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起义投诚和投降都有什么区别?

  1955年酝酿授衔的时候,时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的程潜授何军衔成了难题。从资历上说,程潜曾经是孙中山大总统府陆军总长、抗战初期的军事委员会参谋总长、陆军一级上将,不给个开国大将军衔说不过去吧?另外还有陆军二级上将傅作义呢,这两位也是起义将领当中职衔最高的代表。
  (程潜)
  好在这两位将军当时都解除了现役身份,程潜已经是人大副委员长,而傅作义是政府方面的水利部长,最终决定都遵循转入地方工作不再授衔的原则,跟张鼎丞、邓子恢、李先念等我军将领成为了一个群体。而仍然担任兵团司令员的陈明仁将军,则授予了开国上将衔,这个黄埔一期生在率部起义时,仅仅是陆军中将的职务军衔。
  尽管陈明仁第一兵团各部队在长沙起义后,先后叛逃了40000余人,但仍然被改编为四野第21兵团(后来缩编为第55军),四野首长亲自授予了兵团旗帜。陈明仁曾率该军参加广西剿匪,十万大山里面的桂系残部,还真是对付不了湘军的雷霆手段,纷纷被消灭。而新疆的陶峙岳、绥远的董其武两位将军,所部也都改编为解放军的兵团建制。
  (周福成其实没按投诚处理,而是投降)
  所以这就是"起义"将领和部队的重要待遇:部队成建制保留,并且授予我军的番号,而军事首长也成为我军的高级将领,成为"自己人"。解放战争中,起义或者接受和平改编(比如北平部队)的官兵总数量达到了114万人,这可是货真价实的百万大军,对迅速取得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师以上重大起义发生60余次,部队规模约153个整师,共1000余名少将以上的起义将领。
  关于起义、投诚和投降的界定问题,之前已有专文,就不再重复介绍,本篇重点说明的是待遇问题。主动起义的将领和部队,对加速战争胜利的进程,减小我军的伤亡,都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给于优厚的待遇是理所应当的,同时,对起义将领的妥善安置,必然也影响在后续战争进程中,敌方将领在战与和问题上的态度,这都是相辅相成的。
  (卫立煌按起义对待)
  在蒋军兵败如山倒的1949年底,第二野战军第3、第5兵团附四野一部、第一野战军第18兵团挺进大西南,其实我军总兵力不过50万人,而西南地区的中央军、川军、黔军等杂七杂八的部队,拢共有将近90万人,本来会是一场非常艰巨和艰苦的战役。然而在我军政策的感召下,以及大批起义将领受优抚在前,所以西南之敌出现了"争先恐后"的起义浪潮。
  贵州第19兵团起义、刘文辉、邓锡侯、潘文华等川军将领起义,四川宜宾郭汝瑰第72军起义、罗广文率第15兵团起义、董宋洐率第16兵团起义(兵团司令孙元良只身跑路)、裴昌会第7兵团起义、陈克非第20兵团起义,第3兵团和第18兵团大部起义,赵子立第127军起义,最后还有云南的卢汉起义,90万大军,真正顽抗到底的只有包含蒋系起家第1军的李文第5兵团(最后投诚)。
  (陈明仁将军)
  因此我三大野战军的部队,以极小的代价在最短的时间里,就彻底解放了大西南,这期间蒋军阵营大部分起义和投诚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起义部队多被指定地点改编,然后西南军区派出工作团对各部进行思想教育和思想改造,对部队中的反动分子、不良军官和兵痞进行清理,个别实在烂泥扶不上墙的部队予以遣散,西南军区政委特别提出了:"改造90万起义投诚部队、消灭90万土匪"的任务口号。
  起义将领们也都妥善安排了工作,比如裴昌会出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罗广文出任山东省林业厅长、陈克非出任中南军区高级参议兼第50军副军长、赵子立出任全国政协委员等等。而按"投诚"处理的李文就不一样了,他被送往解放军重庆教导总队和西南军政大学高级班学习。也就是说,虽然没有按战犯处理,也不会当成自己人安排工作,而是要集中起来学习和改造,后来李文潜逃香港了。
  (董其武将军)
  其实"投诚"和"投降"有时候很难界定的,这个问题在沈阳、在淮海、在西南都出现过,理论上说,投诚应该是在我军的军事压迫下主动放下武器,而投降是指山穷水尽的情况下被动放下武器。但确实有些将领和有些部队先是企图顽抗、后面发现打不过又请求"投诚"的,比如沈阳的警备司令周福成、比如长春的兵团司令郑洞国,最后如何认定,有时候只能是由野司甚至请示西柏坡来决定了。
  对三种部队的处理办法也是不一样的,并且还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比如起义的60军改番为50军,还参加了抗美援朝。而投诚部队一般不会保留建制,而是将大部分军官调训,士兵教育和改造后补入我军,至于投降的部队,那就是什么政策都没有了,因为都是"俘虏"。比如西南军区专门下发了文件,起义部队团以上军官尽量安插留用,团以下的更为宽松,而投诚部队军官调训、士兵收枪,经过思想教育后再行分配。
  (罗广文)
  某种意义上,投降其实跟兵败被俘没啥区别,像宋希濂、陈长捷等就直接进了功德林战犯管理所,桂系第七军军长李本一后来干脆被镇压了。而投诚将领则免于这样的处罚,一般给予自由后者安排闲职,个别投诚将领后面转道出国,也基本没有拦阻,但是你杜聿明、王耀武、黄维就不行了,必须在功德林里面改造,只有特赦后才能出狱。
  长春守将郑洞国其实是兵败被俘,但是情况特殊按投诚处理,而最后的待遇,几乎跟起义差不许多,算是个特例。
  (杜聿明)
  起义就是在战争之前,一方通过各种情况的比较,觉得胜算不大,在认识上与其上级的意图相佐,或者违背上级指挥,就利害关系讨价还价,与敌方达成共识妥协后,举行的阵前起义,接受对方的收编,然后加入对方的阵营,接受对方的领导和指挥。如北平和平解放解放的傅作义;
  投诚就是在战争开战前,被敌人围得水泄不通的情况下,在对方的反复劝告下,或者被围的军队后勤给养告急,部队士兵没有饭吃的情况下便偷偷地跑向敌方阵地投诚,以求能够吃饱饭。淮海战役时期的杜聿明在陈官庄的部队,在粮食已经吃光了,空军空投的食品都落到解放军阵地上的时候,士兵们抵不住饥饿难耐,成批的部队士兵在夜晚便偷偷地跑到对面解放军的阵地拍着巴掌投诚。最后最高长官杜聿明被活捉,解放军取得了淮海战役的胜利;
  投降是在一方部队被彻底打败以后,被围困的部队在内无粮草 外无救兵的情况下举起白旗投降。这在中国国共内战时期的很多战场中都有过,国民党士兵大量投降的例子举不胜举。
  综上所述,这些例子都证明了"起义、投诚、投降"的区别。这些都是在战争年代都有过的实际情况。
  起义、投诚、投降,究其本质并没有太大区别,都是放下武器、倒向原来的敌对阵营,这也是很多人搞不清三者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因。那么,既然对于原属阵营而言都是"变节",起义、投诚和投降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呢?何谓起义
  在讲述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出必须明确一点,这里的所谓起义并不是中国历史上某个阶级、阶层为了推翻另外一个阶级、阶层的政权而发动的暴动,如著名的黄巾起义、陈胜吴广起义等等。这里所说的起义是狭义的,主要是针对战场双方的态势而言的。所谓起义,是胜利方的说法,对于失败方而言,起义其实就是不放一枪一炮、"公开投敌"。
  中国历史上的陈胜吴广起义
  主动接洽、不放一枪一炮是对起义最基础的定性,不管从前双方有没有发生过交火事件,从主动接洽倒戈开始,不放一枪一炮是最起码的底线!除非是双方为了掩人耳目而预先商议好的军事行动,起义方不得对接受起义方主动发起军事行动,否则性质就完全变了!比如程潜和陈明仁发动的"长沙起义",这二人都曾经与红军、甚至是解放军兵戎相见,手上都是有"血债"的,但这些都是从前、是主动接洽起义之前的事情。在主动接洽起义之后,二人并没有再度对解放军主动发起军事行动,而是主动放下了武器、接受解放军的改编,这就是起义!
  在长沙主动放下武器起义的程潜和陈明仁
  当然,在这方面也有做得不厚道的,比如傅作义。他就曾经一面在与解放军进行谈判,一面有让陈长捷死守天津、对抗四野攻城。直到战斗的最后一刻,傅作义才下令让天津守军放下武器,但为时已晚、四野的部队早已攻破了天津城,陈长捷也最终成了俘虏、战犯,这也是为什么陈长捷在功德林的很长一段时期里都认为是傅作义把他给卖了的原因所在。但是,就彼时的北平方面而言,傅作义依然还是主动放下武器、开城接受解放军改编了。因此,傅作义最后成了起义将领,而听他指挥的陈长捷却成了俘虏、战犯。
  在北平主动放下武器起义的傅作义何谓投诚
  所谓投诚,同样是主动放下武器。但是,这个主动放下武器与起义还是有很大区别的。简单说吧,起义是主动接洽、投诚是逼不得已。比如"长沙起义""北平起义"时,程潜、陈明仁和傅作义都是在部队接近满编满员的前提下,主动与解放军接洽、谈判,主动放下武器、接受解放军改编的,所以他们是起义。
  解放军正式接管北平城防
  那么,什么情况才叫投诚呢?举个最典型的例子,辽沈战役期间,沈阳、锦州接连被解放军攻克,长春成了一座孤城。在与解放军交火接连失利之后,国军的长春守将郑洞国不得不将全部兵力收缩到长春城内。后来,在解放军晓以大义之下,郑洞国最终主动放下了武器,但这种"主动"更多地还是迫不得已……这就是投诚。简单说吧,所谓起义是在还没开打或刚刚开打、还没有遭到重创的时候就主动放下武器,而投诚则是被打残了之后才迫不得已、主动放下武器。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不管起义还是投诚,都必须是主动放下武器!
  在长春被迫放下武器投诚的郑洞国何谓投降
  不主动放下武器,在部队被打残、甚至全歼之后依然负隅顽抗或者潜逃,直到被俘之时才放下武器,这就叫投降。最典型的例子当属国军的山东守将王耀武了,在吴化文起义、济南城被攻破之后,王耀武虽然没有负隅顽抗、却也没有选择投诚,而是选择了化装潜逃。最后,因为几张上厕所的卫生纸,王耀武暴露了行踪、成为了解放军的俘虏。被俘之时,王耀武没有再继续顽抗,而是选择了和平地放下武器、接受被俘的现实,这就是投降。
  因为几张卫生纸被俘投降的王耀武
  当然,还有更严重的情况,那就是顽抗到底!顽抗到底,只能是死路一条、被彻底消灭了……最典型例子当属孟良崮上的张灵甫了,直至被解放军攻破自己的指挥部,张灵甫都一直都在负隅顽抗,既没有放下武器、也没有化装潜逃,最后也只能是被击毙了。
  在孟良崮上负隅顽抗、被击毙的张灵甫
  作为胜利方,当然是希望敌对方的将领起义、投诚,不战而屈人之兵、减少不必要的伤亡,善之善者也。但对于失败方而言,无论起义还是投诚,都属于"变节"行为,不管是像吴化文那样的"数姓家奴"还是傅作义那样被老蒋逼到墙角的"杂牌军"将领,终究都是"变节者",这样的行为并不值得提倡!
  "数姓家奴"吴化文(右)
  起义、投诚和投降都有什么区别?起义、投诚没有多大的区别,投降与起义、投诚有着根本的区别。
  我们先谈谈何为起义,网友们估计都知道八一南昌起义、秋收起义,这两次起义是我党派工作人员动员旧的军阀起义,从而与国民党决裂,跟着共产党闹革命。再如傅作义起义,那就是傅作义在共产党的动员下,识清形势、弃暗投明、审明大义、毅然决然的与国民党决裂,从此加入共产党的队伍。投诚和起义非常接近,没有太大的区别。
  投降就是在战场上,兵戎相见时,很多敌人看到大势已去,不想再做无为的抵抗,以保性命为重。所以选择投降,成了对方的俘虏,即而被押送到俘虏营,人身失去自由,等待发落处理。
  综合上述是我对起义、投诚和投降有什么区别的认识。
  谢邀。
  我军在革命战争时期,经常遇到敌对方的起义、投诚、投降,区别如下:
  起义,具有主观积极意识,改主易旗;起义成功后,编制、待遇等都要优于投诚、投降。
  投诚,具有一定的被迫性和向往性,介于起义与投降之间的一种态势;投诚后,基本待遇与起义相似却不相同。
  投降,是在被迫无奈又有投向光明的愿望情况下的一种选择;投降后,虽然编制、待遇与起义、投诚大不相同、相似,也会受到一定程度上的照顾或优待。
  这三者区别就大了。以中国革命史为例,来说一说。起义,是坚定的革命者。
  第一种起义。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起义,那是立场鲜明,下定决心推翻旧统治,换旗帜,建立自己的阵营,打出一个新天地。
  近代最著名就是八一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平江起义、黄麻起义、百色起义等。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拉开了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争取独立自主的斗争大幕。
  最后,历经二十余年血火,无数英雄志士的牺牲,推翻了旧世界,驱逐了帝国主义与侵略者,建立了新中国。
  第二种起义。
  是为"临阵起义"。
  在敌、我双方已经势均力敌,或者我已强于敌人。然后在关键战役中的关键地点,经劝说之后,认清了大势,毅然选择了弃暗投明。
  这样的起义,虽然已经是在敌人必败大势下作出的。
  但因为敌军仍建制完整、武备充足的兵团,有较强战斗力。
  而该"起义"的发生,却加速了敌人崩溃,使我能不战而胜,或避免了大战带来的大量伤亡,或保护了城市不为战火摧毁,从而为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所以,虽非首义,也能获得"起义"之称。例如历史中的北平、新彊等驻军起义,取得了和平解放。
  投诚,则是有些"机会主义"的表现了。
  指敌军在必败之势下,经犹豫摇摆后,决定弃恶从善,临阵不战而主动前来降者。
  投诚者,就是在我大兵压境下,军心不整,战斗意志已失。
  所以权衡之后,被迫改换旗帜,俯首来降的。
  比如解放战争中,陷于我军重重包围之中的"国民党反动军队",将无斗志、兵无战心。于是,十数人,数十人的小队伍,或者整连整营的......成群结队越过防线,携枪带弹前来投诚者,数不胜数。
  所以,"投诚"者也享有一定待遇,但是没有荣誉。与"起义"比,那是有悬殊区别的。
  投降。
  投降,那是敌、我两军已交战。而敌军战斗失败,若不缴械投降,就会被坚决消灭的情况下,想活命,就只有投降。
  投降者实际就是俘虏,
  投降是不能讨价还价的,是无条件的:"举起手来,缴枪不杀!"
  所以,最后总结一下三者不同。
  临阵"起义"者。
  以往各为其主期间的战争行为罪者不受追究。且因"起义之功",还会受褒浆,待遇从优。
  临阵投诚者。
  各为其主期间的战争行为,大概也不再追究,但没有特别优待。
  投降——"缴枪不杀者"。
  在战斗失利后才缴械投降的,须接受甄别审查,战争期间的"血债累累的罪大恶极者",仍会受追究或者严惩。
  朝鲜战争中被俘虏的美国兵。
  (图来自网络)
  起义是个褒义词,这就说明反对之前的领导者,说明前领导者独裁、专断、残忍等不人道的统治。起义有反对黑暗,走向光明之意。起义有武装哗变之意。比如,在蒋介石统治时期,傅作义为保护北京城,他的部队全体放弃抵抗,毛主席视之为起义。
  投诚就是弃暗投明,从之前的队伍里偷偷的跑了,对方视为投诚。之前的队伍视之为投降。
  投诚和起义是近义词,两者有是界限模糊。比如,傅作义放弃抵抗解放军,可以视为投诚,如果跟随的部队发现了投诚迹象,发生阻拦和武装冲突,投诚就会转变为起义。
  投降是贬义词,这个和起义、投诚有明显的区别。
  单独解释解放战争中的起义、投诚和投降,看问题的角度毕竟单一。应该从人类战争的普遍现象,来定义这三种情况。
  人类战争大体两种:国战和内战。当然也有本来是国战,后来民族融合改称内战。先是内战,后来国家分裂改称国战。
  对于国战,没有起义和投诚,没经过尽职尽责的战斗而放下武器的就是叛国;也没有投降,弹尽粮绝的情况下,被俘也是勇士。
  对于内战,兵精粮足胜负未知,又能反戈一击的,投向胜利者的叫起义,投向了失败者的叫叛变;虽然能战但身处困境,主动放下武器的,投向胜利者的叫投诚,投向失败者的叫变节;弹尽粮绝走投无路,被迫放下武器的,不论投向胜利者还是失败者,都是投降。
  做为一个普通百姓,最好不要参加内战,如果是国战,保卫祖国义无反顾。
  起义是觉醒是主动加入对方阵营,成为对方一分子。
  投诚是被动加入。
  投降是战败后交械。
  在解放战争中,国民党部队先后有近200万人起义加入到解放军,起义、投诚和投降有着本质的区别,待遇当然也会有很大不同。
  一、如果界定起义、投诚和投降
  1.起义
  在部队双方没有开打之前,一方主将秘密派人与对方联系,要求调转枪口反戈一击,视为起义。
  案例1:
  1948年,肖劲光司令率领16万解放军围困驻守长春的国民党第一兵团,国民党第一兵团下辖新七军和第60军,约10万人。
  围困147天后,在我党的帮助下,国民党滇军名将曾泽生率领第60军起义,将防守半个长春的部队和阵地交由解放军,为长春的和平解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案例2:
  1949年9月,国民党绥远省政府主席董其武,在起义通电上签名之后,向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以及华北司令员聂荣臻发出通电,宣布脱离蒋介石,率6万余人起义脱离国民党部队,和平解放绥远。
  2.投诚
  面对重大包围或自觉不敌,部队还未开打时选择主动放弃抵抗或投降,视为投诚。
  案例:
  曾泽生率第60军起义后,新7军军长李鸿丧失斗志,自觉大势已去,几天后放下武器向东北野战军投诚。
  3.投降
  双发部队已经开打,因打不过决定放下武器,视为投降。
  想这种案例在解放战争中太多了,如杜聿明、文强、廖耀湘、康泽、黄维、刘镇湘等,就不做陈述了。
  起义、投诚和投降三者最大的区别就是主动性,起义主动性最强,投诚次之,投降是穷途末路只为保全生命。
  二、起义、投诚和投降各是什么待遇?
  起义的部队经过改编后,可成建制的保留,军事主官可继续留任;投诚的部队通常会被解散或把官兵被分到别的连队里,军事主官可享受一定的优待(有的获得人身自由,有的给个名誉职务);投降的部队,大部分只剩残兵败将,士兵会被劳教后释放,军事主官会被当做战犯,对其关押和思想改造。
  1、起义待遇案例
  曾泽生率60军起义后,部队被改变为第50军,曾泽生继续任军长,麾下的三个师长继续在解放军第50军当师长。
  后来第50军随四野南下参加了鄂西战役,1950年第50军参加了抗美援朝,1951年第50军参加了渡海夺岛作战。
  1955年评衔的时候,曾泽生被授为中将。
  2.投诚待遇案例
  新7军李鸿投诚后,部队被解散,李鸿获得人身自由。
  3.投降待遇案例
  战败投降的国民党将领大部分都会被关押起来,对其进行思想和行为改造,如杜聿明、廖耀湘、宋希濂等。配合改造且态度较好的有些会获得提前释放,拒绝改造的如黄维等人态度恶劣,一直被关到1975年才被释放。
  总结:
  在解放战争中,起义的的原国民党将领虽然曾有不同的政治立场,但念在他们为新中国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一样会对他们委以重任,基本会给予优厚的待遇。
  投诚和投降则不同,他们是迫于形势,委屈求全,未能给新中国的诞生做出努力,甚至还给人民解放军造成严重损失,所以待遇当然也会有很大不同。

1992年聂荣臻弥留之际,嘱咐女儿聂力有机会到日本看看妹妹1992年,聂荣臻因为生病,住进了医院。85岁之后,聂帅的身体便大不如前,患上高血压冠心病等老年病,晚年只能坐在轮椅上适当外出。聂荣臻和美惠子的合影1992年,聂帅已是93岁高龄,与老子对话从认识世界到寻找规则,老子李耳西行前的谈话内容现在有这么一个问题,有一个疯子把五个无辜的人绑在了电车轨道上,远处有一辆失控的电车正疾驰而来,片刻之后就会从轨道上碾压过去,而此时恰好你就站在轨道的一旁,身边有一个拉杆可以让列车驶广东台山岭背邝氏一脉相传,代代精英,其后人邝宇平院士建树巨丰前文再续,书接上回,前文讲到台山岭背蟹村邝煦堃,其留美回国后,于1932年任国民政府外交参亊,未几,于1934年在上海病逝,年仅42岁。此乃天妒英才,令人扼腕,至于其子嗣,笔者至今中国对日最后一击,雪峰山之战大获全胜,日军伤亡高达2。7万人丧心病狂的日军在发动全面侵华后,就依托着装备武器上的绝对优势,发起猛烈的攻击,将国军打得不断撤退,可让侵略者始料未及的是,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中国军人迸发出了巨大的能量,死死的抵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总能实现预言?在党史的学习过程中,有一个深刻的感受,就是为什么我们党总能实现预言达到成功?在内战抗战以及对美斗争中,我们党以艰苦卓绝的努力,一次次让预言变成现实。这样的事例实在是太多了。如国共内井冈山时期毛主席的五虎上将,何人战功最突出大家都知道,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蓬勃发展的时期。此时,人民军队也逐渐成型,开始在战场上屡创佳绩,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也在迅速发展壮大。在这个过程之中,主席朱老总那28年,他的名字是中国绝密!让我们一起缅怀于敏,铭记他的名字,感谢他的功勋!一句嘱托,许下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世界他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他被誉为中国氢弹之父,他的名字曾是中国的绝密,他就是我国的核物理学家于百年征程铁血军魂百年征程,伟大荣光中国共产党人的美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深刻指出,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1955年授勋前夕,主席和总理一致认可他来主持典礼,他是谁?1955年,为表彰在革命战争上的有功之臣,党和国家为我国人民解放军举办了一场盛大的授衔仪式,这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如此大规模的进行全军授勋,也代表着中国人民解放军从这一刻开始,为什么在我国唐宋时期的政治家和文学家集于一身的人物较多呢?相信对于华夏古代史有所了解的话,可以看到一个特别的现象,即,唐宋时期有众多的集政治家和文学家于一身的历史著名人物。要知道,与唐宋正比,后世的明清不见得逊于前人,但,整体来看,唐宋在被排挤失去权力后毛主席在干嘛?忍辱负重,率先完成长征前准备1934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领中央红军第一第三第五第八第九5个军团以及中央军委直属队共约8。6万余人,从瑞金古城等地出发,离开中央苏区,开始踏上了艰苦卓绝的两万五千里
1992年聂荣臻弥留之际,嘱咐女儿聂力有机会到日本看看妹妹1992年,聂荣臻因为生病,住进了医院。85岁之后,聂帅的身体便大不如前,患上高血压冠心病等老年病,晚年只能坐在轮椅上适当外出。聂荣臻和美惠子的合影1992年,聂帅已是93岁高龄,与老子对话从认识世界到寻找规则,老子李耳西行前的谈话内容现在有这么一个问题,有一个疯子把五个无辜的人绑在了电车轨道上,远处有一辆失控的电车正疾驰而来,片刻之后就会从轨道上碾压过去,而此时恰好你就站在轨道的一旁,身边有一个拉杆可以让列车驶广东台山岭背邝氏一脉相传,代代精英,其后人邝宇平院士建树巨丰前文再续,书接上回,前文讲到台山岭背蟹村邝煦堃,其留美回国后,于1932年任国民政府外交参亊,未几,于1934年在上海病逝,年仅42岁。此乃天妒英才,令人扼腕,至于其子嗣,笔者至今中国对日最后一击,雪峰山之战大获全胜,日军伤亡高达2。7万人丧心病狂的日军在发动全面侵华后,就依托着装备武器上的绝对优势,发起猛烈的攻击,将国军打得不断撤退,可让侵略者始料未及的是,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中国军人迸发出了巨大的能量,死死的抵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总能实现预言?在党史的学习过程中,有一个深刻的感受,就是为什么我们党总能实现预言达到成功?在内战抗战以及对美斗争中,我们党以艰苦卓绝的努力,一次次让预言变成现实。这样的事例实在是太多了。如国共内井冈山时期毛主席的五虎上将,何人战功最突出大家都知道,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蓬勃发展的时期。此时,人民军队也逐渐成型,开始在战场上屡创佳绩,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也在迅速发展壮大。在这个过程之中,主席朱老总那28年,他的名字是中国绝密!让我们一起缅怀于敏,铭记他的名字,感谢他的功勋!一句嘱托,许下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世界他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他被誉为中国氢弹之父,他的名字曾是中国的绝密,他就是我国的核物理学家于百年征程铁血军魂百年征程,伟大荣光中国共产党人的美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深刻指出,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1955年授勋前夕,主席和总理一致认可他来主持典礼,他是谁?1955年,为表彰在革命战争上的有功之臣,党和国家为我国人民解放军举办了一场盛大的授衔仪式,这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如此大规模的进行全军授勋,也代表着中国人民解放军从这一刻开始,为什么在我国唐宋时期的政治家和文学家集于一身的人物较多呢?相信对于华夏古代史有所了解的话,可以看到一个特别的现象,即,唐宋时期有众多的集政治家和文学家于一身的历史著名人物。要知道,与唐宋正比,后世的明清不见得逊于前人,但,整体来看,唐宋在被排挤失去权力后毛主席在干嘛?忍辱负重,率先完成长征前准备1934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领中央红军第一第三第五第八第九5个军团以及中央军委直属队共约8。6万余人,从瑞金古城等地出发,离开中央苏区,开始踏上了艰苦卓绝的两万五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