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吕雉为什么不杀张良?

  吕后之所以不杀张良,是因为张良还没有被吕后杀的资格。
  别笑,认真的。
  刘邦曾说过"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其实韩信、张良与萧何也代表了刘邦集团三股势力。
  韩信代表的是诸侯王的势力,他们是汉朝的小股东
  汉朝真正变成中央集权式的帝国要到汉武帝中后期,在此之前,汉朝其实和秦没什么区别,也是郡县制和分封制相结合;甚至汉高祖刘邦的"皇帝"都是韩信等诸侯王投票"选出来"的。
  所以韩信、彭越、英布、韩王信这些诸侯王不是刘邦的臣子,而是汉朝小股东。
  所以韩信去樊哙家做客的时候,樊哙跪迎时对韩信自称"大王乃肯临臣。"要知道樊哙可是吕后的妹夫,地位不低,然而樊哙见韩信是行臣子见君王的礼节,自称"臣"。
  所以,刘邦和吕后两口子要防止汉朝重蹈秦的覆辙,那么首先要对付的也是诸侯王;所以我们看到韩信、彭越之死都有吕后的参与。
  萧何代表的是刘邦老班底
  萧何代表的是刘邦"丰沛元从",也就是刘邦起家的老班底,这些人和刘邦是有正式君臣名分的,他们是刘邦的集团的"高管",但是本质上还是打工者。
  虽然萧何、曹参这些人不是"股东",但是刘邦集团中高层几乎都是丰沛元从,所以他们的隐形势力最大。
  吕后临朝,在已经铲除了韩信、彭越、英布这些"小股东"后,萧何、曹参这些丰沛老人才是吕后真正的目标;甚至可以说吕后都不敢想"铲除"他们,只是想自己和刘氏江山不被这些"老员工"搞下去。
  我们看《史记》和《汉书》,即使汉文帝这样被陈平、周勃迎来做皇帝的人,对周勃、陈平都没什么好印象:
  汉大臣皆故高帝时将,习兵事,多谋诈……今已诛诸吕,新喋血京师,以迎大王为名,实不可信。
  汉文帝最信任的臣子评价周勃、陈平"多谋诈"、"不可信"。
  而汉惠帝死后,张良之子是怎么评价丰沛元从的呢?
  辟彊曰:"帝毋壮子,太后畏君等。"
  张辟疆言下之意就是吕后害怕丰沛元从,一定要诸吕掌握长安的城防才放心。
  张良代表的是刘邦势力第三种人:外来"高管"
  张良代表了刘邦集团第三种人,外来"高管";他们不是从沛县就跟随刘邦起兵的老部下,也不像彭越、英布这样自带"本钱"来合伙的,但是他们往往弥补上了刘邦集团很多地方的短板。
  比如刘邦在汉末与其他势力打交道的时候多用张良,为什么?张良家世代韩相,是旧六国的贵族;而萧何只是寒族小吏,和旧六国势力打交道,萧何身份不够。
  等到汉朝建立后,张良这些"外来高管"作用就急剧下降了,所以张良才会在汉初"神隐";但是当刘邦和吕后这对夫妻有了矛盾之后,或者说当吕后发现"丰沛元从"已经尾大不掉之后,张良这些"外来户"利用价值又有了。
  吕后要制衡曹参、王陵、周勃这些丰沛元从的势力,她应该依靠哪些人呢?
  除了自己家族势力以外,以张良为代表的"外来高管"就是吕后要团结的目标了。
  因此,吕后之所以不杀张良,最重要原因是张良还没资格被杀;而等铲除了非刘姓诸侯王后,丰沛元从才是皇族心腹大患,此时张良为代表的"外来户"就是皇族团结的对象了。
  吕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政治家,因为她杀过戚夫人、韩信、彭越,很多人把她想得太残暴。其实不然,吕后对待敌人确实毫不心软,甚至冷血无情,但她未不是胡乱杀人的。可以说,戚夫人、韩信与彭越,吕后都有充足的理由杀之。第一,吕后为什么杀戚夫人、韩信与彭越
  先说说吕后杀戚夫人,手段令人发指,把戚夫人手脚都砍断了。但是戚夫人并非那么无辜,她实际上也是个很有手段的女人。据史书说,刘邦晚年最宠戚夫人,戚夫人因此多次在刘邦面前哭泣,还把儿子抱到刘邦跟前,就是想让儿子如意取代太子刘盈。因此可以看出,戚夫人有取代吕后之心。尽管后来戚夫人的遭遇令人同情,但是假使戚夫人得势,她会不会以同样手段对付吕后呢?这个谁都说不准的。
  再说说韩信与彭越。韩信与彭越的遭遇,同样令人同情。但是他们被杀,又确实有必然的原因。这两位曾被封王的诸侯,对中央朝廷并不忠诚,对皇帝的命令阳奉阴违。当初刘邦欲令韩信、彭越围歼项羽时,韩信与彭越却按兵不动,讨价还价,伸手要权。作为臣子要胁皇帝,这确实是韩信、彭越最终被杀的最重要的原因。在杀韩信、彭越一事上,吕后确实非常狠毒,但并非无缘无故杀人。第二,吕后对刘邦的一帮旧臣,大体上是宽容的
  西汉的开国功臣,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跟着刘邦打天下的,比如萧何、张良、陈平、曹参、周勃、樊哙、灌婴等;一类是独立或半独立性质的诸侯,如韩信、彭越、英布等。对于前者,都是吕后的旧识故交,吕后对待这些功臣是不错的,是宽容的。
  比如说对待萧何,吕后是信任与器重的。在吕后杀韩信时,没有萧何的配合,她也不能成功。刘邦去世后,吕后依然任用萧何为相。萧何去世后,分别以曹参、王陵、陈平等为相,可见吕后对这些旧臣是信任的。
  至于一些敢抵触吕后的人,她也没有致其于死地。比如周昌,刘邦生前担心赵王如意被吕后所害,派正直的周昌担任赵国宰相。刘邦死后,吕后便要召赵王如意回长安城,这个命令遭到周昌的顽强抵制。以吕后的权力,当然可以用抗旨的名义把周昌给杀了,但她没有这样做。既然召不回赵王如意,吕后就征召周昌回长安城,把他从赵王身边支走。
  再比如王陵。吕后打算封吕氏兄弟为王,右丞相王陵反对道:"吕氏封王,违背当年先帝与诸臣的约定。"吕后听了王陵的话后,非常不高兴。后来,吕后给了王陵一个太傅的虚职,剥夺了宰相的实权,由陈平接任右丞相。
  从周昌与王陵的例子可以看出,吕后其实还是有分寸的。周昌与王陵敢于公开反对吕后,是因为他们维护刘邦生前的决定,与韩信、彭越的性质是不同的,所以吕后只是把他们调到其他职位,并没有大开杀戒。三,大汉开国后,张良就急流勇退,淡出政坛
  再来说说张良,回答题目所问的,为何吕后没杀张良。
  与其他任何一位功臣,张良对吕后的威胁是最小的,吕后杀他干嘛呢?
  晚年的张良行事十分低调,不愿意卷入政治旋涡中,他说:"我家历代为韩国丞相,韩国灭亡后,我荡尽万金家产,就是想为亡韩报仇雪恨,诛杀强秦。如今我受封为万户侯,作为一介布衣,到今天能位极人臣,我已经满足了。"在所有开国功臣中,张良是最淡泊名利的人。
  功成身退后的张良身体很虚弱,因而热衷于道家仙学,学习避谷术、引导术,杜门不出。当然,他学道学仙,未必不是一个障眼法,表明自己超然于权力斗争之外,无欲无求。后来,刘邦铲平异平诸侯,吕后杀韩信、彭越,一向德高望重的萧何也曾经一度被刘邦怀疑。但是,自始自终,张良并没有受到任何的怀疑与冲击,这与他急流勇退有直接的关系。
  张良都不过问政事了,也放手权力,吕后干嘛要杀他呢?第四,张良曾帮了吕后大忙
  其实,吕后还应该感谢张良。
  晚年的汉高帝刘邦宠爱戚夫人,想废掉太子刘盈(吕后之子),改立戚夫人所生子赵王如意。吕后不是肯轻易认输的人,她动员不少大臣谏争,但都无法改变刘邦的决心。百般无奈下,吕后想起了智慧过人的张良。张良原本无意卷入争立太子的政治瓜葛,在吕后的强求下,他提出重聘四位德高望重的老者作为太子刘盈的老师。这四位老者又称为"商山四皓",是刘邦一直想得却未能得到的四位贤人。
  吕后依张良之计,厚礼请商山四皓出山。刘邦闻讯后,他无奈地对戚夫人说:"我想换掉太子,可是现在有四位贤者辅佐他,如今羽翼已丰,无法撼动了。看来,吕后真的要成为你的主人了。"其实我并不觉得商山四皓有那么大的影响力,我想刘邦之所以在更立太子一事上认输,最重要的原因,是张良的站队。要知道张良是一个已经淡出政坛的人,最后还是站在支持吕后的立场。反观戚夫人,朝中大臣有谁支持她呢?得不到大臣们的支持,那么戚夫人与她的儿子如意,迟早也是要被推翻的。
  因此,在立太子一事上,张良的出计与表态,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以,无论于公于私,吕后都不可能杀张良的。
  吕后是一位有政治经验的精明女人,她不是随意杀人的,她要杀的要么是挑战她在后宫的地位的,要么是因掌兵权而威胁到刘邦政权的,要么是危害到她和她儿子刘盈的权利的,而张良不仅不属于这几类人,而且还对吕后有帮助有好处,所以,吕后不是不杀张良,而是不必杀他,也不愿意杀他,具体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分析起来是很有意味的:
  第一,张良是高官的后代,且他的谋略深不可测,据说还得到过高人指点,吕后对他有几分尊重也有几分佩服和畏惧,所以,她对张良没有起杀机。
  张良是韩国人,其祖父、父亲都曾在韩国任过宰相,韩国被秦灭后,张良作为韩国大官的后代,自然是难忘国恨家仇的,所以执意复仇,于是,他曾买通刺客,行刺秦始皇,可是刺杀失败了。
  张良后来逃到下邳,而有一次在一桥上遇了神秘高人黄石公,这黄石公很有眼光,他觉得张良是个人物,经过再三考验之后,他把谋略秘籍《太公兵法》传给张良。从此,张良深研秘籍,成了极有谋略的一位大智者。后来,张良投入刘邦阵营,屡以献谋献策为刘邦建奇功,得到了刘邦的尊重和重用。
  黄石公授秘籍
  刘邦对张良很欣赏,据史书记载,有一次,刘邦问群臣他为何能得天下,大臣高起、王陵皆认为刘邦是因为大仁大义所以能得天下。刘邦却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参见《资治通鉴·汉纪三》)
  张良
  明显,刘邦认为他自己的最大本事是善用人才,而他所用的人才中,张良、萧何、韩信是最杰出的,张良为他运筹谋划,萧何为他治政理财,韩信为他统兵御敌,因而,刘邦能成就大业,夺得天下。
  不难看出,刘邦将张良排在第一位,觉得张良的谋略是助他成大事的最关键的因素。
  张良作为刘邦的第一谋士,智谋高深,是刘邦最不可缺少的人才,精明的政治家吕后对此心里很清楚,她宁愿借助于张良的智谋,也不会与张良为敌,没有必要杀张良。
  第二,张良在刘邦争夺天下、建立汉朝的一些关键时刻,帮了刘邦的大忙,功劳特大,颇受刘邦赏识,吕后是不会冒着得罪刘邦的风险去杀张良的,何况,她对张良是比较尊重的。
  张良为刘邦建奇功的第一件事是,刘邦出身于底层,之前没有见过大世面,当他占领咸阳之后,见秦宫豪华无比,绝色美女很诱人,奇珍异宝很多,经不起诱惑,于刘邦便赖在咸阳不走了,不想再征折腾了。他感到人生苦短,应尽情享乐,遇到如此豪华无比的秦宫,尽情享受才是人生的目的,打天下的辛苦事不干了。后来正是因为张良和樊哙的尽力劝说,刘邦才重振斗志,放弃享乐,撤兵霸上,继续征战。刘邦因此而得到秦民的拥戴。吕后是很有政治野心的,她必知此事,知张良能起劝谏刘邦的特殊 作用,自然是不会想要杀张良的。
  张良(剧照)
  第二件事是,刘邦先攻进咸阳,项羽后到,而当时项羽的势力比刘邦强大,根据他们两与楚怀王的协定,谁先攻入咸阳者为王,项羽落后了,拒不履约。在谋士范增的建议下,项羽设了鸿门宴,想在宴会上杀了刘邦。在此关键时刻,张良出奇谋,劝刘邦暂时向项羽表示臣服,而张良背地里拉拢项羽的叔叔项伯,让他在宴会上为刘邦说情。宴会上,项庄舞剑,意欲刺杀刘邦,项伯受了张良的贿赂,出手救了刘邦。鸿门宴上,若没有张良的用计,刘邦难逃虎口。张良救了刘邦的命,恩情很大,吕后必知此大事,她当然不敢私下杀了张良。
  第三件事,汉元年(公元前206年)正月,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统辖梁、楚九郡,他撕毁了楚怀王"谁先攻入关中者为关中王"的约定,声称"计功割地",以霸主的身份分封了十八位诸侯王。项羽知刘邦是厉害人物,所以故意整他,封给刘邦的是最偏僻荒凉的巴蜀地区,封刘邦为汉王,而却把关中地区却封给了秦的三个降将,其实是让秦旧臣来遏制刘邦。刘邦先入关中,建奇功却得不到重赏,极为愤怒,他决定率汉军与项羽拼个死活。在此关键时刻,正是萧何、张良站出来力劝刘邦要忍耐,提醒要从长计议,刘邦才冷静下来,凭韬略行事。
  刘邦被项羽压制,处境艰难,张良心生一计,实施买通项伯的计划,他将刘邦赠予他的金银财宝全都拿去送给项伯,怂恿项伯劝说项羽为汉王请求加封汉中地区,项伯果然说通了项羽,刘邦因此而占据了秦岭以南的巴、蜀、汉中三郡之地,随即建都于南郑(今陕西南郑县东北)。这一次,张良为刘邦争来了汉中的关键的地区。
  此外,当刘邦大军进入汉中后,张良又献一妙计,他劝说刘邦烧掉通向蜀地的栈道,向项羽明示,他再不东进,以此迷惑项羽;同时,这也能以烧栈道来防备敌人由东来袭。张良的计策实施之后,刘邦争得了较长时间,使汉军能在汉中养精蓄锐,培植实力,等待时机。张良此计既迷惑了项羽,又避开了敌之锋芒。正因为有此次烧毁栈道,后来才有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妙计的实施。张良为刘邦夺取了汉中根据地,又使刘邦能有机会养精蓄锐,此等奇功,刘邦心里明白,吕后也必是心中有数的,吕后岂敢杀张良?
  第四件事,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刘邦大军被项羽围困于荥阳,众谋士献计献策,而谋士郦食其献了一个臭计,他以商汤灭夏封赏诸侯为例,劝说刘邦分封原本六国诸侯的子孙,以此来收拢人心。张良知情后大为吃惊,他急劝刘邦停止下发分封令。张良认为:以往商汤、周武王伐夏桀、殷纣,事成后分封其后代,乃是当时局势完全可控,旧朝后代已无反抗之力,而今刘邦尚无力掌控全局,而对手楚军势大,六国后裔是不会向刘邦称臣的,而只会屈服于项羽,刘邦若分封旧朝后代,必将大大伤了汉军众将领的心,因为跟着刘邦拼死拼活的武将们得不到封地,而六国后裔却能得封地,若用郦食其之计,汉王必将众叛亲离。此次张良让刘邦避免一重大失误,功劳巨大,这增强了张良在刘邦阵营的地位,吕后必是知道的。
  汉初重臣
  第五件事,齐国的大乱被大将韩信平定后,韩信占了齐国,他居功自傲,立马给刘邦写信,以齐国不稳定为由,认为需有王来治理,他请求刘邦让他代理齐王。此时刘邦正被围困荥阳,心中异常烦躁,看了韩信的信,大骂韩信不是东西,不但不领兵救他,还要自立为齐王。刘邦决定拒绝韩信的要求,而张良和陈平深知此时韩信是战争大局中的最关键的一方,若让其独立,甚至与项羽联手来功刘邦,汉军必败无疑,所以,他们极力向刘邦劝解,刘邦才醒悟过来,他给韩信回信:"大丈夫要当就当个真王,当个代理王有什么意思?!"张良奉命带印、信到齐国,传汉王旨意,封韩信为齐王。
  张良、陈平这一建议,满足了韩信的心愿,把韩信这一最能打的大将留在汉营,避免韩信成为对手,这事关汉军成败,是高明的建议,张良和陈平有此功劳,证明刘邦缺不了他们的辅佐,吕后谁能杀张良?
  第六件事,刘邦大业已成,开始分封有功之臣,而将帅们对赏罚有疑虑,担心得不到重赏,此时,张良站出来,向刘邦建议,先封赏刘邦最痛恨的雍齿,雍齿得赏后,众将觉得像雍齿如此被汉王讨厌的人都能封侯,大家也就安心了。于是,刘邦开始大封众文武。这也是好建议,增强了张良的功劳,吕后知道后对张良的好印象也加深了,知道汉王缺不了张良。
  第三,吕后没有杀张良,更主要的原因是张良以十分睿智的方式介入汉皇室的继位之争,非常机智地帮了吕后,为吕后的亲儿子刘盈稳住了太子之位。
  汉十年(公元前197年),汉王朝皇室内部出现新的危机,刘邦不知为何,突发奇想,想改立太子,这或许与刘邦更宠爱戚夫人有关,又或许,他察知到吕后太强势,担忧她有异心,想到刘邦百年之后,吕后会从后台走到前台,取代刘氏而执掌皇权,所以,刘邦想将吕后的亲儿子、太子刘盈给废了,改立他宠爱的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如意为储君。
  废太子既是刘邦的家事,又是国之大事,朝中大臣得知后,大多数表示反对,因而提出谏劝,但刘邦是专权固执的帝王,他想做的事,没有人能拦得住。吕后心里十分紧张,担心儿子刘盈太子之位不保,让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如意抢了太子之位。
  吕后无计可施,只好找张良帮忙,张良感到此事关系重大,从大局考虑,张良内心是不赞成废刘盈而另立太子的,但他又知道,要改变刘邦的想法,并非易事。
  张良细思之后,感到汉朝天下初定,统治根基未稳,立储之事稳定为好,为此,他决定帮吕后,只是,历来大臣介入立储之争,凶险极大,若贸然介入,一旦做错,没人能救。张良自知必须有妙计,既能帮吕后保住刘盈的太子之位,又能让自己置身事外,不至于陷入险境。
  于是,张良想出一计,他建议吕后指派刘盈商山去请隐居深山中的"商山四皓",即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和夏黄公四位智者出山,跟随于太子入朝,此前,刘邦曾请过这四老,但未有结果,此次,"商山四皓"到了太子府,跟随太子左右,仍是奇迹。其实,张良知道为防止朝局动荡,"商山四皓"必定愿意帮刘盈。刘邦知道了"商山四皓"被太子请来了,知道太子刘盈羽翼已丰,翅膀硬了,已有处理朝政的能力,从此,刘邦不再提另立太子之事。
  张良这一计让刘盈保住了太子位,让吕后在心里一直感激着张良,而张良以依此妙计介入宫廷立储之争,能如置身事外一般,如此睿智的谋士,吕后敢杀他吗?如此尽力帮吕后,支持太子刘盈,吕后岂能舍得杀张良?
  第四,张良之所以没有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避免被吕后杀害,还在于他能急流勇退,看淡权利,所以能保善终。
  首先,刘邦入都关中之后,天下大局已明朗,张良心里清楚,皇帝失去了强硬对手,皇位稳固了,皇权的杀伤力就转向内部,他感到该请病假长休了,于是,他托辞有病,需闭门静养,而张良一直体弱多病,以此理由请病假,合情合理。刘邦准了,只要求需要时,张良还得出谋划策,张良答应了。于是,张良从"帝王师"变成了"帝王宾",避开朝中争斗,成了旁观者,张良明白,没有强敌的帝王,特不喜欢身边有太聪明的人。
  此外,张良熟知历史,他知道外敌灭了,内部斗争便会开启,而远远离开,才能避免卷入皇帝与功臣之间的斗争,汉初,刘邦击败项羽之后,便开始翦灭汉阵营里的异姓王,张良恪守"疏不间亲"的古训,尽力置身事外,所以,他能避开凶险。
  其次,汉朝建立了,刘邦开始论功行封,众大臣都期待着获得大封重赏,论功劳、贡献,张良必定是能列在前面的,刘邦也很够意思,以齐国三万户为食邑欲封赏给张良。齐地是富饶之地,刘邦这回是要报答张良他为大汉出大谋献大计的贡献。可是,张良坚决辞让,他自请封于留地(今江苏沛县),因留地乃是他遇到刘邦而进入汉阵营的地方。
  张良这是与刘邦在再续旧情谊,刘邦准了,他很高兴,张良如此低调,是个好官。张良自此称为"留侯"。张良辞让的理由很充足,他于韩灭家败之后,沦为布衣,后跟着刘邦,四处征战得以发挥才能,能从一布衣变成留侯,封万户,已十分满足。刘邦听了张良辞封的理由,认为张良念旧情、知感恩,不贪婪,无野心,是他所喜欢的文臣。
  其实,张良心里清楚,史上有范蠡、文种之例,君王大都是可与之共患难,但不可与之共荣华,"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惨例比比皆是,张良低调后撤,才是最明智的。后来,张良没有参与朝政,醉心于研修黄老之学,静养修身,追求道仙境界。汉高后二年(公元前186年),张良病逝后谥号文成侯。
  显而易见,张良如此高明的人,吕后会愿意杀吗?能杀他吗?有必要杀他吗?
  作为汉初三杰结局最好的张良,他的为人处世非常值得现代人学习,他之所以能躲过了吕后的残害,还是因为他情商高,会处理事情。为躲避刘邦的的猜忌他都做了什么?
  刘邦即位后,感叹张良"决胜于千里之外",便让他享受齐国的三万户的封邑,可是张良却拒绝了,他表示既然自己与刘邦是在留县相见的,那就把自己封在留县这个小地方好了。于是刘邦封他为留侯。
  这一做法恰巧与韩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张良只想做一个小小的留侯,而韩信攻打齐国后,便上书请求刘邦封自己为齐王。当时刘邦被项羽围困,焦头烂额,无论韩信的本意有多么好,他这一做法非常欠考虑。
  后来刘邦进入关中后,张良以身体有病为由隐居了起来,一年多也不出来,并且连五谷杂粮都戒了。
  后人不知道他是否真的生病了,但他这么做大有在刘邦面前表现自己清心寡欲的嫌疑,以此来放松刘邦对自己的戒心。
  在看韩信,从齐王贬为楚王后,又被贬为了淮阴侯,让他闷闷不乐。他曾回想起刘邦的连襟樊哙见了他都得跪拜,如今却与他平起平坐。再加上刘邦越来越不信任韩信了,韩信一气之下便背叛了刘邦。
  如此看来,张良之所以能活下来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他淡泊名利。张良是如何搞定吕后的
  吕后有多狠张良不会不知道,韩信和彭越都死在了他的手里,所以张良知道吕后是他得罪不起的人。
  可是有才能的人想低调也低调不了,就算张良隐居了起来,他还是逃不了被人抓回去出谋划策的命运。
  这不吕后遇到困难了吗,儿子的太子之位不保了,丈夫刘邦要立戚夫人的儿子如意为太子,吕后情急之下,变让哥哥绑架了张良,想让他来帮自己出主意。
  已经不食五谷看破红尘的张良没想到自己都做到这种程度了,竟然还有人惦记他,他根本就不愿意去管这些事儿了,可是性命已经掌握在吕后手中了,他只能硬着头皮去帮他。
  可是帮了吕后,那就得罪了刘邦,不帮又会丢掉性命。但张良就是张良,在这种两难的境地里他也能发现生机,那就是将这个皮球踢给别人。
  他表示这件事很难办,满朝文武没有人能改变刘邦的心意,只有商山四皓才能改变刘邦的心意。
  就这样,张良将这个麻烦转给了商山四皓,自己顺利地脱身了,还感动了吕后。
  结语:张良能够有好的结局,就在于他能洞察人心,并且他的情智双商皆高,以至于在刘邦死后,吕后仍然对他感恩戴德,并劝他一定好好吃饭。张良死后,他的儿子继承了他的爵位,这些待遇都是韩信比不了的。
  吕后对张良存在敬畏,不能杀,也没必要杀!
  为何说吕后敬畏张良,有三点原因:
  第一,张良贵族世家出身,祖父张开地与父亲张平都是韩国宰相,刘邦剪灭诸侯称帝,张良与背后贵族集团功勋卓著,吕后想主宰朝政,遭到刘氏宗亲与开国功臣反对,而张良则愿意归附吕后,成为吕后夺权的缓冲。
  第二,张良的师傅很传奇,传闻得到高士"圮上老人"的黄石公,传授给张良《素书》既包含自然运化又有治国之能,使张良知晓天命助刘邦奠定汉朝基业,汉惠帝与吕后信奉黄老学说,对张良信任中带有敬畏杀之不详。
  第三,张良懂得明哲保身,刘邦封赏功勋许诺张良"齐国三万户",但张良只留万户;避免卷入储君之争并周旋保全樊哙性命;吕后当权后诛杀刘氏功勋,也曾盛情挽留张良,但张良仍然专心修道养精,使得吕后没有借口诛杀张良。
  综合而言,张良主要是聪明,贵族世家出身与黄石公的名头,只能暂时抵挡吕后的杀意;趁开国功勋影响尚在,主动归隐退出朝政;吕后念及张良的威信与功劳,全力应付刘氏宗亲的威胁,对张良听之任之,张氏也躲过朝堂争斗。
  吕雉:刘邦的结发妻子,为刘邦生有一儿(刘盈)一女(鲁元公主)。在汉朝的历史上她扮演的角色是杀功臣的罪人、杀后妃的妒夫、她是后宫干政的第一个皇后。
  她的声名狼藉,不过她的所作所为虽然不能接受却可以被理解。
  例如她将戚夫人做成人棍,那是因为戚夫人抢了她的地位还想抢她儿子的皇位。
  至于她杀的功臣:季布、韩信、彭越,是不是有刘邦的指使虽然无法考证却不难推断。
  她杀了这么多人为什么没有杀张良呢?
  原因有三。一,戚夫人夺权时,张良有谋划之功。
  戚夫人是刘邦成为汉王后拥有的女人,年轻貌美而挪多姿;自古英雄爱美人,刘邦也不例外。
  戚夫人自知自己在汉朝中地位都来自刘邦,她需要趁刘邦健在、自己任然受宠之时为自己谋划未来。
  让儿子刘如意成为太子、刘邦死后成为汉朝的皇帝就是戚夫人最理想的选择。
  刘邦宠爱戚夫人,同时又觉得刘盈太过软弱不适合做皇帝;所以私下同意了戚夫人的要求,换太子风波由此而起。
  吕雉无计可施求助张良,张良献计请出"商山四皓"为太子刘盈助阵。刘邦看到商山四皓认为刘盈已经具备一定势力,从此不再提换太子之事。在吕雉心中,此事张良首功,是吕雉的恩人 。
  二,张良从不居功自傲,为人低调懂得急流勇退。
  刘邦平定天下之后韩信、彭越、季布都被封王,而且他们在楚汉争霸时所表现出来的实力是有目共睹的;说白了就是刘邦集团害怕他们,所以先下手为强,吕雉出面只是背黑锅而已。
  张良与他们不同,虽然也被封候。但是他是文官出身,对于带兵打仗的事并不精通(至少在刘邦和吕雉的的印象中是这样) ;而且统一天下后张良急流勇退很少参加政事。
  他知道什么叫功成身退、急流勇退,或者说他知道什么叫做"狡兔死、走狗烹"。
  没有威胁也是张良没有被杀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见风使舵,明哲保身 。
  刘邦死后,吕雉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依然杀了很多不听话的大臣。
  吕雉垂帘听政时,杀了一批大臣;这些人认为应该是刘家的人做主,吕雉不能干预朝政;张良这时候的态度很明确――支持吕雉。
  吕雉打破"非刘姓不王"的规矩时杀了一批人;这时候张良的态度依然很明确――支持吕雉。
  这样一个有能力的识时务者吕雉又怎么会杀他呢?
  不只是吕雉不会杀张良,如果我们做为领导也不会杀他吧。
  张良定位清楚:他只是汉朝的一个臣子谁控制天下他就跟谁混,而且在跟随的时候总是尽心尽责为领导排忧艰难;于是乎他成功的保住了自己的性命,并且在汉朝混的如鱼得水。
  吕后不杀张良,原因其实一点儿也不复杂:第一,王朝初建,杀文臣的可能性几乎是零。
  张良是出谋划策的文臣,不是带兵打仗,拥有兵力和封地的将军。刘邦和吕后一起杀掉的韩信、彭越、季布,功劳盖天,但却是王侯武将,手下一大帮精兵强将,甚至还有谋臣。
  这些人不死,刘邦和吕后不可能安心啊。说不定,明天醒来,这汉朝的天下,就变成韩信或其他人的了。
  所以,王朝初建,如果大将不主动让权引退,十有八九,会被以各种借口杀掉。而宋朝的杯酒释兵权,算是最柔和的了。第二,张良有功,保住了吕后和太子。
  其实,晚年的刘邦,更喜欢戚夫人和刘如意,是有废掉吕后和太子刘盈的打算的。这让吕后深为不安。
  这个时候,不管是吕后主动,还是张良主动,张良是帮了吕后的,为他招揽人手,巩固太子和吕后的地位。
  结果,刘邦一看太子羽翼已成,也就罢了废太子的心。
  张良是吕后的大功臣啊,再加上,他一介文臣,无兵无权,威胁不大,因此,张良就活了下来,得享荣华。其实,像张良这样的,还有萧何啊。吕后杀的人,无非就是对皇权有威胁的人,如果对皇权没威胁,都好好活着呢。
  其实我们看吕后杀的人,主要有三类人。
  第一类人,戚夫人,吕后对戚夫人,那是用非常残忍的手段,后来武则天对于萧淑妃也同样的手段,因为戚夫人一方面得到了刘邦的宠幸,还想让他的儿子刘如意取代刘盈,成为太子,而她自己成为皇后,皇太后。
  第二类人,刘邦的妃子们,吕后是刘邦的糟糠之妻,在刘邦有了自己的事业之后,就基本对吕后不管不顾了,吕后也在项羽大营呆了接近三年的时间,吕后对这些人当然是不喜欢了,当然,有一个放过了,那就薄姬,因为薄姬在汉宫太没有存在感了。
  第三类人,刘邦的儿子们,吕后把对刘邦妃子们的恨,转移到了他们的儿子,而且这些儿子都可能是她儿子刘盈的竞争对手,所以刘邦的儿子们都没有好结局,除了汉文帝刘恒,因为他与她母亲一样,同样没有存在感,还有淮南长刘长,因为刘长是吕后抚养长大了,也算是她儿子。
  第四类人,就是外姓诸侯王,比如韩信,彭越,英布等人,他们的存在,对于汉王朝是一种威胁,所以在刘邦的时候,两人就专注除掉这两个人,刘盈才能安心做皇帝,汉王朝才安全。
  而吕后对于列侯们的态度,那就是合作,他们也知道大汉天下,需要这些列侯们,当然吕后也更相信她娘家吕家人,所以吕后对张良就没有杀心。
  而张良呢,其实对于这些都不太在意,本来刘邦要封他三万户,他委婉的拒绝了,只要了一个小小的留侯,这个留县是他与刘邦第一次见面的地方,而他的列侯仅仅排在第六十二,张良可以说功成身退。
  而张良呢,对吕后是有恩的,当刘盈太子之位不保的时候,是他出主意,让吕后请来了商山四皓出来辅佐太子,刘邦一看这四人,就知道太子羽翼丰满,就放弃了废太子的想法了。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吕后对张良是没想法的。
  想必大家对张良这个人不陌生吧?他是汉初三杰之一(韩信、萧何、张良),汉高祖刘邦的谋士,由于他奇计迭出,为刘邦建汉立下了汗马功劳,后人称之为"谋圣"。
  尤其是张良为黄石公"三纳履"的故事众人皆知。故事说张良年轻的时候遇见了黄石公,黄石公是一个神人,想收张良为徒,于是就试探他的品德。
  黄老仙在桥上故意把自己的鞋三次扔了下去,让张良捡上来,张良不厌其烦,如此反复三次捡上来给黄老仙穿上。
  黄老仙觉着张良是一个可造之材,于是就把《太公兵法》传给了张良,以后张良就靠着这本兵法,帮助刘邦建立了汉朝。
  就在前两天有粉丝问我:"春秋君,张良和韩信同样是汉朝的开国元勋,刘邦的老婆吕雉杀了韩信,为什么没杀张良呢?
  当时我回了他一句:"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张良一没得罪刘邦,二没得罪吕雉,吕雉没有理由杀张良。
  我们还是从头聊聊这个问题吧:第一张良对刘邦有救命之恩,吕雉看在老公面上不会杀张良。
  当初刘邦听从张良的计谋,用金钱贿赂秦国守关的将领,率先攻进了咸阳。
  在灭秦之前,楚怀王熊心(义军拥戴的领导)曾下令,谁先攻进秦国国都咸阳谁为王。
  项羽虽然率领了军队消灭的秦兵最多,但他不如刘邦善于投机。
  刘邦占尽风头,项羽心中不服气,于是设下鸿门宴,要在酒席之间杀掉刘邦。
  这时候张良之前的好哥们儿,项羽的叔父项伯通知张良赶紧逃命。
  张良没有自顾自的逃跑,而是赶紧找到了刘邦,出谋划策让刘邦用重金贿赂项伯,意思是让项伯保护刘邦。
  总之张良在鸿门宴上用计谋使刘邦脱险,说难听一点,如果不是张良,刘邦在鸿门宴上就挂了,也就没有后来的汉朝了。
  大家想一想,张良的救命之恩刘邦能忘了吗?刘邦也从来没有在吕雉面前说过张良的坏话。
  张良不但对刘邦有恩,对吕雉同样有再造之恩,如果不是张良为吕雉出谋划策,吕雉的皇后位和她儿子的皇位都将统统失去。
  原来刘邦宠幸戚夫人时,戚夫人鼓动刘邦"废长立幼",意思是废了吕雉的儿子刘盈的太子之位,立自己的儿子刘如意为皇位接班人。
  谁知戚夫人的一番话,被吕雉偷听到了。
  这时吕后很害怕,废了儿子的太子之位,她这个皇后也就当到头了。怎么办呢?
  此时六神无主的吕后突然想起了张良,"何不求计于张良!"
  吕后急忙来到张良府上,开门见山让张良出个计策。
  张良一听这是刘邦的家事,不想惹祸上身,于是推脱。
  经过吕雉再三恳求,张良最终出了一个计策,让吕后赶紧去商山找四个白胡子老头,史称"商山四皓"。
  张良的计策是让这4个世上老谋深算的老头辅佐太子刘盈,要知道当初刘邦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把这4个老头请出山。
  吕后依计而行,最后终于请出了4个老头。
  有一次在宫中宴会上,刘邦看到4个老头站在刘盈身边,心中暗吃一惊,我费好大劲四个老头都不出山,"儿子能力比我强,太子的翅膀果然硬了",从此刘邦就打消了废太子的念头,吕雉的皇后位也得以保住。
  苦得只是戚夫人和她的儿子刘如意,刘邦死后,吕雉就把娘俩都砍了。
  大家想一想,张良是不是对吕雉有再造之恩?
  张良能避祸的另一个原因是为人很低调,他不像韩信那样没有政治头脑。
  韩信是在有条件谋反的时候犹犹豫豫,没有条件谋反却不惜犯险,也就是说韩信不识时务。
  张良和韩信恰恰相反,张良在刘邦称帝以激流勇退,不贪齐地的三万户,只要君臣相遇之地留县,乃为留侯也。
  咱们看看韩信是怎么做的呢?
  韩信在关键的时刻强行请封齐王,结果让刘邦早早就提防上了他。按土话来说就是"拿一把",这和勒索没什么区别。
  结果刘邦称帝以后,找机会就把韩信从齐王降为了淮阴侯,韩信心怀不满这才谋反,最后被吕后和萧何用计策诛杀。
  反过来我们看张良,在为吕后设"商山四皓"最后一计后再不设谋,无欲无求,当刘邦去世,太子刘盈继位后,张良开始修仙求道,辟谷绝食等待飞升成仙。
  此时吕后感激张良的恩德,竭力让他进食,说:人生一世,时光有如白驹过隙一样迅速,何必自己苦行到这种地步啊?"张良不得已勉强进食,八年后,张良去世。
  综上所述,同是开国元勋,张良不吃老本,不慕权势,为人低调,这样的人不会和当权者产生利益上的冲突,也就不会惹祸上身。
  文/秉烛读春秋
  中国历史上的女中豪杰,绝对得算上吕后这一号。西汉开国功臣中有三大名将韩信、彭越、英布,其中有两位在吕后那里"折戟沉沙",如果不是鞭长莫及,没准英布也得死在她的手里。另外,历史上的第一个"人彘"就被吕后"申请了专利",刘邦的子孙也被她虐的一塌糊涂。因此,吕后留在世人心目中的就是一个"狠"字,并且像被烙铁烙了一个印记。
  (吕后剧照)
  表面上看,吕后杀人起人来很拉风,眉毛胡子一把抓,而实际上原则性很强,即有恩者不杀、有仇者必杀、挡路着必死、有威胁着提前除之。比如戚夫人在刘邦生前一门心思地为儿子刘如意争太子之位,差点把吕后逼的上了吊,所以戚夫人最终的结局很惨。再比如,吕后晚年想给族人弄一块"护身符",于是将不配合自己的两赵王刘友饿死、刘恢逼杀。至于韩信、彭越更不用说了,两个人在吕后的眼里都是"壮士",即便当下不反,将来一定反,所以不如趁早咔嚓了。
  那么谁是吕后的恩人呢?只要拥护她儿子刘盈当太子的人都是,比如太子太傅叔孙通、期期艾艾的御史大夫周昌、沉迷于气功的留侯张良等人。其中叔、周二人同刘邦闹最凶。叔孙通要头撞南墙,血溅宫门。周昌则期期不奉诏,一直到死的那一天。而相比较上述二位,张良虽然没有去和刘邦面红耳赤的据理力争,但却起到了立挽狂澜的作用。原来,就在刘邦"废立太子"呼之欲出时,吕后派大哥吕泽找到张良,然后软磨硬泡求张良施于援手。最后,张良无奈之下献出一策:请商山四皓下山辅佐太子。
  (张良剧照)
  张良的这一招果然有效,当刘邦看到刘盈身后的四位多年求而不得的"世外高人"时,马上转身对戚夫人说:"太子羽翼丰满,动摇不得,以后吕后就是你的新主人了!"说完,刘邦楚歌了一首《鸿鹄歌》,心如刀绞的戚夫人勉强跳了一曲楚舞。之后,刘邦离席,戚夫人泪如雨下。从此,刘邦再无提改立太子之事。显然,如果没有张良及时出手,或许刘盈的太子就被撸了,如此一来,那里还有吕后将来的叱咤风云。所以,吕后打心眼里感激张良还唯恐不及,又怎么会杀他呢?
  刘邦去世后的某一日,吕后见到了张良。当时张良已经骨瘦如柴,吕后心中感慨万千,于是说:"人生一世,不过白驹过隙,先生何苦为难自己!"原来,自刘邦称帝之后,张良便隐居山林,不问世事,日日修练气功,而不进米食。刘邦曾经给张良3万户的食邑,是第一功臣萧何的近四倍之多,第二功臣曹参的近三倍,但是张良一口谢绝,只要三百户、一个"留侯"的封号足矣。张良何以如此呢?功成身退罢了。
  (刘邦剧照)
  关于张良在西汉建立过程中立下的功劳不再赘述,总之他的"汉初三杰"之一的名号及"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本事绝非浪得虚名。相比较其他二杰,萧何挖空心思地在刘邦面前献媚卖萌,装傻充愣,不惜自污身价,如履薄冰,惶惶不可终日,最终还差点被杀掉,韩信一门心思想着安享荣华富贵,最终像青蛙一样被刘邦煮熟,张良活的一身轻松,有尊严,起码表面上确实如此。因为张良最能体会"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道理,所以才以一种"人畜无害"的形象示人。如此一来,刘邦还会惦记吗?吕后还会死缠烂打,揪住不放吗?当然不会。
  因此,吕后不仅不会杀张良,面且还想让他多活几日。也正是在吕后的劝说下,张良开始进食米粟,活到了公元前186年,比被他"救"下的汉惠帝刘盈还多活了两年。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吕后一生虽然杀了不少人,但不是见人就杀。
  感谢朋友们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后的大局铁木真在消灭蒙古各部之后,其东方只有东胡的宏吉剌部,其西方只剩下突厥的乃蛮部和克烈部,其余蒙古各部,皆被他逐个征服。可以说,铁木真统一蒙古之战,至此已告完成。只有蒙古部落的少数头领为什么网上有些人会认为秦朝的都城是西安?1其实今天的咸阳和西安就靠得相当的近,西安的机场就在咸阳里头,两城的市区更是连成一片。如此相近的距离,也比较容易让人误以为他们是同一座城市。2而且,长安和咸阳是有渊源的。长安过去就聊聊朱棣和朱允炆之间的恩怨,以及朱棣一生中的功过是非朱允炆,大明王朝的第二任皇帝,朱元璋的皇长孙,太子朱标的儿子。在位没几年就被自己的叔叔造反赶下台。因为他爸朱标在朱元璋之前就离开人世了,朱元璋也是身处悲痛之中,因为太子朱标生前宅心6岁孩子被慈禧太后凌迟三千刀,行刑历时9年!最毒妇人心岁月如刀,一刀又一刀1852年,在御花园延辉阁下,熙熙攘攘聚集着多位佳丽,经过一轮又一轮的选拔,一批新人被选中,送进后宫,其中一位叫做兰贵人,本名叶赫那拉杏贞,但是后人都习惯称她为他给毛主席当过8年司机,官至正厅,晚年提到主席眼里充满敬仰确实跟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事,这句话是无比的正确啊,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一生那不但是影响了国人,而且就连世界上都有无数他老人家的粉丝,虽然主席已经离开我们几十年了,但是毛泽东思想却英国和法国军事同盟形成在欧陆争霸问题上,英国一贯坚持帕麦斯顿的原则我们没有永久的同盟者和永久的敌人,我们只有经常不变的永久利益,我们的行动就应该以这些利益为转移。凡尔赛和约确立了法国对德国的优势,奠定了中原大战双方都拉拢张学良,为何他选蒋介石?看看蒋给得有多丰厚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在中原大战中,无论是对于蒋介石还是对于反蒋派来说,张学良的东北军都是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不死妖僧吃8块剧毒蛋糕,让亲王为其献唱,闭眼后抬头换个调子在公元10世纪前后,东正教进入广袤无垠的俄罗斯,自此它成为东斯拉夫人的主流信仰。因为地域差异和信息不畅,致使每个地方都出现了对教义有着不同理解的地方性民族团体。这导致一些别有用心之十大元帅高光时刻巍巍丰碑,高山仰止十大元帅高光时刻巍巍丰碑,高山仰止!罗瑞卿聂荣臻徐向前陶铸叶剑英陈毅刘伯承林彪贺龙和罗荣桓要评选十大元帅的高光时刻,是件很难的事情,能够入选十大元帅,本身就说明了这些军事家非凡的贡俄国人当初扩张领土,为什么不往南方扩张,而一直往北方严寒地区扩张呢?13世纪末,欧洲东部诞生了一个国家莫斯科大公国。当时在欧洲它还是个不起眼的国家,领土还没有北京市大。谁也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国日后那么疯狂成为叫全世界恐惧的国家。这个小为消灭匈奴,吕雉对全国15岁少女下了一道命令,57年后才知其高明谈到匈奴,每个人可能都会有些说头。这个民族在中国北方横行一时,甚至还让整个欧洲文明陷入了恐慌。他们到底源于何方?史学家们对此并没有统一的意见。有人认为匈奴如此彪悍,必然和中原地区没
当过两任民国大总统的黎元洪功劳大还是过错大?被迫成为革命领袖1911年10月10日,爆发了震惊中外的武昌起义,这是辛亥革命的第一枪。起义很顺利,革命军很快控制了武昌城。但随之而来的,有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新的革命政权该怎么组为新中国与南美洲外交关系赴汤蹈火(百年航程有侨精彩(60))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图为王唯真(后排右)与家人合影。2014年12月18日,巴西联邦政府发布公报,宣布撤销1965年巴西军人政权对王唯真等9名中国公民颁布的驱逐令。这一公报揭开了一段八路军115师343旅的主要将领有哪些人?众所周知,抗战时期红一方面军与红15军团改编为八路军115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其中,红一方面军的部队的改编为八路军第115师第343旅,红一军团改编为第343旅685团,红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苦恋林徽因,终身未娶1931年,林徽因和梁思成结婚的第三年,忽然有一天,林徽因痛苦地告诉梁思成自己同时爱上了两个人,另一个爱上的男人就是金岳霖林徽因与金岳霖初次相遇是因为徐志摩,徐志摩与金岳霖是好友,2021年中国考古新发现揭晓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图四川广汉市三星堆商代遗址五号坑出土金面具。图河南南阳市黄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屈家岭文化玉璜。图甘肃武威市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群慕容智墓志盖。图湖北云梦县郑家湖战朱德为什么能成为八路军总司令,他的整套总力战思想,说明一切朱德总力战思想是在抗日战争中逐步形成的。在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前夕,1937年6月23日,朱德在接见来延安访问的美国学者T。A彼森时,初步阐述了中国作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怎十大元帅指挥兵力排行,谁指挥部队最多我国的十大元帅个个都是身经百战,那么谁指挥的兵力最多呢?第1名是朱德元帅没办法朱德元帅一直是我军的总司令,所以说十大九大元帅都归他管,第2名是彭德怀元帅红军时期彭德怀任红三军团军团渡江战役前还剩200万的国军,为何被说败局已定?我军战力堪忧在对解放战争起决定性的三大战役中,随着淮海战役结束,平津大局已定的情况下,国军的失败已经是无法避了。虽然此时西北和长江以南还有将近200万军队,但谁都知道,现在的国军已经是秋后的蚂俄罗斯千年战争史好战,不善战,但在生死存亡之际总能打赢战斗民族俄罗斯的战斗力究竟如何?这是个争议性很强的问题。有人认为俄罗斯军队能够让英雄拿破仑折戟,让魔王希特勒覆灭,让整个欧洲胆寒,其作战意志和战斗力在世界范围内首屈一指。有人则认为八办视界3月29日中共中央在陕北清涧县枣林沟召开会议枣林沟会议旧址1947年3月18日,中共中央主动撤出延安,踏上了转战陕北的征途。3月29日晚至30日毛泽东在陕北清涧枣林沟村召开中共中央会议,讨论湘江战役,白崇禧多次受挫,部下急报守军是我们老乡1934年11月27日,红军右翼红一军团第2师渡过湘江,抢占了界首的渡口左翼红三军团第4师第10团接过界首防务。这样,红军就控制了脚山铺至界首间30公里的湘江两岸渡口。为何红军会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