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为什么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汪精卫会变成汉奸?

  前些年还有些许为汪精卫洗白的言论,这几年来几乎已经形成一面倒的态度,但是我想说的是,汪精卫最终叛变革命,投敌叛国,实际上有着深层次的原因,现在的我们不应该一味的去谩骂,而是更多的去分析,汪精卫为何会走上这条不光彩的路。
  要知道,汪精卫早先曾是反清革命斗士,是孙中山先生的左膀右臂,也是多少革命党人的革命偶像。他的一句"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也曾激励不少革命党人奋勇直前,然而这样的人,最后却走上了背叛革命,投敌卖国的道路,实在是让人心痛。
  汪精卫是晚清少有的知识分子,1902年在广州府试中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秀才,又是清王朝早期到日本学习东洋文化的年轻人,完全是学贯中西,是当时中国最根正苗红的储备人才。
  在孙中山组建同盟会的时候,汪精卫成为孙中山先生的左膀右臂,尤其是在与当时改良派的论战中,更是以笔为枪,将很多改良派的老顽固抨击得捶胸顿足,引发极大的革命思潮。
  当时看好汪精卫的人很多,由于年轻又长得帅,在南洋进行革命宣传活动时,直接迷倒了南洋富商千金陈璧君,让陈璧君欲罢不能,差点把家底卖了拿出来支援汪精卫去革命。
  汪精卫在孙中山的带领下,组织了很多起革命活动,但是都以失败告终,当时就有改良派抨击革命党是拿青年人的鲜血做无谓的牺牲,并且讽刺孙中山、汪精卫之流是"远距离革命军",都是贪生怕死之辈。
  革命活动在多次失败后,也一度陷入低谷,很多革命派的骨干人员对革命前途也不抱有希望。在这样的情况下,汪精卫决定亲自下场,用实际行动打破这些谣言。
  汪精卫当时也是年轻,做事情喜欢走极端,他认为要做就做一票大的,直接暗杀清廷最有影响力的大臣,也就是摄政王载沣。虽然说汪精卫的勇气是可嘉的,行为也是极端的,但是毕竟还是年轻,没有暗杀经验,出师未捷就被清廷给抓个正着。
  汪精卫被抓后,本以为难逃一死,因此在狱中写下"慷慨歌燕市,从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当汪精卫的诗被人带出后,全国革命党人得知了汪精卫的事迹,争相传诵这首诗,汪精卫也成为全国革命的偶像人物。
  如果汪精卫此时被清廷处决,他身后的名声应该不输于宋教仁。
  幸运的是,当时清廷为了拉拢革命党人,缓和与革命派的矛盾,并没有杀掉汪精卫,反而在武昌起义后不久,作为政治筹码将汪精卫放了出来。
  但是不幸的是,汪精卫的心态却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从以前年轻气盛的革命豪杰,转变成一个患得患失的政治投机分子。
  对于自己为何会死里逃生,按照汪精卫自己的解释,不是革命活动取得的成绩,反而是清廷高官的不杀之恩,他曾经说"救我命的是肃亲王,我每当回忆这个时候的事,总想到清朝末期的伟大政治家。"
  这个肃亲王是一个多么大的政治家呢?肃亲王善耆大家可能感觉陌生,但是大汉奸川岛芳子大家应该都是十分了解的,善耆就是川岛芳子的父亲,在清朝灭亡后,善耆将川岛芳子送到日本培养,希望能够借助日本人的力量,帮助清朝复国。
  可以说,善耆的思想肯定是对汪精卫最后走向叛国投敌起到了深刻的影响,从这里也能够看出汪精卫的内心思想并不强大,对革命也丧失热情。
  武昌起义爆发后,汪精卫出狱,却并没有积极投身革命,而是呼吁双方停战,并且代表清廷参与南北和谈,推举袁世凯为大总统。在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之后,孙中山组织"二次革命",汪精卫也没有全身心的投入其中。
  一直到1917年,袁世凯去世后,汪精卫才重新回归革命队伍。
  可以说,二十多年后,汪精卫做了汉奸,主要还是在这次暗杀行动中,患上了失败主义的悲观病,对事物的发展,丧失了那种革命之初的锐气。
  在全面抗战爆发后,汪精卫认为面对强大的日本,中国必输,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妥协。抗战悲观论在当时的很多知识分子中流行甚广,荼毒甚深,汪精卫从本质上来说,也算一个知识分子,当时有人评价汪精卫"书生难成大事",也正是因为这样。
  相比于做事的恒心与耐力,汪精卫完全不如国民党的后起之秀,蒋介石。
  如果汪精卫在出狱之后,能够一贯保持革命排头兵的姿态,其在国民党内的影响力绝对仅次于孙中山。
  汪精卫的所作所为,实在是有些辜负革命党人的期望,仗着早先的资历,以及孙中山的器重,汪精卫才得以成为国民党内的三巨头,与胡汉民、廖仲恺分庭抗礼。尤其1925年孙中山去世的时候,只有汪精卫在身边,让汪精卫能够以继承孙中山先生衣钵的身份在党内竞争。
  但是这种优势并不是很明显,不久竟然被政治军人蒋介石给取代,汪精卫不得不出走法国。
  汪精卫与蒋介石的竞争,颇有一些"既生汪,何生蒋"的意味,在此后的政治斗争中,两人虽有合作,但是大多以斗争为主线路,但是在斗争中,汪精卫始终处于蒋介石的打压之下,最后叛变也实属是因为在国民党内的地位被边缘化。
  当然,汪精卫能够走出一条这样上面华丽,后面悲壮的路线,主要原因还是娶妻不贤造成的。
  前面说南洋富商千金陈璧君,对汪精卫穷追猛打,本来一直没有成功,可汪精卫暗杀载沣被俘之后,身体被清廷俘获了,芳心却被陈璧君俘获了,在狱中的汪精卫对未来丧失了信心,很颓废,是陈璧君在一旁打气,并且设法营救,最终感动了汪精卫。
  但是陈璧君可不是什么善男信女,是一个很有主见的人,汪精卫出狱后,事事都要听从陈璧君的安排,汪精卫的惧内成为当时官场的笑话。
  针对这一点,汪精卫解释说,"陈璧君不但是我的妻子,而且是老同盟会员,许多事在我没有考虑她的意见之前是很难做出重大决定的。"
  他们的朋友陈公博就曾评价过二人的关系"汪先生没有璧君不能成事,没有璧君亦不致败事"。
  在最后汪精卫叛变的心理变化上,陈璧君是起了不少作用的,陈璧君一介女流之辈,为追帅哥而参加革命,缺乏大局观,虽然刚强,却用错了地方。
  所以,汪精卫投敌,究其根本原因,还是缺乏一颗强大的内心,容易被人牵着走。
  汪精卫出身于书香门第,好诗文,早年留学日本,受革命思想影响加入了同盟会,在孙中山领导下,和许多热血青年一样,志在推翻满清的腐朽统治。1910年因刺杀摄政王载沣被捕入狱,被判终身监禁,身在囹圄,心向革命。期间所赋之诗:"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一时间传遍大江南北,由此汪精卫名声在外,加之本人英俊脱俗很快便成为当时众多先进青年的偶像。
  在汪精卫的众多的崇拜者中,陈璧君是最执着的一个。为了营救狱中汪精卫,又是托人,又是筹钱,奔走不停,最终在辛亥革命后不久,被袁世凯释放。汪精卫是重情之人,出于感恩娶了陈璧君为妻子。
  出狱后,汪精卫积极协助孙中山的革命工作,并参加了"护法运动"。由于汪精卫卓越的组织才能和坚定的革命信仰,孙中山在北伐的时候就曾想要把总理的位置让给他,因此,汪精卫在国民党内的影响是仅次于孙中山的二号"首长"。
  但是随着蒋介石在国民党内地位的上升,汪精卫的影响力因此受到削弱。由于中山舰事件,被迫辞职出国,在他出国期间,国民政府的最高权力悄然无息的转移到蒋介石的手中。
  1927年4月,汪精卫回国不久,蒋介石出于政治需要,利用汪精卫在党内的威信,名义上仍以他为国民政府主席,但没有实权,从此,二人面和心不和,明争暗斗,但在反共立场上却是一致的。汪精卫一度声明坚持国共合作,并以拥护三大政策的"左派"和中山先生的信徒面目面对舆论,笼络众多共产党代表与国民党左派人士,然而,为了追逐更大权利,却与蒋介石沆瀣一气,在武汉发动了"七、一五政变",屠杀共产党人,至此,汪精卫所为完全脱离了初心,开始转向与信仰为敌的深渊。
  热衷于权力固然是汪精卫脱变的一个原因,但他每迈出的一步,跟妻子陈璧君的重要影响也是分不开的。针对妻子的作用,汪精卫曾说过,"陈璧君不但是我的妻子,而且是老同盟会员,许多事在我没有考虑她的意见之前是很难做出重大决定的。
  陈璧君是一个政治欲望特别世俗的女人,强烈的权力欲及虚荣心促使她极力鼓动丈夫想尽方法夺取最高权力,甚至可以不择手段,哪怕是挺而走险,也要尽最大努力去获得。
  汪精卫是当时国民党内出了名的"惧内"。在与蒋介石的斗争中,屡屡失败,说明他是个理想重于实际的口号喊得震天响的"革命家"。这种人往往感性多于理性,思想极易被人控制,这不能不说他是惧内的根源所致。在政治上和蒋介石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上,但是他总想说了算,权力这东西一旦曾经拥有,就不想失去;即使失去也会想尽千方百计不择手段地夺回来,显然汪精卫就是这种人,
  政治上屡屡斗不过蒋介石,应当说是汪精卫一生中最大的无奈,也是人生中的转折点。
  "九、一八事变"后,随着日本帝国主义一步步加深的侵华战争,国内外形势再次发生变化,而汪精卫及其幕僚似乎看到了再次上台的希望,于是寄希望与日本人积极合作,借助日本的帮助,扳倒蒋介石,所以"七丶七事变"前后当时的国统区弥漫着亡国论的悲观情绪,就是他们制造的紧张空气。
  淞沪会战的失败导致南京沦陷,举国上下一片悲痛。毕竟老蒋在淞沪会战中几乎把自己的全部家当都砸了进去,70万精锐开赴淞沪战场,最终还是没有顶住日军的进攻,而且损失惨重。此时的汪精卫投靠日本的欲望挡也挡不住了,因为在他眼里中国没救了。
  后来历史证明蒋介石对时局的判断,要远远高于汪精卫。汪精卫正是因为他政治上不坚定、性格上优柔,而带来的信仰坍塌,所以日本人才抓住了他这个致命弱点,答应和他一起逼蒋介石下台,然后撤兵。汪精卫于1940年,公开投敌叛国。当时日本人骗小孩子的鬼话,汪精卫居然相信了,还和日本人签订了《中日新关系调整纲要》。
  当汉奸,总有一大堆冠冕堂皇的理由,什么"曲线救国"、"保存实力,以图再起"等,其实都是骗人的。汉奸不问原因,汪精卫跨过了红线,与民族为敌,注定改变不了汉奸的身份。
  晚清时期,满清政府对内经济凋零,老百姓生活困苦,对外不断割地赔款,丧权辱国,《辛丑条约》签订后,更是退化为洋人的朝廷。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志士仁人投身革命,抛头颅,洒热血,无论是激进的革命或是温和的改良,都是对国家的关注,对民族的关注。
  早年的革命党,由于经验不足,加之派系林立,缺乏统一领导,所以革命手段相对简单粗暴,以刺杀为主。桐城人吴越,曾身裹炸药,自杀式袭击清廷官员。绍兴人徐锡麟,在安庆开枪射杀安徽巡抚。革命的方式略显激进,也有点幼稚,但是这些革命先烈,不顾个人安危,敢于挑战封建皇权,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还是值得赞颂的。
  早年革命慷慨激昂
  汪精卫也是其中之一,早年的革命生涯还是非常慷慨激昂的,他追随孙中山先生,积极投身革命,采用刺杀的方式,指望干掉清朝政府的个别军政要员,达到革命的目的。不过刺杀行动失败后,被捕入狱,判处终生监禁。在狱中起初决心以死报国,赋诗"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一时为人传诵,此后受肃亲王善耆软化,意境为之一变。武昌起义后,由袁世凯开释出狱。
  南北和谈中的汪精卫
  青年成名之后,虽然左右摇摆,但依旧深受孙中山的信任
  出狱之后的汪精卫一方面珍惜人生的又一次绝处逢生,一方面感谢清廷的不杀之恩,一方面依旧追随孙中山积极投身革命事业。任南方民军议和总代表伍廷芳的参赞,暗中秉承袁的意旨,与君主立宪党人杨度等组织国事共济会,鼓吹革命、立宪两派联合拥袁,极力主张孙中山让位袁世凯,实现南北统一。尽管如此,汪精卫依旧追随在孙中山的身后,逐渐成为孙中山心目中的最理想接班人。
  1922年 1923年,孙中山筹备改组中国国民党,汪精卫反对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在1924年1月的国民党"一大"上被孙指定为大会主席团成员之一,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后出任中央宣传部长。冯玉祥北京政变后,邀请孙中山北上共议大事,汪精卫随孙北上入京,任秘书。1925年3月孙中山病危时,汪精卫受命记录遗嘱。孙中山逝世后,汪精卫以拥护三大政策的"左派"和中山先生的信徒面目出现。此后,汪精卫一直以维护国共合作的态度面对舆论,笼络众多共产党代表与国民党左派人士,殊不知,汪精卫其实就是隐藏在革命队伍里的最大投机者。
  政治斗争屡屡输给老蒋,左右摇摆
  政治上屡屡斗不过蒋介石,恐怕是汪精卫一生中最大的无奈,也是人生的转折点。作为孙中山先生心目中的最佳接班者,本是国民政府的最高领导者的汪精卫,因为中山舰事件,被迫辞职出国,在他出国的时间里,北伐战争如火如荼的发展,国民政府的最高权力悄然无息的转移到蒋介石的手中。1927年4月,汪精卫回国之后,蒋介石在南京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一度声明坚持国共合作,与蒋介石进行争斗,不过没过多久,汪精卫反革命的嘴脸彻底暴露。七一五政变后,宁汉合流,汪精卫继续与蒋介石争夺国府的最高领导权,蒋介石以退为进,表面下野,但是实际上一步步成为国民党内的实际最高权力者。汪精卫虽然一度表面上出面国民党要职,支撑大局,但是实际上毫无实际权力。
  误判时局——堕落为汉奸
  30年代之后,随着日本帝国主义一步步开始的侵华战争,国内外形势再次发生变化,而汪精卫及其幕僚似乎看到了再次上台的希望,那就是积极与日本人合作,借助日本的帮助,扳倒老蒋。
  当然了汪精卫并不一定从一开始就铁了心要当汉奸,最初只是积极致力于"中日合作","日中亲善"等。一方面因为当时日本的军事实力确实要明显强于中国,一方面,三十年代的中国依旧四分五裂,没有实现统一。在当时,确实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依靠英美也好,依靠苏联也罢,或是依靠日本的帮助,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因而很多人觉得和日本合作,借助日本的力量让中国发展起来也是一条好的渠道。所以亲日派和投降派是两码事,不能混为一谈。亲日不代表投降日本当汉奸,例如何应钦就是国民党内部有名的亲日派,但是即使是抗战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看到何应钦投敌叛变。
  但是到了七七事变之后,汪精卫投靠日本的欲望就日益挡不住了。特别是淞沪会战失败,南京沦陷之后,举国上下一片悲观情绪。毕竟老蒋在淞沪会战中几乎把自己的全部家当都砸进去了,70万精锐开赴淞沪战场,最终还是没有顶住日军的进攻,而且损失惨重。
  汪精卫对抗日的前景感到十分悲观,认为继续打下去,国民政府败亡只是时间的问题,与其跟着老蒋一起覆灭,不如自己另寻出路,于是乎,他积极宣传对日妥协,与日本媾和。
  显然,蒋介石对时局的判断,要远远高于汪精卫。在三十年代末的中国,苏联面对着日益崛起的德国,西部压力十分巨大,而东边的日本又不时显露出不安的气氛,苏联急需中国来牵制住日本,缓解苏联的压力。若中国积极抗日,苏联就会在物资上给与中国尽可能的帮助,而中国一旦对日妥协,苏联绝逼会像和德国一起瓜分波兰一样,出兵中国的新疆,内蒙,甚至是青海,甘肃,与日本一起瓜分中国。而汪精卫在抗日战争中,幻想着能和日本媾和,然后组织一个新的政府,由他来出面主持大局,实在是荒唐可笑。
  访问日本与东条英机喜笑颜开的汪精卫
  "中日亲善",笑的很开心
  汪精卫接见德意等轴心国使节
  平心而论,哪怕是在40年到41年,德国军队横扫欧洲,占领了大片苏联西部土地,全世界都似乎看不到希望的时候,汪精卫若要叛变,还可以理解为他是在政治上又一次选择投机,选择加入轴心国,来"曲线救国"。但是1938年底就铁了心要出逃叛变了,只能说明其就是想当汉奸。也显示出他对时局的判断水平很差,在民族利益和个人利益的选择上完全错误。
  汪精卫死时的影像资料
  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苏联在与日本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之后,立马就停止了对中国的援助,坐视中国军民与日本的长期斗争。可想而知,当年如果国共两党不是及时拖住了日本,把抗战拖入相持阶段,后果不堪设想。
  汪精卫的的政治生涯可以说摇摆不定,极具争议。早年意气风发,投身革命,更多的估计也是因为年少无知,血气方刚,搞刺杀,逞匹夫之勇。被清廷特赦之后,在革命和立宪之间左右摇摆,一方面支持袁世凯,一方面又追随孙中山,让人难以捉摸。少年成名之后的他被孙中山视为接班人,为名利所累的汪精卫自此一生都在追求成为国府的一把手。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一方面反对共产党加入国民党,一方面又以遵从孙中山的三大政策自居,最终还是举起了反革命的屠刀。政治斗争失势后,投机外国势力,最终甘心出面组织汉奸政权,是其一生无法洗去的污点。
  (相关图片来源于网络,徽南城意头条号,谈历史地理,说人文教育,看社会百态,聊地方发展,喜欢小编文章的朋友,欢迎点赞与关注!)
  汪精卫和张国焘这两个人很像。汪精卫早早加入同盟会,踏上反清救国的道路;张国焘在北大上学时参加了"五四"爱国运动,后参加了中共一大,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两个人在各自党组织内的资历都比较老。后来,汪精卫分裂了国民党,当了卖国贼;张国焘则企图分裂红军,后来叛党。这两人从革命志士到叛徒的转变,主要原因也是相似的,就是嫁接在救国动机上面的权力欲、领袖狂主宰了他们,使他们的人格逐渐扭曲,最终走上不归路。这里根据题目要求,重点说说汪精卫。
  汪精卫是妥妥的帅哥,他出生于1883年,比蒋介石大14岁,比胡汉民小4岁。青年时的汪精卫和大多数革命志士一样,是把生死置之度外的,1910年刺杀清朝的摄政王失败时,他知道自己活不了了,还能写下"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后来侥幸没死,这时的他名满大江南北,却拒绝了别人做官的邀请,到法国去寻求教育救国的途径。
  孙中山很器重汪精卫,1905年的时候他们就认识了,在1920年时孙中山又把汪精卫叫回广州,担任广东教育会会长兼军政府最高顾问,这时他和胡汉民是孙中山的左膀右臂。而蒋介石1910年才跟孙中山见了第一面,直到1922年时在孙中山避难的永丰舰上,取得了孙中山的信任。所以,在国民党内部,汪精卫的资历比蒋介石老很多。孙中山逝世后,汪精卫全票当选了广州国民政府主席。这是他人生转变的开始。
  (胡汉民)
  那种至高无上的权力感觉让汪精卫尝到了甜头,并且像上瘾了一样欲罢不能,于是开始了对战友的排挤和与对手的斗争。第一回合,他利用廖仲恺被刺事件,把脏水泼在了胡汉民的身上,将对他争夺权力威胁最大的胡汉民逼离权力中心。第二回合,他遇上了强劲的对手蒋介石。
  蒋介石制造了"中山舰事件",在打压共产党的同时,没想到顺手赶走了汪精卫,汪精卫是一气之下辞职的,蒋介石没想到自己的对手竟然这样沉不住气。军权在握的蒋介石,在抗日战争爆发的局势下,更是只手遮天,一步跨进国民党权力最核心,成为总裁,汪精卫则是副总裁,而且很快被蒋介石架空。
  汪精卫不仅政治上不成熟、性格上沉不住气,甚至还有些幼稚。日本人抓住了他这个致命弱点,答应和他一起逼蒋介石下台,然后撤兵。这样骗小孩子的鬼话,汪精卫居然相信了,还和日本人签订了《中日新关系调整纲要》,成为真正的卖国贼。
  汪精卫的人生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值得我们深思,什么都没有的时候能够做到"引刀成一快",而真正有了权力以后却甘愿当卖国贼。
  汪的权利欲望太重,汪代表着封建社会后期精英地主阶级,国家民族对他而言无关紧要,自己的利益是一丝不能损害的。
  (汪精卫少年、青年、中年)
  汪精卫的一生,是矛盾的一生,既有"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高光时刻,也有"成立伪政府,做出不少祸国殃民事情"的无耻岁月。
  想当初,汪精卫也是一位革命青年,为何最后落为汉奸,遗臭万年了呢?
  是两个转折点,让汪精卫变化了。还有三个人,影响汪精卫"变坏"了。影响汪精卫思想的两个重要转折点
  纵观汪精卫的一生,有两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让汪精卫的思想出现大的变化,一次是入狱,一次是竞争失利。
  1、汪精卫在狱中,思想开始变化了。
  汪精卫的早期,和孙中山走得很近,深受中山先生的欣赏,此人写得一手好文章,而且全身充满着满满的爱国能量。
  为了彻底让腐朽的清朝快速坠落,汪精卫在1910年2月,和人合作,准备刺杀摄政王载沣。无奈,刺杀失败,汪精卫被抓。
  就在狱中,汪精卫写下了名诗: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这首诗的气魄,意境,简直让人高看汪精卫一眼。当时华夏亿万青年,谁还能比汪精卫更让人敬佩呢?没人。而当时的汪精卫仅仅只有27岁。
  想来,监狱的日子是不好过的,汪精卫吃了不少苦头。在肃亲王善耆的劝导之下,汪精卫的思想竟然变了,那种革命的热情慢慢冷了下来,不再坚定。
  1911年的武昌起义后,在袁世凯的担保下,汪精卫出狱了,人不再那么锋利,话不再那么激进,对孙中山的追随不再那么紧密。汪精卫开始跟着袁世凯混了。
  很明显,汪精卫的信仰崩塌了,思想大转变了。1912年8月后,汪精卫和新婚妻子陈壁君远走法国,远离政治。
  这一段经历,让汪精卫做事不再坚持,从世俗角度看,可以叫成熟了。但从革命事业来看,这是意志不坚定。在战乱年代,此种人迟早会出事。
  2、汪精卫在后期被边缘化后,思想彻底变化。
  1912年,汪精卫因为去了法国,革命事业就此耽误了,那是孙中山等人最艰难的时刻,汪精卫完美错过了。
  后来,孙中山带着人,慢慢将革命事业做大了,看崛起的速度,取代北洋政府指日可待。于是,在孙中山的邀请下,汪精卫1917年又回了中国,开始帮助孙中山。
  对于汪精卫,孙中山从始至终都很欣赏,乃至于,在孙中山去世后,汪精卫接了孙中山的班。只是,汪精卫没有想到的是,蒋介石敢自立门户建立南京政府。更悲催的是,几年下来,他汪精卫竟然竞争不过,哪怕是后来整合了各路军阀发动了中原大战,也没能取得控制权。
  汪精卫败了,蒋介石胜出,汪精卫并非心甘情愿地成了蒋介石麾下人物了,这口气,汪精卫是咽不下的。
  1932年,当汪精卫看到日本人的恶行时,大声呼吁要积极抗日。可他又是一个不敢和日本打仗的人,认为中国和日本的差距太大。
  当日本全面侵华后,汪精卫彻底被边缘化了。他所谓的各种思想和各种抱负再也实现不了了,于是,汪精卫在1938年脱离了国民党政府,先是远遁到了越南,接着,就投降了日本。
  看来,他是要实行所谓的"曲线救国"了,日本人太猛,先当傀儡,等时机成熟再整所谓的完全独立,因此,后来的汪伪政府就建立了。
  建立汪伪政府,汪精卫不仅背叛了祖国和人民,其下面的伪军被日本人利用起来,让"中国人打中国人",就此,无数国人遭殃。汪精卫这样的人,也许,凌迟都不为过。
  看来,书读得太多,会读傻的。汪精卫用自己的行动说明了什么叫"百无一用是书生"。
  一个人可以不革命,可以不爱国,这都没有关系。但是,一旦成了卖国贼,办了祸国殃民的事情,人民再也无法原谅。
  一句话,汪精卫背判祖国,"被边缘化"是一个重要原因,这是个巨大的转折点。看汪精卫的一生,影响最大的有4个人,其中,一人起了正向的作用,3人起了反面作用
  对汪精卫的一生,影响最大的有四个人,其中,仅仅一人起了正向的作用。
  1、孙中山对汪精卫的影响。
  这是汪精卫相当于导师的人物,在汪精卫年轻的时候,在孙中山的影响下加入了同盟会。汪精卫在法国过着潇洒的日子时,又是孙中山再次点燃了汪精卫的革命火焰,邀请他加入了国民党。
  孙中山对汪精卫影响很大,让汪精卫心中有一团火在燃烧。
  孙中山是汪精卫的引路人,可惜,汪精卫的脚步跟不上孙中山,意志也没有孙中山坚定。
  2、肃亲王善耆对汪精卫的影响。
  不得不说,肃亲王是个高人,对狱中的汪精卫做了一些思想工作,让汪精卫的革命热情不再那么高涨。这就相当于,汪精卫的革命之火烧得正旺,肃亲王一瓢凉水过来,竟然把火给熄灭了,这说明,汪精卫的革命意志太不坚定,连肃亲王这样的清朝大佬都能影响。
  3、陈壁君对汪精卫的影响巨大。
  (陈壁军和汪精卫)
  从来没见那个巨富的后代能将生死置之度外,物质的享受,大量的财富,都会让当事人对生命看得更重。
  汪精卫家是商人出身,但不算是巨富。而汪精卫的老婆陈壁君不简单,这个女人是新加坡巨富陈耕基的女儿,那可谓是吃穿不愁,要啥有啥。
  一个有钱的女人,一定能把男人的意志耗个精光,毕竟,"温柔乡,富贵屋"的生活,太让人抽不开身。
  1912年,汪精卫远走法国,就是陈壁君的主意。汪精卫在法国的几年中,孙中山在坚持中获得了更多人的认可,而蒋介石也是积累了大量的人脉。
  1927年9月,第一次宁汉合流发生(南京政府和武汉政府合并),蒋介石下野,汪精卫成了老大,在遇到工作不顺,受到各派指责的时候,汪精卫和陈壁君再次远遁法国,逃避困难。
  就这一次的逃离,让蒋介石很快重新上位,此后,汪精卫再也没有把局面翻转过来,最后铤而走险做了汉奸。
  如果,汪精卫娶的不是巨富的女儿,事情会那么遭吗?汪精卫还会远遁到国外吗?不会。
  4、蒋介石对汪精卫的影响。
  人生最痛苦的就是,曾经不如你的人成了你的大哥,在你头上耀武扬威。
  在汪精卫风光的时候,蒋介石只是个小角色,但架不住此人能混,只要是个能人,蒋介石就要拉着拜把子,做兄弟,十来年下来,蒋介石的兄弟在国民党内数量不少。
  更重要的是,蒋介石大腿抱得好,一是紧紧抱住了孙中山的大腿,二是抱住了宋美龄的美腿。这两人对蒋介石的命运太重要了。
  蒋介石的人脉,在后来的竞争中起了大用。而蒋介石的第四任老婆宋美龄,更是对蒋介石的事业帮了很大的忙。反观汪精卫,看起来不抽不喝不嫖不赌,但老婆陈壁君和宋美龄的差距实在是大。
  一个曾经的小角色蒋介石,在汪精卫头上呼风唤雨,汪精卫终究受不了,最后钻入了日本人的怀抱。
  总而言之,汪精卫在两个重要的转折点思想起了变化,另外,有3个人影响了汪精卫,让汪精卫钻入了日本人的怀抱,做了汉奸。
  对于汉奸我们常常有一个误解,就是汉奸因为怕死才选择叛变的!其实我认为这是我们最大的谬误,如果这个原因成立的话,那就没法解释像汪精卫之流为什么会叛变啦!汉奸之所以叛变完全是出于贪生的考虑!他们不想死,他们放不下眼前的生活,他们贪图荣华富贵与权力!他们都有一个共性,就是极端的自私,为了个人利益可以放弃一切!这一共性,汪精卫也不能幸免于外!早期的革命活动并不能说明其道德水平有多高?李登辉在蒋经国面前点头哈腰,在其死后就立刻变脸,亲手终结了国民党统治,可见其伪装多么高深!同理,汪精卫参加革命的初衷无人知晓,既使真的是一腔热血,也不能为最后的投敌卖国行为开脱罪责啊?所谓的"曲线救国"早就被当时的中国人民批得体无完肤,现在又有人借尸还魂!呜呼哀哉,吾国吾民,何时能醒悟开觉,明辨事非啊?
  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汪精卫被常凯申摆了很多次,基本没有赢过。这个过程中积累了很多怨气,必定有压倒常凯申的想法。
  1925年廖案之前,蓝党主要分为老右派如胡汉民,西山派如谢持。左派廖仲恺、汪精卫、邓演达。偏右派的粤军领袖许崇智,中间派的常凯申(不敢立派也没有资格立派)等。
  1925年8月20日,坚定的左派领导人廖仲恺被暗杀(蓝党的恶劣传统),这里不去讨论谁策划授意刺杀,仅就结果来看,蓝党汪精卫与常凯申获利最大:汪精卫作为广州革命政府主席和军事委员会主席,顺利驱逐最大的竞争者胡汉民。常凯申则吞并许崇智部队,从党务上的中层干部一跃为蓝党核心领导。
  自此,汪精卫开始了短暂的,居于常凯申之上的军政第一人地位。
  伴随1926年3月20日的中山舰事件,常凯申公开右转,获得了极大利益。
  事件爆发后,常凯申命令逮捕CCP,封闭省港罢工委员会,监视苏联代表团,博得了蓝党及全国军阀与财团等右派支持。手中无兵的汪精卫毫无反抗可能,只能寄托希望在苏联与CCP头上,奉命观察事件的苏联人与张国焘,一是被常凯申欺骗,二是被破胆,都以个案为理由要求与常凯申妥协,坚决主张反击常凯申的毛泽东周恩来陈延年等被迫同意。
  获利回吐的常凯申即向苏联保证,事件只是针对个别阴谋暗算自己的苏联顾问季山嘉,自己一如既往拥护联俄联共政策。
  则毫无支持的汪精卫只能黯然辞职,出走国外。这大约是汪精卫仇恨CCP的原因。汪精卫也曾争取黄埔军校
  广州革命政府成立,汪精卫作为政府主席与军事委员会主席,在廖仲恺案件后兼任黄埔军校党代表,并多次到校上班。
  显然,汪精卫在常凯申一年多时间的快速崛起过程中领悟到了枪杆子的重要。
  可惜,黄埔军校此时已经二分,黄埔之母廖仲恺已去,无法支持汪精卫。黄埔之父常凯申获得了多数学生认可,左派学生则围绕在邓演达门下,CCP学生围绕在周恩来名下,学生已经被瓜分干净,谁会与高高在上的国民政府第一人的汪精卫往来?
  事实上,此后愿跟随汪精卫的黄埔学生万中无一。更不会追随叛国。历次惨败
  412之后,汪精卫回国主持武汉国民政府,但他发现,江浙财团等英美系势力已经认同了率先分共的常凯申,无钱无粮的武汉国民政府在内外交困之下也只能分共。
  合流之后的南京政府,显然就是常凯申系列为主,1928年1月常凯申复职,利用强大的黄埔开始构筑蒋氏政权,军队在手,财政在宋,党务在陈,汪精卫只能担任名义上的副总裁副主席外加行政院长。
  1935年11月,汪精卫被刺(传说是常凯申当然替死鬼)后只能辞职,再次出国治疗。就此脱离政坛。
  抗战爆发,汪精卫在不断丢失国土的局面下失去了信心,估计是想:
  我被常凯申压倒了十多年,无非他黄埔在手,反正抗战要输,不如我先投降,还能占据一个先手。
  可惜,全国几乎没有任何军队、地方大员愿跟随汪精卫投降日本,天字第一号汉奸之名是永远洗不掉的:
  初读"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此句之时,也曾为这脍炙人口的诗句而击掌,可当知道此诗系汪精卫所写之后又有些失望。
  汪精卫,终究是负了少年头。
  他之所以会从一个人人称道的"少年英雄"一步一步沦落成为人所唾弃的汉奸,离不开他的经历和能力。
  他的经历,让他无法忍受失败。
  他的能力,让他最终选择堕落。
  诚如"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之言,汪精卫也的确有过如此热血激荡之时。
  1908年光绪和慈禧先后离世之后,慈禧所任命的摄政王载沣成为了清朝的掌舵之人。
  载沣柄权之后,虽然在各方势力的逼迫之下推快了所谓"预备立宪"的发展,可实则却是在拖延时间。
  预备时间之久,让当时之仁人志士所不能接受。
  不过,即便是载沣柄权之后就立刻推行君宪,也一样不可能为革命志士所能容。
  革命志士所为者何?推翻旧时代,建立新时代。
  况且当时清朝也视革命志士如洪水猛兽,恨不得一刀切之,革命志士在国内生存空间可谓是少之又少。
  革命党也因此急于在清朝的打压和迫害之下打开一个突破口,从而继续扩张革命势力以推翻旧时代。
  汪精卫正是在如此形势之下,于1910年带着黄复生、喻培伦等人北上入京谋划行刺摄政王载沣。
  汪精卫等人其实一开始所选择的刺杀目标并非载沣,任何掌权的高官要员皆在他们的目标之内。
  只是后来经过了一番探查和筛选,他们才最终将目标定为了载沣。
  载沣住于醇亲王府,每日入宫处理政务须经过银锭桥,这也让汪精卫等人有了一个埋炸药的绝佳之地。
  此事若成,清朝必然会因为载沣之死而陷入内乱之中,革命党则可趁此良机以燎原之势起而发难。
  此事若败,汪、黄、喻等人或许会因此而丧命,但他们的举动却能够唤醒更多的人,激起更多人的热血。
  只可惜汪精卫等人终究只是心怀一腔热血之书生,行事之时未免有欠妥当,所以才会在埋炸药之时不慎暴露。
  汪精卫也因此被捕入狱,一夕之间成为了阶下囚,陷入了几乎有死无生的境地。
  汪精卫谋刺载沣之时当时也造成了轰动,革命党也是既为之振奋,又为之气愤。
  他在狱中不仅写下了一份长达4000多字的供词,更是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激荡人心的"绝笔诗":
  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倘若他后来没有行将踏错的话,这首诗必成千古绝唱。
  然而他终究还是走错了路,毁了他自己,也毁了这首诗。
  可是,汪精卫既然能够写出如此荡人心魄的诗句,后来又为何会从一个为人所称颂的"少年英雄"变成一个为人所唾弃的汉奸呢?
  他被捕入狱之后,载沣本来想要将他斩首示众,但是经过善耆的劝说,载沣放弃了这个想法而将他终身监禁。
  1912年溥仪退位了之后,汪精卫才获得了自由。
  汪精卫出狱之后,获得了孙中山先生的青睐,孙先生也一直在倾力培养他,大有让他继承衣钵之意。
  孙先生于1925年病逝之时,便是汪精卫为孙先生起草了遗嘱。
  而孙先生病逝了之后,谁来继承先生衣钵呢?当时呼声以廖仲恺、胡汉民以及汪精卫三人为最。
  不过,后来发生了"廖仲恺案",廖先生遇刺身亡,胡汉民因受牵连而出走,于是汪精卫走马上任。
  此时另一个重要人物也因为这件事而获得了难以想象的好处,此人自然就是蒋介石。
  蒋介石依仗着黄埔校长这个身份而逐渐控制了兵权,乃至于后来凭此而击垮了几无寸铁的汪精卫。
  对于输给蒋介石,汪精卫一直心有不甘。
  他既然心有不甘,又非蒋之对手,所以也就只能借助外人之手了,也就因此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若论当时的地位和威望,汪精卫显然高于蒋介石,可是为什么他却会在占据优势的情况下输给了蒋介石?
  原因也不复杂,那就是汪精卫此人的能力显然不如蒋介石,才从优势地位一步一步地走到了劣势地位。
  既然能力不如蒋,实力也逐渐落入了下风,汪精卫再想翻盘的话,那他就只能选择投靠别人当走狗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汪精卫性格稍显懦弱,一生当中就只有谋刺载沣那一次最为果决。
  他对于投靠日本之事其实也犹豫不决,摇摆了许久,最后还是他的妻子陈璧君数落了他一通,他才下定了决心。
  1938年汪精卫携陈璧君逃离重庆而至河内,又在河内发表了臭名昭著的"艳电",从此沦为汉奸。
  卿本佳人,奈何为贼。
  这句话用在汪精卫身上倒也应景,倘若他能够接受失败,接受自己能力不如人的事实,或许也不会走到那一步。
  后人也就不会因此而将他那句脍炙人口的诗句改成"恨不引刀成一快,终惭不负少年头"以作讥讽了。
  再过百年也许大家都不觉得汪精卫是汉奸了,如同今天秦侩,已经不是奸臣,而是赵构背锅侠而已。

论政策(一九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这是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对党内的指示。在目前反共高潮的形势下,我们的政策有决定的意义。但是我们的干部,还有许多人不明白党在目前时期的政策应当和土地革命时秦始皇,统一了国家秦朝对后世的影响一确立了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二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奠定基础秦朝是如何建立大一统国家的一结束诸侯割据,政治上统一中国二商鞅变法,创立适合社会经济发开国少将为了完成国家任务,喝劣质假酒,后来得了肝硬化新中国成立后,仍然面临着外界巨大的威胁,因此,毛主席提出,必须要研制出我们自己的导弹原子弹,对抗美国的核讹诈。当时,中国在导弹原子弹等方面的研究完全是空白,于是,周总理彭德怀等人亲重塑科学史人脑纸脑和电脑科学(22)4古希腊文明世界主流历史学界的观点认为,古希腊文明存在于公元前8世纪公元4世纪。古希腊文明受古埃及文明的影响较大,是一种次生文明。在东方各国文明的的影响下,古希腊文明在广泛的范围内民国趣联三则从袁世凯复辟独裁,到蒋介石的极端讽刺文学反映现实,历史照进文学,对联是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在民国历史上,袁世凯和蒋介石,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都是重要的历史事件。今天从三幅对联中,感受时人对他们的评价。无论是窃取革命的她是毛主席晚年的生活秘书,深受主席喜爱,如今77岁,生活幸福每个人都要经历晚年时光,即使是一代领袖毛主席,在晚年时期,也和正常人并没有什么不一样。他和大多数人一样,头发花白行动不便,为了照顾他,党中央专门选了一个生活秘书,负责毛主席的生活起马嵬驿兵变陈玄礼为什么非要杀了杨贵妃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作为名气仅次于老祖宗李世民的大唐皇帝。唐玄宗李隆基绝对是充满争议的一个皇帝。这小子的前半生可以说是相当的立志,自达老李家的江山被他奶奶武则天给霸占了王近山损失7000多人,彭德怀你是刘伯承带出的兵?正是因为曾经革命先烈前仆后继的英勇杀敌,才让人们有了现在美好幸福的生活。王近山就是曾经知名的猛士,刚刚进入部队因为他的敢打敢拼就收获了一众将士的认可,但在朝鲜战争中王近山损失了70朱元璋牛逼的墓葬布局,清王朝为何要模仿?传奇皇帝的阴阳之路洪武十四年,朱元璋下令开始为自己修建皇陵在阳间他已是至尊,到了阴间他依然要做鬼雄。为此,他亲自设计出一套墓葬布局,此墓葬暗含天地大道,以至于后来的清王朝直接模仿了这套陵墓制度。那么这组数字,我们永远铭记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异国他乡浴血奋战33个月197653名烈士用生命写就了一部英雄史今天(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抗谁才是淮海战役的真正指挥者?是陈邓统一指挥,还是粟裕掌控全局1948年9月16日,这是人民解放军包围城市的重要一步,攻克国民党军重兵把守的大城市济南,战役一开始就牵动着河北平山县西柏坡统帅部的心弦。淮海战役的序幕缓缓拉开时,在中原战场形势其
光绪若能救中国,救万民,我这个皇帝,就算没权力,又有何妨人们常说伴君如伴虎,稍有不如意,皇帝就有可能取你性命,所以在帝王身侧,要谨言慎行。而皇帝作为大权独揽的人,自然享有国家最高的待遇,百官齐拜,万民敬仰,这个位置也是众多男子都想拥有的纪录片中国通史之殷商以及商代文明4在诗经中有一首诗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这句诗就是描写的商族人契的出生,传说是在黄河中下游夷人部落里简狄的女子在黄河边吞食了燕子蛋生下一个男孩,契。契因辅佐禹治水有功便受河南人为什么被黑?始于600年前热衷讨论这个问题的人很多,很多人都只是从改革开放以来的角度解释的,其实,黑河南由来已久,不信翻翻清末出版的笑林广记,里面一些笑话的负面角色居然指明说是河南的河南整体印象下滑以致被黑汉武帝临死前为何诛杀卫子夫和卫青的家人,原因很简单说到汉朝中争战沙场的大英雄,卫青,霍去病一定是首当其去。甚至还发出了,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豪言壮志。卫青和霍去病也是少数的努力翻身的典型人物。他们都是靠着卓越的战功身居高位。不仅如柬埔寨埋藏300万枚地雷,政府已绝望,专家用ampampquot探雷鼠ampampquot解决问题在现实社会当中,战争阴云依旧笼罩在人类社会的上空,而东南亚的柬埔寨,就是一个饱受战争危害的国家,曾经和平繁荣的国家,几乎在一夜之间变成废墟。持续二十多年的战争,给这个国家带来了难以日本想毁掉辽宁的一座白玉塔,中国表示我们坚决不拆除引言走进中国近代史,会发现太多的屈辱和血泪,外国列强为了扩大满足自己贪婪的欲望,纷纷征战海外,侵略瓜分海外土地。而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清朝晚期,在晚清的封建统治下,当时的中国就像一根随想读懂明朝那些事儿,您得先知道下面这些事儿关于明史好书多很多人喜欢读历史,尤其是明朝历史,比较常见的推荐读物有吴晗著明朝简史黎东方著细说明朝许文继著正说明朝十六帝当年明月著明朝那些事儿阎崇年著明亡清兴六十年黄仁宇著万历十五宴会上,吴王阖闾给女儿夹了一块鱼肉,为何女儿看后羞愤自刎?当今时代,我们经常会在网络上,看到有人调侃谐音梗扣钱,但是谐音梗发生在古代有时候会要命。比如,春秋时期,有一次吴国的君主办宴会,在宴会上吴王给女儿加了一块鱼肉,女儿看后就选择羞愤自哈里发政权的终结与伊斯兰教向南亚地区传播(8)10世纪到11世纪的时候,在外部压力和内部权力斗争的错综复杂的两种压力下,阿拔斯政权被各地纷纷独立的势力搞得焦头烂额。13世纪初。在阿拔斯帝国的东部边缘,一个新兴的势力开始崛起。一为什么说慈禧还是咸丰嫔妃时,怀孕的待遇是清代后宫数一数二的优厚?慈禧怀孕的待遇高,并不是因为慈禧本人获得的宠幸多,要知道,当时在宫里最得宠的绝对不是慈禧,而是丽嫔。但怀孕是大事,尤其对于咸丰皇帝来说。为啥?因为咸丰皇帝当时只有一个儿子,还死了。嘉庆驾崩道光继位不一样的曾国藩(39)嘉庆驾崩道光继位不一样的曾国藩(39)(文接上文)第五章嘉庆驾崩道光继无力回天国势颓(一)上文说到正在曾子城赶赴衡阳读书之际,此时的大清却发生了一件影响朝政的大事。发生了什么大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