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为什么吕后死后吕家被清算,而武则天死后武家却没事呢?

  武则天,14岁入宫,32岁被立为皇后。
  40岁与唐高宗并称二圣,50岁称天后。
  公元690年。花了大半辈子时间,67岁的武则天称帝,终于做成了她梦寐以求的皇帝。
  但称帝后,她很快就产生了苦恼。毕竟她已年逾古稀之年,指不定哪天就突然闭眼了。
  所以,她要尽快解决继承人选问题。
  可是皇位到底要传谁呢?传儿子吗?
  那个不成器的李显,或小儿子李旦?
  她奋斗了半个多世纪,才建立武周王朝,如果传位给儿子,李唐又会复国。那武周王朝就是一代而亡。她显然无法接受这个现实。
  传位给侄子呢?武承嗣,或者武三思。
  传侄子,武周国祚当然可以延续下去。但这样一来,大家又得议论了。毕竟,侄子的血脉肯不如儿子亲啊。她如果连这种违背天然骨肉亲情的事也能干得出,那大家不得骂她是老年痴呆?
  而且最关键的是。当时虽然很多大臣支持她称帝,但这些人并不一定支持她把皇位传位给武氏一族。
  因为在这些人看来,武则天既然嫁给了李唐皇室,那她就是李家的人了。她 称帝,只是因为她的领导能力强,暂行李氏家长职权而已。大家服气。但李唐的江山,终究是要传回给李氏的。传给武氏算什么回事 ?
  武则天纵然可以囚天子,诛权臣,灭宗室。但别人的嘴,她堵不住。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她也不可能置人心不顾。
  人心不齐,两难境地。这事很不好办。
  因而武则天称帝后,便玩了个小花样。
  她先是封李旦为皇嗣,而不是太子。借此向武家人表态:李旦现在只是我儿子,别的什么都不是。你们还有机会。加油,孩子们。
  紧接着,到了691年,她又借大侄子武承嗣想当太子的机会,借武承嗣之手,干掉了宰相岑长倩一党。
  岑长倩一党,就是前面说的,支持武则天当皇帝,但反对武家人继位的政治势力。
  搞倒反对派后,武则天的地位进一步稳固。
  但武则天没想到,武承嗣不知好歹。他的心腹王庆之竟然在朝堂上耍泼皮,扬言"皇帝今天不立武承嗣为太子,他就不走"。
  场面一度很难堪。武则天怒了。她认为朝廷平衡已被打破,武承嗣权倾朝野,若他有异心篡位,必将直接威胁自己的地位。
  于是她便一个反手,拍死了王庆之。然后把武承嗣的职务罢免,踢到了一边。
  之后,随着形势变化,武则天冷静下来,决定还是传位给李旦。
  可是没过两年,她心里又不平衡了,觉得武周一世而亡,心有不甘。
  于是在公元693年,她又玩了个把戏。
  那一年正月初一,朝廷举办祭天大典。
  此次祭祀的名单上,没有李旦的名字。
  而名单上的前三个人分别是武则天,武承嗣以及武则天的另一个侄子武三思。
  此消息一出,犹如重磅炸弹,让李旦和支持他的人,胆战心惊!
  正月初二,也就是祭典的第二天。李旦的正妃刘氏、德妃窦氏,莫名其妙消失,一起人间蒸发了。
  李旦见爱妃失踪,心里猜到怎么回事,但他不敢问。便只得装作什么都不知道,让家里人不要问。
  武承嗣知道内幕,又见李旦忍气吞声,便立马诬告李旦谋反,想致其于死地。然后,武则天竟然派了大名鼎鼎的酷吏来俊臣去审问东宫属官,刑讯逼供李旦谋反的实情。
  这一次如果李旦的属下中,但凡有一个人是软骨头,做伪证,李旦都必死无疑。
  然所幸的是,李旦的属官,打死不认,都是硬骨头。尤其是一个叫安金藏的乐官,当场剖腹自尽,以自己的死,证明李旦清白。
  武则天知道后,被震惊了。她不仅震惊安金藏竟然这么有种,自己把自己剖了,还震惊李旦竟然有如此影响力。她知道不能逆天而为,便下令停止审讯。放了李旦一马。
  事后,武则天发热的头脑又一次冷静。她不再奢求传位给武氏。只希望能弥补自己与儿子的关系。
  只是,她当时还先不了这个决心。
  五年后一天,武则天梦到一只折翅的鹦鹉飞不起来,就找来狄仁杰解梦。
  狄仁杰趁机借题发挥,说道:"武者,陛下之姓,两翼,二子也。陛下起用二子,即可振翅高飞。"
  随后,一众大臣,也包括狄仁杰。进一步对武则天说,侄儿现在可以表现得很恭顺,但是人家有自己爹妈,等你死了,人家当了皇帝,当然会追赠他自己爹妈。你见过历史上有谁把自己的姑妈供在太庙牌位之上的 ?
  武则天一向信任狄仁杰,狄公的话,她听得进去。再加上武氏子弟这几年,已证明都是昏庸无能之辈,都只会逢迎奉承自己,在外面却嚣张跋扈,得罪不少人,如果传位给他们,武周估计也是不得人心,二世而亡。
  因而自此开始,武则天心里也是定下了还位李唐的决心。开始操办此事。
  不过,她当下还有一个棘手问题。
  什么问题呢?这个问题就是:她把李氏迫害得那么惨。她很难保证自己死后,李氏不会联合朝臣清算自己和武氏一族。
  所以此时对她而言,传位李氏只是一个程序性工作。很好办。真正难搞的,是怎么修复李氏和武氏的关系。让两家人和和睦睦。
  为了修复关系,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武则天决定,让"李武合流"。
  公元698年,她先下旨,踢开李旦,召回被囚禁多年的李显,并封之为太子。
  然后,她让李显的三个女儿,永泰郡主、安乐郡主、新都公主,分别嫁给武承嗣的儿子武延基(武承嗣当时已经死了),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武承业的儿子武延晖。(武承业是武承嗣的弟弟)
  借此修复她与李显的关系,以及促进李显与武氏的关系。
  再然后,她让太平公主嫁给武攸暨(武则天的堂侄)。后来太平公主为武攸暨生下两个儿子两个女儿。两人关系和睦。
  至于李旦,虽然被剥夺继承权,但也封王。
  之后,武则天让李显、李旦、太平公主、武三思、武攸宁等人,聚坐在一起,令众人集体对天发誓——李武两家永欢和睦相处。有违誓言者,天打五雷轰。
  最后,她让人把众人的誓言刻在铁券上,藏在档案馆里。留备份,做记录。
  李旦本来就不想当皇帝,现在他被老妈踢到一边,求之不得,正合他心意。
  李显被老妈软禁了十几年,没想到居然还能咸鱼翻身。老妈让他跟武氏结为亲家,他自然也没啥可说的。
  武氏子弟自武承嗣死后,知道没戏了。所以姑姑说什么,他们照办就是了,也没意见。
  两边都没意见,所以也就和水土为泥,两家变一家(李显和武氏),和睦相处了。
  此后,为了进一步争取人心。武则天在公元700年下旨,恢复李唐夏历,不再使用武周历,这标志着武则天最终完全放弃了延续武周王朝的梦想。
  但让武则天没想到的是。她和水土为泥,修复了李武两家人的关系,可李武两家人竟然同流合污了。在他们看来,现在老太太才是他们的绊脚石。巴不得老太太快点死,他们才能当皇帝的当皇帝,当驸马的当驸马。
  皇帝最怕什么?皇帝最怕下面的人团结,一起对付自己。这样一来,皇权就不稳固了。
  武则天只要还活着,一天不闭眼,她就要掌权一天。她哪里容得下大权旁落,被别人咒她早点死?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公元703年,她放手让男宠张昌宗、张易之兄弟扩充势力,默许两人建立了"控鹤府",发展出李武之外又一派势力。
  后来,二张的势力越来越大,还真的成为牵制了"李武系"的又一股势力。
  不过二张也不傻。李显迟早是皇帝,自己与李显作对。这不是找死吗?
  所以没过多久,二张就倒向了李显。
  武则天见状,就找了个理由,把李显的女儿永泰公主,武承嗣的长子武延基,皇太孙李重润一起弄死了。
  而具体操办这些事的人,就是二张。
  武则天用自己的孙辈之死为代价,让二张和李武系结下了永远的梁子,再也没有可能同流合污的可能性。
  又过了两年。公元705年,武则天病重,病的无法批阅奏折,更无法上朝理政,连宰相来议事,她都不见。
  以张谏之为首的大臣认为,这是一个让老太太退位的机会。
  老太太死不死,在他看来,无所谓。关键是要尽快把龙袍披到李显身上。不要再闹出什么幺蛾子了。
  于是,张柬之便联合崔玄暐、敬晖、桓彦范等人发动政变。先率领禁军诛杀张易之、张昌宗兄弟。随即,又调兵包了围武则天所在的集仙殿,逼迫武则天退位。
  病榻上的武则天无奈,只得下旨,命太子李显为监国。两天后,正式宣布禅让。
  政变后的第四天,李显正式复位。成为武周王朝的第二任皇帝。
  一个月后,在民意支持下,且李显又征询了武则天意见后,武周国号正式被废止。国号又恢复为了唐。
  张柬之等人领导的这场政变,便是历史上著名的"神龙政变"。
  李显掌握权力后,按道理讲,他应该清算武氏一族。毕竟,那是隐患。但由于此时摆在他面前最棘手的事,是怎么对付张柬之、崔玄暐这帮人。因为在他看来,这些人可以逼老太太退位,当然也可以逼自己退位。
  吃过人的老虎,尝到了人肉味道,以后肯定会再吃的。这种老虎,绝对不能留。
  所以,李显在位的头两年,便把火力对准朝中的大臣。放了武氏一马。
  之后,武三思又跟李显的两个女人,韦皇后和上官婉儿搞在了一起,关系极好。每次武三思进宫和韦皇后下棋,李显都会在一旁笑呵呵的给他们点筹。(史称"点筹郎")
  而偏偏李显又很听韦皇后的话,是个出了名的妻管严。在他看来,媳妇看重武三思。反正武氏跟自己又没啥矛盾。他也就懒得清算了。因而这就导致武三思这帮人,不仅完全没有受清算,反而在新朝混的风生水起。
  这种奇葩情况,一直到李显去世。(死因有两种说法,一是猜测韦皇后和女儿安乐公主联手毒死了李显。另一说是李显死于脑溢血之类的疾病,被韦皇后害死,是后来唐玄宗李隆基的栽赃)
  李显死后,韦皇后欲效仿婆婆武则天,便立少帝,自己临朝听治,为自己当下一任女皇帝做铺垫。但理想很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当时的大唐朝廷,数股势力纠缠,李显活着还能勉强维持着这些势力间的平衡。
  但他一死,这些势力立即便失衡了。李旦和太平公主联手,先起兵消灭韦氏,然后又消灭与李显一脉有关系密切的武氏族人 。
  当年李旦被武则天打压,他和武家没有太深的感情,更没有姻亲关系的牵连。所以他动手杀起武家人来,也就少了一些顾及。
  事后,李旦登基,是为唐睿宗。在位两年左右后,他决定禅位,把帝位传给李隆基。
  此时,朝中势力最大的是太平公主。她对侄子继承皇帝位很不满意,因为她自己也想当女皇帝。
  对待姑姑,李隆基没有太客气。他先下手为强,以谋反罪名,诛杀了她。并顺手牵羊把太平公主为武攸暨生的儿子一同诛杀。
  经此两劫后,武氏元气大伤。武则天当年最怕看到的景象,还是没能避免。韦氏武氏宗族,无少长皆斩之。
  当然,杀人归杀人。这只是就事论事。武则天的地位,李隆基并没有否定。
  毕竟,武则天是自己的亲奶奶。
  毕竟,李显承认武则天的帝位。自己的帝位继承自父亲李旦,而李旦又继承自李显。这重法统关系已经定了,李隆基也不能擅改。
  所以,在武氏一族中,没有参与到权力斗争的人(与李显和太平公主无关的人),就没受到牵连。比如,李隆基最喜欢的妃子武惠妃(武则天的侄孙女),因自小被姑奶奶武则天养在深宫中。牵扯较少,她就没有受到牵连。
  相比于武则天,吕后的履历类似,也是经历半生磨难后,才见彩虹。因而她为了让吕氏一族世世代代都能风光,享受荣华富贵。也下了一番心血。
  她架空天子,汉惠帝根本就是傀儡。
  诛天子,前少帝刘恭就是被她杀的。
  排挤权臣,重用审食其,逼走王陵,气的陈平和周勃敢怒不敢言。
  灭宗室,害死了赵王刘如意、杀掉赵王刘友和梁王刘恢,逼迫齐王刘肥献出城阳郡与鲁元公主。
  让刘吕两家通婚联姻,进行血缘绑架。
  其操作手段,可以说和武则天是一毛一样。
  但吕后有一点没有处理好。那就是在继承人的选择上,她失策了。
  她死前敲定的继承人刘弘(后少帝),不能服众。在陈平、周勃、灌婴等人看来,大汉天子有更合适的继承人,让一个小娃娃当皇帝,不合适。因而,这才有了后来那一系列的杀戮。
  其实,西汉初期所谓的"诛吕"行动,真正的目标,是小皇帝。吕氏被诛,属于顺带手解决的性质。
  这与唐朝张柬之等人发动政变时的情况,截然不同。张柬之那帮人,没有更好选择,只能拥立李显。而李显又是武则天敲定的继承人。他都不想清算武氏,哪轮得到张柬之等人插话。
  值得一提的是。诛杀吕氏和后少帝后,继位的汉文帝,他的正牌王后到底是谁,至今都是个迷。现在已经证实,后来的窦太后,不是文帝的正妻。文帝真正的正妻,据猜测有可能是吕氏族女。
  只是因为陈平等人诛杀了吕氏,容不下吕氏女做皇后。通过一番交易,即文帝要除掉自己的吕姓正妻(还有四个孩子)。他们才立汉文帝为皇帝。
  汉文帝为了继位,便痛下杀手。
  当然,吕后也没得选。汉惠帝早死,惠帝的几个儿子,又都是来路不正。吕后根本没有像武则天那样,通过在继承人问题上做文章来布局的条件。她要想不被清算,只能背水一战,靠武力干掉反对者,夺取大权,让吕氏彻底取代刘氏 。
  她晚年还真的这么做了。只是,她还没有完成布局,就突然死了。而她死后,吕氏族人又都不成器。
  保命是需要资本的,谈判也是需要资本的。
  当吕后死后,吕家的脑残把兵权交出后。他们自然就没有与政变者妥协谈判资本了。他们的命,自然也保不住了。他们也自然在短时间内便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吕后去世,整个吕家被灭族了!
  要说吕家也是当时声名赫赫的外戚家族,是完全可以和皇族相抗衡的,为何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
  只能说吕家后继无人呀!
  大家都知道刘邦和吕后只生了一个儿子,也就是汉惠帝刘盈。
  可是,这个刘盈当皇帝,一点业绩都没有做出来,说白了他就不是当皇帝的料,若是他是有作为的皇帝,就不会有吕后的掌权的事情了!
  因为刘盈这个皇帝压制不住母亲吕后,所以,他只能选择被母亲压制了。
  事实证明不管是谁,只要当一个说了不算的皇帝,都是很窝火的,这样的人一般也都是活不长的。
  慈禧与同治皇帝,慈禧与光绪皇帝莫不是如此呀!
  因为说了不算,也就无心管理政务了!
  这个时候刘盈就专心把时间花费到了酒色当中,要知道酒色伤身呀!在他当了七年的皇帝之后,吃了、喝了、玩了。
  然后,年纪轻轻也就是24岁就驾崩了。
  刘盈死的时候留下了六个儿子,这也是吃喝玩乐的结果呀!但是,全部都很小,尽管说他们是继承了皇位,也仅仅是吕后手里的傀儡。
  吕后唯一的儿子死了,她就开始提拔自己的吕姓侄子来朝中做事,封他们为王。
  可是,吕后这样做,肯定是损害刘邦其它儿子的利益的呀!
  在外戚派和皇族派的博弈之下,刘邦的儿子们受伤很严重,因为吕后在呀。这么说吧刘邦的八个儿子,有五个人的死是和吕后有关的。
  刘邦最爱的刘如意是被吕后毒死的,刘邦的长子刘肥是被吕后气死的,刘友和刘恢一个是被吕后饿死的,一个是被逼自杀的。
  就连刘盈的死,吕后也脱不了干系。
  最后存活下来的,刘邦的三个儿子:燕王刘建没有结婚打猎的时候被病毒感染死了。
  刘长从小没有母亲是吕后养大的,所以,吕后不会杀他。他算是在吕后去世后活了下来。
  最后一个活下来的就是刘恒,他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汉文帝。
  吕后掌权吕家很威风,刘家很落魄,每一个刘邦的子孙都是窝了一肚子火。
  吕后驾崩之后,刘肥的儿子刘襄忍无可忍就选择起义了。
  刘襄是齐王他要去宫里把吕后提拔的侄子都给干掉,毕竟江山是刘家的凭什么姓吕的来掌管。再说了吕后反正死了,其它人他们也不怕了。
  宫里的大臣在刘邦活着的时候,也说过非刘姓不王。但是,吕后在当政的期间,他们不敢反对吕后,吕后先后把自己的侄子都封为了王。
  这些大臣的不作为也得罪皇族派。
  这个时候宰相陈平还有功臣周勃,都觉得若是刘襄杀入城中来,他们这些大臣肯定也会被干掉的。
  陈平和周勃商量了一下,决定和刘襄一起把姓吕的给干掉吧。最后,是陈平和周勃两个人用计谋把吕家给灭族的。
  等于是刘襄没有杀到宫里,姓吕的已经陈平和周勃被灭了。
  这个时候刘襄被通知姓吕的已经被灭族了,他就没有理由去长安了,最后陈平和周勃等人把刘恒接到宫里当了皇帝,刘恒就是汉文帝。
  事实上应该刘襄当皇帝,人家是第一个反姓吕的的。但是,他太猛了,功臣怕受气也就没有选他当皇帝了。
  总之,吕家就是这样被灭族的,吕后后继无人,还得罪了皇族派,给了功臣们杀他们的理由。
  所以吕家被清算也是理所应该的!
  武则天不一样。
  尽管说武则天和吕后一样,都是手握大权,都是提拔自己的侄子加以重用,但是,武则天的儿子多呀!
  事实上武则天之所以退位,也是有功臣带头闹事,最终被逼退位。可是,最终的皇位是落到了武则天亲生的儿子身上。
  武则天的儿子继承皇位了,他不能给自己的母亲定罪呀!自己的母亲家里的人,肯定也不能清算。
  所以,皇帝不清算武家,大臣们当然也不敢了。
  这就是武则天没有被清算的原因,吕后被清算完全是后继无人,没有说了算的了。所以,也只有死路一条了!
  其实,女人跟女人是不一样的!
  吕后是第一个当权的皇后,而武则天是史上唯一正统女皇帝,两人并称吕武,只不过两人的结果却截然不同。吕后去世后,在陈平、周勃的主导下,吕家势力被连根拔起,吕家的男男女女被杀得一干二净。
  史料记载:
  "遂遣人分部悉捕诸吕男女,无少长皆斩之。"
  尽管武则天也曾大肆屠戮官员和政敌,但武则天的结果却好很多。神龙政变后,中宗李显即位,武则天被暂时软禁,但李显和公卿们并没有难为武则天。李显还率领百官去看望武则天,之后每十天李显都要去问候母亲。
  公元705年十一月,武则天在上阳宫去世,终年八十二岁。武则天虽然去世,政权回到了李唐手中,但武家的势力仍在,武三思等人依旧活跃在政治舞台。那么为何吕后死后,吕家被清算,武则天死后,武家却安然无恙呢?
  一、吕后死抓着权力不放,而武则天主动放权,放弃皇位
  吕后这个人权力欲极重,从戚夫人的遭遇可以看出,几乎可以说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戚夫人为了改立太子和吕后结仇,但明显戚夫人不是吕后的对手,最终被做成了人彘,惨不忍睹。杀人不过头点地,吕后报复戚夫人是可以理解的,但为何要如此虐待?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只要吕后还活着,她就不会允许旁人分她的权,哪怕她死了,她也要继续让吕家掌握权柄,绝不让他人染指。
  史料记载:
  "七月中,高后病甚,乃令赵王吕禄为上将军,军北军;吕王产居南军。"
  吕后病重之时,并没有反思这一生的得失,反而让吕禄统领北军,吕产统领南军。吕后认为,只要将军权牢牢掌握在自己人手中,那么吕家的富贵就能延续下去。在弥留之际,还告诫吕禄、吕产等人,要控制好军队,不要被旁人挟持。
  刘邦的原配夫人就是吕后,吕后跟随刘邦颠沛流离,经过千难万险才修成正果,成为一国的皇后。因此,吕后在军中和政坛都有一定的威信,在刘邦去世后,吕后可以直接接手权力。
  然而,一个人的寿命是有限的,权力的交替无法避免,即便吕后再强悍,她也有寿终正寝的那一天。而且吕后为了手中的权力,极力打压刘氏子弟,也给矛盾埋下了伏笔。总而言之,吕后将权力看得太重,她没有及时放权,使得刘氏宗室和吕家的矛盾越积越深,直到最后爆发的那一刻。
  显而易见,武则天的政治觉悟要高于吕雉,武则天虽说也进行了大清洗,但她可以做到知人善任,也提拔了很多贤臣、能臣,为国家做出了相应的贡献。在武则天晚年,他听从了狄仁杰建议,将李显立为太子,也就是说武则天已经决定还政李唐,哪怕没有神龙政变,李显仍会成为天子。
  史料记载:
  "遗制: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王、萧二族及褚遂良、韩瑗、柳亲属皆赦之。"
  到了晚年,武则天逐渐体会到,天下还是李唐的,这是民心所向,如果逆天而为,必定会遭到报应。还不如做个顺水人情,反正李显也是她的儿子,怎么说也是合情合理。武则天的遗诏中,去掉了皇帝的称号,改为则天大圣皇后,也正是这一点,给众卿和百姓留了一个好印象。
  二、汉文帝不是吕后拥立的,而李显的太子位是武则天确立的
  吕后本就和刘氏皇族势不两立,吕后所立的后少帝刘弘也不会被承认,吕氏倒台后,陈平、周勃选择了刘邦的第四子刘恒。换言之,刘恒不是吕后拥立的,而是被众卿推选出来的,所以刘恒没有必要去保护吕氏集团。
  所谓做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吕后在位期间将事情做得太绝,吕家权倾朝野,也没挑选好合适的继承人,让吕家一度陷入孤立无的境地,只能沦为刀下之鬼。
  武则天同样考虑到继承人的问题,其一是武氏子弟,武承嗣、武三思等人,其二就是自己的儿子,李显、李旦。母子关系怎么都比姑侄关系近,况且侄子也无法将姑姑供奉到太庙当中,在众卿的奉劝下,武则天同意还政李唐,立李显为太子。
  确立了太子之位,也就确立了接班人,同样安定了人心。既然李显的权力是武则天赋予的,那么李显就不会将武家斩尽杀绝,哪怕有了神龙政变,武家子弟照样可以存活下来,况且李显本身就跟武家走得比较近。
  而且武则天自己也不认为女人当政是好事,临终前她还警示李显:
  "皇儿,提防韦后。"
  三、陈平、周勃手腕强硬,唐中宗李显比较窝囊
  陈平、周勃都是开国元勋、国家重臣,陈平六出奇计,帮助刘邦平定天下,周勃官拜太尉军功卓著,在军队中威信甚高。陈平、周勃很清楚,既然要发动政变,夺回刘氏江山,就要斩草除根,所以吕氏子弟几乎被屠戮一空。
  陈平是玩阴谋的顶级大师,而周勃是军界大佬,果决且强硬,和诸王里应外合,干净利索地将吕氏连根拔起。
  我们反观李显,这位仁兄在武则天在位期间就是十分惧怕母亲,因为武则天接连整死了他的两个哥哥,李弘和李贤。为了保命,李显只得夹起尾巴做人,性格也是比较懦弱。
  在张柬之发动神龙政变途中,要求李显跟他们一同前往,李显却回复:
  "凶竖诚当夷灭,然上体不安,得无惊怛!诸公更为后图。"
  意思就是,小人应该杀,但会不会惊动了陛下,还是以后再说吧。
  可见李显是个胆小怕事的人,即位之后,李显同样没有帝王的气魄。韦后和武三思勾搭成奸,武三思和上官婉儿眉来眼去,这些李显都看在眼中,却习以为常、不为所动。武三思给李显戴了一顶又一顶绿帽子,而身为皇帝的李显却没有任何动作,除了懦弱,没有第二种解释。
  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在李显的纵容下,韦后权倾一时,到了最后竟然将魔掌伸向了皇帝,李显就这么不明不白地被毒死,告别了他悲催的一生。
  总而言之,武则天要比吕后高明一些,结果也好不少,武则天知难而退,明哲保身,留了个好名声,而吕后抓着权力不放,吕家也就成了他人的眼中钉、肉冲刺。
  参考资料:《史记·吕太后本纪第九》、《资治通鉴·第二百零八卷》
  吕后死后,吕氏诸侯王都被清理了,这也是有法可依的,因为刘邦临死与大臣白马盟誓,异姓不得为王,否则天下共诛之。
  而武则天死后,情况不一样,不能说就没事,但更为复杂,最关键的还是中宗李显的皇后韦氏,从中插了一杠子,把这个局面搅得更混乱。
  01
  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称帝,大封武氏宗族为王。   据《则天皇后本纪》记载:追尊神后父赠太尉、太原王武士..为孝明皇帝。兄之子文昌左相武承嗣为魏王,天官尚书武三思为梁王,堂侄武懿宗等十二人为郡王。   对于武则天所立武氏诸侯王,最终的命运各不相同。   武则天称帝后,武承嗣、武三思都在积极谋求太子之位。   武则天对武承嗣很信任,觉得武承嗣等人所言"自古天子未有以异姓为嗣者",也有道理,在立子、立侄为太子的问题上,一直犹豫不决。   但在朝中大臣李昭德、狄仁杰、吉顼等人的不断劝说下,最终做出了立子不立侄的决定。武承嗣因太子之梦的破灭,忧愤而死。   武承嗣死后,其长子、唐中宗女永泰公主李仙蕙驸马武延基,继承了"魏王"爵位。武则天厌恶其名,该其号为"继魏王"。   因为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年少美姿容,入侍武帝。之前,武承嗣、武三思兄弟争先为他们执鞭牵马。   但武延基却与唐中宗长子邵王李重润等一起窃议张易之兄弟,武则天敕令李重润、永泰君主、武延基皆赐死。"魏王"由其弟武延义承袭。   武则天在位时,就在清洗武氏宗族的不安定分子。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武则天病笃,卧床不起。太子李显与宰相张柬之等大臣发动"神龙革命"。武则天被迫禅位太子李显,是为唐中宗。   当年十一月,武则天在上阳宫病死,年八十二岁。   02
  唐中宗登基后,并没有对武氏宗族进行清洗,这与他的经历及与武氏家族的关系有绝对的关系。   第一,弘道元年(683年),唐高宗李治驾崩,李显继位。由于李显庸弱无能,政事皆决于皇太后武则天。   仅仅做了五十五天皇帝的李显就被废为庐陵王,贬出长安,立中宗之弟李旦为傀儡皇帝,是为睿宗。   李显被废,先后软禁在均州、房州达十四年,只有妃子韦氏陪伴,两人相依为命。   李旦逊位,武则天登基后,李唐宗室子弟被杀戮者不可胜数,李显闻知整日提心吊胆。   圣历元年(698年),武则天重新把李显召回,立为皇太子。   李显重立之后,很注意搞好与母亲武姓族人的关系,决定与武氏联姻。   就这样,中宗的女儿永泰公主嫁给了武承嗣的长子武延基;幼女安乐公主嫁给了梁王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   中宗与武家结亲,无疑是想通过裙带关系稳固自己的地位。   这正因为这个关系的存在,中宗继位后,武则天还没有去世,虽然武承嗣及长子武延基已经病死或被武则天处死,但武三思还在。中宗的地位还不稳固,还需要武氏宗族帮助他巩固政权。   第二,废帝睿宗还在,其势力依然强大。   李显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不得不利用武氏宗族的势力来牵制废帝李旦集团。   李显复位后,马上立相依为命的韦氏为皇后,不顾大臣们的反对,破格追封韦氏之父为王,并让韦氏干预朝政,对张柬之等"神龙革命"的功臣却不加信任和重用。   李显庸弱,韦后为了巩固其地位,在上官婉儿的引针穿线下,与武三思关系暧昧。而且十分信任亲家武三思,并以此结成了强大的政治势力。韦氏与武三思左右朝政,李显对此也无能为力。   神龙三年(707年),武三思谋废太子李重俊,但却在景龙政变中被李重茂所杀,唐中宗李显却追封他为太尉。   至此,武氏宗族的主要势力武承嗣、武三思都已经不再存在。   景龙四年(710年),中宗李显病逝,据说是被韦后和韦后之女李裹儿合谋下毒暴毙身亡,终年五十五岁。韦后立中宗幼子温王李重茂为帝,临朝称帝,欲重演武则天的故事。   同年六月,废帝李旦三子临淄王李隆基联合其姑姑、李显之妹、武则天之女太平公主,联合禁军诸将葛福顺、陈玄礼等人,以兵诛杀韦后、安乐公主并韦氏、武氏等,史称"唐隆政变"。废掉少帝李重茂,奉迎其父李旦复位,是为唐睿宗。   自此之后,唐朝的帝位才转往李旦一系。   李显、李旦都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儿子,分别是武则天的三子和四子。   李治死后,武则天专政,废李显立李旦,废李旦自立,李显复位,韦后干权,武三思政变、韦后垂帘听政、李隆基唐隆政变、李旦复位、李旦禅让、先天政变诛杀太平公主等等,从一系列宫廷内斗来看,说不上是谁杀谁,就是一帮兄弟姊妹、表兄弟、亲家、姐夫小舅子之间的内斗。   由此看来,中宗虽然复位成功,但由于错综复杂的宫廷关系,特别是专擅朝政的韦后与武三思结成了政治联盟,在这个情势下,不可能采取清洗武氏宗族的行动。   在之后的宫廷争斗中,武氏宗族与韦氏宗族联合,还是没有斗得过李氏宗族势力。   这个结果,并不能说武则天死后,武氏宗族就没事,但也不像吕雉死后,吕氏家族被一刀切的清除干净。   总之,一切都是政治斗争的结果,说不上谁仁慈谁凶残,一切都是情势的不同,政治需要不同罢了。   【新锐历史】为你深入解读:   吕后死后,吕家之所以被清算,在于继位的汉文帝与吕家没有血缘关系。而武则天死后,武家却没事,这是因为继位的李显是武则天的亲身儿子,天然上亲近武家。一、吕后死后,吕家为什么被清算。   吕雉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皇后和皇太后,而且吕雉也是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帝制之后,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性。   后被司马迁列入记录皇帝政事的本纪,而班固作汉书时仍然沿用,也是她开了汉代外戚专权的先河。   吕后虽是个成功人士,但最终却是个失败者。   在她死后不久,那些原来在她面前唯唯诺诺装糊涂的人,马上把吕氏家族赶尽杀绝,让吕后精心打造的吕氏集团瞬间土崩瓦解。   在诛杀诸吕的过程中,周勃和陈平是核心人物,而这两个人是最会装糊涂的。   吕后当权后想让娘家人也封王,可刘邦活着的时候曾和手下盟誓,把这条路给堵得死死的。   然而吕后却不甘心,找第一朝臣、右丞相王陵商量,王陵回答得斩钉截铁说:"高帝说过那不行。"   吕后回过头来又征求陈平和周勃的意见,这两个人却说:"高帝平定天下,封刘氏子弟为王,如今太后代行天子之职,封吕氏诸兄弟为王,那没有什么不可以的呀!"   陈平与周勃的回答让耿直的王陵义愤填膺,说:   "你们违背与高帝立下的誓约,我看将来你们还有什么脸面见高帝于黄泉之下!"   面对王陵的责难,陈平、周勃回答得相当平静,说:"如今在朝廷上当面反驳,据理诤谏,我们比不上您,而要保全大汉天下,安定刘氏后代,您又比不上我们。"   一句话把王陵说得是哑口无言。   吕后在弥留之际,也担心自己死后大臣们会发难,专门交待吕禄与吕产说:"现在我们吕家的人被封为王,大臣们心中不平。我如果死了,他们恐怕就要作乱,你们一定要握住兵权,保卫皇宫,千万不要为我发丧,不要被人所制服 。"   吕后考虑得可谓周道,但令她万万没想到的是,当初给她装糊涂、让她放松警惕的那些人个个都比吕禄、吕产厉害百倍,真真成了吕家的杀手。   先看看陈平与周勃,吕后一死,他们没有了最害怕的人便决心放开手脚大干一番,他们设计让吕禄上当,乖乖交出了兵权,为诛灭吕氏开了个好头。   再一个刘肥的儿子刘章利用自己护卫皇宫的便利带兵进入未央宫,诛杀了吕产。   吕禄没了兵权,有兵权的吕产又被杀了,装糊涂的周勃这时长长出了一口气,由衷地说了一句心里话:"刘氏天下就要安定了!"   于是,他发兵"悉捕诸吕男女,无少长皆斩之",并迎立代王刘恒做皇帝,实现了他当初装糊涂时对王陵所承诺的"定刘氏之后"的诺言。二、武则天死后,武家为什么没事呢?   武则天晚年,李显通过神龙政变好不容易又做回了皇帝,群臣上奏要求废除武家人的王爵。   结果李显对武家还挺有感情的,硬是不让,仅仅降爵了事,王爵降郡王,郡王降国公。   武崇训娶了安乐公主,结果后来安乐公主和武延秀好上了,等到武崇训死了,安乐公主便嫁给了武延秀。   大家都知道安乐公主十分之得宠,夫凭妻贵,武延秀跟着安乐,混得也着实滋润。不过,等到安乐她亲妈韦后被杀,这夫妻俩便也走到了尽头。   再说回武三思,这货更了不得了,很得李显的宠信,甚至把帮助李显复位的敬晖等人都给贬斥了,还把从前被敬晖等打压的亲信又重新提拔了起来。   可以说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权倾朝野,比武则天在位时也不差什么了。   当时的太子是李重俊,跟武三思和安乐公主都不对付,觉得自己地位不稳,便造反了,杀了武三思武崇训及同党十余人,最后不幸兵败而死。   亲儿子死了,李显却为武三思罢朝五日,又给武三思追封了梁王,武崇训追封了鲁王。   安乐公主甚至还拿兄长李重俊的头去祭奠武三思和武崇训,终李显一朝,武家人都活得挺滋润。   直到李旦即位,把武三思等人定为谋逆,武家人才倒了霉,被杀的七零八落,但其中又有两人很特殊。   一个是太平公主的丈夫武攸暨,李旦刚即位没多久他就死了,死的很是时候,再加上一个得力的老婆,这家伙还被追封为定王。   不过,太平公主一坏事儿,他的坟便也跟着遭殃了。   而另一个人,武攸绪,才是个传奇。   他是被武则天坑死的武惟良的儿子,武则天在位时,武攸绪被封为郡王,不过人家很快便弃官归隐嵩山了。   等到李显即位,召他为官,结果回来没多久,人又客客气气的辞官归隐了。   于是,等到李旦朝武家人动手时,只有他还好好的,甚至李旦还专门下旨表扬了他一番,六十九岁,年终而卒。总结   综上所述,吕家被清算,而武家却没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1、吕后死后,继承皇帝的汉文帝皇位不是吕后所给的,而李显通过神龙政变登上皇位在程序上是受到武则天禅让才做了皇帝,所以二者在感情上是不一样的。   2、汉文帝刘恒不是吕后亲生儿子,诛杀吕家没有心理负担,但是李显却是武则天的亲生儿子,并且李家、武家多有联姻,感情上不愿意清算。   -END-点击上方关注【新锐历史】,多平台认证优质作者,专注于历史领域,有趣有料有深度!   武则天退位后不久便病逝上阳宫,而其扶持的武氏权贵并没立即倒台,所以很多人认为武氏得到了保全。其实就当时的政治环境来看,李家没有立即清算武氏只不过是权宜之计,后来武家诸多重要人物都遭到了清理。权力的斗争下是没有亲情可言的,虽然武则天为武李两家安排的政治联姻,但联姻保的了一时,却保不了一世,武氏一族虽未彻底清算,但有些出头鸟还是遭到铲除,与汉朝吕氏一族的下场区别不大。   武氏家族两大重要人物的下场   武则天成为皇帝之后,一度想将皇位传承于武氏家族,所以对武氏一些族人带来了方太子的幻想,其中不乏武三思这样的重要人物。他是武元庆之子,也就是武则天的侄子,是武则天在朝廷中的一大臂膀。圣历元年(698),武则天还曾想立武三思为太子,但在狄仁杰的再三阻拦下作罢,所以武三思的太子梦就是武则天种下的。待李显成为太子后,又由武则天指婚,将李显女儿李裹儿嫁给武三思之子武崇训,这个李裹儿就是安乐公主。武三思与李显本就是姑表兄弟,这样的联姻又使二人成为亲家,李显复位成功后也就没清理武三思。   (武攸暨、武三思、武崇训剧照)   除了这层联姻关系,武三思毕竟在武则天时代位高权重,党羽遍布朝野,有人说因为李显昏庸才又重用武三思,其实认真想来,政变得来的皇位,又怎能不安抚人心,稳定朝局?李显将亲家武三思大表为神龙政变的功臣,并委以重任,不就是想收拢人心,稳定政局吗?但武三思并没有收敛,反倒是狗仗人势,变本加厉的扰乱朝政。且不说与上官婉儿这些龌蹉的宫闱秘事,毕竟唐朝宫廷就无伦理可言,早从太宗皇帝那里就乱了,上梁不正下梁歪是必然的结果。但杀害朝臣、野心夺权这些事就太挑战李唐底线。   (上官婉儿剧照)   "受上官昭容邪说,引武三思入宫中,升御床,与后双陆,帝为点筹,以为欢笑,丑声日闻于外。"——《旧唐书》   要说武三思的夺权,当然还是离不开男男女女那些事儿。这里确实体现了李显的无能,要说上官婉儿看不住,同甘共苦的韦后总得看紧点吧?可人家武三思就是利用李显无条件信任韦后的弱点,搞定了韦后,从而将李显拿捏的死死地。史载武三思每次进宫都会和韦皇后玩双陆棋,李显还笑呵呵的陪着点筹。所以说韦后想当皇帝我认为可信度不高,要说武三思在后边唆使还比较可信。李显也真是一堆烂泥,前有武后夺了李家江山,他一复位又产生了立李裹儿为"皇太女"的想法,难道一个女皇帝还不够?   (韦后与武三思剧照)   李显都这么昏聩了,又身体硬朗,娘俩还不赶紧商量着争取一下?所以安乐公主与韦后"合谋进鸩",将李显直接毒死了。要说这事儿还是源于武三思,因李显在神龙二年(706)立了李重俊为太子,武三思对李重俊并不感冒,他也不是韦后所生,因此武三思才让儿子唆使安乐公主,要求父亲立她为皇太女,这一系列操作都是武三思的谋逆手段。李重俊比他爹看的透彻的多,因此也在不断反击武三思的动作,最后一击便是假传李显圣旨,率领羽林军及千骑兵三百人,冲入武三思的府第,杀掉了武三思及其子武崇训。但代价是相当沉痛的,李显追封武三思为梁王后,以太子李重俊的首级来祭祀武三思。直到李旦即位后,才将武三思父子斫棺暴尸,夷其墓碑。   相比武三思而言,还有一个更狠的角色,他便是武三思的堂弟武承嗣,此人给武则天说过最毒的一句话是"去唐家子孙,诛大臣不附者"。此人很会搞上层关系,尤其是讨好武则天,武则天为称帝造舆论的时候,在洛河"打捞"出一块百石板,上面写着"圣母临人,永昌帝业",这玩意儿就是武承嗣搞出来的。所以武则天也很信任他,武承嗣利用武则天的信任,残害一切挑战女皇权威的忠良,武则天时期的酷吏来俊臣、周兴,与武承嗣的关系都很好,都是他残害忠良的好帮手。   武承嗣残害的人并非只有朝臣,他的最大目标是李唐宗室,如高祖李渊之子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被武承嗣污蔑成谋逆同党,于光宅元年(684)被杀;唐太宗之子越王李贞即其子、琅邪王李冲,于垂拱四年(688年)被杀。天授元年(690年),武承嗣又唆使酷吏周兴,罗织唐高宗李治之子泽王李上金、许王李素节谋反罪名,在押解途中,派人缢杀李素节,李上金自杀。同年八月,武承嗣又编造罪名,将南安王李颖等李唐宗室12人杀害。   武承嗣大肆杀害李唐宗室,一方面是为武则天扫除政治障碍,另一方面也是想削弱李唐宗室的力量,蓄谋自己继承皇位。天授二年(691年),武承嗣令凤阁舍人张嘉福,唆使王庆之等数百人上表,请立武承嗣为太子,竟说出"神不欲歆类,氏不祀非族"的话,这话的意思是既然武氏为皇帝,就不应该以李氏为皇嗣。后来反对这一请求的大臣都遭到武承嗣迫害,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来形容武承嗣最恰当不过了,但在狄仁杰等人的阻拦下,他的太子梦并未实现,因此愤愤而终,没等到李唐宗族的清算,也算是命好。   (武延秀与安乐公主)   但武承嗣的儿子们就没这么好的结局了,其长子名叫武延基,在武承嗣死后继"魏王"爵,还娶了李显女儿永泰公主李仙蕙。但因议论武则天和张易之、张昌宗之间的事而被告发,武后亲令处死。其次子名叫武延秀,武崇训死后娶了安乐公主,虽然有违今天的伦理观,但他与安乐公主倒是情投意合,后来在唐隆政变中被李隆基杀死。其它武氏重要成员   除武三思与武承嗣之外,还有些武氏族人也受到了重用。武则天的父亲是武士彠,他有个兄弟叫武士让,武士让当了太庙令,其长子武怀道当了左监门长史,武怀道有两子,一个是太平公主的丈夫,名武攸暨,后拜定王;一个官至宰相,拜建昌郡王,名武攸宁。看到这里都觉得武则天对伯父这一脉挺不错的,其实当年武则天父亲死后,武攸宁的祖母善氏经常欺负她们母女。所以武则天掌权后将善氏杖死,只是饶了那些子侄辈。   武攸宁在武则天时期中规中矩,但李显复位后便将他贬到地方任职,随后死在任上。武攸暨是被武则天杀了原配妻子,然后令娶"二婚"的太平公主,由于太平公主太过强势,生活又不检点,所以武攸暨一辈子都活在阴影之中。而且他的死虽然用"病逝"一笔带过,但在历史上还是引起较大争议的,他死于李隆基即位的同一年,众所周知,太平公主是被李隆基以谋逆赐死的,加上武攸暨的坟墓被下令捣毁,武攸暨的两个儿子武崇敏、武崇行皆被赐死,所以被李隆基清算的可能也存在。   (武攸暨剧照)   武则天侄子辈儿得还有武攸宜,也出自武士让这一脉,但属旁出,封了建安王,掌禁军。李显复辟后降为息国公,后担任工部尚书并死于任上。武攸止也是武士让旁出孙子,他在武则天时代未受重任,但他的女儿是李隆基时期最爱的武惠妃,她宫斗能力超强,斗倒了李隆基的王皇后,自己差点被立为后,但有了武则天的前车之鉴,大臣一致阻拦,这才作罢,只是到死后才被追封皇后尊号,算是武氏后裔里结局完美的。武士让旁出之孙还有武攸绪,官至鸿胪少卿,但由于不喜政治仕途,只身前往嵩山隐居了二十多年,因此未参与到武氏夺权的斗争中,69岁时病逝,结局也算完美。   (武懿宗剧照)   武则天父亲还有一兄弟名武士逸,这一脉出了个武懿宗,按辈分也是武则天从侄,此人能力不行,却擅长处理上层关系,因而得了兵权。但在对契丹的战争中,未曾交锋就吓退数十里地。李显时期朝内反武情绪高涨,李显便以降诸武爵位来缓和这种矛盾,首当其冲的就是这个废物将军,由河内郡王降为耿国公,职位由右执金吾大将军、神兵军大总管降为太子詹事、怀州刺史,后来也是不明不白的死于怀州任上。   其实《旧唐书》已经总结的很彻底,在李显死后,"韦氏武氏宗族,无少长皆斩之"。原因也很简单,李显是武李联姻的一个重要节点,而后继者李旦不仅被武则天打压,且和武家没有太深的姻亲关系,李显杀人并不合适,所以用降爵的方式来缓和矛盾。   (吕后剧照)   更重要的一点在于武氏外戚与汉朝吕氏外戚不是一个概念,汉朝不论如何皇帝姓刘,吕后是临朝称制,所以吕氏家族是实打实的外戚。这类外戚在历史上是常见的,他们最能依赖的就是皇帝,外戚集团势力的庞大在于围绕皇帝进行代代传承的联姻,比如汉朝的窦、梁外戚家族,不断将族女送与皇家联姻,更有甚者四代皇后同出一家。或者外戚直接扶持小皇帝上台即位,形成母壮子弱的局面,从而掌权,不论如何,这种外戚围绕的核心还是皇帝。   一旦皇帝不再与之联姻,那么外戚的身份自然消亡,皇帝可以通过外朝大臣和内庭宦官进行打压。吕后去世就是造成了这种局面,吕氏扶持的汉后少帝被朝臣废掉,立了一位年轻有为的皇帝刘恒,开国功勋周博、陈平等坐镇外朝,斗倒外戚集团的阻力相对较小。武则天并不是临朝称制,而是以周代唐,武氏就不能看成传统外戚,他们并不是以李氏为核心,所以在权力搭配上重在削弱李氏宗族,没有任何扶持,与传统外戚的行为正好相反。可以说在李旦时期,势力最强的还是以太平公主为核心的武后"余孽",虽然她姓李,没有武家人,她的野心难以实现,所以他心向武家。   (太平公主剧照)   前者说到,李旦敢动武家人,首先是他与武家的姻亲关系淡薄,其次就是武家人做得太过分,到了不除不行的地步,但他也只限于枪打出头鸟的层次。李隆基上位后,武家实力已经不胜当初,所以他更敢于斗掉姑姑太平公主,这也标志着武家彻底失去后盾。但武氏家族并不会像吕氏家族那样被铲除殆尽,这便是因为武则天留的后路,因为吕氏没有杀尽刘邦的后代,陈平这些大臣还有的选,而武则天是想尽办法杀尽了李渊、李世民的后代,甚至李治的庶出皇子也都没留香火,所以李唐后裔遗留下来的都是武则天与李治的结晶。   所以张柬之等人倒是成功逼退武则天,但李显上位后,这些拥立之臣反而被贬戍,然后在路上很凄惨的死去。这不就是武李两家合作的阴谋吗?后来的皇帝没得选,只能出自武则天与李治这一脉,武家还能彻底清算吗?若非皇帝大义灭亲,哪位朝臣敢堵上一命,要求彻底铲除武家人呢?后来唐朝大臣与当朝皇帝谈论过往时,不还都盛赞武后高宗的圣明吗?所以在处理武氏一族时,并不可能像陈平等处理吕氏那样,宗旨就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野心难泯者杀无赦!   武则天死后,相当女皇女主的人太多,所以,保全武氏就相当于保全女皇皇冠。   武则天是唐高宗皇后,在高宗时就被封为天后,与高宗并称为"二圣"。   高宗死后,武则天独霸朝政,临朝称制,把唐中宗李显变成傀儡皇帝。这样过了几年,武则天感觉不过瘾,干脆就自立为了武周皇帝。当了15年武周皇帝的武则天,经常担心被人推翻,除了采取大肆屠杀异己、高官厚禄收买提拔大臣之外,还组织大批文人学士撰写《玄览》、《青宫纪要》、《少阳正范》、《紫枢要录》等书为自己制造舆论;让高僧出书,把武则天说成是弥勒佛化身下凡;令僧人薛怀义率万人毁掉乾元殿,改建成明堂,高二百九十四尺,阔三百尺,称为"万象神宫";又命薛怀义铸造大神像,高约四层楼高,神像的小手指可容纳数十人,又建五层楼高的大殿安放;又令人铸造铜铁天枢,武后亲题:"大周万国颂德天枢",天枢高达105尺,下为铁山,用铜铁二百万斤,官府不够用,就征收农民的铜铁农具;把京都洛阳改称为"神都";还把儿子李显(皇嗣)赐姓为武;又不断改元纪年,先后改为:弘道、光宅、垂拱、永昌、天授、长寿、延载、天册万岁、证圣、万岁通天、万岁登封、神功、圣历、久视、长安等。   上图:武则天   武则天这样折腾了二十来年,到公元705年正月,秋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张柬之,以及天官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卫将军敬晖、检校左羽林卫将军桓彦范、司刑少卿袁恕己等文武大臣率领军队闯进皇宫进行平乱,把武则天平了下来,给李显恢复李姓,扶上皇位,武周朝结束,史称"唐朝复辟"。十个月后武则天病死,年八十二,后与高宗合葬乾陵,留无字碑。   李显当上皇帝三天后,还给武则天增加封号为:则天大圣皇帝。武则天死后,谥为:大圣则天皇后。李显还把太子宾客武三思封为司空,担任相国、同中书门下三品。封附马都尉武攸暨为司徒。   到唐隆元年,把武则天的封号改为天后;景云元年,改为大圣天后;延和元年,改为天后圣帝,不久,又改为圣后;开元四年,改为则天皇后;天宝八载,加谥则天顺圣皇后。   那为什么武则天没有如吕后一样被灭族呢?   其一、 李显是武则天的亲生儿子,大臣们打狗还要看主人哩,所以,没有对武氏一族穷追猛打。这与吕后以后由文帝即位不同,文帝不是吕后的亲儿子,故大臣们打击吕氏无所顾忌。   其二、 李显虽然当皇帝,但是由皇后韦氏掌权,每临朝,韦后即置幔坐殿上,预闻政事。中宗还任用曾为武则天掌文书的昭容上官婉儿主持撰述诏令,以武三思为相国。韦后的爱女安乐公主嫁给了武三思子武崇训,她恃宠专横,,势倾朝野,所以,朝中形成一个以韦氏为首的武、韦专政集团。   上图:韦后   其三、 韦后有极大的野心,想效法武则天当女皇,武崇训也唆使安乐公主请中宗废太子,立她为皇太女。所以,他们就不能否定武则天,有武则天的地位存在,他们就能光明正大地去争取当女皇。   其四、 到了公元710年,李旦的儿子李隆基(后来的唐玄宗)与太平公主(武则天的女儿)发动禁军攻入宫城,杀韦后、安乐公主等,立李旦为帝,是为睿宗,韦后之乱宣告结束。但是,太平公主的丈夫就是武则天的堂侄武攸暨(jì),太平公主的权势也是权倾朝野,所以,武氏家族依然不受影响。后来太平公主又与李隆基产生内斗。   上图:太平公主   其五、 到了唐玄宗时期,励精图治,改革朝政,重用贤人,武则天遗留下来的恶习得到纠正,但是因为玄宗的宠妃是武惠妃,其姑祖母就是武则天,所以,在武惠妃的关照下,武氏族人依然平安无事。   这不是很简单吗,武则天虽死,但从中宗李显,睿宗李旦一脉后裔所有的皇帝都说是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直系后代。那可是亲儿子啊,再就是武则天是以太后的名义下葬,生前已经放弃了权力。关键一点。武则天没有让外戚主政。这是武则天的精明。   而吕后就比较惨了,亲儿子早逝,孙子登基是个傀儡,吕后自己临朝称制,吕后一死,立即土崩瓦解,功臣集团和宗室集团立即联手将外戚集团铲除干净,让刘邦的儿子继位,不承认刘盈一脉。现在提及女子当政必然提及"吕武"吕就是吕雉,武就是武则天,封建时代把这二人当做是女当政牝鸡司晨的代表。言语之中充满了嘲讽,但实际而言,无论是武则天还是吕后的执政能力都不比任何一个男性的皇帝差,包括他们自己的丈夫刘邦和李治,但二人结局却大不相同,吕后三族被灭,而武则天入太庙,安享富贵。那么为什么两人和两个家族会有不一样的待遇呢?   吕后死后,《史记·吕太后本纪》载,"遂遣人分部悉捕诸吕男女,无少长皆斩之",为何这么惨,很简单,吕后把当时朝廷里两大政治集团都给得罪, 以刘肥为首的诸侯王,以周勃为首的功臣集团,二者都认为天下是他们的,与吕后无关,吕后不仅不"照顾"和"扶持"他们,共享天下,反而违反刘邦遗命"非刘不王,非功不侯"遗命,大肆分封吕氏宗族,而且打压和杀戮诸侯王和功臣集团,迫使原本不和的两大集团联合,趁吕后一死,就此发动政变,将吕氏满门杀的干干净净。诸吕也是为了控制权力,并无作乱之心。   吕雉听政以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必然要重用本家人、而宗室和功臣两大集团都得不到吕雉的信任。但吕雉的政治行为严重地侵害他们的政治和实际利益。得罪了所有的人。这些人恨吕雉入骨。公元前180年。吕雉刚刚薨世,宗室刘襄、刘章、与军功集团周勃,两大政治集团入宫发动政变,斩杀吕产、吕禄,结束了吕雉统治,史称"诸吕之乱"。这段历史不在于忠与奸,也不在于刘氏和吕氏,而是吕雉的行为夺取了宗室和功勋集团的实际利益,这也是功臣集团和诸侯王的报复,而吕氏与刘氏的矛盾,只不过是最表相而已。   我们再来说武则天,武则天当政期间虽然没有宗室和功臣两大政治集团控制朝局,但有同样具有两大政治势力,一个是以关陇集团为首的贵族集团,一个是以寒门集团为主的普通官僚阶层,而武则天就属于寒门集团,所以武则天当皇帝以后,全力打压贵族集团的政治生存空间,腾出来的位置给寒门集团,这个措施符合李唐王朝的利益,而寒门集团对此更是拥护,所以这些人是拥护武则天做皇帝,神龙政变以后,武则天虽然下台,但她的政治班底还在,满朝文武都是受武则天的"恩惠",所以他们必须维护武则天的地位,维护武则天的利益,才能确保自己的利益,武则天利用利益捆绑的形式确保了自己的平安。   武则天死后,高宗皇帝直系嫡亲血脉李旦和李显都是武则天的儿子,如果对武则天采取过激行为,势必造成皇权不稳,封建时代都是以孝治天下的,身上有武家血脉的李显自然不会对武家动刀,而且武则天已经放弃了权力。作为儿子也能太过分。对于朝局而言,只要保证李唐复辟,就够了。其他都不是问题。清算自己亲妈,已经没必要了。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答:"吕后死后,吕家被清算;而武则天死后,武家却没事"的确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   但只要往细里一分析,就觉得一切都那么合情合理,一点儿也不奇怪。   二者间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吕后病死的年代,还处在汉初;而武则天病死时,时代已经进入了中唐。   不要小看这一点,单单这一点,差别就非常巨大了。   要知道,刘邦在开国之初,就表示要与功臣共天下,裂地而封王侯。   虽说刘邦后来为了稳定政权,又毕自己之力平灭了众异姓王,但他又刑白马而与群臣结盟盟。   强调了两点:一、只要不是姓刘的称王,天下共诛之。二、若有无大功而封侯的,天下共诛之。   刘邦说的这两点,既保证了刘氏的皇权,又确保了功臣阶级的利益不被稀释。   这两点,得到了众臣的拥护,大家无不心悦诚服。   但是,吕雉为了维护自身的权利和地位,大封诸吕,极大地侵害到了开国功臣群体的利益。   而陈平、周勃、灌婴等等一批开国功臣还健在。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吕雉在临终前,又让吕禄掌北军、吕产掌南军并兼相国一职,这样,就把诸吕与功臣间的矛盾急剧加大了。   不用说,汉初的这一种情形是中唐时所不具备的。   而且,陈平、周勃、灌婴这些人,是跟随刘邦起事的,经过血与火的洗礼,见证过多少风云起落,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定然是霹雳手段,手不容情。   原先,吕后为了不让皇权外流,让自己的亲儿子汉惠帝刘盈娶了自己的女儿鲁元公主的女儿张嫣为皇后。作为舅舅的刘盈羞于与自己的外甥女同房,以至于张嫣身后无子。虽然吕后将宫女替刘盈生下的骨肉谎称是张嫣所生。   但陈平等人在采取行动时,一不干、二不休,咬定这些孩子并非汉惠帝的骨肉,将之屠尽戮绝,再无后顾之忧。   我们来对比看一下武则天死后武三思他们面临的形势。   其实,武则天在狄仁杰等人的活动下,已经下了还政李唐的决心,不但接庐陵王李显回京,还正式册封为太子,定为皇储。   所谓的"神龙政变",只是巩固了这一成果,避免节外生枝罢了。   而发动政变的张柬之、敬晖、桓彦范、崔玄暐等五位大佬,全是清一色文臣,杀戮很轻。   再者,武则天不像吕后那样绝后了,她死后,继承帝位的是她的儿子李显,众大臣不看僧面看佛面,做法很有分寸,一切遵从李显的意思办,不敢太过。   偏偏,李显生性昏庸、孱弱就算了,他和武三思又是亲家关系——他的女儿李裹儿嫁给了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   所以,李显复位以后,武三思等人依然得以全须全尾地活着。   武家和吕家结果为何截然不同,主要与一桩"姻缘"有关,也与两家外戚在朝廷中势力差距巨大有关。   一、主要原因是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与武则天的儿子皇位继任者李显是亲家。   神龙政变武则天被逼退位后,按理说外戚武家应该会失势,但却恰恰相反,武则天退位后,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却混得越来越好,后来一度达到权倾朝野的地步,其最主要原因是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与继任皇帝李显是亲家。   吕后剧照   当年李显被武则天废了皇位贬为庐陵王,在被押送房州途中,妻子韦后生下一女。艰苦的环境让他们连婴儿尿片都没有,李显不得不脱下身上的衣服来包裹这个婴儿,于是给婴儿起名李裹儿。   特殊的境遇下,致使李显夫妇对这个孩子疼爱有加。在李裹儿十六岁时,武则天作主将他嫁给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   神龙政变,李显恢复帝位,李裹儿被封为安乐公主,武崇训也成了驸马。而武三思与李显原本就是姑表兄弟,后来又成了儿女亲家,也就亲上加亲。又因为李显昏庸无能,对武三思过去种种不是都忘之脑后,很快武三思就成为皇宫的常客。   还有当时武三思还得到掌握实权的垂帘听政的韦后的宠爱。因为以上关系,武则天退位后,外戚武家没有受到多少排挤甚至诛杀。   武则天剧照   二、武则天退位时,武家人已经远离权力中心。   在武则天退位后期,由于武则天的两个宠男张易之、张昌宗两兄弟在朝中为所欲为,陷害宰相魏元忠,不仅跟大臣结怨,也使得武则天回归李唐、传位太子的形势发生重大逆转。也许是武则天的授意,武家外戚并没有参与权力的争夺。此时权力的争夺主要发生在武则天的宠男二张和李唐家。外戚武家远离权力争夺的漩涡。所以李显复位后并没有仇视武家。   三、武家也没有像吕后死后吕家还掌握朝廷军政大权,对皇帝李显并不构成什么危险。可以不必铲除。   宠男张易之剧照综上所述,吕后和武则天死后,为何两家外戚境遇差距如此巨大。主要原因是一桩"姻缘"和两家外戚在朝廷中势力差距太大,有没有威胁到新皇权有关。

毛主席问驴先迈哪只脚?卫立煌起初疑惑不解,解释后猛然醒悟毛驴先迈哪只脚?抗战期间,国军将领卫立煌取道延安,顺便拜访毛主席,没想到被毛主席提问毛驴先迈哪只脚?卫立煌疑惑不解,既不明白毛主席为何问出这样的问题,也不清楚问题的答案是什么。随后日本非法霸占我国东沙岛,清朝拿出证据让其归还,对方是何态度?1909年11月19日中午,南海的东沙岛上,中国正在举行一场简单却庄严的接收典礼。广海号军舰的官兵全副武装排成方阵,战刀在阳光下闪着银光,五颜六色的旌旗随风招展。钟表走到预定的时辰张荫麟战国时代的政治与社会经济的进步与战争的变质三晋建侯和商鞅之死,是世变程途中的两大块记里石。环这两大事件的一世纪左右(约前420至前320年)是一个大转捩的时期。在我国史上,恐怕只有从鸦片战争到现在的一段可以和它相比。不独春棺木开出一汪清冽泉水,所陪葬品极尽奢华,而墓主身份却只是县官2017年,青岛张家楼镇为了配合安置房建设工程,却因此发现了一座足以震惊世界的千年古墓。千年的泉水保存着古墓主人的遗骸,陪葬品奢华且精妙绝伦。这究竟是谁的古墓,又究竟是什么让这个古捡回一副棺材板,搭上了7条人命,是巧合还是天意?1956年,在文史学家郭沫若和吴晗的强烈建议之下,我国对定陵进行了史无前例的考古发掘,这次考古发掘出土了3000多件文物。然而,1966年的一场浩劫波及了这座皇陵,一大群怒火中烧的一等功臣蒋诚肠子被打出后塞回继续战斗,晚年欠下巨款让儿子还1988年,四川省合川县隆兴乡收到了一封迟到整整36年的立功喜报贵府蒋诚同志在上甘岭战役中,创立功绩,业经批准记一等功一次,除按功给奖外,特此报喜。当地人吃惊地发现,眼前这位已经61972年尼克松访华,熊向晖一个问题难倒基辛格,周恩来值得表扬前言图周总理与熊向晖1938年春,西北王胡宗南面见了一个来自于湖南的战地服务团。这个服务团本身是由一些进步青年组成的,他们来到抗日的战场上,也是希望能发挥自己的才干,胡宗南一个个面毛泽东为什么了不起?毛泽东为什么了不起?他在没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条新路,这就是他了不起的地方,也是他远超同时代所有共产党人的地方!红军时期的毛泽东1929年,毛泽东熬过了难熬的一年,红四军前委书记之职失毛泽东传精讲03投笔从戎上一期我们讲到,受到书本的影响,毛泽东萌生了走出韶山,进入一所新式学堂的想法。他默默计划筹备,终于完事周全,与父母告别。泽东挑着扁担风尘仆仆,来到了东山高等小学堂。他本以为,从韶山毛主席被敌军围捕,生死之际在路边写了7个字,敌军看后停止追击1947年8月,国民党反动派将领刘戡带领七个旅的兵力对毛主席围追堵截,当时,毛主席只带领了中共中央机关的上百人,敌我力量悬殊,不得已一路躲避敌人追击,最后行至黄河边停下。就在主席到汉高帝刘邦堪称中华民族的开启者刘邦,西汉开国皇帝,谥号高皇帝,庙号太祖。这是他驾崩之后,他的儿子汉惠帝刘盈给他所上的,恐怕刘邦在世时无法想象自己建立的王朝长达四百年,并且影响后世千年。刘邦,他经历了三个时代,战
玄武门之变之前,李渊为什么不将李世民逐出长安?玄武门之变前也想过把李世民调离长安,对于当时李世民的威望和权利来说,李渊是不会无缘无故就把李世民逐出长安的。在虎牢关之战李世民击败窦佳德,逼降王世充统一了河南河北之后放眼天下没有人干支纪年与世界通用日历格里高利历的对应关系关于干支纪年,是以春分点为干支纪年起始点,还是以正月初一为干支纪年起始点,似乎从未停止过争论。我咨询过很多八字命理大师,多以节气来推算八字。而翻阅中国历朝历代的干支纪年时间,对应现日本要再发动战争,会先打哪个国家,为什么?如果没有了大国制约,日本开战的首要目标应该是东盟国家,再具体一点就是菲律宾和马来半岛。生命线安全理论,会给这种侵略战争提供借口,只要拿下了吕宋岛,巴士海峡就可以支撑那条生命线,日军当年马关条约李鸿章被打伤,日本为什么那么害怕?这个问题很好,为我们重新认识李鸿章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李鸿章18231901)(1)如何看待马关条约大部分历史教科书中都会提到甲午战争期间,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在下关的春帆楼签订了丧1978年,徐向前任国防部长后,意大利一记者发问您如何看待战争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有四位开国元帅担任国防部长一职,首任国防部长是彭老总,第二任林帅,第三任是临危受命的叶剑英元帅,第四任是曾经的红四军指挥官,十位开国元帅中唯一的北方籍将领徐向前元52年赵宝桐参加英模会,对女记者一见钟情,记者答应我三个条件图丨赵宝桐前言赵宝桐是新中国的第一批飞行员,抗美援朝中,他创下了击落击伤敌机9架的战绩,是名副其实的空中之王。抗美援朝赵宝桐和飞行大概是有些缘分的,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苏联对埃及援助巨大,几乎有再造之恩,为什么后来两国会反目?苏伊士运河是埃及的钱袋子,阿斯旺大坝是埃及的米袋子,没有这一河一坝,埃及这个贫瘠的国家根本无法在世界上立足。然而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埃及还在极其黑暗的法鲁克王朝统治下,国王不仅是1972年,毛主席送尼克松4两茶叶,对方有些不满,周总理如何应对几千年来,中国一直以来都崇尚礼尚往来,更有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这样的认知和写照。更是被世界公认为礼仪之邦,所以中国人送礼不仅讲究诚意,更注重对人的尊重。而1972年的中美破冰一战歼敌400人全身38个弹孔,中央下令将其抬进人民大会堂2021年6月29日,人们簇拥在长安街两旁,目送着路中央的一辆红旗轿车开往人民大会堂,路旁的战士们也肃立着,向这辆轿车致以注目礼,随着轿车缓缓停在人民大会堂门口,几位同志迎了上去,管仲厚黑学(脸皮要够厚)的那些事儿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有羞耻心。长大了才发现,太害羞了并不是一件好事,特别是在当代社会,脸皮厚点儿,你就可以无往不胜。可是人家管仲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可谓这块思想领域内的毛主席为何执意要抗美援朝,1971年美国才恍然大悟,伟人高瞻远瞩序章二战结束,两强对峙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由德意日法西斯发动的,给世界人民带来浩劫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二战给国际形势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所谓的六大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