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出身低微的人实现阶级跃升有多难陶侃

  两晋年间,门阀当道,做官讲究门第,出身寒微的陶侃却能打破门第限制,成为东晋帝国的实权派人物,看起来,很奇迹。
  陶侃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呢?
  侃公出身确实低,可是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寒碜。
  陶侃,字士行,鄱阳人,父亲陶丹做过孙吴帝国的扬武将军。侃公的母亲姓湛,豫章新淦人。豫章五大姓,湛为其中之一。陶丹能与湛氏联姻,而且湛氏只是个小妾,似乎说明,陶家在孙吴时代的处境还是不错的,但肯定不能跟陆、顾那样的大门阀相提并论。
  280年,孙吴灭亡,21岁的侃公举家迁到了寻阳。为什么搬家的时间不早不晚,偏偏选在吴亡之后呢?
  孙吴帝国的兵制是世袭领兵制,将领与士兵之间的关系类似于主仆,与其说士兵依附于国家,不如说是依附于将领的私兵。灭吴之后,为了防止这一部分势力反弹,西晋朝廷把他们都迁到了寿阳。
  寿阳在江北,和寻阳一样,同样隶属于庐江郡。由此,我们可以推测,陶丹或许就是平吴之战中"孙氏大将战亡之家"的一员,所以,陶侃与湛氏在战后被迁到了寻阳,而陶家的败落,应该也正是由此开始。
  当时,北人对南人的歧视很严重。想当年,江东的陆家何等风光,就连这样的大门阀,在吴亡之后都遭到了北人的歧视,何况是门牌本来就不见得有多亮的陶家呢?但陶家毕竟有些底子,与推动历史进步的最下层炮灰相比,侃公多多少少还是有些优势,不至于绝对没有进入仕途的可能。因此,迁到寻阳之后,侃公做了个低级小吏,虽然只能站在赛场最外围看参赛选手热火朝天地竞技,但毕竟是站到了赛场上。
  在寻阳,侃公结识了两个在他的生命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人——周访和陈敏。
  周访跟侃公差不多,爷爷和父亲都是孙吴时代的将军,吴国灭亡之后被迁到了寻阳。在周访的推荐下,侃公升任寻阳主簿,并且与周访结成了亲家。
  当时,周访也是个小吏。那么我们就要问了:周小吏哪里来得这么大的能量,能把陶小吏送到主簿的位置上呢?因为,门阀是分等级的,超级门阀的眼睛一般都盯着朝廷里的空缺,看不上州郡衙门里的那仨瓜俩枣,他们看不上的,却正好是地方门阀的心头肉,在有些地方,州郡衙门的僚佐甚至是由地方门阀世袭垄断的。周访出身于汝南周家,而汝南周家是一个大家族,所以周小吏才能助陶小吏一臂之力。
  有的人之所以认为侃公出身寒微,主要是因为侃公青年时代穷爆了,陈寅恪就认为侃公出身于"业渔之贱户"。然而,门阀制度一个奇特的地方,就在于品评一个人的出身的时候,并不是以财富的多寡为衡量标准,有的人穷得叮当响,照样在上流社会混得风生水起,有的人富得流油,照样被当成寒人庶族。如果侃公真是"业渔之贱户",他是怎么当上小吏的?有什么资格担任主簿?又怎么能与周家结为姻亲呢?
  所以,虽然侃公出身低,但还是有些来头,并不是社会整体的最下层,而是统治阶层里的最下层。
  就像我们所知道的那样,侃公是个要干大事的人,对他来说,寻阳县只是个小庙,他的征途在星辰大海。所以,他需要机会。
  这不,机会来了。
  侃公担任寻阳县主簿不久,鄱阳孝廉范逵在去洛阳的路上,到侃公家里投宿。范逵的排场不小,随从和马匹有点儿多,侃公这时候很穷,但他还是热情招待。为了买米,他的老母亲把头发剪下来卖了;为了取暖,他把屋柱子砍了当柴火;为了喂马,他把席子拿出来当饲料;范逵走的时候,他又追着送了一百多里地,并且明确表示,希望范逵见到郡守后能美言几句。
  侃公几乎是以倾家荡产的精神来招待客人,可以说这是史上最为下本的一次待客宴了。范逵很过意不去,也觉得陶侃确实是个人才,见到郡守之后把侃公好一顿夸,到达洛阳之后又大力宣传一番。就这样,侃公离开寻阳县,到庐江郡郡守身边当了个主簿(  从县城到了省会  ),而且他在京城也有了一些小小的名气。
  范逵能在庐江郡郡守面前说上话,在京城说话也有些分量,说明这个人可能很不一般。他是鄱阳人,侃公的老乡,应该在吴亡之前就了解陶家的情况,这样一个人到侃公家里投宿,也从侧面说明陶家以前在鄱阳还是比较有声望的。
  讲了范逵这件事,我们难免会以为侃公是个见缝插针的人。 他确实很会发现、创造、抓住机会,但这只是他性格的一面,同时,他也是个有原则的人。他的性格像近现代的一个伟人,半虎半猴,有虎的刚猛,也有猴子的灵敏。
  比如,侃公在庐江郡郡守张夔身边供职的时候,他的一个上司想找茬,侃公就很明白地告诉他——要是我有错,那我认,要是你想耍流氓,我就跟你硬杠。
  司马氏得天下的手段很low,不好意思标榜忠,所以孝是晋朝的核心价值观。在这一方面, 侃公是个践行帝国核心价值观的典范 ,他本人是个大孝子,也喜欢以孝为标准去衡量别人。这在侃公的本传里都有记载,就不一条条地列原文了。因此,几年之后,在庐江郡郡守张夔的推荐下,侃公被举为孝廉,收拾行装,踌躇满志地奔往京城。
  那时候有一首童谣,其中有这样一句:"举孝廉,父别居。"讽刺的是很多人被举为孝廉只是虚有其名,实际上是不孝子。
  因为这首童谣,我们有一个错觉,好像举孝廉就是一纸空文,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卵用,可是事实或许并非如此,比如说温峤,即使峤公在江东混得风生水起的时候,也曾因为孝行有亏而被人搞得灰头灰脸。不可否认, 在门阀当道的环境中,举孝廉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是内定的选秀,可这并不意味这种制度完全是空头文件,有些脚踏实地的人还是可以通过正常程序成为"漏网之鱼" ,侃公被举为孝廉就是名至实归,他得到的,真是他辛辛苦苦争取到的。
  很不幸,由于北人对南人的歧视,侃公到达洛阳后屡受冷遇;很幸运,后来他得到了张华和几个在京城混得还不错的南人的提点;然而没有过多久,八王之乱开始了,张华成为权力厮杀的牺牲品,居留京城的南人为了避祸,纷纷离开京城,返回故里。留在京城眼看着连西北风都喝不上了,侃公只好打道回府,在别人的推荐下做了一个小官——武冈令。顶头上司是邵陵郡郡守吕岳。
  侃公有虎气,这样的人在仕途上混得怎么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上司是否赏识。庐江郡郡守张夔有容人之量和识人之明,可是吕岳没有,因为彼此不和,侃公弃官而去。幸好, 天无绝人之路,侃公居留京城的时候,得到了杨晫的赏识,在杨晫的推荐下,他再次复出,出任鄱阳小中正。
  后(杨)晫为十郡中正,举侃为鄱阳小中正,始得上品也。
  中正是品评人物品级的一个官职,州里的是大中正,郡里的是中中正,县里的是小中正。这不是重点,重点在于,由此开始,侃公"始得上品也"。
  然后,就是八王之乱愈演愈烈,张昌作乱,侃公的贵人刘弘出任荆州刺史,侃公开始戎马生涯。
  张昌叛乱平息之后,朝廷论功行赏,明确要求刘弘按照九品中正制的要求为朝廷取才录官。刘弘虽然有用人唯才的美名,但是九品中正制的要求他也是不敢置之不理的,所以,当皮初因不符合九品中正的标准被被驳回时,刘弘还得极力保驾护航,陶侃则顺利过关,并没有遇到阻挠。之所以如此,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他早在杨晫的推荐下"得上品也",事先做好了铺垫,这也就等于为推开进入上流社会的大门奠定了基础。
  接着是陈敏之乱。
  陈敏早年间跟侃公一起在寻阳县做小吏,"同郡又同岁举吏",说起来,也是侃公的老相识。这个人胃口大,想做个孙策、孙坚那样的人物,趁乱割据江东。可是由于实力、出身、局势等多方面的限制,他的图谋破灭了,兵败身死。而在消灭陈敏的过程中,昔日的同僚成为不共戴天的仇敌,在刘弘麾下的侃公被任命为江夏太守,给了陈敏沉重一击。
  其后,刘弘去世,侃公的母亲也撒手人寰。为了给母亲服孝守丧,侃公离职。
  事业正处于上升期的时候,出了这么多事,看起来,侃公的仕途又陷入了困境。这一年,侃公将近50岁。
  服孝期满之后,侃公到东海王司马越麾下任职,不久被江州刺史华轶引为扬武将军,率军三千,屯驻夏口。这时候,元帝司马睿在扬州的经营已经初见成效,但是华轶认为他不是正统,不把他当回事,两个人的关系搞得很僵。之所以安排侃公屯驻江州的夏口,华轶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防备扬州的司马睿。
  一开始,侃公坚决支持华轶,他的侄子陶臻觉得跟着华轶没有前途,跳到了司马睿的阵营里,把老叔拖下了水。华轶对侃公有举荐之功,但为了报答恩惠把命搭上也不值,再说这时候的形势确实对华轶不利,所以侃公做了一个很现实的抉择,"乃与华轶告绝"。
  华轶败亡之后,荆、湘一带又发生了一连串动乱。王敦忽悠侃公,说只要平定动乱,就让你当荆州刺史,最终却出尔反尔,想把侃公弄死,幸亏有周访为强援,王敦才不敢贸然下手,把侃公放逐到了荒凉的广州。与侃公处境相似的还有周访,王敦也是先忽悠周访,说只要平定动乱,就让你当荆州刺史,结果却把周访挤兑到了梁州。(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难怪周访与侃公结亲家,都是老实人,被王敦用一块肉耍了两次。  )
  表面上看,陶侃、周访、王敦之间是私人恩怨,可是我们得把这个问题放到大环境里来说。王敦率军平定长江中游动乱的目的有三个:第一当然是消灭动乱;第二是控制长江中上游的荆州、湘州、江州,压制长江下游的江东本土士族;第三是利用地理优势压制朝廷,满足权欲。
  陶侃和周访是南人当中的实力派,因此,王敦戏弄他们实质上反应的是北人对南人的打压。然而,王敦这样做只是一时爽,因为他硬生生地把原先有可能成为朋友的侃公和周访逼到了朝廷的阵营,所以周访后来一直念叨着有仇不报非君子,侃公也同样敌视王敦。——有据为证。
  广州与建康遥隔千里,侃公在广州一边搬砖,一边关注着朝廷的局势,并没有置身事外。王敦第一次叛乱的时候,元帝第一时间就想到了侃公,侃公也于随后派军北上勤王;王敦第二次叛乱的时候,侃公的儿子陶瞻积极参与了讨逆行动。
  在王敦和朝廷之间,侃公选择了朝廷,立场是明确的,态度是坚决的。王敦叛乱平息之后,朝廷把最为重要的荆州交给侃公掌管,岂非无因?
  侃公痛恨王敦,这是毋庸置疑的,同时,侃公对王导乃至整个琅琊王家也不会有什么好印象。因为在王敦把持长江中上游诸州的过程中,在王敦背后出谋划策的是王导,而且琅琊王家得势之后曾经大肆屠戮侃公的旧部。设身处地想一下,如果换成你的侃公,这笔深仇大恨能忘怀吗?因此,王敦之乱结束以后,朝廷安排侃公接管荆州,主要原因应该就是两个:其一,侃公的立场正确;其二,陶、王之间的矛盾闹得很凶。(  多年之后,侃公依然瞧不上王导,打了王导好几次嘴炮,甚至图谋废除乱政的王导,未尝没有新仇旧恨一起算的意思。  )
  不过,要是说朝廷对侃公有多信任,恐怕也谈不上。因为侃公接管荆州的时候,朝廷也派遣王舒接管了侃公背后的湘州,这其中绝不会完全没有利用王舒牵制侃公的意思。
  王敦叛乱之后,紧跟着是苏峻叛乱。这次叛乱是愣头青庾亮搞出来的,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庾亮几乎把流民帅和藩镇得罪了个遍,尤其是侃公,明明对朝廷没有什么二心,庾亮却把他当成最大的假想敌,深深地伤害了侃公的心,所以苏峻叛乱爆发后,侃公迟迟没有什么动静,经过老顽童温峤的调停才扬帆东下。虽然在平乱过程中发过几句牢骚,说过分行李这样的话,但该出人的出人,该出资的出资,该出力的出力,侃公可是一样都没落下。
  苏峻叛乱,是侃公一生中极为重要的一个转折点,如果说此前他在仕途上是坐着马车前进,那么由此开始,他就坐上了高铁,狂飙突进。这一年,侃公已经快70了。
  在这以后,侃公主要做了三件事:第一,消灭在江州作乱的郭默;第二,击退后赵,夺回襄阳;第三,谋废王导。这在侃公一生中,都是锦上添花的事,不多说了。
  75岁,侃公做了一个深深的吐纳,收功,让出下辖诸州控制权,去世。
  以上,是侃公个人的奋斗历程,再简略说说侃公所处的时代背景。
  门阀制度屡屡遭到诟病,最为主要的原因,是它阻碍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堵死了人才的上升渠道。但是,这种"士庶之间,实是天隔"的局面形成于东晋中后期,而在侃公所处的年代里,寒庶的上升渠道还没有被彻底堵死。
  影视剧和小说里,经常出现这样的场景——主角在山洞里快走到洞口的时候,洞口忽然降下了一道石门,说时迟那时快,眼看着石门就要落地了,主角纵身一跃,在千钧一发之际逃到了洞外。侃公,就是这个身手敏捷的主角。
  出身低微的他虽然几乎每一步都有贵人提点,但打铁还需自身硬,他能成为东晋的重臣,真是走合法程序一刀一枪拼出来的,或许与华轶的决裂算是个污点,但人无完人,不能求全责备。从寒门之子到东晋重臣,侃公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并没有打破什么,换句话说,他的成功是正常的,只是因为这种正常的成功出现在不正常的时代,所以看起来是个奇迹。打个比方,比如说竞聘一个岗位,正常的考核方式是看能力,然而在凡事走后门、看人情关系的时代,如果你是凭能力上位,那你的"正常"反而会显得不正常、很奇迹。因为每一步都是实打实的来,所以侃公走得稳,稳扎稳打;因为每一步都是实打实的来,所以侃公走得慢,大器晚成。总体而言,侃公配得上一句老话——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侃公一生中,有好几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片段,啰嗦一番。
  西阳王司马羕的部下伪装成山中蛮夷,经常抢劫来往旅人和灾民。侃公让司马羕交出劫匪,司马羕拒绝。侃公发威,亲自率军,摆出不交人就揍你的架势,司马羕立刻认怂。自此,水陆交通顺畅,返回故土的灾民络绎不绝,侃公竭力相助,帮他们安家定居,并设立与夷人交易的市场,大收其利。
  王敦叛乱结束以后,荆州闹饥荒。侃公在收获的季节买米,闹饥荒的时候低价卖出,救人无数。
  侃公知恩图报,凡是在他寒微时给过他恩惠的人,再小的恩惠也回报。
  搬砖。
  侃公驻守武昌时,江北有一孤城,不少人建议在此处驻军设防。侃公带他们渡江,到孤城里上了一课,说此城孤悬江北,周边都是人傻钱多的蛮夷,晋人贪利,如果把他们迁到这里,他们肯定会饕餮无度,要是蛮夷被惹恼了,引来强寇,即使派兵驻守也等于割肉喂狼。后来,庾亮得势,派兵入驻,果如侃公所料。
  侃公收礼,必问来路。如果是勤劳所得,高高兴兴接受,回赠更多;反之,一概峻拒,严厉斥责。
  王敦忽悠侃公卖命打仗,事成之后出尔反尔,还想亲手杀死侃公,但是犹豫不决。侃公反将王敦一军,说你一向是个爽快人,今天怎么婆婆妈妈,要杀就快动手。
  侃公谨慎勤恳,事必躬亲,难得片刻清闲,常对人说:"大禹是圣人,尚且十分珍惜时间,我等凡夫俗子更应该争分夺秒,怎么能光阴虚掷?活着的时候对人无益,死了不被后人记起,这是自己毁灭自己!"
  侃公令士兵植柳,绿化武昌,一个都尉盗官柳种在自家门前,侃公乘车外出,看见后停车问道:"我记得这棵树,原来种在武昌西门前,你怎么把它偷回自家了?"都尉大惊,连忙谢罪。
  侃公外出,看见一个人把玩一把未熟的稻穗,于是问道:"你拿它做什么?"那人答:"在路上看见的,随手揪了一把。"侃公大怒,将这人当场一顿鞭打,"你这厮,自己不种田,却拿别人的稻子戏耍!"(  侃公的故事里,俺最喜欢这一个。  )
  有人因赌博嗜酒而荒废正事,侃公将他们鞭打一番,又将酒器、赌具都投入江中,"赌博是放猪娃的游戏,老庄浮华不实,与先王之道不合,实不可行。君子应当正衣冠,振威仪,怎么能学那些披头散发反而自称豁达的嬉皮士?"(  魏晋名士跟帖:侃公,别打脸!  )
  侃公造船,把木屑和竹头都贮存起来,封好登记,大家不明白这个老头儿想干啥。后来大年初一聚会,地面积雪,地湿路滑,侃公以木屑铺地,几十年后,桓温进攻成汉帝国时,又用侃公当初贮存的竹头当钉子造船。
  侃公喝酒有限制,从不多喝,有人劝他多喝一些,侃公凄然泪下:"我年轻的时候,有一次喝大了犯错误,在双亲面前立誓,所以不敢多喝。"
  当时有一个叫梅陶的人,说侃公"机智神明似魏武,忠顺勤劳似孔明"。准确地说,侃公不像曹公那么"奸诈",机智神明却不逊色;没有孔明那么高的权位,忠顺勤劳却不输于人。侃公如果早生百年,未必不能成曹操、孔明;晚生百年,未必不能成刘裕。
  接下来,说说那个所谓的"折翼之梦"。
  关于这个梦的故事,最早应该是记载在王隐所著的《晋书》里。
  王隐是东晋年间的人,做过著作郎,受朝廷之命编修《晋书》。他有个同事,叫虞预,这个家伙想私修《晋书》,但他是南人,不了解西晋年间的往事,所以,他跟王隐称兄道弟,把好兄弟的《晋书》骗来洗了一下稿,居然出名了。之后,他反咬一口,疯狂黑王隐。王隐不擅长交际,人微言轻,而虞预长袖善舞,是个大V,因此,事情搞到最后,朝廷竟然罢了王隐的官。王隐不灰心,还想继续编纂《晋书》,可他太穷,连笔墨纸砚都买不起,于是,重点来了——王隐投奔征西将军庾亮,在庾亮的资助下圆了梦。当时,侃公已经去世,庾亮又是侃公的对头,所以,王隐在灯下记录"折翼之梦"的时候,庾亮有没有在旁边指点一番,这是很难说的。
  退一步说,即使庾亮没有跟王隐谈过心,王隐的《晋书》也是成问题的。唐修《晋书》肯定了王隐对写作的热爱,也很直白地说他"文辞鄙拙,芜舛不伦",他编修的《晋书》当中,写得好的都是他爸写的,写得不好的,都是他写的。
  最后,简单解释一下为什么在侃公去世之后,陶家没有成为一流门阀。其实,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把温峤、郗鉴、陶侃放在一起比较一下。
  郗鉴当初南下的时候,是带着宗族部曲(  私兵  )而来,南下之后又与超级门阀琅琊王家联姻,而且他有几个好儿子,所以郗家能经营京口四十多年而不倒。
  老顽童温峤当初南下是孤身而来,没有宗族部曲相随,虽说他与琅琊王家联姻,一度经营重镇江州,可是经营时间很短,家族势力不牢固,又没有出色的子嗣。所以,老顽童温峤过世之后,温家门第不显。
  再说侃公。其一,侃公是一步一个脚印,硬往上走,飞黄腾达的时间太晚,经营长江中上游诸州的时间只有短短几年(  与温峤相似  );其二,陶家没有跟超级门阀联姻(  减分项  );其三,侃公本身自律,但他家教不好,几个儿子不成器,不是闹窝里斗,就是惹是生非,扶不起来(  又是减分项  )。所以,陶家既不能像郗家那样屹立不倒,也不能像温家那样慢慢衰落,而是在侃公去世之后很快风流云散。

韩先楚为何能23年始终不倒?除了毛主席,三位元帅对他非常厚爱在57位开国上将中,有4人非常牛气,担任地方大军区司令员在20年之上,他们是杨得志许世友陈锡联和韩先楚。4人中,韩先楚的资历和威望应该是最低的,他不像杨得志是中央红军骨干将领,不像看完孝庄的复原图,才明白皇太极为何没兴趣,多尔衮却痴迷不已在封建社会男女之情,始终是一个令无数人,下意识避讳的话题,只因为古代的爱情,往往会受到许多的因素限制。在很多时候中所谓的爱恨嗔痴,若在一个并不适宜的阶段爆发,那么这段感情非但不会,亡国之君,为何很少被砍头?这都是百姓的功劳皇权的至高无上,使得很多人都羡慕,但是要想得到那个皇位,同样也要付出极大的代价,古人一首诗说道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因此在古代,许多亡命之徒,为了夺得皇位,他们将生死置之度外古代安第斯人可能在酒里下药嗑药,交朋友。1000多年前生活在秘鲁安第斯山脉的瓦里人,可能会在啤酒中掺入迷幻剂。这种让人头晕目眩的饮料,或将为部落头领与普通人之间建立联系提供一种途径。能够提供这种体验,会提高战国风云外来户田氏是如何一步步取代姜氏成为齐国当政者的?春秋到战国时代的过渡,明显的标志在于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中原由原来的五个强国变成七个国家,各诸侯国的权力阶层发生剧烈更迭,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奴隶主阶层的崩溃和新兴的封建地主阶层崛起。此汉人自称国舅因穷困潦倒进京诉苦,乾隆安排个差事但不要张扬乾隆四十三年六月的一天,一个名叫陈济的人,千里迢迢从扬州来到京城,他通过各种关系找到了时任内务府总管的福隆安,说自己是当今国舅,由于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请皇帝妹夫给安排个差事。福隆辛弃疾的悲情人生文能握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辛哥,南宋最硬核的古惑仔。最能打仗也是最能写的人,武不输岳飞,豪放不输苏轼,婉约不输李清照。可惜人生太悲情。辛哥出生在山东,那时的山东已是金人地盘。假如在落凤坡死的是卧龙诸葛亮,让庞统去北伐,能打赢司马懿么?军事指挥艺术,在强大的国力面前,或许并没有那么重要。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庞统和诸葛亮属于同一级别的人才,不过一个更擅长险招怪招,一个更倾向于稳扎稳打。那司马懿也是一个军事天才,不鸣则陈胜吴广只是普通农民,为什么敢起义?秦国暴政使然。秦国马上得天下,又是马上治天下。连续不断的徭役兵役,天下苦秦久矣!六国并入秦国,其子民大遭屠戮侮辱,人心自然难服。秦国又缺乏文德,不能怀柔远方,难免就有博浪沙张良等人读史可以明智,阅人可以思己浅谈一下战国时代的燕国读史可以明智,阅人可以思己。尝试在开放性的情境中,发散思维,形成对古代经典中的历史人物的独特见解。能给身处黑暗中的我们带来一丝光明,能在我们孤独的生活中增添一为什么列宁格勒没有被德国和芬兰占领?为什么列宁格勒没有被德国和芬兰占领?原问题列宁格勒怎么没被德国和芬兰占领?关于芬兰芬兰人想对苏联在1940年冬季战争中入侵芬兰进行报复,这就是为什么芬兰人帮助希特勒入侵苏联复仇并收
2次被毛主席所救,得知毛主席逝世后,在军区连下三道命令1976年9月9日零时10分,伟大领袖毛主席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当天下午4时,当毛主席病逝的消息从广播中传开,地球仿佛停止了转动,全国八亿人民陷入巨大的悲痛当中,泪飞顿作倾盆雨。这一毛主席很多人不是为社会主义而参加我们队伍的1961年2月8日这一天,毛泽东召见江华林乎加薛驹谈话,田家英也在座。转入社会主义革命,很多人没有精神准备,很多人不是为社会主义而参加我们队伍的。有些人为了个人目的,为了发财,分土1981年,华国锋主动请辞领导职务,每年两个日子必去悼念毛主席1981年,在中国共产党十一届六中全会上,华国锋同志正式向党中央提出了辞去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等一系列职务,华国锋同志似乎是有意如此,因为在一年以前,他就辞去了兼任的国务院总陈赓当选中央候补委员,拍着主席的肩膀问说说什么叫候补?在我国的开国将帅中,陈赓无疑是十分特殊的一位。他不仅在军事上有着过人的天赋,被称为我党的五虎大将,而且也是我党情报方面的大师,就连红色特工之王李克农都曾在他手下任职。可就是这么一位三湾改编毛主席的创新思维,颠覆掉了几千年的铁律让人起鸡皮疙瘩的伟大创新,后人大多是无法感知甚至会觉得理所当然。例如,三湾改编。我读书时看这个历史事件,就是这种体验,考点无外乎这两点目的建立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措施整编部队官兵平等太平天国女状元傅善祥的结局怎么样?独手擎天,重新大明新气象。丹心誓国,扫除外族旧衣冠。很难想像这样一句器宇不凡的诗句,其作者竟然是一位妙龄少女,她就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状元傅善祥。说起来有点滑稽,兴起于唐宋,延续上白山黑水铸英魂战斗在白山黑水,战斗在茫茫林海秋意正浓,笔者漫步在素有枫叶之乡美誉的辽宁本溪满族自治县县城,看到不少以东北抗联命名的街道学校广场。作为东北抗联老游击区和根据地之一,这里曾见证了东北从这一点上看,满清皇室比汉族的皇室还要有学问满清是异族入主中原,受中华文明的洗礼,终归要比汉人逊色些。不过,有一件事却未必。那就是皇室男子的名字。在这方面,似乎比汉族皇室还显得有学问。按照清制,宗室有近支远支之分。近支,皆有沙俄帝国崛起后的第一次辉煌胜利1552年10月15日喀山汗国被征服萨沙历史上的今天。作者萨沙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沙俄帝国崛起后的第一次辉煌胜利1552年10月15日伊凡雷帝征服喀山汗国。伊凡雷帝也就是伊凡四世,是沙俄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今天,同样别忘了他们,那些并不知名的烈士综合微信公众号党人碑的熟人茶馆(IDgh17719e8e5633)革命成功万岁!司马迁报任安书里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毛泽东同志在悼念张思德烈士的那篇为人民服务中,纪念,不是延续仇恨而是为了更好地前行八十四年前的今天日本侵略军占领了南京在短短六周内,我们失去了30多万同胞笑声和繁荣不再,到处都是死尸千年古城变成人间地狱今天是国家第八个国家公祭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我们以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