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累得扛不住了疑似叛徒袁崇焕要进城崇祯心想我拿太监跟你打吗?

  是国贼还是英雄?
  要看参照物和时代背景,因为我们民族的定义一直在改变。
  这一点,袁崇焕和岳飞类似。非要咬文嚼字往深里说,是时代,视角,和参照物不同,所以得出的结论不同。今天所说的民族是中华民族,而岳飞生活的历史时代是南宋,那时民族特指汉族。岳武穆的毕生之敌——金,现今已在民族融合的历史洪流中销声匿迹,只能通过零零散散的出土文物,和史书列传去窥见一角。
  但对于当时生活在南宋的——汉族来说,金(女真)就是毋庸置疑的外族。
  剧照
  袁崇焕所抗击的后金(清),是满族所建立的政权,对于当年生活在神州大地上的人,是敌对民族无疑。而放在今天的历史进程,满族是中华民族中的一部分,清的定义则是少数民族政权。
  抛开背景去看历史人物是不负责任的,得到的结论也是片面的。镜像问题还有,假设有一天荷兰加入中华民族,那抗击荷兰侵略者的郑成功还算不算民族英雄?
  有争论是好事情,其浅表原因是思想开放,脑洞大开,但根本原因不如说我们更强了,融合的民族更多了,曾经打来打去的敌人,现今已经成为我们了。中华民族是五十六个民族的聚合,正是海纳百川,包容万象,才能成此气度。
  剩下的,就讲讲袁崇焕。
  他祖父搁今天是广东(东莞)人,后来搬家到今天的广西去了,袁崇焕就在广西长大。两广在历史上是著名的烟瘴之地,气候炎热,蚊虫成群。古时也叫过岭南,是官员被发配的地方。(这种流放和发配,肯定不能是好去处,说白了就没打算让你活着,或者活得滋润。宋时苏东坡曾经被贬至岭南。有诗为证"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不仅生存条件恶劣,文化教育水平和氛围,也长期落后于中原腹地。有明一代(276年),广西全省无一状元诞生。
  他二十来岁,参加当年的广西省"高考",考得还不错,中了举人。
  后来又进京赶考,来来回回跑了四次。从结果看, 前三次都是自费旅游,顺带考个试——全白玩儿。第四次考了个进士,但按明代官员的学历构成,进士就是啥也不是,虽然是大浪淘沙,虽然在"全国统考"中脱颖而出,但完全不足以支撑他日后在官场升迁(明代后期的官场太内卷了)。
  换句话说——他的学历,不是啥资本。
  再加上他的岁数。
  他考中进士的时间,是35岁。
  他一生只活了46岁。
  考上了进士,不等于立刻能走马上任。官员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你想进坑,得有人挪出来,于是袁崇焕又赋闲在家一年。
  赋闲之后,他在大明官场的第一份工作,是今天福建一个县的县太爷。
  1622年,袁崇焕结束了第一份县太爷的工作,来京城述职。就是在述职的过程中,他被东林党的侯恂看上了。这个侯恂是御史,是给皇帝进言献策的,也是给皇帝监视百官的(官员的廉洁,作风问题),他有权直达圣听。他说这小子是个人才,打发回地方可惜了,云云。
  (1622年,离死还有八年,等于他这辈子所有的名声和功绩,都是在八年内做出来的,相对于其他的历史人物来说,这格外短。长期的不得志,和短期速成的一飞冲天,让他得带上了赌徒和暴发户心理)
  侯恂是袁崇焕生命中的第一个贵人。
  因为侯恂,袁崇焕来到了兵部。
  在兵部,他不是什么一把手,二把手,而是N把手。他刚上任,就跑到前线去溜达(头几把手不可能说去就去),并且回来时说——"与我兵马钱粮,我一人足守此"。
  而此前的几次战争,对阵努尔哈赤率领的后金,大明都处于劣势(萨尔浒大败),朝堂之上对战争的前景不看好,持悲观态度。说白了,前线正缺背锅侠,突然有这么个可能升级成忍者神龟的愣头青,便顺水推舟,把他官升一级,送前线去了。
  后来,袁崇焕把他上司给告了,赤裸裸地说他上司无能。(他的上司是高第,天启五年(1625)二月,任命高第为兵部左侍郎;五月,升任高第为兵部尚书;十月,皇帝召高第于文华殿,赐蟒衣玉带,经略蓟辽。)
  后来,他和明代最后一位能力挽狂澜的人——孙承宗,关系走得极近。孙承宗堪称明代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彼时的明朝,腐烂的地方不止一处,是全方位多维度的烂。这就需要一个全能的修补匠——政治,军事,经济什么都多少懂点的全才,而且这个全才还得从名望和资历上镇得住场子。举个例子,如果只是国库空虚,张居正那一套可以继续拿出来用,但张居正改革,后来之所以不再执行,不是因为不管用,而是动了太多利益集团的蛋糕。
  没有强人,再好的方式方法也推行不下去。
  袁崇焕为什么能得孙承宗赏识呢?
  因为他看明白了敌人。
  贵人不是天上掉下来,就肯送你如来神掌的,他得看你是不是那块料。
  袁崇焕通过前线实地考察,明白了努尔哈赤的后金强在哪里——他们把游击战玩得出神入化,而且努尔哈赤的练兵能力也在同时代独树一帜,他训练出一只令行禁止,行动有素的骑兵军队。
  而对付游击战,坚壁清野,围点打援,就是袁崇焕在战役上交出的完美答卷。
  以辽人守辽土,是他在战略上交出的完美答卷。
  前者,用大白话说,就是守城守的好,反攻反的好。
  后者,就是利用山海关外的本地人,民风彪悍,以及对土地有利害关系,来培养出一支百战强军。就是骑兵中的特种部队"关宁铁骑"。
  守城拿什么守呢,高墙,火炮,和人心。
  袁崇焕打明白的几场仗,火炮起了非常大的作用,这个放后面说。
  先顺着时间轨迹去捋一捋。
  1625年,他最大的靠山,孙承宗脱离前线。
  孙承宗的离开是因为明朝的政治斗争(多维度的烂,优秀的军事将领不能无后顾之忧的前线指挥)——被魏忠贤给折腾走了(努尔哈赤和魏忠贤是同时代人物,对于当时的大明来说,内有蛀虫,外有贪狼)。
  1625年,距离袁崇焕生命终结还有6年,这时候杀他的崇祯还没上台(崇祯是1628年上台的)。
  魏忠贤不仅给孙承宗折腾走,而且还下令明朝大军全先退到山海关一带以后。等于将锦州,塔山等等的山海关以外的土地,都给了后金。
  都走了,只留下袁崇焕。
  魏忠贤一纸令下,明朝的官员和军队可以撤走,但在当地生活,时代繁衍的老百姓可不是说撤就撤的。举家搬迁到关内,别说落叶归根的乡土意识,单就是背井离乡,关内的生活就比关外好吗?这些大明的子民,可以被王朝抛弃,但他们没有放弃自己。如果有人愿意带领他们为家园而战,他们从不缺勇敢。这时候的袁崇焕不管在敌人那,还是在大明朝,都是一个无名小卒。(离他的死,还有五年)。
  但这不能改变宁远是一座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孤岛,这座城的四面八方,没有明朝任何一支军事力量。
  1626年,袁崇焕独守宁远。
  这种坚守,不是运筹帷幄,而是胸有成竹;
  是凭着一腔孤勇的不成功,便成仁。
  而他的敌人,正是携着萨尔浒大捷,风头正盛,不可一世的努尔哈赤。
  如果做一个双方兵力对比,袁崇焕手上最大的一张牌(也没大到哪去)就是火炮——进口的火炮。但这张牌十分不稳定,如果打得不好,就是听个响儿。如果打好了,把对面头头干掉了,就能左右战争的结局。
  出乎意料的是,真的把对面头头干掉了。
  除此之外,袁崇焕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也为战争的走向提供了助力。
  面对以战养战,以抢劫来的东西做补给的努尔哈赤,袁崇焕深入贯彻了坚壁清野的基本理念:先是让你没得抢,别说一枪一弹,一草一木都不给你留。为了防止后金军用民房的木料做攻城器械(冲锋车,望楼),他下令把宁远城外所有能搬迁走的,都搬走;搬不走的,全部付之一炬,化为青烟。
  坚固的堡垒都是从内部攻破的,袁崇焕深刻地明白这一点,他干的第二件事——抓间谍。
  他用了很大精力,把城内的士兵梳理了一遍又一遍,挨家挨户的查户口,并投入兵力在城中巡视,守卫,杜绝了任何能里应外合的可能。
  第三,聚拢人心和士气。他采取了和于谦一样的政策——退后者杀,作为杀伐果断的一代名将,袁崇焕不怕杀人,更不怕杀自己人。但这时的后退者死,不仅仅是冷酷,也是宁远攻防战胜利的保证。
  这种情况下,能留下来陪着袁崇焕一起疯的班底,也是袁崇焕小团队(祖大寿、满贵、赵率教等)的核心成员。他们在明末清初的历史舞台上,虽不一定有多尔衮和大玉儿;吴三桂和陈圆圆那么出名,但都有比较重的分量。
  战争开始以后,努尔哈赤用攻城车,挖地道,建云梯,修望楼,挖城墙……等等方式,但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再加上一分天佑神州,宁远迟迟未被攻破。当时是寒冬腊月,宁远就是今天的辽宁兴城(这个维度决定了冬天气温是零下),守城官兵用水往墙上泼,气温零下,城墙上的水容易结冰,等于又给城墙批了一层铠甲。尤其古代的城墙,不是水泥,而是用各种东西(糯米等)混合的泥。
  泥水结合,又冻上冰,城墙变得格外难拆。
  而战争是最促进科技的,一切奇思妙想都可以在战争中付诸实践,有用没用,缺不缺德,先试试再说。此战中,守城士兵把棉絮,被褥,稻草上沾满火油和火药,点燃后向下攀登攻城的后金军扔去,火药让被褥炸开,火油让棉絮飘到哪里就烧到哪里,还不容易灭,和往人身上泼汽油一样。
  战争打到这个份儿上,两边都是在拼消耗——用命拼,更是拼心理。对于后金军,你眼看着战友一批批的死在你面前,下一个说不准就是你。你可以被忽悠,说打赢了有酒有肉有女人,有田有地有银子,但这一切的前提是你能活到打赢。
  财宝动人心,富贵诚然可以让人舍生忘死,但战争进入到拉锯战,心理上胜利的天平却是向着守城方倾斜——进攻方打赢了诚然有上面说的一切,但打不赢也好歹有条命(普通士兵本就没必要去面对生死抉择,说到底只是想发财,富贵险中求罢了);
  但防守方如果输了,则必然一无所有,包括命。
  持续数月的攻城拉锯战,造成了努尔哈赤载于史册的军事指挥生涯中的,极其罕见的,军队哗变。
  攻防进行到后期,袁崇焕也亲自上阵,并且已负伤在身。袁崇焕是抱着必死的决心的,他不怕死,怕死当初就顺着魏忠贤的命令,和大部队后撤了。那时候后撤,谁也说不出来啥。
  但他的选择,让他直接坐上了那个时代的风口浪尖,从此一飞冲天;他的坚持,让他在九死一生中,赢得了一场谁也想不到的,为大明续命的胜利。
  宁远攻防战中的一炮,好像极其幸运的打中了努尔哈赤。
  后金军开始撤退,宁远守下来了,几个月后,努尔哈赤离世(要么是被憋屈死的,要么是被炮轰到,不治而死, 到底有没有被炮轰到,史书无明确记载)。
  宁远守下来了,袁崇焕拿命换来的军事奇迹没有让他失望,他以火箭般的速度官升三级。而且他拿的还是战争红利的小头,大头在魏忠贤那里。
  1627年,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在整合了后金政权后,御驾亲征,发兵六万,直扑锦州。
  六万人包围锦州后,锦州当时由赵率教驻守,凭借火炮不断消耗后金的有生力量,极大的延缓了皇太极下一步军事行动。而见锦州久攻不下,且满贵带着关宁铁骑已经杀来,皇太极迅速转移第一战场,将主要兵力投入到宁远城——他爹饮恨而终的地方。
  皇太极是有战略眼光的,他知道宁远作为大明在关外的军事枢纽的意义,一旦被攻下,锦州就是一座孤城。而且,宁远不倒,后金很难再进一步。除非那时候有伞兵,不然这座城就是后金南下之路上绕不过去的一个坎。
  但宁远自打他爹的进攻后,整体防御力量得到了全面升级,不管是城墙还是火炮的密集度。皇太极强攻不下,自己率领的骑兵,只能沦为城墙下的人肉烧烤。城墙上的明军只顾开炮,炮火连天,想怎么烤就怎么烤。
  战争以皇太极的丢盔弃甲,抱头鼠窜宣告胜利。
  爹在这饮恨而终,儿子也无功而返。
  袁崇焕又一次大放光彩——史称宁锦大捷。
  而1627年(离死还有三年),打完仗后一个月后,他提出了身体抱恙,回家修养。
  关于这一点,他可能是觉得功劳都被魏忠贤领了,不服气,还没辙,干下去也没意思;也更可能是干下去,也不一定能见到好。(袁崇焕因为侯恂和孙承宗的帮扶,在时局中崭露头角,大显身手。但政治讲究派系,讲究站队,这么一个能征善战的将领,贴着东林党的标签,肯定是阉党所打击的。 自己越战功赫赫,越是当权者魏忠贤的眼中钉)
  于是同年七月,袁崇焕回家了。
  他走以后,同年八月,朱由校(天启)逝世。
  同年八月,朱由检即位,崇祯上台。
  同年十一月,经过一系列政治斗争,魏忠贤被崇祯扳倒。
  同年十一月,袁崇焕又被崇祯启用。
  而这次启用,直接官升八级,比宁远城的炮弹升的都高。他从一个平头老百姓,直接成了兵部尚书+袁督师。等于今天的普通公民,几个月内成了国防部长+军区司令。
  崇祯对于他提拔的这位部长+司令,肯定是要见一见的。
  1628年(离死还有两年)七月,平台召对。
  刚上台的崇祯,扳倒了魏忠贤,内忧外患铲除了内忧,但外患渐成气候。他十分寄希望于这位让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父子两代,一个含恨而终,一个铩羽而归的袁崇焕。
  君臣相见,你夸我是明君,我夸你是贤臣,一顿互戴高帽自不必说,说着说着,袁崇焕对崇祯说出了不负圣意,五年平辽。放其他人身上,可能是进京面圣后诚惶诚恐,进退失据,口不择言,顺嘴胡咧咧出五年平辽这种话。但按袁崇焕的性格特征,说这种没有谱的话,还真不是飘。
  虽然他真没底。
  就像他当初也不确定是否能把宁远守下来。
  不过,有一点可以明确,相对于宁远城迎战努尔哈赤的九死一生,这种看起来风平浪静,君臣和睦的对话中,蕴藏的杀机,他并没有当回事儿。
  但是他敢赌,敢拼,敢想,敢说,也敢做。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这都没错。有错的是当时是封建社会,封建皇权远比战场上的敌人可怕,敌人最多要你命,却能让你青史留名;皇帝也能要你命,但同时也能让你遗臭万年。
  最后袁崇焕就是以国贼之名被凌迟处死,上刑场的路上,据说还被围观群众扔臭鸡蛋。(这些围观群众今天还在,虽然早就不是那茬人了)
  而崇祯不像天启,是个好忽悠的二货。袁崇焕也不是憨憨,他知道崇祯作为一个新上任的皇帝,火线急诏自己回来,想听自己说什么,想让自己做什么。但对于崇祯想让自己做的事情,他真没谱,毕竟脱离前线有一段时间了,对前线情况不了解,毕竟打仗和哄人是两回事儿。
  那时候军机事务传输的再快,也是用马的,当年可没有互联网。
  所以当兵部给事中许誉卿问起打算怎么干时,他也懵逼。
  但不管怎么干,得先铲除后顾之忧,得"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一切谁能满足呢,说白了还是崇祯,那只能接着忽悠,干事之前,得先融资,事成不成,得干了才知道。而别人融资拿方案,拿策划书,袁崇焕融资靠两战皆胜的名望,和忽悠。
  他先对崇祯满嘴跑火车,又对崇祯狮子大张口,崇祯表示,你说啥是啥。只要能平辽,你要啥我给啥。
  一顿支持之后,袁崇焕出发了,虽然他离开前线并没有太长时间,但此时的宁远已经传来因未发军饷而兵变的消息。 兵变的领头人是袁崇焕干掉的,袁督师的刀子一如既往的锋利。但解决哗变,安抚军士的钱,又是崇祯出的。
  到了前线后,袁崇焕先杀了毛文龙。
  这位毛兄被杀的原因 ,起因可能是袁督师想摆摆架子,但毛兄并没有给他这个脸。但说毛兄投递叛国,非干掉不可,却是纯扯蛋。袁崇焕走这一步,更多是平生经历塑造出的性格——他必须说了算,他必须一言堂,换句话说,袁督师一向主意很正,而且不容人,他觉得手底下的人,必须要听他的话,哪怕只是名义上在他手底下。
  总而言之,毛文龙是死了。
  不说他该不该死,从我们的角度看,是没意义的,旁人决定不了他的生死。从袁崇焕的角度是该死的,于是他就死了,这就是袁督师。从宁远城的后退者斩,到皮岛上的你必须死,他从未改变。
  但从战略上,毛文龙是有用的,这毋庸置疑。他的部队掌控了皮岛,旅顺,金州。在后金的背后,如一根钉子,不亦乐乎的对皇太极进行着骚扰,是很优秀的牵制力。
  而且,毛文龙很有能力,他手下的诸多狗腿子中,有后来三藩中的两藩。袁崇焕把这么一群人的头头干死了,一帮牛鬼蛇神没了大头鬼毛文龙管控,为了个人利益,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当然,这都是后话。
  在当时最大的影响,毛文龙被杀,直接牵动了崇祯的神经。本身崇祯就生性多疑,而你一言不合就对同僚挥刀相向,以后还有谁能制衡你?
  但就这样,崇祯也没说啥,毕竟已经选择了无条件相信袁崇焕,那就只能相信下去。
  可很快,崇祯没法儿再信了。
  1629年,皇太极率十万大军直奔蒙古,借道绕过了关宁防线,袁崇焕先派赵率教奔袭追击,赵率教在遵化阵亡。袁崇焕懵了,这种打法出乎他的意料,他这辈子最擅长的打法就是防守反击。所以他把关宁一线经营的铁桶一块,把关宁铁骑喂的人精马肥。
  皇太极不按套路出牌,已经直奔皇城根,皇城根里有崇祯。
  但袁崇焕不愧为杰出的军事家,在经过短时间的懵逼后,迅速总结了应对皇太极的方法,十万骑兵,烧杀抢掠,迅捷如风,想把他们全留下,想一锅端,只能让他们主动集中,不然骑兵的高机动性完全能保证他们发现危险,快速撤军。
  怎么能让他们主动集中呢?
  就是不管他们,全放开,让他们抢,抢的越深越好,离北京越近越好。靠近北京城,才有高墙,才有大炮;只有引导他们攻城,才能在他们久攻不下后发起反击。
  那时候没有导航,抢完一个地方,去下一个地方,得打听,北京城有多少钱,在哪里,都得靠打听( 专业一点叫侦察)
  袁崇焕是知道北京城的位置的,他在这见得崇祯,之前还有四次进京赶考;可皇太极却是第一次来北京,靠打听来的。但这么两个人,好巧不巧的同一天到了。
  加上放任皇太极沿途抢劫,老百姓怎么想?崇祯怎么想?
  你到底是哪边的?
  袁崇焕见了崇祯以后,可能是知道自己玩大了,心虚。便开始吹嘘敌人如何如何三头六臂,神通广大,就差没说崇祯你完了,你好日子到头了。
  给崇祯整得一愣一愣的。
  更绝的在后面,袁崇焕对崇祯说,我数万大军,累的扛不住了,让他们进城歇歇吧。前面是疑似叛徒,后面是欲行叛徒之实?你几万大军进京城,如果想造反,我拿太监和你抗衡吗?你当我的太监都练过葵花宝典?
  我们可以试着猜想崇祯的内心活动:
  杀毛文龙,没经过我同意,先记小本本上。
  你在前线是干嘛吃的,怎么能把一群烧杀掳掠的野狼放进来?
  我给你那么多钱,白给吗?
  放进来就算了,你不迎敌也算了,反而要进北京城?你领兵进来了,我的安全感往哪里放?你如果造反,我拿什么抵御?
  你有没有把我当皇帝?
  ……
  但就是这样,崇祯依旧没有杀袁崇焕,只是把他扔大牢里了,因为崇祯实在是个好皇帝。如果按帝王的功绩排名,他啥也不是,毕竟接手的就是个烂摊子,没有力挽狂澜的将王朝转危为安。但论能力值,崇祯可以排在封建帝王的前百分之二十。
  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边关重将勾结朝廷重臣钱龙锡。
  ……
  凌迟。
  ……
  他守宁远,败努尔哈赤,皇太极,他以自己的方式给大明王朝续命;又亲自干掉了大头鬼毛文龙,释放了皮岛上的恶魔。说来说去,大明日薄西山,气数已尽,当既得利益者不给,或者给不了百姓活路的时候,大明就该死(天灾让多省百姓连年无收,当大部分人吃不起饭时,能吃饭的人就是原罪)。既得利益者数量庞大,都是吸血鬼,上层社会已经板结,通过袁崇焕的经历,可以看出来大明王朝的上升通道除了袁崇焕这种以命搏命,和花式读书,进京赶考外,基本没有其他路可走。
  光朱元璋的后代,就繁衍到近百万之多,一百万人不事生产,这是什么概念。
  碰到强人张居正,可以对利益集团动刀子。但不可能代代有强人,而且这些强人会让你皇帝舒服吗?张居正是正儿八经的帝师——不是那位搞直播的帝师,万历就是他教出来的,万历一朝,他呼风唤雨。但并不妨碍他死后,落得个家破人亡,差点断子绝孙的下场。
  他成功的方式,就是赌,拿命在豪赌。他靠这个建功立业,除此之外,别无他法,他并不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说袁崇焕过于自大,不如说他行事无所顾忌,袁崇焕不自知,不自审。对于一个把命都不当回事儿的人来说,也用不着自知。他也没弄清楚自己到底算干嘛的——自己就是给皇帝打工的,打好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打不好,皇帝让你生不如死。而怎样算好,怎样算不好,还是皇帝说了算。
  可他总是把皇帝算计进去。忽悠皇帝五年平辽是这样,忽悠崇祯掏棺材本支持他打仗是这样,最后拿北京城当宁远城也是这样。
  "若夫以一身之言动、进退、生死,关系国家之安危、民族之隆替者,于古未始有之。有之,则袁督师其人也。"
  这是梁启超对他的评价,但一个人真正如何,不是看谁怎么评价,而是看他作为一个人,到底做了什么。有魏忠贤那样拆台的,也有袁督师这种去给一个王朝续命的,虽说功过参半,没续的太明白;虽然里面也有为了个人功绩,个人利益的考量,但事情,毕竟他是做了。
  没做,和没做明白,是两回事儿。
  讨论历史人物,最怕的是不把他们当人。
  袁崇焕就是人,一个活生生的人。他缺点优点同样明显,在年轻的,并不漫长的生命里,他求功名,并且为此付出了很多,但是并没有得到他想要的结果和回报。反而在战争上场以命搏命搞投机,得到了他想要的一切,包括荣华富贵,包括名声,包括旁人的期待,包括万众瞩目、三军用命的期许,应有尽有。
  他就是靠这个起家的,什么让你发家致富,让你咸鱼翻身,让你春风得意,让你成为这样的你,那大概率,什么也会让你因此而死。(就像各个单位里,凭关系上位的,就会搞关系,搞来搞去,被一锅端了)
  他没有自知之明,也不需要自知之明,凡事做了再说,不做怎么知道行不行。他把自己扔天上,不管落地时是否摔得稀碎。
  就像公牛的罗斯,风城玫瑰,一往无前,却也过早凋零。
  ……
  身受凌迟午门中,半城瑟瑟半城红。

光绪和慈禧双双去世,全国谣言四起,民众如何看待帝王之死?影视剧中的慈禧1908年11月14日,年仅38岁的光绪皇帝驾崩于紫禁城,仅一天之后,真正执掌大清朝最高权柄的西太后慈禧随即去世。百余年来,很多人关注光绪扑朔迷离的死因,但很少有人关为什么慈禧太后驾崩前要立溥仪而不是继续让光绪活着做皇帝?慈禧太后从辛酉政变到驾崩共统治中国近四十八年,期间经历了同治,光绪。那么她临死前为什么还要将光绪皇帝一起带走,而非要立三岁的溥仪为皇帝呢?我觉得原因应该有以下几个点一,立三岁大的溥李世民敢造李渊的反,而朱棣却不敢造反朱元璋?为什么李世民敢造李渊的反,而朱棣不敢造反朱元璋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问,为什么李世民要造李渊的反?编辑搜图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唐朝的建立,秦王李世民可以说是立下1949年傅作义宣布起义,跟随起义的四个军长,后来结局如何?1945年8月15日,经过中国人民的浴血奋战,历经八年的抗日战争,终于取得了全面胜利。在日寇的野蛮侵略和惨无人道的各种迫害下,中国人民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幸好,无数仁人志士,无数朱祁钰为什么没弄死明英宗?朱祁钰想不想弄死明英宗?他当然想啊!可他为什么没成功呢?实在是臣妾做不到啊!朱祁钰是好圣孙明宣宗朱瞻基的次子,生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八月初三日。传说朱祁钰的生母吴贤妃是汉王披着奸臣外衣的桓温能否称为英雄,锲而不舍的北伐有着怎样的初衷公元345年,晋成帝永和元年,权倾朝野的庚氏掌门人庚翼病故,死前上表朝廷,想让自己的儿子继任荆州刺史。荆州是长江上游的战略核心,刺史掌管了国家半数军队,可以说,坐上这个位置就等于控李渊能建立大唐,靠的可不只是李世民兄弟说起唐朝,唐太宗李世民女皇帝武则天等人,自然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但实际上,唐朝开国皇帝李渊才是最重要的人物。李渊被唐朝后世皇帝尊奉为唐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在悦史君看来,他开创欧洲此三国昔日同属一国,分离百年后亲如兄弟,如今全都富裕繁荣我们阅尽铅华,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众所周知,中国人一向崇尚和睦,朋友之间即使因为一时怨气而分开,也不会长久怨恨对方,倘若是生意上的伙伴,还有散买卖不散交情的说法。然而,这种和睦之揭秘蒋介石曾想反攻大陆的四大作战部署文章摘自人民网1949年12月7日,对蒋介石来说是个铭心刻骨的日子。就是在这一天,他无可奈何地将他的政府迁到了台北。这时候,他的430万大军,仅剩下60万人追随他多年的党国要员,其斯大林格勒战役惨烈的后半段,在包围圈中的德军苏军在1942年11月展开的天王星行动包围了德国第六集团军和其他附属部队,总数大约有26万5000人。苏军进攻中德国第6集团军共20个师(平均每师兵力为9,000人),大约是210二战后期,穷兵黩武的日本国内到底疯狂到什么地步?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对中国人民造成了永远无法磨灭的痛楚。而且日本不仅疯狂的侵略中国,东南亚的许多国家他也没放过。最终还敢摸虎须,发起太平洋战争,誓以全世界为敌!仅凭日本弹丸小地,他
觉醒年代三大主将李大钊牺牲,陈独秀犯错,胡适真有点冤!陈独秀是觉醒年代中的男一号,剧情以他的新青年为中心点,被蔡元培请去北大当文科学长,聚集了一帮新派,从思想上的萌芽,到行动上的革命,最终创立了党!在到北大后,陈独秀最值得称道的就是把1978年停止对阿尔巴尼亚的援助,邓小平已经帮这朋友太多了在社会主义国家的阵营里面,阿尔巴尼亚算是最弱小的一个。它领土狭小,人口稀少,历来都是存在感最低的一个。但阿尔巴尼亚本身,却对于当时的苏联领导人斯大林表现出强烈的认同感。他们认为,斯古代蝗灾无数人饿死,为何人们宁愿吃树皮也不以蝗虫充饥?在我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一共发生过800多次大规模的蝗虫灾害。古代蝗虫过境,庄稼尽毁颗粒无收,是老百姓最害怕的自然灾害之一!图蝗灾蝗灾之后,不但庄稼会颗粒无收,而且还会导致大饥荒,叛徒赵玉昆害死狼牙山五壮士的幕后黑手,最终下场如何?小学语文课本中,收编有一篇文章狼牙山五壮士。其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5名八路军战士将日军引上狼牙山,奋勇杀敌,最终选择跳崖殉国的真实故事。狼牙山五壮士每每提及该故事时,所有人都在赞颂宋仁宗身世之谜,狸猫真的换了太子吗狸猫换太子这个故事,很多朋友应该都听过,很多影视作品中也演过。狸猫换太子的故事之所以会在民间流传,和宋仁宗扑朔迷离的身世有很大关系。据野史记载,宋真宗赵恒最宠爱的妃子是刘德妃。刘德1963年,被林彪辜负一生的原配汪静宜临终前我这辈子真命苦共和国元帅林彪,虽在晚年犯下不可原谅的错误,但也不可否认,他戎马一生,功勋赫赫的事实。相比林彪在军事方面的杰出成就,他的感情生活似乎不太美满。除了赫赫军功,林彪的感情生活也颇受人关太平天国四大绝色美女,都是女中豪杰,亡国后,她们的结局如何太平天国运动是发生在晚清时期的一场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战争,从1851年开始到1864年,从洪秀全广西金田起义定都南京到天京沦陷宣告失败,历时长达14年之久。虽然最终起义以失败而告终妄图刺杀毛主席和刘少奇?军统飞贼段云鹏落网记毛主席宣读开幕词1950年6月14日下午,北京城仍沉浸在建国的喜悦祥和之中,全国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召开,当毛主席刚刚宣读完开幕词,北京东部突然传来两声1955年,华国锋如何引起毛主席的看重?心中仰望之人,免不了想要有机会和其建立联结。认识大神也许容易,真正和大神有交集并不易。华国锋有幸到了毛主席的家乡工作,他对毛主席的敬仰之情如滔滔洪水。华国锋把对伟人的敬仰转化为了真清末的山东济宁清末照片,山东济宁太白楼。济宁是孔孟之乡,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孔子孟子和颜回皆出生在此地。除此外,水浒传的故事和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凄美爱情故事也发生在这里。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为什么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野心那么大,向周边许多国家发动战争,但是结局却是失败?日本在二战失败后,一直在总结经验教训。和德国的忏悔式总结不一样,日本的总结是悔恨式总结。德国一直在忏悔,在防止自己再犯下战争罪行。而日本这么多年一直在总结,如果在某次战役里,不犯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