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张佩纶日记中的1894年

  俯瞰刘公岛
  一朝被贬,余生羁旅。张佩纶恐是外放的清流人中仕途生涯最不济者,晚景以"诗人终老"。
  贬谪是张佩纶人生轨迹的重大拐点。而后,张佩纶与宦海保持距离,但作为"局内之人",对诸多大事件的认识,毕竟非外人所能及。其在1894年所写关于甲午海战的日记,折射出悲戚不断的家国之情,亦在不经意中,为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提供了难得的观照视角。
  陆军无帅,海军诸将无才
  1888年5月,张佩纶告别了在张家口戍边的生涯,进入李鸿章幕府,与李鸿章的小女儿李菊耦结婚。婚后,他住在北洋督署中,过着诗酒唱和的生活。因与李鸿章政见不合,他对公事少有参与,却十分关注国事。
  在张佩纶存世的日记中,有多处关于甲午时局的记载。1894年4月,朝鲜东学党起义,中日两国出兵朝鲜,事平后双方军事对峙,战争一触即发。增兵还是撤兵,成了一道摆在清政府面前的难题,由此引发清廷内部一场主战与主和的争论。
  此时,张佩纶尚未发表意见,他在日记中写道:"日本以兵胁朝鲜,欲使之为自主国,不认中属。合肥(注:李鸿章)甚愠,与幕僚集议竟日。余废人也,所谋未必合时,殊为愤懑,姑无言预坐而已。"
  愤懑积压久了,张佩纶还是忍不住提出见解——先班师示弱以骄敌,再大举未晚也。他提出,先撤兵的目的是为备战赢得时间,这与李鸿章一味退让、消极备战不同。在清廷内部主战呼声日益高涨,英俄调停未果的情况下,李鸿章也只好趋于主战。张佩纶虽主战,可对缺乏将才的现状深感忧虑:"陆军无帅,海军诸将无才,殊可虑也。"
  1894年7月25日,日本海军在丰岛海面突袭中国海军,击沉我运兵船。张佩纶闻知,更加忧虑:"枯坐竟日,念倭事无人,势将大挫。顾无权可以振之,闷闷而已。"
  8月1日,中日两国正式宣战。李鸿章环顾北洋无将才,有让张佩纶出征之意,但因"戚不敢荐,内而枢臣忌嫉,外而淮军骄惰",张佩纶也念及十年前在马尾兵败之往事,把握不大,所以力辞之。
  9月,正在平壤之战全面打响之际,盛宣怀和淮军将领贿买御使端良奏劾张佩纶干预公事,对战事不力负有责任,请将其驱令回籍以免贻误事机。9月10日,光绪皇帝批复道:"革员张佩纶获咎甚重,乃于发遣释回后又在李鸿章署中以干预公事屡招物议,实属不安本分,著李鸿章即行驱令回籍,毋许逗留。钦此。"
  内忧外患,祸起萧墙,李鸿章的恼怒可想而知,他立即上奏折为张佩纶辩护。但光绪帝不为所动,朱批:"张佩纶获咎甚重,李鸿章何得再为剖辨、仍令回籍,不准在该督署中居住。"
  事实上,张佩纶虽身在督府中,为避嫌而比较注重分寸。况且在甲午战争爆发后,许多事李鸿章对他秘而不宣。张佩纶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五六月间,合肥或择要相告,后则不见者几一月,虽欲赞画挽救,亦力不从心耳。"
  对于甲午之战,张佩纶指出:"此番若屈于倭,西洋蜂起,中国无以自立,即彼仅求得朝鲜,从此罢兵,渤海已失其半,烟台、乐亭均展轮一日可到,卧榻之旁,有人酣睡,吾辈尚得安枕耶?"
  闻倭船来图威海
  甲午腊月二十六日(1895年1月21日),张佩纶在日记里写道:"闻倭船来图威海,有自荣成登岸之说。"
  此日,一场暴风雪将刘公岛银装素裹,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踱出寓所大门,一路往东行至提督府。龙王庙、码头、海潮声,甚至连提督府前斜挂的黄底色青龙红日旗,皆不在他的关心范围之内。
  碎琼乱飞的雪花轻盈地落在丁汝昌的脸上,心情沉重的他举头南望,茫茫大雪中的威海南炮台,形势堪忧。威海卫陆路清军总统领戴宗骞正移缓救急,从北岸炮台5营淮军中抽调3营兵力,火速赶往荣成方向阻击日军。
  1月28日,日军逼近威海南岸,驻守威海南北两岸炮台的淮军几乎全部在南岸设防,与日军恶战。两天后,寡不敌众的南岸炮台全部沦入敌手。
  张佩纶得到这个消息时,已是2月1日。他在日记中写道:"雪止,晴寒,闻威海南岸龙庙嘴炮台不守。"
  2月1日,在威海卫城里远望南岸群山,一面面太阳旗依稀可见。此时,还可以隐约听到西郊的隆隆炮声。前一天夜里,寒风凛冽,当戴宗骞蜷缩睡在冰冷、黑暗的北岸炮台弹药库里时,他手中仅存一营守军。丁汝昌派来的200余名水军援兵,趁黑全部逃往烟台。
  面对人去楼空的北岸炮台,戴宗骞一脸惨淡。眼下整个北岸炮台仅剩下自己率领的祭祀台炮台内19名官兵。狂风恶浪中,丁汝昌乘舢板来到北岸,猝然目睹炮台内的情景,心情恶劣的他半晌无语。
  最终,丁汝昌艰难地作出决定,与其资敌,不如自毁。丁汝昌命几名水兵一拥而上,将戴宗骞从炮台旁架走,北岸炮台残存的守军也随同撤入刘公岛。同时,丁汝昌招募奋勇的兵丁,携炸药乘船至北岸炮台,将大炮、火药库尽行炸毁。这帮兵丁刚完成任务回到船上,日军平行而至,不费一枪一弹占领了北岸炮台。
  正是在这码头上,戴宗骞被当值的水兵从船上搀扶下来。身穿已抹得很脏的青面羊皮袄,头戴一顶瓜皮帽,还缠了一条手巾,面色十分难看,他对搀扶他的水兵说:"老弟,谢谢你们啦!"接着长叹一口气,自言自语说:"我的事算完了,但看丁军门的啦!"是夜,戴宗骞吞鸦片自尽,痛苦弥留至深夜而逝。
  2月3日,消息从威海传到天津,张佩纶在日记中写道:"闻威海北岸亦失,戴宗骞遁。"
  合肥殊坦然,不以为危
  1895年2月2日,风煞雪停,天气转晴。当天,日军进入威海卫城。至此,威海陆地全失。偌大个刘公岛,成了汪洋中一叶孤舟。日军用占领的南北岸炮台,反击舰、岛,清军伤亡惨重;日军还从海上连连发动进攻。
  2月9日,日军再度强攻,丁汝昌亲乘"靖远"指挥反击,不幸"靖远"被南岸炮火击中下沉,丁汝昌落水后被救起,仰天叹息"天使我不获阵殁也"。10日下午,丁汝昌、刘步蟾下令将搁浅的"定远"用水雷炸毁。当日午后,刘步蟾来到部下住处,恰好看见"定远"枪炮大副沈寿堃写下"千古艰难唯一死"七字,推案一笑,于当夜服鸦片自杀。
  据时人回忆,2月10日,丁汝昌望着威海陆地方向,眼睛瞪得跟铜铃一样。而当时山东省军队主力一直收缩在登州、莱州一带。云贵援军被李秉衡截留,变成了他加强登州防御的力量。
  2月11日,丁汝昌在督率众舰,击退日军再度发起的强攻后,没能盼来援军。深夜,水师提督府门前拥满了等待最后消息的军民。时间慢慢地滑到子时,所有人都知道了结果,他们已被彻底抛弃。面对岛上"水陆兵民万余人哀求活命",心力交瘁的丁汝昌服鸦片自尽,兑现了予其生路的许诺——"生路"就在他死后。
  14日,威海降约正式签署。17日下午4时,"康济"舰载着戴宗骞、刘步蟾、丁汝昌等人的灵柩,在汽笛的哀鸣声中,凄然离开刘公岛铁码头……北洋水师就此覆灭。
  对照威海卫的战事,张佩纶日记如是记载:"2月8日,阴,闻刘公岛失守,海军尽没,于是登旅门户尽为倭据矣……合肥自请罢斥,未知中旨若何。"此时,消息还有夸张之意,丁汝昌尚在威海顽强地支撑着。
  到了2月11日,张佩纶听到不同的传闻:"阴,微雨。闻刘公岛未失,船尚存,四远鱼雷艇及六镇全沉矣。"
  确实,2月11日,刘公岛尚有一丝喘息之地,可绝非张佩纶想象中那么乐观。
  2月14日,张佩纶在日记中写道:"雪,夜大风……合肥赏还翎顶、黄马褂,开复革职留任处分,授为头等全权大臣,与日本议和。王文韶署直督北洋大臣。雪中,内人归省,合肥殊坦然,不以为危。"妻子带回来父亲李鸿章的消息——"坦然""不以为危"。
  作为北洋水师的缔造者,李鸿章于1870 年开始规划北洋舰队,最初的想法主要停留在"固守海疆"的层面。然而随着日本的强盛,日本的数次挑衅使李鸿章逐渐有了海权思想的启蒙。此时,李鸿章表露"坦然",是故作镇定,还是看透一切,令人费解。
  2月15日,张佩纶得到确切消息,在日记中写道:"连日狂风,冰未能遽解,殊闷人也。闻丁汝昌、刘步蟾均死,刘公岛已不守。夜,赞臣馈肴四器,来话行事,殊有别意。"
  恐有普天下志士仁人之血
  1895年3月初,张佩纶从天津启程,往南京去。在日记中,有多处关于李鸿章在甲午海战失败后的记载。2月24日,"晴。赞臣来,夜仲彭过谈,示合肥电,知倭欲甚奢,各国助劝不能用力,请帮办不允";2月26日,"连日虽不废书,而心绪纷如,殊无所得";3月7日,"巳刻合肥至浦口相见,午后归。"至于会面的内容,张佩纶没有透露;3月10日,"伯行自南来,随合肥赴倭者";3月25日,"闻合肥已于巳刻出洋"。
  1895年4月,《马关条约》签订,举国愤慨,张佩纶亦无比悲愁。他致信给李鸿章,认为条约必将引起列强瓜分中国,提出"变法尤在变人",变法必先废约。若不废,内地通商厘捐及海关各税均必大减,洋债无法偿还,"度支竭于上,民力困于下,外患未已,内乱将生。更从何罗掘钜款,以为变法之资乎?"他还建议李鸿章用偿还日本的赔款与三国密约,分购三国兵船,借用洋将来与日本作战,以转败为胜。
  "此数条篑(佩纶号篑斋)中夜推枕濡泪写之,非惟有泪,亦恐有血;非惟篑之血,亦有菊耦(佩纶妻、李鸿章女)之血;非惟篑夫妇之血,亦恐有普天下志士仁人之血,幸公审察之,毋自误也。"张佩纶在信末写道。
  张佩纶对于乱世诸多变革反思,在1884年便有端倪。当时,他曾辛辣地抨击李鸿章等洋务官员:"二三老成,惟以采买洋枪炮、定制铁船为自强之术,即自强矣,而非自强也。"当时,他对洋务活动进展缓慢、收效甚微,表露出深深不满。而北洋水师覆灭,更印证了他最初的看法。
  自迁居南京后,张佩纶没有留下日记,而是避世不出,以读书治学消愁,但"忧伤君国,往往中夜起立,或被酒泣下,寝以成疾"。
  1900年义和团运动高潮时期,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听到这个消息后,张佩纶突然咯血升许,还坚持给李鸿章写信,谋划对策。此后,李鸿章保荐张佩纶随办和约,朝廷著赏翰林院编修办理交涉。
  张佩纶再次北上入李幕,但对官衔坚辞不就。和约告成后,李鸿章等再次保荐张佩纶,清廷以四品京堂起用,张佩纶又坚辞不就。
  1901年9月7日,李鸿章在《辛丑条约》签字回府后大口吐血,被诊断为胃血管破裂,两个月后逝于北京。这位"裱糊匠",其人生终点时之甘苦,张佩纶最能体会。
  此后,张佩纶回到南京,越发苦闷,常常纵酒,至1903年2月4日在金陵寓所病故,享年55岁。在直隶总督袁世凯"候补四品京堂张佩纶病故"的奏片上,光绪帝只写了三个字——"知道了"。

在不灭亡的前提下,明朝的内阁有可能发展成为君主立宪制吗?若明朝没有灭亡,明朝的内阁是否有可能发展为君主立宪制?无论回答能或者不能都会有人反对,但是我不喜欢两面讨好给出模棱两可的回答。个人认为是能发展为君主立宪制。首先说明一个问题,明末崇和珅家被抄后,房子去哪了?现在的恭王府最早就是和珅的家,但是和珅被抄家后,这个地方并不一直是恭王府,中间还有一段历史,我来叙述一下。晚年的乾隆帝对和珅很信任恩宠,并将自己的女儿十公主赐婚和珅之子丰绅殷德。和孙策为什么不传位给儿子,反而传位给弟弟孙权?当时的情况,如果是我,我也传位给弟弟,而不是自己的儿子。这有几方面的原因第一,自己虽然打下了一小片江山,但是这江山并不稳固,稍不小心就会功败身死。孙策带兵入江东,被江东世家大族士大混江龙李俊出海建立的国家,真实历史上究竟是否存在?混江龙李俊是水浒传中108将之一,天寿星,位列第26位。这位老兄在小说里的结局,那叫一个传奇。在宋江带着大伙儿平定方腊的时候,李俊凭借一身的水上功夫,成为了水军统领。平定方腊以后,请问新乡县出过多少历史名人?介绍几位从河南新乡走出的名人,他们是秦宜智,河南新乡人,1965年12月出生,1985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8年7月参加工作,工学硕士。厉任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委区政府常务副主席印度在古代叫什么?中国和它是怎样的关系?印度在中国古代主要被称身毒和天竺,中国古代最早与古代印度的联系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128年左右到达帕米尔以西的大夏,张骞在大夏时,得知由蜀(今四川盆地)西南取道身毒(今印度宋朝之后,蛮夷异族屡屡入侵,总能彻底征服中原,这是为什么?错,魏晋时期就开始了本人不是来回答这个问题的。本人是来吐槽提问者蛮夷异族这个过时提法的。蛮夷异族是过去对少数民族的歧视性统称。古代统治阶级往往利用文化上的强势,来思想上影响被统治阶林彪的准儿媳妇,九一三事件的间接受害者,张宁命途坎坷的前半生1971年,时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第一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部长林彪及其妻子叶群儿子林立果等人叛党叛国。林彪等人乘坐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的一架他当了皇帝后连国号都懒得想,直接用自己的姓氏,名字有点耳熟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曾出现过上千位皇帝。这些皇帝的性格和人生经历都各不相同。其中最令世人佩服的,无疑是历代王朝的开创者。他们凭借非凡的胆识和勇气,建立了一个只属于自己的王朝。而在中关羽张飞的儿子都在前线冲锋陷阵,为何不见赵云的儿子?关羽张飞赵云等人都是五虎上将,曾为蜀汉的建立驰骋沙场,是顶天立地的大英雄。演义中,关羽和张飞的儿子们也曾冲锋陷阵,如关平随关羽征战沙场关兴和张苞是蜀军新生代的精英,为何没有赵云子孙55岁日本痴情富豪,暗恋中国女神30年,最后终于抱得美人归牛郎织女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爱情故事,两人相识于凡间,见面之后便坠入爱河。然而他们的身份天差地别,最后遭到上天的阻碍,被限制终生不得相见,不过他们并未选择放弃,最后用自己的真诚感动了上
太平军将领投降清朝多吗?10大军师,没有一人投降1862年5月,英王陈玉成前往寿州,被苗沛霖俘虏,送给清军凌迟处死。1863年11月,郜永宽等八大将领投降淮军,处死慕王谭绍光,苏州陷落。如此,有些人就认为,投降清朝的太平军将领有郝治平开国大将的传奇夫人,今年100岁仍健在,8个子女都很牛回溯中国近代史,不难发现一批又一批的仁人志士怀揣爱国热情,同仇敌忾抵御外敌侵略,谱写了一曲又一曲的壮丽史诗,他们的光荣事迹值得我们永远铭记。1955年,我国进行首次授衔仪式。我们熟他是来自印度的白求恩,逝世后毛主席为他亲题挽词他不是中国人,却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他在抗战期间来到中国,用自己精湛的医术救死扶伤。在他背着药箱走过的葛公村,至今流传着一副对联。华佗转世白医生葛公重现黑大夫。对联中的黑大夫,正国民党股肱之臣徐永昌提起徐永昌,大家都会想起日本侵略者向战胜国递交投降书的日子,代表中国的就是徐永昌将军。徐永昌没有给人很深的印象,也有人这样说徐永昌不仅仅是一个名字,更是一个签名。其原因一是他为人比大余书记读青龙镇黄照旺梅岭三章总第2434期学好党的历史讲好红色故事作品梅岭三章报送大余县委组织部黄照旺大余县青龙镇党委书记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留在苏区坚持游击斗争的同志,斗争环境和斗争生活更加艰苦。从1935清圣祖康熙的传奇人生人物定位大家都知道康熙是与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一样为华夏民族带来了伟大的贡献,其在位期间功绩卓著让历史上其他皇帝难以超越。从而被后人公认为千古一帝。尤其是清圣祖康熙不仅在位时政绩出色苏联老大哥,曾经对中国的帮助有多大?慷慨到令人感动中国一直以为对俄罗斯的印象都比较好,那是因为俄罗斯的前身,是苏联。在中国一穷二白对抗外敌的那些年里,是苏联给我们提供了无数的帮助。一般情况下,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的援助,无非就是资第一次世界大战无正义邪恶之分,本质是一场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今天与大家聊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个话题很多都不陌生,但对于其性质,可能多多少少都有一些误解。今天我就来与大家聊聊这些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苏联解体前夕,曾有刚烈的高层干部,自杀殉国以明志1991年的苏联高层,有的兴致勃勃,有的默默隐忍,而有少数人,则无比刚烈地选择了自尽。他们的名字,几乎已经被湮没在了历史长河之中,连如今的俄罗斯,也早就没几个人知道了。毕竟,一提起新书架贯穿5000年读懂影响世界走向的24个帝国封面新闻记者王卉人类历史上曾经最为强大的24个帝国,因何崛起又因何衰亡?帝国缔造者们究竟有何过人之处?中国画报出版社轻阅读趣历史萤火虫书系之影响世界走向的24个帝国,贯穿5000年蒙冤万里挑银圆老红军胡世安回忆鄂豫皖苏区万里挑银圆在红二十五军长征队伍中,有个干部挑夫排,共四十多人。这些同志原来都是些连营团级干部和医院院长。在张国焘错误路线的迫害下,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打成第三党改组派,罚来当挑夫。当时我也是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