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孙策为什么不传位给儿子,反而传位给弟弟孙权?

  当时的情况,如果是我,我也传位给弟弟,而不是自己的儿子。这有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自己虽然打下了一小片江山,但是这江山并不稳固,稍不小心就会功败身死。
  孙策带兵入江东,被江东世家大族、士大夫等认为是入侵,将孙策视为乱臣贼子!对孙策的入侵,江东居民做出了强烈反抗。孙策带兵大开杀戒,尽诛江东英豪!攻下江东之后。孙策得罪了江东世家大族和当地平民!
  当得知孙策被杀死的消息后,南方少数民族纷纷反叛,不听从于幼主孙权。而世家大族们也都不听命于孙权政府。《三国志·孙策传》中对孙策江东基业的评价是"业非积德之基,邦无磬石之固。"意思是说孙策的基业不是一个积德而成的基业,政权是相当不稳固的。
  孙策在临终前,也意识到自己杀戮会带来严重恶果!于是,做出两个决策,一是在众兄弟中选择了孙权做继承人,因为孙权最不像自己,不擅杀戮:孙策言:论杀伐征战你不如我,论得人心,宝江东我不如你!第二个决策便是托孤于张昭,《三国志·张昭传》中记载孙策临死前对张昭说: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意思是:如果孙权抵挡不住的话,请先生取而代之,这样的话还是不能抵挡反叛者,就缓慢回撤,撤回江西去!
  第二,儿子太小,在当时的局面下难以守住好不容易打下的基业。
  孙策死时才26岁,他的儿子当时估计最多不超过6岁吧。这样一个小孩,即使能耐再大,估计也无法镇住场子。由上文可见,当时的局势是多么危险。孙策不传位给儿子,应该也是为了保护他们孤儿寡母免受屠戮吧!
  第三,弟弟有威望,有才能,更重要的是跟哥哥没有闹出什么隔阂,可能兄弟间关系还比较好。
  孙权为人旷达开朗、仁爱明断,崇尚侠义,喜欢蓄养贤才,因此渐与父兄齐名。他常参与孙策军内部的决策,其才能令孙策都自叹不如。每当宴请宾客时,孙策常常回头看着孙权说:"这些人,以后都会是你的手下。"
  建安元年(196年),孙策收得丹阳,吴,会稽三郡后,十五岁的孙权被任命为为阳羡(今江苏宜兴)县长,吴郡太守朱治察举他为孝廉,扬州刺史严象举其为茂才。后又代理奉义校尉。
  建安四年(199年)至建安五年(200年)初,孙权随孙策讨伐庐江太守刘勋。刘勋败逃后,又进军沙羡,讨伐江夏太守黄祖,收得了庐江、豫章二郡。
  因此孙权是危难之际最佳接班人。
  孙坚战死时,孙策十六岁。
  这个年纪虽然不大,但搁在古代,也是可以主事的年纪了。而且在当时,孙坚的部曲基本保存完好,诸如程普、黄盖、韩当、朱治等文臣武将,仍对孙家不离不弃,并没有因为孙坚去世,就抛弃孙策、孙权等兄弟。
  可以说,孙坚当时完全可以把部队的指挥棒直接交给孙策手上。
  然而,孙坚临死前并没有这么做。他把指挥权交给了侄子孙贲。
  为什么孙坚要这么安排?
  原因很简单。虽然孙策能力很强,也得孙坚旧部人心。但他擅长攻坚,不擅长守业,缺乏人生挫折,容易阴沟里翻船。
  把话说的直白一点,孙策是个欠缺社会毒打的希望之星。
  孙家本钱小,没地盘,人又少。连赢十把都不见得能富。但只要输一把,就可能是满盘皆输的结果。
  相比于孙策,孙贲是苦出身,自幼丧父,童年丧母。他自己还是个孩子时,就出社会独自闯荡,独立养育亲弟弟孙辅。
  像他这样的人,知深浅,懂进退,适合在逆境中求生存。
  尽管孙贲才华有限,在他带领下,孙氏不会大富大贵。但孙贲也不大可能把老本输光。
  事实证明,孙坚没有看错人。虽然孙贲没有把队伍做大做强,但他也没有把队伍带散。
  孙策守孝结束,更成熟,决定出山打天下时,孙坚的部曲,孙贲几乎是完好无损的交还给孙策手上的。
  一支队伍,长达数月缺乏主心骨,还能基本保住本钱,这在汉末三国那个乱世时代,很难能可贵了。
  时间来到公元200年。
  这一年,孙策因伤而死。他临死前,情况比起孙坚死时,还要略微严重。
  一方面,孙策虽留有一个儿子叫孙绍。但年龄不大。(孙绍的生卒年不详,但是根据孙策的年龄进行推断,孙绍当时年龄不大,可能也就六七岁)
  一个小毛孩子,啥都不懂,显然是无法直接承担继承江山的重大责任。
  另一方面,孙策打下江东五郡(实际只有东汉扬州的五个郡),豪强林立,孙策为了强化在江东的统治,不断杀豪强。但本地豪强多,他根本就杀不完。因此,这也使得当时孙家与江东豪强的关系非常紧张。统治根基极不牢固。
  再一方面,孙策在背叛袁术自立后,虽然他扩张的速度很快,但他没有时间整顿自己与孙氏族人的君臣关系。他当时更像是孙氏一族的盟主,而不是君主。因为当时的孙贲是太守,孙策队伍舅舅吴景是太守、老臣朱治代理了一个太守,孙策自己也只是太守。
  他不是扬州刺史或扬州牧,不是以上级官员的身份在号令孙氏族人。他只是因为个人能力很强,且又是孙坚的儿子,大家觉得跟着他有前途,能实现利益最大化,所以才拥戴他。因此孙家内部当时也是有矛盾的。
  这个矛盾体现为——江东豪强对孙策的统治并不服气,有些亲戚对孙策的儿子也不服气。
  所以综合来看,孙策死时,他的实力和政治成就虽然远超父亲死时。但江东集团内部的矛盾却也是比孙坚死时要大的多。
  如果孙策不死,凭他的能力,多活几年,或许能把内部问题解决好,然后把政权平稳交给孙绍。
  然而现在的问题是,孙策没来得及做这些事就死了。他的儿子小,江东内部又乱。他面对和父亲孙坚一样的情况——必须要求稳才能生存下去。
  孙策曾一度对张昭说,如果孙权可辅,你就辅佐他。不可辅,你可以自立为江东之主。甚至就连孙坚的老婆吴夫人也担心江东基业不住。这就足以显示当时形势有多危急。
  策谓昭曰:"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
  策薨,权年少,初统事,太妃忧之,引见张昭及袭等,问江东可保安否,袭对曰:"江东地势,有山川之固,而讨逆明府,恩德在民。讨虏承基,大小用命,张昭秉众事,袭等为爪牙,此地利人和之时也,万无所忧。"众皆壮其言。
  同时这也显示,孙策对传位给孙权,也有点信心不足。
  孙权只是孙策上的第一把"锁",张昭是上的第二把"锁"。
  可能在孙策的设想里,最理想的情况的是孙权能稳住大局,为孙氏光耀门庭。自己儿子也能跟着沾光。
  退一步,孙权不行,张昭接替之,代立为江东之主,继续保孙氏能继续荣华富贵。自己儿子不至于死在乱世之中。
  最后,如果情况坏到连张昭都控制不住的局面的了,孙策安排的对策便是"缓步西归"。
  这个"缓步西归"的具体含义,研究三国的人一直有争议,有人认为是指渡江北走,回归孙氏的老家。也有人认为是归顺曹操控制下的东汉朝廷。
  无论怎么说吧,结果都是一样的——即如果控制不住局面了,孙氏就离开江东,权力和地盘都不要了,力图只保住祖宗香火不断即可。
  想想看,孙策把话都说到这份上了,他还怎么可能传位给年幼的儿子呢?
  事实上,孙策死后,孙权继立,江东还真就是风雨飘摇。各地太守蔑视孙权的能力,纷纷造反。从孙策去世到赤壁之战期间,江东几乎所有的郡,都发生过叛乱。
  孙权自打继位就马不停蹄到处平叛,此外还检阅军队、开设幕府,从行伍中和地方上招募提拔人才,安抚众心,拉拢大族支持。累的跟狗一样。
  这种工作强度和工作难度,绝非孙绍那种小毛孩子可以做到的。
  总的来说。虽然东吴肇始于孙策,但东吴能真正以鼎立之态称雄于汉末三国,大部分的任务却是在孙权时期完成的。若没有孙权继位后的深耕,孙氏集团对江东的统治,更像是军事殖民,看起来威风凛凛,然则并不牢固。孙家能在江东立足,生根发芽,其实是孙权前后几十年的努力。
  在孙家内部,若没有孙权,孙坚的直系后裔到死,估计也只是个盟主。孙权也是依靠战功,凭借几场大胜利树立了足够威望,才终于把自己由太守升级成为州牧,把孙坚直系与族人和将领们拉开了等级差距,从孙氏盟主身份向东吴君主身份迈开了一大步。
  孙策临死前,对孙权说的话:
  "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现在看来,确实是一句实话。孙权不仅完成了孙策部署的任务。而且,他还超额完成了任务。
  孙策有记录的儿子叫孙绍,孙策死的时候只有26岁,就算孙策13岁结婚,14岁生长女,15岁生长子孙绍的话,孙绍在孙策临死前只有11岁,而当时的孙权已经19岁了。
  和平年代或者大一统朝代,选一个幼子即位,再选几个辅政大臣辅佐,这没有问题,因为国内稳定,不需要君主立即亲政,比如汉昭帝刘弗陵即皇帝位时,只有8岁 ,后在霍光等人的辅佐下,仍然是一代明君。
  但是战乱年代就不一样了,战乱年代需要君主立即掌握大权,亲自理政,因为原本就是乱世,江东政权虽然由孙坚、孙策打下了基础,但是内有山越随时叛乱,又有当地豪强不服孙家,更有刘表、曹操等外部势力随时介入,如果君主不能掌握大权,会有很多人偷窥权力。
  君本无罪,怀壁其君 。这个"壁"也可以是权力和最高职位。
  如果孙策传位给自已的儿子,而自已的儿子年纪又小,又不理政,只能由辅政大臣代劳,就会有很不怀好意的人对孙策儿子下手,以方便夺取江东权力,在那个位置上,就要承担巨大的风险,到时候全族灭门,都有可能。
  孙策之所以没有传位给自已的儿子,而是传给了自已的弟弟孙权,有几个目的:
  1、为了保全自已的家族。
  年幼的儿子如果继承事业,又不能独自处理政事,将会给别有用心的人提供借口,所谓的主少国疑就是这样,到时候纂位者针对的就是自已的儿子,到时候孙策自已的整个家族都会成为被攻击的目标,孙策为了保全自已的儿子和家族,而选择了放弃权力 。
  2、为了整个江东的基业。
  江东的基业是从孙策的父亲孙坚开始打下基础的,经孙策发扬光大,到了孙策26岁临死前,当然还是希望将基本传承下去,因为孙家的江山原来就是靠武力打下来的,当然也害怕其他人用武力来夺取。
  因此选择一个年长,能够自主处理政事的接班人,才是首选。
  3、孙策选孙权,是看中孙权的举贤任能、保守江东的能力。
  孙策不止孙权一个弟弟,但是最年长的弟弟就是孙权,除了孙权,孙策还有一个非常像孙策的弟弟叫孙翊,不是长得像,而是性格和处事风格像。
  孙策是什么性格啊?
  年轻好斗,争强好胜,武力爆表,很有拼搏精神,在孙策遇刺时,以张昭为首的文官们首先选择的接班人不是孙权,而是孙翊,理由就是孙翊最像孙策,一定会和孙策一样,继续开发江东,将江东的地盘继续扩大。
  可是孙策拒绝了,对,你没看错,孙策不同意让孙翊接班,理由可以从孙策对孙权所说的话中得出。
  孙策在临死前对孙权说:率领江东兵众,决战两阵之间,横行争衡天下,你不如我;但举贤任能,使其各尽其心,用以保守江东,我不如你。
  说得通俗点意思就是:打仗你孙权不如我孙策,治国我孙策不如你孙权 。
  换句话说,孙策寻找的接班人首选治国人才,孙策并不希望他选的接班人和他一样冲锋陷阵,和他一样四处杀人,最后和他一样被人刺杀,那样的话,江东的基业就无法传承下去。
  孙策选孙权,就是为了改变自已去世后江东的战略,以稳妥治理代替向外扩张,因为孙策在临死前,也意识自已的征战,杀人过多,会带来很多副作用,比如自已的被刺身亡,这不是一个政权的长治久安,因此孙策选了孙权这样一个善于治国的弟弟来当继承人。
  这是一个问题,但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孙策为什么要传位给自己的弟弟;二是孙策为什么传位给孙权这个弟弟。 下面分别来回答。
  前一个问题比较容易解答。建安五年(200年)孙策被人行刺受伤,之后不治身亡,临终前需要指定接班人,孙策有个儿子叫孙绍,出生时间不详,但孙策死时只有26岁,想必他才几岁,孙吴正在创业的关键时期,不能让一个小孩接班, 所以接班人只能在孙策的兄弟中找。
  再来回答第二个问题。孙策是孙坚的长子,下面有4个弟弟,孙权是他的二弟,除此之外还有孙翊、孙匡、孙朗,孙权18岁,孙匡、孙朗年龄稍小,但孙翊已经16岁了,史书上说他"性似策" ,性格非常像孙策,张昭等人认为孙策"当以兵属"之,但孙策最后把印绶交给了孙权,众人当时都感到吃惊。
  为什么吃惊呢?史书没有说,可以推测一下,也可能孙策原来中意的人并不是孙权,而是孙翊,并且向大家也有过表示。但是,受伤后的孙策应该进行了反思,孙策杀伐果绝,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几年间横扫江东没有对手,但由于杀伐过盛,在江东也树敌过多,此次遇刺是当年他所杀的一个叫许贡的人,他的门客干的,这正是当年种下的苦果。
  受伤后孙策对自己之前的不足有了清醒的认识,孙翊的性格太像自己,孙策不愿意让自己的悲剧在他身上重演。相比而言,孙权的战绩虽然不突出,之前带兵还连打败仗,但他的优点是"性度弘朗,仁而多断",能"亲贤贵士"、"善于任使",如果他接班,更能以相对柔性的姿态协调江东内部,弥补之前的裂痕。
  孙策临终前对孙权说:"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知卿。"打仗,你不如我;举贤任能,我不如你。这些话里体现出孙策对自己的反思,也有对孙权的期待,他希望同时也相信孙权能做得比自己更好。
  事实证明,孙策的这个选择是正确的,孙翊为人严厉暴躁,喜怒快意全写在脸上,后来果然由于处事不慎而被手下人发动的叛乱所杀死,如果孙策当初让孙翊接班,发生在孙策身上的悲剧势必还会重演。
  简单来说,孙策儿子太小了。
  孙策死的时候才26岁,孙权是他最大的弟弟,也才19岁,虽然古人结婚早,孙策早已成婚乃至纳妾,但他的子嗣并不多,据史料记载,他只有两女一子,独子孙绍出生年份不详,但无论如何也不会超过十岁。
  在稳定的大一统王朝,幼主继位尚且具备巨大风险,要么母后临朝,如吕后、慈禧太后等,要么大臣专权,比如霍光等,而在战乱时期的政权草创期,只要孙策还有脑子,就不会让幼主上位。
  于东吴政权而言,孙策的奠基人,但也只是奠基人,如果没有孙权,东吴绝对不可能建立,孙策死时割据江东,很大程度是靠他本人的能力和威势,一旦他离世,孙氏内部根本找不到第二个镇住江东的人物。
  孙绍只是一个半大孩子,根本不可能上阵杀敌、处理政务,唯有二弟孙权跟三弟孙翊(17岁)有可能承担一下这个重任,至于他们能不能像孙策那样杠起来,其实孙策也没底。
  在两个弟弟中,孙策选择了孙权,他把孙权叫来,嘱咐道:"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
  其实意思就是江东我交给你了,要有信心,好好努力保住江东啊。
  这种乱世托孤的情况在三国出现了多次,最有名的是刘备托孤,那句"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也经常被用来证明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其实在此之前,孙策也是这么说的,而且更加严重。
  孙策的话是对张昭说的:"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 "
  显然孙策担心孙权镇不住江东,导致孙氏族灭,于是给张昭留下三条路。第一条,孙权管的好,那就是"仲谋任事",张昭的任务是辅佐孙权;第二条,孙权管不好的话,张昭就可取而代之;第三条,如果张昭也搞不定局面的话,那就走为上,保留孙氏即可,不用管领地了。
  多出来的第三条,除了刘备对诸葛亮能力更放心,觉得诸葛亮出手,益州就能稳住,还有当时孙氏面对的局面更加凶险,因为继任者孙权完全没有威望。
  孙权不具备天然继承孙策势力的血缘联系(他不是孙策的儿子),在军中也没有大的军功,加之政权未立,臣下都只是汉朝的官吏,而非孙权的臣子,他们之间没有明确的上下级关系。
  在这种太守治太守的情况下,孙权先依靠张昭、周瑜等的帮助站稳了脚跟,然后孙氏统治的五六个郡相继叛乱,孙权费了好一番功夫才稳固下来。
  其实也只有孙权继任,才有可能出现三国鼎立的局面,要是孙绍继任,张昭掌权,如果能够撑到赤壁之战的话,曹操轻而易举就能拿下江东,接下来的形势就非常明朗了。
  因为孙权当时死的很不是时候,此刻东吴政权其实才刚形成,内部的政治关系基本上都依靠孙策,而在军队上面靠的孙氏的势力。
  可以说,如果把兵马交给他的儿子,就会立马出现身死国灭的情况,孙策多年的心血就会毁于一旦。在这样情况下,与其把政权交给儿子,不如给成熟的孙权,肥水不流外人田嘛!孙策在临死前也做过类似刘备托孤的决策,当时孙策对江东的局势其实很是悲观,于是他对张昭提出了三个方案:
  他最满意的幻想就是"仲谋任事",就是说如果孙权能够掌控大局,那就让张昭辅佐孙权。
  如果孙权的能力不能够担当大任,那么张昭就接替孙权的位置。
  如果情况坏到孙权和张昭都无法控制住局面的话,就安排"缓步西归"。
  这里的西归有两种意思,其一,渡过江北走,回到孙氏的老家;其二,归顺曹操,求苟活。但不管这句话里面的意思是哪种,其主要的意思就是,如果他们守不住江东,就保住孙策和孙权一家老小,总比在江东丢了性命要紧。下面再说,为什么孙策把兵马给了孙权。
  按中国历史以来的继承制度,君王去世自然会把地位和财产留给自己的亲生儿子,这是血缘关系的必然结果。但有些时候会出现一些意外,比如亲生儿子能力不行,这时候留给同姓宗亲也是不错的,至少肉都烂在自家锅里。
  但我们要假设一个事实,就是孙策在二十六岁遇刺,孙权刚满十八,此刻的孙绍年纪肯定比孙权小。一个十八岁的成年人都镇不住局面,让孙绍这样的小屁孩去统领大局,怎么想都知道不行。
  而孙策最满意的张昭,可以辅助孙绍,但张昭一不姓孙,而没军功背景,估计让他辅政,孙辅就第一个不服气,到时候孙绍和张昭根本没法带队。
  所以,如果孙策让儿子继承王位,那么就会出现各路势力见少主年幼,乘虚而入,然后分割权力这块蛋糕,而少主就会消失在历史上。最糟糕的结局可能还会是,孙策这一脉就此绝种。
  因此,作为一个头脑清醒的君王,他必定不会让自己的儿子去冒着这个险。他会让儿子放弃王位,然后远离政治,只要自己不乱挑事,起码性命无忧。最后找个安定的地方娶妻生子,为孙策一脉开枝散叶,这是一个正常的父亲做的最好的选择。
  而孙权虽然在军事和人品上不怎么样,但其政治手段还是很靠谱的,孙策也没有看走眼。孙权接手权力后,渡过了哥哥身死后的政治危机,把江东发展壮大,成为三国最强势力之一。
  三国时期成鼎足之势的三大势力中,东吴可谓是最没有存在感的政权了。它割据江东后,便依靠着长江天险一直固守不出,仅有的几次较大规模军事行动也以草草收场告终。
  于是,人们在感叹东吴的不思进取时,常常会指责只擅长治国理政的孙权,而怀念曾经南征北战、开疆拓土,一手打下江东基业的"小霸王"孙策。
  如果江东孙家是"兵圣"孙武后人的传说属实的话,那么或许孙武关于行军打仗的基因全部被孙坚、孙策继承了,而孙权则在治理国家和平衡各方势力等方面有着出众的才能。
  孙策的英年早逝使得原本处于积极拓展态势的东吴只好放弃对外征讨,将精力放在稳定内政上,孙权继位后,他谨慎的态度和复杂的局势拉了江东发展的后腿。那么,孙策为何宁愿传位给自己的弟弟孙权,却也不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呢?
  有的人主张,江东后来一直保持守成的姿态,就是因为其主公孙权过于小心谨慎,如果换一个领导人,那么情况或许会大不相同,比如,孙策临死前若是指定其子继位,江东的结局或许就不是偏安一隅,被轻易攻陷了。但是,孙策之所以不将江东大权交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弟弟孙权,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三。
  其一,孙策逝世时其子年纪尚小,贸然继位难以服众。建安五年(200),曹操与袁绍这两大当时最为强盛的势力在北方的官渡战场对峙,而南方刚刚取得江东的小霸王孙策正意气风发、锐意进取,面对大好局面,孙策整顿军队准备北上偷袭曹军。不过,孙策还没来得及整装完毕,便被前些日所杀的许贡的儿子和门客偷袭受伤。
  因为伤势过重,孙策不久便撒手人寰,而这时,他才年仅二十五岁。
  提到孙策的配偶,相信许多人都会想到倾国倾城的大乔,而孙策纳其为妾,是在建安四年(199)的十二月,这离孙策的去世仅有不到四个月,所以孙策的长子孙绍自然并非是大乔所生。那么,我们哪怕算孙策十六岁就生下了长子孙绍,那孙策去世时其子也只有九岁而已。
  所以说,孙策不将江东交给儿子的第一个原因就是当时长子孙绍还年幼,倘若是他继位,那么朝臣、宗室恐怕是不会对他心服口服的。毕竟,即使是孙权继位之初,朝中都有着"诸将宾客为礼尚简"的现象,当时,只有周瑜"独先尽敬,便执臣节",才使得人们渐渐对孙权尊敬了起来。当时江东刚刚平定,孙策自然会让更能服众的孙权继位。
  第二个原因,便是孙权本人十分争气,有着不错的能力。
  孙策刚刚打下江东时,孙权年仅十五岁,他最初是被派到地方上当县令来磨练自己,在此期间,他展现出了不凡的理政能力,也因此逐渐知名。据《江表传》记载,孙权"性度弘朗,仁而多断,好侠养士,始有知名,侔於父兄矣。每参同计谋,策甚奇之,自以为不及也。"
  也正因为孙权如此优秀,每当孙策带着他参加与众臣众将的聚会时,都会笑着对他说:"此诸君,汝之将也。"言下之意,这些人迟早都是供你差遣的将领。孙策去世后,十八岁的孙权担当起了江东之主的重任,他逐渐在朝野中建立威信,并招贤纳士,为东吴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相比之下,孙策的儿子就有些碌碌无为了。
  因此,在笔者看来,孙策传位于孙权的第二大原因便是孙权确实有着治理好江东的能力,即使他不能让江东一统天下,但也不会是一个将东吴拱手相让的庸主。相比之下,孙策长子孙绍能力并不出众,也没有从小让孙策感到惊叹,基于此,孙策才放心大胆地将大业托付给了孙权。
  原因之三,便是选择家族晚辈中更年长者继位是孙家的传统。江东孙氏的最初奠基人无疑是以勇烈著称的孙坚,他在汉末乱世中靠着勇猛得到了诸侯们的敬重,讨伐董卓时,他也是一马当先,将华雄诛杀。不过,因为起家时势力弱小,他只有投入了四世三公的袁术帐下,后来,袁术派他征讨刘表,他死于暗箭。
  孙坚死后,其子孙策已经十七岁,但其余部还是被交给了年纪更大的侄子孙贲。可见,孙家并非是按照父死子继的规则传位的,当家主去世后,其位一般不是给自己的儿子,而是在年纪更大的同宗子弟中择优传位。
  可见,孙策不传位给儿子,而是给了弟弟孙权,不但有着自己的考虑、也是遵从了家族的惯例。
  孙策不是不想给儿子江山,他有不得已的苦衷,不得不将江山给弟弟孙权。东汉末年,孙策算是天下枭雄中最猛的一位了,年纪轻轻战功卓越,仅用数年时间就横扫江东,奠定了东吴基业。相比而言,曹操和刘备的创业时间就显得非常长了。不过孙策战功卓著,在他死后却传位给了自己的弟弟孙权,没有传位给自己的儿子。
  孙策
  孙策的父亲孙坚,其实也是一个猛人,在东汉末年曾大放异彩,不过由于和荆州刘表作战失利,孙坚死于战场,孙家失去主心骨,开始走向了衰退。孙坚去世时,孙策不过十六岁左右,虽然他的岁数不算小了,但很明显,这种年纪的孙策还不足以压服众将。所以孙策在守孝期过后,还是选择了投靠袁术。
  孙策军事能力颇强,在袁术手下屡立战功,但袁术这个人赏罚不明,没有给予孙策相应的奖赏,逼得孙策暗下决心,脱离袁术,率军攻向江东。孙策脱离袁术后,犹如龙入大海,一发不可收拾,很快就平定了江东各大势力,奠定了自己超强的地位。而且孙策这人,战略眼光也是非常的高,他想的不仅仅偏安一隅,在拿下江东后,孙策积极谋划北伐,进攻曹操,劫持汉献帝,想要效仿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实从孙策的这个谋划,就能够看到他在战略思想上多么的可怕,相比于后一批的东吴君臣,孙策可谓是高明得多了。
  孙策之强,令天下人震惊,以至于大家都称孙策为江东小霸王,拿他和项羽相比。不过孙策也确实像项羽一样,最终昙花一现,死于许贡门客之手,大业未竟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事实上,孙策不死,天下必将大变!东汉末年的天下也必将更加绚烂多彩!孙策之死,令人遗憾,不过更令人疑惑的是孙策死后,江东的权力交接!
  孙策死后,江东大权被交给了他的弟弟孙权,而并不是儿子孙绍,这是为何呢?
  对于孙策的临终安排,很多人颇为疑惑,甚至还有人认为孙策之死,乃是孙权所为,因为整件事情的最大受益者就是孙权。不过这种说法早已经被反驳,当时的东吴基业还不稳固,孙权不可能干这种事情。至于说孙策为啥把权力交给孙权而不是自己的儿子,原因很明显。
  一、孙策儿子太小
  自古以来,无论是皇帝还是诸侯,只要当权者身死,那接下来的权力交接都是一场腥风血雨。如果继承者已经成年,且拥有一定的实力,那么他接替权力就会相对比较顺利,而若是权力继承人比较弱小,那么这个继承人很可能被架空,大权被别人拿走了,继承人甚至有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整个东汉,之所以没过多少年就天下大乱,其实和继承人太过年幼有很大的关系!正是因为东汉王朝的继承人太过年幼,导致大权旁落,最终引得天下大乱。所以说,孙策看到这些前车之鉴,是根本不敢把继承权交给儿子的。
  当时的孙策,也只不过是二十多岁,他的儿子最多只有几岁,连10岁都不到,这种情况,怎么可能掌握大权,控制手底下那批骄兵悍将?孙策若是把权力给了自己的儿子,那其实是害了自己的儿子,甚至祸及整个家族!
  二、孙权颇有才能
  相比于孙策的儿子孙绍,弟弟孙权年纪更大,快要到二十岁了,完全可以震慑住手下那批人。除此之外,孙权本身也比较有才能!当时的孙策,猛打猛冲,得罪了许多江东士族,倒是孙权和这些士族关系不错。连孙策自己都曾说,打天下孙权不如他,但是守天下,他是不如孙权的。
  孙策一死,之前被他打压江东豪族士家,必定群起反抗,没有孙策的统领指挥,孙家不一定能够硬刚过去。这个时候就只能使用怀柔的方法,而整个孙家就只有孙权比较会搞关系、搞权谋,所以说把权力交给孙权是比较合适的,至少他可以尽可能守住江东基业!
  事实上,孙权也确实比较出色,当孙策去世后,江东众多豪族不再听从孙家的命令,江东面临四分五裂的处境,结果在孙权的一番运筹帷幄之下,江东被成功平定,东吴成功建立。虽然很多人诟病孙权军事能力不行,但不得不承认,就权谋这块来说,孙权还是比较厉害的!
  结语
  综合来看,孙策在临死前不把权力交给儿子,却给了自己的弟弟孙权,其实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儿子孙绍太小,根本不足以掌控大权,二是孙权才能不错,能够帮助孙家成功的掌控江东,守住基业!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
  汉末三国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涌现出无数的英雄。要想了解三国,不能简单的从曹丕称帝开始,而是最起码从董卓进京开始。由于天下战乱纷争,有野心的政客,军阀,各路豪杰,他们纷纷登台亮相,扮演着自己的主场。为了讨伐董卓,关东有十几路诸侯,他们组建了反董卓联盟,目标就是赶走董卓,并且形成了袁绍,袁术两大势力。曹操当时属于袁绍集团的人,而孙坚属于袁术集团的人。孙坚被认为是十几路诸侯之中战斗力最强的一路,可以与吕布的并州铁骑正面对抗而胜之。如果不出意外,孙坚的成就必然超过曹操。可惜,孙坚后来36岁就中了黄祖的埋伏,被冷箭射杀。孙策是孙坚的儿子,17岁就自领一军,在江东发展的顺风顺水。可是,孙坚的命运和他父亲孙坚一样,年纪轻轻就去世了。孙策去世的时候,他已经平定了整个江东,名副其实的霸主。
  那么,孙策为什么没有把位子传给儿子,而是给了弟弟孙权呢?这是因为形势所逼。虽然孙家已经打下了江东,但统治基础非常不牢靠,如果让自己的不足10岁的儿子上位,肯定驾驭不了复杂的局面。此外,周瑜,程普,黄盖这些老将,他们会心甘情愿的听一个小孩子发号施令吗?在当时的局面下,兄终弟继是一个最好的选择。孙权这个人,记载说他上身长,下身短,据说这是英雄人物的特征。孙权结交豪杰,雅量恢宏,在江东很有一些名望,而且孙策和周瑜是连襟关系(分别娶了大小乔)。周瑜在江东拥有的名望,不在孙家之下,如果周瑜支持连襟孙权,则孙权可以加强统治基础。
  所以,孙策选择了弟弟孙权做继承人,主要的原因还是他的儿子当时年纪太小了,根本无法统领江东,这个时候兄终弟及是最佳选择。这和赵匡胤的情况是不一样的,赵匡胤去世时,他的儿子赵德昭已经二十多岁了,所以史学界是很赞成赵光义弑兄的观点,如果赵光义不篡位,那么皇位就轮不到他了。至于赵光义所谓的"金匮之盟"很可能是赵光义本人虚构的。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斩颜良,诛文丑,温酒斩华雄,这些都是关二爷家喻户晓的丰功伟绩。其实在正史上,颜良确实是死在关二爷手上,文丑却是葬生在曹操的乱军之中,而华雄的人头其实是被孙孙摘下的,只不过没有人为他温酒而已。
  江东孙氏虽传是春秋时期军事家孙武的后人,但到了东汉末年,孙家已然没落,孙坚只是县里的一个小吏。正所谓时势造英雄,在平定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战斗中,孙坚一刀一枪为自己换来了长沙太守、乌程侯和破虏将军的名位。
  虎父无犬子,老子英雄儿好汉,这话是没错的。孙坚能打能杀,而且敢打敢杀,是讨董联军中最敢打最卖力气的一位。他的儿子中,长子孙策、次子孙权同样不凡。
  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对孙权爱不释手,另一大佬袁术也常感叹,我要是有一个像孙策这样的儿子就好了。曹操虽然对孙策不感冒,但也对其忌惮三分,这小子太疯,最好不要与他正面硬杠,这是曹操的心里话。
  公元二百年,曹操正在官渡与袁绍死磕。为了防止淮南袁术和荆州刘表在背后捅刀子,加之当时孙策对朝廷还算客气,于是曹操抓紧给孙策加官进爵,还与孙家互相联姻,结成孙曹联盟,牵制袁刘,以便自己腾出手来专门对付袁绍。
  正当袁绍曹操在官渡决战,淮南袁术着急称帝,荆州刘表高谈阔论,皇叔刘备四处奔走,汉中张鲁传教布道,西凉马超厉兵秣马之时,江东孙家却出了大事!
  这一年孙策已经平定江东,意气风发,风光无限。有一日孙策骑着自己的玛莎拉蒂,油门大马力足,将随行的一众 QQ 夏利桑塔纳甩在身后,不想碰到仇人许贡家的三个门客,面部中箭,不久去世。
  这一年孙策虽然只有 25 岁,但已然是江东的顶梁柱,主心骨和精神领袖。顶梁柱倒了,江东基业的接力棒该交给谁?这就成了一个大问题。
  父死子继,这是规矩,也是惯例,不过规矩和惯例总是被用来打破的!孙策没有传位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位给了弟弟孙权,也就是后来吴国的开国皇帝吴大帝,当然这是 29 年之后的事情了。
  孙策有儿子吗?当然有,孙绍,他还有孙子,孙奉。只不过根据孙策当时 25 岁的年纪,他的儿子显然年纪不会太大,对于孙家在江东刚刚站稳脚跟的局面而言,立一个年纪较大的人作为接班人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此时的孙权虽然只有 18 岁,但显然比自己的儿子要更好一些。
  700 多年后的赵匡胤,同样将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弟弟宋太宗赵光义。在那个走马灯换皇帝的五代时期,谁也说不准北宋会不会成为继梁唐晋汉周之后的第 6 代。只不过,赵匡胤显然是被迫传位,孙策却是主动选择。
  孙策和孙权虽为亲兄弟,性格却截然不同。孙策性情豁达,英勇善战,身先士卒,有霸王项羽的遗风。孙权则沉稳持重,深谋远虑,不乏越王勾践的影子。
  孙策起家之时,在征战江东的过程中,杀伐果断,对当地的世家大族自然有所波及。平定江东之后,如何笼络安抚当地的世家大族,稳固孙家的统治基础就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而沉稳老练的孙权,显然更符合这种政治诉求。
  东晋时期,衣冠南渡,司马家要在江南立足,既要依靠北方士族的支持,更要笼络南方当地的世家大族。这是司马家对孙家统治江南政策的一种借鉴,显然,这二者都成功了。
  (陆逊)
  孙策遇刺本来就迷雾重重,这些刺客到底受谁指使?幕后主谋是谁?即便是许共贡门客,许贡作为地头蛇,本来就是江南世家大族的代表,许贡门客刺杀孙策,也是当地世家大族对孙家不满的一种表现。
  孙权在处理兄长遇刺一案时,并没有追根溯源,穷追猛打,而是适时而止。这正是孙权与孙策的不同,也是孙权政治智慧的一种体现。毕竟拔出萝卜带出泥,这是对江南世家大族的一种示好,一种姿态和一种妥协。
  各退一步,以和为贵,当权者孙家既然都做出了这种姿态,江南的世家大族也心知肚明,彼此合作才能利益最大化。后来周瑜力抗曹操,鲁肃主张联蜀,陆逊大败刘备,这都是当地世家大族的代表人物,对孙吴政权表忠心的行为和体现。
  公元 229 年,孙权称帝,是为吴大帝,追谥孙坚为武烈皇帝,庙号始祖。长兄孙策为长沙桓王,因父亲曾任长沙太守,这是对孙策功绩的一种最高肯定。
  汉室曾封孙策为吴侯,当孙权建国号为吴后,孙策后人由吴侯改封上虞侯,这是孙权对孙策一脉的一种节制。
  对孙策的高度肯定,对孙策后人的隐形打压,这是孙权的高超权谋。权力呀,终归是一种优于兄弟,胜于亲情,至高无上的东西!

邓小平在太行山的艰苦岁月编者按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黄河新闻网与中共山西省委党史研究院联合推出山西党史系列专题,和广大网友共同回顾那段波澜壮阔的光荣岁月。1937年7月,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狂混江龙李俊出海建立的国家,真实历史上究竟是否存在?历史上不可能存在,宋江起义36名主要人物根本没有李俊,没有李俊这个人物还能建立国家吗?水泊梁山败亡后,作者续写这部小说,其目的大概是满足人们的愿望吧!暹罗兵大战女真兵,这波历史可够开设一个有关抗美援朝时期人物的专题网站,收录的历史人物不包括哪个人?某历史兴趣小组开设一个有关抗美援朝时期人物的专题网站,收录的历史人物不包括哪个人?这道题目出自青年大学习第十一季第九期课后作业,这道题目的正确答案选什么呢?一起来看看吧。题目某历史贺龙两把菜刀闹革命,长征路上创奇迹,袍哥会走出来的开国元帅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和领导者之一,他大公无私,刚正不阿,把毕生的精力和心血都奉献给了党和人民。毛主席曾评价他带领的长征队伍是了不起的奇迹巴巴万加预言,2037年欧洲会被伊斯兰国占领,会成真吗?巴巴万加的全部预言,其准确度高达85(1)巴巴万加预测,美国第44届总统选举将产生第一位和最后一位黑人总统。他将在美国经济崩溃时下台,然后第45任总统虽然想要力挽狂澜,但是反而却推天下第一的李元霸,锤死宇文成都,为何唯独害怕罗士信?隋朝末年,中华大地硝烟弥漫,各地反王揭竿而起,都因隋炀帝无道所致。隋炀帝祸乱天下,杀害父兄,宠信奸佞,民不聊生。所以很多英雄好汉都竖起反隋旗帜,天下大乱愈演愈烈。大隋天下风雨飘摇,美国独立那一年,乾隆皇帝在做什么?或许难以想象,日本任天堂公司是光绪年间成立的,德国西门子公司诞生于道光年间,而美国之父乔治华盛顿,与乾隆帝弘历是同一个时代的人物。公元1776年,美利坚在北美诞生,这一年是清乾隆四10万志愿军被包围,彭德怀焦急不安,为何主席让他放弃救援?中国有句老话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很多军事家,他们在自己的军事生涯里面,深谙这句话的精髓,在变幻多端的战场上,用自己的运筹帷幄,扭转战局,取得了不朽之功。1951年4钱学森当选科协主席的曲折经历中央首长曾找他谈话1911年12月11日,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出生了。他的一生是贡献给航空航天事业的一生,青年时期在祖国接受教育,之后赴美留学。新中国成立后,钱学森携家眷千辛万苦回到了祖国的怀抱,继续1974年,毛主席最后一次回湖南对于毛泽东而言,湖南这个地方所包含的情感是非常深厚绵长的。从幼年到青年,毛泽东在湖南读书求学革命,曾经在湘地留下了太多的回忆。对于湖南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毛泽东都非常熟悉,在心头居为何守江必守淮,淮安对南京意味着什么?守江必守淮,这句话是经过实践检验,有大量历史证明的,但凡割据江南的势力无不重视淮河防线。淮河与长江为唇齿关系,单靠长江防线是防不住北方势力南下的,如果没有淮河防线,江南的都城南京(
越南第一夫人陈丽春,一手好牌打稀烂,漂亮却狠辣,结局客死他乡在世界的近代史中,我们能看到许多国家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沦落为西方列强殖民地的命运。在几十年前,我们的祖国也曾遭到侵犯,而我们的邻居之一越南,在此之前就早已成为了法国的殖民地。在法越南那么多华人,为什么却不亲华?越南人并不亲近中国,甚至屡屡举行反华示威活动。越南,自古以来就是华人华侨聚集的国家。越南的统治者辛苦了。他们控制言论,编造历史故事,诋毁中国,成功地建立了越南的民族自豪感。现在,越朝鲜等藩属国主要向大清国进贡什么?关于中国古代外交制度,以前哈佛大学教授费正清所提出的朝贡体制影响最为深刻,得到了广泛的认同。所谓朝贡,也就是属国派遣使节向中国天子朝觐和献上贡物。今天,我们的主题就是清时期的属国贡朝鲜战争陈赓搞战术革新,坑道修了1290公里,为何位居邓华之下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武装干涉朝鲜内政。战火一路烧到了鸭绿江边,严重威胁到了新中国的国家安全。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中国政府应朝鲜当局的请求,组建中国人征西凉的薛家军中最强二十五员战将是哪些人物?他们的结局如何?薛家军征西凉的故事,集结了很多传奇的英雄人物,薛应龙在玉屏山认义母界牌关两大虎将相斗群雄奋战寒江关薛家军大破金光阵,沿途留下了很多经典的故事。二十五位传奇人物延续了秦英罗章等众多隋红四方面军人物志之林育英朱德张国焘徐向前和陈昌浩徐向前陈昌浩关于西路军行动方向致中央的请示电报(一九三六年十一月十七日八时)洛甫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张国焘丁(一)现九军主力在古浪,一部红凉山,五军在大靖土门,三十军在凉州附近,直指大读史悟道资治通鉴里那些神一般的人物一。军神吴起是如何败于竖子之手的资治通鉴周安王姬骄十五年(公元前387年)久之,魏相公叔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公叔之仆曰起易去也。起为人刚劲自喜,子先言于君曰吴起,贤人也,而君之国小,岳飞帐下的五十员战将都是哪些人物?岳家军众将的结局到底如何?令金军心惊胆寒的岳家军,凭借着岳飞的威望与凝聚力,军中聚集了众多的英雄。在说岳全传中,在他的帐下先后出现了五十位最为出色的战将,从枪挑铁滑车的高宠,到梁山后人阮良,从归宋的陆文龙到水浒传开章人物高俅怎样成为北宋徽宗时的风云人物?高俅在历史上也算一个名人,不说家喻户晓人尽皆知,但也是读过点历史故事,知道点历史典故的人都听说过这号人物。虽然说好人有好报,恶人有恶报,但高俅的发迹史缺偏偏证明了这句话不是绝对的。俄乌风云记俄罗斯二号权势人物国防部长谢尔盖绍伊古在俄罗斯,普京大帝是当之无愧的一号人物俄罗斯的带头大哥。那俄罗斯的二号人物呢?笔者以为非国防部长谢尔盖绍伊古莫属!俄军政两界权势人物绍伊古但是,这位二号人物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在俄的志愿军为啥可以熟练使用美式枪械?早在开战前就很熟悉2021年9月30日,备受瞩目的抗美援朝题材影片长津湖登陆国庆档。这部耗资13亿的战争钜制,将71年前志愿军在长津湖的冰天雪地中痛击美军的艰难战斗和光辉胜利呈现在全国观众眼前。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