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惯例,先来简单回顾一下 刘牢之的生平。 谢玄 创立天下闻名的 北府兵 时,以刘牢之为参军(大约类似于如今军中的参谋长)。 淝水之战后不久,谢玄便离任兖州刺史,并在不久后病逝,这让刘牢之在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了北府兵的实际控制者。 按照一般的逻辑,这种掌握了军权的将领很可能会变成权臣,比如董卓,比如曹操。刘牢之可能也有这份心,但可惜,他着实没有这份命: 是因为谢玄的死,他才得以控制北府兵;但谢玄的死,同时又造成了东晋政治生态的急剧恶化。 而朝廷内出现的政治斗争,把刘牢之给卷了进去 ——又或者说,刘牢之是主动而积极地投入到了朝廷大佬们的政治斗争中去。只可惜,最终的结局并不美妙,他被碾压得粉身碎骨。 事情得从隆安元年(公元397年)说起。 彼时距离淝水之战已经过去十几年。因为之前的一次兵败, 刘牢之已经被罢官回家,赋闲了十余年。 而朝堂之上,士族之间的斗争正在逐步失控,伴随着出现的,是各种各样的突破下限。 这一年,前将军 王恭以诛杀王国宝的名义起兵,并起用刘牢之为行军司马。 刘牢之的加入,对王恭来说可谓是如虎添翼。但事成以后,王恭却并没有跟刘牢之分功劳的打算,而只是把他当成一个行军打仗的武夫。刘牢之自负功劳,心中怨恨不已。 第二年,王恭又一次起兵。这次刘牢之不再像上次一样哼哧哼哧的埋头苦干了,而是开始跟王恭提意见。但王恭并没有把刘牢之的劝告放在心上,只是继续催促他进军,并许以高官厚禄。 可问题是,收买这种事,王恭可以做,朝廷也可以做。而且朝里执政的 司马道子还开出了更大价码:只要倒戈,到时候就把王恭的官职全给刘牢之。 刘牢之于是毫不犹豫地弃"暗"投"明",带着军队投靠了司马道子一方。 转年,王恭兵败被杀,司马道子也真的信守诺言,把王恭的职位给了刘牢之:"都督兗、青、冀、幽、并、徐、扬州之 晋陵军事"。 刘牢之一跃攀上权力巅峰。 刘牢之以一武将骤居高位,自然引发诸多不满。而刘牢之也知道自己根基薄弱,只能是抱定司马道子的大腿。 不久后, 桓玄等人率军威胁京城,刘牢之奉命带兵拦截,最终,桓玄等知难而退。 过了几年,桓玄又一次起兵。这次还是刘牢之负责抵御,但这回,他却有些犹豫不决了。 刘牢之的考虑很复杂:桓玄从小便享有英名,自己不一定是他的敌手——这是打不过的考虑。然后还有打得过的考虑: 如果击败了桓玄,自己功劳太大,又会为朝廷所不容。 纠结中,正好桓玄的说客也来了,而且说的刚好也就是这番道理:飞鸟尽良弓藏,刘将军你还是要早做打算啊。 刘牢之深以为然,于是随即转投了桓玄。 桓玄这次起兵行动顺利,不久就进入了建康,掌握朝政。 刘牢之自以为论功行赏之下,自己一定能有所收获,但没想到,等来的却是一纸调令,命他离开驻地,调任会稽太守。 这样做的真正目的,自然是要削他的兵权。刘牢之终于意识到事态不对,这是准备要卸磨杀驴了。 刘牢之跟手下商议对策,有人劝他连夜袭击京城,控制桓玄;他自己想的则是退回江北,跟桓玄对抗——但这个提议并没有几个人支持;还有的则当众打他的脸: "天下之事,最不应该做的就是反叛!可将军您呢,早年反王恭,后来反司马道子(及其子司马元显),如今又反桓玄。一个人,三次反叛,真不知道您是靠什么安身立命的!" 这一番话说得刘牢之羞愧难当,部下们也纷纷离去。此时,恰逢派去接家人的人没有按时回来,刘牢之以为阴谋已经败露,竟因此自杀。 一代名将,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人生。 刘牢之这一生, 最大的污点,当然就是"一生三反"了。 经过《三国演义》的普及,我们一般把这种人称作"三姓家奴"。 回过头来看,刘牢之最初接受王恭的征辟,应该有不得已的苦衷。毕竟已经赋闲在家十余年,如今能有机会重新复出,当然要尽力把握。 但他的问题在于, 既然王恭给了他这次机会,他就不应该轻易地背叛王恭, 转投司马道子。 再退一步讲,这个时候刘牢之如果说自己是为了国家大义,那么事情也都还有转圜的余地,或许还能在别人那里收获一些好名声。但随着他把王恭的职位都收入囊中,全天下的人就都知道他是个什么货色了。 "反复小人"的标签,就这么被刘牢之自己硬生生地贴到了脑门上。 而建康朝廷的官场毕竟只是一个小圈子,他一旦有了这个标签,就再也撕不掉了。 在一个重复博弈的环境中,刘牢之的人设就此固定:只要给得起价钱,就能说得动这个人。 到了最后,甚至于连部属都不愿意再跟着他。 而以上还只是从刘牢之的个人行为来审视他的失败。 接下来,我们更应该从社会环境的角度,回看刘牢之的人生悲剧: 刘牢之的悲剧, 是要结合时代背景来看的。 南朝,是门阀士族的时代。 在这种阶层固化的时代,一个人凭借自己的努力,很难进入到上层社会 。 两人的安身立命之本,是战功,是军事能力。但在当时的社会中,这根本不足以让他们改变命运,进入 名士圈。 刘牢之战功已经如此之大,而且还手握重兵,但依然是建康政治圈中的外人。他前后投靠了三个主家,可人家都只是把他当成一介武夫。即便他曾经身居高位,也依然进不到那个圈子里。 这可能才是造成刘牢之人生悲剧的又一个重要原因:他不甘于自己的武人身份,想要有政治影响,但时代强加给他的桎梏,他又始终无法摆脱。 即便他曾经挣扎,即便他曾经反抗,甚至用一种很低劣的手段想要去改变,也依然于事无补。 身处门阀垄断政治的背景之下,单是出身差这一点,就已经天然代表了自己没有拿到参与政治的入场券。 刘牢之碰到的问题,几年以后, 刘裕 也碰到了。 桓玄起兵进入建康后,完全破坏掉了之前士族共和的模式,篡位自立。但很快, 出身于 北府的刘裕便在京口重建北府兵,并最终击败桓玄,使晋廷得以复立。 然后,刘裕便碰到了当年刘牢之曾经担心过的问题: 功劳太大,无法自容。 不过刘裕没有刘牢之那么纠结,他的选择要简单得多。 刘裕击败桓玄,恢复了晋朝祭祀后,朝廷对他也不吝封赏,但依然有人不愿意让他待在朝里,想把他赶出朝廷。这时候,刘裕的谋士 刘穆之劝他,说离开朝廷绝不可行。 刘穆之说,您复兴晋室基业,位高权重。 如今的形势,不是你想以谦虚自处,同意离开朝廷就会没事了的。 他们的第一步是把你赶出朝廷,接下来就会有第二步、第三步。局面已然如此,你还想着就做一个安分守己,为国家守土的将领吗? 既然已经走到这一步,就再也回不去了。 刘裕恍然大悟,从此头也不回的走上转移晋鼎之路。十年后,刘裕废晋恭帝而登基,国号为宋,史称刘宋,是为 宋武帝。 "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 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