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远征军那年是由哪位将军率领阻击日寇的?

  "荣耀历史"用心为你解答。
  中国远征军是我国军事史上光辉的一页,先后两次入缅作战,牺牲了数万中国好儿郎,保护了我国仅有的国际通道,为全国抗日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1、为什么要入缅作战?
  抗日战争时期,英美等国给予了中国大量的军事援助,这些援助通过海路、陆路运入国内,武装了国民党的数个王牌军。
  英美有这么高的"人道主义"精神?非也!此时日本还没有偷袭珍珠港,美国也没有对日本宣战,但是日本在东亚的强大攻势已经开始威胁他们在东南亚的殖民统治利益,所以英美希望中国能将日本拖在中国。
  事实上,中国确实将日本陆军牢牢钳制在中国战场。卢沟桥事变后,日本陆军24个师团21个投入中国战场,到了1938年,日本陆军扩军至34个师团,其中32个投入中国战场。猖狂的日军喊出三个月灭亡中国,然而在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下,日本人的野心落空,武汉会战之后抗日战场陷入僵持。
  东条英机认为中国能顽强抵抗,背后就是有英美等国的支持,于是他调遣日本海军,从上海到雷州半岛,封锁了中国沿海,阻断海上通道,同时侵入东南亚,准备切断陆上通道,最后只剩滇缅通道,为了保护滇缅通道,蒋介石与英国签订《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国组建远征军入缅支援英国作战。
  2、第一次远征军,戴安澜将军英勇殉国,孙立人将军扬名国际
  国民政府按照协定组建了中国远征军,主要编制如下:
  司令官:卫立煌,实际并未到任,后由罗卓英接任;
  第5军:军长杜聿明,下辖第200师(师长戴安澜)、新编第22师(师长廖耀湘)、第96师(师长余韶);
  第6军:军长甘丽初,下辖第49师(师长彭壁生)、第93师(师长吕国铨)、第55师(师长陈勉吾);
  第66军:军长张轸,下辖新编38师(师长孙立人)、新编第28师(师长刘伯龙)、新编第29师(师长马维骥);
  此外还有直辖司令部的36师,师长李志鹏。
  以上远征军总兵员10万人,于1942年2月16日全部跨过国境,入缅作战!作战初期远征军由杜聿明实际指挥!
  远征军与英军分三路迎击日军,其中第6军为东路军,第5军为中路军,英军为西路军,其中第5军戴安澜将军统帅的第200师驻守同古。
  战役之初,日本人就袭击了马圭基地,将英军飞机全部炸伤炸毁,日军夺取了战区上空制空权。随后纠集55、56两个师团向同古进攻,日军兵力4倍于我军,又拥有空中支援,期间日军还使用了毒气,整个同古战役打得极其惨烈。
  200师指挥部,戴安澜将军下达作战任务后,向全师发出死战誓言:"余奉命固守同古,誓与城共存亡。余战死,以副师长代理;副师长战死,参谋长代理。"
  经过惨烈的争夺战,同古城陷落过半,蒋介石和杜聿明终于下令第200师撤退,戴安澜率领残兵退出同古,此战他们杀敌5000余人,自损2500余人。
  这是中国远征军与日军第一次交手,虽然远征军撤退丢掉了同古,但是此战200师孤军奋战,打出了军威,蒋介石称"中国军队的黄埔精神战胜了日军的武士道精神",并飞到前线亲自接见了戴安澜将军。
  然而战场局势瞬息万变,英军早就有了退出缅甸撤往印度的想法,因此西路军节节败退,将远征军侧翼完全暴露给日军。戴安澜的200师稍作休整又投入了收复棠吉的战斗之中,经过鏖战成功收复棠吉,可是日军却千里迂回,秘密穿过原始森林,突击远征军后方,远征军被迫撤退。在日军狂轰滥炸之中,负责掩护撤退的戴安澜部与主力失去了联系,期间戴安澜将军被机枪扫中,生命垂危,一直坚持到了克钦山寨,此地距离边境仅30里,可是戴安澜将军没能挺过去,以身殉国,享年38岁,将士按照他的遗愿,将遗体轮流抬回国内!
  此前戴将军写给妻子的信中,这样说道:"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这是中国军人的军魂!
  毛主席在给戴将军的挽诗中: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解放战争后,戴安澜将军被追封为烈士!烈士永垂不朽。
  与戴安澜将军相得益彰的是新编38师孙立人将军!英军撤退途中,近万英军被日军包围在仁安羌,英军向远征军请求支援,38师师长孙立人主动要求率部解围。
  此次参加解围的是38师113团约1000余人,团长刘放吾,接到命令的113团在次日便赶到了仁安羌,向数倍于自己的日军发起进攻,凭借顽强的作战精神,竟然消灭了日军一个联队,为英军打开了撤退通道。此后孙立人临敌指挥,113团发起全面进攻,被围的英军坦克营配合113团展开进攻,日军节节败退,最终英军7000余人全部获救,此外还有500多人的传教士和记者。
  此战被英国媒体誉为"亚洲的敦刻尔克奇迹",因为他们搞不清楚,为什么仅仅1000余人的中国军队敢向数倍于己的敌人发起冲锋,而七倍于中国军人,又有坦克等重型装备的英军会被包围!
  第一次远征以失败告终,远征军部分撤回国内,部分撤往印度,此战国军出征时10万人,阵亡约5.6万人,损失过半!滇缅通道被切断,日军甚至侵入云南,被国军阻于怒江。失去滇缅通道后,美国只得开辟"驼峰航线",飞跃喜马拉雅山脉,支援中国抗日。3、第二次远征,中国男儿知耻后勇,扬我国威
  从撤退的那一刻起,中国军人便在谋划反攻!
  从1942年6月撤出缅甸,到1943年10月,中国驻印军(撤入印度军队)从印度阿萨姆省的雷多以南地区出发,向日军展开反攻。期间驻印军和退回国内的军队重新得到补强,军事装备提升,且受到美军军工训练,战斗力大幅提升!
  第二次远征军整体编制如下:
  总司令:陈诚,后来由卫立煌接任
  第十一集团军:司令宋希濂,下辖第2、6、71军;
  第2军军长王凌云,下辖第9师(师长张金廷)、新编第33师(师长杨宝);第6军军长黄杰,下辖第2师(师长顾葆裕)、第39师(师长洪行);第71军军长钟彬,下辖新编第28师(师长刘铸军),第87师(师长张绍勋),第88师 (师长胡家骥);
  此外还有直属集团军的第36师,戴安澜将军的第200师,继任师长高吉人。
  第二十集团军:司令霍揆彰,下辖第8、53、54军;
  第8军军长何绍周,下辖荣誉1师(师长汪波)、第82师(师长王伯勋)、第103师(师长熊绶春);
  第53军军长周福成,下辖第116师(师长赵镇藩)、第130师(师长张玉挺);
  第54军军长方天,下辖第14师(师长龙天武)、第50师(师长潘裕昆)、第198师(师长叶佩高)。
  驻印军:总指挥史迪威,副总指挥郑洞国;
  新编第1军,军长郑洞国,副军长孙立人,后接任军长,下辖第新编第30师、第50师、新编第22师、第14师、第50师。
  反攻由驻印军发起,在孙立人将军的率领下,以必胜的勇气和信念穿过号称"死亡之地"的野人谷,从胡康河谷向日军发起了进攻。从10月一直到12月底,远征军连战连捷,收复了新平洋、于邦等地,随后兵分两路展开全面反攻。
  1944年5月,国内的远征军从滇西开始对怒江之西的日军发动进攻,吹响了滇西反攻的号角。
  经过中国军人的顽强作战,克服不利的地理环境,1945年1月国内的远征军和驻印军最终在芒友胜利会师,彻底夺回了滇缅通道,完成了中国远征军的历史使命,为中国抗战史以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第二次反攻中,孙立人的新一军作战勇猛,击毙日军3万多人,也让他成为了中国击毙日军最多的军级领导,所以我们会相信孙立人将军说过:"到过中国的全部杀掉!"
  1942年,中国应英印政府请求,经罗斯福总统协调,派中国远征军出征缅甸,协助英印军保卫缅甸,同时掩护滇缅公路。此时,滇越铁路已经被日军切断,滇缅公路是中国唯一的对外联系通道,国外援助物资都只能经滇缅公路进入国内,所以中国必须保证畅通,否则抗战就无法继续下去了。
  这时候派出的部队共三个军,约十万人,即杜聿明的第五军,张轸的六十六军和甘丽初的第六军。名义上,远征军由中国战区总司令的参谋长史迪威统一指挥,包括这一战区的英军和中国远征军,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军总司令为罗卓英,副总司令由第五军军长杜聿明兼任,同时,军委会设立了驻滇参谋团,驻扎在滇缅边境协调指挥。
  按照原计划,英军在西线停止撤退,建立阵地,阻止日军前进,东线由第六军和六十六军掩护滇缅边境的交通线,中路由第五军的200师负责在同古阻击日军,等第五军的后续部队新编二十二师和九十六师入缅之后,再与日军进行决战,消灭久战疲惫的日军。很显然,这个作战计划中,是以第五军为主力部队的。
  200师到达同古之后,师长戴安澜马上安排建立防御阵地,准备持久抗击日军。日军到来之后,200师奋起抵抗,对战半个月,日军虽然绕到城北,国军阵地有所动摇,但东面与后方的交通仍然畅通,所以戴安澜并无撤退的意思,而是准备继续战斗。并且,这时候军委会也转来了微操大师的电报,开头就是戴师长安澜兄,要求他们继续在同古死守。
  不过,英军在西线根本无意抗击日军,只想赶紧逃回印度,所以完全没有抵抗日军,等于将远征军的侧翼暴露在了日军前面。这样,虽然200师还在同古奋勇抵抗,新编二十二师也正在星夜兼程,赶往同古参战,但因为英军放了鸽子,战场形势陡然恶化。驻滇参谋团向军委会建议,同古之战已经在达到了消耗日军的目的,也在国际上露了脸,此时英军已经撤退,东线六十六军和第六军战斗力脆弱,一旦被日军突破,第五军就会被包围,所以建议撤退。
  微操大师拒绝了这个建议,仍然坚持要求200师继续在同古死守待援。杜聿明斟酌一番之后,认为再在同古继续坚守,已经没有意义,所以下令新编二十二师掩护200师撤退,后退到平满纳,再由正在赶往平满纳的九十六师建立防御阵地,迟滞日军,待200师和新编二十二师整顿补充之后,再反击日军。这也就是平满纳会战计划。
  没想到,此时日军也已经紧急增兵,从马来亚抽调兵力,迅速北上,攻击滇缅边境地区的第六军和六十六军,这两个军装备比较差,战斗力也低,唯一一个战斗力比较强的部队,也就是六十六军孙立人的新编三十八师,此时已经应英军的请求,紧急赶往西线,为英军解围,其他部队都不堪一战,被日军轻松击溃,沿路追击,一直到了惠通桥。
  惠通桥这边在宋希濂指挥下,紧急将距离滇缅边境最近的三十六师运到前线,阻击日军,同时,驻滇参谋团的工兵指挥马崇六指挥炸毁了怒江唯一的通道惠通桥,才算是阻止了日军前进,一部分渡过怒江的日军,也被三十六师的前锋部队大部分消灭了。如果三十六师未能及时赶到,日军翻过高黎贡山,从滇西一带翻山,进入四川境内,西南就危险了。
  在缅甸战场形势急转直下之后,杜聿明按照国内的命令,率200师和新编二十二师翻越荒芜人烟的原始森林,逐步向缅北撤退,准备回国。新编三十八师则在仁安羌之战中帮日军解围之后,跟着英军,直接退往了印度,实际上是在为英军断后。新编二十二师和杜聿明在野人山中迷失,军委会下令新编三十八师派人搜寻,才将杜聿明和新编二十二师剩下的二千多人接到印度,200师则历经千辛万苦,才回到了国内,戴安澜在与日军的遭遇战中负伤,不治而亡,以身殉国。
  新编三十八师和新编二十二师撤到印度之后,先在英帕尔,后来因为英国人嫌这里印度人口太多,怕国军煽动印度当地人反英,所以又将兰姆伽的监狱改造为军营,把剩余的国军送到兰姆伽,进行训练,一方面从国内继续补充兵员,另一方面接收美国援助的武器,这两个师也被编为新一军,军长为郑洞国。之后,又陆续从国内空运了土木系的三个师,并且扩编为新一军和新六军两个军,这就是驻印军。
  国内这边,在宋希濂十一集团军的基础上,增加了第二军、第八军、五十三军、五十四军等部队,改编为十一集团军和二十集团军,原本由陈诚兼任远征军总司令。但在宜昌被日军攻占之后,陈诚被紧急调回重庆,担任新组建的第六战区司令长官,远征军总司令则由卫立煌接任,并指挥了之后的滇西反攻。驻印军则从1943年下半年开始,陆续反攻,到1945年初,驻印军与远征军消灭了缅北和滇西日军,重新打通了滇缅交通。
  抗战结束后,远征军系统的部队除了第二军、第八军等少数部队之外,其他部队大多数被调往东北参加内战。也是因此,东北国军一开始由杜聿明指挥,杜聿明生病的时候,由郑洞国代为指挥,杜聿明之后为陈诚,陈诚也连吃败仗,就改为卫立煌,实际上都是与远征军有关系的人,指挥过远征军。
  历史不敢乱说来个简介吧,
  远征军出国作战是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42年,由卫立煌(未到任)、罗卓英指挥,底下3个军由杜聿明等指挥,兵败野人山的就是这一批。
  1943年以后,远征军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驻印军,包括新一军和新六军,指挥官是孙立人和廖耀湘;二是国内的远征军部队,指挥官是陈诚和卫立煌。部队包括11集团军和20集团军,下辖2,6(军长黄杰),71,53,54和第8军(军长何绍周)。 这其中,新一军和新六军在1946年进入了东北战场,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打响,新1军、新6军等5个军援驰锦州。26日,5个军被围在黑山、大虎山附近约120平方公里的地域内。经过激烈战斗,至28日拂晓,新1军和新6军被消灭。
  第2军1947年进入中原战场,1949年9月编入20兵团序列,12月在四川起义。
  第6军(军长黄杰),抗战胜利后被撤销番号。下辖的三个青年军201,202,204师分别被整编为旅。
  71军进入东北战场,指挥官就是血战四平的陈明仁,继任军长刘安琪。
  第71军辖第87、第88、第91师,何应钦中央军,美械装备。
  1947年2月三下江南战役中88师全军覆没,后重建。
  1947年6月东北夏季战役中87、88、91全军覆没,后重建。
  1948年3月东北冬季战役中88师再次全军覆没,后重建。
  第七十一军军长刘安祺,1948年3月刘他调,向凤武接任军长;该军辖第八十七师,师长熊新民,1948年9月熊升任副军长。黄炎任师长;第八十八师,师长彭锷,1948年3月该师在四平被歼,彭逃出,后收拾残部编入新编第八军;第九十一师。师长戴海容。该军在辽西被歼。向凤武等被俘。
  53军进入东北战场,1948年11月,周福成在辽沈战役中率53军官兵投诚。
  54军,1946年夏,国丵民党第54军从青岛登陆,进攻山东解放区,打通胶济铁路,54师36旅在莱阳给华野13纵造成很大损失。 1947年增调东北战场,1948年11月初锦州解放,廖耀湘兵团被歼。该军自葫芦岛撤退至徐州,归徐州"剿总"直属。12月初编属第六兵团。北上增援被阻后撤往上丵海,次年6月上丵海被人民解丵放军解放后又撤至奉化、临海。后经解丵放军进攻,略损失一部,全军主力退到金门。所辖3个师。第八师,师长周文韬,1948年12月施有仁接任师长。第一九八师,师长刘金奎,1948年3月张纯接任师长。1949年1月杨中藩接任师长;暂编第五十七师,由交通警丵察总队改编而成,朱茂榛任师长,1948年春拔隶第五十四军,后廖定藩接任师长,9月改为第二九一师。1949年6月上丵海解放,第54军撤至台湾,是国军中唯一建制完整地撤至台湾的部队,成为台丵湾国军主力。1952年,第54军番号撤销。
  第8军,先是到了青岛,进入山东战场,之后参加了淮海战役,1949年1月10日被歼灭。它的指挥官就是李弥。
  后来第8军又重建过,又被消灭,残部就是后来进入金三角的那支部队。
  中国远征军先后两次入缅作战,第一次是1942年,十万国军精锐跨出国门与英国军队联合作战,大败;第二次是1944年滇西反攻作战(缅北反攻1943年提前开始),大胜。提问似乎有些模糊,其实不然,因为第二次入缅是一路高歌的进攻战役,阻击战只能发生在1942年,两场极为重要的阻击日寇战斗,分别是:戴安澜孤军死守同古城、宋希濂千里驰援惠通桥。
  (中国远征军副总指挥杜聿明)
  同古阻击战。
  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的指挥序列非常复杂,军委会参谋团林蔚、中缅战区司令史迪威都可以指挥远征军,而在远征军总指挥罗卓英尚未到职时,由副总指挥杜聿明代行职权,他又直接对蒋介石汇报工作,造成令出多门。杜聿明指挥第五军(杜兼)、第六军(甘丽初)、第六十六军(张轸)十万大军踏出国门时,驻缅英军主力第17师在仰光以南被歼,英军已放弃缅甸首都狼狈撤退。
  为掩护远征军主力到达和展开,第五军之机械化第200师一马当先,由戴安澜少将率领于1942年3月7日抵达缅甸中部重镇同古,随即与日军第55师团先头部队遭遇,"同古阻击战"打响。由于英军一味撤退,而中国远征军主力需要步行到达,第200师万余人马即成孤军奋战,从3月19日起独自抗击日军柳田晃中将第55师团主力的进攻,重挫日寇。3月28日,日军增援部队渡边正夫中将第56师团到达战场,第200师再与近5万日军血战三天后,在新22师邱清泉的接应下于5月30日突出重围后撤。同古保卫战历时十二天,第200师毙伤日军近5000人,海鸥将军扬名域外。
  (第五军第200师师长戴安澜)
  史迪威协调中英联军先后策划了曼德勒会战和密支那会战,而英国军队嘴上答应,却一心撤往印度,使两次战役组织全部流产。当英军全部撤离后,实际上形成了中国远征军单挑日军第十五军的局面,日寇四个师团(18、33、55、56)也是十万人,但是彻底掌握着制空权,考虑到1942年中日军队素质的差距,中国远征军只能撤退回国。
  结果日军奇袭腊戍和密支那,切断了远征军向东、向东北回到滇西的两条道路,关键时刻,手中掌握四个主力师和军直属部队约6万人的杜聿明没了一战的勇气,下令部队放弃重装备钻进野人山,这是他军事生涯的一大败笔,彼时密支那日军只有两个联队5000余人,他本可以一股作气冲过去。
  怒江阻击战。
  中国远征军一部(新38师)撤往印度,主力陷进了芒芒野人山,从缅东到滇西的诺大地区几乎是一片空白,日军随即挥师扑向云南边境,一旦滇西沦陷,昆明必将不保,大西南则危在旦夕。而重庆军委会能够调动的兵力却少的可怜,随着远征军失败,整个云南只有关麟征第9集团军和宋希濂第11集团军,关麟征所部驻防滇南与越南日军对峙,根本不敢擅离;第11集团军虽下辖两个军,第六十六军编入远征军已经在缅甸被打垮,第七十一军主力还在四川,驻防昆明的仅有一个预备第2师。
  千钧一发之际,宋希濂的老部队第七十一军第36师进入云南,蒋介石亲自下令调动昆明地区所有能征集到的共计500辆汽车,运送第36师千里驰援怒江东岸。1942年5月5日,日军便衣队出现在怒江唯一的桥梁"惠通桥"西面桥头,中国守军及时炸毁桥梁。日军随即组织武装强渡,约一个大队的兵力过江建立桥头堡,形势万分危急,值第36师师长李志鹏率部赶到,冒着对岸敌人炮火投入战斗,压缩日军到江边。5月7日,宋希濂将军赶到保山成立指挥部,次日组织全师发起总攻,激战二日,除少量日军逃回对岸外,大部被消灭在怒江东岸,危机稍缓。
  (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
  惠通桥战役虽然规模不大,但宋希濂能以不足一师兵力,阻止了乘胜追击的日军锋芒,挽狂澜于既倒,意义却非常重大。数日后,第七十一军主力到达沿江布防,日军再不能越过怒江一步,双方自此对峙长达两年之久。期间由新38师和新22师组成"X部队"在印度受训,怒江东岸的"Y部队"逐渐加强到近20万大军,经过整训并大部换装美械。1944年5月11日,驻云南的"Y部队"在卫立煌统一指挥下,分七处强渡怒江成功,亮出了第二次入缅作战的复仇之剑。
  1942年2月,中国组成远征军,下辖第5军、第6军和第66军,新38师编入第66军建制。
  4月孙立人率新38师抵达缅甸,参加曼德勒会战。
  4月17日,英缅军步兵第1师及装甲第7旅等部被日军阻拦于仁安羌,粮尽弹缺,水源断绝,陷于绝境,18日凌晨,孙立人亲自从曼德勒赶往前线指挥113团向日军发起猛烈攻击,19日至午即攻克突破了日军防线,解救英缅军及难民、政府官员、传教士、记者等七千余人。此战经新闻媒体宣传,得到全球注目。仁安羌一役,孙将军以卓越的指挥歼灭强敌,解救英军第1师之围,其智勇兼备,将略超人之处,实足为盟军楷模。
  仁安羌战后,新38师掩护英军撤退。4月下旬,英军撤过曼德勒后继续向西撤往印度,远征军司令长官罗卓英与史迪威并令各军向西撤入印度,而国民政府则令全军向北返回云南。远征军第一路军副司令长官兼第5军军长杜聿明选择回国,孙立人奉命率新38师为第5军殿后。杜聿明见滇缅公路上的密支那已被日军占领,急令各部向西北穿越野人山回云南,并要求新38师继续殿后。
  孙立人当即表示反对,认为绕过密支那经野人山路途较远,且道路艰难,渺无人烟,给养困难。而目前远征军尚有4个师,不如集中兵力,趁敌立足未稳,夺回密支那,沿滇缅公路回国。杜聿明则认为侧翼第6军及第66军均已溃散,反攻属于天方夜谭,而全军在自南向北的绵延战线上向西转向等同自杀,必须抓紧时间在雨季前撤回国内。孙立人拒绝服从杜的命令,而按照史迪威和司令官罗卓英的命令,率新38师向西撤往印度。撤退途中,部队装备不但没有损失,还收容了数以千计的难民和英印散兵。
  5月底,孙立人率新38师到达印度边境,部队到了近印度的山上休整。
  正规一点的称呼应该是"中国远征军第一路 军 " ( 简 称中国远 征军) ,具体组 建 时间是1941年 12 月 中 旬 , 应 英 国方面的要求, 军事委员会决定派  罗 卓 英 为 远 征 军 司 令 长 官 , 指 挥 第 五 、 第 六 军 和 其他 几个师 开 赴 缅 甸 作 战 。   罗卓英其人
  罗卓英出生于1896年3月,原名东潘,谱名高哲,学名典荪,字尤青,别号慈威;广东大埔县人。一共有六个字号的人,应该属于一个摆脱了贫困的家庭。所以他初中毕业后于1918年北上考取了保定军校八期炮科,与以后中国军界仅次于蒋介石的陈诚是同期同学,两人因此而成为军界派别中著名的"土木系"核心人物。
  抗战初期,陈诚是国民党军中的主战派,坚决主张在上海与日本人打一仗,而蒋介石在淞沪会战的一个月后,干脆自己亲自赴前线指挥,他把所有的中国军队分成左、中、右三个方向作战,陈诚任左冀作战军司令。
  罗卓英此时任中央军嫡系部队18军军长,陈诚也不顾一切将其投进罗店战场,罗店镇属于现在的宝山,9月6日,18军98师姚子青营500人死守宝山不退,直至全体官兵壮烈殉国,悲壮英雄感天动地!罗卓英一战成名,以后又参加了南京保卫战,武汉大会战等重大战役。
  关于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的具体人选,现在资料记载有点混乱,如《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纪实》认为是卫立煌、杜聿明,有点语焉不详。我是根据万金裕先生的回忆录《中国军队远征缅印抗日经过述略》一文认定司令长官是罗卓英。
  因为万金裕先生曾经在中国陆军总司令部(昆明)任第一处课长,与远征军有业务往来,拥有不少这方面的口碑资料,后来又调任蒋军国防部史料局第四课课长,专门对滇缅印抗日史料从事搜集、整理、编篡,他的记忆应该不会有问题。 副司令长官兼第五军军长杜聿明其人
  十二月下旬,蒋军军委会之军令部次长林蔚等来到昆明组成了"军委会驻滇参谋团",制定"滇缅公路的防御作战计划"等事宜。
  调遣三个军的兵力为作战基本力量,组成"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军",向滇缅边境集结。
  第五军共辖:第二百师(师长戴安澜),第九十六师(师长余韶),新二十二师(师长廖耀湘)......
  第六军(军长甘丽初),辖三个师。
  第六十六军(军长张轸)辖三个师,其中的新三十八师(师长孙立人)在缅甸作战中,一战成名,狠狠的以骄人战绩告诫了不可一世的英军。
  杜聿明是黄埔军校一期毕业生,由一个教导团的见习官(可能相当于排长)升为连长、装甲兵团长、第五军军长、第一路远征军副司令长官,第五集团军总司令、东北保安司令长官、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徐州"剿总"副总司令。
  1961年后历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专员、全国政协第四届委员、第五届常务委员、全国人大代表等职。
  他是陕西省米脂县人;1904年生于米脂东区吕家岭杜家湾。父亲是清末举人,他有四个姐姐一个妹妹一个弟弟。
  1924年国共合作时,在广州办起了黄埔军校,杜在《新青年》杂志上看到了招生的新闻,于是呼唤陕西同乡关麟征、张耀明等十一人在于右任推荐下投考,全部被录取。
  1937年抗战爆发,杜聿明成为国民党第一个陆军装甲兵团团长,首次战斗就是参加了"八.一三"淞沪抗日战争。
  以后该团扩充成第二百师,杜聿明为师长,邱清泉、廖耀湘为副师长和参谋长。
  次年12月,第二百师扩充为新编十一军,不久又改为第五军,杜为军长,驻防广西全州。
  1939年底,中日双方的王牌钢军第五军和第五师团摆开阵势,在广西南宁的昆仑关大战一场,经过十天的血战,夺回昆仑关,击毙三个大队长包括十二旅团长中村正雄在内的所有官兵。
  (昆仑关战役)
  结语
  中国远征军成立后,分三路南下迎击日军,在缅甸的同古战场上,第五军之二00师戴安澜部接防英军守同古,浴血奋战十二天后顺利撤出战场。由于英军在缅甸擅自全面撤退,置远征军陷入孤军作战,杜聿明决定绕道凶险的野人山北上回国,戴安澜师长在归国途中的战斗中受伤,不幸以身殉职。虽然远征军损失惨重,但是,去重庆面见蒋介石时,蒋没有指责,反而擢升为第五集团军总司令兼昆明城防总司令。
  @widyp 已经把远征军的构成讲得很清晰了。不过他漏掉了一个重要人物:郑洞国将军。
  现在的人说到远征军的功绩,提起最多的还是孙立人和廖耀湘。但在当时,他们都只是郑洞国将军的下属。
  1943年初,郑洞国受命担任中国驻印军新1军军长,下辖孙立人新38师和廖耀湘新22师。
  该军最初是由1942年春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失利后退入印度的新38师、新22师组成的,以后又由国内空运补充了大批兵员,当时均驻在位于印度加尔各答西北的兰姆珈营地,接受美军的装备和训练,为尔后反攻缅北,打通滇缅国际交通线做准备。
  蒋介石与史迪威之间,在中国驻印军的指挥权问题上,有着尖锐的矛盾。史迪威坚持中国驻印军必须置于他的完全领导之下,不允许重蹈上次入缅作战因指挥系统混乱而失利的覆辙。蒋介石则希望通过美援来壮大国民党军队的力量,改善国内正面战场抗战的局面。但他不会同意将军队完全交给一个外国人来控制。
  斗争的结果,蒋介石被迫同意放弃任命一位驻印军副总指挥的打算,而是在总指挥部之下,成立新1军军部。郑洞国就任新1军军长一职,实际上是两人相互妥协的产物。
  郑洞国到任之后,除了身边的警卫排,无权指挥任何一支部队。他的责任仅限于掌握军队纪律,鼓舞部队士气。史迪威甚至不希望他常到前线去,因为那样会增加他与部队接触的机会。郑洞国将军为此只好派遣身边的作战参谋们经常到前线各部队当中去,而前线各部队长也非常希望藉此机会加强与军部和国内的联系。
  为了使郑洞国能名正言顺地联络驻印军各直属部队,重庆军委会后来专门任命他兼任了驻印军总指挥部政治部主任。
  按史迪威将军最初的设想,中国驻印军营以上军官都要由美方人员担任,如同英国在印度的军队一样。为此他从美国调来三百余名军官,准备接替中国军官的职务。这种将中国军队视为殖民地军队的做法,理所当然地遭到中方的断然拒绝。史迪威只好将这些美军军官分散到部队中担任各级联络官。美军联络官的权力很大,有时不通过同级中国部队长便调动军队,以至引起中国驻印军官兵的强烈不满和抵制,曾几乎酿成流血冲突。后经郑洞国等中国将领的抗议,史迪威才对他们有所约束。
  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郑洞国在印缅战场的处境十分艰难。他既要千方百计地搞好与盟方的关系,又要小心翼翼地维护国民政府和中国军队的尊严和利益。还要顾全大局,努力调解和平息部队中对盟方的不满和愤恨情绪。
  据说,一向处事温文尔雅、不温不火的郑洞国,有时也难以忍受美国人的轻慢和无礼,曾两次飞返重庆,面见蒋介石,要求调任回国。蒋先是大骂,继而温言抚慰,总之是要他为了"党国"的利益,继续忍耐下去。
  以后双方共事久了,彼此的信任程度逐渐加深,史迪威将军慢慢转变了对郑洞国和孙立人、廖耀湘等中国将领的看法,大家有了一种相互信任、患难与共的感觉。正是这种相互的尊重和信赖,才使中国驻印军在整个缅北反攻战役中,始终保持着指挥上的基本协调和统一,这是后来取得战争胜利的基本保证。
  1944年8月,中国驻印军的新38师、新22师,与反攻战役开始后陆续空运到印缅地区的新30师、第14师、第50师,奉命编为新1军和新6军,美国将领史迪威仍任驻印军总指挥(10月以后由索尔登将军接任),并成立副总指挥部,郑洞国升任副总指挥。
  数月后,因国内战局吃紧,新6军奉调回国,新1军则继续前进,先后攻克了敌重兵防守的重镇八莫、南坎、芒友,于1945年1月下旬与中国滇西远征军会师于中国边境城市畹町。至此,中印公路全线打通。3月底,新1军又相继占领贵街、新维、腊戍、细包等要点,全部肃清了中印公路沿线及周围地区的日军,历时一年半的缅北反攻战役乃告结束。缅北反攻战役的胜利不仅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所以说,郑洞国将军对中国抗战的贡献是绝对不能被遗忘的! 参考资料:《铁血儒将郑洞国:中国抗日名将郑洞国图传》
  中国远征军曾先后两次入缅作战,第一次是1942年防御作战,总司令罗卓英,跟傲慢无礼又无能的英国佬联合作战,败的一塌糊涂;第二次是1943年反攻作战,总司令卫立煌,和中国驻印军联合作战,胜的酣畅淋漓。
  1942年第一次远征缅甸,防御作战
  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的指挥体制十分复杂,这是各方利益较量的结果。
  1942年3月,中国正式成立"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司令部",卫立煌出任第一路司令长官,但卫立煌并未到任,实际由副司令长官杜聿明代理指挥。
  4月,罗卓英继任卫立煌为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但当时的二战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由于代表美国势力,蒋介石不得不给他面子,故史迪威也可以指挥远征军。 蒋介石是一个喜欢越级指挥的人,与此同时,他又赋予军委会参谋团林蔚,代自己指挥远征军的权力,经常发号施令,遥控指挥。
  这么一折腾,远征军令出多门,不但部队都不知道听谁的,这几位有指挥权的谁也不服谁,打的不亦乐乎,尤其是史迪威十分不满,经常向蒋介石抗议,但没有多大改观。
  这种混乱复杂的指挥体制,隐藏着蒋介石让其相互牵制,不可一家独大的政治目的。结果导致指挥失当,在同古战役、仁安羌大捷、缅北大撤退等一系列战役中,虽然中国军队拼死作战,给予日军重大杀伤,但自身伤亡更大,第五军第200师少将师长戴安澜壮烈殉国,加上英国佬贪生怕死,懦弱无能,远征军只能于当年8月撤退回国,第一次远征以惨败告终。
  1943年第二次远征滇西缅北,全面反击
  第一远征失败后,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部撤销,成立中国驻印军总指挥部,史迪威为总指挥,罗卓英为副总指挥 (后由郑洞国继任),主要负责训练中国在印军队,配合远征缅甸。
  1943年3月,中国开始酝酿第二次远征,蒋介石先是任命陈诚为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黄琪翔、郑洞国为副司令长官,后又以卫立煌接任司令长官,经过充分休整训练和武器装备升级,于1944年再度远征入缅,亮剑复仇。
  此次反击,中国远征军主力为第11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主要进攻滇西方向,主要有松山战役、龙陵战役、腾冲战役等;中国驻印军主力为新编第1军,军长郑洞国(兼任,孙立人继任),主要进攻缅北方向,主要有胡康河谷战役、孟拱河谷战役、密支那战役等。
  中国远征军和中国驻印军三军用命,打了一系列激烈又漂亮的战役,陆续收复缅北大小城镇50余座,收复滇西失地8.3万平方公里,于1945年1月在芒友胜利会师。
  1945年3月30日,中国远征军攻克乔梅,与英军胜利会师。
  1945年4月,中国远征军撤销。
  1942年至1945年,为保卫滇缅公路,中国先后两次派出30万精锐部队远征缅甸与日寇作战,付出伤亡15万余人的沉重代价,歼灭日军,16万人。中国军人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一部悲壮惨烈的抗战史诗,值得我们永远缅怀!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我是云中静月,我来分享历史细节。
  这事得从宋希濂给中国军队整了一次大型机械化部队运输说起,当时,老蒋可能冷汗都流出来。
  当时中国远征军作战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出征打通交通线,第二阶段是大反攻。
  第一阶段中国惨败,十万远征军损失惨重并退入印度和国内。这期间大的阻击战只有同古保卫战,剩下的没有什么好讲的。
  第一阶段既然是撤退,那就肯定得有阻击战,但是这个阻击战并不是由远征军完成的,而是由宋希濂完成。
  这个桥段参照《我的团长我的团》中妖孽诞生这一块。
  话说当时怒江对岸没有南天门,也没有什么龙文章组织的阻击阵地,只有当时的难民和溃兵。缅北大撤退
  当时在腊戍失守后,其实远征军就已经赔的底儿掉了,前面的输出全都白费了,英国靠不住,中国人有听天由命和漫不经心,出趟国打仗结果一切都是乱糟糟的。
  当时腊戍在缅甸战事中处在一个绳结位置,现在腊戍丢了,缅甸东中西三线远征军就成了断了线的珠子,还打什么Jb仗?
  天女散花一样,赶紧撤吧。
  在1942年4月30日,日军第15军接到东京大本营的电报:
  大本营希望不失时机,更加扩大第15军的战果,确立积极向重庆进攻的姿态。为更有利于以后的措施,力争在国境内歼灭敌军,同时以有力的兵团越过国境,向龙陵、腾越附近怒江一线追击。第一个主角
  命令传达到日军第56师团。
  日军第56师团还是挺厉害的,虽然不是常设师团,但是身体中封印着日本精锐部队的精神。这个师团在松山战役中还给远征军贡献出"全员玉碎"这一出戏。
  当时师团长渡边正夫认为,沿着滇缅公路的中国军队已经斗志丧失,急于撤退,不会形成有力抵抗,用不着动用师团主力去追击,仅以第184联队加上坦克第14联队的配合向怒江突击足以制胜。而师团主力向密支那方向迅速突进,以切断中国远征军第五军的主要退路。
  这个想法也是他正常思维,如果当时他知道中国在怒江边上的情况,那战果的是按照几何数来增长的。
  不过这个计策真的不错,至少把蒋介石给吓了一跳。
  第184联队30日从腊戍出发,沿着滇缅公路向北面的中国边境猛烈突击。进入中国境内后,中间打退了中国军队仓促间建立防御阵地,然后,冲进了这中国的畹町镇。
  中国军队未有效组织抵抗,仅仅是把这里的大批军用物资销毁了。实在是太可惜。
  在这一路的进攻中,真是日本人追的溃不成军,中国人输的溃不成军,184联队拉成一个一个旅团的战线,追着远征军和滇军的残余部队,冲向怒江。
  滇缅公路畹町至昆明的路段上一片混乱:
  溃兵,伤员,撤退的平民华侨。
  日军甚至连烧杀抢掠都来不及。
  5月5日,日军先头部队抵达怒江。
  战局现在是比急转直下还要急转直下,只能用特别糟糕来形容:如果突破了怒江天堑,便可直接攻占保山,然后冲向昆明,把中国抗战的大后方变成前线。急坏了蒋介石
  反正坏消息一个接一个,比如陈纳德。
  陈纳德向蒋介石报告说,他的飞行员侦察得知,滇缅公路上的中国军队溃不成军,对日军完全没有抵抗,如果再不设法挽救,按照日军的推进速度,十天左右便可冲进昆明。
  微操大师蒋校长立即致电已退到保山的军令部次长林蔚:
  参谋团林次长。新维至畹町间应一面破路,一面装埋地雷,如无地雷,则埋手榴弹于路中,亦可阻止战车前进;所有桥梁,应尽量破坏,马崇六处长现在何处?应令其全力破路与构筑工事为要。
  深夜,蒋介石给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兼昆明防守司令宋希濂打电话,向他讲述了滇缅公路的危机,命令宋希濂迅速调集部队前往怒江迎敌,无论如何也不能让日军越过怒江天堑。第二个主角
  此时的宋希濂是第11集团军总司令兼昆明城防司令。
  但是他的部队是个空架子,主力不在昆明附近。
  他比老蒋更着急。
  因为怒江边上没有什么抵抗力量。
  上面5月6日电报中的预备2师,就是昆明唯一的抵抗力量。一个师在当时的国军中啥也不是,半个联队都打不过。
  此时桥边只有少量的滇军部队和一个负责维持交通的宪兵团、一个防守澜沧江大桥的工兵团和一个化学兵团。再也没有任何一支强有力的作战部队能够参加怒江防御战。
  而且,因为是大后方,滇缅公路沿线从来没有构筑过任何国防工事。
  此时宋希濂的部队都不在怒江附近,只有自己当年的基本部队36师在楚雄和大理,这俩地方我都去过,离怒江挺特么远。
  宋希濂
  仗打成这样,有种洗完澡没穿内裤,风吹裤裆丁丁凉的感觉。
  于是乎,国军一次大规模机械化行军开始了。
  路途太远,首先要找汽车,这时候,日军先头部队已经出现在怒江边了。
  宋希濂拼了,征集了大批汽车要把第36师送到怒江前线。
  可能挡住日军的,只有怒江这道天然屏障了。
  5日上午9时,日军攻占怒江西岸松山山麓的腊勐。两年后,中国军队在这里开展了反攻。
  当此时的腊勐都是溃兵和难民。
  江边,就是惠通桥。
  抵达怒江岸边的日军向惠通桥发起冲击。惠通桥阻击战
  眼看着日军上了惠通桥向东岸冲来,千钧一发之际,在惠通桥头监视日军的远征军工兵总指挥马崇六下达了炸桥命令。
  桥上的车辆和难民,连同冲上桥的日军,随着断桥一起坠入怒江之中。
  惠通桥被炸断之后,日军的装甲部队和摩托化步兵被阻止在了怒江西岸。但是,向内地撤退的大批华侨、当地难民以及装载着大批物资的车辆,连同那些尚未逃过怒江的中国军队的官兵,全被封堵在了江对岸,成为日军抢掠追杀的对象。
  日军的坦克和汽车无法过江,随即派出一个大队的步兵乘坐橡皮艇冒死抢渡怒江,数百名日军居然从湍急的江水中爬上了怒江东岸。
  此时第36师一个团也赶到战场,双方随即开战。陈纳德飞虎队这时也出动迟滞日军步兵及日军飞机展开空战,掩护第36师后续部队到达战场。
  这个时候,日军一部分人在东岸打仗,一部分在架设浮桥。
  第36师106团的两个连几乎和日军同时抵达东岸,双方即刻发生激战。随着106团主力陆续抵达,日军遭到大量杀伤。
  傍晚时分,106团先头部队占领了怒江东岸公路两侧的高峰,初步控制了局面,但仍有五百多日军在西岸重炮的支援下顽强抵抗。
  第二天,第36师第107、108两个团陆续抵达投入战斗,但残余日军依旧坚持不退。
  7日,宋希濂赶到位于惠通桥东岸的第36师指挥部,与师长李志鹏制订了攻击部署。
  8日上午,第36师集中了所有的迫击炮和重机枪,掩护部队向残余日军发动冲锋。
  怒江边的喊杀声和白刃格斗声混杂在一起,被打死的日军尸横江滩,被逼进江水的卷入激流,仅有数十名日军乘橡皮艇逃回西岸。
  第36师,中央军劲旅,参加过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武汉会战等重大战役。
  前面说了,如果日军过了怒江,昆明就无险可守;一旦昆明失手,那么日军就可以长驱直入直捣重庆……
  当然了,日本人看不到这一步。
  即使是部分日军过了怒江,即使日军占领惠通桥,也不能说日军可以轻易占领昆明。
  但是,一旦这个战果露出苗头,也是让人害怕的,两年后一个松山桥头堡都让滇西远征军付出了巨大代价,那么惠通桥失败的话,以国军的作风,又得费周折不少力气。
  所以,惠通桥之战仍然是抗战中最危险的时刻之一。
  按照当时老蒋的套路,有记录显示他们是这么琢磨的:怒江丢了,昆明丢了,四川西昌再失,重庆将无任何退路,届时只能把抗战中国的临时首都迁往甘肃兰州。
  ——果真如此的话,中国的抗战历史将如何书写?
  好在宋希濂即时杀到,把这个苗头给按住了。
  从此,中日两军隔着怒江重兵对峙。
  56师团,从此成了怒江东岸远征军y部队最熟悉的陌生人。
  四二年初,由罗卓英为司令官,杜聿明为副司令官,率第五军,甘丽初第六军,张珍第六十六军共十万远征军入缅。在缅甸与日十五军四个师团,经同古会战及曼德勒会战,须给日军重创,但仍不支,主力由野人湾撒退回国,因野人湾一路为无人区,环境气候的恶劣,使撒退军队死伤甚重。另新二十二师廖耀湘所部及孙立人三十八师,撒至印度,称驻印军,后累征兵,以补充驻印军,由美国装备和训练,反攻时,一路由缅甸歼灭日军,打回祖国,并歼灭了盘踞在云南的日军。家堂兄曾系驻印军补充军普通一兵,他曾诉及此段军史。

浅谈岳飞在职场上的一些作为在许多与岳飞有关的评书里,因为一些艺术加工,为了突出岳飞的英雄气概,使得很多人难免产生了一种岳飞愚忠迂腐,不知变通的错觉,再加上所谓的二圣论也使得岳飞在很多地方被冠以情商低的评价。911二十年,一个失落的时代来源新华社环球深壹度911二十年,一个失落的时代导读美国对911事件的应对弊大于利,错误地认为可以用自己的硬实力做太多事情。911对后世的意义,更多地取决于美国等国从今天开始采取的1949年国旗征集,朱德和郭沫若均参加,为何最后胜出的是曾联松?前言每当国旗升起时,每一个中国人看到缓缓升起的国旗,心中就会迸发出对于祖国的深情,和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在一般人的认知里,以为国旗一定是某位大师的得意之作。图旗帜具有不同寻常的象三国谈谜案背后的玄机杨修解析对于杨修(字德祖)的死因,后汉书中是这样介绍的公元219年秋季的一天,杨修和曹植醉酒后驾车夜闯司马门,在此期间,杨修还说了不少诽谤曹彰的坏话。听说这件事后,曹操非常生气,马上就以前贺龙唯一的儿子贺鹏飞,力排众议买下瓦良格号,有何用意?新中国的成立,是无数英明神武冲锋在前的勇士用生命换来的。在带领将士们取得各种胜利的将领之中,贺龙将军在其中做出了十分巨大的贡献。贺龙在几十年来的革命事业中,,为中国的革命发展作建设长坂坡一战,曹操下令活捉赵云,许褚张辽等九大将为何不出力?三国演义中的长坂坡之战是赵云的成名之战,也是赵云的巅峰之战,赵云为了救援刘备的夫人和唯一的儿子,面对五千曹军,毫无惧色,七进七出杀向曹军大营,一路过关斩将,兵来杀兵,将来斩将,如入为什么刘备自封为汉中王,而不是蜀王?汉中王的称号不是刘备自称,魏王吴王的称号也不是曹操和孙权自称,进王位是由群臣奏请的结果,这三位雄主不会傻到自己称王,只会按示群臣是时候劝进了。而群臣也会审时度势的向主公提出进何种王李隆基为何执意杀掉了上官婉儿?上官婉儿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才女,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号称巾帼宰相。一位如烟花般灿烂的美女才女,也曾在大唐的红粉年代上留下过她的美丽与风流。上官婉儿经常劝说唐中宗李显,大量设置昭文馆学司马家最后灭了蜀国,关羽全家被灭,为何无人敢动张飞一家?灭蜀之后关羽全家被庞德的儿子庞会灭族是纯粹的公报私仇,关羽和庞德当时属于敌对阵营,属于公事。战死沙场属于正常情况,何况庞德被关羽杀死还博得了好名声,起码曹操对庞德家人还是善待。庞德慈禧晚年怀孕是真的吗?给她诊断的太医活下来没有?1880年(光绪六年),46岁的慈禧突染怪病,先后有三位太医替慈禧诊治,前两位太医被慈禧砍了,第三位太医抖了个机灵,最终活了下来。关于慈禧怀孕的事,在正史中当然没有记载,但在野史中东汉将领黄祖一生未打过几场胜仗,为什么却一直能受到重用呢?说起三国武将我们往往都会想起那些万马军中取敌将首级犹如探囊取物一般,除了个人武艺之外,这些猛将也有一定的计谋,比如忠义无双的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我们早知道一面镜子也会正反面,三国
知青往事难忘的情当知青,讲知青,纪念知青。让我们一起倾听知青的故事,感悟历史中的人人的历史四十年,一晃就过去了。而那个早已去了天堂的张大娘,不时会出现在我的记忆中,无法忘怀。1969年的3月9日,初心不改数十年(百年航程有侨精彩(42))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黄书海是印尼华侨,青年时代受南洋进步思想影响,立下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志向。1954年底,黄书海成为中国驻印尼使馆的一名工作人员,参加了万隆会议中国代表团的工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朝气井冈山革命时期,冬天许多官兵穿的是单衣,晚上盖的是稻草为了解决食盐困难,井冈山军民把老墙土刮下来泡在水里,熬成又苦又涩的硝盐食用就是在这种条件下,井冈山军民编了一首传唱至今的民谣红上官婉儿的万全之策值得学习上官婉儿出身在宰相之家,本来可以享受荣华富贵,但横祸天降,全家被杀。这祸事就起源于她那位耿直的爷爷上官仪。当时高宗李治,觉得武则天跋扈的厉害,遂招来丞相商讨应对之计,上官老儿也是敢第1集,志愿军跨过鸭绿江,首次战役就要打响老人望着铁路桥的尽头,那是自己生活了半辈子的祖国,但此刻他要启程率领志愿军战士浩浩荡荡的跨过鸭绿江大桥,只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冯总为了提前了解战场情况,乘坐卡车先一步入朝,在朴特为什么郭沬若会受到许多人的唾骂?郭沫若老前辈,我原来非常敬佩他!特别是小时候,老辈人讲过他在我国考古方面的许多非同寻常的发现和以他为准定论的奇迹功勋!觉得他是个非常了不起的专家学者!但是,成年后,特别是近些年来,古代知府和知州的区别是什么?每天一堂冷知识知府和知州都是中国古代官职名,均为地方行政长官。但这两个概念又存在一定的差异,二者在官衔和职能方面都是不同的。知府一词最早产生于唐,当时建都之地称府,以府尹为行政长官。宋升大郡为府假如没有慈禧,大清朝是灭亡还是繁荣?还能生存到20世纪中叶吗?小编相信对于清朝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们大多都会有一个同样的观点,那就是假如清朝没有慈禧太后的话,极有可能会改变历史的动向。因为慈禧太后在位期间做过太多荒唐的,而且是非常错误的决定,最终司马昭曹丕的铁粉,小迷弟,偷鸡不成蚀把米上一篇说到司马懿掌握了大魏的实权,权利过度到了司马懿这里,曹家的权势被架空,司马懿也学着曹操对付汉家那一套了,想着不能到死了被骂反臣,也要做个大魏的忠臣,至于怎么安排后面儿孙取你大千年前的古人是怎么吃火锅的这天气冻得人直哆嗦,要是邀上三五几个好友整顿火锅,便会元气复原经脉活络决心继续把当下幸福生活搞得红红火火有没有?不过,千万不要以为火锅只是当代人才能享到的滋味,早在几千年前,咱的老颜回故事十三则颜回(前521前481年),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渊,亦颜渊,孔子最得意弟子。雍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他异常尊重老师,对