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昏迷中吞下左眼球,17岁截去手脚,21岁遇见爱情,他一生过成传奇

  苦难的童年
  沂蒙老区沂源县南部,有个张家泉村。村庄四面环山,沟壑纵横,全村200多户人家,星星点点散落在山梁上、沟壑间。
  山村里的乡亲们,在山岭间一块块巴掌大的小梯田里劳作。种点花生、地瓜等,终日耕耘,仍然吃不饱、穿不暖。
  1933年7月6日,朱彦夫出生在张家泉村的一间石屋子里。父亲叫朱青祥,母亲叫郑学英。
  父亲除了耕种着三亩多山岭薄地外,其它时间到南乡打短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
  沂蒙山村
  朱彦夫5岁那年,家乡遭受了日寇的践踏,老百姓的日子更苦了。他的父亲朱青祥在一次给八路军送情报时被鬼子活活打死。
  家中不幸的事情一件接一件发生。
  有好几天,姐姐都不见回家,朱彦夫就问娘:"姐姐上哪了?去要饭了吗?"
  "你姐姐,她……"母亲吞吞吐吐。
  终于,母亲抽泣着说出实情:女儿朱艳花被卖给了别人家做童养媳!一个鲜活的大姑娘,仅仅换来了两斗谷子!
  又一天傍晚,母亲发现小儿子朱彦坤不见了。山沟里到处喊,满处找也找不出来。
  直到十几年后,小儿子归来,家人才得知真相。那时他被大伯骗出家门,架在驴背上,连夜翻山越岭,卖到蒙阴县去了。
  一家五口,如今只剩下母子两个。母亲带着他,吃糠咽菜捱着日子。
  填不饱肚子的时候,朱彦夫就给地主打短工。瘦弱的身躯被苦难催生出了钢铁般的生存意志。
  沂蒙山村17岁的朱彦夫,失去了手脚和左眼
  1947年9月,年仅14岁的朱彦夫跟上部队,扛上枪,戴上军帽,当上了解放军。
  跟着这支举着红旗的队伍,朱彦夫参加的第一场战斗是兖州战役。看到冲在前面的老兵,他也学着战友的样子,高喊:"共产党员,跟我上!"
  渡江战役,朱彦夫所在的一个班,俘虏了敌人一个营,立了集体三等功。
  解放上海,他和战友们冒着枪林弹雨,炸毁三个敌碉堡。16岁的朱彦夫腿部受伤,荣立三等功,光荣入党。
  解放军参加渡江战役
  迎来了解放与新生,又进入了一场保家卫国的战争。1950年10月,17岁的朱彦夫跟着部队跨过了鸭绿江。
  冰天雪地中,朱彦夫年轻的身躯摧毁在残酷的战火中。
  那是在著名的长津湖战役中,战士们身处零下30  的严寒里,穿着单薄的军衣,与劲敌浴血奋战。
  美军在阵地上抛下数百颗炸弹,山头被削去几十厘米,捧一把土就有十几块小弹片。
  朱彦夫所在二连的志愿军战士们,吃着炒面就着雪,肚子里火烧火燎的难受。
  一个连最后冲锋上来50人,经过三天三夜的鏖战,积雪渐渐覆盖了49位永眠于异国他乡的志愿军战士。
  他们是在激战、寒冷和饥饿中死去的英雄。
  朱彦夫的个性有两个特点:一是心软;二是天不怕地不怕。
  他看着像亲兄弟一样的战友们,趴在雪地上,鲜红的血液将身边的雪化出一个大洞,难受极了。
  其实,他自己的身上好多地方都负了伤。一个人的战斗是孤独的也是无畏的。
  朱彦夫把轻机枪放在正面战场一侧的位置,俯卧着将枪托顶到肩窝,身旁撂下几个压满子弹的弹夹。待敌人接近时,"哒哒哒……"发射。
  在他应付另一侧敌人的时候,背后忽然接连落下三四颗手榴弹,正"嗤嗤"冒着烟。
  他想也没想,用手抓起一个扔给敌人,提起枪刚要滚到一边,就听见一阵‘轰隆隆’的巨响。
  当时朱彦夫的左眼球就耷拉下来了,负伤以后就昏迷了。
  当他从昏迷中醒来,紧握的双拳冻成了冰疙瘩,怎么也伸不开手。两条腿像不存在一样, 力士鞋与脚冻在一起。
  彻骨的严寒麻木了神经,麻木了伤痛,突然,一块肉乎乎的东西滑落到嘴边,又饥又渴难的他,想也没想,吞下来这个带着咸腥味的食物。
  朱彦夫怎么也想不到,那是他自己的左眼球。
  他像蚯蚓一样,蠕动着爬行。爬到北面的崖沿,跌下去,顺坡滚下去几十米,又昏迷过去。
  不知过了多久,增援部队发现了他。由于他的伤势太重,被送回祖国,送进长春军医大学医院。
  当他醒来后,已经是1951年3月份。他并不清楚,自己度过了怎样艰难的生死历程。
  在他昏迷的93个日日夜夜里,先后做了脑颅取弹,面颊植皮,腹内排异、眼内取弹片、四肢反复再裁等大小47次手术。
  这期间,朱彦夫多次生命濒危,多次被送进太平室……
  当朱彦夫完全清醒过来,用那仅有的视力在0.3的右眼,打量着一切:他失去了左眼、双手、双腿截到膝下7厘米处,还留下了满身伤疤。
  他撕心裂肺的叫声传遍了病房,纵然他有刚强的性格也挡不住眼里的热泪滚滚。这一年,他才18岁啊!
  朱彦夫回家,吓坏了母亲
  1952年,朱彦夫住进了山东省鲁中荣军疗养院。
  他生活上的一切事宜都由护士料理,生性好强的朱彦夫心理负担沉重不堪。
  "与其腐烂,不如燃烧"要想自理、自立、自强,就必须放弃荣军疗养院的特护待遇。
  1954年春节过后,朱彦夫第27次请求回乡,终于被批准。
  医院派一名医生和两名民工,用独轮车把他送往家乡沂源县张家泉村。
  21岁的朱彦夫拖着残缺不全的身体,心思早已飞回了山村。飞回到那间残破的老屋里,飞回了母亲的面前。
  可是,母亲有胆量面对这个面目全非的儿子吗?
  为了不吓到娘,朱彦夫坚持自己下来走进家门。"谁啊?"屋里突然传来娘的问话。这声音是那样熟悉,又是那样亲切,他多想扑进娘的怀里,好好地哭一场啊!
  他忘情地答道:"是我,娘,娘,是彦夫回来了……你的儿子回来了!"
  他的话刚落音,只听屋门一声响,娘出来了。
  离家时,他是一个能跑能跳的少年。现在朱彦夫变成了四肢皆无、只有一只眼的"肉轱辘"。
  他以这种变形残缺的模样出现在娘的眼前时,毫无思想准备的老人连惊带疼,昏了过去。
  从昏迷中醒来的母亲,看着这"陌生"的儿子,悲痛交集,她用颤栗的手将儿子从头摸到脚,哭一阵数落一阵:这是我的孩子吗?怎么完全不是原来的样子了?
  "儿啊,你没胳膊没腿的,回来可咋办啊?"
  听着娘的话,朱彦夫既内疚又伤心。他在心里说:娘,儿子虽然残废了,但还有一身血气。我只要能喘气,就要学会生活自理。
  为了让娘接受自己,也证明自己能行,在刚回来的那段时间,他爬着去给娘送饭。最终老母亲被感动了,原谅了儿子,也接受了他。
  装上假肢的朱彦夫
  人们常说从头再来,殊不知再来一遍的人生有多么难。简简单单地"开始"二字,到底包含着多么艰涩的内容。
  对一个无手无脚的"肉轱辘"来说,要练成自己吃饭、穿衣等,又等于是一次次穿越心理与生理的生命极限。
  回到家中八个月的自理情形,朱彦夫列过一张表格: 情绪还算乐观,但起伏无常;
  身体虽然逐渐衰弱,但不碍生存;
  砸碎饭碗141个,菜盘23个,茶碗7个;
  摔碎茶壶、暖壶各5把;
  泼掉饭菜上百次;
  因摔伤、冻伤用药治疗90余次;
  动用劳工(日)3个;
  拖累母亲近200天……
  终于有一天,母亲狠狠心下了"驱逐令",说:"儿啊,娘老了,实在是拉不过来你,娘天天心跳不安,夜里总是做噩梦,你还是回疗养院去吧!"
  望着母亲瘦弱的身躯,他深知她的苦衷。
  60天,10公斤地瓜干,半桶水
  一天夜里,朱彦夫在窗下对住在另一间房子里的娘说:"娘,疗养院里来车接我了,我走了,你把门锁上吧!"
  睡梦中的母亲,慌忙摸黑穿起了衣服,蹒跚地走进东屋,划着火柴点上豆油灯,床上、桌下都照照,没人。
  她喃喃自语:"老天爷保佑俺儿活得好好的……。"然后拉过房门上锁,踉跄着回到自己的屋里。
  躲在一个破筐里的朱彦夫,听到娘回房的声音,才艰难地爬回床上。
  朱彦夫藏在屋里,对自己进行"惨无人道"的训练。
  屋里维持生命的,是不足10公斤的地瓜干、一瓦罐凉水。
  他每天给自己定量——3块地瓜干,2口水。
  在这场自理的磨难中,朱彦失这位不屈的战士,要战胜的敌人就是伤残,要攻占的高地就是生活自理。
  一个没有四肢的人的自理生活,是可以想象却难以言说的痛楚。
  他渐渐失去了时间的概念,因为光线的暗淡,他那仅有的一个眼睛视力也越来越弱……
  生命的极限一次次逼近朱彦夫,或者说朱彦夫一次次逼近生命的极限。
  最后水没有了,他喝房子上漏下来的雨水。地瓜干没有了,体力也虚弱到了极点。
  死亡的魔手不是立即处死他,而是在他看不见、摸不着的地方,攥着熊熊的火把,慢慢地灼烧他的生命……。
  朱彦夫雕像
  两个月后,县民政局的吴局长带着两位荣军休养院的人,来到朱彦夫家,了解他的生活情况。
  朱彦夫的娘听后大吃一惊:"彦夫不是回了休养院吗?"
  来人的惊讶程度不亚于朱大娘:"什么时候回去的?"
  "有差不多两个月了吧!"
  "咋走的?"
  "你们来人接的……"
  "接他的人和车子你亲眼看见了吗?"
  "天那么黑,俺啥也没看见。"
  来人果断地说:"赶快打开朱彦夫的屋门!"
  打开门以后,人们惊呆了:满屋子碟碗碎渣、假肢衬布、绑带丢了一地。
  潮湿的地面上,朱彦夫倚墙端坐着,昂首挺胸,两支臂殖似举非举,似抱非抱,一动不动,像一尊刚毅的雕像。
  娘一看这副情形,嚎哭起来。大家七手八脚把他抬到另一个屋里的床上。
  荣军所的大夫端来茶水,一滴滴顺着他的牙缝流进去。当喝进第二杯水时,朱彦夫紧锁的牙关张开了,胸脯才明显起伏起来,呼吸也正常了。
  朱彦夫醒过来了面对着娘的责备、医生的训诫和乡亲们的关切,他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可以自己吃饭穿衣了,这下我可长本事了。"
  突然降临的爱情
  大家伙把他放到一把太师椅上,几个人轮换着抬了十五公里山路,把他送进沂河北岸的东里医院治疗。
  "这是最可爱的人,也是个最吓人的人!"病号、医生、护士们纷纷议论开了。
  朱彦夫的病床前,站着一个年轻的护士。她眉清目秀,一米七三的高挑个儿,浑身散发出健康的青春气息。
  这位姑娘名字叫陈希永,老家在山东日照 。
  她八岁就没了母亲,十六岁时,来到干革命工作的姑姑姑夫家看孩子。现年二十岁的她是东里医院的护士。
  她看到朱彦夫的模样,满心的同情:"这么年轻的小伙子,以后怎么过啊?"
  在医院的日子里,陈希永一边搀扶着他,陪他走路,一边跟他聊天。朱彦夫完全把她当做可以诉说的朋友。
  细心的姑娘发现,朱彦夫虽然躯体残缺残,却性格向上对生活充满渴望,同时也有一种难掩的自卑。
  有一次,朱彦夫和陈希永谈起未来的生活,陈希永红着脸大胆地问道:"朱大哥,难道你不想找个人照顾你一辈子吗?"
  朱彦夫叹了口气:"谁不愿意有个相依终身的伴侣?可我这残躯,任何女人见了都会吓跑。"
  "朱大哥,你是好人,是国家的功臣,俺想照顾你。"陈希永终于壮着胆子道出了心底的秘密。
  "你别犯傻了,俺没手没脚左眼又瞎了,你跟了俺,今后可咋办啊?"陈希永动情地说:"俺的脚就是你的脚,俺的眼就是你的眼……"
  朱彦夫忙说:"可我是重残人,有你还没有察觉到的缺陷和不足,我担心我的一些失礼和不近人情会让你适应不了。"
  陈希永似乎铁了心,说:"我不在乎这些,我会慢慢地认识你,适应。你为了保家卫国,牺牲那么大,俺受再多的苦又算得了什么呢?"
  朱彦夫这位铁一般的硬汉终于被姑娘灼热的真情融化了。
  1955年农历八月十四日,21岁的姑娘与22岁的特残军人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家庭 。
  身边有贤妻,心实胆子壮
  陈希永的到来,给这个残缺破旧的家带来新的生机,家中里里外外让她收拾得有条有理、焕然一新。
  婆婆的脸上露出了舒心的笑容。百里挑一的好媳妇上了门,儿子的终身有了依靠,自己也有人管了!
  朱彦夫的脸上也挂上了久违的微笑。每天清晨,妻子先帮他装上假肢,扣上衣扣。把热乎乎的毛巾搭在他的残臂上,不一会儿,热腾腾的饭菜就端到了跟前。
  朱彦夫感到,身边有贤妻,心实胆子壮。
  家中好事情一件件接踵而至:给人家做童养媳的姐姐,回娘家认亲了。弟弟朱彦坤也找回来了,家里又团团圆圆一大家子人!
  朱彦夫家中有台小矿石收音机,当时算是稀罕物,乡亲们闲了,就来听戏。朱彦夫想应该让村民们的空闲时间丰富起来,学点知识。
  1956年,朱彦夫倾尽积蓄凑了172元,托山外边的老战友买回来几百本书籍,在自己家里办起了张家泉第一个图书室。
  紧接着在朱彦夫的张罗下,村里在山上为他腾出一间仓库,村民们从自家搬来桌椅板凳,再弄个黑板,张家泉村的夜校筹备成立了。
  朱彦夫边凭着在部队学的文化课,还有在荣军医院喝的一点墨水,他像模像样当起了老师。
  但这个新角色一点也不容易,上课时他用残臂抱着粉笔,艰难书写。假肢带着超过两小时双腿就磨得生疼。
  但是他一点儿也不让学员们看出来,认认真真地教好每个字。
  回到家中,妻子心疼得直掉泪。"村里识字的人太少了,我必须得好好地教下去。这点疼痛不要紧,你放心好了。"朱彦夫安慰着妻子。
  1957年,陈希永在和丈夫相识的东里医院,生下一个女儿。
  婆婆的脸上喜得乐开了花。朱彦夫,初为人父的喜悦藏不住,用一双残臂抱抱女儿,在女儿的脸上一个劲儿地亲。
  "给咱女儿取个名字吧。"陈希永说。
  "我早想好了,就叫朱向华吧,咱朱家人心向中华。"
  正是这一年,24岁的朱彦夫经村里8位党员的一致举荐,当选为张家泉村党支部书记。
  张家泉村两山夹一河,全村7个生产队、6个半山头。解决温饱问题,要先有土地。
  朱彦夫提出治理"赶牛沟":用石头把沟棚起来,上面填土,让农田连片成方。下边流水,洪水来了也冲不了地。
  朱彦夫铿锵有力地说:"不干,沟还会一年年荒下去;整起来,就是咱村的富园子。"
  话不多,却把大伙的心气鼓了起来。
  一个冬春下来,几百号劳动力搬动两万多土石方,用石块发券棚起宽5米、高1米、长1500多米的暗渠。
  荒废了不知几辈子的"赶牛沟"、"腊条沟",变成40多亩平坦的良田,当年产粮2.5万公斤。
  这一年春节,张家泉人感到很满足,因为在遍地吃糠咽菜的饥荒年,他们却幸运地家家户户领到了救命瓜干。
  村名张家泉,听上去山泉长流,实际上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村里人饮用水都要到邻村去挑。
  陈希永挺着几个月身孕的身子,搀扶着丈夫找水源,连日的过度劳累,她病了。朱彦夫心疼地说:"你太累了,又怀着身子,今后就别去了,啊?"
  "不,俺是书记的老婆,你干的只要是为民造福的事,再苦再累俺都跟你干……"
  山梁上水源难找,一年多的时间里,朱彦夫不知流了多少血和汗。终于发现村西南半山腰有一股细泉水。
  朱彦夫的字
  到1960年止,张家泉村先后打井9口,解决了村民的生活用水问题。
  后来,又相继打出几眼大口井和深水井,望着地下水咕嘟咕嘟往上冒,人们奔走相告:"咱张家泉村有奔头了。"
  站在水渠旁,看着渠水流向麦地,陈希永哭了。为了这水,丈夫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只有她最清楚。
  朱彦夫在日记中写道:共产党员为群众谋利益,就是守阵地。拼还是不拼,干还是不干,效果不一样,境界更不一样!
  有了地有了水,张家泉村已经初步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村里仍未通上电。
  有的人说:"费那个劲干啥,上头啥时给咱架咱就啥时用,先点着油火等着吧。"
  我去跑!他要为村里采购安装电力用的物料。
  假肢,是木制的,又笨重。装上两个小时就得卸下来,走不上一里路就磨得痛。痛起来的滋味,像火烧、水烫。
  赶上外出,他一穿就是几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还要上下车,爬楼梯,伤腿磨破了、化脓了,他咬牙坚持。
  朱彦夫日记中写道:"疼得狠,我才知道自己活着,只要活着就好办。我自己只要活着,我就能干。"
  朱彦夫穿着假肢一年一年地跑,一跑就是7年。跨越山东、河北、南京、上海、西安、胜利油田……行程万里,历尽艰辛,终于备齐了架设10公里高压线路所需的物料。
  当时,村里没有钱,出差费用只能自己拿,残疾军人补助金不够用,陈希荣就把卖鸡蛋的钱攒起来,把卖肥猪的钱拿出来。
  1978年12月,一条银线跨过一道道山梁和沟壑,给张家泉送来了光明,沿线十几个村子也跟着"沾了光"。
  通电那天,张家泉村村民望着明亮的电灯彻夜未眠。
  朱彦夫当了25年村支书,没拿一分钱的报酬
  谈起张家泉村的变化,村民们无不感动地说:"要是没有朱书记,俺村不会那么早就脱贫,要是没有他妻子,也同样不会,俺全村老少都忘不了他们两口子啊!"
  朱彦夫经常对陈希荣说:"我是个特等残疾,可咱家不能做特殊公民。"
  陈希永理解丈夫那颗共产党人的心:"你那心思俺明白,你不就是想说咱家遇到了困难也要‘内部消化’。俺依你,情愿自己多受点难也依你。"
  上级领导前来看望他,每次来总要关切地问:"家里有什么困难,尽管说。"朱彦夫总是摇摇残臂,陈希永也在一旁附和:"真的没啥困难。"
  朱彦夫毕竟一家人老的老、残的残、小的小,哪能没有困难!
  在婚后几年里,朱彦夫和妻子有了四个女儿一个儿子。
  九口人的家庭,上有年迈的婆婆,下有一群未成人的孩子,家里的活横竖都是陈希荣的。
  陈希永生孩子的时候,没有条件做好月子,落下了不少病。肚子疼,她就用煎饼炉子热上一块砖头,用布包好抱在怀里烙烙。腰疼,她一仰脖喝上一口酒,趁着麻劲,继续干活。
  有人同情地对她说:"你可真难啊!说你是寡妇吧,还有个男人。说你有男人吧,又不顶个男人使,你就不觉得苦吗?"
  陈希永说:"俺再苦也不如彦夫苦。咱正常人,掐掐手指都觉得疼,可他四肢都没了,为他受点累,俺心里乐意。"
  朱彦夫在张家泉村当了25年村支书,尽职尽责,尽心尽力,工分不记,报酬不要,只靠国家发的几十元补助金生活。
  从50年代到80年代,朱彦夫每月的补助金由36元到42元。村民张太元说:"那些年,张家泉村的家家户户几乎都受过老支书的救济。"
  每月配给他的红糖,他都送给了老年人和产妇。供应他的白面,也是经常接济五保户。就连外出作报告,人家送他些水果、点心、糖块,他回村后都分给老人、孩子。
  妻子陈希永也说:"东西让别人用了比用在自己身上更好。"
  在张家泉村,朱彦夫家是最有"地位"的家庭。可这个家庭中的孩子们,却是全村最"苦"的。
  朱彦夫就告诫孩子们:学习上要和最好的比,工作上要和最强的比,生活上要和最差得比。
  给英雄父亲当儿女,孩子们没少受苦受屈。但孩子个个懂事,个个成器。他的家庭先后培养出了一个博士后,两个硕士。
  儿女们带着孩子来看爸妈,狭窄的三间小屋住下二十几口人。男的一张床,女的一张床,孩子一张床,拥挤但充满温馨笑语。
  朱彦夫为妻子披麻戴孝
  多年之后,儿女们曾经问母亲,"您选择了父亲,是出于那个时代年轻女孩对英雄的崇拜呢?还是出于对弱者的同情呢?"
  陈希永回答:"都不是,俺看了第一眼,就放不下了。俺没掉泪,但心里很难受。如果俺不跟着他,他就掉地上了。"
  朱彦夫是战场上的英雄、生活中的强者,陈希永是他背后那个默默付出的女人……
  我们似乎体味到了什么是爱得深意、什么是奉献的价值。爱和奉献是创造辉煌与奇迹的摇篮。
  朱彦夫不止一次说:"希永,没有你,就没有俺朱彦夫的今天,只是拖累了你,俺心里不安。百年之后,俺做牛做马报答你……。"
  陈希永羞涩地一笑,说:"你看你,说这些也不嫌生分,谁让俺是你的老婆呢!"
  2010年初,陈希永查出肺癌,睡觉气闷,常常掀了被子。朱彦夫半夜起来,想给老伴盖上被子。残臂不好使,一不小心翻倒了,反倒把老伴砸醒了。
  一对苦命人,一个不眠夜,泪水里全是不舍,全是爱……。
  2010年2月,操劳一生的陈希永走了……
  朱彦夫就像第二次失去了胳膊腿,这个极少落泪的硬汉,禁不住放声大哭,不吃不喝……。
  他怎能忘记这个在自己重残后,还会相中他的海边姑娘?怎能忘记这55年来默立身旁的女人?
  在葬礼上,他为妻子披麻戴孝,这样的举动原本是晚辈对长辈逝者的礼数。朱彦夫为了表达对妻子深深的敬意与感激,他这样做了,这在沂蒙山都是史无前例的。
  妻子走后的每一个深夜,朱彦夫习惯性地用残臂朝床旁边一摸,空空荡荡,冷冷清清,什么都没有……。
  退休后的朱彦夫,历时7年,写出了摇魂荡魄的33万字自传体作品《血蚁》。
  这本书记录了一个特等伤残军人从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中走向自立、自强的生命历程。
  朱彦夫的事迹也传到了国外,外界纷纷称他为中国的"保尔·柯查金"。
  2014年3月,朱彦夫被中宣部授予全国首位"时代楷模"称号。
  2019年9月17日,朱彦夫被授予"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
  2022年3月3日,89岁的朱彦夫被评为" 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 "。
  他用倔强的性子屡屡挑战生命的极限,多舛的命运成了他传奇人生的一个注脚。
  感动中国人物朱彦夫
  朱彦夫,一个喝沂河水长大的硬汉子,一位充满传奇的战士。
  战争年代,他是负重前行的勇士。为了民族尊严而战斗,将战绩写进历史。
  和平年代,他用断臂举起岁月的冲锋号,用生命礼赞共产党人的凛然正气和高尚信仰。
  朱彦夫是一面鲜红的旗帜,是一座用钢铁铸成的丰碑。
  朱彦夫终其一生都在寻找生命的意义,而他的钢铁人生,就是答案!!!
  感谢您看完文章。
  文本由作者主观思想+历史客观事实梳理撰写。
  读历史生智慧,读历史长学问,读历史明事理。
  更多文章请关注@文乎 主页查看

民国时期为什么废除春节春节在我们国家是一项特别重要的节日。过春节一直就这么延续了几千年的时间。但是后来孙中山做了大总统以后呢就废除了春节。改成1月1日是新年。那么民国时为什么要废除春节?其实这里面有以下蝗虫味道不错,为什么古代蝗灾的时候,灾民们不吃蝗虫?在以农耕文明为主的华夏世界,蝗灾曾经是农业生产的大敌。漫天遍野的蝗虫来袭,把庄稼吃个精光,那种感觉实在是太无助了。但是我们现代已经习惯了把蝗虫当成另类的美食,云南,广西等地方蝗虫宴李鸿章把22岁女儿嫁给年老大臣,不料两人子孙却成家喻户晓名人在过去旧社会里,有非常多的陋习。其中,就包办婚姻这一项,就让无数痴男怨女恨得牙痒痒!包办婚姻下的产生的悲剧比比皆是,在此便不多提了。不过,今天要说的这一桩包办婚姻,从某种程度上来看苏联解体三十年祭(中)四冷战与美国对苏联的平演变虽然美苏在反对法西斯的战争中有过合作,但在争夺新的全球霸权斗争中都毫不客气,不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们留下的战争创伤实在很严重,没有一个政客愿意重新发起全球2000年,江西孝子将父亲遗体制成木乃伊,供奉家中无人敢做客文黑马奇说编辑黑马奇说75岁的林观荣临死前,把儿子叫到身边,嘱咐儿子,等自己死后一定要将自己坐缸。而坐缸就是将自己的遗体放入缸中密封,等3年之后再打开,如果肉身不腐烂,就是坐缸成功罗马上下两千年(三)平贵斗争谋权利,一场不流血的变革上文我们说到罗马人通过三次维爱战争击败了埃特鲁里亚人,迈出了对外征服的第一步。但是好景不长,北方强大的高卢人南下打败罗马军队,罗马城也被洗劫一空。自此之后,高路人的凶猛给罗马人造成东野队伍里的被俘国军前期顽固难改造,后期被感化选择加入我军在东北解放战争中,刚开始闯关东的东野人数才10万出头,就这些人还是从冀东山东和新四军东拼西凑而来。而在短短不到3年的时间里,东野在东北实现了爆炸式的扩张,人数到了辽沈战役结束后部队中越战争我军撤退,越军却公然挑衅,惹得许世友大怒炮轰谅山1979年3月,对越自卫反击战逐渐走向结束,五十六万解放军正在中央军委的命令下,有序撤回国内休整,可就在这个时候,东线指挥许世友将军,却下令炮轰凉山!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在杞县杞人天问寻大道(中)来源商丘日报商丘网杞县古城楼东楼公像阅读提示杞县,是睢水继开封发源流经陈留之后的又一个县。说起杞县,有个与其相关的成语可谓妇孺皆知,那就是杞人忧天。成语故事是说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电影中的伍千里真实存在!93岁高龄依然硬气电影长津湖中伍千里带领穿插7连一举捣毁美军北极熊团团部而在真实的抗美援朝战场上确实有这样一位英雄连长他就是李昌言电影长津湖剧照李昌言时任志愿军第27军80师239团4连连长新兴里一科学的步伐来源于不懈努力兴趣的培养造就科技尖端人才(第八讲)人类血型53卡尔兰德斯坦纳(1868年6月14日1943年),活了76岁,奥地利著名医学家,生理学家,生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1900年发现了A型B型O型AB型,血型中的三种,在19
李宗仁回国后,对职务提出要求,毛主席考虑后拒绝了他1965年发生了一件大事李宗仁回到大陆定居了。为了欢迎他,毛主席连续接待了他两次。李宗仁以前担任过中华民国代总统,他的回国影响力巨大。毛主席询问李宗仁有什么要求,李宗仁表示自己希望八拜之交的由来知音之交的故事伯牙子期的故事。古时有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被传为千古佳话。音乐才子俞伯牙喜欢弹一曲高山流水,却没有人能够听懂,他在高山上抚琴,曲高而和寡。终于有一天,有一个砍柴的74年傅作义病重,周恩来看望,毛主席应该奖你天坛一样大的奖章傅作义将军前言作为中国的最后一个军阀,傅作义坐拥华北50万劲旅,占据着故都北平,天津绥远河北大部等华北的几个富庶地盘,可谓是权倾一时。然而,傅作义不仅是一个军事将领,更是一位有着政115师首次分兵,聂荣臻是副师长还是政委?罗荣桓是首任政委吗?聂荣臻率领115师独立团等部三千余人分兵出去开辟晋察冀根据地时,他的身份到底是八路军115师副师长还是115师政委?聂荣臻和罗荣桓到底谁才是115师的首任政委?这原本是个很容易搞清秋收起义失败毛泽东率领不足千人部队,经历多大曲折才落脚井冈山秋收起义失败后,有5000人的部队损失不足千人,当时部队的情况,军心混乱,组织纪律性差,战士士气低落,战士跑小差的,有些当官的打骂士兵的,还有中途掉队的,有些伤员没法安置的。种种问秦武王派遣甘茂发动宜阳之战吹响了秦国东出的号角宜阳之战是公元前308年,秦武王为打开秦国东出的大门,派相国甘茂统帅军队攻打韩国宜阳,而发动的一场战争。宜阳地处韩国上党(今山西南部)南阳(今济源焦作)新郑(今新郑市)三地领土组成建国初存在仅三年的平原省平原省的建立平原省于年月建立,当时解放战争刚结束,这个地区的土地改革还没有完成。中央决定成立平原省,主要基于几个原因一是这一区域位于冀鲁豫三省交界处,当地的敌特土匪和反动会道门等反韩复榘主鲁时创建的八所乡师之第五乡师一平原师范学校父亲出生于1933年,1954年毕业于山东省平原县师范学校,1990年退休。由于父亲早年在平原师范读书的经历,也就对于这所父亲的母校格外关注,曾经探寻出了清朝的平原解元张予定联合几毛泽东传病休毛泽东在老家待了整整七个月。令人烦恼日复一日的关于联合战线的谈论及与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的虚情假意的谈判已经使他厌倦透了。最初的亢奋已经过去,随之而来的是消沉。哪怕中共四大即将召开,解密三星堆(05)蚕丛柏灌鱼凫分别是谁?1鱼凫族的形成当时成都平原上并不是荒无人烟,它是有原住民住的,就是宝墩文化先民。而且这些原住民也是种植粟作农业的,就是种地而不是种田。考古学家对当时成都平原上的众多遗迹出土的农作物细数抗美援朝中被志愿军打败的联合国军伤亡(一)盘点一下被中国打败了的外国王牌军队,仔细一数会发现原来中国已经打败了大半个世界了。1950年6月,朝鲜半岛上的北南双方的民族爆发内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参战(联合国军分别是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