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蜀汉大将魏延宁愿被冤杀,为何都不投奔曹魏呢?

  魏延就是个低配版、失败了的董卓。
  在蜀汉阵营苦熬多年,终于把自己害怕的人都熬死了,最后一个他害怕的人诸葛亮也死了,他觉得这蜀汉就该轮到他来专权了,结果没想到诸葛亮的安排是,杨仪率军退回成都,魏延负责断后。
  魏延当然不服。所以,魏延趁着杨仪还没有拔营后撤的时候,自己先率本部人马拔营南归,上表给蜀汉朝廷说,杨仪要造反。但他所过之处"烧绝阁道",就是说,他自己过去之后,就破坏道路,不让杨仪以最快速度追上自己,他想干什么呢?
  他一直自视甚高,自从五虎上将都死了,刘备死了,诸葛亮也死了,他觉得蜀汉就没人能治得了他了。他只要率军回到成都,成都留守的将领和军队没人是她的对手,他就可以顺利接管蜀汉政权,把持蜀汉朝政,也学曹操、司马懿的样子,先当权臣,然后逐步篡位。
  最不济,只要他率军回到成都,他觉得自己军事水平比蜀汉当时剩下的人都高,根本不把本人放在眼里。即使他灭不了别人,蜀汉政权也会乱起来,他就有机会乱中取势。
  蜀汉朝廷当然也很清楚魏延是什么意思,所以朝廷派蒋琬率军"赴难北行",就是说,蒋琬率留守成都的宿卫部队北上,准备迎击魏延,至少可以先阻挡魏延的归路,等杨仪率军归来,前后夹击,可以击败魏延。
  魏延没有想到,杨仪在知道魏延已经拔营南走之后,迅速拔营南撤。魏延"烧绝阁道",杨仪就"槎山通道",昼夜兼程,才在南谷口追上了魏延。魏延还想据险自守,遣军逆击杨仪,结果阵前一喊话,魏延部下都跑了,魏延成了孤家寡人,只好和他儿子潜行逃往汉中。杨仪又派马岱追击,擒斩了魏延。
  那么魏延既然决定了要造反,为什么不投奔曹魏呢?原因很简单。
  这时候他就算投奔曹魏,不过就是给个地方郡守之类,地位不可能像他在蜀汉这样崇高。而他自己私自率军南撤的目的,本身是要夺取蜀汉朝廷的控制权,继承诸葛亮在蜀汉的权力,总揽内外军政大权。
  但是魏延显然高估了自己,低估了蜀汉政权的稳定性。他率本部人马南撤,在南谷口和杨仪军对阵,别人在阵前一喊话,做了点思想政治工作,他手下人马就作鸟兽散了,说明他的本部人马本来对他个人的忠诚度也是非常有限的,更多的还是忠于蜀汉朝廷。
  作为征战多年的沙场老将,而且一直以有谋略自负,自视甚高,连本部人马都控制不住,不能得其死力,居然也想在蜀汉当董卓,魏延也是太没有自知之明了。
  此外,有人说,诸葛亮临死前的安排并不是要杀魏延。这就属于胡说了。诸葛亮明显是已经意识到魏延可能会不服从命令,所以提前做了安排。
  《三国志·魏延传》: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亮適卒,秘不发丧,仪令祎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因与祎共作行留部分,令祎手书与己连名,告下诸将。祎绐延曰:"当为君还解杨长史,长史文吏,稀更军事,必不违命也。"祎出门驰马而去,延寻悔,追之已不及矣。延遣人觇仪等,遂使欲案亮成规,诸营相次引军还。
  诸葛亮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时候魏延驻军在外,诸葛亮的意思是,先通知魏延按照统一计划退回成都,如果魏延不肯退走,那么杨仪、费祎、姜维就率主力部队自行出发,把魏延扔在前线。
  既然按照诸葛亮遗命,是要全军退回蜀汉的,而且已经有了安排,魏延如果不服从命令,就意味着造反,这是毫无疑问的。这时候是在前线,如果蜀汉自己内乱起来,当然只会有利于对面的曹魏和司马懿,参考李自成和吴三桂在山海关大战,多尔衮率清军来捡便宜就可以想到是什么结果了。
  所以,诸葛亮这个安排的意思就是,两害相权取其轻。如果魏延真打算这么干,也不要在前线就和魏延直接火拼,这样就会将全军都置于危险之中。相比较而言,扔下魏延,杨仪等人率主力撤退,至少可以保全大部分主力部队。这很显然是一个老成持重的安排——魏延粉可能又要说诸葛亮保守了。
  《魏延传》又说:初,蒋琬率宿卫诸营赴难北行,行数十里,延死问至,乃旋。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魏略曰:诸葛亮病,谓延等云:"我之死后,但谨自守,慎勿复来也。"令延摄行己事,密持丧去。延遂匿之,行至褒口,乃发丧。亮长史杨仪宿与延不和,见延摄行军事,惧为所害,乃张言延欲举众北附,遂率其众攻延。延本无此心,不战军走,追而杀之。臣松之以为此盖敌国传闻之言,不得与本传争审。
  这个说法显然很可疑,连裴松之都看不下去了,特意反驳了。这种来自敌国的传闻记录,当然不可能比蜀国本国的记载更可靠。
  既然诸葛亮在死前已有妥善安排,而且连行军顺序都安排好了,那么诸将当然应当按照他的遗命执行,先率军安全返回成都,再从长计议。诸葛亮对蜀汉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他一死,蜀汉人心动摇是必然出现的局面,这时候自然要先返回国内,保证国内安定,巩固根本。
  这时候魏延却不肯按照诸葛亮的安排执行,既不肯为全军断后,又想着夺取兵权,统领全军,无论他的本意只是杀杨仪,还是真要造反,这个行动在性质上都是毫无疑问的造反。不是造反,你一个前线将领,突然领兵直奔都城,你想干什么?
  魏延其实是一个悲剧式的人物,首先,他是有自己的武装部队的,而且在魏延跟随刘备之前是没有记录的,可能就是一个豪强武装,刘备入蜀的时候把他收编了,刘备对魏延还是非常信任和重视的。
  魏延在跟随刘备进攻益州的时候,屡立战功,被提拔为牙门将军,便跟随刘备和诸葛亮张飞一起包围成都,并攻破成都!
  后来刘备自称汉中王,治所在成都,汉中需要大量留守,大伙都认为非张飞莫属,张飞也这么认为,但是刘备却把这个重任交给了魏延,全军上下听之后,非常震惊,因为觉得有必要跟大家解释一下,就大会群臣,并且问魏延,今天唯一重任,你打算说点什么?让大家看看你的实力!
  魏延就说,如果曹操举倾国之力来攻汉中,我将为大王坚守,如果曹操率10万大军前来,我请求为大王吞并他!刘备听了非常满意,群臣也未言这段话,称赞他是雄豪!
  魏延因为自己孔武有力,又足智多谋,表现得刚愎自用,群臣都躲着他,唯独杨仪不买她的账,事事都跟他按照法律法规来办事。二人的关系非常的不好,诸葛亮北伐的时候,魏延总是要求统兵一万,从汉中进攻,与诸葛亮会师于潼关,但是诸葛亮每次都制止,魏延很恼火,觉得自己的才华不能发挥!
  诸葛亮快去世的时候,召集杨仪来商议身后事,诸葛亮让魏延断后,姜维次之,如果魏延不听命令,就舍弃魏延大军独自撤退!
  诸葛亮死后,杨仪派费纬去探魏延的口风,魏延果然不听命令,于是杨仪按照诸葛亮的遗命撤退,听说之后非常生气,抢在杨仪的前面撤退,杨仪和魏延都向刘禅报告对方谋反,不过朝中的大臣都相信杨仪儿不相信魏延,魏延手下的士兵都觉得魏延理亏,于是散去!魏延只带几个儿子逃走,被马岱所杀,魏延自始至终没有要投降曹操的打算,只是想杀了杨仪,结果被杨仪夷三族,可以说魏延失败在情商低上
  魏延的命运确实让人感到惋惜,他作为刘备的亲信,因为骁勇善战被刘备所信赖。在刘备刚入川的时候,武将也就只带了黄忠和魏延两员大将。在选择镇守汉中的将领时,刘备力排众议,选择了魏延。在诸葛亮时代,作为蜀汉所剩不多的大将,魏延为诸葛亮的北伐事业,效尽了犬马之劳。可是,这样一位将领,在诸葛亮尸骨未寒的时候,就被扣上反叛的帽子杀掉,确实让人感到他命运多舛。那么,魏延为何而死,他难道就没有任何的出路吗?
  一、 魏延之死。
  魏延之死是发生在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结束,蜀军的撤军途中。诸葛亮在发动最后一次北伐的时候,身体就已经不好了。诸葛亮为了在有生之年能够实现自己北伐的理想,在最后一次北伐中,用尽了最后的手段。可是,不管诸葛亮使用何等手段,司马懿就是采取一个策略,那就是坚守不战,和诸葛亮对峙。
  最终,无法获得与司马懿决战机会的诸葛亮,终于积劳成疾病倒了。诸葛亮在知道自己无法完成北伐的心愿后,对蜀汉的情况进行了衡量,决定了不再北伐,休养生息的策略。为此,诸葛亮面临两个问题,一是确定接班人,使自己的策略能够保证实行。另一个则是将北伐的蜀军主力安全撤回蜀中。要解决两个问题,最大的阻碍就是魏延。
  这是因为魏延从资历、能力和战功等方面来说,都是蜀汉政权中在诸葛亮之下,首屈一指的将领。如果按照正常的程序,魏延是应该接管诸葛亮军权的最佳人选。可是,一旦魏延接管蜀军的军权,就肯定会破坏诸葛亮的战略部署。
  这是因为魏延是刘备的亲信,他是刘备统一天下的意愿的坚定支持者。如果魏延接管了军权,他不但不会撤军,还会继续北伐,率领蜀军和司马懿进行决战。诸葛亮从心里并不看好魏延的军事才能,尤其是魏延喜欢兵行险招,更是让诸葛亮担心。因此,诸葛亮对他的这两个难题,提前就做了安排。
  关于继承人的问题,诸葛亮在最后一次北伐前,就密奏刘禅,确定了蒋琬。诸葛亮并且在成都,组建了以蒋琬为中心的一套班子。这批人围绕着刘禅,牢牢的把控着成都的政治风向。在蜀军中,诸葛亮对继承人的问题秘而不宣,只让费祎知道,暗中操控一切。
  对于蜀军的撤军问题,诸葛亮为了排除魏延的干扰,在最后一次军事会议时,根本就没有通知魏延参加。在会议上诸葛亮安排了撤军的事宜,他利用杨仪和魏延的矛盾,让杨仪指挥撤军。他安排姜维为大军的后卫,而魏延则又在姜维的后面。
  如果魏延愿意为大军撤退做后卫则罢,如果魏延不愿意随同大军一起撤退,就抛下他那支军队不管了。这事实上是逼魏延随同大军撤退,因为孤立无援的魏延如果不退,肯定就会被司马懿的大军所消灭。
  不过,诸葛亮这样处理撤军问题,不可避免的会引起魏延的不满。在费祎去向魏延传达命令的时候,他遭到了魏延的强烈反对。魏延在从费祎口中得知撤军安排后,勃然大怒。他决定铤而走险,强行夺取军权。魏延抢先回师,烧绝栈道,阻止蜀军撤退。不过在杨仪的攻击下,魏延部下离散,自己只率领几人想回到汉中。杨仪派马岱追斩了魏延,并灭了魏延的三族。
  二、 魏延的三条出路。
  魏延的死是蜀汉的一大悲剧,原本将才就缺乏的蜀军,遭到了不可挽回的损失。这是因为魏延的死并不是他个人的问题,他代表的是蜀汉唯一一支具备突击能力的军队的覆灭。从此以后,蜀军就沦为一支只能够防守的军队。
  如果我们设身处地的站在魏延的角度来考虑,他在当时的出路并不多。他的出路大体有三条,一条是依照诸葛亮的遗命,做好全军的后卫任务,一切等到蜀军安全撤回汉中再说。第二条是武力夺取军权,强令蜀军服从自己的指挥。第三条就是投奔曹魏,投降司马懿。
  我们看这第一条出路,这条出路是诸葛亮为魏延安排的唯一生路。其实以诸葛亮对魏延的了解,他认为魏延选择这条出路的可能性不大。诸葛亮也因此在召开最后一次军事会议,布置撤军的时候,才特意没有叫魏延参加。诸葛亮指派姜维作为大军真正的后卫,而指派魏延最后撤退,再做包括姜维在内的蜀军的后卫。诸葛亮还专门嘱咐,如果魏延不听从指挥,就丢下他直接撤退。
  如果魏延在费祎传达撤退命令的时候,表示听从诸葛亮的命令,主动做好大军的后卫工作,他的结局会完全不同。这是因为诸葛亮一死,大军上下都人心惶惶。杨仪是一名文官,他来指挥蜀军撤退,自然难以让人信服。有魏延亲自为大军断后,蜀军的情况自然要好得多。至少不会造成将大批粮食、物资、文件丢弃的狼狈局面。这样一来,魏延在全军的威望会进一步增强,还留下顾全大局、忍辱负重的美名。
  在蜀军撤回汉中后,那里是魏延的老领地,他的南郑侯的封地就在汉中。在这里,如果杨仪等人要对魏延下手,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魏延在此后的日子里,就算是保不住军权,至少能够保证生命无忧。
  第二条路就是魏延在历史上选择的道路,那就是以武力相威胁,逼杨仪交出军权。我们也看到了,在现实中,魏延失败了。魏延因此不但失去了生命,还连累了自己的家族也都丢失了性命。
  第三条路就是魏延脱离蜀汉政权,直接投降曹魏政权。以魏延的能力,再加上他对汉中的熟悉程度,必然会受到曹魏的重用。正因为魏延是蜀汉的重要将领,他的投降使得他没有回头的机会。魏延只有死心塌地的为曹魏卖命,曹魏也会大胆的任用魏延。可以想见,魏延在曹魏的处境,肯定比在诸葛亮死去后的蜀汉要强得多。投降曹魏,对于魏延来说也不失为一条比较好的出路。三、 魏延为何选择抢夺军权,而没有选择其他出路。
  那么,魏延在三条出路中,为何不选择诸葛亮给他安排的生路,也没有选择投降曹魏的生路,却偏偏选择了和杨仪开战,抢夺军权的死路呢?这是跟魏延的性格有着直接关系的。我们看历史上对魏延的记载,说他这个人"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下避之"。从这个记载中,我们就可以看到魏延一贯的工作生活作风,那就是在军事上有他的长处,但是也有自高自大,看不起旁人的性格。
  这个性格让魏延和其他将领的关系都不太好。其他的将领都对他敬而远之,尽量不和他发生接触。这样,魏延在蜀军中十分孤立。也正是这种自傲的性格,使得他跟杨仪势同水火。双方在发生冲突的时候,魏延甚至拔刀相向,让杨仪涕泗横流。诸葛亮安排杨仪指挥大军撤退,而让魏延为大军断后,这等于是让魏延屈居杨仪之下,为杨仪断后,这是魏延难以忍受的。
  再加上魏延的地位、资历、能力,都是诸葛亮接班人的必然人选。诸葛亮将大军交给杨仪指挥,很明显就是不信任魏延的表现。如果魏延按照诸葛亮的遗命,掩护大军撤回汉中,他的未来的日子肯定前景暗淡。不管蜀汉朝廷如何处理诸葛亮的善后事宜,魏延肯定已经被排除出局,不可能成为诸葛亮的继承人了。魏延要不被剥夺军权,闲置一旁,要不就遭受陷害,性命难保。魏延心中明白这个前景,以他不甘屈居人下的性格,他才干脆拼死一搏,抢夺军权。不过他不是老谋深算的诸葛亮的对手,最终在诸葛亮的安排下,魏延失败被杀。
  魏延不去投降曹魏,其实道理十分简单。这是因为魏延至死都是忠于蜀汉政权,忠于刘备和刘禅的。正是因为对刘备忠心耿耿,他才被刘备破格提拔为汉中太守。也正是对刘禅忠心耿耿,他才在北伐中出生入死,屡建战功。我们看魏延对费祎的表白,他夺取军权的目的也不是为了拥兵自重,他是为了继承诸葛亮的遗志,继续北伐。这样的魏延,怎么可能考虑去投降曹魏呢?
  再加上魏延的家属都在汉中,如果他投降曹魏,他的那些家属都会遭受灭顶之灾。虽然魏延被董允、蒋琬、费祎、杨仪等人扣上反叛的帽子,可是魏延的家族都在汉中,魏延怎么可能孤身反叛蜀汉。魏延在和杨仪争夺军权被杀后,也是逃往汉中,企图得到向朝廷分辨的机会。可惜他平日里对同事的态度过于恶劣,使得他得不到他人的支持,还被马岱所杀。
  在历史上,我们可以看到刘禅对这个事件的暧昧态度。当魏延和杨仪两人互相控告对方反叛的时候,刘禅问董允和蒋琬。虽然董允和蒋琬都说魏延反叛,但是刘禅并不置可否。在事件过后,刘禅对那个灭魏延三族的杨仪,处置并不手软。刘禅将其废为庶民并且流放边荒,继而让其自杀,算是还魏延一个公道。结语:
  诸葛亮临死前对魏延的处置,虽然比较残酷。但是诸葛亮这样做,是为了他后续战略的实施,以及蜀军主力的安全撤回。从这个方面来看,诸葛亮的处置是合情合理的。如果让魏延接管军权,魏延绝对不会撤军,反而会对司马懿发起进攻。诸葛亮定下的蜀汉停止北伐,休养生息的策略,自然也化成了泡影。
  诸葛亮只有让杨仪率领蜀军主力撤退,出于对魏延的惧怕,杨仪也会尽快撤退的。只要蜀军主力撤回汉中,内有董允、蒋琬,外有杨仪、王平,就不怕魏延生变了。事实也确实如此,想要强行抢夺军权的魏延,遭到了失败。
  魏延作为蜀汉当时最优秀的将领,大家都认为他应该接替诸葛亮的职位。可是,在诸葛亮定下蒋琬为继承人的时候,他的厄运就已经注定了。但是,对刘备、刘禅的蜀汉政权忠心耿耿的魏延,依然一心想要继续北伐,匡扶汉室。因为他的策略和诸葛亮留下的策略相违背,使得他成为了被清除的对象。他抢夺军权,也是为了实现他的北伐理想。
  因此,陈寿在《三国志》中也专门为魏延正名,说魏延的本意是为了争夺军权,想要杀死杨仪等人,"不便背叛"。因此,本来就视曹魏为死敌,对蜀汉忠心耿耿的魏延,当然不会去投奔曹魏了。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魏延开始没有考虑投奔曹魏,主要是因为他过于自信,认为可以击败杨仪夺取兵权而已。而在被王平击败以后,此时他投奔曹魏的道路其实已经被切断,不管他是否有这个打算,都已经没法实现了。
  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时,因为操劳过度一病不起。他自知时日无多,于是着手安排身后之事。此时诸葛亮最担心的是大将魏延心高气傲,自己一死无人可以约束他,会擅自行动,于是只召见了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安排撤军事宜。他命杨仪率大军先撤,魏延断后,姜维次之,如果魏延抗命不从,那么大军自行撤退,不用管他。
  后来果然和诸葛亮料想的一样,诸葛亮死后费祎将这个安排告诉魏延时。魏延认为诸葛亮虽然死了,但是自己还在,可以派人把灵柩送回成都,自己继续统帅大军北伐。而且他看不起杨仪,拒绝给杨仪断后。
  所以魏延要求费祎和自己一起留下统帅大军,并联名发文告知各军。费祎自然不愿意和魏延一起做抗命之事,于是以劝说杨仪主动放弃兵权为借口脱身,然后将此事告知杨仪、姜维。杨仪决定按照诸葛亮的安排,不管魏延自行撤军。
  魏延得知以后大怒,于是一面上书弹劾杨仪造反,一面率本部人马抢在杨仪之前南撤,一路上还烧毁栈道,并在褒谷南口阻击杨仪大军。杨仪得知以后,也上书弹劾魏延谋反,还让王平率军攻击魏延。
  双方表章差不多同时送到刘禅面前,刘禅不能判断谁对谁错,于是咨询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董允和蒋琬都认为杨仪更为可信,刘禅于是命蒋琬统帅宿卫各军北上,接应杨仪。结果蒋琬才离开成都不久就接到报告,王平已经击败了魏延,随后马岱追上逃跑的魏延父子,将他们斩杀。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魏延本意并非是打算谋反或者叛逃,只是想杀了杨仪夺取兵权而已,自然不会考虑投奔曹魏。
  然而魏延没想到的是他这么做和谋反无异,所以遇到王平时,王平只说了一句"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魏延手下的兵马都知道魏延此举不当,于是四散而去,只有魏延的儿子和亲随数人还跟着他。
  此时魏延在褒谷南口,杨仪的南边,他想投奔曹魏的道路被杨仪挡住,魏延当然不会去送死。而且这个时候蒋琬也可能刚出城,魏延并不知道包括刘禅在内的所有人都已经认为他谋反了。
  因此魏延首先想到的还是赶到汉中,他怎么做可能是希望利用自己曾经长期坐镇汉中的优势,在杨仪之前控制汉中,以扭转局势。只是不管魏延怎么想的,不等他回到汉中,就被杨仪派出的马岱追上,直接被斩杀。
  所以魏延开始真的没有考虑过投奔曹魏,后来不管他是否有这个打算,都已经很难做到了,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
  谢邀请,我以前也曾替魏延呜冤,魏延根本没有投敌动机,而为刘氏父子卖命几十年,是忠于蜀汉的,只是各人清高孤敖,想想看魏延有时连诸葛亮他都看不上他的谨慎,其它人更是不入他的法眼,由于性格关系得罪很多同僚,这次刚好赶上上承相诸葛亮病故,三军扶柩班师,接撑兵权的是楊仪,他俩向来不合,楞议叫他断后,魏延感觉给楊议断后丢人,所以不听号令,这就违抗军令了,双方都说对方造反,朝中及三军将士支持榻仪,魏延成了反贼了,所以被杀。
  三国演义中的魏延其实与正史上的魏延是不一样的,三国演义中的魏延最早是刘表的手下,刘表去世后,刘琮投降,刘备南逃路过襄阳时想跟刘琮谈话,结果没谈成,魏延打开城门放刘备进来,结果魏延又与文聘打了一仗,刘备觉得不能在襄阳待于是离开了,魏延原本想在襄阳城投靠刘备没投成,于是投靠了长沙太守韩玄,刘备攻打荆南四郡时,魏延杀了韩玄投靠了刘备,一投靠刘备被诸葛亮说成有反骨,于是魏延被打上反贼的标签。
  诸葛亮去世前觉察到魏延会谋反,于是提前准备好锦囊妙计,最后安排了马岱斩杀了魏延,魏延当时不知道,还以为马岱是自己人,还大叫三声:谁敢杀我!结果马岱一刀就砍了魏延,于是魏延就这么死了。
  魏延勇猛善战
  但是这些都是三国演义中的情节,并不是历史上真实的魏延,那么历史上真实的魏延是个怎么样的人呢?
  历史上真实的魏延是刘备的部曲,啥叫部曲?就是刘备的私兵,东汉末年,豪强地主武装很多,一些地方的士族豪强为了抵御外来侵略,于是自组武装,这些私人武装就是部曲,同时这些士族豪强可能还在朝廷担任高官,手下也有兵,这些兵就不是部曲,而是国家的兵,与部曲是相对的。
  而魏延就是刘备的部曲,魏延是荆州义阳郡平氏人,也就是今天河南省桐柏县人,义阳就是刘备驻地新野县的隔壁,应该是刘备在新野驻军时,魏延投靠了刘备吧,一般来说,作为部曲的都是出身比较低微的人,像普通的平民、佃农、宾客都有可能。
  刘备破格提拔魏延
  魏延这个人很有军事才能,在随刘备平定益州的战斗中,魏延与黄忠是当时刘备手下最耀眼的将星,也是刘备在夺取益州之战和汉中之战的两大功臣,魏延在刘备攻取益州的战争中有功被提拔为牙门将军,整个蜀汉担任过牙门将军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魏延,另一个是赵云,这都是刘备信任而且文武双全的人。
  魏延更是在汉中之战后被刘备破格提拔为汉中太守、镇远将军,啥叫破格提拔?魏延这样就叫破格提拔,从刘备的部曲直接提到杂号将军,然后从杂号将军一步到位提拔到明号将军,而且还管辖益州最重要的郡--汉中郡。
  汉中是益州的门户和咽喉,汉中对益州的重要性好比当年函谷关对秦国的重要性,当所有人都认为张飞才是汉中太守的热闹人选时,刘备选择了魏延,魏延在刘备的心目中基本上等同于关羽和张飞的地位,也就是镇守一方的封疆大吏。
  魏延
  刘备选人用人的眼光不用怀疑,甚至比诸葛亮还要强一点,例子就是马谡,刘备能发现马谡夸夸其谈的本领超过实干本领,诸葛亮却不能发现,这是刘备的长处,刘备让魏延镇守汉中,因为他发现了魏延的两个优点:
  一、魏延忠心耿耿。
  镇守汉中能让一个不放心的人去守吗?当然不能,对于乱世中打拼天下的刘备来说,忠心远比能力重要,再有能力的人不忠心刘备也不会用,从刘备的角度看魏延,这绝对是一个忠心耿耿的人。
  二、魏延军事能力超强。
  光有忠心没有能力,只能安排闲职,又忠心又有能力的人才能担当大任,魏延很可能是在赤壁之战前就投靠刘备,不过那个时候只是普通士兵,刘备发觉不了,然后经过赤壁之战、荆南四郡之战后,魏延跟随刘备一起入川,在夺取益州之战和汉中之战中,魏延显示了自己的才能,刘备发现了,然后就提拔了魏延。
  魏延
  魏延是刘备时代就破格提拔的人,在诸葛亮时代仍然受到重用,正史上,诸葛亮从来也没有怀疑过魏延不忠心,相反,诸葛亮对于魏延同样是重用,担当重要职务,并且还时时护着魏延,比如魏延与车骑将军刘琰发生争执互不相让,诸葛亮让刘琰向魏延道歉,再比如魏延与杨仪经常不和,魏延甚至还拔出刀在杨仪面前比划,这要放在曹操那边,早就把魏延下监狱了,但诸葛亮没有处罚魏延,只是调和两人之间的矛盾,如果诸葛亮以法治国的话,应该要处罚魏延的,但是并没有。
  魏延的死与诸葛亮无关,与杨仪有一点关系,而与他自己作死的关系最大。
  魏延的性格非常不好,简直跟关羽一模一样,关羽爱惜士卒,魏延也是,关羽很有军事才能,魏延也是,关羽看不起士大夫,魏延也是,关羽性格任性而为,魏延也是,关羽性格高傲,魏延还是,两个人性格简直就是一样,而刘备最喜欢的就是关羽和魏延这样的人。
  诸葛亮
  诸葛亮去世后,蜀汉再没有人护短来护着魏延了,有人说诸葛亮临死前把兵权交给杨仪就有谋害魏延的动机,这完全是胡说,不交给杨仪交给谁?交给蒋琬吗?人家在成都,没在五丈原,交给费祎吗?费祎当时级别太低,资历太浅,只是第二顺位继承人,交给姜维吗?姜维只是降将,更加不放心,交给魏延吗?他根本不听诸葛亮命令,还想继续北伐。
  如果你是诸葛亮,你会把北伐大军撤退的兵权交给谁?
  除了杨仪,当时真没有更好的人选,况且也只是让杨仪率领军队回去而已,又不是让杨仪担负重任,诸葛亮去世后,魏延果然不听从命令,不想撤退,然后又私自率领军队抢在杨仪大军的前面,烧掉了栈道,还率军攻打杨仪军队,这样性质就变了。
  魏延给诸葛亮披麻戴孝
  魏延为何没有投降曹魏,反而来攻击杨仪呢?
  因为魏延对蜀汉忠心耿耿,从来也没有想过要投降,如果要投降,魏延应该向北走,但他一直向南走,他的目的是阻止杨仪大军撤退,然后还想杀死杨仪控制兵权,再继续北伐。
  烧栈道就是阻止杨仪大军撤退的意思,因为魏延想打仗,想北伐,他只有夺取杨仪的兵权,才能继续北伐,如何夺取杨仪兵权?只能杀了阻止杨仪大军撤退,然后趁机杀死杨仪。但就是这样,魏延也是死罪了,他犯罪的动机是想北伐,而不是想投降,魏延身上没有任何投降的标签,别三国演义误导了,他就是蜀汉忠心耿耿的将领。
  魏延被杀源于私人恩怨,跟是否忠心没有关系。当时的情况很复杂,如同孙权当年预料的那样:杨仪、魏延竖牧小人也,虽尝有鸣吠之益于时务,然既已任之,势不得轻。若一朝无诸葛亮,必为祸乱矣。 简而言之就是一句话,魏延和杨仪两人都不是善茬,有诸葛亮在尚且能镇得住,一旦诸葛亮归天,两人必生祸乱。一语成谶,最终魏延死于杨仪之手,那么魏延为什么没有投奔曹魏呢?
  应该说魏延的忠心还是值得放心的,为什么呢?因为魏延在蜀国获得了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在刘备时期。
  魏延本是刘备定荆州南部四郡时收编的将领,当时不为世人知。后来魏延跟随刘备入西川,在雒城之战中军师庞统战死,魏延则随刘备经过艰难攻城拿下雒城。后魏延跟随刘备南下成都,数有战功,被封为牙门将军。
  其实被封为牙门将军是个小事,但是重要的是刘备在这个过程中见识到了魏延的勇猛和领军能力。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刘备坚定了重用魏延的打算。
  刘备攻下汉中后决定任命一名汉中太守,大家都觉得张飞最合适,赵云当然也可以,张飞也认为非自己莫属。谁知道最后刘备选择魏延做了汉中太守,督领汉中防务。魏延自信的表示:除非曹操亲自来,否则任何一名魏将领兵前来我都要吞并了他。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先主称善,众咸壮其言。
  魏延是说大话吗?不是,魏延有这个能力。夷陵之战后,诸葛亮掌权,诸葛亮同样在军事上也非常倚重魏延,而魏延的战绩也是相当的漂亮。
  魏延曾经率领一支偏师西入凉州地区,和魏军大将费瑶、雍州剌史郭淮大战,结果大破敌军。其中郭淮后来一直拱卫关中,姜维和他数次交锋,数次败于郭淮之手。从这就可以看出,魏延要比姜维厉害的多。
  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期,司马懿和诸葛亮唯一一次正面交锋,诸葛亮派魏延和高翔、吴班逆战司马懿,结果打得魏军大败。斩敌首三千,铠甲五千,弓弩三千。
  因此,魏延对于诸葛亮来说其实是军事上最重要的依靠,可惜的是魏延和长史杨仪不睦,双方互为仇敌,互相看不顺眼。
  杨仪是军中的调度,诸葛亮依靠杨仪筹措粮草,制定军规。而魏延每次临敌必为先锋。杨仪心高气傲,魏延桀骜不驯,平时令人相处,全靠诸葛亮规劝和调解!
  相比而言,诸葛亮对杨仪更放心一些,因为杨仪虽然心高气傲,但是终归是个文臣,易于笼络。魏延则不然,魏延甚至在重大军事行动上与诸葛亮有分歧!
  魏延用兵主张勇和奇,诸葛亮用兵主张稳。 最知名的就是魏延数次要求诸葛亮拨付一万士兵,五千作战,五千负粮,然后出子午谷奇袭长安,与蜀主力会师于潼关。诸葛亮则认为此举太过于冒险,弃之不用,魏延心中不服。
  因此,诸葛亮在临终前召费祎、杨仪、姜维商量自己死后节度诸军的事宜,在这么重要的关头并没有邀请魏延参加 。这从一个侧面可以反映,诸葛亮惧怕魏延违反军令,提前布置兵力,而使局面失控。因此,诸葛亮安排了魏延断后,这样有两个好处。
  一个好处是魏延勇猛,让魏延领军断后可以高枕无忧。二是一旦魏延生变,有投靠魏国的打算,还有姜维来支撑后军,最起码不会被魏军和魏延前后夹攻。
  杨仪其实也料到了魏延的反应,于是让费祎前去试探魏延,魏延放言:丞相死后自有我领军抗敌,无须撤军。 于是大家都没有和魏延打招呼,悄悄的撤军了。
  魏延将火气撒到了杨仪身上,想趁诸葛亮新丧,以反叛的名义除掉杨仪。于是魏延率军抢先南下,并烧断栈道,阻击南下的蜀军。杨仪的想法和魏延差不多,杨仪也想趁机除掉魏延,于是杨仪令王平率军攻击魏延。王平没有发动一兵一卒,仅以言语就瓦解了魏延的士兵。王平说:丞相尸骨未寒,你们怎敢如此。 于是众士卒皆散,魏延成为孤家寡人,于是北上逃往汉中,目标是魏国。为什么?
  诸葛亮新丧时,魏延有实力和底气来执掌全军,因此,魏延相信,依照自己在军中的地位和威望,接替诸葛亮执掌全军是理所当然。谁知道形势急转直下,一战未发,王平就瓦解了自己的部下,此时不逃往魏国,更待何时?只是这是已经晚了。
  因此,魏延不是宁愿被冤杀也不愿意叛变,而是魏延觉得自己完全可以趁机掌权,并且除掉杨仪。谁知道杨仪、费祎、姜维早已抱团,最后自己反击未成,反而被王平所击败。士兵皆散,被马岱追杀。这时魏延才想起来往北逃,逃往魏国。很可惜,马岱没有给他机会,最后马岱率军追上魏延,诛杀了魏延及其儿子。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魏延自负,杨仪自傲,两个不和的人在诸葛亮活着时还能勉强合作。诸葛亮死后,两人都想趁机除掉对方,因此,私人恩怨演化成为公然的军事对抗。而明显的,丞相府成员杨仪、费祎、姜维是穿一条裤子,于是魏延就成为了叛徒。其实魏延哪里是叛徒,只是一个想公报私仇的人罢了,此时魏延尚有实力,不需要逃往魏国。后来,魏延被追杀,往北逃,这时的魏延肯定是想逃往魏国了,但是此时已经晚了。因此,魏延没有被冤杀,一切都是咎由自取而已。
  本回答独发于悟空问答,觉得写得好请随手点赞,谢谢!
  喜欢请随手关注我的头条号,谢谢!
  山野老人解读两汉三国,与您一起体会历史新感觉!
  蜀汉大将魏延宁愿被冤杀,为何都不投奔曹魏呢?
  蜀汉大将魏延是冤杀但不是"宁愿",至于说魏延为什么不投奔曹魏?山野老人以为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魏延太忠诚。
  刘备占领汉中后,让魏延驻守汉中,这让魏延对刘备十分感激。
  刘备曾问魏延,一旦曹魏进犯汉中,你打算怎么办?
  魏延说:"如果曹操举倾国之力前来,我请求为大王挡住他,如果是一偏将率十万大军前来,我请求为大王吞并了他。"
  刘备听后感到十分满意,群臣也为魏延这番话而称赞其雄豪。
  刘备驾崩后,魏延一心要报刘备知遇之恩,坚持北伐,完成刘备未完成的事业。
  所以,魏延平时尽管受到诸葛亮的不公正对待,魏延也未曾想过离开蜀汉,投奔曹魏。
  二,魏延太自信。
  诸葛亮死后,魏延以为能继承先主遗志的只有他魏延了。
  在诸葛亮去世之前,所谓五虎上将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等都先后去世。
  魏延很自信,五虎上将不在了,军事上最有发言权的、最有实力的就是他魏延。
  魏延自信地以为,诸葛亮去世,北伐大旗,就该他魏延扛起来,也只有他魏延才扛得起来。
  因此,诸葛亮死后,魏延根本没有意识到危险,而是感到机遇来了。
  他魏延将在诸葛亮之后,率兵北伐,完成先主意志,这个时候,魏延也根本没有离开蜀汉,投奔曹魏的意识。
  三,魏延太傻帽。
  魏延被冤杀,是魏延太傻帽!
  魏延太傻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魏延太傻帽,没有意识到诸葛亮会算计他。
  诸葛亮死前,召开前线紧急会议。参加会议的是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三人,这三人都是诸葛亮的亲信。
  诸葛亮对这三人布置说:"自己死后,大军撤退,让魏延断后,姜维在魏延的前面。如果魏延不执行,大军自行出发。"
  诸葛亮这个临终安排,实际上是准备抛弃魏延。
  第二,魏延太傻帽,没有意识到费祎也会算计他。
  大军出发之前,长史杨仪安排司马费祎去魏延那里打听消息。
  费祎的到来,魏延很兴奋。
  魏延与费祎商议,两人联名发布命令,命令军队继续北伐。
  费祎表示同意,并献计说:"让我先去做做杨仪的工作。杨仪不懂指挥打仗,应该会同意将军这个计划。"
  费祎一出营门,策马而去,魏延方知上当。
  第三,魏延太傻帽,没有意识到朝廷官员也怀疑他。
  魏延无路可走的时候,向朝廷上奏折,揭发杨仪投敌叛国。
  杨仪也急忙向朝廷上奏折,揭发魏延投敌叛国。
  后主刘禅问身边的人:"这两个人相互指责对方投敌叛国,到底相信谁?"
  董允与蒋琬说:"应该相信杨仪,杨仪不会投敌叛国,投敌叛国的应该是魏延。"
  董允与蒋琬都是诸葛亮的亲信,自然会帮着杨仪说话。
  杨仪最后安排马岱,杀了魏延。
  综上所述,魏延之死是为忠诚与自信所害。如果魏延能像杨仪一样阿谀奉承主子,也许不会被冤杀!
  当时的情况魏延是不会投靠曹魏的,因为魏延当时已经是蜀汉上将军,而此时诸葛亮已经去世,蜀汉军方魏延就是大佬级别了;此时若投靠曹魏最多封个什么将军,所以投靠曹魏没有必要;只是魏延没有想到诸葛亮遗言要杀他;魏延本是忠义之人,又有军事才能,奈何演义抹黑了他。
  我看了下几位答主的答案,发现基本都是解释魏延为什么被冤杀,有点答非所问的意思。下面我来解释题主的问题。
  第一,如果站在当事人的角度来看,就明白这个问题提问得是有问题的。因为题主是现在历史的角度回头看,所以说魏延是宁愿被杀,也不投奔曹魏。如果你站在魏延的角度,在当时的蜀汉政权中,特别是军事方面,已经是位高权重的,你会因为丞相去世直接投敌吗?那么我就反问,为什么司马家族在五子良将,荀攸荀彧郭嘉贾诩死后不投蜀汉?为什么陆逊在吕蒙死后不投曹魏?而且,如果知道自己必然被追杀,哪个人不知道逃命呢?换句话说,魏延当时有地位,有想法,有能力,这时候你的领导死了,作为一个正常人,想的应该是怎么往上爬或者怎么站队,而不是离开公司换一家从头做起吧。
  第二,为什么说魏延是被冤杀的。从魏延的史实记载和履历来看,魏延并没有明显颠覆蜀汉政权的意图和行动,一路走来到现在的地位,他是忠于蜀汉的。魏延对蜀汉的忠诚,更多的是感激先主的知遇之恩,感激后主和诸葛丞相对自己的信任,而且当时社会,不忠是十分可耻的事情。从诸葛亮死后的安排看,让魏延断后是对其信任的体现,如果诸葛亮有意杀他,早就在死前动手了,何必死后大费周折。三国时期作战,进军先锋,撤退断后,都是由很有把握的,值得信任的将领担任,这样的撤退安排还不能说明问题吗?
  诸葛亮生前就知道,魏延的军事主张和自己有所不同,为了蜀汉的稳定,他做出了自己的安排,史实也证明,诸葛亮的安排让蜀汉安稳了几十年。诸葛亮针对所有不服从安排的人,肯定都是有准备的。所以,魏延的死,一方面有可能是杨仪等人有隙而被陷害,一方面可能有人觉得魏延位高权重,姜维尚且年轻,费董等人政治主张和派系有不同,所以有意除之。魏延如有反心,或者篡位的想法,一定提前有所准备。
  第三,即使死,也不会投魏。魏延是北伐派,什么意思?就是他的想法里就把曹魏当做敌人的,你觉得伊朗的将军有多少可能投靠美国呢?
  看历史,还是要从古人的角度,古代的环境去思考,很多问题就会想明白了。

叶帅一向爱才,1957年他唯一一次批评粟司令,是因为什么事?欢迎阅读史源历史专栏第2755期。在我军十大开国元帅当中,叶帅一向以目光敏锐爱惜人才而闻名,在建国前后的关键节点上,他在相关工作中发挥过重大作用,保护了一批党政军人才。叶帅尤其爱惜百人百集微党课(93)杨文芳珍藏红色记忆,续写红色故事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传承红色基因,铭记光辉历史,北京市妇联陆续推出百人百集微党课系列故事,讲述在党的旗帜下自强不息砥砺奋斗的优秀女性人物故事,凝聚巾帼力量,传递巾帼声音长跪中国大地的日军雕像,日方请求拆除,我方仨条件,缺一免谈提起日本,哪个中国人不恨之入骨。1938年,日本强占我国东三省,掀起了历史上骇人听闻的侵华战争。那天起,中国百姓遭受的苦难数不胜数,日本在中华大地上烧杀抢掠,欺男霸女的恶行令人发指一个幸存的革命者16(曾志)白区岁月负责高风脸工作1930年6月,在党中央政治局,以李立三为首的左倾冒险错误思想占据了统治地位。他们错误地分析了革命形势,认为当时革命力量的发展和军阀战争的爆发,已经具备了在全2008年,清华大学破译战国竹简,揭开了甲骨文百年谜团翻开一些历史教材,似乎第一个出现的朝代都是夏朝。不过,学界关于这个夏朝是否真实存在还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这些争论,也源于对于相关史料的推测和解释,基于这些推论,也演化出了很多的问题玄武门之变时,李建成的5大心腹若是都在长安,李世民未必能赢李建成的实力远超于李世民,为何玄武门之变,还是败得那么惨?其实,玄武门之变时,李建成并没有任何的察觉,而李世民早就做好了一切准备。其实,李建成之所以败得那么惨,还有一大原因,那就是为什么清朝最终收服了蒙古而明朝做不到?两者的后勤成本完全不一样啊。传统中原王朝以人力供应后勤运粮的效率是很低的,率三十钟而致一石是个广为人知的比例。后勤的难度不在于军队本身吃的粮太多,而是在运输过程中作为运输劳力的民夫汉武帝的均输制汉武帝时,由于连年征伐匈奴,国家财政空虚,商贾富豪又不愿捐输,不得不开源,遂于元鼎二年试行均属制,五年后由大司农桑弘羊奏请批准,正式在郡国各地设置均输官全面实施。西汉时各地要向政府持之以恒学党史,不忘初心践使命读史可以明智,知史方能鉴今。唯有持之以恒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宣传,坚定历史自信,让初心使命在内心深处真正扎根,把忠诚于党和人民落到行动上,继承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才能在新的赶考他78岁成副国级,坚持为粟裕平反,活到2015年,父子皆是上将作为一代大将,粟裕在建国之后的经历并不算好,因为耿直率真,脾气暴躁,这让粟裕得罪了不少有心之人,因此,1958年,彼时,担任总参谋长的粟裕陷入莫须有的反教条主义旋涡中,遭到众人批判晋察冀定县抗战编年史(265)6月,在县委领导下,定南县动员一切力量,向敌伪军主动出击,迅速扩大解放区。在我军长期围困和不断打击下,邢邑小章炮台之敌被迫撤退到城内。至此,定南县沙河以南之敌伪全部被肃清,整个抗日
奢香夫人为何会受到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钦佩?奢香夫人是元末明初时期的彝族女政治家,为维护地方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做出了杰出贡献,朱元璋曾经称赞她奢香归附,胜得十万雄兵。奢香夫人出身高贵,她是彝族部落的公主,17岁嫁给贵州宣慰使谁可以称得上广东十大历史文化名人?广东出了很多名人,特别是近现代广东更是星光熠熠,人才辈出。广东十大名人,应该是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的才算名人,我认为十大名人是1六祖慧能。六祖惠能大师(公元638713年),中国禅宗关于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这些你知道吗?1953年1月1日,我国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酝酿编制国民经济发展计划1951年2月正值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中共中央已开始谋划大规模经济建设问题。2月14日,毛泽东在驾机空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飞行员李源一2020年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空爆成功55周年纪念日,在这特别的日子里,我们深切怀念已故的人民空军第一代优秀飞行员,驾机空爆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的李源一同志。李源一,山东荷泽人,19留学生在日本发现我国烈士墓,墓碑上竟刻着2字俘虏南宋时期是我国古代十分屈辱的一个年代,朝廷采取了重文轻武的政策,导致国家国力衰微,周边强敌早就对富裕的中原地区垂涎欲滴,面对羸弱的宋王朝他们相继展开了入侵行动,整个民族陷入危机之中中国有哪些比较诡异的出土文物?作为热爱考古的文艺女青年,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其实我国出土过很多耐人寻味,看起来格外诡异的文物,比如面部特征吊诡的人头形彩陶瓶人面鱼身的陶盆堪称密集恐惧症克星的青铜器招魂幡以及各种不刘备是中山靖王之后,刘表刘焉刘璋刘虞刘岱刘繇刘晔是谁的后代?东汉末年,各地实力派拥兵自重,其中还有不少汉室宗亲,如刘备刘表刘璋刘虞等人。众所周知,刘备逢人便说我乃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皇帝阁下玄孙。然而,从古至今,很多人对刘备是汉室宗亲这杜聿明被俘之后被抗美援朝深深震撼,心甘情愿拖着病体炒军粮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俘虏过多位国民党高级将领,这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国民党徐州剿总副司令杜聿明。剿总全称是剿匪总司令部,是对共产党组织和共产党员进行大范围围剿的机构,权力和实力二战期间,日军什么时候就已经感到无法战胜中国了?1938年10月武汉会战结束后,日本人确实有点迷茫和失望,因为他们期盼中的国民政府乞和或者投降的情况没有出现,而日本的军力和财力却已经用到了极限,政府几乎快破产了。不过大小鬼子仍不杀害江姐的凶手,躲在江西农村当上劳动模范,因派头大暴露被逮捕1958年2月18日,这天是农历正月初二,湖南萍乡县安源乡(今萍乡市安源镇)笼罩在一片欢乐喜庆的气氛之中。在安源乡九荷村,家家户户的房门上都贴着红彤彤的对联,门前还落满了燃放过的鞭中央军委秘书叛变,开会现场特务开来5辆钢甲囚车,周恩来对红队下达锄奸必杀令彭湃等5位中共重要领导人被捕后随即被枪杀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白色恐怖笼罩全国。面对血与火的较量,生与死的考验,多数共产党人信仰坚定,宁死不屈。少数意志薄弱者则被吓破了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