  还有在那个年代,为了中国的发展,为了民族的未来,推动中国进步的各式各样的人,曾国藩,李鸿章,梁启超,袁世凯,张作霖,段祺瑞,孙中山,鲁迅,关天佑等等等等,都值得我们去学习!
  首先我们得认清一个事实,后金在宁远之战后,火器的各方面就已经开始慢慢已领先明朝。努尔哈赤,皇太极通过俘虏的汉人工匠,大量铸造红衣(夷)大炮,"天佑助威大将军"炮,且在入主中原后的清军将鸟铳(火绳枪)也作为主要轻火器大量装备,慢慢淘汰了明朝北方士兵还在使用的火门枪。毕竟鸟铳的性能优于传统的三眼铳,手铳(火门枪)。
  在康熙时期,因为战争的需要,中国的火器得到进一步发展 ,但是康熙之后,国家趋于稳定,边疆也已平定,进入了漫长的和期,这个时候清朝火器在更新和生产方面都陷入停滞阶段,但是其火器的总保有量却是很多。至鸦片战争前夕,清军共拥有大小火炮十一万余门,各种年代的火绳枪二十六余万只。
  在这里列举一些清军装备鸟枪的记录。
  清朝鸟枪虽然多,但是与明朝鸟铳想吧并没有多大区别。首先它们都属于比较老式的火绳枪,而且是前装滑膛枪。而这种枪在十七世纪末就已经开始被大多数欧洲国家淘汰了。
  第一次雅克萨之战,俄罗斯探险队拥有300支火绳枪,但是到了第二次雅克萨战争,此时俄军完成了火绳枪到燧发枪的换代,800多支枪有700多支是燧发枪。燧发枪射程远,而且比鸟枪更加灵活,下雨天也能使用,弹丸初速度也比鸟枪要高。
  接下来我们来评价一下清朝鸟枪
  清朝铸造的鸟枪枪管厚薄不一,经常炸膛,气密性差,射程近,虽然投资造新枪,但是大多数士兵还是使用老爷枪…
  可以看到康熙之后,清朝的火器就一年不如一年。
  我们来总结一下:
  ①火器没有革新且质量,威力明显下降。
  ②很多兵丁放弃鸟枪而使用弓箭。
  ③制作工艺粗糙,没有科学性,且容易炸膛。
  ④排斥外来的先进技术,故步自封。
  ⑤火器更新速度太慢,很多鸟枪都是几十年前,甚至160多年前的古董货,不用的时候就丢在仓库里,需要的时候才拿出来。呵呵,这种火器你敢用吗?士兵手上这种多而不精的鸟铳有跟没有是一样的,反正都是送死,还不如用长矛大刀。
  我们再来看看外国人的评价
  外国人的评价于上面文章的内容完美的对应上了,鸟铳,火炮不但老旧不堪,其统治者还在不断遏制外来的先进技术。
  我们再来看看大臣与皇帝之间的对话。
  河南巡抚阿思哈和云南开化镇总兵莽阿纳给乾隆的奏疏,大意就是:步兵要重视弓马,最好让士兵都使用弓箭,并且要尽可能多提拔弓箭手,鸟铳手多了没有用处,因为鸟铳手不上进,都是庸陋之人,不堪大用。
  可以看到清朝的很多将帅都对鸟枪这种原属于中原的火器很排斥,反倒喜欢使用传统的弓箭。
  鸟枪不行,火炮该可以吧。可惜很遗憾,清代的火炮大多也不如意。
  在1835年,关天培为改善虎门炮台的防御态势,新造大炮四十门。在试放检验新炮性能时,竟然炸膛10们!另有5们新炮存在其他问题。关天培在检验炸裂的火炮史发现:
  "碎铁渣滓过多,膛内高低不平,更有孔眼",其中有一孔洞,能"贮水四碗"! 这种粗制滥造铸造工艺水平,我估计前明都没出现过。
  为什么清朝后期会出现万斤大炮(5吨)甚至3万斤大炮(15吨)。就是因为铁的质量不合格,容易炸膛,所以把火炮的壁管铸造的非常厚,壁管厚了就不容易炸膛。虽然炮重,但是在英国可能就是18磅炮的水平,这却是一种落后的表现。
  我大清还有6万斤的大炮(30吨),如果英国有这么大的炮,估计得属于300磅炮的水平了吧…但是很可惜,也就68磅炮的水平。
  清朝所谓的万斤大炮,就是一个鸡肋,火炮的威力大小在于炮药以及炮身与炮口的比例。而清朝火炮就如同大象的身子,蚂蚁的嘴。重有什么用?最多就是让英国人拉不走而已…
  这就导致清朝撤兵的时候还得把火炮融化掉,因为七八吨的大炮,很难进行运输。
  各位自己看吧,我就不想多说什么了。
  英国人的火炮可能并不比清朝的火炮重,但是射程,炮弹重量远远超过清朝。英国24磅炮只有2吨,32磅炮只有2吨半。可见英国火炮并不重,但是其威力却很大。
  明朝引进的红夷大炮一直被清代延续,而且在清末抵抗西方列强入侵的战争中,200多年前明朝制造的火炮居然还在发挥自己的余威…
  道光年间山东巡抚发现了明朝遗留的十几门红夷大炮,放足火药可以打二三十里(我认为射程有吹牛的成分,但是不晓得为啥非要吹嘘明朝火炮),道光皇帝还亲自朱批"甚好",批准继续拿来使用。(这些可是清朝人自己写的,并非明粉在这里YY)
  这是清朝大臣在广西发现的明朝大炮,准备调往广东守边,(可以看到清朝大臣又开始吹嘘明朝火炮)
  清代重臣琦善也开始给明朝火炮吹牛了,他说清末三海关使用的火炮还是200多年前明朝时期铸造的,但是经过清洗打磨还是能够使用的。虽然是古董,但总比清朝自己铸造的沙眼能装四碗水的火炮要好用吧。
  好吧,清朝为了对抗洋人的火枪大炮,居然开始模仿铸造戚继光的虎蹲炮,这种被清粉喷成渣的玩意,结果在清朝军队手里确是出奇的好用 。不知道300年前的戚继光是怎么想的。
  明代虎蹲炮
  这个我不知道是咋回事,为什么在甲午战争时期,大清居然还在使用300年前戚继光铸造的火炮攻击日军铁甲舰…
  后面放几张明朝使用(鸟铳)火绳枪的记载。
  可以看到明朝使用火绳枪也已经初具规模
  但是明朝军队还是充斥着大量原始火器
  明朝可以大规模制造鸟枪,可是随着匠户制度的老化,火绳枪的质量也越来越差。
  明朝的抬枪,但是有趣的是,这种枪是从后面装弹的 。
  明朝的火绳枪已经有装备类似于刺刀的铳刀
  这点和欧洲的枪刺很像,可能明朝当时学习了欧洲的技术。
  明朝在朝鲜使用的三穴鸟铳。
  这种明代晚期的斑鸠鸟铳弹丸要远远重于明代普通三钱鸟铳,威力也更大。
  明朝在西方火绳枪的基础上创造了多种多样的鸟铳,但是因为明代史料对火绳枪的描述通常是用"鸟铳"二字概括,所以也无法判断这类鸟铳是否有真正使用。
  徐光启提取了2000支鲁蜜鸟铳,用了几个月,只小有炸裂,可见其质量非常优异。
  明朝帮助朝鲜训练了一支鸟铳部队。
  400年前的明代火绳枪出土实物
  明代御制鸟铳,其样式并不逊色乾隆使用的鸟铳。
  我也不多说了,就上几张图。
  清代火器的图片,后两张为鸦片战争时期被英国人缴获的清军所装备的西洋火炮。
  这是清代《大阅图》对清军九进十连环阵法的局部,九进十连环阵清军在两公里的战线上布置将近5000杆鸟枪和100多门火炮,在阵中布置长矛手和刀牌手保护火枪兵,在两翼布置骑兵。
  足够说明你这问题问的多无知了。
  作者:金满楼
  在1800年工业革命之前,中西方的火器只在个别技术上有所差别,但没有层级上的重大区别。
  简单说,在1800年工业革命之前,无论中西方,也无论明清,都是旧火器时代,和工业时代的军事工业不可同日而语。
  从这个角度而言,所谓明朝火器先进、清朝火器落后的说法本身就不成立,而由于当时火器的各种缺陷,在当时的军事行动中也并不处于重要地位。
  从脉络上看,虽然火药是中国人发明的,但应用到武器上,中国和西方相比并不占据优势。这一点,从明朝借用传教士引入的红衣大炮即可得知。
  所谓"红衣大炮"者,本身就是"红夷大炮"。夷,就是洋人,如葡萄牙人等。
  然而,在前工业化时代,火器的应用如火铳乃至燧发枪等,在冷兵器作战条件下也并没有太多的优势,尤其在对阵骑兵时,更是如此。
  原因很简单,由于当时的铁器冶炼、火药制造等等工艺仍旧是手工业时代,产量小不说,而且作战效果十分有限,在杀伤力、射程、准确度、发射速度等方面存在严重缺陷。
  就像蒙古铁骑或满洲铁骑一样,对方的骑兵可以凭借速度和冲击力轻易的突破这种旧火器的威胁。就这点而言,旧火器的威慑力实在不宜夸大。
  但有一种,就是前面提到的"红衣大炮",在冷兵器时代还是很有用处的,这就是用于攻城,可以轰开对方的城墙,这对于攻城拔寨作用很大。
  但是,限于冶炼技术的落后性,红衣大炮也有着天然的缺陷。因为经常炸裂,红衣大炮不得不造得极大极重,在运输上很成问题。
  加上火药和大炮制造技术的落后,红衣大炮除了轰城,其他基本没有大的用处。因为它的笨重,也只能攻击固定的目标!
  清朝八旗入关时,虽然也挟带了不少红衣大炮,但因为冶炼技术始终得不到突破,旧火器的种种缺陷无法克服,清朝时期(晚清前)对这类旧火器并不怎么重视。
  而这时期的西方,虽然有一些技术更新,但总体而言,中西方差距并不大。
  最终真正的转折发生在1800年工业革命后,蒸汽机的发明催生了煤炭业、冶炼业、钢铁业快速而大规模的发展,由此促使军事工业日新月异。
  这时,西方开始进入新火器时代,基本是近代军事工业的概念了。在此基础上,各种步枪、大炮、战舰等等,都因为钢铁业的发展而得到质的飞跃,其在杀伤力、射程、准确度、发射速度都远远超越了之前的旧火器时代。
  如此,在1840年乃至之后二三十年里,中国以旧火器时代的武器和英法等西方列强的新火器及近代军事工业对抗,如果不被打得惨败,那真叫没有天理了。
  所以说,关键问题,发在于工业本身。近两百年来,没有工业,就没有军事可言,这也必然是战场上的输家。

77岁的他是唯一当过清军北洋军国军解放军的建国后授衔军人1955年的首都北京将星云集,这一年我军进行了史无前例的授衔,在这次授衔中,诞生了十大元帅,十大大将,直到现在,那些名字都如雷贯耳。在这次授衔中有荣誉,有欢呼,有遗憾,有惋惜,更有38军血战夺下飞虎山,彭德怀急令快撤!长津湖胜利后才知真高明近期电影水门桥正在热映,让长津湖这场旷世之战再次为全国人民所关注。在这场冰与火的战斗中,志愿军之所以能击溃强敌解放朝鲜大片土地,除了他们的英勇和顽强以外,还离不开志愿军统帅彭德怀的4。1日,我想起了她们忙碌的你可能已经忘了今天其实是一个节日,还记得吗?愚人节愚人节的由来关于愚人节的起源,可追溯到16世纪的法国。公元1582年,法国国王查理九世决定采用格里历纪年法,规定1月1日作为博古24岁当总负责人,39岁遇难,妻儿后来怎样?女婿官至副国级国家的建设离不开正确的领导,而领导人的决策往往也有可能出现偏差,毕竟人无完人,他们也可能因一念之差而犯下错误,只不过这个错误的代价是成千上万的人为之牺牲。国家的建设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欧姆与欧姆定律的故事欧姆是德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他发现了电阻中电压和流过它的电流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著名的欧姆定律,并证明了导体的电阻和它自身性质的关系,还证明了稳定电流流动时电荷的分布问题,在电阻的领域从死囚到大唐军神的李靖,幸遇李世民而建功立业,还成了哪吒爹李靖大唐封战神,灵霄曰天王要说唐代名将中谁为第一,这个其实也是很困难的,苏定方郭子仪李光弼等等皆是人选,而且还有战神级的李世民,所以结果必是见仁见智,没个定论的。但是,如果说李靖是从弘光朝廷到咒水之难,崇祯死后,南明为何没有成功延续国祚?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占顺天府,朱由检万般无赖之下自缢于煤山,延续两百多年的明朝一下子陷入万丈深渊,北方已经被李自成摧毁殆尽,而让人心存希望的是,帝国南方,长江以南依然在明朝官员的控毛主席被25万敌军围捕,危急时写下7个大字,追兵看到后停止追击战争是一场博弈,谁能取得胜利,不仅仅是要拼兵力,拼物资,还要看哪一方的心理素质更强,谁更善于运用兵法权谋。在中国历史上的三足鼎立时期,智谋之高响彻于天下的诸葛孔明,曾经用空城计之兵1946年王稼祥夫妇前往苏联,得知贺子珍想回国后必须请示毛泽东前言图贺子珍贺子珍刚到苏联时,王稼祥所担任的就是共产国际东方部部长,主要负责照管从中国前来学习和治疗的同志,不过在1938年5月,他便因为国内的工作需要,返回祖国。1946年,王稼49年周恩来请一人去中南海赴宴,参会人员醒悟怪不得胡宗南会败1949年11月6日,北京的中南海勤政殿华灯初上。周恩来总理与几位前国民党高官在这里一起把酒言欢。他们当中有和平将军张治中,也有促成北平和谈的傅作义。一群人坐在一起,觥筹交错之间好清朝从一品官员升任正一品有多难?先看陈廷敬和刘墉的经历,感受一下什么叫望穿白头望眼欲穿。陈廷敬被称一代名相,康熙皇帝称赞他宽大老成,几近完人但就是这么一个得到皇帝极度赞誉的人,1684年担任从一品左都御史官职后,
陕西老农祖传9道圣旨,博物馆借走丢失两道,最后赔偿多少?1998年4月的一天,陕西省长安县斗门镇丰店村,一位名叫张振华的七旬老人坐在村里栽种了二百多年的古树下,一时间感慨万千。他这辈子一事无成,将自己的生命燃烧在这片黄土地上,连个大学生刘邦斩杀了自己的恩人丁公,司马光为何对此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呢?刘邦杀自己的恩人丁公。司马光还给了很高的评价。这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难道司马光因为刘邦是皇帝就网开一面,就可以不顾客观的瞎评价吗?丁公是刘邦的什么恩人呢?这个丁公是汉初名将季布母1963年,沈阳皇太极陵发现秘密通道,考古人员差点丧命,这件事是真的还是杜撰的?1963年,工作人员夜巡时,突然发现一只火红色的狐狸在皇陵附近转悠,好奇心的驱使,使得工作人员并没有打草惊蛇,只是远远的望着这只特别的狐狸。或许是夜间太过宁静了,这只狐狸在感觉到附狼牙山五壮士宋学义,宁死不降跳下悬崖后,隐姓埋名甘当农民1951年,正值建国之初,党中央准备召开一场全国老军人老烈属代表大会,表彰慰问那些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的战士及其亲属。发邀请函的过程可以说是一波三折,因为许多战士在战争结束后都选择赵云出生地到底是河北石家庄元氏县境内还是石家庄正定县境内?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也。常山真定是古称,对比现代地名,常山是石家庄市,真定是正定县,但因古今行政区划变更频繁且复杂,赵云出生地略有争议,有人说是元氏,有人说是正定。关于赵云的籍贯同为雍正宠臣,鄂尔泰为什么和李卫的关系非常不和?李卫和鄂尔泰,一个是汉人,一个是满人。按一般做清朝官的概念,汉人通常比较有文化有内涵,满人靠的是八旗子弟身份,可在他俩身上却刚好掉过来,汉人不识字,能干而意气风发,满人却是举人,胸66年前绝密内容公开,若不是这封电报,钱学森无法安全回国若不是这封电报,只怕我就殒命于美国了!这可不是危言耸听,1955年10月8日,当钱学森一家人重新站在祖国土地上的时候,想必心里一定会感谢这封电报。这封电报是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发出的上将王建安病床上指挥作战,72岁在北京病逝,为何无一人吊唁?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举行了第一次授衔仪式,55位将军被授予上将的军衔。这次授衔仪式是为了奖励在战争中做出重要贡献的军人,鼓舞军心,也是为了加强对军队的管理,明确各级各层的管理宋太宗赵光义继位后,宋太祖赵匡胤的后代都怎么样了?宋太祖赵匡胤一共有四个儿子,其中长子赵德秀三子赵德林早亡,次子赵德昭和四子赵德芳都在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后不久先后身亡。赵光义的机会之前文章中,国史君(国史通论)讲到,宋太宗赵光义自己东晋曾收复了长江以北的大片领土,为何却没能统一北方?东晋持盾陶俑东晋王朝虽以积弱王朝著称,但是到四世纪中期的时期,国势也曾一度强盛。桓温西征灭了成汉,拿下巴蜀北伐收复了长江以北至黄河之间的大片领土,其中包括西晋时期的故都洛阳。在此基东吴四大都督,谁最厉害,谁最差?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如今被网友们称为东吴四大都督。实际上,四人中,获得大都督一职的,只有陆逊一个人。而都督(没有大)一职,在当时非常普遍,就是甘宁手下都有都督,所以不算什么特别牛的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