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封建王朝活跃的最后一个时期,随着晚清的没落,持续几千年的封建王朝历史就此消亡。当然,虽然晚清朝廷腐败不堪,但也有几位力挽狂澜的大臣做出了努力,他们的付出也为中国留下了复苏的种子,为中国的近代发展贡献出了一份力量。 而在这些大臣中,最具口碑以及代表性的可能就是曾国潘了,他被誉为晚清史上的"救世主",似"完人"般无可挑剔。可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然而世界上并没有完美无暇之人,曾国藩虽然大是大非通透豁达,但也称不上"完人"。当年的一份英国报纸,就揭露了他不为人知的残暴一面。今天咱们就一同聊一聊 军事改革 清朝最早入关时,也是一支强盛的游牧民族,军队作战能力惊人。然而随着近百年的"养尊处优",在加上朝廷腐败,导致军队的战斗力远不如前,甚至出现了吃空饷的状况。军队乃国家强盛之本,清朝的军队如此涣散,又怎么可能对抗强盛的列强侵略者呢?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曾国潘对军队进行了一番大刀阔斧的改革,首先就是改变清朝的征兵模式。清朝一直采用的都是世兵制度,后来因为军队的腐败,士兵人选多是由钱财所决定,只要能够贿赂军中官员,就能混个一官半职,然后拿着朝廷的津贴大肆挥霍玩乐,那段时间抽大烟赌钱的士兵是一抓一大把。 这些人完全就是"占着茅坑不拉屎",一点战斗力都没有,致使清军即使人数充足,也像块豆腐一样,一撞就倒。曾国潘认为,想要迅速提升清军的战斗力,就要从根源的招兵处入手,不应该再招募那些游手好闲的城市民众,而是应该到乡下去招募一些农村出身的壮士。 曾国潘组建湘军时,采用的就是这种征兵模式,从将官到士兵,没有一个是原有军队体制中的人物,都是他自己招募的人才。 农村汉子可能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也不会读书认字,但他们却有强健的体魄和高度的服从性,不像城市兵那么偷奸耍滑,贪生怕死,是作战的一把好手。这支部队在镇压太平天国的暴乱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除此之外,曾国潘还组织创建了清朝的第一支海军部队,为清朝补上了海上作战的短板。如果不是后期海军内部也开始腐败,也许清朝的甲午战争就不会输的一败涂地。 外交与教育 晚清时期,国力已经步入了不可挽回的衰败状态,被任意欺凌。列强甚至直接把圆明园当成了"提款机",清政府根本无力阻止。虽然局面已经如此糟糕,曾国潘依然认为如果改变外交手段,仍有喘息的机会。在曾国潘看来,应该采取"内外同治"的原则,对外求和,在实力不足的情况下争取机会,对内积极推广改革,让清朝也能赶上西方列强那样的军事水平以及工业技术。 按照当时的形式来说,曾国潘的决策是极为正确的,如果真的能够做到"内外同治",即使是在为了争取国内发展机会和时间的前提下割地赔款,也不失为一种周旋的方法。可惜曾国潘并不是皇帝,上面有一位骄奢淫逸的慈禧太后压着,身边有一群贪污腐败的官员虎视眈眈,导致最终没能实现这个伟大的计划,也没能挽救清朝的灭亡。虽然在外交改革上,曾国潘屡屡受阻,但在改革教育这方面,却取得了不小的成就。比如说新式学堂的开办、公费留学的诞生等等。其中新式学堂与公费留学是曾国潘为近代中国发展做出的最大的贡献。 人无完人 除了上述的这些,曾国潘对晚清以及近代的历史贡献还有很多很多,确实称的上是晚清时期最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但要说他是个"完美"的人,却也有些言过其实了。在当时的《华北先驱报》与《印度泰晤士报》这两份权威西方报纸中都刊登了一个来过清朝的英国人的采访报道。这个英国人在报道中描述了自己在清朝南京城中看到的所见所闻。而在这两份报纸中,就记录着曾国潘不为人知的"暴虐一面"。 太平天国崛起于清朝晚期,虽然也属于农民起义,但当时清朝最大的敌人是西方列强,实在没有精力着重镇压国内叛乱,这就导致太平天国发展的越来有壮大,甚至后来还定了都城。等到清廷终于有精力收拾这群叛乱者的时候,他们已经极具规模了,这就导致清军在前期的对抗中常常处于下风。幸而曾国潘组建了湘军,才有了正面对抗之力。 就在这时,由于长时间的统治,太平天国内部也出现了腐败分裂的情况,曾国潘迅速抓住了战机,一举攻下了安庆城。安庆城对太平天国极为重要,拿下了这里,就几乎攻下了太平天国的一半。 但让人万万没想到的是,就在湘军进城后不久,曾国潘就下达了屠城的命令,不管是太平天国的降兵,还是普通的民众都死于湘军的屠刀之下。而这仅仅只是开始,一月之后,湘军再次攻破了太平天国的"都城"南京,再次开启了惨无人道的杀戮模式。 前面提到的那个受到采访的英国人,当时就在南京城中生活,亲眼看见了湘军是如此残忍屠杀的。怀孕的妇女被湘军用刀活活抛开,将婴儿取出。甚至连儿童与老人他们也不曾放过。所到之处,几乎全家灭绝。这还只是普通民众的待遇,若是太平天国的兵将,下场会更加惨烈一些。他们会被绑在架子上,然后被湘军一刀刀的将肉割下来,在万分痛苦中惊惧着死去。那段时间的南京城,就仿佛人间炼狱一般,而这些都是在曾国潘这位"完人"的授意下完成的。谁能够想到,这样一位德才兼备的领导者,改革家,竟然是如此可怕的魔鬼。 结语: 如果不是这份外国的报纸,相信世人至今都不知道曾国潘还有如此丧心病狂的一面。谁也不知道他为何会下达如此可怕的命令,但不管为了什么理由,都不应该采用如此血腥可怕的方式。 正所谓,一念天堂,一念地狱,曾国潘或许在治国上有所建树,但这些都不能磨灭他冷漠狠辣的本质。不管他再说多少仁义道德,都洗不清他手上沾满的鲜血。对于曾国藩您又是如何评价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